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途中与你相见》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7-10 10:57: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1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是一本由霍洪声著作,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只为途中与你相见》精选点评:●当时的我也困惑在倾城和梵行之中,我意别倾城,为梵行孤注一掷,但初坠红尘,执念一生,便难以自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的读后感大全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是一本由霍洪声著作,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精选点评:

  ●当时的我也困惑在倾城和梵行之中,我意别倾城,为梵行孤注一掷,但初坠红尘,执念一生,便难以自拔,故欲在此书中寻觅答案,得一双全之法

  ●里面有三个译本的,这是其优点~但是赏析的部分是在是不怎么样

  ●关于仓央嘉措情诗的汉译版有四个版本,于道泉版是最早的,也是最贴近原意。曾缄版的最有学术意义也是传播最广的,刘希武和霍洪声的就不足为道。不过这些版本我都不全喜欢,刚好这本书四个版本的都有,在这些版本中跳跃,寻找自己认为的仓央嘉措情诗也是一种乐趣。有的竟是自己想象出那种意境。

  ●文化背景不同,并不能真正的感受。读十四行诗,就应该是英文的。读唐诗,就应该是中文的。因为脱离了文化背景,生活环境,是无法真正的感动的。我没有生活在风吹草地现牛羊的大草原,我没有挤过羊奶,我没有每天为生计操劳,我不是游牧民族,我习惯定居,因此.我无法真正的感动.我无法像藏人那么口中唱着央仓嘉措的诗,表达自己的情怀. 而,我在读这本书前,感动的是那么几句。 读完这本书,感动的,依然是那么几句。 我在想,仓央嘉措是不勇敢的. 人,总是有那么点办法的.无路可走,总是自己给自己的借口. 如果真是无路可走,那么就这么毅然决然的了断自己,也是一种方法 只是你敢不敢.想不想.所以,没有无奈,只有后悔.没有后悔,只有反省. 最后,只有成长.

  ●中规中矩,我需要的就是这样的。

  ●在这里有再美不过的爱情

  ●选来选去,选到的这本还是不怎样

  ●翻译的确是第二次创作,考验的是母语的功底。这还不是本书最有趣的事情,最有趣的是那些最美的诗词竟然都不是出自仓央嘉措(就像这本书居然有同名的另外一本)。“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那一天,那一月, 那一年,那一世”,“默然相爱,寂静欢喜”。也许有些灵感来自这位达赖(有些完全不是他的风格),但能够直击心灵的诗句完全不需要借着他的名声,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

  ●本书最棒的一点,是作者的译文同于道泉、曾缄、刘希武三个版本的放在一起:于道泉先生的版本注重直译,简单直接,有时也过于生硬;曾缄先生的七言古诗版虽是根据于译版再译,确更有文采,“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也是神来之笔,但也太追求词藻,有“矫枉过正”之嫌;而刘希武先生的五言古诗版本,有汉代民歌之余韵,清新朴素;本书作者的版本,更像当下的流行民歌;文后还附有于贞志的版本,以及网络上流传较广的几首作品,可以说,诗歌创作本来就是互相借鉴和创新的过程,因此在一本书内能读到四种以上的版本,给读者采各家所长的余地,着实令我惊喜。至于作者的解读和感悟,是在很无聊,大可不必看。

  ●作者把以前翻译过仓央嘉措的译者的翻译都保留在了书中,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美妙的翻译。但怎么说呢~仓央嘉措毕竟是藏族人,翻译过来的东西,翻得好的当然读起来很美(其中也不完全是仓央嘉措的作品),翻得一般的也可能是原作者本来写的不好吧~(我也不清楚哈)~~anyway,佩服仓央嘉措的勇气和佛人两通的人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读后感(一):多情不烂情

