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社会》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6-26 08:32:3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9

《保卫社会》是一本由郑永年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保卫社会》精选点评:●有点旧的时评,有的问题已经改进了,有的…………●还好吧●普及性读物,不推荐。●郑永年的专栏集,

《保卫社会》读后感锦集

  《保卫社会》是一本由郑永年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保卫社会》精选点评:

  ●有点旧的时评,有的问题已经改进了,有的…………

  ●还好吧

  ●普及性读物,不推荐。

  ●郑永年的专栏集,公允、中肯地对中国的改革、房地产、社会矛盾、收入差距和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他的所有观点都如同书名,在不断呼吁“保卫社会”。

  ●本书对中国现实社会和国庆研究比价客观理性,由一定的意义。其中,最核心的一个概念,就是扩大中国的中产阶级;另外,弱势群体,每个阶层都应该有参与国家管理与建设,把国家发展权转化成深灰民生权等见解都很到位。

  ●其实 很类似的啦 一般吧

  ●有些评论很不错,但是重复的太多。应该精选一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不加选择一并拼凑成好多书。文章不选,作者就等于自砸招牌。这是古人的常识,到了今人,就成了高级智慧了

  ●小红点看大天朝,字字珠玑。

  ●还行吧,其实内容挺单薄的。开会的时候发的,用了大半天就看完了。每个章节里面各篇文章讲的都差不多。这就叫编书啊,就是把作者的一些文章打包重新发上来。所以,可读性一般。

  ●高三消遣,二刷(我为什么要买纸质版,好贵)。

  《保卫社会》读后感(一):你一定要读这本书

  看郑永年先生的文章,非常有启发和收获。他的这本新书讨论的都是当今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像房地产改革、收入分配改革、教育改革等问题。与现在国内绝大部分学者相比,他具有国际视野,理论功底深厚,眼光独特,对当代中国政治、社会问题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直保持着作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的品格和良心,正如刘苏里先生所言,这本书整个就是“为我们社会所忧,为我们的家园泣血呐喊”。大家有时间一定要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保卫社会》读后感(二):札记

  简介:

  该书作者介绍了当下中国从政者权力、资产者力量和社会大众3者间的矛盾,阐释了壮大中产阶级和围护广泛社会大众对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指出了要进行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的方向。

  优点:

  1. 浅显易懂。

  2. 提出了保护社会大众利益的观点。

  不足:

  1. 论断过多,严重缺乏数据和案例。

  2. 报纸文章的集合,不具有思想连贯性,重复内容过多。

  3. 未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改善建议。

  摘要:

  1. 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一个关键。像美国一样,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个事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像美国、新加坡、日本那样壮大中产阶级并让其成为社会的主体。

  2. 橄榄形的财富分配结构是保障社会长治久安的具有关键性的基础。而现在中国是金字塔形。

  3. 房地产绑架了国民经济和对其负责的政府,并阻碍了产业升级和转别经济发展方式。

  4. 医疗、教育、住房和环境本身就是社会性政策,不该划为以GDP增长为目的的领域。

  5. 国民的财富进行了“合法”的大转移。

  6. 改革不给力原因有:获得既得利益的政、经、知识精英形成联盟,抵制阻挠中央的调控政策;公务员的保障体系、可去国外规避国内教育、医疗、环境等不利因素让其无忧,缺乏买房困难等切肤之痛难以让其有动力推行变革。

  7. 这样下去政权是会不稳定的。

  8. 未来三权制衡的模式: 政治力量、资产力量和社会力量相互牵制,达到动态平衡。这就要求大力壮大社会力量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我的观点:

  一、 中央的官员要有士大夫的觉悟。方能治人治国。

  二、 国家出钱建保障性住房可让房地产渐渐冷下来,让人们逐渐不看好这个行业。

  《保卫社会》读后感(三):我们的社会出现了危机《保卫社会》

  我们的社会出现了危机《保卫社会》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三十年,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中国却在很多地方出现了问题,最严重的就是社会问题。住房、工资、贫富差距、社会保障、食品安全、医疗、法制、教育、就业……这一连串的问题无不困扰着中国人,而且几番社会改革都不成功,这些问题都在不断向恶性发展。所以可以说中国社会现在正在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危机。

  郑永年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是中国问题专家。这本书里面的多数文章都在新加坡的《联合早报》上发表,也有的发表在英国的《卫报》上,多数都是关于中国政治方面的内容。《联合早报》是在大陆唯一获准在大城市少量发行的海外华文报纸,影响很大。

