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炉》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6-26 09:44:0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9

《熔炉》是一本由[韩]孔枝泳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8,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熔炉》读后感(一):熔炉我在童年时期看过同名电影,时隔多年才重拾原著。我现在还记得校长在厕所隔间冒出头的震悚、被侵犯的民秀被迫原

《熔炉》读后感锦集

  《熔炉》是一本由[韩]孔枝泳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8,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熔炉》读后感(一):熔炉

  我在童年时期看过同名电影,时隔多年才重拾原著。我现在还记得校长在厕所隔间冒出头的震悚、被侵犯的民秀被迫原谅时的痛诉……太痛了太痛了。 那些脆弱纤细又美丽的波斯菊一样的孩子们,那些被伤害过仍选择相信的孩子们,那些败诉后笑着说我们也是同样珍贵的人的孩子们。被忽视的孩童权利、女性权利,被钱权压制的人性之光。是这些孩子们告诉我何谓人之高贵。最让我心痛的是这些生活在寂静里被伤害仍有勇气追光的孩子们啊。 如果让我形容雾津,那一定是大雾茫茫掩盖滋长的罪恶,信教长老见不得人的禽兽行径、警察收钱包庇、前任检察官礼遇的潜规则……我们的教育行业、我们的公检法有没有类似事情呢?有!并且我可以痛心地说这些事情不少。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当一个国家的教育出了问题,当一个国家的司法出现了问题,我们还能谈论这个国家的未来吗?鲍毓明为何没有伏法?王振华为何还能腆着丑恶嘴脸上诉? 无可否认,我们的社会存在着问题与缺憾,但是我更希望我们更多的人能成为姜仁浩、徐幼真这样努力去改变现状的人。比之电影,书里的姜仁浩更加有血有肉,或者说更加真实,就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一样,忧虑未来、家庭、前途,却仍有一颗最质朴的良心,我希望我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康德说:"这世上唯有两样东西使我深深地震撼,一是头顶浩瀚的星空,二是人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愿你我都能尊崇内心的道德,有一颗为不平鸣理的心。 最后,引用季业先生一句话:“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愿你我都能有勇气去推翻这个世界不公平的事。

  《熔炉》读后感(二):《熔炉》:小说、电影及其所改变的韩国

  几乎人人都知道,《熔炉》在韩国是一部改变了法律和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电影,但是对于整个改变的历程和始末未必清楚。本月,《熔炉》小说原著的十周年纪念中文版上市,书中特别收录的作者孔枝泳给中国读者的信以及《熔炉》原型案件记录的时间轴,某种程度上可以让我们了解从案件到小说到电影再到改变韩国的全过程。

  案件其实是在2000-2005年间发生的,2006年宣判,2008年女作家孔枝泳读到关于案件的网络新闻,前往光州与受害人相处并深入了解后将此事改编为小说《熔炉》,年底开始在网络上连载。

  2009年,《熔炉》发行单行本,成为畅销小说。彼时在军队服役的孔刘接触到小说,为之深深震撼,在退役后将其制作成电影,并挑战了男主角姜仁浩一角。

  2019年9月22日,电影《熔炉》上映,轰动整个韩国社会。上映后第6天光州警方组成专案组,对“仁和学校事件”重启调查,发现现行法律刑责太轻。上映第37天,韩国国会以207票通过1票弃权通过了《性*侵害防治修正案》,也就是所谓的熔炉法案。

  自此,《熔炉》被载入韩国史册,成为改变社会的电影。

  与电影相比,小说原著的线条和人物要更复杂一些。电影淡化了姜仁浩与徐幼真两位主人公各自的过往经历尤其是父亲对各自的影响,同时也淡化了两人早年在校园中有旧的桥段,简单处理为撞车引发的相识,无疑是为了增加戏剧冲突;删去了姜仁浩妻子的所有戏份,改以母亲形象出镜,也是为姜仁浩卸掉了最沉重的一个负担,所以小说原著中的姜仁浩,其人物性格的复杂程度要远高于电影。

