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的艺术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7-08 10:56:3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1

《非虚构的艺术》是一本由(美)特雷西·基德尔(TracyKidder)(美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非虚构的艺术》读后感(一):HOHO的书架|《非虚构的艺术》一本非虚构写作指南

非虚构的艺术读后感锦集

  《非虚构的艺术》是一本由(美) 特雷西·基德尔 (Tracy Kidder) / (美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虚构的艺术》读后感(一):HOHO的书架| 《非虚构的艺术》一本非虚构写作指南

  除一笔带过不提及书本内容和登载在期刊上以外的作品以外,绝大部分书都在豆列中标记了,部分没有中译本的书籍收藏了原版英文书,并标记了书中给出的译名,如有需要可以对照取用,后面复读这本的时候还会再次补充细节:《非虚构的艺术》书单

  #HOHO的书架#

  《非虚构的艺术》

  特雷西·基德尔 理查德·托德

  黄红宇 译

  为了不辜负预购半个月的等待,非常努力地趁着新书还热乎,在两天之内啃完了这本书。

  说实话这本书不算太好读,所以才没说读说是啃。特别是自己对非虚构类作品还没怎么涉猎的情况下,当书中大量征着引用各种文学作品的时候,就觉得非常茫然。阅读的过程耗时比较长,一部分时间是在标记提及的作品和作家,以方便日后回过头来查看。

这本书的脉络非常清晰,通过写作者和编辑两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来讨论了非虚构类作品的写作这个议题。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的定位,作品的道德议题,最后到作品的出版,可以说非常详尽地介绍了非虚构类文学作品的相关议题。以下整理可能还不够细致甚至有所偏差,还请多多海涵。

  《非虚构的艺术》读后感(二):借我千双眼 坐室看人间

  这并不是一本单纯的非虚构写作指南或者非虚构推荐书目清单。

  诚然两位作者的目标受众是那些关心写作、关心如何写作和提高写作的人,从如何开篇、如何叙事,讲到事实与超越事实、风格问题和艺术商业的关系,不厌其烦地把故事、视角、人物和结构这些元素一一拆解,将叙事文、随笔和回忆录等不同内容清楚分别。他们也确实穿插例举了近百本非虚构作品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but被种草了书而买不到真是双倍的难过。

  但是因为作者选取的片段都恰如其分,即便未读过当中涉及的原书、对原作者不甚了解,也能毫无障碍地理解作者引用的目的:

  举个栗子。论及结构中的时间顺序一节,关于现在时和过去时对于表达效果的比较:

  现在时态:波浪冲击着小船,岩石把我们抛入空中,浪花把我们打得湿透。

  过去时态:我们忽上忽下,俯冲爬升。水花四溅,左右颠簸。筏子随水流扭曲变形。过滩时我们全部浑身湿透。可是现在,只不过五分钟,我们又干爽暖和,一如穿着刚从烘干机中出来的衣裤。(麦克菲 《与荒原同行》)

  而作者对于所举内容掰开揉碎的分析,加上每章开头两人尝试磨合的经历叙述,在帮助赏析、指导创作之外更让人感受到非虚构的选材编排自有其魅力:

  非虚构的故事并不总是惊心动魄的奇遇或者穷凶极恶的暴行,它也可以是外表普通初入社会的年轻女孩以及成千上万不知姓甚名谁的无缘死者,一样前者的素材,讲得好是本事,而能看得见后者这样的人群,发现他们值得记录的价值,也是本事。每个故事都得被发现两次,第一次是在这世上,第二次是在作者的案头。

  拿同样优秀的虚构与非虚构作品来比较。小说写得再生动,读到结局,读者就知道关于角色的故事结束了,他们只存在于这本书当中,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但读非虚构的时候,总会好奇故事里的人后来怎么样了,因为这份已知的真实,不论作者记录的事件与读者有多么遥远的时间或者空间距离,都能让人产生微妙的连结感,以致特别容易引起共情。

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什么写作》中有一段话,它写于1946年,距离今天不过是一个人的一辈子那么长,然而在一些当代人听来,就已经显得很奇怪。这段文字让人梦见一个时代,那时的西方世界有一个统摄一切的奋斗目标。

  这是非虚构的艺术,也是非虚构的魅力。以非虚构作品为媒介,读者得以在时间的纵深中感受时移世易,倏忽变幻,藉由作者一双透明的眼睛,在所处当下看到广阔空间里的人生百相,世道万端。

