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太多的人类学家》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08-10 10:54:5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4

《想太多的人类学家》是一本由[美]李相僖[韩]尹信荣著作,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想太多的人类学家》读后感(一):直立行走的大脑袋《人类简史》充满了作者的哲思,这本不一样

《想太多的人类学家》读后感100字

  《想太多的人类学家》是一本由[美] 李相僖 / [韩] 尹信荣著作,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想太多的人类学家》读后感(一):直立行走的大脑袋

  《人类简史》充满了作者的哲思,这本不一样,纯纯的知识点科普。

  摘录:

  世界各地可以喝牛奶的成年人,不到总人口数的 10% ,包括亚洲、非洲、欧洲的大部分地区,这说明地球上的大多数人仍遵循着“正常”哺乳动物的生长步调。

  人骨化石的研究结果显示,原本拥有健康身体的人类,在适应了农耕生活之后,反而开始患上各种疾病,出现营养不良。

  人类的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与地心引力对抗,不断地将大量血液向上传送至身体顶端。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打一场永远赢不了的战争,无论何时举白旗都不值得大惊小怪。比起其他动物,人类因心脏病死亡的概率更高。

  大脑是由脂肪组成的器官,想让它变大,需要高脂肪、高蛋白质的饮食提供营养。人类使用工具,提升了狩猎技能,得以不断获得肉类,这才发展出有利于大脑发育的食肉习惯。而这一切都是从人类用双脚走路开始的,是互相影响的结果。

  达尔文首先提出了物种进化的概念,而自然选择是进化的核心机制。现代生物学将进化定义为“生物的可遗传特征在世代间的改变”,但中性理论认为 DNA 突变与自然选择无关,是依靠随机性与时间发展出来的,这一点正好与达尔文的观点相矛盾。

  现代智人诞生的时间点应该往前追溯 200 万年。由此可见,现代人身上的各种特征也是从世界各地“汇集”而来的。如果某项特征在哪里都有很好的适应性,它就会逐渐扩及世界各地;相反,若该特征仅能适应部分地区,其普及范围便会局限在那里。

  《想太多的人类学家》读后感(二):最新香蕉视频,香蕉视频app下载,香蕉视频地址,香蕉视频

  

所以我们要把握好现在,咯咯。

最新香蕉视频,香蕉视频app下载,香蕉视频地址,香蕉视频

   她将他的衣服抖落在椅子上面,站起身最新香蕉视频,香蕉视频app下载,香蕉视频地址,香蕉视频咯咯的笑着跑到雪地中,弯腰捏了一大团雪砸向了发愣中的楚逸。

   他不知道一个人从哭泣到笑脸经最新香蕉视频,香蕉视频app下载,香蕉视频地址,香蕉视频历了怎样的心路,从低沉到欢快转换了多少次情绪;一个人要经过多少次的演练才有这般的纯青,是她太过单纯还是掩藏了大量的心机。他不能做到像她一样的随心所欲,抖落掉身上的雪团,穿好衣服静静地看着她在雪地中堆起了一个小小的人儿。

   臭牛,你跑到哪里去了?

   梅子接过楚逸递过来的烤地瓜,凑到楚逸身前使劲的嗅了半天,你居然抽烟了?

   在认识楚逸的那天起梅子就知道他最新香蕉视频,香蕉视频app下载,香蕉视频地址,香蕉视频是不抽烟的,甚至对烟有着一种本能的抗拒,她听他说过他以前是抽烟的,只不过后来戒掉了,已经七八年不抽了。此时嗅到他身上的烟味,心里十分的惊讶,不知道在过去的短短一个上午发生了什么。

   嘿嘿,还果然是狗鼻子呢。

   他岔开了话题,并没有告诉梅子发生的一切。想起曾经最后一次抽烟的场景有些唏嘘。

  《想太多的人类学家》读后感(三):为了吃肉,老祖宗们也是拼了

  

又到了在夜市大排档喝酒撸串的季节。有朋友说,希望可以像“原始人”一样大口吃肉。于是主页君就不禁有个疑问:

我们的祖先们经常快乐地撸串吗?

