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宇小集》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6-18 09:44: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4

《张光宇小集》是一本由唐薇黄大刚编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页数:9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张光宇小集》读后感(一):童心张光宇http:mrdx.cncontent20200612Page

《张光宇小集》读后感1000字

  《张光宇小集》是一本由唐薇 黄大刚 编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世纪文景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页数:9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光宇小集》读后感(一):童心张光宇

  http://mrdx.cn/content/20200612/Page01DK.htm 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黄大刚

  黄大刚,1953年生于北京,三联书店副编审。曾策划和编辑父亲黄苗子的散文随笔集(8册)、王世襄之子王敦煌散文《吃主儿》。

  我对张光宇伯伯最初的印象是在北京香山,妈妈、外婆带着我去他住处玩。到了晚上,草丛中、树林里,到处都是一闪一闪飞舞着的萤火虫。1957年夏天,他在那里休养了两个月。

  1958年,我家搬到了北京朝阳门内的芳嘉园,第二年张光宇伯伯一家也搬到了这个院子里,院里还住着王世襄先生一家。我是这个院子里最小的,春暖花开的季节,常常一个人在院子里自说自话地舞枪弄棒。本来是表演给自己的,当院子里有了别人,我就会暂停。但张伯伯是例外,当着他的面表演没有心理负担,他是我最忠实的观众。那时,他因脑溢血行动不便,常常坐在藤椅上晒着太阳,笑眯眯地看着我,偶然还会逗我和他说两句话。这应该是1961年的事,我还没上小学。

  1962年,动画片《大闹天宫》公映。我上小学一年级,因为和“画孙悟空、玉皇大帝、太白金星的人”住在一个院子里而笑傲群童。那是段被爱屋及乌的日子。

  从2005年着手研究张光宇,到现在,足足有15年了,越发感到他艺术里的“真”。他之所以被一代又一代人喜欢,就是因为他的“真”。

  当年他跑到后台瞧,然后画,就是靠着这股子“真”,让当时上海新舞台的台柱武生张德禄为他求情,拜张聿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前身,并出任过校长)为师,从此走上艺术道路。

  记得听张妈妈(张光宇夫人)说过,当年雕塑家江小鹣欠了账,是张伯伯担保的,债主逼债,最后张伯伯将房子卖掉替江小鹣还债。后来江小鹣请张伯伯、张妈妈吃了顿饭,这笔债也就不了了之了。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推测此事和江小鹣承接南京中山陵制作孙中山铜像的工程有关。抗战爆发,拨款搁浅,而江借钱做的铸造模具等物,又毁于日军轰炸中,所以也真的无力还款。这是张伯伯对朋友的“真”。

  著名画家丁绍光一直念念不忘的一件事,就是张光宇先生给过他200块钱,助他到西双版纳“深入生活”,上世纪60年代的200块钱可不是小数目。张光宇的“真”,成就了以丁绍光为代表的云南画派。

  张光宇先生在《张光宇绘民间情歌》自序中这样讲“真”:“关于情歌本身的研究,已有不少专家判断过了,它的好处,就是能写出真情实意,比诗词来得健美活泼,比新体诗更来得勇敢快捷,便是冯梦龙所说的‘但有假诗文,却无假山歌’是也。起初我偶然看几首,觉得歌中的描写倒有画意,后来再看看,我心中的画格外地涌得多了,当然我不是像受到‘太上感应篇’那样地冲动,愿画一点因果劝善的宣传插图;实在因为歌中所写男女的私情太真切,太美丽了。我相信世界惟有真切的情,惟有美丽的景,生命的一线得维系下去;虚假的铁链常束住你的心头,兽性的目光往往从道学眼镜的边上透过来。关于这一点,冯梦龙也说过:‘山歌为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今所盛行者,皆私情谱耳,虽然,桑间濮上,国风刺之,尼父录焉,以是为情真而不可废也。’”

  张光宇的“真”是身体力行的。他各个时期的作品,不同需要的创作,都以一个“真”字为根,无论是《水泊梁山英雄谱》还是《杜甫传》,无论是《西游漫记》还是《大闹天宫》,无论是《林冲》还是民间故事插图,无不体现着他的爱憎和理解,并以他特有的风格传达给观众、读者。

