《怀念杰奎琳•杜普蕾》经典观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10-05 08:31:2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5

《怀念杰奎琳•杜普蕾》是一部由ChristopherNupen执导,JacquelineduPréDanielBarenboimJohnBarbir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怀念杰奎琳•杜普蕾》精选点评:

《怀念杰奎琳•杜普蕾》经典观后感1000字

  《怀念杰奎琳•杜普蕾》是一部由Christopher Nupen执导,Jacqueline du Pré / Daniel Barenboim / John Barbir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怀念杰奎琳•杜普蕾》精选点评:

  ●长得是真的好看,另外网易云第一首直接击中人心 第二首的话前面慢慢听 一分钟后就会开始有感觉了

  ●第一次撸生肉,有些地方不太懂,但是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第一次听埃尔加第85号是她比烟花寂寞,第二次是八月迷情,后来就无法自拨单曲循环了很久。怎么说,一点不夸张,她有一个天赋者所有的精彩。

  ●跟《她比烟花都寂寞》表现天才音乐家的狼藉生活相比,纪录片更加真实地展现了杜普蕾的音乐天赋,从侧面也显出了她的个性,和普通的少女无异的天真活泼,甚至怀疑传记片和她姐姐弟弟的表述跟真实有很大差距。

  ●和她比烟花寂寞相比,多了许多珍贵的镜头,一个性格活泼,把生命注入大提琴的女子。换乐器那段很好笑。

  ●天才大提琴家

  ●其实挺喜欢这部纪录片的 可能是杜普蕾本人的魅力 只是内容略片面太单一 和另一部电影相比 纪录片讲述了杜普蕾在舞台上在音乐世界里的真实一面 总是笑笑的 调皮开朗的样子 有几段演奏的片段挺难得的 比光听音乐更能了解杜普蕾对音乐的理解 那是全身心地投入融合在一起 演奏时候的杜普蕾很动人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kzMTkzMzY=.html

  ●启蒙老师很重要

  ●比他比烟花寂寞真实,还原大师真面目

  ●“有时人们会说她有太过度的情感,可是我则是非常喜欢这点。因为年轻时原本就该在面对世界时有丰富的情感,如果没有的话,随着时间流逝,你还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吗?”

  《怀念杰奎琳•杜普蕾》观后感(一):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还不到二十,那个时候的我,还沉浸在伤痛类青春文学。最初是被影片的名字吸引《她比烟花更寂寞》,简直文艺的不要不要。看过后对当时的我触动极大…… 也是从这部片子喜欢上大提琴。 今年,影片《记忆大师》用了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85用了这段配乐,当时在电影院,那个音效,听到的那一瞬间就特别喜欢。 回来后一直没能找到配乐,耿耿于怀。直到爱奇艺会员上线,点开重新听了一遍又一遍,找到出处,发现是你,不禁感慨: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怀念杰奎琳•杜普蕾》观后感(二):孤独探戈。

  其实音乐这东西才真是“愈美丽的东西我愈不可碰”。我完全混乱感性的思维感官不起作用,冷酷无情的动用理性逻辑依然毫无起色。简直是物理,化学,一切复杂学科的糅合——尽管如此,也不一定就可成为音乐家。

  最初知道这姑娘是因为“她比烟花寂寞”。里面大提琴家的原型,天才基本逃不出多舛早夭的命。这个片子没怎么看,据说杜普雷的粉丝比较抗拒。

  说起来乐器音质这东西,我不敢下口。所知甚少,但喜欢弦乐。吉他,纯净单薄,小提琴,纤细清亮,二胡又太过呜咽,好像不逼你感同身受它的如泣如诉就不罢休似的。

  要说音乐家们的感情都是充沛之极的,并且宣泄方式的秩序排列都美妙动人不可言说。但说到底还是大提琴的“汹涌但自持”深得我心。

  庄严的殿堂感。

  再没有任何一种乐器如大提琴一样,是需要全身褓抱的。

  类似情人。

  佩刀而舞。但无杀气,只余缱绻。

  而这姑娘的演奏,怎么说,所有复杂难解并且大量的情感,细腻的喷薄而出。从前觉得所有提琴都是丝绸,情欲式的触感。而她的大提琴却像略显沉重的黑纱,窒息不逼迫,压抑却仍有暗光。

