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文系的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7-21 08:33: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3

《读中文系的人》是一本由林文月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读中文系的人》精选点评:●跳过了写诗的篇目,俺一介粗人实在是对诗提不起兴趣…●至此,林文月散文近乎全部阅竟。有些失落,良

读中文系的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读中文系的人》是一本由林文月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中文系的人》精选点评:

  ●跳过了写诗的篇目,俺一介粗人实在是对诗提不起兴趣…

  ●至此,林文月散文近乎全部阅竟。有些失落,良久。

  ●文字沉静舒缓,我是翻完的。挑了几个读。应该会再认真的读一遍。

  ●学业顺利,工作满意,师长扶持,儿女双全,家庭美满,个人又是成就斐然,想来是如此顺遂的人生让林文月养成了淡泊优雅的性格和文风,她真是一个极幸福的人啊

  ●随笔及《源氏物语》相关部分甚好。不过虽是个人杂集,但把大学论文放进来,太过随意。

  ●只看到76页,后面像学术文章,读不下去

  ●说实话,散文部分读起来真的没有味道……见闻叙述和心理表白带来的感染力都很弱,可能是缺少润色所导致的(也可能是我被林海音纵坏了……)。学术部分则属于一般等级,是很正常的论文写法。源氏物语的一部分比较有看头,可惜大部分已经写在《源氏物语》里了。这本书虽然标题是中文系,实际上谈及中文系的文章只有两篇,而且文章也没能让我觉得“感人”,再加上量那么少,真不怎么满意呢。

  ●期望值过高。收录的都是林文月70年代的作品,在今天读来并没有历久弥新唇齿留香的感嚼,它们果然就像是70年代的。=。=

  ●还是读林文月的译作好。

  ●其实对于我们这种没啥文化的人来说,有点读不懂...

  《读中文系的人》读后感(一):书很好,编辑很差。

  87,“浩然匿牀下”。

  115,"易经干卦"

  编辑太不严谨了,繁简体转换估计是直接拿word转了之后就没校对。干卦你妹啊。

  100页,“卧痾对空林”还是对的,到了p116,就写成了“疴”,虽然说意思没变,但是也不能随便给人家改字啊。编辑不怕谢灵运爬出来敲你的门啊?

  好好的书,看得心里堵得慌。本来该给五星的,这编辑水平,给四星就是厚道了。

  《读中文系的人》读后感(二):中文系的人都在做什么呢

  是为书名所吸引读了这本书。

  书中的一篇就名《读中文系的人》。

  其中提出的一个疑问:“何以今日文坛上找不到几位中文出身的人?中文系的人都在做什么工作呢?”

  作者是这么回答的:“我想中文系的人最重要的任务是在传递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各个角度和立场,小心翼翼地承担我们的古典文学的保护者,甚至于发扬者。人类的生活虽然要求前瞻,但是也应该回顾;何况在前瞻与回顾之间,还有必然的连属关系。虽说“文化复兴”是全民众的事情,但是在这一方面,中文系的人理当更责无旁贷。”

  《读中文系的人》读后感(三):初读林文月

  第一次阅读林文月的散文。由于购买之前看到评论,说她的语言何等之美,何等清丽,或者因为期待太盛,所以阅读的时候反而有点小失望。

  第一本选择了《读中文系的人》,第一篇选择了《读中文系的人》,那是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读中文系的人。老师提及:读中文系,是为着文化的薪火传承。但是,真正能做到这点的人绝对还是少数吧。大多数的人,在意的只是一张文凭,一样工具而已。大学四年,硕士两年半,一直过得混混沌沌,是看了很多闲书,也看了些专业书,但是记不起有什么在我的生命中刻下深深的痕迹。那是因为自己太混了,太不用心了,太没有觉悟了。所以读老师的文字,读到《读中文系的人》这一篇的时候还是很惭愧的。

  林文月的文字很清淡,但是总觉得或许是老师早年以日语为母语的关系,让人觉得文字总有一些不甚顺畅之处。比方“果物”,因为学过日语,知道是“水果”的意思。有的时候会有些生造的词语。