撸串的两个必要条件

首先是火。人类开始主动使用火的历史也就不过百万年。在此之前,吃的食物绝大部分是生的。没个好牙、好胃的,还真就不行。

其次,要有肉。我们的祖先吃肉没今天这么方便,需要打猎,而打猎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海明威靠吉普车和步枪在非洲草原上捕猎尚且面临巨大风险,就更不要说在前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是一群身高1米左右的猿人,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打猎?不被狮子吃掉都算万幸了。

至于武器,如果你穿越到公元前2、3万年,大概能用上刚被发明出来的长矛,但如果不小心去了公元前2、3百万年前,能有块趁手的石头都可以算防身利器了。

这样一群手无寸铁(因为公元前2500年才出现冶铁技术)的小矮子去捕猎。如果他们当中没有人会六脉神剑或者降龙十八掌一类的徒手功夫,那尽管人多势众,但冲上去恐怕也是分分钟被团灭。

可见,吃肉有风险。

而且,即便吃得下去,也未必消化得了。因为我们人类祖先的肠胃一开始是为吃素准备的。

被迫“开荤”的祖先

人类的第一个灵长类祖先出现在8000万至6500万年前,体型娇小,居住在树上,每天随便摘点水果、啃啃树叶就能过一辈子。这也是灵长类动物的共性。直到今天,动物园里的黑猩猩、大猩猩虽然偶尔围捕小狒狒或者抓点虫子(比如黑猩猩用树枝掏白蚁洞)吃一吃,但这只是点心、小菜。植物类食物才是他们的正餐。

从出土的化石来看,大约500万至400万年前出现的早期人类具有臼齿和深长的颚骨,而这些都是食草动物的典型特征。另一个证据是那个时候的早期人类脑量和今天的黑猩猩相仿,因为吃草不像打猎,不需要制定复杂策略,也很少分工合作,“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就是我们远古祖先的写照了。

黑猩猩用树枝“钓”蚂蚁吃

既然可以吃素,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开荤了呢?肉真的那么好吃吗?为了尝一口野味,就不怕危险和麻烦吗?以及,你一个吃草的肠胃,能消化大鱼大肉吗?从考古发现来推断,让我们的祖先跳下树打猎的动力可能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因为环境的突变。

在古人类聚居的非洲大陆大约在260万年前开始变得干燥,茂密的森林逐渐被草原和荒漠取代。以前躺在树杈上一扭头就能吃到新鲜水果的日子一去不返。拥有咬合强壮的下巴和巨大牙齿的一小部分动物,比如傍人(Paranthropus,也是人类的远亲)可以靠嚼树皮和树根为生,但我们的祖先们只有一嘴碎牙,因此只好离开森林。

傍人大概是这个样子

尽管我们常常可以在博物馆和历史书上见到“原始人狩猎(烧烤)图“,但实际上他们对于撸串的理解大概不像我们这么深入。因为也确实没有现成的肉给他们吃。草原上的“肉源”不少,可是食肉动物咱惹不起,食草动物跑太快咱也赶不上。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又逮不着。眼睁睁看着狮子、豹子大快朵颐,本打算等它们吃完了自己去吃点剩的吧,但手里的石块、木棍儿又打不过随后成群赶来打扫战场的鬣狗和秃鹰。

所以结果就是等秃鹰吃饱以后,我们的人类先祖们才举着石斧、战战兢兢凑上去,对着残渣发愣。肉是没得吃了,只剩一堆骨头。啃也啃不动,而且那个时候大概也不太流行用骨头煲汤,因为既没有锅也没有火——人类学会用火是200多万年以后事儿。但骨头扔了也可惜,于是早期人类可能就砸开骨头吃骨髓。后来出土的奥尔德沃工艺石器,可能就是用来敲碎骨头的。