  看她的纪录片,意外她是一个青春洋溢活泼开朗的形象。

  和当时的爱人互动氛围也很恬美,天才是健康向上的,哪怕是部分,都极难得。她和朋友间以走板的音乐嬉戏,那么多乐趣还真是让我“外行人看热闹”。

  做一个有天赋且情感充沛的人,真好啊。

  她在表演时是“悲怆”的,身体都是“抖颤”的。不提音乐,单出自表情肉相,塑造的氛围,都迷人极了。

  像是把自己快速燃尽了。

  朋友说起她。

  因为负重。全身张扬,每个枝节都动用。丰满而不甜腻,像她的身体,奔放又细致的生命力。

  人们往往都是恋慕天才的品质或才华,极端部分,却无法负荷和审美他们的日常。

  所以她在我的审美又延伸出一层。应该在病态上戛然而止不是么。

  孤独探戈。太合衬。

  所以,晕眩吗?

  《怀念杰奎琳•杜普蕾》观后感(三):火车上拉琴的少女

  流淌的大提琴声中,Jacqueline du Pre倚着她的琴盒,顾盼神飞。绿灯亮起,她拨开头发,提着大提琴,轻快地穿过马路。她的身影洋溢非凡的活力,带着对前方的无限乐观,隐入车流与街道。

  du Pre 42岁死于多发性硬化症,结束了她如烟花般夺目而短暂的生涯。

  开头几句解说给这部影片蒙上了浓浓的灰色,我坐直了一些,换上了一种带着哀悼与敬重的更为肃穆的情绪。

  下一帧,Jacqueline du Pre开怀的大笑迅速驱散了阴霾。

  拉大提琴的时候她咧着嘴,与人相视而笑。她的情感汹涌而出,毫无保留,身体大幅摇摆。愉悦从她的心底漫出,流到舞动的琴弓上,随着韵律在房间里飞舞。

  她拨着琴弦,欢快地歌唱;嬉笑地弹着钢琴,潇洒抬手;彩排时,她调皮地竖起小提琴当做大提琴。那么欢快,她的自得与调皮仿佛要跳出屏幕来。

  她的老师笑着回忆道,“有时人们会说她有太过度的情感,可是我则是非常喜欢这点。因为年轻时原本就该在面对世界时有丰富的情感,如果没有的话,随着时间流逝,你还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吗?”

  我想她的感染力就在于此,这是一个拥有喜乐心灵以及丰富天赋的女孩所自然散发出的魅力。她拉琴是出于“带着好奇的心,拿起了弓在琴弦上拉了一下,它发出了一个很好听的声音。”从师学琴,她用有趣来形容,甚至跟老师练习时还笑到中断了演奏。这让我想起Gleen Gloud坐在低矮的琴凳上,手指在黑白键上跃动,嘴里念念有词,也是那么自得。

  旁白念道:“她在每个阶段都让我们惊奇,从朴实到奔放到伟大音乐中最动人最强烈的部分。因为她能够以几乎没有人有过的方式,来触碰我们的心灵。而她深刻的创造力,也给我们留下永久的印象。她心灵的层面,像似带着我们瞥见另一个世界。”