  父亲黄苗子曾跟我说:古今中外,到了张光宇的手里,就成了他自己的东西,一看就是张光宇的。当时听这话不得要领,现在体会,一个《西游漫记》就融进了中国的、古埃及的、东南亚的、欧洲的诸多元素,借古代、海外元素,最终却是中国现代的。如果没有“真”这个根——真爱、真恨、真喜欢、真琢磨,把这么多天南海北、跨越几千年的元素,硬是捏一起,准乱套。而在《西游漫记》里,却能融于张光宇这一炉,真是圣手。

  50后都喜欢《大闹天宫》,这不奇怪。60后、70后喜欢,也不意外。而80后、90后也喜欢,就让我觉得有些奇怪了——网上主流的动漫游戏造型,可以说和张光宇的造型格格不入,他们可以既喜欢动漫,也喜欢《大闹天宫》?

  后来研究张光宇,编辑《张光宇小集》,发现张光宇的学生喜欢他,学生的学生也喜欢他,后面至少两代学生,还是喜欢他。

  这让我想起他老人家给我当“忠实观众”的场景。当时他看着我,有时会露出会心的微笑,是不是回忆起他小时候也曾领着弟弟们画戏脸、扮演各种角色?是不是他那从未泯灭过的童心又有了新萌动?

  明人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晚年,半身不遂,让他闲在家中。但他最后的画作中,却没有一丁点暮霭沉沉的感觉。你看,《筋斗云》《定军山》《金钱豹》,依然是萌动的童心!

  《张光宇小集》读后感(二):张光宇——被遗忘的大师

  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拜访范用先生就说到张光宇。是李辉带我去的,他与范先生是忘年交。

  《老照片》出版后,我又筹划《老漫画》。范用是“漫画之大情人也”(廖冰兄语),对老一辈漫画家和漫画图书很熟,不找他找谁?而谈起老漫画,第一人就是张光宇。其实此前我一点也不了解张光宇在漫画方面的造诣和作用。我手头有一本1962年人美版的《张光宇插图集》,作品极为精彩,出得也很气派,算得上我的重要收藏。书前张仃的文章谈张光宇的装饰艺术,并未涉及漫画。除此之外,有关张光宇的材料很少见。别说是我,那时即便是美术学院的学生,知晓张光宇的恐怕也没几个。遵照范先生的指点,我和同事冯雷拜访了许多老先生,如丁聪、黄苗子、方成、魏绍昌、毕克官、江有生等,他们为我打开了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漫画的大世界,真是眼花缭乱、自叹无知啊!因之,我决定除定期出版《老漫画》之外,再做一套老漫画专辑,其中张光宇的作品有两种:《民间情歌》《西游漫记》。这两部作品此前都只印过一版,几十年没再版,几乎失传了。《民间情歌》的原版书(1935)是魏绍昌先生的收藏;《西游漫记》原版书(1958)则是重庆漫画家马丁先生慷慨借用的。我曾问过丁聪先生,如何用一句话评价张光宇?他想了一会儿说:这么说吧,与他相比,我小丁就算不上是画家!郁风认为张光宇是一艘“满载宝藏的沉船”;华君武称张光宇是“一代漫画家的领路人”……如今这些老先生全都不在了。

  2019年12月18日,黄苗子在“中华艺文奖”颁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中写道:“此奖应属引我上路的张光宇兄。光宇兄吸纳古今中外多种艺术精华,于漫画、插图、绘画、设计、电影美术、动画美术等诸多方面成就斐然,并穷其一生,不断探索,开创了被称之为装饰艺术其实是中国式现代艺术的画派,堪称中国风格现代艺术之标志,其艺术成就影响几代艺术家。然而,光宇兄正为今日艺术界所淡忘。”他将所得奖金一百万元捐赠人民美术出版社作为出版张光宇著作的专项资金。二十一天后,百岁黄苗子溘然长逝。遵从苗子先生的遗愿,2019年出版了唐薇、黄大刚主编的《张光宇集》,宁成春设计,大八开四卷。我很荣幸担任责任编辑,从而对张光宇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张光宇生于1900年,无锡人,其父是位中医。因家境贫寒,他十五岁去上海一家杂货铺当学徒。店铺对面是有名的“新舞台”,他一有空就溜进戏院去,到后台看演员化妆,看张聿光画布景,后来干脆拜张聿光为师,专心学画。耳濡目染,迷上京剧,有戏必看。那时刚有京剧唱片,很时髦。经人介绍,张光宇替唱片公司绘制唱片外套,挣点外快。画面都是名角表演身段和脸谱图案。从此入行,与出版打了一辈子交道。那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夕,上海文娱界很活跃,张光宇得以大显身手。他帮忙编绘《生生画报》,为《紫萝兰》月刊画封面,画月份牌年画,还动手编印了一份《三日画报》。他去舅父开的小印刷铺里帮工,学得不少印刷知识。时间一长,交游渐广,尤其与画画的叶浅予、黄文农、鲁少飞、王敦庆等趣味相投,经常聚会。1927年他们在丁悚(丁聪的父亲)家成立了中国最早的漫画团体——“漫画会”。

