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问道》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7-09 08:31: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0

《犀利问道》是一本由凤凰网《非常道》节目组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犀利问道》精选点评:●走自己的路,守住一方天地,便是非常之道。●明星真性情的一面●河东何新是一家。马未都说中

《犀利问道》读后感摘抄

  《犀利问道》是一本由凤凰网《非常道》节目组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犀利问道》精选点评:

  ●走自己的路,守住一方天地,便是非常之道。

  ●明星真性情的一面

  ●河东何新是一家。马未都说中华民族没有记性;易中天信命;陈丹青说不要进中文系;崔健搞真唱;韩寒是个好孩子;海岩宁可赔钱也不伤感情……

  ●凤凰出的书都还不错。

  ●把国学大众化,实属不易。感谢百家讲坛。感谢众多的文人,业余专家的解说。

  ●不同的人生,相同的道行

  ●我感觉可有意思……评分怎么不高……

  ●节目比书好看

  ●很久之前看过的访谈了,主要是想看看韩寒和陈丹青的话。都是文化人的事。

  ●it's relaxing

  《犀利问道》读后感(一):值得一读

  这本《犀利问道》集结了何东与当代风头最健的思想精英,马未都、易中天、陈丹青、崔健、韩寒、海岩等人的精彩对答,纵横恣肆, 酣畅淋漓,对中国当下的社会、传统文化、民族习性的剖析都是一针见血,十分到位。很有意思,值得一读!

  《犀利问道》读后感(二):道可道,非常道,道常人不可道!

  在媒体这一行业,凤凰网似乎一直是这个行业里的标杆,常以大胆犀利的新闻报道、人物访谈为业界所称道。真正撑得起“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两句对于新闻从业者最高的评价。

  还是学生时代的我,看完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大为震撼,原来访谈还可以这样。像许戈辉、吴小莉、梁文道这些人,相信许多关心时政新闻的人都不陌生。何东主持的《非常道》这档节目我并没有看过。但从文字读下来,我明白一个道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诸如文字,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相反会在时间侵蚀下,欲见其真纯。

  普通的媒体记者在采访名人的时候,也许有自己一套问题模板,程式化的东西带来的结果,一是被采访者的不悦。二是最终的采访稿太浅显,许多都只是表皮,难以触及真正的东西。而《非常道》对于名人的采访似乎没有按常理出牌。往往怎么刁钻怎么来,所以称之为“犀利”。

  当然,并不是有意刁难采访对象,而是好钢要使在刀刃上。毕竟名人不可能跟你一聊一整天,他们的时间就是金钱。采访的时间有限,如果不直接进入主题,最后可能刚要进入主题,对不起,采访时间结束了。这也是当前许多媒体记者常犯的错误。往往一个问题,总不好直接说出口,总要来来回回迂回多少遍,有时候被采访者也着急,只能自己主动“坦白”,这算是对媒体态度比较好的名人。遇到有个别有脾气的名人,等着受死吧,回去后只能自己胡乱拼凑一篇文章出来,指望着蒙混过关。

  何东的问题常常另采访对象无法躲藏,要么说,要么中止采访。当然,许多名人选择了前者。这样的采访出来的才是干货,才是名人真实的一面,也才是有价值的东西。我们看到太多的访谈,人是真的,对话是真的,但内容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大多都是不咸不淡的扯淡,没有一点干货。

  何东犀利到什么程度呢?直接抛出一个问题,然后声明说,如果你觉得不舒服,可以不回答。我想这是许多同行做不到的。无论是马未都、易中天、陈丹青,还是崔健、韩寒、海岩,可以肯定的是,你在这本书上看到的关于名人的故事,实在其他任何地方难以看到的,因为它真正触及到了人的思想深处。而不是一篇简单的访谈那么简单,更不是说在访名人之前做足功课就能做到的。

  无一例外地,名人访谈都谈及了这样几个问题。首先是名人的成长背景,这就牵扯出了不同人生存下的社会环境,这是人后天性格养成及人生轨迹走向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先了解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或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才能深刻理解一个人后天的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其次是名人对所擅长领域的个人见解。马未都对文物收藏、易中天对学术演讲、陈丹青对丹青艺术、韩寒对赛车写作、崔健对音乐摇滚、海岩对剧本小说。何东并没有就每个人的专长发问,而是了解名人专长背后的东西。马未都为什么喜欢收藏,韩寒什么时候开始写东西。崔健的摇滚对时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等。没有对名人成就的恭维谄媚,有的只是不断地发问,直扣人的心底。

  一次访谈结束了,其实才是它价值的开始。无论于人,还是于这个社会,它都应该起到自己的一份责任,有自己的一份担当,而这也应该是有良知的媒体最基本的道德素养。权当它不是一档访谈节目,现在她只是一本书,那么,你读完后是恍然大悟获益匪浅,还是味同嚼蜡不过尔尔?