  其实就应该让他消失在历史中的 唉~~~

  —(*%*⋯⋯—¥(—⋯⋯#¥—(¥⋯⋯—(¥—⋯⋯(%⋯⋯—(¥—⋯⋯¥—⋯⋯(¥⋯⋯—(%⋯⋯—¥⋯⋯%¥—%¥*—%%⋯⋯*—(%⋯⋯—**⋯⋯*%(¥—⋯⋯(¥—¥⋯⋯—⋯⋯*)%⋯⋯—¥—⋯⋯%—*)%*%—*%⋯⋯—¥%*)%—*¥⋯⋯—¥⋯⋯—%⋯⋯%—*⋯⋯⋯⋯*—%—(¥%—%#%¥⋯⋯%⋯⋯*—)%⋯⋯—(%—#¥%⋯⋯%—*)%*)¥⋯⋯—)#¥—)%—*)¥⋯⋯—)%—*)%—*)¥⋯⋯—#%⋯⋯%—*)%⋯⋯(#%—⋯⋯%)—%—(¥⋯⋯—(#¥⋯⋯*%¥%⋯⋯—%—)¥%¥—⋯⋯(%)—¥⋯⋯—(¥%(⋯⋯#¥—⋯⋯¥⋯⋯—%*)—⋯⋯%—(¥—(%—⋯⋯%*)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读后感(二):梦醒汗沾衣

  看了苏缨 ,然后 接触着小资派的 诗意丛丛。 见识容若 、仓央嘉措......

  以诗生景,借景道情。 无论此情是 怀才不遇、睹物思人、阳关别离,,,,,,

  有时爱上朦胧,那是玩味 ,暧昧不止。

  有时恋上清爽,只得新鲜,坦言淳朴。

  想,为伊消得人憔悴,欲上层楼 ,欲上层楼。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读后感(三):仓央嘉措的两重人生

  其实书写得不怎么样,作者的思维很零散,有些篇章给人凑字数、凑页数的感觉,而有些段落像是辞藻的堆积,缺乏连贯性,给读者的感觉就像听一个人唱歌,唱到深情处却偶尔不合时宜走音了。不过,时不时作者文思涌动也会蹦出一些引人深思的妙句。

  但是,仓央嘉措的诗歌读来确实把我带到了17世纪那个多情的活佛身边,想象着一个翩跹少年,一袭最红色僧衣,肌肤略黝黑,两颊高原红,有着深邃柔情的双眼。白天他端坐布达拉宫的神殿,做雪域最大的王(而实际上是个苦逼的傀儡首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晚上,他换上俗服,散下头发,游走拉萨街头,寻找他的爱情。与其说他是放浪形骸的猎艳者,我倒觉得他更像是一个口渴的孩子,用短短一生苦苦的追寻着,探索着爱。西藏黄教的禁欲主义教规让这位活佛的爱情永远都处在”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的状态下,爱之深,痛之切。同时,这也让他能从一个更加脱俗的角度理解爱情。

  仓央嘉措的两重人生让我想到新概念英语里的一篇课文《The Double Life of Alfred the Great》,虽然两者内容上并不搭调,但都反映了一种可能的生活状态:Double Life. 我以前常幻想,其实有双重生活也不错,白天做入世的白领,夜晚去体验一些超越常规范式的生活,唱歌、画画、摄影,anything,总觉得自己还算个不甘于范式的人。

  最喜欢的还是那八字短句:默然相爱,寂静欢喜。道尽了爱如玫瑰般的诚挚与神定的禅意。

  从仓央嘉措的诗歌里了解到不少藏文化的意向,比如”玛吉阿米“”羊卓雍错“”祈福的风幡“”嘛呢石“等等,突然也想去西藏,去领会那高原的淳朴粗犷,可是内心那个胆小的我还在嗫嚅着:俺怕恐怖分子……呃,我要有仓央嘉措那么大胆就好了。见笑。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读后感(四):《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关于身世、情爱、幸福和信仰的讨论

  一直以为,对于仓央嘉措我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还记得三年前一个略显清冽的秋日傍晚,我们几个百无聊赖的人围坐于一个红砖尖顶仿欧式的小咖啡馆里,由于店里保暖设备不够,突然天气冷起来,这里就几乎没有别的客人了。某女突然发神经提议说我们来读诗吧,一众哄笑,不知怎么的,居然真的开始读起来了,有的把日记本翻出来找到中学时候最喜欢的之字半句,有的随手抓过一本杂志,抽出一段煽情的演绎,轮到现任大学教师的某男,说只在前日收到条诗歌短信,与众分享,“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尽管此诗后来被本书证明是“著名”伪仓央嘉措作品,实为流行曲目歌词,但在那个时刻,略带沙哑的声音加上刻骨铭心的词句,仍是带给在场诸位相信亦或不再相信爱情的人们以强烈的震撼,于是读诗会演变成一场仓央嘉措专题诗会,读了一首又一首都还意犹未尽(不幸的是引起强烈共鸣的居然大部分被本书认为是伪造作品,而真正那些比较通俗、直白表达相思的居然被我们认为太俗,未获得多数人青睐,唉)。那天之后我仿佛还沉浸在那种气氛当中,从网上搜索了许多关于他的生平轶事,大半文章都是围绕他的放荡不羁,为了男女之情爱放弃佛缘和尊享,其它的记述并不详细。

