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7-24 08:33:4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9

《权衡》是一本由凯文·梅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16开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98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权衡》精选点评:●还是觉得Maslow是最有用的法则●体验度和便利性,总结出一个概念而已。●seven-eleven突

权衡读后感摘抄

  《权衡》是一本由凯文·梅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16开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98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权衡》精选点评:

  ●还是觉得Maslow是最有用的法则

  ●体验度和便利性,总结出一个概念而已。

  ●seven-eleven突出的是便利性,星巴克突出的是体验性。所以seven-eleven需要考虑扩展便利性而星巴克需要考虑创新体验性。切身感受就是自己来图书馆看书和去现场看演唱会,更多的是氛围、交流、参与感与体验感。重视服务的产品融入社交、成长的体验感,且具备复制性和不是尝个鲜就完活的粘性,缔造定位客群所期待的真正生活方式的引导与运营,才会用心做好服务。

  ●书就是读的

  ●这本书真的非常帮助思考,不得不看,管理者一定要看

  ●体验或者便利只能二选一

  ●理论牵强,不推荐

  ●很不错的书,开启对产品新的思考

  ●卖大众需要的或大众热爱的,即关注体验性还是便利性之一。

  ●一个论点和诸多案例,写了近两百页。

  《权衡》读后感(一):大致翻翻

  以大量案例证明作者的观点 其实说白了就是用户看重的是性价比 外加高端客户想要的商品独特性 也就是彰显身份和社交价值 有些案例比较牵强 什么特性都要说成用户体验度和便利性 在书店翻翻即可 如果需要做案例分析 倒是不错的素材

  《权衡》读后感(二):权衡即取舍

  不论是高体验度还是高便利性,不论作者的观点是对是错,关键这书给我们一个启发:企业定位很重要,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便利性和体验度是动态转换的,市场具有交互性和互动性,所以企业必须不管追求进步去适应它,任何高便利性或高体验度都是暂时的。

  《权衡》读后感(三):夹缝中生存的商业机会

  作者阅历丰富,眼光不错,书中涉及到的案例众多,可是内容的呈现显得比较凌乱,可惜了。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光有好的食材,也不一定做得了一桌好菜。

  权衡什么?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体验度和便利性。就像鱼与熊掌不能得兼,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尤其是初创的科技企业而言,想要两者兼顾无异于自寻短见。

  所以,需要做一个权衡,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禀赋,专注于体验度,或者,便利性。

  一个推论是,如果某个领域被垄断,那么,唯一的希望就是,在与现有垄断不同的维度着力。人家擅长体验度,那么你就专攻便利性。反之亦然。这就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在夹缝中生存的商业机会。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体验度往往伴随着阳春白雪,便利性往往意味着下里巴人。除了少数例外,艺术与通俗往往分别与小众与大众相连。

  一个公司如此,延伸开来,个人的决策,是否同样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到底是成为专才还是通才?到底是特立独行还是打成一片?人各有长,人无完人。与其追求完美,不如扬长避短。

  《权衡》读后感(四):读《权衡》

  1.体验度扇形误区:既不具备极高的用户体验,也没有很高的便利性的产品或服务。

  体验度幻觉区:既获得高体验度又拥有高的便利性似乎是难以企及的目标。

  2.大多数成功的产品,要门处于体验度轴线的最顶端,要么处于便利性轴线的最右端。

  3.文章所说的用户体验应该并非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用户体验,而是指带给用户超出预期的一种帝王般的享受,从而是用户不去关心价格。

  4.一种新的技术的产品回来带好的体验与便利,将原有产品挤入扇形误区,这就是技术革命。

  5.实际感受+特别干净+身份标签,就构成了体验度,说白了,就是一种想要炫耀的姿态;

  6.大多数时候,当我们发现自己“为便利性付费”时,实际上我们是“为体验买单”;

  7.没有将社交特性纳入考虑,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游戏和视频带给用户的体验度并不强,如果这些游戏仅仅是用来玩的,可定是无法超越用户预期的,用户的预期可能是从PC上所得到的满足感,那么这类游戏永远不会受到欢迎。

  8.有些产品可能既不具备最高的便利性,也没有带来最高的体验度,但是他们在体验度和便利性的取舍上很有把握,因此同样能将业务做好。

  9.好的idea也可能长期陷入体验度扇形误区,而这些最先尝试好点子的企业到头来可能永远也没法成功。在有人最终看到一条切合市场和脱离体验度扇形误区的出路时,企业往往也就成功在即了。是的,有时候timing要比idea重要的多,