  --------------------------------------------------------------

  .S. 作者的吐槽很犀利。比如有些作家不合时宜地使用新闻腔,浓缩的语言使得句子失了应有的从容感。他说原文的动感犹如一个女子风姿优雅地俯身拾起什么,而改写后的句子则像是一个女子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最后一章莫名感动,作家和编辑四十年的共事经历,这种相知相惜、相待而成的关系着实让人羡慕。

  《非虚构的艺术》读后感(三):写作是通往明晰思想和情感的最佳路线

《非虚构的艺术》作者特雷西•基德尔,曾经荣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大奖。理查德•托德担任过《大西洋月刊》执行编辑和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图书编辑。

这本书是两位写作工作者基德尔和托德40年非虚构写作经验的浓缩精华。虽然只有很薄的一本,大约200页,看起来字数不多,但是我看了整整7天!为什么呢?听我慢慢道来。

作者把写作经验上升成了一种精神信仰

在这本书之前,我也看了很多关于虚构和非虚构的写作的书。中国的国外的都有。

大部分书都会直接告诉你自己对于写作的理解,非虚构写作在国外属于纪实文学,在中国可能应用的最多的就是公众号。所以这类书通常会直接具体到标题如何取,如何抓住读者的眼球之类,是实用性非常强的工具书。

这本《非虚构的艺术》完全不同,首先,这本书里面记录了基德尔和托德40年的合作经历,一种互相欣赏的交往态度。

以托德的话说,基德尔开始写这类文字也是写不好的,通过不断的分析各类作家的手法和精神世界,摸索了许多的方法,才渐渐的进入了非虚构写作的殿堂,甚至后来取得了多项相关大奖。

这除了勤能补拙之外,和两人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提携也是分不开的。

当你看这本书的时候,你很少能感觉到作者在手把手教你写作,感受到更多的还是作者对于写作的感悟,这不是一种技术传授,而是一种和读者的精神交流。

两人角度不同,互为验证

基德尔是一位作者,托德是一位编辑。两人虽然相交甚深,但是在书中,两人阐述的角度是不同的。

基德尔从作者的角度阐述了当你想写一本非虚构文字的时候,需要做哪些准备。包括选题,搜集素材,做大纲等等。行文的时候需要保留自己的意愿,更要勇于删除没用的部分。

托德从编辑的角度给了想成为作家的你一些意见,如何和自己的编辑相处,如何正确理解编辑的修改要求等等。

这个部分充分展示了两人相处的熟悉程度。对于一本书,为了让它更有可读性,作者和编辑该从什么角度进行取舍,做怎样的修改。

从文字的开头、叙事、人物、结构等各个方面都做了自己的解释,还用了很多名作家的书来作为解读的案例。长评里面有位同学做了这部分的搜集,这些书都值得一看。

文字略微深奥,需要深入思考

这个应该是我看的慢的主要因素。两位都是资深的文字工作者,看多了各种文学作品,本身就文字底蕴深厚,又把几十年的经验浓缩了。可谓是字字珠玑。

这也就导致了文字读起来有些费劲。有时候你需要反复阅读文字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之后又需要反复的思考才能成为自己的营养。

我感觉这瓶浓缩液对于一般刚入门的写作工作者可能比较深奥,要工作好几年,或者写过一本书之后才能明白作者的意图。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有营养的写作书籍,立志成为作家的同学不妨看一看,一定不会失望的。

  《非虚构的艺术》读后感(四):《非虚构的艺术》里面提及的书目书单

  粉色和蓝色标签贴都是两位作者提到作品的页面。(以下是根据我贴标签贴的部分来整理的,如有疏漏,敬请原谅指正,谢谢。)

  1. 特雷西·基德尔《学童中》

  2. 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记》

  3. 杜鲁门·卡波特《冷血》

  4.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5. 狄更斯《双城记》

  6. E·B·怀特《风格的要素》

  7. 纳博科夫《说吧,记忆》

  8. 乔治·奥威尔《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9. 梭罗《瓦尔登湖》

  10. 弗朗辛·杜·普莱西克斯·格雷《文本的引诱》

  11. 威廉·布莱克的诗:“一沙见世界,一花窥天堂。手心握无限,须臾纳永恒。”

  12.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哈姆雷特》)