奥尔德沃工艺石器

吃骨髓虽然不如吃肉痛快,但这些纯粹的脂肪却有相当丰富的营养。被迫开荤的早期人类大概不会想到,由于长期摄入高脂肪,使得他们的大脑和体型都发生了变化。在500万至400万年前,早期人类的脑容量与现代的黑猩猩差不多,约为450毫升;到了300万至200万年前,出现了巧人,其脑容量已增加至750毫升,随后出现的直立人脑容量不仅已增加至近1000毫升,身高也长到了1米7左右。这也是我们现代人的直系祖先。

不仅是体型,人类体内也发生着变化。通过遗传演化,人类最终“学会”利用载脂蛋白消化油腻的食物。载脂蛋白与血管中的脂肪分子结合并带走这些油脂,使血液保持清澈。尤其是能够有效降低血脂的载脂蛋白E4。它出现在人体内的时间约为150万年前,这正好就是具有高大身材与大脑袋的直立人打造出阿舍利手斧的时期。

吃肉的利与弊

随着身材变大,脑子也越来越好用,人类终于可以开始捕猎了。也就出现了前面说的“原始人集体狩猎图”的场景。吃得越来越好,人越来越聪明,因此打猎效率也就越来越高。在这种良性循环下,人类的进化速度大大增加,最终从猩猩、猴子群体中走出来,成了我们今天的人类。 当然,所谓的“进化”往往是双刃剑,而不是单线且完美的。比如载脂蛋白在人类年轻时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人进入老年以后却会因此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和脑出血的风险。而且,就算我们从现在开始改吃素食,但这种被写入基因的“印记”也不会就此消失。

再有,随着脑量增加,尽管人类变得越来越聪明,但却增加了女性分娩的难度。

猴子至今仍然可以采取蹲坐的姿势生孩子。猴宝宝一露头,猴妈妈就可以把它直接拉出来,抱在怀里然后喂奶。这是因为猴宝宝在产道里的时候,脸就已经朝向母猴肚脐方向了。大多数动物宝宝的头部都比母体产道窄,所以我们很少听说哪个动物妈妈需要其他同伴帮忙接生。但人类却不然。

人类胎儿头部更大(因为吃肉带来的脑容量变大),但人类为了直立行走,所以骨盆不能太宽。所以胎儿在产道里会经过两次转身以适应产道。当胎儿头部被挤出来的时候,就已经面向了妈妈的背部。分娩中的妈妈如果自己伸手把胎儿拉出来,就可能造成胎儿颈部折断。因此就需要其他人的接生。

当然,这种体质特征也和后来的家庭乃至社会组织互相影响。所以,无论是吃肉还是生孩子,这些看似日常的小事背后,是人类几千万年的演化史所决定的。

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教授李相僖用22个关于人类进化的故事,揭开我们的身世之谜:白雪公主为什么肤色白?霍比特人在哪里?真的有食人族吗?人越老、头脑越迟顿吗……作者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解释了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从普通的动物进化为智慧的人类,又为此付出了多少沉重的代价。

购书链接: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538768623993254804436

  《想太多的人类学家》读后感(四):讨厌的人类学家说“亚洲不是人类发源地”

  

上学时,课本里和《十万个为什么》都说“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可能是最早的人类文明”,外加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化石是已经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化石,因此很多书都在疯狂暗示“人类也应发源于亚洲。

结果前段时间去科技馆溜达,人类起源的展板上赫然写着 “人类是从非洲走出来的”,旁边还配了一副皮肤黝黑的非洲人翻山越岭的插图。 非洲?不是说人类发源地是亚洲,是中国吗?骄傲了二十几年的人类发源地,竟然记错了?赶紧看看讲解,但讲的含含糊糊,让人摸不着头脑……

直到最近看了一本人类学科普书 《想太多的人类学家》,终于搞清楚了人类的起源,以及人类是如何进化的。

《想太多的人类学家》的作者李相僖是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教授,在人类学研究上颇有建树,已经发表了超过 30 篇论文,在网络上也十分活跃,由于太有名,还曾被邀请混入日本黑帮的入会仪式,帮忙鉴定黑帮镇帮之宝化石真伪。

