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6-21 08:30:1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1

《亲爱的,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是一本由平装著作,2019-1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亲爱的,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精选点评:●有点无聊。。●文山啊,写好短篇幅的歌词就行了。●嗯,好像没有什么好说的。●方氏励志

亲爱的,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的读后感大全

  《亲爱的,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是一本由平装著作,2019-1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爱的,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精选点评:

  ●有点无聊。。

  ●文山啊,写好短篇幅的歌词就行了。

  ●嗯,好像没有什么好说的。

  ●方氏励志

  ●百分之90是没劲的, 不过励志书嘛 ,这么无聊也可以理解

  ●簡言之,不適合.

  ●话很朴素 台湾人的文字很温暖

  ●前几章还可以,MARK

  ●回去写歌吧我谢谢您了

  ●当年为了拿签名买的书。湖大礼堂,人好多。

  《亲爱的,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读后感(一):在最好的年代做让自己最满意的人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把这本书看完,承认是我工作之后过于懒惰。坚持每个月领工资之日去书店买一本书,不管类型,不计作者是谁,但是计较书本的投资报酬率。不得不承认厦门市莲坂外图书城是一家不错的书店(虽然很大,也有经营其他“副业”,这却是如今书店的“通病”,但是我宁愿称之为书店,实是因为如今的书店真的经营不易),一楼大堂便是书店介绍推荐的书籍,或许是因为想冒充文艺,所以我对一般介绍推荐的文学书籍有所偏爱。这与方先生的杂食不同,所以也就只能思考他的思考。

  年代的主旋律是励志,从感情、工作到性格,以及当下流行的微薄励志。很奇怪方先生怎么会写励志。一翻开书,才知道原来方先生就是励志最好的代言人。

  书里面的文章均是方先生摘自旧文章,有在北大演讲的演讲稿、有报纸对他的采访文章、有他本人的微薄文字等,很敬佩的是方先生居然还记得并保留这些文章。

  喜欢这部书,更多是可能是因为书给了我与作者同样的感觉。少时穷,故多能忍耐与奋斗。

  《亲爱的,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读后感(二):水中捞月不如雾里看花

  繁华声遁入空门折煞了世人

  梦偏冷辗转一生情债又几本

  如你默认生死枯等

  枯等一圈又一圈的年轮

  浮图塔断了几层断了谁的魂

  痛直奔一盏残灯倾塌的山门

  容我再等历史转身

  等酒香醇等你弹一曲古筝

  方文山的歌词时常带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浓郁的中国风,与周杰伦的合作,把流行音乐提升到古典与历史、怀旧与真挚水乳交融的水平,在当今乐坛独树一帜,声名鹊起。

  《亲爱的,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是方文山将之前的励志书《演好你自己的偶像剧》进行改版和扩充,除保留之前的励志短篇散文外,前后还加入了他在北大的演讲稿、杂志访问稿以及微博励志句,内容相当丰富。但在我看来,方文山写文章的功力与写词的功力相差甚远,阅毕略显失望。

  先来看看方文山在北大的演讲稿,主旨应该是批判中国当下不注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注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沿革。这一观点其实没错,不过演讲的标题之一是“没有质感的民族”这个评价,我本人以为略有偏颇。方文山在文中特别提到城市的建筑特色,拿台北街头或是北京来和欧洲小镇的风景明信片来比较,这种类比在逻辑上就存在问题,其实在中国也有很多地方保留着地方的传统特色,云南大理、山西平遥、凤凰古城。我虽然也对地方政府城市规划的冒进很有意见,但却不能接受本书的全盘否定,更何况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政府也在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在书中说到的:“大部分人不会去在意城市整体景观的维护与协调,甚至花一点时间做环保义工都不愿意,但对于私人住宅,花再多钱装潢都毫不心疼。”这种说法我觉得太过绝对,有失偏颇。