  13. 乔恩·克拉考尔《荒野生存》

  14. 安妮·法迪曼《神灵附体,你就倒下》

  15. 乔纳森·哈尔《漫长的诉讼》

  16. 特雷西·基德尔《越过一山,又是一山》

  17. 亚历克斯·克罗威兹《这里没有孩子》

  18. 丹尼尔·笛福《鲁滨孙漂流记》

  19. 约翰·麦克菲《自我定位》

  20. 布鲁斯·查特文《巴塔哥尼亚高原上》

  21. 伊恩·弗雷泽《大平原》

  22. 马克·克莱默和诺曼·西姆斯《文学性新闻记者不必遵守的规则》

  23. 马克·吐温《苦行记》

  24.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一件本应该让人开心的事,我却说什么也不会再做》

  25. 芭芭拉·艾伦瑞克《我在底层的生活》

  26. 诺曼·梅勒《夜幕下的大军》

  27. 亨特·汤普森《惧恨拉斯维加斯》

  28. 约翰·黑尔曼和马克·霍尔柏林合著《选情告急》

  29. 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

  30. 格雷厄姆·格林《权利与荣耀》《命运的内核》

  31. A·J·利布灵《路易斯安那州的厄尔州长》

  32. 斯蒂芬·格林布兰特《俗世威尔》

  33.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34. 查尔斯·狄更斯《我们共同的朋友》

  35. 约瑟夫·米歇尔《乔·古尔德的秘密》

  36. A·J·利布灵《寻找莫里》

  37. 特雷西·基德尔《劫后重生的力量》

  38. 罗恩·居斯金德《灵魂深处的希望》

  39. 约翰·麦克菲《与荒原同行》

  40. 特雷西·基德尔《艾弗利·菲尔兹》《我的支队》

  41. 圣奥古斯丁《忏悔录》

  42. 约翰·厄普代克《自觉意识》

  43. 尤利西斯·S·格兰特《尤利西斯·S格兰特个人回忆录》

  44. 埃德蒙·威尔逊《爱国者之血:美国内战文学研究》

  45. 亨利·亚当斯《亨利·亚当斯的教育》

  46. 沃尔特·科恩《迷失于精英制》

  47. 弗兰克·康罗伊《断拍》

  48. 杰弗里·沃尔夫《骗子公爵:回忆我的父亲》

  49. 玛丽·麦卡锡《回忆一个天主教徒的少女时代》

  50. 玛丽·卡尔《照亮人生》

  51. 蒂姆·奥布莱恩《如果我死在战区:把我装在棺材盒里运回老家》《士兵的重负》

  52. 约翰·伯格《幸运者》

  53. 理查德·托德《事物本身:探求真实性》

  54. 梭罗《散步》

  55. 爱默生《自然》

  56. 埃米莉·狄金森《离别》(短诗)

  57. 西奥多·阿多诺《作为文体的随笔》

  58. 弗吉尼亚·伍尔夫《溜街》

  59. 辛西亚·奥兹克《她:随笔作为一个温热躯体的肖像画》

  60. 爱默生《超灵》

  61. 约翰·狄阿伽塔《下一篇美国随笔》

  62. 詹妮·波利《正文》

  63. 乔治·奥威尔《这样的,这样的乐趣》

  64. 杰弗·波特《卡斯特罗的胡子》

  65. 琼·狄迪恩《白色专辑》

  66. E·B·怀特《这就是纽约》

  67. 阿图·葛文德《钟形曲线》

  68. 伊恩·弗雷泽《多谢记忆》

  69. 大卫·希德利斯《圣诞老人乐园日记》

  70. 爱德华·霍格兰《关于母牛和柬埔寨》

  71. 泰伦提乌斯《自我折磨者》

  72. 约翰·狄阿伽塔《记一座山》

  73. 珍妮特·马尔科姆《记者和谋杀犯》

  74. 埃德里安·妮科尔·勒布朗《随机家庭:布朗克斯的爱情、毒品、闯祸和成年》

  75.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76. 乔治·奥威尔《我为什么写作》

  77. 马克·克莱默《文学性新闻主义》

  78. 詹姆斯·艾吉《让我们现在赞美名人吧》

  79. 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

  80. 凯瑟琳·布《地下城》

  81.H·W·福勒《现代英语用法词典》

  82.特雷西·基德尔《新机器的灵魂》

  83. 莎士比亚《李尔王》

  84. 《圣经》

  85.《裘力斯·凯撒》

  86. 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87.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某样什么东西的确终结了,人们多少得思考一下》