  例如:十几年前,苹果刚刚借助Macintosh炒作图形用户界面的时候,没有人想到,最后在图形用户界面领域取得垄断地位的是微软而不是苹果;这一次,在平板电脑的角逐中,命运完完全全的颠倒过来,微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炒作的平板概念先是被人们遗忘,10年后却又接着ipad大放异彩。其实,远在2001年的时候乔布斯就看到了平板电脑的未来,但是就是按兵不动,因为乔布斯相信,有时候,时机远比眼光更重要。

  10.因为技术原因,便利性和体验度的这两条轴线在不断的延伸,所以一个产品要陷入体验度扇形误区,其业务情形不一定是要下滑或者日益恶化。

  11.是这样的,即使一个公司陷入了体验度扇形误区,但是仍可以走出泥潭的。

  12.有时候,体验性可能是与心理预期相比较的,高出自己的心理预期则是体验性好,例如高的性价比,其实就是体验下较好而非便利性好,比如小米排队、抢号等根本不便利,却因为便宜,远远超出大家对智能机的心理价位预期,所以说这可能就好似体验性较好。

  13.不要忘掉技术效应,因为技术在不停的进步,所以体验度和便利性的轴线也在持续的向外延伸。

  14.决定产品成败的不是产品是否酷或者时尚,关键是要看该产品进入市场时在体验度和便利性图示上的坐标位置。

  15.不同的消费者群体会作出不同的体验度和便利性取舍;

  16.新技术的发明之处总是陷入体验度扇形误区,进展顺利的那些产品或服务往往是哪些明确的从高体验度或高便利性目标中选择其一的产品。

  17.为大众所爱,或者为大众所需,如果两者你都无法实现,那么你不可能成功。

  18.普罗大众都过着波澜不惊的绝望生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如此众多的人都是在沦入体验度扇形误区的职业领域中辛苦打拼。

  ALL:

  坦白说,这本书读起来还是挺累的,不知道是因为自身的问题,作者的问题还是翻译的问题,总之很多语言吸收起来总是觉得特别拗口,坚持读下来之后,虽不能说是全部吃透了,倒也的的确确啃了下了很多通用的道理。

  我一直相信的原则是“大道至简,大道想通”,即是说自己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可以触类旁通,道理本质一样,不同的只是每个人根据自身的经理与感悟,用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述出来罢了,因而没有足够的资历,是无法体会到同一个层次的东西的。

  总体来说,书仍旧是不错,值得一读,但是读下来究竟能得到怎样的感悟,倒因人而异了,过段时间,重读一次吧。

  《权衡》读后感(五):《权衡》读书笔记

  商业上总能分出两个维度一个是象征高体验度的y轴,一个是高便利性的x轴。电影院与在线视频,单反相机与拍照手机,销售cd和itunes商店等等,成功的产品或服务往往追求的是要么体验度要么是便利,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书中举例的名公司名产品举不胜数像电影阿凡达,imax3d影院,boss耳机,kindle,Coach,itunes,iphone等等例子太多了感觉有生搬硬套的意思。另外本书有习文繁琐,观点不断重复的小毛病。其实用不着,又不是长篇小说,读者又不是老年人,你怕我们记不住么?全书200多月,我看一半足矣。

  关于体验度和便利性

  体验度是用户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总体感受

  在摇滚音乐会上,音乐爱好者亲身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摇滚乐的音质效果(通常还不如家庭立体音响设备中播放的CD音质好),还包括在音乐会上体验的一切。亲身目睹摇滚乐队的明星,灯光和舞台效果,挤得水泄不通的粉丝,甚至还构成了以后你的一种谈资--你告诉别人,你曾经参加了某个现场音乐会,你看到了谁人乐队(The Who ,我倾向于把他改成林肯公园乐队)或酷玩乐队(改成周杰伦)。凡此种种经历和感受,均构成了我们的体验。

  体验感包括:独特感,比如新上市的iphone,身份,比如你是哈佛在校生或毕业的。实际感受+独特感+身份标签+(社交价值)=体验度

  便利性是指获得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容易程度。

  便利性强调的是,得到你想要的结果时,过程是否轻松便捷。

  包括产品或服务是否可随时获得;购买和使用起来是否容易;价格如何(如果某个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较为便宜,那么相应地,该产品或服务的便利性也就更佳,因为更多的消费者会更容易地获得它们)。