  《犀利问道》读后感(三):娱乐江湖

  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我与这个节目组的制作团队时常打交道,有些人已堪称熟悉,未曾谋面的也多有耳闻。得知这个节目出了书,跟着高兴了一把,尽管书的内容与我没有丁点关系,但总觉得与其有着些许的瓜葛,亦是此文成因。

  一个谈话节目能结集成书,本就不易,加之内容又隶属娱乐,更是难上加难,但书已经出版,定是有其价值,在这个书商贴毛比猴精的时代,没谁会无故冒险,砸了招牌事小,赔了银子才要命。所以此番张目,多是为出版商考虑,别干到最后成了慈善行为,剩下的源自私好,捧个场,成全他人同时也陶冶自己。话至此,评价已难公允了,兹当是宣传软文无妨,但我是体制外吹捧手,自觉还有羞耻心,因此郑重声明,介于本人表达能力有限,所以不敢保证能做到有一说一,但也绝对不会指鹿为马。

  此书汇集了访谈若干,按文章长度来说,得叫做长度访谈,因为在媒体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大家无缘由地回避‘长度’这个词,可能是这个行业里男性从业者太多,一提‘长度’,保不齐谁会尴尬,因此,为避免误伤同胞,将‘长度’换做‘深度’,不仅能化压力为动力,还能使节目更喜闻乐见。书中访谈的对象与娱乐圈关系不大,怕也是几经筛选的结果,这些人单摘出来归在其他领域可能更合适,但放在娱乐这个范畴也不算突兀,因为这些人或过去或现在、或直接或间接地都与娱乐有所交集,谈话内容亦有所提及。

  透过这些嘉宾的选择,大抵也能猜出这个节目组的口味,偏重人文一点、倚向精神一点、抛开浮躁一点、远离虚伪一点,这个标准的设定在当下的娱乐圈中是需要一点勇气的,太孤芳自赏会受到市场的惩罚,因此尽管节目中也常有无关痛痒却迫不得已的妥协,但总的态度是认真的,至于是好是坏,还是留给观众和读者来评定,毕竟他们才是支撑这个节目、这本书的基础。

  如果娱乐类访谈节目没有被太多不学无术心胸狭隘的人做成浮皮潦草、过度煽情的恶心,那么这类谈话是非常具有价值的,这也是我觉得《非常道》这个节目存在的必要性,起码不太媚俗,有相对硬点的骨头和相对高点的追求,并且确实提供了一些公共价值,当然任何一个节目都是瑕瑜互见的,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嘉宾可能出于某种利益需要被邀请来,节目做得也很泛泛,让人失望之余,也不免感慨,不过如此啊。是的,确实不过如此,毕竟它一个娱乐节目,承担不了过多形而上的概念与诉求,它最大的作用在于拓宽了娱乐的向度,有几个这样的节目在,知识分子和文化人也不能说这个行业全盘沦陷,甚至下作。之所以敢下这个定论,还是与此书选择的几位嘉宾有关系,马未都、易中天、陈丹青、崔健、海岩、韩寒。当然我并不是说知识分子要比娱乐明星高级,两个圈都挺乱的,区别在于前者偶尔正经,后者难得正经。

  不过这几个人还算好。都算是比较当红的知识明星分子了,言行常见诸报端,在文艺青年与小知识分母界引领了一次次思想高潮,办的事也都挺靠谱,没听说有特别脏乱差的,有几位还经常替咱骂人,算是老百姓御用,跟基层群众蹲一个战壕。拼实力论口碑,说是当下宠儿不为过,既是宠儿,一定是大众的,绝非稀有资源,所以在其他各领域媒体间也常能见到,这业内叫脸熟,搁老百姓里叫喜闻乐见。不过天底下没什么新鲜事,要想猎奇,这本书会让你失望的,当然,这是我杞人忧天,那本就不是这本书的卖点。