李相僖被邀鉴定的化石,正是传说中的“北京人化石”。北京人化石是20世纪20年代于北京附近周口店一个大山洞里出土的一系列人类化石,并且在该洞穴中发现了圆形灰烬和生火迹象,以及各种动物骨骼与石器,这些痕迹为“人类能否使用火,是否会生火”等问题提供了佐证。可惜的是,由于1937年日军侵华,北京人化石的研究工作中断,为保护化石,学者们曾在1941年计划将化石运往美国,但化石最终在渤海湾的秦皇岛码头上消失的无影无踪,只留下了无数猜想和谜团。

他们是否学会了自己生火?他们是否具有社交行为,在山洞里围坐在篝火边,吃着烤肉唱着歌?他们是否是从兽性进化到人性的那个 TA?可惜这些答案再也无从知晓。

在科学研究中,一直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这方面最大胆的,当属达尔文。当欧洲科学家还在观察身边的花鸟鱼虫时,达尔文就提出了人类的四大代表特征“硕大的脑袋、细小的牙齿、直立行走、懂得使用工具”。

有了达尔文如此大胆的假设,科学家们踏上了漫漫求证路。

最早的人类什么样?

想要研究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就要先找到人类最开始的样子,这样才能知道在这千万年中,人类有了哪些变化。可惜的是,即使从 18 世纪的欧洲已经开始讨论,时至今日,人类学家们仍然无法描绘出最早的人类,只有一些大概的轮廓。

孙悟空是猴子变的,人类也是猴子变的吗?

学者们首先将人类与基因较为接近的大猩猩和黑猩猩做了比对,发现人类与大猩猩的系统分化始于 800 万年前,与黑猩猩的系统分化始于 500 万年前。而目前发现年代最为久远的人类化石,“乍得沙赫人”和“图根原人”的生存年代推测为 700-600 万年前。看上去人类与大猩猩、黑猩猩们的系统分化时间和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较为接近,但演变的时间断层却无法解释。

就像你有两片树叶,一片黄色,一片绿色,但你不能据此就说这两片树叶是同一个种类的两个时间点,你必须凑齐树叶从绿色变为黄色的过渡颜色,完整展示演变过程才能盖棺定论,而人类起源的问题就在于找不到从猩猩变为人类的过渡物种。

先站起来再变聪明

虽然无法定位到最早的人类,但在人类学家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可以知道人类进化的大致历程,比如 “人类进化的第一个特征,是两足步行”。

达尔文在“人类四大代表特征”中,将“硕大的脑袋”放在首位,人类学家们也据此研究了几个世纪,但根据 1974 年在埃塞俄比亚中部发现的阿法南方古猿化石“露西”的骨骼特征,人类学家发现两足步行的进化要远早于颅骨增大的进化,露西因此也成了人类学史上最著名的古人类化石。

露西的脑袋较小,但两足步行的身体特征明显,其大脚趾不是和爬行动物一样侧向生长,而是与其他脚趾一般向前生长,骨盆、股骨和膝关节的形状也都表明露西生前是直立行走而非攀爬。

别看“站起来”仅仅是一个姿势的改变,站起来之后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类站起来后,双手得到解放,可以腾出手制造工具了,比如手斧等石器,有了工具在狩猎和日常生活中都要方便许多。

人类站起来后,还逐渐进化出了语言。上半身得到解放,体内的“膈”(帮助呼吸的肌肉)有更多活动空间,呼吸更加顺畅,人类可以自在发出声音,之后更是演变为语言,为人类文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人类从食草变为食肉

虽然今天的人类是杂食性的,但早期的人类不仅无法吃肉,还很可能是以吃草为主。根据 500-400 万年前的人类臼齿化石与深长的颌骨化石,人类学家推测当时的人类需要大量咀嚼食物,而这是草食动物的典型特征。