  就音乐而言,使用itunes下载歌曲更为便利,这个软件可以随时进行下载,用起来简单,而且价格便宜。相对而言,下载的歌曲给用户带来的体验却很低---比CD的音质差。

  能够最容易让消费者获得他们希望获得的产品或服务的公司是很难被打败的,这就是便利性的威力所在。“这是平台概念,比如说qq,太容易让用户获得相关的产品或服务了”

  便利性通常意味着较低的利润率和巨大的业务量(长尾)。便利性不是着重强调提供一流的体验,也不是要具备某种独特感或反映某种身份。“再次说明体验度包括什么”

  Kindle的远景在于印刷出版的任何书籍应该在不到60秒的时间内就能从Kindle上检索到(上架电子书商店)“无疑电子书出版照传统出版便利性大大增强”

  解释几个概念:

  技术效应-技术一直都在提高着产品或服务的体验度和便利性。意思是随着技术的革新,体验度和便利性会被推到新的高度,在商业和市场上就会出现新机会,新产品或服务就会取代旧的,比如原来cd也是一种高便利性的产品,它的音质又好,所以很快取代了磁带,后来sony利用新技术发明了md,md在便利性上强于cd,音质基本保持不变,抢占了很大市场份额,随着互联网的兴起,mp3又完胜cd和md。体验度和便利性总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在不断的进化和演变。

  体验度扇形误区-一般成功的产品或服务它必须擅长某一个维度,比如体验度(y轴)或便利性(x轴),都把两点做到极致那是痴人说梦。在y轴和x轴就组成了一个扇形的区域既不纵深靠近y轴也不靠近x轴,也就是体验度不怎么样,便利性也不足,给人鸡肋的感觉。还有就是技术无时无刻不在延伸着x轴和y轴,曾经的y轴最上端或x轴最右端的产品或服务如果跟不上技术的脚步也将沦进扇形误区尴尬境地而退出历史舞台。

  体验幻觉区-意思你很难体验度和便利性都做的非常好,理智的做法是选择其一主攻,另一项尽力而为不必可以强求。

  完美体验还是超级便利-还是鱼和熊掌的问题,一个制胜的方法是:只做位于y轴的最上端,也就是高体验度,或者是x轴的最右端,高便利性。

  下面是另外两个因素

  促进社交这个是单独拿出来谈的,我们与他人的联系及我们的个人身份几乎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为重要,这个要说两句,人类果然是群居动物,社会构成又是金字塔型,所以我们必然跟他人联系紧密,注重个人地位和身份,再有facebook等sns的快速崛起也证明了这一点,不知道是不是facebook提醒了作者,作者才加了这条。书中有个例子很意思,说几十岁的小年轻往往会花3美元去买个手机铃声(国内的sp你赚了多少黑钱),却又固执的不愿意花0.99美元从itunes下载一首歌(符合中国国情可以说去音响店或地摊买个盗版音乐cd)。原因是歌你只能放到ipod里自己听听没啥社交价值,而手机铃声你可以向所有人展示你的音乐品位,具有极大的社交价值,作者说这种社交价值会提高任何物品的体验度。此话很有道理吧,想想前段时间满大街的《爱情买卖》铃声,想想流行一时的彩铃业务。另外我要说现在sns在不断渗透我们生活的中,比如itunes已经退出ping服务,它是个社交服务,例子中的itunes购买音乐有了社交价值,中国的盗版cd,mp3也有社交价值,你可以登录豆瓣来发表评论表达喜爱和厌恶参与讨论了。结合体验度和便利性我们现在可以做个比较,铃声社交和购买一首歌曲通过itunes的ping社交在体验度层面上,铃声显然是更胜一筹;铃声社交同购买cd再到豆瓣分享便在体验度上又是铃声胜出,但它在便利性这里大部分指转播的容易性上已经落后社交网络了。

  巨变时刻-大概提一下,意思是一个行业里的重大技术革新使产业有重新洗牌的可能。

  总结:体验度和便利性的模式确实可以当作很好的决策工具,同时也好理解商业领域或其他领域里的因果关系。

本文标题: 权衡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045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测试驱动开发的艺术的读后感大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