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典批判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8-18 08:34: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9

《双典批判》是一本由刘再复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双典批判》精选点评:●以文化的原型和伪形为核心,条理清晰地分析了《三国》和《水浒》中一些我们从来不曾用力批判的思想。值

双典批判读后感1000字

  《双典批判》是一本由刘再复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双典批判》精选点评:

  ●以文化的原型和伪形为核心,条理清晰地分析了《三国》和《水浒》中一些我们从来不曾用力批判的思想。值得一读。只是因果难分,这种分析是否真的那么有效?

  ●比较失望

  ●腹黑的炎黄子孙怎一个暴力厚黑了得。但拿这两部书当靶子,总觉得有些欠妥。民间文学一旦成为经典,尤其四大名著这么个帽子一戴,实在是树大招风啊!

  ●@MUC

  ●振聋发聩

  ●当年看了以后竟然真的信了!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三水的清算似乎有点太过了,区区两本书并不能担起塑造伪形国民性的全部罪状,同时以原形和伪形作为二元分析的支撑也太过单薄,但是我仍然欣赏这种文化批判的姿态。

  ●拔草神器,是那种“哇靠水浒这种书该被禁掉啊”的程度。强烈建议先看原著小说。

  ●漫漫旅途,适合阅读。作者对水浒传的批判有两点最为关键,第一,圈子里的是兄弟,圈子外的管你是谁想杀就杀盖因非我圈内。第二,只要目的是造反,造反是有道理的,那么任何残忍的手段都无可厚非甚至被礼赞为智勇双全。推而广之,中国思维从来都是只管目的不管手段,二者的割裂虽然历史上一直有人批评,但却稳坐主流,从而无法进入现代社会。作者的两点批判不光在于水浒,更在于整个中国。本书的缺点一是啰嗦,二是站在上帝视角批判本身就有历史局限性的事物上,过度推论和吹毛求疵了。三是伪形的问题没论证好。

  ●双典对普通民众的影响总体偏积极,情义为重,权谋次之,是顺应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作者也带有很强的批判性,刘老师有点杞人忧天了。

  《双典批判》读后感(一):《双典批判》读后

  思想文化领域的思考和反思,乃至探讨和交流,在我们这个社会的结构中似乎一直是一件不被重视和提倡的事,即使有些零星的声音,也不会掀起多大的波澜。

  主流意识形态首先是排斥和拒绝这些讨论和交流。并且被严格地限制在个体的范围之内。

  《双典批判》所带来的思考应该是深入和具有冲击力的。即便从学术领域也是将一直以来的“文学名著”给予一定程度的否定。而这两部小说对社会思潮和民心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的。

  《双典批判》读后感(二):《双典批判》读后杂感

  1、中国有句老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老话的起源已不可知,但流传很广,但是奇怪的是并没有影响这两部经典的大范围流行。

  2、文化是一个道不清、说不明的东西,但是有不得不说。四大名著作为民间文本是文化的天然最佳载体。对这些文本的解读是否能准确把握文化的脉象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可以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3、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典籍文化与行为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这几对相对立的角度是任何文明中观察文化的必要观察切入点。这样的对立它们也是相互相成的,互相影响(总体来说精英到大众,典籍到行为,大传统到小传统的影响更为显著)。如何来厘清之间的影响的过程、效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4、本书作者通过民间文本以文化的变形的角度来展开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当然也只是一家之言,至少基本还是能言之成理的。

  5、文化批判对于中国正处于历史最重要的文化转型期来说是一个未完成的过程,而且因外力及内部的各种原因来断,迄今这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按刘再复的观点批判至少分清文化原形与伪形,如果采取一锅煮的方式来进行批判是对祖先、传统的最大的不恭。

  《双典批判》读后感(三):刘再复的《双典批判》

  在图书馆一楼寻得刘再复先生于前几年出版的《双典批判》,批判两本古典小说:《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这本著作是我的古代文学老师推荐的,我们的老师并不同意刘先生所持的批判性观点,他认为《水浒传》还是有很多值得欣赏的优点的。比如”水浒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阴性,《水浒传》的阳性气质正好弥补了我们的缺失。