  整本书似乎都在一种非常绝对的态度中进行,方文山劝人向善的积极态度非常值得肯定,但显然他没有找到好的劝说方法,“你应该”、“请切记”等带有很强语气的词及感叹号频繁出现,对于一个希望从励志类书籍中找到指路明灯的读者来说,看到这种话语会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哪怕文字确实有道理,也无法被理解,被接受。如果口号真的有用,励志就会变得很简单了。“请即刻停止负面的情绪……”,“即刻”不是这么容易的事情,思想没有做通,“即刻”有可能是永远。在前言中,方文山说自己之前很排斥励志文章,认为以知识分子自诩的作者都高坐在学术殿堂上,文邹邹的劝人向上,说教意味浓厚,着实令人反胃。可书中他自己写下以下的字句: “你应该是自己跟自己比,而不是拿别人的标准套在自己身上,你应该是去鞭策与要求自己,试问现在的你比起过去进步了多少,改变了多少,有没有过得比以前好,这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请切记的是,生活中的努力,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美好,而不是为了超越别人而炫耀!”我不知道看了这段话的别人感觉咋样,反正我感觉糟透了……

  方文山可能更擅长驾驭简短的文字,相对于前面的演讲稿和励志散文,书后附的微博励志句,反而很耐读,有些甚至可以细细品味。

  《亲爱的,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读后感(三):亲爱的,我们都要快乐!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认识方文山是通过周杰伦的歌,而不是直接认识其人。人说闻香识女人,这样的话,对于方文山,应该是听歌识词人。词人我熟悉的不多,除了方文山,再就是林夕了,以前看过林夕的《原来你非不快乐》,文字朴实无华,读来很有韵味。从那时我就喜欢上了听歌找词人,尤其是遇到那些我尤其喜欢的歌词。

  一首歌好不好,要看四点:第一是词人,好的词人可以写一手非常经典的歌词,押韵但不牵强,内容健康,意境幽远,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大白话,或者就是毫无水平的重复。从这一点看,林夕的词通俗,朴实,相对大众化一些,传唱较多,出名也早。方文山的词能看出其文字功底的扎实,歌词中国风强,歌词句句经典,押韵到位,意境幽远,画面感强。两位词人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像现如今的很多歌曲动辄爱呀情呀的,都被唱烂掉了,更可恨的是歌词写的一塌糊涂,一点专业水准都没有,听着都腻味。第二是旋律,没有好的旋律,纵使歌词经典,也很难流行,很难进入更多人的耳中、口中。有个好的旋律,即使歌词记不住,也会让人想不时的哼上几句。想想自80年代以来传唱至今的歌曲,哪一首的旋律不是经典?周杰伦唱的《东风破》配上方文山的词,那真是绝了。但是杨臣刚唱的《老鼠爱大米》,无论歌词和旋律,不敢恭维。第三便是歌唱者。这是关键的一环。想当年,是台湾娱乐天王吴宗宪发掘出了方文山和周杰伦,并使二者成为黄金搭档,这才有今日让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么多首好歌好词好旋律。歌唱者的音色、音调要能与旋律和歌词合而为一,这才能唱出好歌,不然任何一项瘸腿都是对其他两项的糟蹋。当然要使一首歌能经久不衰,长久传唱,第四个要素至关重要。第四就是有高潮的歌词。众所周知,每首歌都会有高潮部分。有的高潮部分的歌词很能抓住人的心,让人爱不释手,有的就不行,怎么唱都唱不红。这当然也要第一点联系起来,能不能把高潮部分写好,关键还是看词人,但高潮部分能不能红,就要看前三者的契合度即配合的怎么样了。

  从书中能看出,方文山能写出超一流水平的歌词,那不是偶然的,与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息息相关,当然还有最不可少的就是其在经历中心境的磨练、转变和对生活的态度,也能看出方文山是个怀旧的人,所以歌词多具古典之风。作者之所以以励志的形式出书,不是想告诉我们他是如何成功的,而是要告诉我们要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坦然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方文山是这么做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朝着自己心中的那个梦想,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终有一天,你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即使实现不了,你也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不是吗?