  那时“漫画”的概念与现在不同,并不专指讽刺和幽默,而是一切随性的简笔画都叫“漫画”,包括政治讽刺画、幽默画、名人肖像、连环故事画、封面装饰、小说插图等等。张光宇对编印画刊兴趣极大,与漫画会诸君筹资办了一家小书铺——“中国美术刊行社”,编辑出版《上海漫画》周刊,四开四面。叶浅予的长篇连续漫画《王先生》就是在创刊号上第一次和读者见面的。这个画刊断断续续出了三年,发行到110期,改为《时代画报》才宣告停刊。办刊同时,张光宇还打了一份收入颇丰的工:在上海英美烟公司担任广告绘图员。是丁悚介绍他去的。老上海的“白锡包”“老刀牌”香烟除了发广告之外,为了吸引顾客,还在每包烟内夹送一张绘有京剧脸谱或古代故事的彩色画片,名为“烟画”。这些烟画大多出于张光宇的手笔,传播甚广。脸谱须成套,故事讲究有头有尾,所以有很多人收藏烟画。

  一个偶然机会,张光宇的三弟张正宇结识了新月书店老板、诗人邵洵美。邵有意投资美术出版,愿把开设在福州路的新月书店店面匀出一半,租给《时代画报》作门市,并提议把“中国美术刊行社”改为“上海时代图书公司”,仍由张氏兄弟操办。公司还开办了 “时代印刷厂”,经洋行购进一台德国印刷机,大大改进了出版物的印刷质量。“一二八”事变发生后,在反帝爱国的气氛下,张光宇辞去英美烟草公司的工作,专事时代图书公司的业务,一边画漫画,一边和鲁少飞筹办《时代漫画》杂志。《时代漫画》创刊后,他又创办《万象》。《万象》是中国当时艺术水准最高、印制最精美的刊物。此后张氏兄弟离开时代图书公司,成立上海独立出版社,先后编辑发行《独立漫画》、《上海漫画》等杂志,并发起于1936年秋以《独立漫画》和《时代画报》的名义,举办了中国漫画史上破天荒的“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筹备委员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漫画名家(其实平均年龄不足30岁),参展者遍及全国。展会后,选取部分作品,请万籁鸣三兄弟开的“万氏照相馆”翻拍,编印了一册《漫画界——全国漫画展览会专辑》,以为纪念。

  在时代图书公司期间,张光宇受新出版的明代作家冯梦龙编辑的《叙山歌》的影响,开始创作线描画《民间情歌》。先是在《时代漫画》连载,两年后出版单行本。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以其深厚的民间风味和崭新的艺术形式,影响了几代画家。叶浅予曾说:“《民间情歌》不仅显示他(张光宇)对中国民间版画所下的功夫,并在造型方面透露德国画家的严谨精神和墨西哥画家珂弗罗皮斯的夸张手段,方是方,圆是圆,达到造型纯熟之境。既简练又饱满的超完整性,与民间版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张光宇先到香港,后到重庆,在中国电影制片厂担任美工师,前后近三年。其间,他创作了多达七十多幅的连环画《林冲》,其“造型、构图简洁明快、方圆相济,达到‘简’不能再‘简’、‘练’而不能再‘练’的极致。虽是小书,其艺术水平比之同时代大师之作不逊色”(叶浅予)。1945年秋天,张光宇用四个月时间画成一部连续漫画——《西游漫记》,共有六十幅的彩色作品。每幅画下方,由张正宇手写画面解说。《西游漫记》借西游故事,反映了陪都重庆的官场万象,先后在重庆、成都两地展出,以其内容的尖锐深刻和艺术形式的高妙新颖,引起强烈反响。后遭当局禁止,张光宇只好携画去香港,在香港加入“人间画会”,被推举为会长。在香港他继续编辑漫画刊物,并创作了数十幅《水泊梁山英雄谱》。这些梁山人物,在他笔下,性格各异,线条优美,极具装饰风和金石味,成为又一部杰作。