  对于《水浒传》的批判,作者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其中所张扬的暴力精神的合理性及合法性。众所周知,暴力必然是不合法的,而符合老百姓仇视富人和贵人的心态,且以”以暴易暴“、“劫富济贫”的方式换取的财产平等与民主自由,又是合理的吗?认同暴力,却反对人世间最真实的感情与欲望,无视除了“暴力体制”外的其他无辜者的生命价值,以群体性价值观代替个体性价值观等等,都是刘再复所批判的《水浒传》之中的个中内容。

  忽略一切读者反映论,以及任何与文艺学美学叙事学挂钩的批判,纯粹从政治学伦理学的角度,以道德观察者的角度去看待《双典批判》,我认可刘再复先生的观点。他以评判两部与中国人文化相关至深的”四大名著“之二作为契机,深刻挖掘了隐藏在字里行间之间的中国式价值观,以及社会心理。

  作者引用了《西方的没落》之中的“伪型文化”一词。以此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划清了“原型”与“伪型”之分。通过对于这二者的辨析,我们似乎也能够读出刘先生的良苦用心了。刘先生在行文中感叹,如果当时“五四运动”时期,我们所标榜的“人”的文学是《红楼梦》,那中国的文化现状将与今日不同。笔者粗浅地认为,推崇《红楼梦》,也许在当时是不可行的。即便是今日,红学与《红楼梦》之影响,依旧与主流文化和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不相契合。它只能够成为中国人怡情与抒情的一部分。假使需要《红楼梦》来求得现实社会的人性之真善美,笔者认为,那仅仅能够成为遥不可及的星辰,可以观之,却无法触碰。

  于是乎,我们还是回归大地,读读《双典批判》,在回归最纯净的人性之前先纠正一下我们的“伪型文化”与人性吧

  《双典批判》读后感(四):传统文化的甄别与重估

  尽管今日之文化讨论尚未超过近百年前的水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放弃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重估。刘再复的《双典批判》一书正是承继五四文化批判精神,依照新的思想高度,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一次新的批判性的甄别。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影响深远,以此作为文化批判的切入点,使《双典批判》在具备思想性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因为民主的思想和人性的尺度,两千多年前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至今堪称经典。在演说的最后,伯里克利用了很长的篇幅,来慰问死者的父母和家人,并向死者致敬。同样,老子也认为,战争和杀人不是一件好事,若不得已而战即使胜利了,也是悲哀和伤心的,因此应该用丧礼而不是庆功来对待胜利。刘再复认为,老子的思想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真正的英雄观念,因为这种大悲悯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暴力的否定。作者所以对《水浒》进行文化的批判,是因为小说的暴力崇拜。武松、李逵动辄“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地,血流成河,不计其数”。更可怕的是读者、评者、作者与杀人者一起“痛快”、叫好、陶醉,忘却用生命的尺度去衡量所谓的英雄行为。

  刘再复提出“原形文化”、“伪形文化”概念,并依此对传统文化进行甄别。“原形文化”是一个民族本真本然文化,“伪形文化”是丧失本真本然已经变形变质变行的文化。老子对生命的尊重是“原形文化”,而《水浒》对暴力的崇拜则是变了质的“伪形文化”。“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刘再复认为,至诚才是中华文明的“原形文化”,《三国演义》不过是中国权术大权,令人生厌,流弊极深。

  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精神的失落难以避免。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夸父追日……中华文化的童年是何等的纯真、英雄和优美呀!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本然的优美的东西变异了。当下所谓的文学影视,夺人耳目的不是庸俗的爱情,就是无聊的打斗、血腥的暴力、阴险的诡计。写者乐此不疲,观者津津乐道,远离常识、缺乏基本的价值判断。只有在新近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手机》中,才看到对《三十六计》不离手的黑砖头的调侃,算是对传统文化的些许反思。刘再复“原形文化”与“伪形文化”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甄别和取舍。作者对“双典”的批判,不是艺术的,而是文化的,所依据的都是基本的价值尺度或常识,因为我们远离了常识,才感到耳目一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不幸和悲哀。

  上世纪初看不起传统的后果是,今天我们已看不见传统,或者看到的接受的是“伪形文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转换,首要的是恢复记忆,知道真正的传统是什么,什么是“原形文化”、什么是“伪形文化”,然后从传统中充分汲取养分导出新的未来。假作真时真亦假。对传统的曲解,比对传统失忆的危害还要大。如若恢复的记忆是伪形的,无异于精神错乱的病人!