  《亲爱的,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读后感(四):搞文学的愤青

  O.1

  偏爱看港台词人的书,因为相同的血脉,却又很是迥然的文化环境。词人——真正身处时尚风口浪尖,却又具有文人素质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能接触到娱乐圈的五光十色,也能碰触到光鲜后的晦暗;他们有着当世其他文人难以企及的环境资源,更有着让人嫉妒的作品传诵度。估计当年的“洛阳纸贵”和“奉旨填词”也不过风光如此。

  然而,尽管他们离风光仅仅一步之遥,这一步却如天上地下的落差。

  O.2

  词人,骨子里有文人的傲气,不为五斗米折腰;就算奢华,那也是低调到有文化层次的奢华。就像方文山在这本书中说的一种“质感”,他们追求这人类最朴素,又最奢华的一种质感。

  词人,隐藏在流行歌手的背后,似乎永远是为他人作着嫁衣裳,看着被他们笔下的文字捧得高高的明星,前呼后拥,而词人的心就算在万千人潮中仍是孤独与寂寞的。

  词人,就算你们书写的字字句句流转于大街小巷,激励着整整一代年轻人,感动一代中年人,又有几个人知道你们的名字,记得你们的样子?

  所以,现在词人写书也成了一种小潮流,很像我们大陆的主持人出书。然而词人写的书,明显文学性要更高些。

  O.3

  我看过林夕的书,感受香港的快餐文化和文学的撞击,撞出林夕的钟灵明秀之感,这个有着敏锐嗅觉的男人,是一件快节奏文化中抑郁的存在。

  我也看过许常德的书,对爱情的见解犀利、独到,洋洋洒洒。

  这次是第一次看方文山的书,觉得方文山像搞文学的愤青。

  其实到头细算来,玩文字的又有几个不是愤青的?

  O.4

  方文山是跟着周杰伦一起发迹的,成名在十年前,现在可以说是两岸三地乐坛最炙手可热的词人。

  他的书我早倾慕,却因为家中堆积如海的书,无缘一面。这次能百忙相晤,也算一种缘分。

  方文山的文笔,我觉得该像他的人,传统、磊落、诡异、独创、婉约。

  你要缠绵,他有那么多中国风的作品,那种流淌在历史烟尘中的素颜风华,是文人内心隐藏最深的缠绵。他的词在宋的婉约之外有种元青花的质朴和皎洁。怪不得只有他写得出《青花瓷》那样的文字。

  没看他的书之前,还以为他的笔触得像素洁天边的云华丽温婉,结果看书时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他的散文似乎保有台湾原住民的特点,不同于林夕的钟灵明秀,却也不同于同是台湾的许常德的时尚前卫,看他的文字,我反而像身在北京四合院中,窗外静静飘着小雨,炉上的茶煮出一室的香,远望是喧嚣的钢筋水泥,而长城外是千年呼号的风沙。

  方文山所写,就是这样在文化的夹缝中,沉心静观自己思想的脉络。

  O.5

  看过本书,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不觉得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吗?学生纷纷嗤之以鼻。十二三岁的年纪,却觉得生活除了负重就是压抑和不自由。他们不快乐,初中成了他们悲惨的代名词,他们寒窗苦读十几载,却离中国文化的精髓相离甚远。他们的精力多用在背单词、学特长上,各主科中用在语文上的时间几乎最短,而现在的语文教材又讲了多少民族文化的传承?难道到了今天我们还能天真地以为背了几首古诗词,牢记各朝代兴亡时间,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了?

