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10,000 Year Explosion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6-26 08:31: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0

《The10,000YearExplosion》是一本由GregoryCochranHenryHarpendi著作,BasicBook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GBP10.99,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Th

The 10,000 Year Explosion读后感摘抄

  《The 10,000 Year Explosion》是一本由Gregory Cochran / Henry Harpendi著作,Basic Book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GBP 10.99,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10,000 Year Explosion》精选点评:

  ●我们是怕达尔文是对的

  ●耶!读完了!有趣的观点。但总觉得坚实的依据不够。

  ●主要观点是:基因和文化之间的变迁是一种共生关系,因此人类并非在这10000年来在基因上变化趋于停滞,而是仍然在不停“进化”。作者认为,人们都普遍承认以为环境的不同,不同人种的肤色,乃至免疫系统、运动系统都会有不同,但却拒不承认神经系统也会因为不同的环境选择压而导致不同,而这时荒谬的。相反,他们认为,正是因为欧亚大陆的农业社会造就了新的环境和新的选择压,才导致其与旧大陆、与美洲人种的不同——身体上和智力上的不同。

  ●读了20%,觉得上当受骗。不是说写得不好,而是推荐的人说是反驳钻石大叔的guns, germs, and steels,可人家那本是通俗读物,这本专业性太强了。

  ●3.8分,生物学知识不够,不好判断,但是核心的idea很有意思,人类不再进化了?这么大的幌子总得有人戳破吧。

  ●感觉这个书其实挺一般的, 没有带给我什么新东西... 感觉什么都没讲啊...很多地方完全可以更深入的

  ●mark。 从事实讲有些结论还是草率了点,扣一分吧

  ●非常讲道理,非常政治不正确,非常惊人。我感觉我被说服了,我要再想想。

  ●思路清晰,论证有力,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为思考该领域问题提供了恰当的思路和方法,并推动该方向的研究,其实,一些基本的概略判断本应是学界很容易达成的共识,只是碍于意识形态而被回避和忽略

  ●又是以为还有几个月才能磨完结果发现剩下的全是references,这种幸福感… 据说搞人类学的都很穷… 不过弄的东西好像很好玩的样子…

  《The 10,000 Year Explosion》读后感(一):不错,读完后我能记起来的东西还挺多

  讲了和语言有相关性的基因,作者倾向于认为尼安德特人即使有那个基因,也很可能没有语言能力,而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的结合,很可能是4万年前人类文明爆发式增长的原因,以及提供了一些农业革命后人类进化的证据。其余部分,印象最深的是讲犹太人的进化历史。欧洲的犹太人因为各种职业限制,只能参与需要高度脑力的工作,自然选择压力很大,这导致了他们智力的快速进化。这两个作者都不完全是生物学专业的,好像一个是物理学,一个是体质人类学,也不知道靠谱不靠谱。但是人类停止进化的这个观点肯定是错的,因为进化的关键不在于生存,而在于繁殖,只要是适于繁殖的基因,就一定会在群体里扩散。

  英文不难,看起来不很费劲。

  《The 10,000 Year Explosion》读后感(二):基因战争历史的真相!

  - 基因变革的原则:

  1)基因变革是短视的,只是为了今天更好地适应环境,因而有可能成为明天环境变化后的阻碍。

  2)鹰鸽博弈:基因中的鹰派和鸽派比例最终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 采集-狩猎时代:

  智人从尼安德特人那里“收购”的基因引发了人类革命性的变革。新的变种人拥有了杂交后的能力优势,更好地适应了北部欧亚大陆的环境,包括:

  1)体质上:

  a)对寒冷气候的适应

  )对本地疾病的抵抗力

  2)精神上:

  a)更高的智商,创新和发明能力的爆发(艺术、雕塑、绘画、珠宝、工具、武器等,大脑更大,因此需要额外排汗来散热)

  )语言能力的增强->协作能力的增强(应对大型动物狩猎)

  c)风险偏好和风险评估计算能力(应对大型动物狩猎)

  后来的农业革命对智人的基因和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压力都是一样的,因为两者都是采集-狩猎基因,因此并没有偏袒的优劣势。

  尼安德特杂交的部分体质学证据:

  1)后枕骨

  2)磨牙和口腔间的空隙

  可能的尼安德特基因:

  1) microcephalin (MCPH1),调节大脑的大小

  2) FOXP2,语言

  - 游牧时代:

  印欧人的爆发:乳糖耐受基因使得牧业更有生产效率,形成了供养了更多人口的优势,加上马的驯化和牧民部落的战争机动优势,在农业边缘地区迅速取得压倒性胜利。

  - 农业时代:

  农业社会的统治精英倾向于减少平民的暴力倾向,以利于提高收益,就像农民会减少所饲养奶牛的暴力倾向以提高产量一样。

  由于马尔萨斯陷阱的大前提,即使农业群体的体制降低了暴力风险,但饥饿也会补偿人口的平衡。如果政府比较优秀,最终的解决办法是降低整体生活水平,至少在热量方面。

  长期的农业导致奴役人格!东亚,特别是中国,对冒险基因 DRD4 7R (容易导致ADHD 多动症等)有极强的消灭能力!

  - 工业时代:

  农业社会中的有产者最终筛选出了布尔乔亚式的小资产阶级人格,包括勤劳、节俭、忍耐、和平、自私等。他们在随后的早期工业革命时代依然保持了竞争优势。这就是新教伦理的真相!

  - 后工业时代:

  创造性在长期的历史中是处于劣势的,因为创意很容易被复制,创造者本身很难得到好处。外部体制的健全才能逆转这种不利情况,使得创造者获利。在后工业时代,尼安德特->牧民->创意者终于获得反转优势!!!

  今天,基因的进化仍在加速进行!War, war never changes.

  《The 10,000 Year Explosion》读后感(三):辉格:人类还在进化吗?

  人类还在进化吗?

  辉格

  2019年2月19日

  对于人类为何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的问题,在达尔文之前,可以说的大概只有“上帝照他自己样子造了我们”之类,而从达尔文以来,我们已经能够从许多方面更有意思的谈论它了,为何我们的眼睛会有盲点?因为我们的眼睛和其他脊椎动物的一样,最初从感光表皮发展起来时,其感光细胞恰好位于神经细胞后面。

  不过作为人类,人们更关心的是那些将我们这个物种与其他动物、其他灵长类和其他大猿区分开来的那些特性,是从何而来的,这方面的探索形成了侧重于生理与体质的进化人类学和专注于心理与心智的进化心理学,前者在莫里斯的《裸猿》和戴蒙德的《第三种黑猩猩》里都曾被介绍,后者近年来更已壮大为一门显学。

  进化是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过程,考虑到智人从其他大猿和人属近亲中分化出来,获得自身特性而成为新物种的过程发生在更新世的东非大草原上,因而上述两个学科都将此环境下的狩猎采集生活设定为其理论背景,许多学者进而断言,人性的生物学方面在人类走出非洲之前已基本定型,此后的变化主要发生在观念与文化层面上。

  这一判断的理由首先是离开非洲的时间太短,五万年在进化史上只是一瞬间,其次是根据间断平衡理论,物种成型之后的微进化将是细微而缓慢的;更有人认为,人类已经征服自然,摆脱了自然选择的压力,因而进化过程也已终结;总之,过去几万年中,人性的变化即便有,也是细微而肤浅的。

  然而随着近年来种群遗传学和分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上述判断正在接受挑战,犹他大学两位学者在2009年出版的《万年大爆炸》一书中,通过细致的理论分析和最新的遗传学证据指出,过去五万年的经历在塑造人性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影响是重大而深刻的。

  作者首先从理论上论证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完全符合预期;首先,人类走出非洲后很快遍布各大洲,从东非草原单一生态位分散到了迥然不同的各种生态位,形成了一种类似辐射进化的局面,各地域种群没理由不对其面临的全新环境作出进化适应,而只要选择压力足够大,五万年并不算短,正如狗的驯化史也只有几万年,但品系间以及它们与狼之间的差异却已如此之大。

  其次,农业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计模式与社会结构,而生物的特性总是与其所采用的生计模式相匹配的,这意味着向农业转变带来了巨大进化压力,人类改造和控制环境、组织社会的努力,实际上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全新生态位,进而推动自身向新的方向进化,这是一个自我驯化的过程。

  最后,人类散布全球、继而转向定居农业的过程中,人口扩张了四个数量级,而种群规模扩大会提高进化速度,因为可供自然选择起作用的变异数量增加了;这样,进化的供需两侧——变异来源和选择压力——都大大提高了,作者据此结论:进化非但没有停止,反而极大加速了,定居农业之后的进化史堪称大爆炸。