上面说到人类起源于非洲,早期人类只有小小的牙齿,无法大量咀嚼植物根部,在非洲草原上难以找到食物,因此需要通过吃肉(动物性脂肪)活下去。注意,是动物性脂肪,不是肉,因为当时人类过于“迷你”,无法自己狩猎,只能捡捡豺狼虎豹的残羹剩饭。早期成年人类身高平均不足 100cm,与现在四五岁儿童身高差不多,**因此早期人类通常是等狮子、秃鹰等大型猎食者饱餐后,再去分食剩余的骨髓、脑髓等,可以实或是“尸体的清道夫”,**而为了能更方便的敲碎骨头,才制造出了石器工具。

在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蛋白质的食物后,人类的身体产生了变化,比如脑袋开始变得越来越大。在 500-400 万年前,早期人类脑容量与现代黑猩猩差不多,约为 450ml,在300-200 万年前,”能人“的脑容量增加至了 750ml,但其体形仍然较为瘦小,身高约为 100cm,到 200 万年前,直立人的脑容量不仅增加至近 1000ml,身高也同样长高到了 170cm,由此,拥有高大体形与硕大脑袋的人类祖先就此诞生。

农耕促进人类文明

光有大脑袋,长得高,会狩猎,但还是相当原始,那么人类又是如何从原始人类进化为现代人类的呢?

答案就是农耕。

古话有云”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所以”齐家“放在最前面,就是指首先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稳定的环境远比东奔西跑更容易积累才干和金钱,所以要先”齐家“解决后顾之忧。对于人类物种的”齐家“,就是农耕。农耕可以让人类不用四处迁移,可以有稳定的居所,不用再风餐露宿食不果腹。

农耕得到的粮食,更是可以直接增加人类生育率,使人口大幅增长。因为人类女性在哺乳期内无法受孕,早期人类由于没有现在的奶粉、婴儿辅食等为儿童加餐,完全依靠母乳喂养,每个孩子的哺乳期长达 3-4 年,连续出生的两个孩子之间的年龄差为 4-5 岁。当农耕后,人类以汤粥取代母乳,哺乳期大大缩短,女性很快就可以再次怀孕,因此农耕可以快速增加生育率。

当食物不再短缺,人类不再迁移,人类开始进行物品的交换、通商等行为。而当粮食与物资过剩时,为了优化资源分配,农耕社会逐渐演变为高度复杂且分工细致的阶级社会,从野蛮到文明,从原始到先进,人类社会一步步因为农耕得到发展。

进化的代价

人类在进化中一步步从野蛮走向文明,从原始走向现代,在享受进化带来利益的同时,也承受着进化的代价。

我长高了,却经常腰痛

人类文明可以说是用双脚撑起来的,两足步行被视为人类进化的首要特征,然而最瞩目的特征,也带来了显而易见的隐患。

站起来后,人类体重从四足分摊变成了两足,但在压力落到脚掌前,最先承受重量的其实是腰部和骨盆,因此站起来成了腰痛疾病的根源和隐患。

站起来后,心脏位置增高,也带来了心脏疾病隐患。

吃肉还是痴呆?

前面说到人类是从食草进化为杂食的,并且有化石显示,早期人类无法消化动物性脂肪与蛋白质,直到人类体内出现了一种名为 E4 的载脂蛋白,这种载脂蛋白出现在人类体内的时间约为 150 万年前,正好是具有高大身材与大脑袋的直立人打造出阿舍利手斧的时期。

为什么说载脂蛋白 E4 是吃肉的代价?因为其与阿尔兹海默症、脑出血等致命性老年疾病有密切关系,有研究显示,载脂蛋白基因就是导致这些疾病的直接原因。

“我的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

大多数动物宝宝的头部都比母亲的产道窄,人类却不同,不仅胎儿是大脑袋,母亲的产道也较为狭窄。

为了进行复杂思考,人类的脑容量在不断增大,在 500-400 万年前,早期人类的脑容量与黑猩猩差不多约为 450ml,到了 200 万年前,人类脑容量翻了一倍,增加至约 900ml,之后在距今 10 万年前增加到与现在差不多的 1400 ml。