  1949年张光宇携全家到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任教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又到该校任教。他是中国装饰绘画学院教育的开创者之一。教学之外,他画漫画、壁画、水彩画,参与设计国徽,绘制邮票、进行书籍装帧,设计服装和家具式样,还搞过舞台装置、电影布景,甚至设计重大节日游行队伍队形;他参与设计造型的动画片《大闹天宫》,在《西游漫记》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受到观众的极大喜爱,并赢得国际声誉;他于50年代创作的《神笔马良》、《孔雀姑娘》、《杜甫传》等插画,“是中国现代插画艺术最出色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1965年,他因高血压病逝世。

  叶浅予认为,“张光宇吸收的东西,是一般中国画家不吸收的,如绣像、插图、版画。中国传统的、民间的‘简练’,如若没有他的继承,说不定就会失传了”;他“有深刻的京剧修养,而京剧的程式化表演也被他吸收、运用到自己的装饰美术里来”,“与此同时,光宇发现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我国民间艺术(门神、纸马、窗花、泥人……),那些朴拙的造型、大胆的色调和对称而有变化的图案风格,都吸引了光宇”;“……他过滤传统的‘筛子’很细,所以连很多细微的精华也留下了。如陈老莲用线的精妙,在他的作品中被完整地承袭下来”……

  张仃曾说:“中国现代美术史一大漏洞:主要篇幅叙述正统艺术与艺术家,中国画、油画,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刘海粟,而大批杂志画家很少接触(除版画外,漫画、插图、装饰画、实用美术很少介绍)。张光宇以及30年代一批老艺术家的作品深入千家万户,其社会影响之大,较之中国画、油画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还说,“中国现代美术中,应当齐(白石)、黄(宾虹)、张(光宇)并重”——这是我们研究中国美术史,甚至可能影响中国美术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

  汪家明(原载2019年1月《中国美术》杂志)

  《张光宇小集》读后感(三):张光宇诞辰120周年:他的画与“话”

  澎湃新闻: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615111

  编者按:今年是艺术大师张光宇诞辰120周年。这位中国现代设计艺术奠基人与齐白石、黄宾虹齐名,是《大闹天宫》美术设计,中国大众美术、商业美术的代表人物。

  近日,世纪文景和活字国际联合推出了一套《张光宇小集》。小集精选《西游漫记》《水泊梁山英雄谱》以及《民间情歌》等张光宇代表作,编为三册。夏衍、黄苗子等人回忆张光宇的文章则收入别册《彩笔千秋》。

  本文作者唐薇为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光宇小集》编者,2009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张光宇艺术研究”,与黄大刚合著《追寻张光宇》及《张光宇年谱》、共同主编《张光宇集》。

《张光宇小集》

  2020年,又一个农历庚子年。今年,张光宇120岁了。一位画家, 65岁去世,他的生命并没有就此结束,他的名字虽然一时被遗忘,可只要他作品还在人间流传,他的生命就能一直延续下去。前不久,世纪文景和活字国际两家携手,精心策划、设计印制,高兴、高调的向社会推出一套《张光宇小集》,让张光宇再上热搜,回到年轻朋友的视野。这是继五年前《张光宇集》在北京出版之后,又一件有特别意义的美事。