  作者随后列举了许多证据来支持上述结论,比如印欧人与东非人各自进化出了成人乳糖耐受性以适应畜牧生活,欧洲人和东亚人各自发展出浅肤色以应对高纬度地区的缺钙问题,热带非洲和东南亚丛林的族群分别发展了应对疟疾的不同血细胞变异,拥有长期农耕史的族群,骨骼变得更薄更轻,更偏好糖类,更能抵御酒精伤害,性情也更为温顺、刻苦和有耐心。

  与狩猎采集族群相比,农耕者在免疫系统、代谢机制、运动机能,甚至心智特征上,都已发生许多适应性变化,弄清这些变化能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反过来也能让我们更好的探索和理解这些变化发生于其中的那段历史,以及这段经历的不同如何导致了族群之间的差异。

  当然,作为一部旨在彻底扭转固有陈见的开创性著作,该书的诸多创见还远不是学界共识,无论对基本事实的认定,还是对这些事实的解释,无疑都将遭受众多质疑和考验,但仅就其在理论上的廓清,对已确立事实的重新评估,以及对该领域最新进展的阐释介绍,已足以令其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要著,帮助世人以全新的眼界和起点思考“我们从何而来”这一古老而永恒的问题。

  《The 10,000 Year Explosion》读后感(四):记录一下看懂了的部分——《The 10,000 Year Explosion》

  呼!好歹看完了,词汇表和注释也瞄了一眼。如今看完一本书越来越难,读书本领越来越渣。只有一条稍可安慰:屡败屡战。

  这本书,似乎还没有中文名,应该叫做什么比较好?《一万年来人类的爆发式演化》?《演化一万年》?《生命不息,演化不止》?《一万年不少,足够演化》?

  估计有一大半没看懂。遗传学考古学生物学历史学等专业,查了名词意思,也不一定读懂了逻辑。就把看懂了的记录一下吧。以及忍不住rp的部分。

  这本书2009年出版,至今5年,做为科普书还看不出能否站稳脚跟,但争议性已经确凿无疑。

  最醒目的观点:演化从未停止,正在进行中。

  这个事情作者说出来之后,我觉得有理。虽然几万年在演化尺度上算是很短,但是短有短的作为,没有短期的微小改变,哪来长期的显著演化?说演化完全停滞的观点,真的需要质疑。作者以狗为例,说明动物在短短几千年的人为选择下,可以在外形和特征上有显著改变。人当然跟狗的情形不一样,但是人的生存环境几万年来的确有急剧的改变,为了生存,生理上必定会有调整,有些就能达到基因变异并延续该变异的层面。

  为什么人跟人不同,因为人跟人的基因不同啊。

  人从哪里来呢?从非洲来。现代智人从非洲来,在欧洲边缘遇到尼安德特人。智人从尼安德特人那里得到了一些关键的基因,使他们能够适应欧洲比较寒冷的生活。书上这么说的。我觉得听起来有点太过理想化,而且证据显得不足。也可能是我彻底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读这一段的时候,老想起《2001太空漫游》里的黑石和原始人。黑石是选出了智力基因已经变异增强的原始人,还是用什么手段导致了某些人的基因变异?

  然后讲到农业。农业是影响人类基因的重大事件。这个听起来也有理。You are what you eat. 食物营养结构的变化使某些疾病容易产生,比如糖尿病,那么那些不容易得糖尿病的基因会有更高的机会产生更多的后代。狩猎社会的人如果一下子食用农耕社会的食谱,比已经农耕了很久(这个很久是指几千年那种很久)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更重要的是传染病。农耕社会产生了很多以前没有的传染病,因为人口密度大幅增加,又跟家畜共生。这样就会出现特有的生存选择,比较能够抵御新生疾病的变异,更有机会让后代存活,于是农耕社会的人到后来会普遍带有抵御疾病的基因。他们的基因组跟狩猎社会的人就稍有不同了。

  书里举的比较透彻的例子是乳糖不耐症。这个我看懂了,因为Colin是乳糖不耐,我还有个好友也是。乳糖不耐症,就是有些人的身体无法分解牛奶或其它乳液中的一种主要糖分,不能吸收牛奶中的营养。简单的说,他们不能喝牛奶。喝了也白喝。

  原来早先人类都是乳糖不耐,哺乳动物都是。因为那时候哺乳动物的乳汁来源只有母亲。母亲的乳汁很宝贵,要尽量供给有需要的幼崽。动物长到一定年纪,身体就不再能够消化乳汁。这是一种保护幼小以免兄弟相争的机制。不然幼崽一定抢不过长大了的哥哥姐姐。

