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术讲要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8-18 08:34: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5

《古典学术讲要》是一本由张文江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古典学术讲要》精选点评:●有些篇章很精彩,有醍醐灌顶之感。●平实带玄,有启发●贊嘆!●且不论醍醐灌顶。常在EA学

古典学术讲要读后感摘抄

  《古典学术讲要》是一本由张文江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典学术讲要》精选点评:

  ●有些篇章很精彩,有醍醐灌顶之感。

  ●平实带玄,有启发

  ●贊嘆!

  ●且不论醍醐灌顶。常在EA学习的phd姐姐,因为这本书以一种他乡遇故知的口吻,同我讲话。才知道,她从国内带了一些张老师的书来看。应该是同我一样,生活不下去了,就拿出来看看。不过,我用了world cart,显得不够深情。。。

  ●货殖列传;渔樵象释。

  ●做不了什么正事,随便翻翻。有些说得成理,有些似乎挺异想天开的。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禅宗和渔樵我不懂,最喜欢《学记》讲记~ P252 中国古代比较好的作品,可以用《庄子·逍遥游》的一句话来说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好的作品是用“息”堆出来的,《西游记》就是吸收了好几代人的“息”,由读者的“息”造成的。最初有一个取经的故事,过一段时间编一点上去,过一段时间编一点上去,加一点减一点,这样积累下来,气息就渐渐丰厚了。有人喜欢这个故事,我就再写一遍。什么时候碰到天才,一下就出来了,这个概率非常之高。所以讲小说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想象力,这是读者期待出来的。因为读者有这个想象,愿意听这个想象,小说才出来。好的东西其实都是无名的,都是从奇奇怪怪的地方出来的。小说也是这样,本来也没想好要写的,不知道怎么得到了一股力量,写着写着就有了一大段,过一段时间又是一大段。

  ●张老师对钱钟书简直熟到令人发指。至今仍记得当年在老馆借到的那本《渔人之路与问津之路》中旁批的前三三与后三三,可惜这么多年过去了不懂的仍然不懂。唉。学问圆通到这个境界,真是随便翻开一页都能有大启发。环环相扣,生生不息。重读,重读。

  ●在旅途中读完的。。在旅途颠沛中读起来的感觉又特别不同。

  《古典学术讲要》读后感(一):惑待解

  本就是沖著《五燈會元》講記買的,願以此為机直接去讀原作。

  若能如此,也算不負張文江老師在後記中“所盼望”的。

  不解之處,心存疑慮之處,且暫存下,

  待年深日久,讓過去和現在相印證,或可解惑。

  一、無著文喜

  講“前三三,後三三”,不得其解,便拿來與朋友討論。

  鬍謅之下,被告誡要留口德。

  倒不是我心存不敬,而是確對意和象做此想。

  不過也不想多為自己也不甚瞭解的內容多做口舌之爭。

  前三三是小乘,後三三是大乘;

  前三三是虛空,後三三是圓滿;

  前三三是戒持謹身,後三三是酒肉穿腸;

  前三三是吃齋念佛,後三三是見佛殺佛!

  《古典学术讲要》读后感(二):古典学术讲要

  《古典学术讲要》,张文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6月第1版。

  虽不系统,亦参差不齐,但读来不少收获。以“风姿花传”为最佳,贯通为人为学为事之理,虽是日著,通透中国文化;“套数.秋思”亦好,较唐诗宋词,元曲中本就有一种返朴归真在,这便是了;“学记”亦不错,至少有君子如响一句。

  其实,现在读不来典籍,时间太破碎,心态太浮躁。

  《古典学术讲要》读后感(三):类似中学语文读本

  类似中学语文读本,但你时不时引用其他著作,时不时冒出各英文单词,是什么意思?

  你引用的那些著作 绝大部分我没有看过

  书里面顺带的道理,还没有给这本书增添什么内涵,生活中,其他著作中也会有,不劳烦你提及

  没看前,看到豆瓣推荐,以为多好,看过后,直线下降

  还有书中提及哲学高度,这本书 我没看出来哲学高度有多高

  来看一下这段话:

  “渔樵和耕读可以是贯通的,《射雕英雄传》三十回描写段皇爷的四大弟子,就是连缀了渔樵和耕读。为什么“五四”运动要打倒孔家店,就是农业社会到了末期要变化,单单靠原来的能量守不住。”

  突然感觉到一个书袋在我面前出现了

  《古典学术讲要》读后感(四):《解读经典:一种古典的姿势》———谭轶斌

  解读经典:一种古典的姿势

  ——张文江《古典学术讲要》导读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谭轶斌

  教古典作品,不少教师只把文本当做语言材料,疏通字词句,分析语法,在此注、彼注间考据,于是乎,经典文本成了风干的语言标本。也有教师倒是乐于阐发,但或套话成堆,空话连篇,或照搬教参,了无新意。如此课堂,学生昏昏欲睡,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何解读古代经典文本?如何让语文教师在古代经典面前拥有自信?如何使古代经典作品的教学摆脱“死于章句,废于清议”的局面?如何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心灵对接?张文江教授的《古典学术讲要》,或许能为我们找到一条“渔人之路”。