在脑袋逐渐变大的同时,人类母亲的产道却在逐渐缩小。为了直立行走,人类的髋关节间距就要不断缩小,髋关节间距越近,直立行走时身体就越稳定,双腿前后更迭起来也更迅速。为了拥有直立行走需要的窄距髋关节,人类的盆骨尺寸就要不断缩小,产道自然也在逐渐缩小。越来越窄的产道,却要承担着脑袋越来越大的胎儿分娩工作,带给母亲的,自然就是分筋错骨般的分娩疼痛。

农耕撑起了人类文明也带来了战争

虽然农耕带来了人类文明,但人类同样为农耕付出了代价,甚至有学者断言“农耕是人类最糟糕的进化”。

由于不用再外出狩猎,运动减少,人类对躯体的依赖度降低,农耕使人类在身形上有所萎缩,农耕之后人类的手臂与腿骨变得比以前更短。

人类发展是依靠从草食变为高脂肪、高蛋白的肉食,但农耕却造成了人类的营养不良,人类学家根据化石推断,人类开始农耕之后,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牙釉质发布不全的人数显著增加。

农耕带来稳定生活的同时,也为疾病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让瘟疫得以四处横行。

最让科学家们感到痛苦的是,农耕是战争的起因,因为农耕带来的生育率增加,人口大幅度增长,更多的人就需要更多的耕地,由此引发了大规模战争。

结尾

读罢李相僖这本《想太多的人类学家》,收获到的是与科技馆潦草叙述不同,更为生动详实的人类进化史。

没有冷冰冰的叙述,而是通过对人类化石和古人类生活的猜想,幽默风趣的带出了人类进化史。幽默的叙述加上严谨的研究态度,翻开这本书就好像能看见李相僖手里拿着放大镜严肃地观察化石,李相僖的大脑里却早已跑到十万八千里外,开始思考古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了。

“猩猩怎么确认自己就是孩子爸爸””人类肤色变换的秘密“”有关吃人的历史“,《想太多的人类学家》中有 22 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发现一下。

  《想太多的人类学家》读后感(五):为了直立行走,人类母亲用分娩的苦痛换来了文明的前进

  一个人静静待着的时候,你的脑子里会不会经常浮现一些“古怪”的问题,比如:

  为什么女人生孩子那么艰难,其他动物也这样吗?

  除了人之外,其他动物是不是也有温馨的三口之家?

  为什么动物们没有爷爷奶奶三世同堂的家庭呢?

  为什么是人,而不是恐龙等动物创造了今天的文明?

  人,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做人,可比家里的喵星人难多了。

  那有没有一门学科是专门研究“人”的呢?当然有啦,那就是听起来一头雾水,实际上业务范围超广的“人类学”。

  人类学业务范围到底有多广?人类学家到底研究个啥?你脑子里那些“古怪”的问题是不是你想太多了?

  古人类学家李相僖在加州大学开设人类学选修课,让人类学从书本走向生活,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之一。《想太多的人类学家》一书汇聚了李相僖选修课的精华,通过22个有趣的人类学故事,为我们科普人类学知识。

  去掉现代文明这层滤镜,这本书用人类学视角来看待今天的两性关系、家庭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等,解答你脑子里那些“古怪”的问题。

  1、人类母亲,动物界最难的母亲

  孕育生命,成为母亲,对大多数女性来说,是一件令人欣喜却又充满艰辛的事情。

  在医学尚不发达的年代,女性分娩等于是在走鬼门关。今天,孕妇分娩死亡率已经大幅降低,但分娩的苦与痛也是难以想象的,而生育过后给身体带来的损伤几乎也是不可逆的。

  这种苦痛是独属于人类母亲的,对大多数的动物母亲来说,分娩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就跟母鸡下蛋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大多数动物宝宝的头部比母体产道窄,所以动物生产时通常不会有太大困难。 而人类为了获得更高的智力,头部进化地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在分娩时势必历经千辛万苦。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类选择了两足步行,两足步行的方式解放了人的上半身,人类可以灵活地运用双手打造各种不同的器具,而膈有更多自由活动的空间,呼吸顺畅后,能更自在地发出声音,久而久之发展出语言。工具与语言的出现,为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

