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我的1976》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7-13 10:58:0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4

《废墟我的1976》是一本由雪屏著作,长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废墟我的1976》读后感(一):至少还有你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总显得那么渺小。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似乎那惨烈的呼叫还在

《废墟我的1976》经典读后感有感

  《废墟我的1976》是一本由雪屏著作,长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废墟我的1976》读后感(一):至少还有你

  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总显得那么渺小。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似乎那惨烈的呼叫还在耳边,那残忍的镜头还在眼前,让人不忍看,不忍听,不忍想,不忍,有太多的不忍。

  再往前推,唐山大地震,似乎已经过去很久很久,久到我们的记忆都模糊了,甚至没有。为什么?因为我们只是看客,甚或根本没有亲历。然,对于亲历者来说,虽然只那短短几秒,但记忆却会是一辈子,永生难忘。

  只是那一瞬间,一切的一切化为瓦砾和灰尘,包括住所,还有亲人。

  住的地方没了,可以再盖;宠物没有了,可以再养;街道没有了,可以再修建,可是,最最亲爱的人没有了,该怎么办?怎么办?!

  渺小。无助。无力。

  伤心欲绝。无力回天。

  在那灰暗的世界里,除了一片茫然,一片废墟,还有什么?

  还有,还有希望,和爱。

  希望让我们站起来,爱让我们活下去。

  不管是哪里伸来的手,不管是谁送来衣和茶,都是一份温暖一生的爱。

  也许是唯一的亲人,也许是相熟的朋友,也许是相识却不相知的人,或者只是从未相识的人,不管谁,在整个世界灰暗的那一刻,在心底流血的那一刻,他们伸出的手,就是希望和光芒。

  虽然,在灾害面前,我们那么的渺小,但我们却又是那么的坚强,和伟大。

  在许多许多的爱面前,我们还可以站立,还可以继续前行。

  因为,至少还有你——值得去珍惜!

  《废墟我的1976》读后感(二):灾难深处是沉疴

  近十年的中国,可谓是从灾难中走过来的,洪水、台风、雪灾、干旱、地震,等等诸事,赶趟儿一般,似乎从来没有消停过。曾目睹1998年与洪水抗争的壮烈场景,也曾见证这两年国内多处地震引起的惊天新闻,因而危机感与日俱增,似乎不远之处,便可瞥见2019逐步临近的阴云。而对于真正经历过那些刻骨铭心的灾难的人来说,也许恐慌更甚,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其实早已患了一种难以消除、难以愈合的病症——灾难后遗症。

  《废墟,我的1976》则把这种病症以小说的形式真实呈现了出来。小说关于地震的场景其实并不多,也许是因为23秒的时间,实在呈现不了太多,如果真的大张旗鼓、浓墨重彩去写,只能适得其反,显得假了。因而,作者剑走偏锋,只是以从地震中走出来的几个十几岁少年的视角,来解读这场灾难对唐山人的摧残和危害。当然,作者的笔调是轻松的,欢快的,他把几个少年塑造得“没心没肺”,即便是在断壁残垣、废墟瓦砾里,依然是斗乐、争执。

  也许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这点实在令人难以理解,有什么比身体受伤更痛苦的呢,又有什么比亲人离去更难受的呢?可是他们,不仅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分明不是正常人所应该有的心理。其实,这是作者故意用的曲笔,原因有二:其一,作者在文中不止一次提到过“我不愿意回忆”,因为对亲身经历过灾难的人来说,最怕的便是想起痛苦的往事,因而,只有在这种避开沉重、压抑的叙述中,作者才能将自己内心深处想要表达的东西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否则,他可能一句话都写不出;其二,就当时的时代特征来说,几个少年是在一种文革话语的浸淫下长大的,他们的心灵,因为人为的灾难和自然的灾害,已经变得歪曲,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已经不如正常人那么实际和明朗了。这导致了他们在灾难过后,跟作者的心态一样,不愿提及深入骨髓的伤痛,即便是提及,也是以一种调笑的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在被约束的时代里被约束着成长,生理和心理都是压抑的,而地震,则恰恰成了打破约束他们牢笼的钥匙,使他们即便在失去亲人、身体负伤的情形下,还能感受到获得解放和自由的欢乐。