  张教授对经典的解释,不是只钻故纸堆,而是“打破中西体用之类的限制”,与今人对话。闪烁着思想光芒的话语,随便翻到哪一页,俯拾皆是。它时时让你感受到,什么是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什么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什么是左右勾连、洞幽烛微,什么是思如泉涌,智慧满溢······有意思的是,张教授解释中国古代经典,常和西方硕儒心意相通。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塞、怀特海······他在中国古代典籍和西方哲人之间架起了桥梁。

  至此,你会明白,研究古代典籍的张教授不是跟不上时代节拍的古书蠹虫,而是真正的读书高手(据材料显示,他家中藏书甚少,因其每每翻完一本便送人)。可以说,他在古代学术典籍的研究中洞开了一方新天地,此种对经典的解释,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视角、新思维、新方法。

  与此同时,张教授也在经典的解释中找到了非常个人化的表达方式。他面对古代经典,是一句一句解读,而不是囫囵吞枣式的阐释。如若没有十二分的功力,是不敢这样做的。正因为张教授对经典已成竹在胸,所以不用虚张声势,而是老僧说家常话般,用通俗浅白、大家都听得懂领悟得了的话语来表述观点。

  如《史记·货殖列传》:“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张教授如此解读:“这就是经济影响到法律。有了足够财力的话,犯了罪也可以免除,至少可以减轻。司马迁触怒了皇帝以后,没有得到有力的经济支援,这句话中应该包含着他的感慨。”

  张教授没有“后现代”的话语,却有“后现代”的思维方式,他找到了中国古代典籍与当今现实之间的榫头,找到了深厚研究与简单表达之间的逻辑接口。

  章太炎先生曾说过,病实者宜泻,病虚者当补。若你在经典面前还少有自信,赶快找来此书一读,权当进补。

  选自谭轶斌《解读经典:一种古典的姿势——张文江〈古典学术讲要〉导读》,《语文学习》,2019(05)

  《古典学术讲要》读后感(五):轻装上阵,或者不

  没有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背景,并且没有什么任务局限的时候,我倾向于用东拉西扯的方式写文章。描绘出生动具体(虽然不见得活色生香)的生活背景,可以多少弥补一篇文章的空洞和无根。在这种习惯和劣迹的基础上,可以构造出一种写作观念。在这个世界上空泛的道理已经充斥几千年——说穿了,芝诺和斯宾诺莎之间又有多大的区别呢,假如明天就爆发星际大战,又或者平行空间一瞬间全部暴露在我们眼前?人类所有的知识理论无非是建立在有限的生活细节基础上,而能够分享这些生活细节的人之间就分享某种或某些知识理论。

  由于有了生活细节这个颠扑不破的基础,可以说:对于一本书(包括《古典学术讲要》)来说,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应该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出现在什么人眼前,然后经历什么样的阅读(包括误读),最终还可能经历什么样的传播(这样考量时,作者基本上就不在这个分享的界域,他可以像一个神一样存在于我们关于这本书的观念当中,也可能非常不幸地无法为自己辩护。这是对作者的某种想象,也构成我的《古典学术讲要》的阅读经验)。在我看来,投入的阅读行为应当如此:积极的读者可以使一本书不只是它自身,而是整个生命,整个宇宙。

  那么接下来,加入这些有信息量的句子就不显得奇怪了:我的朋友ZD大概参加了《古典学术讲要》的大多数讲座,而另一个朋友HD今天下午询问了我关于阅读《古典学术讲要》的感想,他也参加了这些讲座。他们都是离张文江先生非常近的人,不可推卸地,我受到他们的影响,一些遥远的观感导致了好感和景仰——张文江先生可能是最难被谈论的几个学者之一,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过于独特(这种独特责任在于外部)。他著作中关注和评价的对象都不是小人物,他有着很高的立足点:作为一个在这个年龄还比较活跃的学者、文人,他关注和评价的视点也多少透露出他的自我期许。最起码,会通是他想追求的。然而,现时代不是一个适合中国古典学术阐扬的时代,种种原因限制了他的可能空间。

  但同时,即使很难找到切实的理由,独立而偏执的阅读状态又让我怀抱一贯的普遍的批判。这种批判同时又是摇摆而虚弱的。这是由于面对着一个真正的阅读对象:这本书处理了真问题,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是根本性的(因此也是无法找到可靠依托的,这里,全部都是我自己的,一旦它错了就没法推脱)。我只想在这里交代一点很小的我执,就是关于语词,至多也只是行文遣词的态度和习惯。

  这本书所关心的话题是一些最基本的中国古典学术文献的阅读和理解,以及涉及到当下的某种联系或者应用思维。这里涉及到作者对于学术与实践的之间关系的建构,就假设他的要求低到述而不作(述和作之间关系是非常重大的一组认识论范畴,涉及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间的争端,而中国知识分子被这个难题困扰了几千年,这里没有能力追溯)。但这个“述”在我看来是有一些问题的。