  书中所收录的访谈内容有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主线显得略微松散,但也不是嬉皮笑脸,算是聊天吧,朋友那种,都挺不见外的,什么都敢往外抡,赶到哪说哪,话题没有固定的开始,也没有固定的结束,大抵是随性间易见真性情,话里话外都挺有人情味儿。现在比较流行讲思想性什么的,我觉得这样挺累的,都彬着聊高难度,这个体位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还是常规动作好一些,在这一点上,访谈的度拿捏得很好,基本上是还原嘉宾原貌的,所带来的冲击力,也源于某种相对的真实,我想这也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

  《犀利问道》读后感(四):涤荡娱乐文化界的一缕清风 ——《犀利问道》书评

  《犀利问道》这本书收录了凤凰网“非常道”节目组“自由、真实、原生态”的一些访谈内容,在目前一片浮躁的互联网生态中,它以个性和深度彰显了媒体的时代责任感。参与访谈的名人,他们以不加掩饰的犀利,直指我们社会各种体制的弊端,道破无数人心中的困惑,唤醒我们久已蒙尘的心灵。“非常道”借助“非同常人”的视角,揭开“常道”的面纱。

  “中国要用抓体育的方式办教育,那该多好。”作为画家和文艺评论家的陈丹青,他是一个雷厉风行的行动派,可是,面对教育体制他很无力,他看中的最有绘画才能的学生,却屡次无法通过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关,被迫离校,他也只好愤然辞职。

  “我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高中时韩寒却因为挂科被迫退学,他没有把自己交给我们的教育体制,所以,今天,我们仍然看到一个个性张扬的作者、一个优秀的赛车手。

  “我愿有保留地说:‘中国处于最好时代。’”

  “没大学教育,一样出人才。”

  “我最大的优势就是:‘我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既无家传也无师承,所以我的思想从来没有被谁约束过,一上来就可能想得开阔。”

  我们的教育体制怎么了?

  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隐痛和愤慨,更是无数被这个体制伤害、挡在学府之外的学子们心中滴血的刺,是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暴露出的必然问题,更暴露出我们民族的痼疾——思维惰性。

  “可能在我们中国所谓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的文化里边,就从来没有这么一代人出现过,去对当时的主流文化做一种彻底的质疑和反思,从来没有过,出现的是个别人的质疑,他们微弱的声音很快被主流吞没。”中国摇滚教父崔健道出挤压心底的愤怒,他用高亢的声音在“集体行骗的娱乐界”厉声疾呼,呼唤着音乐渴望的一方净土。

  听听这样的声音,他们说出了无数压在人们心底的深沉的痛苦和愤怒。没有任何一种体制能永久地适合不同的时代,我们的经济体制几经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什么我们的教育选拔体制,一经形成,改动着就这么难呢?

  我想借用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来证明我们某些时候坚守的规则的荒谬性,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是说一旦选择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心理。以下美国铁轨的故事,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概念,并且加深对其后果的反思。

  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85英呎。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标准,究竟从何而来的?原来这是英国的铁路标准,因为美国的铁路,最早是由英国人设计建造的。那么,为什么英国人用这个标准呢?原来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轨道的人设计的,而这个4.85英呎,正是电车所用的标准。

  电车轨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而他们是用马车的轮宽做标准。好了,那么,马车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因为如果那时候的马车,用任何其他轮距的话,马车的轮子很快就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为什么?因为这些路上的辙迹宽度,为4.85英呎。

  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呢?答案是古罗马人定的,4.85英呎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如果任何人用不同的轮宽,在这些路上行车的话,轮子的寿命都不会长。我们再问:罗马人为什么用4.85英呎,作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两匹拉战车的马的屁股宽度。故事到此应该完结了,但事实上还没有完。

  美国航天飞机立在发射台上的雄姿,你留意看,它的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这些推进器是犹他州的工厂所提供的,如果可能的话,这家工厂希望把推进器造得粗一些,容量会更大,但是他们不可以,为什么?