  不得不说,作者的这种叙写方式是巧妙的,其实在这种类似于喜剧的争斗、调笑背后,潜藏的是漫如烟涛的泪水,是新一代唐山人因灾难而形成的无法磨灭的沉疴。这种沉疴牢牢地依附在他们内心深处,也许会一直陪伴他们一生。

  《废墟我的1976》读后感(三):废墟中的刀锋

  《废墟,我的1976》封面扉页照片中的雪屏瘦弱得犹如刀片,深邃的双眼仿似两道锐利的刀锋将震后的废墟划成一道道无边沟壑。尘封的往事如破闸的洪水喷涌而泻,冲破时间与空间的隧道流淌在废墟里积满往事的沟壑中,有苦有涩也有甜。

  1976年,距今34年。2008年,距今2年。两个公元纪年从数字上没有什么特别,甚至还占上了6和8这两个中国传统吉祥数字。然而,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53.8秒在唐山发生里氏7.8级地震,据统计唐山大地震共造成24.2万多人死亡。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197人遇难,374176人受伤,失踪18209人。唐山大地震的震级小于汶川,死亡人数接近汶川的四倍。

  正是四川汶川地震开启了国民对唐山大地震的记忆。雪屏,既有幸作为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见证人,又恰好后来成为了文字工作者,才得以把那段染血的记忆用灰色幽默的笔调透过一个18岁翩翩少年的视线、语言及感受传递给今天的读者。地震也就是在几秒之间将生命化为乌有,那个世界会更好,天堂也会有车来车往,这是对于死者的慰藉。对于生者却是一生的伤痛,缠绵缱绻,终生享用不尽。1976年,对中国人民来说,何止是天崩地裂的年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阖然长逝;7月6日,朱德委员长与世长辞;9月9日零时10分,毛泽东主席久病不治离世。1976年10月,“四人帮”被一举粉碎。这一年,与他们共同离去的还有24.2万条鲜活的生命,与他们共同被粉碎的还有无以计数的家庭。1976年,中华大地皆为废墟。

  雪屏,他病了。病得没有任何怨言,与在废墟下埋藏的数十万条生命相比,他的病是幸运的,独在生中品尝接近死亡的味道,却从未到达。

  小说中那个从废墟中爬出的少年,生命顽强地犹如一把刀锋,缅怀父辈的遗志,与钢蹦、酵母片、二林子及胡传魁一帮青春玩伴,在地震现场自我求生,救助他人。在震后,重新建设家园,构建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与爱情的热度从那片沟壑纵横的废墟中冉冉升起,传遍今生。生是幸福的,劫后余生是幸运的。雪屏在这本小说中采用的讲述似的语言,蒙太奇的叙述方式,总是把读者从废墟中拉回现实,在疼中撒上一点儿甜。其实,蒙太奇的手法中还隐蔽地采用了长镜头的叙事方式,少年与关姐的相识、相知、相爱以及相逝即是一部长镜头的青春影像,长到可以回味一生。

  曾读过雪屏的情爱小说,《天堂有一双媚眼》,《每个葡萄架下都有一只狐狸在等着》和《带我去阿尔泰》,总觉得他是个内心柔软,外表轿情,抑郁寡欢的作家。

  这一次,携着废墟中的刀锋走来的他,不一样。

  《废墟我的1976》读后感(四):时代的废墟,心灵的废墟

  三个月前,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掀起了一股缅怀那场灾难的狂潮,看过那部电影的人,多被其巨大的感染力所感动。这部电影成功地改编自一部小说——《余震》,将文字所蕴含的张力淋漓尽致地转化到了视觉冲击力上。

  我读过《余震》,也读过雪屏的新作《废墟,我的1976》。作为从那场灾难中走过来的亲历者,雪屏显得异常勇敢,他能够依靠多病之躯,写下这部浸满血与泪的回忆体小说,实属不易。要知道,经历过灾难的人,最承受不了的便是痛苦的回忆,当然,也承受不了勾起这种痛苦回忆的一切。