  (花生米得知此事,失落地说:我能喝牛奶,原来我是个变异。)

  (其实大家能活在如今的世上,或多或少都是变异,都是X-Men。)

  但是后来有了农业,驯服了家畜,乳汁来源增加了。8000年前,某个偶然的机会,一次偶然的变异,有人可以吸收牛乳了。这个人比其他人存活的机会大,带有他的变异基因的后代,也比其他不能吸收牛乳的人有更大的生存和繁殖机会。漫长的岁月中,可吸收乳糖的变异基因渐渐覆盖了大部分欧洲。到目前,大概只有不到20%的欧洲人是乳糖不耐。

  然后作者更大胆推测,认为语言史上神秘的Proto-Indo-Europeans,就是因为乳糖消化基因变异,而繁殖到欧亚大陆的很多地区,他们的语言是欧洲和亚洲很大部分语言共同的来源。他们的证据是,那种神秘母语中,关于“牛”的词汇相当丰富。这件事我倒也知道一点,是从只读了半本的《Mother Tongue》(Bill Bryson)里面看来的。(可惜那本书到现在还没读完。今天特地跑到国家图书馆去找,结果两本都出借了。)

  真是蛮有意思的。尽管证据并不是那么充分。

  至于另一个主要的证据,祖居德国的犹太人为什么那么聪明,应该是这本书最具争议的部分吧。一个呢,是关于某个人种特别聪明的研究,很容易政治不正确;另一个原因,则是犹太人就算真的特别聪明,这聪明劲儿也是最近200年冒出来的。基因变异的时期,真的这么短也行?难道那一茬犹太人真的就像是实验室里密集经受选择压力的豌豆?作者显然觉得是,可我觉得有点不太靠谱,虽然做为外行完全无法反驳他。我倒不介意犹太人被证明是特别聪明。生活经验告诉我,人的聪明还真是天生的,我不是指那种能读书的聪明,那个可以训练。话说回来,能够被训练,也是一种分别。有些人训练了也没什么效果。

  关于这本书的主要印象就是这些了。书中主张人的演化这些年来从未停止,而且在生活方式、食物来源、文化发展等特定环境因素的刺激下,演化只有比远古要快。

  它比《自私的基因》容易读,那本现在还在跋涉中。但是跋涉也不是没有成果,比如这本里提到基因的鹰派与鸽派理论,我就知道是什么东东,因为是从《自私的基因》那里来的。

  前些日子总结了一些《自私的基因》里看懂的东西,给一个朋友看。她就说这些不都是常识么?我就想,1970年代出版的《自私的基因》,四十年来已经扎下了自己的根基了。所以,总有一天我会看完那本书。

  保持开放的头脑,抽空读一些有趣的观点,是很好的。

  《The 10,000 Year Explosion》读后感(五):主要观点总结一下

  其实跟ent同学说的是差不多的事情啦……

  The 10000 Year Explosion这本书最主要也是最大胆的argument就是反对了一直以来人类学家的那种传统理论,即人类在10000年以来生物上的进化已趋于停滞,主要的进化是文化上的;10000年前的故人穿越到现在,与现代人没有任何生物上的区别。但事实不是这样。

  他们认为实际上人类从一个狩猎-采集传统进入农业,其生存环境的变化是剧烈的,以进化论角度来讲,如此剧烈的环境变化必然导致强大的选择压力,所以人类虽然在主要的生理特征上没有大的改变,但是在细部已经变化很多了。不同的环境选择会造成生理上的适应程度不同,甚至……心智上的差别。

  作者一开始举了狗的例子作为说明:人类施加在狗上的强大人工选择压力造就了如今多种多样狗的品种,外部特征差别巨大,但是基因上其实差别很细微。比方说吉娃娃和牧羊犬的巨大体型差异,可能仅仅是生长基因表达的时间长短的差别。人类之间的基因差别也可能只是细微的,但是表征差距巨大。

  现代智人(HomoSapiens)为什么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农业出现了那么大的飞跃?作者认为是人类走出非洲之后北上遇到了尼安德特人,与他们基因交流的结果。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并没有独立进化到生殖隔离的地步,同时尼安德特人某些优质基因实际上只需要很小的选择优势就可以传播开来。

