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0-07-30 08:34: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9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是一本由唐启华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5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精选点评:●感谢潘总的一句话总结。●内容还是蛮详实的…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读后感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是一本由唐启华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5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精选点评:

  ●感谢潘总的一句话总结。

  ●内容还是蛮详实的……《北洋修约史》是一个简称,它的全称是《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填补了国内的一项空白。

  ●除了大陆较早的杨天宏率先写了对北洋外交评价高的论文外,台湾唐启华教授算是第一部华人学界赞美北洋外交的专著了,第五章和第六章特别值得一看,孙文与日本,俄国有不少隐瞒的密约。北洋政府腹背受敌,外交困难可见一斑。

  ●革命史观下北洋政府被贴上“卖国”的标签,历史事实却并非如此。二十一条的损害被夸大,当时正式签订的是《中日民四条约》袁世凯以法律手段限制日本条约权益。蒋廷黻说 “关于二十一条的交涉,袁世凯曹汝霖陆宗舆诸人都是爱国者,并且在当时形势之下,他们的外交已做到尽头。”

  ●语言全是单纯的讲述,毫无波澜,更像是一本历史书。但内容很不错,揭开了不怎么提及的人和事。

  ●“非主流”

  ●史料多,需重读。

  ●详实的个案研究,虽然“翻案”色彩较强,立论多从北洋政府外交的积极一面展开,但仍不失为一部力作。另,马克一下貌似是通读过的页数最多的一本,以及书末的最后一小节当是给自己的彩蛋了……

  ●可以。

  ●再配一本北洋外交人物传,就完美了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读后感(一):伟大的北洋外交

  论及北洋外交,做出正面评价的有两个有影响的学者,一个是台湾的唐启华,一个是大陆的杨天宏。由于党国时代的建立,国民党把所有关税自主,废除租界的成果都归纳在自己身上,而把北洋时代的努力一笔抹杀。本书告诉你,所谓国民党关税自主,废除租界的成果。其实都建立在北洋搭建的框架之上,北洋走完了前面九十里路。不幸被党国体制颠覆,而北洋和列强谈判努力的结果,却被党国所窃取,而把北洋的努力一笔抹杀。

  国党虽然全力抨击北洋为帝国主义走狗,批判其“卖国外交”,本书告诉你事实上国民党所走的外交路线和北洋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国党的所谓成就恰恰是建立在北洋外交的基础之上。事实上北洋时代是职业外交家最为活跃的时代,无论任何军人上台,外交界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有他们充分表演的舞台,不象党国体制沦为党权的奴隶,事实上国党在抨击北洋为帝国主义走狗时,孙大炮和他的同志们却一再勾结对中国危害最大的两个帝国主义,日本和俄国,并最终窃取国家。而在这个过程中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程度,远非北洋所能及。无论中日盟约,满洲租借条约还是中苏密约,都将永久的被挂在历史的耻辱架上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读后感(二):“人”在哪里?

  不用说,本书是建立在可以相互比对的外交档案的资料基础上的,因此论述骨架很扎实;同时,在评论上也比较克制,尽量让史料自己说话,十分难得。但正因为严格依据外交档案,语言上难免缺乏鲜活性。如果没有耐心细读全书的,可以只看每个章节的结语部分,便足以串联起北洋修约的历史框架来。

  对我而言,澄清了二个重要事件的脉络与迷雾:一是“二十一条”,二是所谓的苏联主动放弃在华帝国主义权利。

  每读一个章节,总有一个念头萦绕在脑海,挥之不去。

  北洋年代,可以称得上战火连天,民不聊生,根本就没有一个稳定而真正有威权的中央政府;内阁更迭,比贝鲁斯科尼之前的意大利更意大利,窘得连薪水和办公经费也没着落。要知道,所谓外交谈判,除了一些人类基本的伦理观念和国际法理底线外,一切得依靠实力说话的。但是,就在这么一副落魄的烂摊子里,还就有那么几位爷(我不知道该不该称呼他们为“职业外交家”),也不知道哪来的精神气儿,执着地推动着外交谈判和修约进程。

  那么,这些人是谁?

  他们各自出于什么原因或信念,才能百折不挠地从事这份貌似无望的工作?

  他们的教育背景,国内政治背景,国际交往圈子,又是如何?

  在整个修约史或民初外交史中,分别扮演了何等角色?

  不知道有没有这样一本从人物角度入手的北洋外交史?如果没有,很期待一本中国版的《大国的博弈》,呈现更加鲜活的北洋外交的历史图景。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读后感(三):拒绝把历史“脸谱化”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让我们知道不能把历史人物脸谱化,本书(虽然水平比前者还是略差一些)则让我们知道对于历史政府也不要脸谱化,腐朽的清政府和堕落的北洋政府在外交上做的努力不该被抹灭。简单列几个有意思的点:

  1、清末外交并非完全被动,而是国权意识萌发,对外要求修约。

  2、由于军阀对外交事务这个烫手山芋不太喜欢接,北洋外交部由一小群外交精英掌控,在动荡的北洋时期反倒保持着人事和政策相对稳定和一定的独立性,确实干出了不少成绩,也为后续的南京政府提供了不错的外交遗产。

  3、“二十一条”只是日本人提的要求,袁世凯真正签的是《中日民四条约》(实际内容八条),相比之下损失已经尽可能降到最低,被迫签约后袁也以法律手段限制日本条约权益,称其为了称帝而卖国媚日还是有点牵强。