  此外,电影对三位受害人中的唯一男性民秀的结局却直接采用了案件本身的惨烈,让其与人渣老师卧轨同归于尽实现复仇,显然也是考虑了这样的处理更具话题性。

  总体来说,小说《熔炉》本身的写法就很具有画面感,很有改编电影的潜质,只不过相比电影的简单凌厉和阴霾压抑,小说在人物背景和叙述层面要丰富不少,处理也更为合理,当然结局也温和了许多。只是,这温和二字是相对于案件本身而言的,因为,案件结果与其所折射出韩国社会的现实,要远比小说和电影残酷。然而即使如此,韩国至少还能因为一部电影而改变立法,很多国家却只想着通过立法去改变电影。

  掩卷之后,小说中有许多段落都让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包括姜仁浩留给妻子那封信,以及事件发生半年后徐幼真问候姜仁浩那封信,后者也被电影用作最后一段话外音。

  不过,始终印在我心中的,却是作者的一段夫子自道:

  “真实的唯一缺点就是太懒惰了。真实总是为自己拥有真相而骄傲,赤裸裸地将真相呈现出来,不做任何粉饰,也不试图说服別人。因此真实偶尔太突兀,太不合逻辑,也让人不舒服。非真实的东西不断地努力,掩饰矛盾之处,在它们忙着伪装时,真实或许只是躺在那里等着柿子掉进嘴巴里面。这个世界总是忽视真实,也许有一定的道理。”

  仔细想来,为什么历史往往需要粉饰,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也都害怕或者拒绝接受真相,大抵都是这个道理吧。

  《熔炉》读后感(三):驱散迷雾的那点火光

  『我想在世界上做些好事。』

  这句话是刚到雾津还没开始进入慈爱学院上课的姜仁浩反射地说出来的话。他原本以为的玩笑话,没想到之后还成了真。

  姜仁浩刚从首尔来到雾津的时候,雾津的雾一直都未被驱散开来。人走在路上,眼前看不到路,后方不容易被警惕。

  他第一天到达慈爱学院的时候,一些奇怪的感觉开始升腾:咔哧咔哧吃着饼干的女孩看到他从汽车上下来就哇哇大叫,学生中有男生趴在桌子上大哭,学生们那些惊慌又恐惧的眼神,这是怎么了?

  姜仁浩没学过几句手语,只能比划两下就在黑板上写上他会努力学手语,跟同学们好好交流。孩子们的眼神里突然明亮起来又暗下去了。

  ⭐姜仁浩点上一根火柴,跟学生们说着他关心的话。他可曾想过,他点亮了在黑暗里学生的心,无意识地在迷雾照亮着他们来时的路。

  奇怪的事情继续悄然发生着。那个告诉姜仁浩哭泣男孩的事的女孩妍豆被宿舍辅导员带到洗衣间暴力惩罚。走廊尽头女厕所怪异的尖叫声骤然停下。姜仁浩心中的疑惑又加重了。

  ⭐雾津的雾浓得像白色的牛奶。姜仁浩拉住妍豆的那一刻,他自己也陷入了这现实的迷雾中,在沼泽中越陷越深。

  令人咂舌的真相从妍豆和母亲跑向人权中心报案才被揭示出来:性暴力、言语威胁、暴力(全身殴打各处淤青),都在慈爱学院这个打着免费教育听障儿童的学校里面发生着。那个哭泣的男孩民秀,他的弟弟也是被这样加害着。弟弟跑向铁轨,绝对不是因为雾津自然环境的浓雾!而是人为的迷雾呀~

  ⭐『雾津的雾像鬼魂的头发』。姜仁浩原来想置身事外仅仅教好学生领薪金过日子的想法早已消失殆尽。他已经被雾津的雾沾湿了身,想着自己的女儿如果也遇上这样的糟心事,也会挺身而出的!