  88. 乔治·奥威尔《政治和英语》《1984》

  89.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90. 刘易斯·海德《礼物》

  91. 博斯韦尔《约翰逊传》

  92. 约翰·厄普代克《波士顿球迷向“小子”告别》

  93. 菲茨杰拉德《最后的大亨》

  94. 特雷西·基德尔《宅屋》《老朋友》

  95. 爱默生《艺术与批评》

  96. 《韦伯斯特词典》

  97. 威廉·津瑟《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

  ⭐《非虚构的艺术》的两位作者,编辑理查德·托德和作家特雷西·基德尔把两人四十年电话书信还有写作手稿的讨论交流心得都汇集在这本12万字的书里面。我也希望这样的整理有帮助自己和其他读者根据他们提供的书目去多吸收学习非虚构写作的精髓。多吸收多练习,总会比最初的基德尔有进步吧(笑)。要想下,基德尔一开始是被托德认为是写不好不会写但很努力听取别人意见修改自己作品的人啊。现在他也越写越好了,不是吗?

  :这书单里面的书有些还蛮好找得到来读的。大家也不妨试着搜索一下找来读读~

  《非虚构的艺术》读后感(五):“对抗”的艺术

  

有人喜欢虚构小说的自由自在,天马行空,一分钟内可以体验从生到死,死而复生。而有人却喜欢非虚构的真实无伪和痛彻心扉,或生或死排他的选择,以及带有温度的阅读体验。

《非虚构的艺术》是从业良久的作家与编辑基德尔与托德的经验之谈,两人曾在《大西洋月刊》上合作了多篇文章,对非虚构写作深有体会。“非虚构(non-fiction)写作”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指的是将一定的文学创作手法应用到新闻报道之中,代表作有美国作家卡波特(Truman Capote)的《冷血》(In Cold Blood)。

我如众多非虚构写作爱好者一样,期待着能从这本《非虚构的艺术》中得到启发——如何在一定的基础上写得更好?如何讲好一个非虚构的故事?如何在实操中写出一个吸引人的开头?如何完美地进行遣词造句?但读过之后,才意识到,作者并非如此浅陋之人,只是为传授经验而进行写作,而是以非虚构写作的经验为触点,高屋建瓴地解读这种“艺术”的优雅和深刻含义。

因此,在极富写作编辑经验的两位作者的引导下,我将此书理解为关于非虚构写作的“头”“手”“人”的三种对抗。

首先是“头脑”的对抗。非虚构写作如何开头吸引人读下去,如何安排故事情节和表现人物特性使内容波澜起伏留住读者,如何选取讲述视角使读者有切肤之疼的体验或者豁然开朗的感悟等等,均可以作为在头脑的“构思”阶段就应该确定下来的内容。但在构思过程中,只要有过非虚构写作体验的作者,一定很熟悉的就是,头脑里有两个,甚至更多“小人”在不停地交锋的体验:一个在确定的道路上不停地往前走,另一个不停地否定徘徊,将其往返方向牵拉。

关于这样的纠结和对抗,书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

讲述求索和磨难、罪孽和救赎、认同和自我牺牲;讲述追逐、神怪、三角恋爱、正邪斗法;讲述避祸、逃亡、悲剧。很多非虚构作家四处搜寻以上的各种原型故事,当他们找到相应的真实事物时,感觉自己很幸运,因为真实世界中的故事并不总如预期般发生。即便故事发生,当作家致力于重新建构时,它也未必总像一开始时那么富有戏剧性。坏蛋本人并没有照片里看起来那么穷凶极恶,势不两立的双方在审判中期达成了庭外和解;谋、杀到头来却被证明根本就不是谋、杀。非虚构作家,特别是叙述事实的新手,特别容易感受到这类失望。当事件没有传达出某种显而易见的戏剧性时,年轻作家会说:“这个我可没法儿写成一本书。”可他们缺少的往往不是一个故事。他们缺少的,是以一种更加开阔的方式思考,究竟是什么构成了一个好故事。

其次,书中讨论了关于“手”的对抗,即在非虚构写作中,如何动手进行词句的选择;控制写作内容的本末主次,避免“顾左右而言它”,刻足适屦;如何躲避写作风格中墨守成规、从众媚俗的陷阱。这一阶段更侧重了写作的实操能力和把行文的把控。