  4、北洋政府当初顶着卖国的骂名想签《凡尔赛条约》其实也是有原因的:除关于山东的条款外,其余条款基本均对中国有利,担心错过机会之后不好谈。当然,被五四运动倒逼之后历时两年跟德国单独谈成的《中德协约》成为了一个里程碑,是近代中国与大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也是唯一一次取得战争赔款,不但保留了《凡尔赛条约》中的好处、避免了山东条款,甚至还得到协约国所没有的俘虏收容费。另外有趣的是,德国放弃在华特权,反而使其在与中国人的交流中更有利,与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往来迅速升温,也难怪南京政府在二战前跟德国关系很好。

  5、所谓的苏俄主动放弃不平等条约,且不说是为了在国际夹缝中换取中国的支持,其实都谈不上主动,因为其大部分特权已被北洋政府借着协约国不承认苏俄的机会收回,新条约主要是承认既成事实而已。

  本书史料丰富,逻辑清晰,观点独到,不过缺点是叙事过细,有利于学术完整却有点牺牲了普通读者的阅读体验。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读后感(四):評唐啟華《北洋修約史(1912—1928)》

  不同於川島真書(《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所關注特定的議題(文明國化﹑family of nations ﹑“宗主”與“主權”﹑華夷連續論﹑中央與地方),唐啟華書(《北洋修約史》)利用大量的北洋政府外交檔案作為扎實的論述基礎,以北京政府外交上的修約活動為主線,結合其與地方對外交涉的互動關係,全面復原了由1912到1928年間中國的修約外交史,是一部具系統性的通史類專著。在修約史的脈絡下,唐書亦注重個案研究,特別是對於《中德協約》﹑《中俄協定》等章節的詳細敘述,展現出北京政府與各列強修約的交涉具體情況,從思想與行動上均反映了北京政府對修約問題上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打破以往國共史觀下對北京政府負面的歷史敘事。

  另外,受“革命史觀”影響,以往台海兩岸學界的民初外交史研究,過多注重南方政府的表現,常關注北伐前後“革命外交”的演變,認為南京外交繼承了武漢﹑廣州的傳統。相反,唐氏認為上述的觀點頗有主觀性﹑片面性,並通過該書的實證研究,指出“南京外交政策實脫胎自北洋,與廣州﹑武漢外交的關係較淡“,認為“清末﹑北洋到南京政府在外交上有明顯的連貫性”(553頁),北京政府“實居於承先啟後的關鍵地位”(555頁),這與川島真指出的“北京政府修約外交的方針在南京國民政府中以“革命外交”的姿態得到繼承”有一致的認識。

  在結論中,作者認為以“北洋派”的角度來考察近代史,或能突破以往“革命史觀”和“現代化史觀”固有之問題,並創造出“另一種貼近中國國情的歷史詮釋架構”(556頁)。筆者認為,唐推廣的以“北洋派”角度來考察近代中國外交史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以北洋派角度考察外交史以外的中國近代歷史恐怕有泛化的嫌疑,如同各種史觀一樣,它只是考察特定歷史的特定視角,並不能以此為標準作全局之考察。因此,結論頗有泛泛而論之缺憾也。

  另有不少錯別字,較明顯的如“在在”(168頁﹑270頁)。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读后感(五):摘下面纱

  虽说“读史使人明鉴”,但是一种史观正如一面镜子,再好的镜子也只能映照出一个维度的平面,一家之史绝不能还原史实,所以看的书多了才真正懂得“横看成岭侧成峰”一语。当然作者也说了,写这本书“绝不是为了翻案”。

  两岸三地一直聚焦的都是革命史观,鄙夷军阀派系混争的北京政府而以广州政府为正统,其实问题不大,但也难免忽略了北洋政府为了修约所作的努力。实话说观点迥异着实令我惊讶,因此看了下作者介绍,原来是对岸学者,无怪乎敢说敢言。

  总而言之,北洋政府修约值得称道的是一方面坚持平等修约,另一方面也松弛有度——对于在华军事力量不强的比利时等国态度强硬,即便对于英日等强国也会据理力争。但是劣势明显,由于民国肇始为了寻求列强支持对于旧约一概承认这一事实无法更改,北京政府无法像广州政府一样高喊废约口号以聚民心。加上北洋军阀内部征伐夺权不止,北京政府数次易主,导致包括外交部门在内的政府机构多有变动,无法稳定有序地开展工作,耽误了修约谈判与尝试。

  此外北洋政府在外交上要看列强脸色,缺乏独立自主性。例如苏联独立之初为了得到国际承认,甘愿放弃许多特权以签订条约(也就是政权之间的相互承认),然而北洋政府不敢首先与苏签约,而是持观望态度。直到英、法、美等强国承认苏联存在之既成事实后再提签约请求,为时已晚。苏联在国际环境得以改善的情况下从其自身利益出发,部分甚至全盘否认之前的宣言,不愿放弃在华特权,签约难度骤增。再者列强对于南北政府的对峙实际上持观望态度,部分列强由于国内自由平等思潮的影响甚至更青睐广州政府。此时北京政府实际掌控范围有限,即便名义上还代表全中国,但实际上只能算是地方割据势力,这一点列强都心知肚明。所以在修约谈判中各列强为了自身利益,并不愿意与事实上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的政府签约,也给谈判增加了难度。

  最后就是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的外交继承,即修约、签约的继承,无需多言。作者最后有几句话,我觉得有必要摘录一下:“‘中国人站起来了’的民族自信心,是弥足珍贵的。多年宣传的影响,已是铁一般的历史事实,每个人的历史记忆应互相尊重。然而,过去的历史记忆,过度一元、单调、贫瘠,‘反帝修约’激情在完成阶段性任务后,有可能会妨碍中国和平崛起的脚步,限制了迈向大国的历史想象空间。”

本文标题: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075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死者请说话读后感1000字绿茶婊,还需要「男绿茶」来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