  所以,尽管他们真的如方文山所说“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学生们却找不到这种最好年代的认同感。

  其实不止他们如此,反观自己,对照书中阐述的心境,我竟然也没觉得这个时候有多少幸福感,总是在历史中寻找文化的慰藉,然后痛数现代人缺乏的古典质感(看了这本书明白这叫“文化的质感”)。

  O.6

  应处于勤学光阴的孩子,觉得是在吃最大的苦,知识给他们带来的不是快乐;而学习知识也不是为了博取内心的平静和富足,是为了谋取外在的物质奢靡。如果人类只是用物质就能满足,似乎一切都简单了;然而人不仅仅是动物,还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

  坐下来反思这种心态,让我想起了一生未嫁既离世的梅艳芳。她觉得刘德华是百分丈夫,却不知那只是她的一个美丽的幻梦,越去幻想越觉得对方是适合自己的不二人选。带着这种心态,真正适合自己的人却往往与自己擦肩。

  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距离,就像我们面对这个有些人已认为千疮百孔的年代。

  与其追求历史的完美或未来的乌托邦,不如在当下享受痛苦,享受快乐,尊重自己的选择权,尊重这个年代带给我们的酸甜苦辣。

  无论在哪个年代,都需要年代认同感,不希冀这种认同感是被人赐予,相信所有幸福源于自己的追求。

  O.7

  朴素的震撼,最能深入人心。

  看着书中提到整个欧洲千年积淀的美学素养,能顾及整体布局去建自家房子的行为。

  我们学习。

  看犹太人的教育水准,逃难时也是衣衫得体。

  我们对照。

  看日本人对文化的传承,学习别人的,却绝不扔掉自己的。保护才有更大的发展。

  我们反思。

  看那些传统节日时,拥有自己传统文化和服饰的民族。

  我们羡慕。

  方文山说羡慕,甚至嫉妒,看到这,我也把妒意摆在脸上。

  一个拥有几千年文化的国家,现在文化传承却飘忽如无根的萍;面对着从出生就开始疯狂学习,却对传统一脸茫然的年轻人,我们该说什么?说什么都显得矫情了。

  文化质感的丧失,应该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

  所以这书,值得给年轻人看看,甚至是初中生、小学生(因为写得毫不艰涩)。不怕他们成长为愤青,就怕他们成长起来,成为只会在酒桌上举着酒瓶子呐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没有丝毫技术含量的愤青!

  时代进步了,愤青的文化也该上个层次了。

  阅读人群:小学五年级以上所有学生

  《亲爱的,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读后感(五):搞文学的愤青

  O.1

  偏爱看港台词人的书,因为相同的血脉,却又很是迥然的文化环境。词人——真正身处时尚风口浪尖,却又具有文人素质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能接触到娱乐圈的五光十色,也能碰触到光鲜后的晦暗;他们有着当世其他文人难以企及的环境资源,更有着让人嫉妒的作品传诵度。估计当年的“洛阳纸贵”和“奉旨填词”也不过风光如此。

  然而,尽管他们离风光仅仅一步之遥,这一步却如天上地下的落差。

  O.2

  词人,骨子里有文人的傲气,不为五斗米折腰;就算奢华,那也是低调到有文化层次的奢华。就像方文山在这本书中说的一种“质感”,他们追求这人类最朴素,又最奢华的一种质感。

  词人,隐藏在流行歌手的背后,似乎永远是为他人作着嫁衣裳,看着被他们笔下的文字捧得高高的明星,前呼后拥,而词人的心就算在万千人潮中仍是孤独与寂寞的。

  词人,就算你们书写的字字句句流转于大街小巷,激励着整整一代年轻人,感动一代中年人,又有几个人知道你们的名字,记得你们的样子?

  所以,现在词人写书也成了一种小潮流,很像我们大陆的主持人出书。然而词人写的书,明显文学性要更高些。

  O.3

  我看过林夕的书,感受香港的快餐文化和文学的撞击,撞出林夕的钟灵明秀之感,这个有着敏锐嗅觉的男人,是一件快节奏文化中抑郁的存在。

  我也看过许常德的书,对爱情的见解犀利、独到,洋洋洒洒。

  这次是第一次看方文山的书,觉得方文山像搞文学的愤青。

  其实到头细算来,玩文字的又有几个不是愤青的?