  雾津的雾浓得让人无暇顾及背后潜在的危险。当人权中心的学姐徐幼真和教师姜仁浩全身心地为遭受性暴力迫害的妍豆、琉璃和民秀他们提出告诉指控雾津学院的校长、行政室长和老师,不知道谁在背后敲了姜仁浩一棍,抢走了证件和钱包。这一棍,是幕后的警告和威胁吧。

  ⭐雾津的有关部门都消极对待慈爱学院的这件事。他们“盲目”相信校长和行政室长两人捐了那么多钱投资雾津,怎么会是这样放着家里的妻子不管去乱来的人呢。灵光第一教会的年轻牧师都偏帮着这两位“长老”,用花言巧语使教徒信服长老们是不会做坏事的。

  如果不是大众媒体对此事的关注和发声,使得雾津以外地区的市民知道了这件事。谁也不好说这件事会不会被权力和金钱掩盖了事。

  ⭐此时的雾津有了一丝阳光透出来。

  法院庭审的部分又是一道难关。被告律师曾是法官退休回来做律师的名人,有法庭优待的规定。而姜仁浩来雾津之前的细枝末节的不利于案件审判的过往也让被告律师提出来质疑人品品德的可信度了。

  ⭐雾津天气晴朗又忽而转阴。

  整场庭审下来,被告律师都抓着受害人妍豆和琉璃听不见这点来大肆做文章:妍豆怎么知道那时候琉璃被校长性侵害?妍豆能听到曹诚模的声音是不是就不是听力障碍?妍豆能否认出哪个是校长哪个是行政室长(他们俩是双胞胎)?另外,被告还使出了杀手锏……派人去给受害人家属签和解书并许诺一大笔和解费用。这对于贫困又无力照顾孩子和家人的受害人家属来说,是讽刺是煎熬是侮辱。

  庭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预期相距甚远。雾津的雾也并没有完全因为众人的合力而驱散开来。

  妍豆和徐幼真的信触动了姜仁浩,也感动了我。

  妍豆说,之前的老师都是一只眼睛看着他们学生,另一只眼睛到处瞟。姜仁浩是两只眼睛都看着他们给他们回应的。那次姜仁浩背着比手语比累了的琉璃,让琉璃心中盼望“如果老师是自己的父亲该多好啊”。也是因为姜仁浩在课堂上划过的火柴,让讲台下的学生们感叹到,“啊原来我们在黑暗里”。徐幼真、妍豆、琉璃和民秀他们期盼着,姜仁浩不会因为黑暗的过往而否定自己。他曾经为了不被世界改变而做出的努力,已经值得敬佩了。

  在《熔炉》这本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对雾津的雾的细节描写来描绘现实当下的迷雾。每个当事人都被雾津的雾沾湿了身,可是徐幼真和姜仁浩还有崔牧师他们一班为慈爱学院的孩子们发声的人们,点亮了手中的火光,引领着妍豆、琉璃和民秀他们穿越层层浓雾,远离黑暗。

  他们亦是同样珍贵的人呐~

  《熔炉》读后感(四):当代大师 孔枝泳

  作为战斗者的小说家

  孔枝泳(공지영)

  文/黄可

  曾登于《联合文学》

  作家的社会起点

  用文学关照社会,从作家这个职业诞生以来,或许就已经是一个不用言说却又似乎十分重要的任务。当年身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在社会民主化过程中,反思历史带来了阵痛,却给予国家前所未有的力量。关于正义的讨论在民主化的过程中始终是无法逃避的话题,有人大声疾呼要直面抗争迎接暴力,也有人暗自思忖不妨随波逐流逆来顺受,芸芸众生,人人有自己的考量和心思,但是,当真正面对不正义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姿态迎接,却是一场真正的考验。