  中国改革最大的成果就体现在经济方面,所以一俊遮百丑,高速增长的经济数据,掩盖了社会巨大转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问题积累得越来越都,越来越严重,最后解决的时候也要付出更严重的代价,甚至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一直以经济发展作为政权的基础,可是这样的基础是很不牢固的。这样高速的发展肯定会有一天见顶,或者因为国际金融环境发生动荡和危机,连西方大国美国日本都无法控制这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中国在越来越开放以后,也会同样遇到。当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的时候,中国就会出现政治的危机,甚至政权基础都会动摇。这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已经得到验证,经济危机导致政权的更迭。所以单纯依靠经济增长,其实是很危险的。

  而我们的社会政治改革却迟迟不见真正的动作。我们总想等到经济发展以后,很多问题会自行消失,或者靠政治自己解决,或者是等有钱了再解决。其实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以后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远远超过世界各国政府,却不知道把这些钱如何花出去。因为谁都知道中国政府的效率,如果靠政府花这些钱,后果其实挺可怕。

  用郑永年的话来说,现在中国社会断裂,贫富分化严重,而且越发展这种分化越严重。中国经济把利润都给了资本,劳动力在里面几乎仅仅能够糊口,连最基本的保障都没有。而随着社会发展,医疗、教育、住房、食品都在大幅涨价,所以导致中国的劳动力处在最贫困最悲惨的境地,其实这正是中国教育非要获得高分考名牌大学,不去做这种劳动力的原因所在。因为中国没有中产,除了做悲惨的底座,就只能爬到金字塔的顶峰去。于是所有人都在拼命向上挤。而在上面的人则几乎堵塞了其他人向上走的道路,除了官二代富二代,八零后九零后除了考名牌大学或者成为名人或者创业成功外,几乎没有别的出路,可是这样的名额有能够有多少呢?

  《保卫社会》读后感(四):中国的社会问题暴露无遗,中国民众内心的伤疤难以修复

  前阵子美国大选时,看凤凰节目《锵锵三人行》,有个嘉宾说到特朗普,大概说他是将美国的伤口撕开,暴露在全社会的人面前,问题显露了,但是美国民众内心的伤难以修复。

  看《保卫社会》就有这种感觉。郑永年观察中国社会改革方方面面的问题,他将中国的社会问题剖析,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未来可能造成的后果。

  郑永年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是中国问题专家。这本书里面的多数文章都在新加坡的《联合早报》上发表,也有的发表在英国的《卫报》上,多数都是关于中国政治方面的内容。《联合早报》是在大陆唯一获准在大城市少量发行的海外华文报纸,影响很大。

  尽管生活在同片蓝天下,尽管我还尚未踏出校园大门,但我已经感受到这个社会“满满的恶意”——逐年上升的房价、人民币不断贬值、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各种不对等和不公平令人无法喘息。郑永年将这些不平等的问题一个个铺展,似乎也将我们这些普通百姓内心痛苦的伤疤撕裂。

  中国现在存在的各种不正常的现象,例如房价飞飙、物价高涨、教育改革难以推进等,郑永年认为普遍都是GDP主义搞的鬼。

  中国改革开放时谈“以经济发展为核心”,到了今天,经济已经成为所有事业的目标,教育、房地产业都在往钱看,甚至宗教都热衷于政治,企图插一脚。政府太过于强调GDP和发展经济,以至于资本和市场反过头绑架政府。更可怕的是,政治和资本搅在一块,甚至政治力量的地位已经被经济力量所超越。政府偏向资本和商人,公民本应享有的公共服务领域被迫成为牺牲品。政府理应保障公民基本的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权利,但是现在这些公共服务领域都被资本占领高地,百姓不但没有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而且也无法建立自己的政治力量,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公民权就无法得到合理的满足。

  这种恶性循环造成国家社会进一步分化,公民产生怨恨,甚至仇恨政府,仇恨富人,抗议活动和冲突不断涌出,导致社会的极不稳定,极端情况下还可能导致政府的瘫痪和解体。

  政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在中国,政治这只大手掌控了几乎各个领域。

  思想上中国实施文化官僚体制,随意主观控制,寻找他们所定义的政治不正确或敏感的东西。

  教育上学校不自治,重量不重质,职位寻租为己谋利的现象屡见不鲜。教育产业化,为了指标而生造论文、合并学校等。

  收入分配不均,实质上是因为一次分配没有实现公平,国家垄断行业霸占众多资源,地方层面也实施垄断,结果到了百姓身上,哪有什么钱?