作者特别提到了关于新闻腔和制式腔的弊病,这也是消息、短讯类记者转型非虚构写作时特别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当今主流媒体的新闻腔风格仍然随处可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者和读者,尤其是多年作为消息作者的写作习惯,无法及时作出调整。因此就需要作者刻意对抗这种多年形成的习惯,“强迫”自己以一个新的方式进行写作。

例如,常年新闻体例简炼浓缩的习惯,加上截稿时间的紧迫,可能导致一位采访记者把信息随意插入一个句子,就像把宽松的衬衣下摆塞进裤腰:本来使用一个形容词定语来传达本来需要一个句子才能传达的信息。体育记者不说某个运动员受伤了,而是把这个信息浓缩为“受伤的格隆科夫斯基”。类似的还有:“度假 的史密斯一家”,“分离出去的共和国”,甚至很常用的“附近的帕克里奇”。这些用法不能说是错的,可是另一方面,全都微妙地降低了一个句子的语调。

第三部分是关于“人”的对抗,大到人际关系,小到作者与编辑的关系,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出版社与消费者的关系等等。关于编辑与作者有很多惟妙惟肖的形容,编辑要不要改稿子,怎么改稿子,一直是作者与编辑之间的一个纠结。书籍在作者眼中不是商品,而是凝结了自己心血的“孩子”,但书籍最终还是要走入市场,作为商品进行出售,甚至需要以所售码洋来评判书的“好坏”(并不是指内容的好坏,而是是否畅销)。书中,作者也提到,出版业是一个“赌徒行业”,甚至80%的图书都在赔钱。但就像这本书的书名《非虚构的艺术》,书籍和作者的艺术成就,并非是以金钱和市场来衡量的,除去作家的创造性生产和文字本身的艺术性,单就是作家和编辑四十年的共事经历,这种坦诚相待、惺惺相惜、互相成就的关系,都是很宝贵的财富。

因此,窃以为,这本《非虚构的艺术》对于非虚构写作的实操指导并非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此书被列于译文的“纪实系列”,也并非出版社随意为之,而是该书是被定义为一本讲述非虚构艺术性的纪实探讨。是艺术,而非技术。

最后,我还特别想补充一个掩藏在此书背后的内容,那就是关于非虚构写作的准备阶段。因为一个作者再有写作天赋和技巧,如果没有平时扎实的准备和大量的储存,也不可能写出优秀的非虚构的作品。而关于非虚构写作的“准备模范”则非盖伊·特立斯莫属。

盖伊·特立斯是美国著名作家、记者,“新新闻主义”代表人物,曾为《纽约时报》工作长达数十年。他是一个资料收集、整理狂魔,掩体里充满了各个年代、各种主题的各式资料,都分门别类的放置整齐,有的是专门买来的档案柜、大盒子,有的就是鞋盒。他还酷爱“装饰”,曾扬言如果不当记者作家,说不定就去服装、时尚行业谋生。每个盒子上都贴满了跟它主题有关的招贴画或剪报。

在一次受访中,他提到自己收集资料的经验时说,“当你同意让我讲述你的故事时,我会说,我想记一些笔记。我不用录音笔,但我会用小纸板。它们是我拿剪刀用衬衣纸板剪出来的,总是装在我的口袋里。它们很容易携带。……然后,也许是你去上厕所的时候,我会记点什么,也许是你说的什么话,也许是一个用词。在我们做完第一次、第二次、第十次采访后,你回家了,我回到我的酒店或家里,在打字机上把当天的笔记打出来,其中包括我对会面的印象、你对我的反应、我对你的反应。第二天去见你的时候,我会带着这些笔记。”

因此,盖伊·特立斯关于“纽约”的系列作品中,所列数据是如此的庞大、准确和细微,大到某国数十年间的人口迁移数据,小到某种品牌的罐头消费量,需要时信手拈来。

“纽约人每分钟眨眼28次,但紧张时每分钟可能要眨40次;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0万加仑啤酒,吃掉350万镑肉,消耗21英里长的牙线。在这座城市,每天有250人死去,460人出生,15万人戴着玻璃和塑料假眼行走。”

我为这样的写法而倾倒,同时汗颜自己从未写出过甚至哪怕是尝试写过如此精确的作品。退一万步讲,即便我想尝试这样的写法,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单就到档案馆、图书馆、网上等进行资料查询和核实,所费的功夫就不敢想像。

所以,说点关于非虚构写作的题外话,那就是强大的记录和储备,是开始写作的基础。如果有心致力于非虚构写作,那么盖伊·特立斯神奇的小卡片、小册子真应该来一个!