  客观来讲,《废墟,我的1976》并非跟风之作,这本书雪屏写了很久,也许在他落笔之时,他也没想到《余震》会引发如此大的市场反响。他把自己的灵魂寄托到作品的主人公——“我”的身上,或许不只是“我”,还有酵母片、钢镚儿、胡传魁、二林子,他们在地震中侥幸逃生,然后在或身体残废、或失去亲人的时光里,慢慢地咀嚼着饱含时代气息的亲情、友情、爱情。这与《余震》偏重亲情有所不同。

  从亲情来看,给人印象最深的主要是父亲的惨死对“我”和“我”的家人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当然,作者没有靠悲鸣和哭诉来讲述这一切,甚至对于父亲的感情,也是借父亲养过的几只狼狗来体现。狼狗的绝食、对坟地的守护,以及至死不离开坟地的态度,都深深震撼了“我”。直到狗被打死,“我”的不依不饶,其实是对父亲离去之后悲痛而无助的宣泄。而母亲,则开始变成了“祥林嫂”,“要是你爸还在的话”成了她的口头禅。她对三个儿子的管教开始注重到各种细枝末节,并时不时以丈夫的言行来教育自己的儿子。诚然,她是最悲痛的那个人,只不过把这种悲痛转化为对儿子的培养上了。

  再说说友情。这部作品中最吸引人的,大概就是几个震中余生的青年男女之间的友谊了。“我”跟胡传魁的纠葛、酵母片和钢镚儿的恩怨,传达的其实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那个时代的友情。尤其是酵母片和钢镚儿,他们的争执不休,可以从震前延伸到震后,甚至在挖掘废墟救人的时候,也不忘互相竞争,谁也不想输了谁。竞争导致他们成了名人,而风光却丝毫不被他们放在眼里,哪怕在接受采访之前,两人还会为一件很小的事情打成一团。我不得不说他们是可爱的,他们的情感也没有丝毫做作,包括胡传魁,包括二林子。就在胡传魁、二林子、钢镚儿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之后,我想,他们冤家对头的眼泪,比任何人都要来得真诚。

  作品中的亲情是厚重的,友情是纯粹的,而爱情,则是微妙且难以言说的。酵母片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爱上死对头钢镚儿的那妞。然而爱情就是这么奇怪,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局限而有所收敛,只要遇到合适的火种,它便会熊熊燃烧。钢镚儿不在了,但钢镚儿对时苓的感情,却由酵母片来传承,这在当今,或许都是比较经典的爱情神话,而在那时,却是极其自然、极其真诚的情感流露。与他们不同的是,“我”跟关姐的爱情则显得波折不断。旁人的眼光、亲人的责难以及社会舆论都可能成为扼杀这段感情的凶器,只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或许不仅在此。地震毁掉了“我”的家庭,这只是爱情泯灭的原因之一,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的情感依托、“我”的人生态度也在地震中被摧毁了。确切点说,是“我”已经丧失了安全感,对待生活,对待情感,心中有太多的危机感及不确定因素,这间接导致了“我”不敢去正视与关姐的关系,不敢去接受摆放在眼前的爱情,从而坐失良缘。

  因而,总的来看,《废墟,我的1976》更为注重的,不是断壁残垣,不是瓦砾碎片,而是地震对人的心灵所造成的长期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展现给我们的,是一段久远而难以忘怀的时代的废墟,及一抹无法修补的心灵的废墟。

  《废墟我的1976》读后感(五):特定历史的思考糅合进自然灾难

  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有过不少关于地震的小说,多从励志的角度去描写人们如何与大自然抗争及灾后重建家园等,风格上也多以乐观积极向上为主,凝重而不沉重,悲惨而不悲观。这种叙述诚然十分必要,但对灾难给人们心里造成的深远影响,以及人类在面对巨大自然灾害时的无助和震惊感却很少关注。这些小说也大都写得真切感人,催人泪下,然而感动归感动,真正让人触动或引人深思的并不是很多。相比之下,小说《废墟,我的1976》,则显得厚重复杂得多。

  这篇小说不同于同类作品的地方在于,它能把对特定历史的思考糅合进对自然灾难的表现中。小说描写的是发生于文革后期的一场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及其地震给“我”造成的长期而深远的影响。故事情节看似简单,但因出自一个未谙世事的少年——“我”的视角和口吻,实则充满张力和矛盾。