  这本书难得的是把西藏的宗教史、民族史、清史融合在一起,以宏大的视角去审视这位饱含争议的活佛,而非停留于小情小爱中肆意的窥视、揣测、放大;其间正史与野史轶事、藏民传说和作者推理、想象交相呼应,使得故事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合理饱满、人物更加鲜明,最重要的是作者不在拘泥于以往作品中所呈现的“情圣和他的情诗作品”,而是着力刻画一个敢于跟命运抗争、渴望寻求平常幸福的人;另一方面由于引入了权利、政治争斗的各方人士,我们能够感受到在那种时代背景下人人自危以及对于权力的渴望,更加反衬出仓央嘉措的可贵之处。仓央嘉措的传奇经历最后升华为关于“幸福和信仰”的大讨论,结局我们都知道,他失败了,没有得到个人圆满的爱情,甚至是否付出了生命我们都不得而知,但他对于汉藏文化的影响确是极为深刻的。

  我觉得本书唯一不足的是语言、文字风格不够非常统一,在戏说与史说之间转换的略显突兀,但是对于仓央嘉措迷和西藏文化迷来说仍不失为一本不错的普及读物。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读后感(五):[随笔]仓央嘉措的情与诗

  第一次知道仓央嘉措是读自一本书上关于“玛吉阿米”的介绍,今天这个具有浓郁西藏风情和掩藏在悽美爱情故事下的黄色小楼已成为八廓街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成了多少中外游客梦萦魂绕的一处所在。然而真正促使我静下心来去读他的诗,去了解他却是缘于一首不是他所作,却被托附于他的诗---《信徒》: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帖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正是这首诗,以那优美的文字,细腻的温婉,淡淡的忧伤,深深地感动了我。使我不禁产生一种极大的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有着怎样的一种经历,怎样细腻的情感,怎样的才情,才能写下如此令人痴迷的诗篇?

  仓央嘉措的原诗均以藏文的形式保存和流传,所以无缘也没有能力去拜读其原作。仅通过于道泉的译文来看,其实仓央嘉措的诗并没有多少华丽的词藻,甚至可以说毫无韵味可谈,引用曾缄的话来讲叫“不文”,就是说于道泉翻译的有点像是大白话,很没有文采,所以其参照于道泉译本,将其“润色”,译成了七言诗,其中最广为流传的莫过于那首名篇“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有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然而,无论是曾缄的七言诗译本,还是刘希武的五言诗译本,或多或少都有夹杂自已的情感,且拘泥于诗体的格式,读起来都略显牵强,反而于道泉“直译”的白话文,虽“不文”,却有着朴素、真实的情感。

  仓央嘉措的情与诗。为什么标题用仓央嘉措的“情与诗”而不是“诗与情”?个人认为仓央嘉措之所以在西藏家喻户晓的原因,不是因为他的诗,而更多是源于他的情。当时藏区人民被宗教禁欲戒律所束缚,得不到思想、人身和情感的自由,然而仓央嘉措,以六世达赖、最高活佛的身份,敢于向传统势力挑战,脱离宗教对人性的束缚的作为,恰恰迎合了当时人民的心境,道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于是他的诗、他的形象成为藏民心中的一面旗织,流传日久。人都是有情欲的,即使活佛也不能例外,然而宗教本身却束缚了人们的情感,正如西藏民歌所唱的:

  莫怪活佛仓央嘉措

  风流游荡

  他想要的

  和凡人没什么两样。

  那西藏宗教史上的一代传奇,那才华横溢的仓央嘉措!"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句曾缄的神来之笔,曾令多少男女凝咽一时?这位颇有争议的六世达赖喇嘛,何以牵动着千百万人的心灵?他是活佛,诗人,抑或是情圣?

本文标题: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78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慷慨的正义》读后感摘抄《Excel 2019 VBA编程与实践》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