  《非虚构的艺术》读后感(六):敲黑板,非虚构小课堂来啦~

  狂种草先谢谢kk和笑月姐,转给我一份让人喜欢的作业。读完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觉得有义务把这本书推荐给所以喜欢读书的人儿。

  一本不到两百页的小册子,却是一位作家和一位编辑通过近四十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花了三天慢慢读完。贴纸标记得花花绿绿,也记了很多笔记,成就感爆棚。这是一本值得细读,乃至重读的好书。

  序里提到这本书的目标受众是读者和作家还有想要在写作上更进一步的人。所以书中前大半部分的非虚构写作技巧是给写作者们的提点,而后半部分的艺术与商业又让读者充分探查到作者及出版商背后的困境,但最令人羡慕的要数基德尔和托德近四十年的合作与友谊啦,这种超越朋友胜似亲人的关系着实令人向往。(不自觉跟《只是孩子》里的patti和robert做了下比较。艺术真的是人与人之间很特别的连接剂,神秘又感人,只是一个比较接地气,一个离我好远。)

  书里的内容信息量特别大,不知道该怎么梳理,只能以笔记+感想的方式流水账地总结一番。 1先说感人的友谊

  读这本书之前,对基德尔和托德的了解基本为零。没读过基德尔的作品,更不用说隐藏在他身后的编辑大大托德了。但是两人的互动与书中的循循善诱,让他们的形象一下子立体起来。工作当中能够遇到这种互相提携共同成长的贵人肯定是难以言喻的快乐。当然,前提是两人要合拍。

  托德说他们是因为有'共同的恶习与兴趣点,加上互相尊重'所以成为了朋友。两人都很坦诚。

  好像更喜欢托德一点(幽默加分了,短短一篇文章让人笑出来好几次)托德从编辑工作出发,总结了一系列作者与编辑的合作关键点。这部分对从事编辑工作的朋友来说应该有很大的帮助。而作为普通读者,则对编辑工作或者他们在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中起到的作用有更加深的了解。

  比如编辑的天赋;比如对编辑和作者的定位(前者为贤内助,后者为'自恋狂');

  具体工作建议(两者是互相需要的): 给作者——抛开本能保护,脸皮厚经受得住批评的利刃;作品早期就让编辑参与其中。 给编辑——这份工作的快乐是获取与合作(私以为还得有超强的忍耐力吧)留心作者的天然界限,内心版图和真正兴趣;愿意反复审稿子;要参与作品;敢于承认看不懂的部分;帮助作者思考;带入作者的内心,理解作品被插手的痛苦(托德自己的作品被批评后三周后才缓过来hhh);避免改写原稿;全局观,保留层次感。

  基德尔的部分则更细碎一些,着眼细节。从写作者出发提及跟编辑合作的过程。

  比如如何面对每个人都给你提意见的局面,而忠言真的特别难以接受; 作者需要倾听 ,编辑需要学会如何有效传达意见;

  作者感受到的优秀的编辑是哪种-无私, 以他人作品的最大利益而出发,不厌烦地改改改,高度职业道德+好人品;作者要学会割舍文字;托付信任于编辑与保持写作者独立性之间的矛盾;让编辑做那个砍掉'好东西'的责任人;出版前设想最坏的书评。

  基德尔平均出一本书要花三年,包括选题(数月到几年),搜集素材,撰写手感,改写(10遍左右,每一遍都接近定稿)。每天跟编辑沟通好几次(培养感情必不可少哒hhh)。

  两人改稿也很有意思,要提炼,保存风味,还要保留戏剧性及古怪值。还创造了暗语:什么视角,语调,外部事物,漂浮的事物,隆起(与故事没有关联的元素,太形象了), 去除有倾向性的叙事,驾驭妙文(总结又不说教),限定长度,善行问题,警戒等。真好啊,像是在给文章做手术。几十年后回头,还是你懂,我也懂。 2第二大部分——非虚构作品中到底包含哪些艺术?