  然而若想平稳地直立步行,骨盆反而要越窄越好,这样双腿才能快速地前后移动,两足步行意味着人类母亲必须忍耐前所未有的苦痛,让大头的婴儿从狭窄的产道生出。

  为了顺利生下头部比产道更宽的婴儿,怀孕女性体内会分泌“松弛素”荷尔蒙, 让全身的关节和韧带变得松弛柔软,使骨盆可以容许更宽的东西通过,为分娩的那一刻做准备。

  而在生产结束后,松开的骨盆也无法百分之百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觉得生完孩子后穿衣服不如以前漂亮。体重虽能回到怀孕前的水准,但身材体态的变化却无可避免,对生过数胎、骨盆反复开关的女性而言,这甚至是永远无法恢复的伤。

  人类分娩的复杂和艰难,意味着母亲很难一个人完成整个过程,这就需要依赖他人的帮助。对于文明的演进来说,这反而一件好事,因为这注定了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需要他人的协助,而协助也恰恰是社会化的开始。

  当我们回溯人类进化史时,可以发现,人类母亲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是她们用分娩的苦与痛换来文明的前进。

  2、文明前进的一大步:人类“父亲”诞生

  今天,“丧偶式育儿”成为热议的话题,许多女性抱怨丈夫在育儿方面的缺位。但是你知道吗?在灵长类动物中,“丧偶式育儿”是一种常态。

  灵长类动物的基本社会单位通常是一对母子。母亲生下幼儿后,便会一直照顾它,直到它长大成年并且能独立谋生。

  不一样的是,人类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通常会接受来自父亲的协助,两人共同陪伴孩子成长,或是提供所需的物质条件。

  可以说,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父亲多是提供精子的生理意义上的父亲,而人类父亲才是履行了养育责任的真正意义上的父亲。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自然界,雄性生育能力强大,一般拥有数量庞大的精子,并能与众多雌性交配。而雌性不仅卵子数量少,而且从怀孕、生产到哺乳的这段期间内无法再次受孕。

  所以对于大多数雄性动物而言,与雌性交配孕育下一代是一场非常激烈的竞争。

  拿我们的近亲大猩猩与黑猩猩来说。雄性大猩猩依靠强壮的体型在激烈的打斗中取胜,以此获得交配的权利,而雄性黑猩猩则依靠巨大的睾丸,尽可能多地传播精子,保证基因的传递。

  无论是哪一种交配模式,雄性都无法保证雌性生下的是自己的孩子,因此大多数雄性灵长类动物对幼子没有任何感情,不会付出时间与精力照料幼子,而是专注于交配与地位争斗。

  但人类男性的体形不像大猩猩那般强壮,睾丸大小也不如黑猩猩,所以他们采取了与其他灵长类动物迥然不同的行为模式——精心养育子孙后代。而直立行走的人类女性在怀孕与哺乳期也有诸多不便,需要雄性提供更多的帮助。

  为了巩固这种模式,男性在生理上也相应进化出另一种状态。比如当妻子怀孕时,部分准父亲会与太太一样出现恶心、体重增加、腹痛等症状,或是在妻子分娩时同时伴有焦虑、紧张等现象。在人类学中,这种模拟怀孕的经历被称为“ 拟娩症候群 ”。再比如,男性在结婚生子后,体内分泌的男性荷尔蒙会逐渐减少。这表示男性在成为爸爸后,“雄性动物的野性”也会慢慢减弱。

  今天,男性与女性已不再只是单纯生物学上的雄性与雌性,人类对父亲的定义也已超越了生物学上的亲子关系,而是由一种精神层面上的“信任”所孕育出来的,男性自发地在孩子身上投入时间、金钱,以及真情与父爱,这是一种极致人性的存在,也是文明的体现。