  从叙述的角度看,小说采取了欲擒故纵之法。小说开头,天崩地裂之后,“我”和另外两个伙伴,从废墟和瓦砾中走出。面对满目疮痍,家破人亡,“我们”以为是苏修或美帝投下的原子弹所为,一时竟热血沸腾,义愤填膺,而待知道来自天灾而非系人祸(苏修或美帝国主义)时,“我们”竟一个个情不自禁地充满了失望之情。小说就在这种背景下展开叙述。一面是惨不忍睹的现场,大人们忙于抗震救灾或者沉迷于悲伤之中,而“我”和同伴们则仍一如既往,玩笑打闹,好像灾难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反而更加自由自在无人管束。但随着身边的好友或熟人一个个离“我”而去,或惨死或失踪之后,“我”这才意识到白茫茫一片宇宙,竟只有“我”一个孤魂到处游荡时,一种彻骨的孤单和寂寞才真正攫住了“我”:“我”原来是那么的无助。自此,小说才真正进入到主题:地震给“我”造成的心理创伤之巨,留下的阴影之深。直到多年之后的今天,每每观察到屋顶上的灯泡晃动,就要跑到门外大喊地震来了。“我”完全被抛离出日常生活之外,沉浸在灾难留给“我”的记忆之中不能自拔。

  从表现风格上看,小说表面看似明朗乐观,实则透着悲凉和沉重。文中处处表现地震给人造成的心理创伤和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孤寂无助,但在表面的叙述风格上却正好相反。“我们”互相打闹,嬉戏玩笑,其实只是为了掩饰巨大的灾难带来的空虚和无聊;“我们”之间的使气斗嘴,互不相让,则更加显示出经受灾难之后的我们的相依为命及不可分离。这也比较符合少年的心理。地震来得如此之迅疾,容不得半点思考和想象,更何况是从未经历过地震的少年。对于灾难中幸免于难的人们来说,天崩地裂所摧毁的,不仅仅是房屋或财产,更是对未来的希望。他们来不及思考,就被定格在瞬间,抛掷到过去。时间似乎已经停止,并永远只能生活在由过去所积累起来的人生经验里。对少年“我”来说更是如此。灾难震撼之大,影响之深,也由此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废墟,我的1976》立足于一个少年的视角来叙述,显然与此有关,有限的人生经验、仅有的玩伴和嬉戏的人生态度,这是他们面对灾难时所唯一拥有的,而一旦这些一一离他们而去时,世界对他们而言也就一无所有了。小说之让人感到沉重的地方也就在这里。

  事实上,少年“我”显然是一个没有时间感的人,他永远被定格在地震爆发的一瞬间,只能靠回忆去组织对未来的想象,而过去在少年“我”的心中,无疑又是被多年来主导的“文革”话语所充塞。其结果是,小说明显存在着某种分裂:一方面是地震造成的惨状,这是一个严酷的世界,绝望而让人窒息;而另一方面是“文革”话语所营造的世界,这一世界充满狂热而非理性,极富破坏潜能,又有某种创造精神。在少年眼中,虽然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和废墟,但同时也有秩序和束缚解体后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解放感,这无疑又是少年“我们”所欢迎和追求的。从这个角度看,小说的多重话语之间充满了张力和相互间的较量,也正是这种张力,使得小说十分耐人寻味。小说表面上的风格明快、语言诙谐,和所表现出深层次的凝滞灰暗与冷峻绝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内蕴的丰富复杂也只有放在这种反讽式的结构中才能显示出来。

  如今,唐山大地震已经远去整整三十四年,而人们对那时的记忆,却似乎并未随着时间而消失殆尽,尤其是对于亲历者而言,这场噩梦依然会伴随着自己的后半生时隐时现。作者作为幸存者,能够将其亲历诉诸笔端,想来也不是件轻松的事。我们细读这部小说,或许能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深处灾难境地之中的同胞的凄楚和悲凉,又何许能掬一把眼泪,以哀悼已矣的逝者。

本文标题: 《废墟我的1976》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93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一样的海》读后感摘抄城邦暴力团(下)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