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食单》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7-26 08:34:2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3

《随园食单》是一本由袁枚陈伟明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随园食单》精选点评:●须知单戒单部分还可以,其他的不过尔尔,大抵文人谈吃只是一种意境罢鸟,所以不摹写故事情境,单谈食物做法未

《随园食单》读后感1000字

  《随园食单》是一本由袁枚 / 陈伟明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随园食单》精选点评:

  ●须知单戒单部分还可以,其他的不过尔尔,大抵文人谈吃只是一种意境罢鸟,所以不摹写故事情境,单谈食物做法未必高明。“味太浓重者,只宜独用,不可搭配。如李赞皇、张江陵一流,须专用之,方尽其才。”此句还可。

  ●此书尤其适合有烹饪基础的小伙伴们比对古今食法,俟以提高技艺。

  ●书是好书,翻译坏了,点评坏了。有些文言文不明白的地方,看了翻译也还是不懂。我觉的文言文的翻译也好,外文的翻译也好,最基本的是要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尤其文言文,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含义。这本书的翻译很多地方都直接复制粘贴了原文,无法理解。

  ●这本书阐述了吃货最高境界:把做人的道理运用在品味美食中,而不是在美食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这个版本比较好上手,古文晦涩的地方便可以直接对应后面的翻译。《随园食单》其实可浅读也可深究,须知单部分几乎面面俱到。但,还是觉得此书读完很能装B——非贬义。

  ●古译后再搞什么点评难道不是画蛇添足说重了简直是添油加醋

  ●不是厨子,可惜了,读不出其中最大的好来。

  ●随手翻翻便是,于今并不实用。

  ●素菜真是太难做了

  ●這個版本看得很舒服

  《随园食单》读后感(一):今儿做了个鸡丁

  今天按照随园食单的方法做了个鸡丁。果然味道清雅。

  做的过程中,主要体会有以下三点:

  1.笋丁,香菇之类的,确实要等到酱油和酒收汁之后再放。因为笋自己还要出汁。放早了,锅里水多,就得焖了。那样鲜味儿少了很多。

  2.放点老抽。文中最后一句提到汤以黑色为佳。当我放生抽和酒差不多收汁的时候,总觉得鸡腥味儿有点重。忽然想起了这句,然后赶紧加了点老抽。果然,味道好了很多。

  3.可不必放盐。文中谈做法时,没有说放盐。但我做的时候,担心这些材料咸度不够,于是放了一点点盐。没想到,这完全多虑。原本的咸度就够了。加盐就咸了 。

  《随园食单》读后感(二):不那么接地气的文人乐趣

  我知道这本书是因为读书杂志的推荐。推荐文案写得,似乎不看这本书的吃货不是个好的读书人。

  可惜,我终于拿起这本书,但是《随园食单》我还是没能看完,惭愧。

  文人里接地气的少,不是所有文人都能像苏东坡那样,写篇《猪肉颂》都能口口相传,既有乐趣又有文采。大多数文人,都不在文字里表露烟火气。《随园食单》虽然写食物,但可不是多有意思的书。

  现代人习惯了看有图画有声音的美食节目,和美食节目比起来,读全是文言文的《随园食单》,味同嚼蜡。我这个吃货,对撒着孜然、辣椒,冒着油花的各类肉食实在没有抵抗力,但少了那份刺激味蕾的色,只有干巴巴的文字,读起来,也真的痛苦。

  要是说读文言文作品是一种文人雅趣,但在我俗气的人看来:这就是本菜谱啊!

  当然不能否认,这不仅是本菜谱,还是一本极其讲究的菜谱。(说了跟没说一样)

  袁枚家一定是大户,规矩条例多,不然为什么标题全是“XX须知”。放到今天,这就是一个精致的猪猪男孩。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想要自己去花很多功夫做一道美食出来,已经不太可能了。但是,用生活的仪式感增加一点生活的乐趣,也未尝不可以。不然,生活图个什么意义呢?

  《随园食单》读后感(三):食谱

  过去几餐就带在身旁装作在吃盛宴。归纳起来也就那几样,但戒单和须知单是很有道理的。光是读着就觉得自己在养生

  附上当时自己抄的一些食谱,当时把我馋死了

  有机会都做一做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随园食单》读后感(四):三世长者知服食

  毛姆说过读书要随自己的心意。所以吃货必然要读随园食单。

  这只是在为自己开脱。

  袁枚我是中学语文的时候学到的。似乎是《黄生借书说》,也有可能是《祭妹文》。但我不太喜欢他的文章,明清的写作棒棒们,我想了一下,写短篇散文的最喜欢沈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看古文看哭。

  袁枚是个常住在南京的杭州人。就住在随家仓那,死后也就葬在现在五台山体育馆的位置。南京人自然对他就有好感。

  有人说袁枚好色。老婆有好几个,而且还收了好多女弟子。老不正经!而且对男的也敢果断下手,记载中吊膀子的就有李郎、庆郎、桂郎、曹郎、吴郎、陆郎……

  比较经典的一件事是当年袁在毕沅的“兔子园”中流连忘返,又和郑板桥兴高采烈地讨论,即使美男子犯了错误,也不要打坏他的屁股。(杨鸿烈《袁枚年谱》)所以,后来的人都认为袁棒棒的官配恐怕就是郑大手吧?