  对女性来说,从怀孕那一刻起,就已经进入了母亲的角色。而对男性来说,在成为父亲这条路上,往往是后知后觉的,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和成长,不过生理的进化与后天的文化都在帮助男性尽快适应父亲的角色。

  3、你的“祖父母”可能是人类最早的教育者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提高,世界人口在21世纪末出现爆炸性增长,这是人类在进化史上第一次迎来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局面。

  客观来看,长寿是医学与科技进步的直接结果。事实上,原因并非如此简单。在科技飞速发展之前,老年人(即祖父母辈)的数量就已经出现逐渐增加的迹象。

  人类的寿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长寿的人往往来自长寿的家族。直到最近,科学家发现了一些与长寿有关的特定基因。这意味着长寿可能是一种进化的结果。

  但是基因的自然选择是非常“势利”的,只会保留对进化有利的基因。在今天,体弱多病的长者需要年轻一辈的照护,久而久之还会引发社会经济问题,更别提生存环境恶劣的原始社会了。

  既然长寿有这么多弊端,人类为什么还要活得久呢?人类又从什么时候开始普遍出现”老年人(祖父母)”的呢?

  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祖母假说”,他们认为,老年人能够在繁衍子孙上提供间接帮助。 过了更年期的女性(祖母)可以照顾家庭里年纪最小的成员,提高后代子嗣的存活率,确保自己的基因被保留下来。

  “祖母假说”从进化的角度说明了长寿人类出现的契机,这种观点的支持者认为,最早的长寿人类应该出现在200万年前。但最新研究发现,人类的寿命到了智人时期(比直立人晚200万年左右)才开始延长,“人类拥有祖父母”的生活也渐渐变得普遍。

  有趣的是,以智人为主角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文化上出现了革命性变化。就在老年人口大幅增加的同时,前所未见的壁画艺术与符号文化也开始蓬勃发展。艺术与符号可以携带并传递信息。随着艺术与符号的兴起,知识的传播也显得更加重要。

  作者李相僖认为,这表明长寿可能推进了知识的传播,长寿让三代同堂的机会增加。在原始社会,知识的来源主要靠经验的积累,相较于两代人共存,三世同堂明显可以汇集并传递更早、更多的知识。

  如此说来,老年人可能是人类进化史中最早的教育者,在艺术与符号的诞生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虽然祖父母的普遍出现是在智人时期,但人类的敬老行为却比这还要早上许多。科学家在格鲁吉亚境内的发现了存活于18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其中一位老年人化石的牙齿已全部脱落。在当时食物不足的恶劣环境下,除非有人外出觅食, 将食物“加工”以方便吞咽,不然这位老人根本就无法存活。但这些化石告诉我们,他确实好好地存活了一段时间。

  而今天,敬老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我们孝敬祖辈父辈,是因为母亲经历分娩的苦与痛诞育我们,父母付出时间与精力养育我们,更是教会我们“生而为人”的道理。

  结语:

  看到这,你应该发现了,人其实可以分为生物上的人,以及文化意义上的人,而人类学研究的就是,在生理上,人如何进化成今天的模样,在进化中,又是如何一步步形成今天的文化。

  人类学糅合了考古学、社会学、生物学等众多学科,但它的视角更为独特,人类学是将人置于一个更原始的状态,甚至是把人还原成“动物”来进行审视。

  而那个原始状态下的自己,恰恰彰显了人性最基础的成分,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了解人性最基本的部分,可以对自身与他人生出更多的理解与包容。

  当我们叩开人类学的大门时,你或许会生出一种“生而为人”的骄傲,因为只有人类超越了那个原始的自己,懂得去爱,学会了克制,并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文化。

  你看,人类学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果你想要了解人类学,却又不知从何读起,那这本《想太多的人类学家》是你很好的选择,李相僖教授巧妙地将科学与个人观察结合在一起,带领我们走进一趟引人入胜的人类文明溯源之旅。

本文标题: 《想太多的人类学家》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132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借钱看人心,还钱见人品(真理!)《扑火》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