  庸俗点说吧,流于油滑。对于一个老知识分子来说,这个评语很残酷。但在我看来是这样。不过《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没有这个问题。P70,我随手翻的:

  “一旦这个物品贵了,一点都不要吝惜,像垃圾一样把它抛出去。在大家都认为不值钱的时候,你要把它当作宝贝,一点点小心收集起来。还是刚才讲的道理,贵卖贱买。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必须都是好的物品,也就是前面讲的山东出什么,山西出什么,不是好的物品也不能取。其实这句话中也暗含了一句投机格言:‘卖出要快,买进要慢慢来。’”

  教授讲课大家都听过一些,口语的遣词造句很能看出一个人的倾向。什么是好的物品?好坏是最基本的价值判断。这里把好坏与贵贱等同了。货殖列传当然是经典,树立起中国人的价值观的基本文献之一。但不加考虑的将好坏与贵贱等同是不妥的。每一个词语背后都是一个观念系统:使用什么词语,就是借助什么观念系统。此外,书中使用时语的地方很多,作为课程讲义来说,可以理解,但若保留一点批判眼光,就会更慎重的措辞,否则和商学院的读国学有什么区别呢?这是一点小小的批评意见,可以忽略不计。

  当我们把这本书当成一个宇宙来看待的时候,一切又有着不同的面貌了。张文江先生是一个有着很深的忧患的人,也正因此他会选择以讲座的形式,孜孜地向学生讲述着这些旧时只是作为个人生活的古典文献阅读感想。最起码这些应当是朋友间闲谈的趣话,而现在却成了讲座。与一群阅读经验不对等的听众讲话,这种处境取决于两点:现实文化环境与个人文化追求。他这里是放低了身段在讲时语。

  粗浅地看,他有一点意见就是中国什么都古已有之。而书中所选的文献所谈论的都是很基本的问题,一个人读了一点书都要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局限和勇气,导致结论的不同吧。而会通这个理想比较危险,因为整个西方学术的基础不仅仅是希腊哲学,也不仅仅是康德斯宾诺莎什么的:达芬奇建立了一个荒谬的想象世界,但那也是文艺复兴之后很伟大的认识观念;当代的西方世界的思想观念,后面有机械论、非欧几何、细胞分子学等等革新带来的一重重理念崩溃和重建的历史。没有痛苦和争端,怎么会有智慧的自信呢?建立在痛苦基础上的理论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会持久地强悍。

  对过去的取舍和重新发明实现观念世界的更新。这不是一个人,一代人能完成的——张文江先生也不能。大量的错误、荒谬乃至滑稽,批沙沥金过后,也许能有一点收获。但也没有包票的。印度古代文化那么伟大,现在不也湮没了吗?读《古典学术讲要》,我却越发想要做好准备中国古代文化会同样湮没——玛雅人那么高的智慧和艺术才能,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我们的文明最终也都是要毁灭的——其实现在看看斯宾诺莎,有的地方可笑幼稚之极。但没关系,那是当时的智慧顶点,并且传播影响很广。用古话说是时势造英雄。也有他个人的执著、自信(人类道路无非是累积的错误之上的错误,逻辑本身是回环结构。各种论点都有可能颠扑不破,雄辩者能使人附和)。因此,湮没也是无可厚非的。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轻装上阵。

  在此悲哀的前景下,如果说我们还能相信点什么,就是一点微薄的经验(对于有文字的时代来说,也许还有符号的记忆)。建构起来的经验和记忆,其实没什么是真正无邪的。就连人性本善恶之类的,也无法成为立足点。某种程度上的虔诚或忠贞,对文化也好对传统也好,也许只是某种残存的没有进化完的痕迹。所谓数字的编码的人类文化,在宇宙的角度来看,只是无始无终的回环中的一节一片。中国的文明,譬如说道德经,当然是很高明的,但你能说它是高贵或高雅的吗?谈不上,它和数学一样,只是关于这个宇宙,关于我们生活的某种解释和逻辑。掌握一些基本的常识(有时候我们会说那是智慧),就可以在日常获得安宁——但甚至连死亡我们都没法定义,因为没人从死人世界回来带来可靠的信息。如果说中国古典传统能提供些什么,那就是基于汉字的符号记忆基础。有着丰富的定义和观念系统,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使自己安宁的可分享的经验和记忆。这当然很宝贵,否则在这个全球化数字时代,我们就都是无根的,无依无靠的——这是所有的古典文化共有的价值,当然这是博尔赫斯的观点。

  我以为逼问到这个程度,也许是个很高的格调,而这也是我在《古典学术讲要》里读到的一点真正的趣味:对伟大传统的理解与体认。在这个基础上去设想,张文江先生一定经历很多美妙的时刻,而那些参加他讲座的人也分享了一些。也许真有那么些人,在现时代都决意轻装上阵的时候,他们却倾向于选不。

本文标题: 古典学术讲要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169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双典批判读后感1000字欢迎参与|七夕约会地点雷区调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