  这是一种毫无保留的热爱,Jacqueline du Pre仿佛把生命揉到了大提琴中。当然,仅有热情成就不了du Pre,这种人琴合一的高度很大程度上也来自她的天赋,以及不可忽视的勤奋与努力。她的老师回忆道,她凭着一天半的练习时间,完全以记忆力奏出Piatti Caprice的第一乐章,而Elgar也完成了二分之一的部分,毫无缺点并且牢牢地记住了。

  du Pre的事业是由爱和快乐驱动的。她的笑容,她的兴致勃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忍不住思考我所接受到的教育,我们津津乐道的是郎朗的成长之道。当然这两种方式各有各的好,两位也都成为了优秀的演奏家。天赋可遇不可求,但很多事也不是只有努力就能成功的。我在想,我们是否可以花更多的精力去寻找热情、愉悦和爱?去获得美和生命力。这并非是一种无作为,达成目标所需的努力与坚持一分也不会少。但意义不仅仅在于最终的目的,追寻途中的享受、共鸣与收获同样是珍贵的财富。

  Jacqueline du Pre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二十六时手指机能就开始衰退,二十八岁进行了职业生涯的终演。四十二岁,十四年病痛的折磨让她失去了行动能力,听力和语言能力,最终死于多发性硬化症。

  她毫无顾忌地把生命力揉到她爱的大提琴里,却太早归入沉寂。Stark说她“深情如斯,命不久矣”,虽然我觉得这个评论是好事的后人杜撰为多,但还是让我心有戚戚。天妒英才。就像天才少年王希孟作《千里江山图》,死于二十多岁,也似耗尽了所有生命力。

  也许就像托马斯•曼所说的,“真正的艺术家,不是以艺术为一种资产阶级的职业,而是一个命中注定、受到诅咒的艺术家。”

  看完影片再去听《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还是浓烈汹涌的情感,底下却流淌着宿命般的浓暗。脑海中du Pre在拉琴,闪闪发光的张扬自得。