  这个论点已经被最近的基因研究所证实,关于尼安德特人和人类的基因交流。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很大胆的猜想:现在的南岛人之所以没有发展出农业,有可能是他们的先祖直接从中东-印度-南亚走了过去,并没有和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的结果。这只是猜想,没有证据证实。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10000年以来所遇到的最大的环境改变;这样的环境改变不可能不产生强大的选择压力。最直接的一条就是传染病的出现。农业造成的人口密度陡升以及人和家畜混居导致了传染病的出现,传染病在一万年以来的人类基因上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痕迹。很多遗传病实际上是对抗传染病的副产品。

  比如镰刀型贫血症,就是对抗恶性疟疾的副作用。如果这个基因是隐性的,那么它对对抗疟疾有好处;如果有两条(显性),那么携带者就会患上镰刀型贫血症。作者认为这么粗糙的对抗机制只能认为是进化没有完全的结果,也就是说,这个基因是近期才出现的。

  这正是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所说的病菌部分。作者引用了很多遗传病学的数据,说明没有农业或者晚近才进入农业的人类群体(比如印第安人)的很多遗传病发病率要低很多。但是我们已经知道了,在殖民过程中美洲印第安人和大洋洲各岛土著主要死于传染病,而不是西方人的火枪。

  一个hard evidence就是HLA多样性,这是人类对抗疾病的一种细胞膜识别机制。旧大陆的人类的HLA多样性丰富到这种程度,任意两个人的HLA组分都不会完全相同;而美洲印第安人有很多部落HLA单一等位基因频率高达50%。原因在于出走的路程越长,基因多样性就越低。

  由于缺乏传染病印第安人同时遭受了弱化免疫系统的选择,这就是他们遗传病概率很低的原因。西班牙人征服菲律宾时当地人就没有出现大规模传染病死亡的结果。欧洲人征服非洲同样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在当地遇到了很大困难。

  一个很make sense同时很大胆的理论是II型糖尿病起源于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到农耕社会饮食结构的变化造成的不适应。一个证据是晚近或者根本没有农业的人群中II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高得多,因为他们的基因还没来得及适应这种饮食结构的变化。但是印第安人I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很低。

  下面是很大胆很政治不正确的argument:农业带来的不光是生理上的变化,还有心理上的。因为狩猎-采集社会没有可以保存的财产,没有明确的领地,所以一般会乐于分享,轻松,懒散:反正干更多的活也不会有更多的收入。而农民则更加忍辱负重一些,需要在脑子里对远期利益而不是眼前的好处有概念。

  这里举了一些例子不是特别有说服力,比方说教某些原住民放牧总是不成功,他们会早早把牲畜全部吃光。但是还是很惊人的说法,比如农业社会要尽可能降低冲突的可能性,因为发生冲突人跑不掉,而狩猎社会就更加有侵略性一些。所以人类可能是把自己给驯化了。

  乳糖耐受基因和原印欧语系人种之间的关系。作者的猜测是操原印欧语系的人种在游牧社会中首先获得了乳糖耐受基因突变,所以在同等面积上可以获得比单纯的吃肉更加多的卡路里,所以他们的群体就扩张开了。这个优势足以将乳糖耐受基因和语言扩散开来。

  当然第七章也是最惊人的就是所谓Ashkenazi犹太人(基本来说就是居住在西欧的犹太人,与居住在伊斯兰国家的犹太人和居住在东欧和俄罗斯的犹太人相区别)是如何获得智力优势的,这个选择进化是很晚近才发生的(1000年左右),作者给出的论据是罗马时期并没有证据说明犹太人那时就很聪明。

  而且另外两个区域的犹太人也没有明显的智力优势,这跟Ashkenazi犹太人不同。作者认为这是犹太人严格的内部通婚机制,以及欧洲一直限制犹太人所从事的职业的缘故,Ashkenazi犹太人基本上从事的是金融业,所以对于数学和抽象思考有特别的选择压。

  同时有数据说明Ashkenazi犹太人在空间视觉上比一般欧洲人要弱,这也是选择的结果。居住在伊斯兰国家的犹太人比较自由,没有什么选择压力,没有智力上的优势。

  好像写了个读书感想就写了差不多2000字……说一帮人类学家集合起来声讨这本书,要不是理论非常make sense也不会有这么大影响力。非常讲道理,非常政治不正确,非常惊人。推荐和《枪炮,病菌与钢铁》合着读。

  关于现代智人和尼安德特人混血的hard evidence,出现在本书出版之后

  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19/05/100506-science-neanderthals-humans-mated-interbred-dna-gene/

本文标题: The 10,000 Year Explosion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04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更与何人说读后感锦集《漫长的告别》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