  他的食单算是小品文,没有他写正经文那种过了头的油滑气,反而觉得好。

  题目那句是摘自《典论》里一句话“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典论是本命草皮写的,话被袁棒棒列在序里,顿时好感就更多了。

  既然住在南京,必然收录了不少南京极其周边的美食。镇江的那个空心肉圆看得我胆固醇直线飙高,口水直流。

  袁棒棒说做东西喜欢讲究借味。里面说有一种“面茶”,即是将面用粗茶汁去熬煮后,再加上芝麻酱、牛乳等佐料,面中散发淡淡茶香,美味可口;而“茶腿”是经过茶叶熏过的火腿,肉色火红,肉质鲜美而茶香四溢。遥想黄蓉小姐的炖豆腐简直就是出师于袁棒棒的吧?不过就朝代论,或许蓉姐正是此种吃货思想的开山鼻祖。

  正是这种主导的思想,所以他对于鸡汤、火腿汤以及鲜蘑菇汤的热爱简直令人发指。做素菜上这种荤汤实在是美,但炖猪蹄的时候要求用嫩鸡汤炖实在就是很让人ORZ。没试过,也许真做了说不定也是超级美味。不过他要用清鸡汤、火腿汤和蘑菇汤炖燕窝,我就不爱了。显然在做燕窝伴侣方面,红枣冰糖水比鸡汤美多了。燕窝本来就是甜品,因为食之无味,不放调味便如同嚼蜡所以用糖水煮。总觉得放鸡汤实在是太生猛了。

  不过里面杨明府家的冬瓜燕窝甚有搞头的样子……

  《随园食单》读后感(五):1. 须知单-初学条框

  小时候,我爹偶尔想施展厨艺,总要把三四本食谱摊开放在桌面上,依样画葫芦步步为营。

  现下网路发达,只要搜一下菜名即可找到详细文字解说、图片、乃至视频。还有众多厨艺达人的博客可供关注,随时借鉴学习。食谱这样东西,很久没在家里出现过了。

  身为一介粗人,我向来只晓得袁枚是出过一本书专讲吃的,而《随园食单》这个具体名字,还是趁着京东大打折,才起念去百度搜索出来的。概括来说,我对此书可谓是久仰却一无所知(多矛盾的关系)。

  好奇在没有味精的年代,古代人是怎么做菜的。那些千百年传承下来耳熟能详的名菜,最初是什么样子。物流不发达、又没有冰箱保鲜、食材匮乏的那个时候,人们都吃些什么。

  读完须知单,还蛮容易理解的。作者本身有用排比句的习惯,解释得很详尽;且中华书局的这一版本每段原文后面还配生词注释以及白话文翻译,即使偶尔碰到卡壳的地方,对比一下白话文也就明白意思了。

  也许是我轻狂,个人看来这部分的内容有小部分太两极化,有的太粗浅,有的又太教条。所谓粗浅就是人人空口白话都会说的,比如火候、色香味相辅相成、用好食材才能出好味之类。所谓教条,则是他提出的严格搭配法则,比如芹菜刀豆不能搭配荤食,鳗鳖蟹鲥鱼牛羊只能单独烹调等。

  尤其是教条部分,就好比那些服装搭配书一概而论说红色只适合搭配哪些颜色,而长裙只能搭配什么上装一样,空有限制而不知变通。对新手来说很容易将其珍而重之当成”宝典“以免出错。等掌握了一定基础之后就会发现这些条框其实都可以宜地宜时来变通,没有绝对。若一概依照教条,就没有西芹炒牛肉,榄菜肉末四季豆,也没有香辣蟹这些令我深爱的菜色出现了。

  由此又想到句被用滥的话:”心中有剑,手中无剑“。其实学什么都是由条框开始,再拓展开去打破条框,形成独有的观念。那时就进入”道可道非常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只因知识元素彼此牵涉太广,单独牵出哪条来都属断章取意。

  须知单的第一句说:“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书中译做:“探求学问的途径,必须首先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实践应用检验。饮食烹调的道理也是一样。”我对这句白话文翻译有点儿意见。

  自己做菜吃,完全可以按个人喜好和直觉行事,而不需要“首先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撇开做菜,就连缝纫编织等等都可以只知皮毛就先下手为强,在实践中学习,发展个人特色。

  ”先知而后行“没有错,但要搞得跟小学读到大学才算毕业那样就错离谱了。

  活到如今我深深觉得,不怕有太多想法,最怕的是对什么都没想法。复印机一般的人生多么黯淡。知识条框,浅尝即止。就算有什么深规戒律,在行动后修正也比一开始死记硬背好。

  (前几天有人说,越来越不会说话了。深以为然,好几次发现已经不会写东西了。现在开始继续培养废话的习惯。)

本文标题: 《随园食单》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055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兄弟我在义乌的发财史经典读后感有感下药、家暴、被杀……谁来保护女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