  郑永年讲这些问题,高声倡导“保卫社会”——政府应建立基本的社会制度,保护人民的基本社会权利,促进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政府要向社会赋权,保证公民权,维系公民共同体,并且逐渐培养非政府组织在内的社会力量,外部需要有制衡的力量。

  该书收录的文章大多写于2009年,甚有写于2002年的,十几年过去了,郑永年谈及的问题依旧存在,且问题往消极方向演变的趋势愈来愈清晰。这实在是令人心痛。

  《保卫社会》读后感(五):保卫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社会

  □ 张旭东(媒体人)

  社会还能走多远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面对社会转型巨变,总是想起英国文豪狄更斯的这句话。当下中国的情况,以经济发展的数量而言,纵横比较都堪称“盛世”;另一方面,发展主导一切,资本和权力勾结,侵蚀社会也已到了相当的程度。社会建设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石,一旦不稳,我们将陷入困境:社会还能走多远?如果要进一步发展,就要坚决“发现社会”,“保卫社会”。这也正是近来有识之士的共识,郑永年的《保卫社会》即是这位国际知名中国问题专家思考的结晶。

  无论是谁,思考的起点都是现实。春节一过,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就陆续出台了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志在必得,最近各地已经有消息显示房价在下降,仿佛按照计划有条不紊进行。但前景如何?住房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茶余饭后、社交场合、寒暄搭讪、正式交往都围绕着这个烦人而又无法回避的话题展开。

  民工荒充斥在媒体上,却无人愿意深究背后的原因。离开土地的农民工和大批待业的大学生,游荡在社会上。农民不在社保的覆盖范围,待业学生受限于僵化、利益化的制度,甚至享受不到基本的尊严。《保卫社会》的立论就基于这些现实。

  富二代、官二代逐渐走出遮遮掩掩的状态,权力和资本开始半公开交易,货币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市场经济竟有这般面貌?贫富差距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还是制度不健全的结果?强制拆迁从个别现象蔓延到全国,资本逐利的面目越发狰狞。土地构成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成就了利益链条上各种寄生者,催生了各种围绕土地的冲突。暴力、发泄成为社会情绪的宣泄渠道,不信任气氛弥漫在社会中,这就是现实。这是“资本时代”的现象?如果在市场面前都做不到人人平等,那叫什么进步?

  偏偏是金钱和资本成为社会关系的评判标准,知识界也沦落了,面对丰富的现实,却发展不出应对的理论。只剩下那一丝捍卫社会、保卫社会的呼声空自飘荡。大声疾呼保卫社会的时代,肯定是社会即将沦陷的时代。

  别让社会沦陷

  为什么要保卫社会?我们不是都好好地生活在社会中?可生活到底怎样,各自明白。社会需要保卫,说明社会已经纠缠在各种问题中不能自拔。

  没有人否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学术界一般将举国发展经济的战略称为发展主义。“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相信,很多问题都是能够通过经济发展得到解决的,发展不仅可以解决经济水平的问题、就业问题,而且也可以解决社会政治问题,”郑永年在书中称之为“经济主义”,“走经济主义路线的国家往往只强调经济发展,而不作政治改革。政权的合法性来自其发展经济的能力,而非人民的选票。”

  经济迅速发展在一定时间内掩盖了问题,社会关系的资本化也催生了深层次矛盾。经济增长掩盖下权力、资本、社会三者重新组合,市场尚没有发展完善,就已进化到“政府崇拜”。殊不知,市场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调控也有死角。“要利用市场来发展经济,增加财富;但同时也要纠正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以钱为本的自然趋势,通过政府和其他政治组织的作用,导向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

  郑永年说:“发展也成为坏的发展。”房子、教育、医疗成为居民的新三座大山。教育成为政府发展经济的引擎,教育质量连年下降,以教育为名义的“大学城”遍地开花,造成穷人上不起学、富人不愿意子女在国内就学的现状。本来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教育就这样被经济发展的车轮给无情地碾过了,生产出大批无技能、无独立思想能力的人,成为社会的负担。(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在资本的年代,资本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资本。”房地产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商人在暴涨的房价中牟利,早年服务于招商引资搞发展的政府官员则迷失于市场大潮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利益分享。“官员最具有优势,他们既可以获得市场的好处,又可以免受市场的影响。”在房价不断上涨中,官商分肥,压根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多数人的真正需求。稍有积蓄的中产阶级逐渐“被剥夺”,走向贫困化。

  “随着国家公共品投入的相对减少,那些所得偏少的社会底层实际上不对称地承担了相对最大份额的改革成本。”同时,底层承担的成本没有换来进一步改革。就业机会也成为政治任务,就业率成为机构随意编写的数字。就业权利得不到保障,一旦有保障劳动者权利的举措和法律,必遭到资方的强烈反弹。作秀式保护劳动者权益比比皆是,民工荒的现实难掩产业结构调整动力不足的本质。劳动者权利难以保障,工资上的议价行为和机制更无从谈起。