  前两章提到通用的写作技巧,怎样处理文章的开头和叙事。接下来两章涉及到两类非虚构作品文体,回忆录和随笔。然后是讨论非虚构中的事实和语言风格问题。具体内容就不重复了,书里到处都是精华。

  主要想梳理一下作为读者,读本书前后对非虚构作品的一些疑问和新的理解。

  1)首先,非虚构作品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自己一度比较模糊。读下来才真的了解到底什么是非虚构。总结了下,应该是这类作品:由事实出发,却又会因为各种小说技巧的增加而超越事实,因为材料是事实性的,构建本身却不同于事实。重点是,坚持事实的同时又要讲一个好故事,这对作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划重点:小说技巧的运用!)这也是读者们迷恋非虚构作品的原因之一吧?来源于生活,讲述的方式又充满戏剧性。 2)如何理解非虚构作品中超越事实的部分?

  非虚构中的三人称心理活动一直给我很大的困惑。比如'她想…''他沉思…''他们考虑…'的具体内容,作者怎么能够保证被写作者确实就是这样想的或者就是这样子做的。特别是那些已经过世的名人传记。通过采访旁人来丰富内容,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服读者的话,我觉得是不成功的。比如我最近吐槽的《加缪传》!给人一种强烈的不安全之感。 结果书中真的花了很多部分来阐述这些内容。如叙事中的口吻及人物;还有非虚构中的事实与超越事实的概念;回忆录和散文的写作中也存在类似讨论。 而为什么会超越事实?(笔记整合) 因为无论怎样忠于事实,写出来的东西不可能外延相同。事实数量超过作品容量。事实与真相之间存在一个叫做主观性的东西。头脑可以容纳矛盾,故事却必须逻辑自洽。为了突出,有时候还得放大或缩小某些事实。情感影响判断的时刻也不是没有。采访者在场对被采访者的表现有影响,而采访作者对采访对象的认识与他们自我身份认知也有可能是相悖的。在大部分的时间,作者是受限于写作对象的。人物形象永远无法全面了解。回到三人称心理活动的问题。采访捕捉的是对那个人的想象,然后从材料中找寻可以表达你对人物想象的那些,整合后续让读者了解你的想象。为读者表演,但不一定满足被写作对象!那么这个时候,不仅读者,写作者也得用怀疑精神武装自己。既要表达出时代,也要保留自我。 在回忆录中,还存在一种自我发现与创造的超越现实关系。大部分回忆录只能截取一段时间或者一段关系。而回忆录书写本人也存在纠结信息透露到什么程度的问题。现在的自我是否能够承认过去的自我?而记忆是有限的,细节不可能完全重现,只能重构。这与欺诈不同。但也不是确切的事实。想象伴随其中。当然,有作者通过坦诚回忆的不确定来获取读者的宽容。 所以在非虚构作品中,事实的准确性永远是个有待争议的问题。

回忆录的基本准则

  3)非虚构的'套路'

  如何在各种真实原型故事中发觉戏剧性?(对读者来说叫做这个故事真精彩吧?)

  对作者来说,故事很多,区分他们的是开阔的思考方式。

  一种故事类型被叫做心灵启示式叙事。事件以平静的方式发展,通过某人对某事有所领悟,将事件转化成故事关键,揭示戏剧性。通常来说,就是解决问题。

  还有一种是故事结构,次序与时间。喜欢玩弄时间的高手。这里突然想推荐虚构作品Ali Smith的《Winter》和奥布莱恩的《双鸟渡》。时态混用与时间与时间之间的过渡真的迷人。 4)风格及语言

  这个部分真的特别有意思,讲得太好了。作为一个对翻译特特别不敏感的人,感觉给文词疗伤太性感了。

  -批评了四种风格: 新闻腔,新俗语,制服腔和宣传。

  别的说不出来。就是这些剖析让自己读某些书时遇到的不适感明晰了起来。深刻体会到文字的敏感度还是得有天赋啊。 3艺术与商业

  一个现实问题: 作者 作品 物质价值

  三元体系: 孩子作家 慈母经纪人 严父出版商

  无论哪个行业都无法从商业中剥离。

  出版业现状: 80%赔钱 赌徒行业 碰运气 及时止损 营销

  成功作家的双重特质: 视自己为作家而不是商品,但书出版后就变成了商品 书籍达到艺术成就不等于市场酬报 继续在这个行业做下去的人儿还是有爱的吧,都是大可爱呀!

本文标题: 非虚构的艺术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69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打开心门让爱进入》经典读后感有感《情圣》的观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