  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后,要用火车从工厂运到发射点,路上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了一点点。然而我们不要忘记,火车轨道的宽度,是由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的。

  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可能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的设计,在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决定了。这就是路径依赖,看起来有几许悖谬与幽默,但却是事实。

  我们的教育选拔体制目前可能就存在着这样荒谬的可能性。谁最先确定了选拔类考试中必须考英语的问题?这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借鉴别国还是当时的国情?我们的大学教育为什么“宽进严出”,为什么自主考核毕业生命题?多问一些为什么,我们的思维就不会沿着惰性恶化下去,新课改体现着国家改变教育面貌的决心,作为普通民众,我们要积极参与和推动,那么我们的生活才会渐渐改观。

  当我们遵循坚守的“常道”,最终被探究出仅仅是“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的,这该是多么遗憾和悲痛的事实,不及早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常道”真相,及时加以合理变革,灾难性后果将是我们的民族无法承受之重。

  文中精辟见解层出不穷,在这里名人的张扬个性、自信风采因为和良心、文化、时代相关,变得更加真实和让人信赖;访谈在以刁钻著称的何东的主持下,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具有的素养和专业视角,他就是“非常道”栏目的灵魂,他让我们看到,一个有时代责任感的记者,应该承担起的时代重任,让我们借助这些行动派的名人之口,把这种说真话、敢说话的勇敢的探索精神发扬光大,净化我们的网络和媒体空间,进而净化提升我们民族的精神层面。

  这种让人感受到自由、个性、骇人、灵魂得到撞击的真实访谈,正是我们抵制拘泥浮躁虚假的网络之风的一把利剑。

  《犀利问道》读后感(五):.新新长征路上的摇滚

  萨尔沁在一篇关于《红旗下的蛋》的文章里说:“八十年代的严肃感和人文情怀此时已经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如果还留着长发习惯于担当启蒙主义先驱,已经显现出些许英雄末路的疲惫之态,但依然不乏追随者。”这虽然描述的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但这些话语用来形容二十一世界的今天也一点不为过,所以如果还有哪个人或者媒体想给全国人民上上课,那他才是傻子。今天的时代是个消费时代,是个娱乐时代,我们的人民想放松,想缓解焦虑,想听到的是新新长征路上的摇滚。

  凤凰网的《非常道》栏目,可谓运应而生,作客《非常道》的不是娱乐明星,就是文化名人,主持人何东素来以犀利、尖刻的提问而著称,在骂声和掌声中,一路走了过来,可以想象这样的颠峰对决会碰出什么样的火花来。《犀利问道》精选了《非常道》中近些来年炙手可热的六位文化名人的访谈,这几位出场的爷无论他们的“术业”方向如何不同,共同点都是会不时地语出惊人,或者在某一方面“技压群芳”,马未都、易中天、陈丹青、崔健、韩寒、海岩,没有一个不是省油的灯,老名记何东与他们过招,可以想象到无论如何,一定是犀利问道,刀刀见血,而他们的合唱亦不失为一部“新新长征路上的摇滚”。

  提起马未都,如果你不是一个收藏爱好者,可能当他谈起他的收藏经历来你会觉得素然无味,但如果你是个八卦爱好者,在他的谈谈中你可以知道他曾经是王朔、刘震云等的伯乐,他还是一个侦探小说的爱好者,如果这还不够刺激,你来听一些他的惊人之语吧!他说《红楼梦》应该由文化部领衔来拍,我们应该感谢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全然忘了我国的文化部及广电总局是给自由创作设置障碍的,而不是产生精品的地方,也忘了中国统治者对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屠杀从秦始皇始。我们先不论马未都先生观点的是与非,对与错,他对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破坏的痛心,也许是切中要害的:

  “我同意中华民族是一个不长记性的民族,而且破坏前人的文化成果特别坦然,不用说今天,历史上就是那样,一代代的人破坏前人的文化成果,蔑视闪人的文化成就。”

  另人称奇的是,作为曾经的文学伯乐,马未都对五四以来文学界的整体评价非常低,对鲁迅的评价也不高,这一点,以叛逆而著称的韩寒倒是与他非常相似,而“学术超男”易中天却坦承,五四以来的作家,他最喜欢和对他影响最深的就是鲁迅。

  关于易中天,如果你受了他的“品三国”误导以为他只是通晓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那你可大错特错,你不会想到他还写过《费城风云: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反思》,他还通读过《哈利•波特》1~7圈,他还对相对论感过兴趣。我还没读过《费城风云》,但我想象,他在旧纸堆里与美国构建宪法的先贤们相遇,想起中国历史动荡时刻的一次次血流成水,心一定也是痛的吧?