  中国社会成了资本的乐园,资本是权力,权力亦是资本。被抛弃的社会才是改革和进步的动力之源,再不及时保卫社会,迟早沦为人人都想离去的恶劣地。

  保护人的尊严

  “在市场把一切社会细胞都货币化了之后,以钱为本也就成为一个社会的主导法则了。”货币化也推进社会力量重新组合,社会一步步分崩离析。社会分崩离析有几个主导因素,分别是收入、社会身份、尊严。

  一边是经济迅速发展,另一边是越来越大的收入差距。“各级政府大举垄断,资本泛滥,少数人控制生产过程而社会大多数人被排挤在生产过程之外。”不说那一直默默承受改革成本的弱势阶层,即便是中产阶级也面临着再次无产阶级化的危险。

  分化不仅仅体现在人们经常强调的收入方面,还表现在文化和行为上。作者在书中直承“中国社会已经高度分化”:“富人讨厌穷人,穷人憎恨富人已经成为社会常态。”富人和穷人之间并不天然地存在仇恨,只是中国积累财富的方式带着原始的气息,更多地招致弱势群体的抨击。权力和资本勾结,压制弱势群体的各种诉求,各种压抑的情感只能发泄到财富及其承载者富人身上。

  另一方面,富人不会因为财富而享有更多幸福。“富人在中国积累巨大财富,却想方设法把钱存到国外的银行。他们身处中国,但尽量把老婆孩子送往国外,自己也经常手持多本护照,随时准备出走。”(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无论穷人还是富人,“似乎命运都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因为谁也看不到社会在往哪个方向发展”。在《保卫社会》一书的字里行间除了流露出作者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切,就是那种随处蔓延的“恐慌和焦虑”。每个人都有不安全感,酿成社会的猜忌和恐慌。

  资本为了保护既得利益,权力也适时降低格调,获取利益,双方一拍即合。这加强了社会群体间的不信任,也造成政府权威的丧失,造成弱势群体“在资本面前,他们是劳力;在城市居民面前,他们是二等公民。”久而久之,各种弱势群体只能通过原始而极端的方式表达诉求。诸如在拆迁中抗法、自焚以表明自己的存在感,伤害幼儿、枪杀公职人员以造成轰动效应。如果一切仿佛回到了丛林社会,复仇和报复是唯一的申诉机制,除此人们对社会关系充满怀疑,对法治也将信将疑,认为制度不过是分赃的粉饰——— 这不就是丛林吗?

  在丛林中,一部分人相信金钱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权力和金钱的兑换率;一部分人不信任一切成型的机制,求助于原始的报复手段。人之为人,如果连尊严都难以维持,那还有什么意义?

  建立顺畅的沟通平台

  改革一直在进行,不过前期改革造就的既得利益者,成为阻碍改革深化的力量。长期积累的不信任感深入社会,“因为社会价值丧失,中国社会秩序的基本原则也处于解体状态”。

  要解决社会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就要重新梳理权力、资本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在这一块也做了很多努力,诸如早期以“三个代表”将资产者纳入体制,后来以免除农业税等政策稳定农民等等。但另外一边,权力和资本的关系却愈益亲近。资本在权力的庇护下,通过各种手段侵夺弱势群体的利益、甚至生存之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界定清楚三者的关系,要建设完善的市场秩序、约束权力的边界、给社会以充足的空间和公共产品,三者才能良性互动。

  社会是有机体,各种力量需要一个畅通的利益沟通诉求渠道。但是在目前的制度下,所有的渠道都处在过度控制之中,沟通渠道的建立是现代政治的一部分,会触及到更加核心的改革。矛盾和冲突因此都被甩给了社会,殊不知一个完善的利益诉求渠道和沟通平台是现代社会的根本,有了沟通平台,利益博弈将更为透明公正。

  说易行难。目前社会发展畸形表现在各个方面,包括给社会提供知识动力的教育也已经沦陷,知识分子靠从西方引进的只言片语或零散理论争夺话语权,其实是争夺利益分配的主导权。这造成了郑永年对教育和文化创新的担忧:背靠中国社会转型鲜活的现实,却无法提供改革的理论资源,令人失望,有时甚至会生发出鄙视情绪。

  归根结底,还是要改革。诚如郑永年在书中所言:发展并非一定要通过改革,但只有通过改革而获得的发展,才是既有利于社会稳定,且在经济上也是可持续的发展。

  “没有改革,既得利益集团就会继续凭借其本能以破坏社会的方式求得经济增长;没有改革,社会也会继续感到无力和无助,继续其各种具有破坏性的抗争或者暴力。”

  我们早应该从小做起,保卫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社会。若真如此,郑永年先生笔下的文章也将会变得更柔和一些。

本文标题: 《保卫社会》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05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想寻找00后的朋友,聊聊你们在18岁的期待与遗憾。逃亡游戏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