  一九六三年出生于首尔的孔枝泳,成长到青少年时期都可谓一帆风顺,更是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还有人穷到连饭都吃不起。一九八七年,迫于国际奥委会可能取消韩国一九八八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压力,当时的韩国执政党民主正义党总统候选人卢泰愚发布「六二九」民主化宣言,随后全国公投通过了新宪法,是为韩国走向民主的关键一步,而彼时年轻的孔枝泳积极参与民主化运动,这一年,她因为反对选举开票不当参加游行而进了看守所。同年十二月,卢泰愚当选成为新宪法通过之后第一位民选总统,隔年,第二十四届夏季奥运会在韩国汉城(现称首尔)举行,也是在一九八八年,孔枝泳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甫一开始,孔枝泳写作的主题就关注女性、底层和被歧视的人们。在经历经济危机后的韩国,孔枝泳于一九九八年出版了自己第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凤顺姐姐》(봉순이 언니),引起关注,而后,孔枝泳开始成为韩国出版界的一个标杆,销量和口碑齐发,二〇〇五年出版《我们的幸福时光》(우리들의 행복한 시간),书中讨论了死刑废存的问题,卖出百余万本,二〇〇九年根据光州聋哑人学校性侵事件写作而成的《熔炉》(도가니),在韩国引发持续讨论,随后被改变成电影上映,更是在亚洲乃至国际上引起关注。

  社会关怀,是孔枝泳的作品中处处可见的一个主题。参与社会运动作为契机,开启她的写作生涯,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最初的影响。尽管孔枝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解释过自身写作和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但仍有许多读者和评论家认为,孔枝泳本身的动机即是用小说描绘和反映现实。实际上,在孔枝泳看来,自己走上写作之路的根本原因仍然是自己想要进行文学创作,之所以在文学中关照社会现实,是因为面对现实时的震惊,以及现实本身错综复杂的细节,都迫切需要一种有力的工具加以剖析,对孔枝泳而言,小说正是一种恰当的工具。

  因此,在孔枝泳的笔下,小说无意成为某种参与政治的途径,相较之下,是小说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反复雕琢的特性,使其成为孔枝泳表达内心情感的媒介。而出现在她小说中的社会,正是给她带来冲击和思考的社会。

  小说如何成为武器

  孔枝泳的作品中,最早引起较大关注的长篇小说《凤顺姐姐》,可以归为女性主义小说。凤顺这一女性人物形象是彻头彻尾的底层人物,作者通过书中女主角娇儿之口讲述其保姆凤顺的坎坷一生。

  凤顺的一生,是不断逃离的一生,逃离继父、逃离教会执事,而后是私奔,与洗衣店伙计私奔、与木匠私奔……但是命运始终未曾眷顾她,这个底层女性的一生,就像一个永恒的魔咒。凤顺坎坷的命运已经足够引人唏嘘,但需要提到的是,故事背景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韩国,彼时这个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对物质的欲望迅速带来了人性的变化。但是,所有人都沉浸在一种经济发展带来的美好愿景和甜蜜之中,无暇顾及内心的翻涌。

  凤顺的命运悲剧当然有不可回避的原因,六十年代经济发展带给韩国女性意识觉醒,她们投入各行各业,成为中流砥柱。但凤顺这样未曾受到教育的女性,几乎被遗忘在历史浪潮之中,她们从事最底层的职业,面对命运的苦难无计可施,最终走向边缘。但这并非小说给韩国国民带来震撼的原因,凤顺这个人物之所以在经济危机之后刺痛国民,是因为深刻体会命运变幻的韩国民众们,从她身上切身感受到一种无力感,而更让读者难以忘怀的是,凤顺在生活的嘲弄面前,仍然能一次次乐观——不妨说是天真地认为,「这次是命运的安排呢」。

  从《凤顺姐姐》到《我们的幸福时光》,是一次并非刻意的转变。但是在《我们的幸福时光》中,孔枝泳对死刑废存问题的思考,已然展现出她作为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在关注社会议题时,所能迸发的能量。作家对生死议题的写作,更多的是涉及宏大的历史命题,但在孔枝泳这里,生死关于个人,关于人的内心,她也曾表明,写作这本书之前,对死刑废存没有明确的立场,而在收集材料、写作成书的过程中,她第一次意识到社会和人性的关系,所以,她无意表达明确立场,而是要告诉读者,要自己去思考这个问题。