  《双典批判》读后感(五):仍然很有现实意义的中国文化批判

  热爱武侠,金庸、古龙、梁羽生大抵翻过,梁羽生的情缘缠绵让人感动,金庸的小说,则读完一篇,就感觉万籁俱静,灵台澄明,立志要做一个全新的自己,古龙的小说不太爱看,总感觉抛开文学上的成就,其小说的内涵也就是《水浒传》的级别,比如其中女性,非妖即魔,几乎无一个人类,好人就是好,坏人就是坏,道德立场一旦设定,便无需考虑自然的人性。水浒传是初中时读的,一遍之后留下心理阴影,再无兴趣。

  认识刘再复当然是从其”红学“开始的,这本《双典批判》的”双典“则指《水浒传》与《三国演义》,”批判“的,也不是文学层面,而是文化层面。大体来说,《水浒》集中国暴力哲学与一身,《三国》集中国权谋哲学于一身,这两本书既是中国传统下的产物,又反过来塑造了国民性。暴力也好,权谋也好,都是对人心人性的残害,个体的生命与自由,都被”排头砍去“了,而作为读者,也往往忽视了所有那些被残害,被”排头砍去“的故事配角甚或丑角,并被这暴力与权谋背后的一套哲学所说服,潜移默化之中小说背后的价值观就落到了现实生活之中。

  这些批判之中,有两点最值得注意,一条是”欲望有罪“,另一条是对”忠义“的批判。这两条在当今生活中依然影响广泛。正因为”欲望有罪“的逻辑,私人之生活与个体之自由一直遭受着群众毒辣的眼光,也因此,女性之解放在中国虽然表面上广泛,而实际上依然浅薄。而更重要的,基于这条逻辑,许多人可以把自己置于道德的制高点,压制各方面的意见——按我们素来的逻辑,把一个人从道德上击垮,也就把这个人彻底地,全面地击垮了,他的一切专业的,不专业的意见,都不再有立足的基础。

  对”忠义“的批判,实质上就是对”小圈子“文化的批判,对绝对正义与广泛博爱的精神的缺失的批判。儒家确立的等差秩序格局,当然是本乎自然的,却没想到得到了这样的一颗果实:等差秩序之外的,成了对立面,成了可剥削,可残害的对象。我们至今的思维,不论是发展自己还是评判别人,都难脱小圈子的思维,广交朋友,是为了互相”帮助“,估量别人,是看他后台是谁。

  或许跟童年经历有关,我一直都带着一种弱者心态,总容易把自己放到弱势的一面,武侠小说读起来,最大的痛苦正是如此——自己就是路边那个卖水果的摊贩,日日起早摸黑,但与妻儿幼女,也有自己的幸福,天降横祸,只能问悠悠苍天!《水浒传》读来的痛苦,一直难以忘记。

  所谓宗教精神,大抵就是抛开尘俗功利,真诚面对自我,面对人性的精神,就是从自我的苦难看到他人的苦难,从他人的幸福体验到自己的幸福的精神——就是真诚与慈悲。由此才能有自我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体谅每条生命在自由追逐幸福中所遭遇的苦难,欣赏其灿烂。孟子的“不忍人之心”是直面人性,以及他人的真诚,其”义利之辩“,所讲的是普罗大众之义,慈悲之义,而后儒家的发展,却终于脱离此宗教精神,陷入到“三纲五常”,人性的对立面去了。从这个角度看,或许说“五四运动”最可惜的是没能把《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当做批判标靶,却把孔圣人的牌子搬出来,并非没有道理。

本文标题: 双典批判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169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医闹的读后感大全古典学术讲要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