  闭上眼睛,乐潮汹涌,涨起又退去。

  火车飞驰,少女与大提琴共舞,灵动而深情。只是那车驶得太急,一去不返。

  《怀念杰奎琳•杜普蕾》观后感(四):仅此一棵树

  我最钟爱的乡村音乐歌手,亦是诗人的Bob Dylan,选择了口风琴和吉他作为音乐的载体,当他的短诗与口风琴以及吉他相融的同时,我能听出音乐背后还有着许多细腻的心思以及普通人难以理解的想法。这是属于我的精神寄托。 我引出我喜爱的的歌手来介绍主人公杰奎琳·杜普蕾,一位可以说颇具传奇色彩的女乐手并有着让人敬佩又心疼又难以理解的“精神寄托”。这位天真的女孩在5岁时做出的一生中最正确的选择:大提琴,没有原因,只因为一见钟情,并把这份喜爱发挥到了极致。纪录片中穿插的每一次演奏,都无不散发着这位乐手对这庞然大物发自内心的热爱,作为旁观者来说,这份情感甚至传达到了我们身上,不会再去过多关注端坐着的是怎么样一位身着长裙,微笑动人的脱俗女子,而是不由自主地因她把情感和专注倾入自己的热爱感到敬佩和羡慕,毕竟现实生活中又能有多少人在自己愿做的事情上投以这样的全神贯注呢?不用再过多赘述她在大提琴领域的成就和天赋,她的灵魂的的确确与大提琴结合在了一起。所以我这次想讨论的是: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灵魂伴侣”——精神寄托后,真的会被击垮吗? 生活中有无数的鸡汤告诉我们:万事皆有苦,换一种方法坚持下去总会雨过天晴。这似乎就是在告诫我们不要过多纠结于得不到的东西,要么想法简单一点,要么换一种更好地方法继续尝试。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任何时候都可以为自己选择想要走的路,比如选择考入名牌大学深造,或者选择到社会当中闯荡。若是这条路过于陡峭,我可以画上自己一生当中的一点点时间来思考我是咬牙流血把这条路走完,还是换一种方法掉头走另一条路。我的人生是可多变的,因为我的精神寄托并非单一的,我就像密林当中的旅行者,在每一棵树上都刻下自己的印记,因为没准在我迷路的那一天它会成为我新的方向标,新的寄托。而我们的主人公杰奎琳与大多数音乐神童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天赋异禀,他们好像天生缺少了一些选择的余地,也如杰奎琳导师在发现她的造诣之高以后,带着一丝骄傲的神气说道:“我因而为她订下了未来该走的方向。”也可以类比地说,在她做出选择的那一刻起,她便在路的一开始的那棵树下刻上了这样一排字:“为你我愿比烟花还寂寞”。杰奎琳·杜普蕾可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她的这条路上仅此一棵树。她带着她的大提琴就这样出发了。 其实精神寄托这种东西实在是太宽泛,我无法在此处进行准确的定义。它不是你在哪里看到什么自己认可的东西就框进自己的大脑,那样只会造就一位模仿者,很难成就什么事业。一个人的精神寄托需要自己对其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有和别人不一样的看法,十个喜欢David Bowie的人有十种不同的理解,他音乐的配乐也好或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也好,我们都想法设法汲取了对自己有益的一部分,内化为精神寄托,有时候这样的精神寄托甚至不能被理解。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很多次摄像机对杰奎琳脸部美妙天真的微笑进行特写的同时,我都会在想:这份美丽的笑是否出于她完美地达到了她的预想,还是自己对“好朋友“又有了新的见解;有时她的脸庞也突然冷峻,是否是对自己的不满意,还是其他人误解了大提琴想要表达的意思而让她心烦意乱。这样说来你觉得挺好理解,因为你会把自己带入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但真正让旁人感受到的话就会琢磨不透。20岁的杰奎琳在巴毕罗里指挥的伦敦交箱管弦乐团中担任大提琴手,演出并录音的那张E.Elgar大提琴协奏曲,在当时奠定了杰奎琳在音乐界的地位。不知道如何形容聆听时的美妙,和其中包含的热情与悸动,但我肯定的是期间杰奎琳和大提琴无言的“对话”。而当她第一次听到这张录音的时候,却吃惊地说道:”这并不是我想要表达的!“很多人无法理解她的心思,难道还有比这张Elgar更完美的版本吗?她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呢?可能只有她本人知道了。这也就是我说的来自于杰奎琳的精神寄托,但不幸的是,她的人生当中再也找不到另一棵这样的树了。 这一切也导致了她的不幸,她把更真实的自己留给了大提琴,你可以看到满脸笑容的她,但你看不到真正的杰奎琳,她的情感之丰富到了后来已经无法再靠大提琴来表达,因为这条路已经开始让她打转,围着这一棵树打转,不被人理解、家庭矛盾、自身性格的扭曲,让她的这份执念慢慢变得畸形,以至于到最后这棵刻下她灵魂的路标树,也慢慢枯萎,无法再给她任何帮助。区别已经很明显了,杰奎琳注定不是普通人,没有像我们一样多样的选择,她为自己挑选了最喜爱的最投入的精神寄托,但也仅此一个,因为这世上只有自己才懂它,也只有它才理解自己表演的东西,但她身边再也没有其他人能够体会这种感觉了,寂寞与病痛慢慢侵蚀这位天才,剥离了她与精神寄托的亲密。不敢断言晚年的杰奎琳是受病痛还是寂寞折磨得更多,可能她任然怀念年少时抱着大提琴开怀大笑的时光,但又有谁在乎呢? “有时人们会说她有太过度的情感,但我喜欢这一点,因为年轻时原本就该在任何事情上有多余的情感,如果没有的话,随着时光的流逝,你还能演奏出柔美的音乐吗?”纪录片中的这句话就是旁人对她痛苦的“理解”。这一切对其他人来说再普通不过,对杰奎琳来说或许是命中注定,也可能是世俗的自私让她决定不再去留下什么,而代表她灵魂的那棵树上刻下的“为你我愿比烟花还寂寞”只能在她留下的音乐当中慢慢去体会了。

本文标题: 《怀念杰奎琳•杜普蕾》经典观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408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爱情缠身》观后感精选《透光的树》经典影评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