《张光宇小集》

  “遇见”张光宇 “遇见”张光宇的时候我24岁,刚刚考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上世纪七十年代恢复高考,我和我的同学——在社会上都工作了七八年啦——如愿回到校园。那时,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很少,如饥似渴的新大学生每次都借不到需要的专业书。于是,同班的邱同学跑回家把她父母收存的画册挑捡了一大包,带到教室让同学们看,其中就有张光宇画册,一本是彩色的连环漫画《西游漫记》,一本是黑白线描《张光宇插图集》。突然遇到张光宇,才知道那部从小就记住再也忘不了的动画片《大闹天宫》中的艺术形象,原来都出自他的笔下。第一次看到书上印着他的名字,觉得特别,张光宇,光宇,这个名字太好了。《大闹天宫》和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再不会忘记。那天,我捧着《西游漫记》和《插图集》爱不释手,问邱,这书哪里买的,我要去买! 邱同学乐啊,你上哪儿买去呀,早卖没了,一看,一本1958年,一本1962年。现在好了,年轻朋友拿到《张光宇小集》,所有这两本书的作品都在了,不仅如此,里面还有更多的精彩,更多的故事。 说起张光宇笔下的精彩,第一在奇趣,第二是美妙,第三辛辣无比。他的画,总体说来,这几个特色或取其一,或二者三者兼有之。

《水泊梁山英雄谱》 《张光宇小集》

  笔下奇趣 第一卷中《水泊梁山英雄谱》,你看那李逵时迁武松林冲,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哪个不是过目不忘?下一次不管在哪里再看见,立刻就能认出来。你看《大闹天宫》里面的孙悟空孙大圣玉皇大帝四大天王,还有太上老君二郎神巨灵神土地老儿,哪一个不是活脱脱、在每个人心里长着的模样。专家评论说,张光宇笔下的形象符合公众的期许,就是说的这种情形、这个道理,不是你画家指着画告诉别人这个人物是谁,而是老百姓一看就心领神会,就会认可就会叫好点赞:你这个画家画的就是那个人物那个神明那个地方。花果山水帘洞兴许有人会说见过,可谁见过天上的凌霄宝殿,谁见过大洋底下的东海龙宫?张光宇“神游一趟”都画出来了,画出来老百姓就认可了。几十年里长大的数万万孩子认可了,全中国的孩子、甚至全世界的孩子看到了、也认可了。孙悟空就在那里,那个凌霄宝殿、蟠桃园、花果山就在那里,就在《大闹天宫》里,就该是那个样子,比我们的脑子里“期许”的样子更要可靠更要好。那么多的中外各年龄段的百姓心里边的“样子”到底是什么样子,他,张光宇怎么知道的呢?因为他一直就是百姓中的一份子啊! 张光宇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京剧是当时最受百姓欢迎的一种流行艺术。那个时候年幼的张光宇没别的嗜好,就喜欢悄悄跑到舞台后面听戏画脸谱,回到家他还喜欢带着一群邻家小伙伴敲锣打鼓扮戏唱戏。虽然“舞台”、“服装”免不了有点简陋却也是一片真心、一本正经、特别用心了。到了大约十五六岁的年纪,张光宇跟着一位张聿光老师开始画布景、做机关布景——有报上的照片为证,鹊桥的鸟儿据说都能动呢。 张光宇喜欢逛家乡的庙会,喜欢逛上海的城隍庙。这些地方到处都是民间美术,比如年画,剪纸、神像、纸马、镜子画儿,比如泥娃娃、木雕,草编、竹编、瓶瓶罐罐……总之他喜欢的都是各种民间手艺扎堆的神奇之地! 有这么多好东西放在心里,富足的就像是心里装着个巨大无比的大仓库。当年上海的摩登世界,新电影院,新舞台,新书新杂志新报刊新诗歌新文学新艺术层出不穷,也真是让年轻新人目不暇接,这个来自无锡县小城的少年张光宇被崭新时代裹着一起朝前奔跑。 即便是后来发生的日寇侵华、全面抗战,北方的九一八、七七事变,上海的一二八、八一三;即便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开启;即便是湘桂黔大逃难,张光宇始终没有忘记他手里握着一支画笔。自成年以后,他用这支笔既画过战斗的将士,也画过护佑着中华故土的龙女神明; 画过善良的平民百姓,也画过丑陋的军阀政客。烽火连天,尸横遍野,他忘不了用铅笔画速写保存即将毁灭的文物,庙宇的垂花门木雕、丰乐桥头的石刻莲花、卷草,造型奇特的石雕宝象……在最艰难的战争时期,他,一个逃难的文化人,和老百姓一起颠沛流离,一起闯过真正的鬼门关,他心里刻着中华文明的苦难、辉煌,装着中华精神流传的火种。