  好在易中天除了是个学者,还颇具娱乐精神,“学术超男”的美称不会是白送的,比如他说乐道就得安贫是混帐逻辑,比如他的三不读原则:“一本正经,不知所云,装腔作势》。”,比如他骂一些八卦杂志:“一个娱乐八卦杂志很勃起地讨论一个好象很严肃的学术问题,使某些所谓的严肃学者得到了意淫的快感。”,比如他的喜欢“有意思”大于“有意义”。而关于“有意思”大于“有意义”的观点,韩寒又与他英略所见略同。

  与马未都、易中天相比,近些年颇“不务正业”的陈丹青表现的象个愤青,他在有保留地说了中国处于最好的时代之后,紧接着话锋一转:“(中国现在与过去相比)好在物质生活层面改变了许多,然后可以自由出入,个人的安全度也比以前好太多了,免于匮乏、免于恐惧了。但是言论控制、人性的成长,尤其在教育领域体现出来的问题,非常糟糕,比以前还糟糕,各方面的问题都有。”,不必多说,每个人深受其害的中国人都应该为这几句话鼓掌两分钟。他的其他的观点也不必细说,推而广之即可。

  媒体的提起崔健第一次亮相时这样描述:“当演唱会接近尾声时,他敞着大褂,挽着裤腿,端着冲锋枪似地抱着吉他,跳上了舞台……”,如今当时那个怒吼着自己“一无所有”的小伙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但他身上的热血不减当年,他发起“真唱运动”,他对盗版深恶痛绝,他说娱乐业已经变成了一个集体行骗的行业,他说MV是埋藏音乐家的金色棺材。他对90后的小孩子放话说,不要问我给了你什么,要问你给了我什么,听着是不是很熟悉?但所有的这些也许都不重要,他的如下话语,也话切中了我们中国为什么不能成为文化大国的要害:

  “要保护自由思想者,这才是民族的真正财富。14亿人中如果没有思考者,没有‘危险’的畅想者,没有一个有自由意识人群体,那这个民放就只是一个加工民族……”

  关于韩寒,我们已经说得太多,我不知道有没有细心的人做过统计,我想讨厌韩寒的人一定和喜欢他的人一样多,我一直有个观点不敢大声说出来,我觉得韩寒就是年青时候的王朔在新时代的再版,他们都很反感崇高的东西,都讨厌装逼,都是文坛坏小子,都讨厌文以载道,韩寒在访谈中直言不讳的说,有时写书,就是因为缺钱,他调戏一本正经的文化人,就象调戏良家妇女,他说:“最傻的人就是忧国忧民的人,因为国家根本不搭理你,而人民就更别提了,人民根本就不在意你。”,这也许就是陈丹青所说的80、90后的自私吧。

  至于海岩,也许你想象不到这个影视爱情催泪弹的制造者,却不相信爱情,他虽然写了那么多的书,但几乎不看小说,不看电影,这对那些相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者,真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出现在《犀利问道》马未都、易中天、陈丹青、崔健、韩寒、海岩可谓观点各异,发出的声音也很不同,也许还会是针锋相对的,但也许正是这样才能组合成我们这个时代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他们既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受益者,也是这个时代的反叛者,他们也许改变不了中国当下的现状,但当他们说出了我们心中想说而又无从说起、不敢说出的一些话,也许我们会从中得到一些安慰吧。

  听说过,没见过,身价几个亿

  他在说,我在做,谁比谁容易

  埋着头,向前走,哪管有意义

  走过来,走过去,我还没蜗居

  想什么,做什么,是吃饭和穿衣

  道理多,总是说,与我没关系

  汗也流,泪也落,心中不服气

  藏一藏,躲一躲,能藏到哪里

  噢,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问问天,问问地,还有多少里

  求求风,求求雨,快离我远去

  山也多,水也多,分不清东西

  人也多,嘴也多,讲不清道理

  怎样说,怎样做,才真正是自己

  怎样歌,怎样唱,这心中才得意

  一边走,一边想,我顾不上回忆

  一边走,一边唱,一边是哭泣

  噢,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本文标题: 《犀利问道》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69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寻找香格里拉》读后感1000字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