  本书第一部分主要是散文,并没有什么固定的主题;第二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学赏析,给人的感觉是大学的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课;第三部分是关于《源氏物语》,结果发现或许林氏的《源氏物语》修订版的序就是从一系列这些散文中综合起来的。

  自己无能动笔,看文却诸多挑剔,估计老师的诸多拥护者看了恐怕会这样责备我吧。不过,觉得自己说的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这也就够了。

  《读中文系的人》读后感(四):读书笔记《读中文系的人》

  我读书很慢,况且近日开始工作,更是夺取了我平日中午的时间。每日也只有在公交车上那短短的二十分钟可以静心读书。

  全本书一共耗时两周,几乎天天都放在包里。虽时间相隔已不短,但还是能记得清第一篇的故事。

  开篇即是林文月与家人的闲适假日,台湾郊区的一晚生活,让久在城市的她满心欢喜。想必她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是受了陶诗的熏陶吧。一开始还没有想到这,后来读完了,才想起这里的渊源。

  一半读下来,发觉她对陶渊明、白居易、谢灵运、曹氏父子格外钟情,后来看了最后一篇后记才了解,原来这都是林先生在台大的几篇斟酌良久的毕业论文。想必是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了的。又是青春时期的记忆,影响深刻也是情理之中。

  关于《源氏物语》部分,因为没有读过原著,关于紫式部的生平也是初次听闻。当然,这本书读完,势必是要拜读林先生的译本了。

  同时,对于台大中文系的向往,更是愈加强烈。即便此生无缘深造,也是要去椰林大道和女舍2号去体会一番。

  今晚终于可以去看那本在我床头闲置了一周的《三月曝书》了。

  安田

  《读中文系的人》读后感(五):几点收获

  除了给予,爱也是接受 “别人都说爱是给予,不是接受,这话对吗?” 其实,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我们会越来越不同意从前人们认为理所当然、人云亦云的观点。 林文月针对聊天中,儿子提出的这个问题,有其作为年长者,作为母亲的理解:一个人要能坦然接受别人的关爱,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给予和接受,同样都是需要宽大的胸襟的。 并反问到:“如果你爱我,难道你不希望我平静而坦然地接受你的爱吗?”儿子点头表示同意。 是啊,如果我们爱一个人,当然会希望对方能够接受自己的爱、付出和给予。只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自己很难心安理得地去接受他人对我的好,如果有人对我好,或者送了我礼物,或者请我吃饭,我总是会以另一种方式还回去,我总是不想欠别人什么,宁可自己吃亏,不论是金钱还是人情。 当然,我的意思是除了家人以外的人,包括朋友。只是对于那种特别好特别好的朋友,我的不安会非常少,仅仅在事情发生的那短暂的时刻。 或许有一天,我遇到一个男子,我们相爱了,我会坦然接受对方对我的好吧。所以将来的某一天,我判断自己是否爱一个人的标准就是我是否能坦然而平静地接受他对我的爱,哪怕不能,也是仅有一丝丝不好意思或别扭。 不要把兴致变成负担 想读书,可以。但是千万不要存心读完。因为那样会把兴致变成了负担。 同样,想旅游,可以。但是千万不要存心把某个地方的风景参观完。因为那样会把兴致变成负担。很累,身心俱疲。 记得,大一那年,参加文学社的社团活动,游曲江公园。时间过去了大半,还剩远处的一处亭子和瀑布没有参观。此时,一个学长说:不去了,留待下次再参观吧。是啊,总要为未来留点念想,为自己在某座城市、某个地方,留下一点思念。这样兴致就依然还是兴致,不会成为负担。一旦兴致来临,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再次前往。毕竟,景物会一直都在,可兴致未必会一直有。 记得《世说新语》里有一个故事也与“兴致”有关,即《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 ,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今浙江省嵊县),即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还,何必见戴?” 这则王子猷雪夜访友的故事,很能说明魏晋时期江南名士的随心所欲, 无拘无束,他们总是凭着兴致行事,兴尽而归,不让事情成为负担。如今,我们虽然不能时时事事如此,但最起码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依此行事,我们不求疯狂,也不求成为传奇,只为自己开心。

本文标题: 读中文系的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030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叫不郁闷经典读后感有感论诱惑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