  也说美妙 《张光宇小集》第二卷,一开篇首先是配歌词的69图《民间情歌》,69图情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页页图文美妙、有趣、妙不可言。张光宇的这些画作从1934年到1936年,近三年里陆续在上海的几种漫画刊物上发表。小集中选编的民歌和故事图画,统一都用了淡绿底子、墨色线条,特别单纯、明快。当读者细细品味一段段短的歌谣,细细品味一幅小小的图画,即便画里只有一把扇子,一对耳环,一支莲藕,一根针线、一个肚兜,所包含的真情美意和俏皮,总会流露出绵绵的情意打动人心。 其实张光宇画民间情歌的心情和当时的社会时代大背景是有些关系的。张光宇到上海读小学时,鲁迅在北方提出成立国民文术研究会,整理歌谣、谚语、童话传说,发挥光大,辅翼教育。北京大学很快组织起研究会,动手整理刊发“近世歌谣”。1918年,18岁的张光宇在《世界画报》上发表了一段《看牛山歌》漫画,似乎呼应了北方的声音。 上世纪二十年代最初的几年,北京大学民谣研究会《歌谣》周刊创刊,不久朱自清先生在清华大学开设歌谣课程。这段时间,二十出头的小青年张光宇在上海和故乡无锡之间工作往来,当绘图员、当编辑、相亲、乔迁、完婚……可能他有了更多机会、条件收集民歌。 张光宇曾经写道:“几年来从生活的挣扎下抽得了一些余暇,没有其他的嗜好,除了一些涂抹之外,还喜欢收藏一点民间艺术的书本和几件泥塑木雕的破东西。由于爱好民间艺术,我对民间文学也发生了兴趣,尤其是情歌。”“民间情歌,它的好处就是能写出真情实意,比诗词来的健美活泼,比新体诗更来的勇敢快捷。” 张光宇绘民间情歌的形象以女性居多,和沪上报刊广告各式美女形象有所不同的是,他笔下的女性许多是乡村的劳作者,洗衣的、撑船的、插秧的、提水的、纺纱的、卖烟酒的……这些劳动女性健美、洁净、清秀,有的还显得特别自信有主张。比如“丈夫不成器,还是出去纺棉花”,那个头上插着花、背上背着娃的妇女,利落能干,颇有气场。回工厂做工?说走就走,一点儿不犹豫,你再细看她那小眼神儿,是不是美妙传神妙不可言,她就是有她的底气!想想既往的丽人绣像,有谁敢要求这样的自由? 民间情歌的美妙,更在于作者对人物内心深入的理解和刻画,他笔下的女子,各种的模样清秀、身段婀娜、敢做敢为,但并非无脑一族,那些美丽女子都有自己的个性,追求自由的灵魂。她们不是格式化的美女,没有一模一样的锥子脸和“精致妆容”,她们每个人都是一段别样的风景,一首别致的小诗。(张光宇同时期还画过一幅女演员化妆成村姑的漫画,可以和《民间情歌》两相对照一下)