  真正让小说成为战斗武器的是《熔炉》。这部引发讨论和争议的小说,成为了孔枝泳现象的强烈表现。小说带有作家极为明显的写作特色,内心的情感冲突、小人物的命运抉择,都是现实而惨烈的。这部小说的主题乃是充满战斗色彩的正义,面对不义之时,书中人物的每个举动都被放大观察,在这种可怕的注视之下,人性暴露无遗,却带来可怕的外力。决心曝光学校性侵学生事件的姜仁浩,要面对烈日般的目光,自己的陈年往事被挖掘出来,一场为正义发声的斗争,几乎成了对自己的道德审判。

  小说一开场,就描绘了光州的迷雾,而如书中故事一般,迷雾的背后,究竟是真相,还是沉默的人群?血淋淋的现实触目惊心,人性在迷雾中暴露出来,在小说的结局,加害者虽然受到了惩罚,但只是轻罪。世界冷酷如此,让人不安。但是,小说的出版引起了韩国社会的震撼,最终当年侥幸逃脱的加害者被捕入狱,国会亦修正了性侵害防治法,这一切,足以让孔枝泳成为了真正的战斗者,而小说也完成了一次战斗的使命。

  《熔炉》读后感(五):当代大还 孔枝泳

  作为战斗者的小说家

  孔枝泳(공지영)

  文/黄可

  曾登于《联合文学》

  作家的社会起点

  用文学关照社会,从作家这个职业诞生以来,或许就已经是一个不用言说却又似乎十分重要的任务。当年身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在社会民主化过程中,反思历史带来了阵痛,却给予国家前所未有的力量。关于正义的讨论在民主化的过程中始终是无法逃避的话题,有人大声疾呼要直面抗争迎接暴力,也有人暗自思忖不妨随波逐流逆来顺受,芸芸众生,人人有自己的考量和心思,但是,当真正面对不正义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姿态迎接,却是一场真正的考验。

  一九六三年出生于首尔的孔枝泳,成长到青少年时期都可谓一帆风顺,更是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还有人穷到连饭都吃不起。一九八七年,迫于国际奥委会可能取消韩国一九八八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压力,当时的韩国执政党民主正义党总统候选人卢泰愚发布「六二九」民主化宣言,随后全国公投通过了新宪法,是为韩国走向民主的关键一步,而彼时年轻的孔枝泳积极参与民主化运动,这一年,她因为反对选举开票不当参加游行而进了看守所。同年十二月,卢泰愚当选成为新宪法通过之后第一位民选总统,隔年,第二十四届夏季奥运会在韩国汉城(现称首尔)举行,也是在一九八八年,孔枝泳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甫一开始,孔枝泳写作的主题就关注女性、底层和被歧视的人们。在经历经济危机后的韩国,孔枝泳于一九九八年出版了自己第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凤顺姐姐》(봉순이 언니),引起关注,而后,孔枝泳开始成为韩国出版界的一个标杆,销量和口碑齐发,二〇〇五年出版《我们的幸福时光》(우리들의 행복한 시간),书中讨论了死刑废存的问题,卖出百余万本,二〇〇九年根据光州聋哑人学校性侵事件写作而成的《熔炉》(도가니),在韩国引发持续讨论,随后被改变成电影上映,更是在亚洲乃至国际上引起关注。

  社会关怀,是孔枝泳的作品中处处可见的一个主题。参与社会运动作为契机,开启她的写作生涯,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最初的影响。尽管孔枝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解释过自身写作和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但仍有许多读者和评论家认为,孔枝泳本身的动机即是用小说描绘和反映现实。实际上,在孔枝泳看来,自己走上写作之路的根本原因仍然是自己想要进行文学创作,之所以在文学中关照社会现实,是因为面对现实时的震惊,以及现实本身错综复杂的细节,都迫切需要一种有力的工具加以剖析,对孔枝泳而言,小说正是一种恰当的工具。

  因此,在孔枝泳的笔下,小说无意成为某种参与政治的途径,相较之下,是小说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反复雕琢的特性,使其成为孔枝泳表达内心情感的媒介。而出现在她小说中的社会,正是给她带来冲击和思考的社会。