  O.4

  方文山是跟着周杰伦一起发迹的,成名在十年前,现在可以说是两岸三地乐坛最炙手可热的词人。

  他的书我早倾慕,却因为家中堆积如海的书,无缘一面。这次能百忙相晤,也算一种缘分。

  方文山的文笔,我觉得该像他的人,传统、磊落、诡异、独创、婉约。

  你要缠绵,他有那么多中国风的作品,那种流淌在历史烟尘中的素颜风华,是文人内心隐藏最深的缠绵。他的词在宋的婉约之外有种元青花的质朴和皎洁。怪不得只有他写得出《青花瓷》那样的文字。

  没看他的书之前,还以为他的笔触得像素洁天边的云华丽温婉,结果看书时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他的散文似乎保有台湾原住民的特点,不同于林夕的钟灵明秀,却也不同于同是台湾的许常德的时尚前卫,看他的文字,我反而像身在北京四合院中,窗外静静飘着小雨,炉上的茶煮出一室的香,远望是喧嚣的钢筋水泥,而长城外是千年呼号的风沙。

  方文山所写,就是这样在文化的夹缝中,沉心静观自己思想的脉络。

  O.5

  看过本书,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不觉得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吗?学生纷纷嗤之以鼻。十二三岁的年纪,却觉得生活除了负重就是压抑和不自由。他们不快乐,初中成了他们悲惨的代名词,他们寒窗苦读十几载,却离中国文化的精髓相离甚远。他们的精力多用在背单词、学特长上,各主科中用在语文上的时间几乎最短,而现在的语文教材又讲了多少民族文化的传承?难道到了今天我们还能天真地以为背了几首古诗词,牢记各朝代兴亡时间,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了?

  所以,尽管他们真的如方文山所说“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学生们却找不到这种最好年代的认同感。

  其实不止他们如此,反观自己,对照书中阐述的心境,我竟然也没觉得这个时候有多少幸福感,总是在历史中寻找文化的慰藉,然后痛数现代人缺乏的古典质感(看了这本书明白这叫“文化的质感”)。

  O.6

  应处于勤学光阴的孩子,觉得是在吃最大的苦,知识给他们带来的不是快乐;而学习知识也不是为了博取内心的平静和富足,是为了谋取外在的物质奢靡。如果人类只是用物质就能满足,似乎一切都简单了;然而人不仅仅是动物,还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

  坐下来反思这种心态,让我想起了一生未嫁既离世的梅艳芳。她觉得刘德华是百分丈夫,却不知那只是她的一个美丽的幻梦,越去幻想越觉得对方是适合自己的不二人选。带着这种心态,真正适合自己的人却往往与自己擦肩。

  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距离,就像我们面对这个有些人已认为千疮百孔的年代。

  与其追求历史的完美或未来的乌托邦,不如在当下享受痛苦,享受快乐,尊重自己的选择权,尊重这个年代带给我们的酸甜苦辣。

  无论在哪个年代,都需要年代认同感,不希冀这种认同感是被人赐予,相信所有幸福源于自己的追求。

  O.7

  朴素的震撼,最能深入人心。

  看着书中提到整个欧洲千年积淀的美学素养,能顾及整体布局去建自家房子的行为。

  我们学习。

  看犹太人的教育水准,逃难时也是衣衫得体。

  我们对照。

  看日本人对文化的传承,学习别人的,却绝不扔掉自己的。保护才有更大的发展。

  我们反思。

  看那些传统节日时,拥有自己传统文化和服饰的民族。

  我们羡慕。

  方文山说羡慕,甚至嫉妒,看到这,我也把妒意摆在脸上。

  一个拥有几千年文化的国家,现在文化传承却飘忽如无根的萍;面对着从出生就开始疯狂学习,却对传统一脸茫然的年轻人,我们该说什么?说什么都显得矫情了。

  文化质感的丧失,应该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

  所以这书,值得给年轻人看看,甚至是初中生、小学生(因为写得毫不艰涩)。不怕他们成长为愤青,就怕他们成长起来,成为只会在酒桌上举着酒瓶子呐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没有丝毫技术含量的愤青!

  时代进步了,愤青的文化也该上个层次了。

  阅读人群:小学五年级以上所有学生

本文标题: 亲爱的,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879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孽子》读后感锦集《生活在别处》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