  辛辣的讽刺 说到讽刺,就不能不提到张光宇的《西游漫记》,这部长篇魔幻现实主义漫画杰作。《西游漫记》借用了古典小说《西游记》的章回故事结构,写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替国王去西天取天书,写一路之上师徒们在奇奇怪怪的国度遇到奇奇怪怪的人、事、妖、魔、鬼魅。到过的地方有纸币国、埃秦古国、伪秦国、梦得快乐市、美发厅,遇到的人事不止国舅、黛玲娘娘、市长、士兵、拿破仑,不止“铁扇公主”、毛尖鹰、鸦鸦乌、三头毒龙,故事看似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实际上是故事新编连环漫画,是画家调动各种艺术语言,辛辣讽刺、无情揭露上层官僚政客、下层恶吏爪牙利用战争中饱私囊,盘剥压迫社会大众大发国难财的丑态!张光宇用假面舞会讽刺政客的骗术,用毛尖鹰象征特务统治,用伪秦国暗喻蒋汪政府的胡作非为。1945年的冬季,住在重庆的人们蜂拥着去看《西游漫记》展览,每位参观者心里都明明白白,画里的话,是美术家的投枪,于是参观者会心的笑出声。 其实在1936年的上海,张光宇等漫画家发起中国第一届漫画展览会,他写过简明的一段:“漫画展览会是完整的漫画精神的发挥,他仍旧是非常真切而率直的现实性的表现,他仍旧是代表心里所想的口里要说的一种艺术,在纸面上活跃着的仍旧是一种讽刺的或幽默的手法,他的对象是描写人世一切矛盾滑稽得可笑的纠缠,更揭穿了一切丑恶与虚伪的面目,在他们的笔底下还是需要锋利尖锐的剖解性,纯正不偏的判断性,夸张能使事态更明达一点,善谑而不是故意刻薄……”漫画家的创作既是感性的、艺术的,又体现了他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于社会责任感这条,张光宇在多年后重提《西游漫记》创作经历,又提笔加了一句话:“我不是专门模仿所谓西洋的东西其中是有我们的民族特色在内质之” 再回到四十年代的成都,另一次《西游漫记》展出现场。来自英国的“华西大博物馆西人苏列文Michael Sullivan夫妇频频询问第二集何日可展出?”作者回答:“实在还没有动笔。”十分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西游漫记》确实没有续篇。在《张光宇小集》第三卷中,紧接着《西游漫记》编排了十幅《新西游漫记》彩图,但故事没有展开,下一组十四页《大闹天宫人物谱》,已经是张光宇给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所作《大闹天宫》美术设计的主要部分。两组作品的创作时间分别是1954年和1960年。不过,作品摆在一起,却呈现了一条清晰的时间线,中国文艺发展的时间线,我突然想:这或许是作者借他的作品和《张光宇小集》给读者送上一个幽默的回复吧。

  《张光宇小集》读后感(四):重新打捞张光宇

  全世界都知道《大闹天宫》 但不知道人物造型的创作者是张光宇 这个漫画家被夏衍、吴祖光、叶浅予等 一众文艺界人士敬重和怀念,却被公众淡忘

20世纪50年代,张光宇自画像(水彩)。

  记者/隗延章

  发于2020.6.15总第951期《中国新闻周刊》

  https://mp.weixin.qq.com/s/6MUp58gKpSwWZ4GGTkhqDQ

  九年前,98岁高龄的画家黄苗子获得“中华艺文奖”,奖金100万元。他的书面获奖感言中频频谈及的却是另一位画家张光宇,“此奖应属引我上路的张光宇兄⋯⋯然而,光宇兄正为今日艺术界所淡忘”。随后,他将所得奖金捐出,作为出版张光宇著作的专项资金。二十一天后,黄苗子离世。

  继承黄苗子愿望的人是他的儿子黄大刚和儿媳唐薇,多年来,两人一直执着地向外界介绍“被遗忘的大师”张光宇。在两人的考证之下,张光宇的形象逐渐被重新打捞,慢慢清晰起来。近日,由两人主编的《张光宇小集》出版,书中既有张光宇生前最重要的几部作品,亦包含多位文艺界名宿对张光宇的追忆。

  《大闹天宫》

  “全世界都知道《大闹天宫》,却不知道人物造型的创作者是他。”《大闹天宫》编剧李克弱在回忆时提到。

  张光宇为《大闹天宫》担任美术设计,是因为1959年“中国动画片之父”万籁鸣的邀请。彼时,制作该片的导演万籁鸣、编剧李克弱等人,均隶属于上海美术制片厂,唯有张光宇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授,是参与该片的唯一“编外人员”。

  早在1945年,张光宇便创作过一部西游题材的漫画《西游漫记》。《大闹天宫》人物形象的雏形,正是来自这部作品。“《西游漫记》曾经也是要拍成动画片的,但一直因为是战争年代,始终做不成。”张光宇研究者唐薇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1944年夏秋,湘桂军大撤退,张光宇一家六口人,被迫开始一段长达半年的逃难生活。张光宇一家顶着随时到来的轰炸、粮食和物资短缺,一路从桂林转移至柳州,后又经贵阳、遵义,年底抵达重庆。

  在重庆,张光宇借住在友人的一间小木屋里。住处附近有一帮小孩子,他就给孩子们讲《西游记》。他一边讲,一边回忆起自己逃难途中目睹的种种乱象,萌生出创作一部“新编西游记”的想法:借用《西游记》的体裁、结构和人物,借古讽今,讲述唐僧取“民主真经”的过程。