  小说如何成为武器

  孔枝泳的作品中,最早引起较大关注的长篇小说《凤顺姐姐》,可以归为女性主义小说。凤顺这一女性人物形象是彻头彻尾的底层人物,作者通过书中女主角娇儿之口讲述其保姆凤顺的坎坷一生。

  凤顺的一生,是不断逃离的一生,逃离继父、逃离教会执事,而后是私奔,与洗衣店伙计私奔、与木匠私奔……但是命运始终未曾眷顾她,这个底层女性的一生,就像一个永恒的魔咒。凤顺坎坷的命运已经足够引人唏嘘,但需要提到的是,故事背景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韩国,彼时这个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对物质的欲望迅速带来了人性的变化。但是,所有人都沉浸在一种经济发展带来的美好愿景和甜蜜之中,无暇顾及内心的翻涌。

  凤顺的命运悲剧当然有不可回避的原因,六十年代经济发展带给韩国女性意识觉醒,她们投入各行各业,成为中流砥柱。但凤顺这样未曾受到教育的女性,几乎被遗忘在历史浪潮之中,她们从事最底层的职业,面对命运的苦难无计可施,最终走向边缘。但这并非小说给韩国国民带来震撼的原因,凤顺这个人物之所以在经济危机之后刺痛国民,是因为深刻体会命运变幻的韩国民众们,从她身上切身感受到一种无力感,而更让读者难以忘怀的是,凤顺在生活的嘲弄面前,仍然能一次次乐观——不妨说是天真地认为,「这次是命运的安排呢」。

  从《凤顺姐姐》到《我们的幸福时光》,是一次并非刻意的转变。但是在《我们的幸福时光》中,孔枝泳对死刑废存问题的思考,已然展现出她作为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在关注社会议题时,所能迸发的能量。作家对生死议题的写作,更多的是涉及宏大的历史命题,但在孔枝泳这里,生死关于个人,关于人的内心,她也曾表明,写作这本书之前,对死刑废存没有明确的立场,而在收集材料、写作成书的过程中,她第一次意识到社会和人性的关系,所以,她无意表达明确立场,而是要告诉读者,要自己去思考这个问题。

  真正让小说成为战斗武器的是《熔炉》。这部引发讨论和争议的小说,成为了孔枝泳现象的强烈表现。小说带有作家极为明显的写作特色,内心的情感冲突、小人物的命运抉择,都是现实而惨烈的。这部小说的主题乃是充满战斗色彩的正义,面对不义之时,书中人物的每个举动都被放大观察,在这种可怕的注视之下,人性暴露无遗,却带来可怕的外力。决心曝光学校性侵学生事件的姜仁浩,要面对烈日般的目光,自己的陈年往事被挖掘出来,一场为正义发声的斗争,几乎成了对自己的道德审判。

  小说一开场,就描绘了光州的迷雾,而如书中故事一般,迷雾的背后,究竟是真相,还是沉默的人群?血淋淋的现实触目惊心,人性在迷雾中暴露出来,在小说的结局,加害者虽然受到了惩罚,但只是轻罪。世界冷酷如此,让人不安。但是,小说的出版引起了韩国社会的震撼,最终当年侥幸逃脱的加害者被捕入狱,国会亦修正了性侵害防治法,这一切,足以让孔枝泳成为了真正的战斗者,而小说也完成了一次战斗的使命。

  孔枝泳(공지영)

  一九六三年出生于韩国首尔,被誉为「韩国文学的自尊心」,早年参与社会运动曾被关进看守所,曾任职与出版社、从事翻译职业。一九八八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凤顺姐姐》(봉순이 언니)、《我们的幸福时光》(우리들의 행복한 시간)、《熔炉》(도가니)等,二〇〇四年获吴永寿文学奖,二〇〇六年获国际特赦组织媒体奖特别奖,二〇一一年获李箱文学奖。多部作品改编成电影上映,引发社会讨论与争议。

本文标题: 《熔炉》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07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读后感锦集心灵七游戏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