  《西游漫记》在1945年底完稿,故事中颇多隐喻。张光宇用“纸币国”滥发钞票讽刺经济崩溃、用“埃秦国”讽刺特务横行、用“梦得快乐城”说明抗战后方糜烂、腐朽的生活。此外,孙悟空每次降服妖怪,总有天上的“神仙”出来说情。唐僧追求“民主真经”,却遭遇“法西斯”。故事结尾,影射德、意、日的三条孽龙虽被打死,龙蛋却生出无数只小龙乘风而去,如今看来,像是一个风格奇绝的寓言。

  完稿之后,由于国民党当局对漫画的审查、打压,张光宇不得不放弃将《西游漫记》登报连载,转而以漫画展览的形式在重庆、成都展出。

  画家黄蒙田是张光宇的多年好友,1945年,他亦居住在重庆。他印象中,《西游漫记》展出时,现场观众挤得水泄不通。但由于题材敏感,场馆里,观众们只能用窃窃私语或会心微笑表达自己的心情。1946年,张光宇回到上海,准备在上海再办《西游漫记》展,但被当局封禁。大约在10月,张光宇赴香港。

  1947年,黄蒙田与张光宇在香港九龙一家片场相见。那时,张光宇在大中华电影制片厂担任美术部主任,设计布景之余,念念不忘将《西游漫记》拍成动画片,他已经做了部分角色和分场设计,还请了漫画家廖冰兄协助。只不过,由于条件有限,最终未能完成。此时,距离他绘制的西游人物,真正变成动画片《大闹天宫》,还有14年。

  城隍庙加毕加索

  日后成为漫画家的张光宇,1900年出生于无锡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张亮生是彼时无锡有名的中医,也爱好书法和绘画。童年时期,张光宇家里除了医书外,有不少字帖和木板水印的画册,以及《三国》《水浒》《西游》等小说。逢年过节,他父亲会带他买面具、泥娃娃等民间玩具。这些有鲜明民族特质的东西,构成了张光宇最初的艺术启蒙。

  13岁那年,张光宇被家人介绍去钱庄做学徒。家人的考虑是要他以后能去实业界赚钱。但张光宇却觉得枯燥无味,在钱庄只做一年,便要求去上海将小学课程读完。

  在上海,他借住在亲戚家,住处附近有一家名为“新舞台”的京剧院。课余,他常去戏院后台涂涂画画。渐渐地,他和戏班演员交上朋友,就又常去台下空座免费看戏,对京剧的人物形象、脸谱、服饰等都产生了兴趣。多年之后,他担任美术设计的《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便借鉴了京剧中的脸谱元素。

  张光宇在上海的第二年,拜画家张聿光为师。张聿光是“新舞台”剧院的置景主任,亦身兼上海美专校长。张光宇拜师后,离开亲戚家,在“新舞台”后台搭了一张床铺,长居于此。

  告别学徒期之后,张光宇辗转多家公司工作。他35岁前工作最久的公司是南洋烟草公司和英美烟草公司,均担任绘图员,负责绘制烟盒、月份牌和报纸上的烟草广告。彼时,它们分别是上海最大的中资烟草企业和最大的外资烟草企业。

  当时的英美烟草公司有不少外国画家。这些画家,每个人都有一套技法。虽然这些画家为了饭碗技术保密,但张光宇还是偷学了不少。此外,在公司他接触到了大量国外的美术资料,包括西方不同绘画流派的画册、商业广告印刷品和杂志等。从这时起,张光宇开始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多年之后,著名画家陈丹青评价张光宇时说,“‘毕加索加城隍庙’——抑或‘城隍庙加毕加索’——是高度概括光宇先生的传神之语,此语指向明清民间美术与欧洲现代主义资源,二者相加,民国新上海的文化,灿然可见。”

  张光宇在烟草公司工作的业余时间,花在办刊和画漫画上。他先后与人创办《三日画报》《上海漫画》等刊物,还组织过国内第一家漫画会。那时,张光宇的漫画中,已经带有针砭时弊的色彩。“(张光宇针砭时弊的漫画)20年代也有,但不如30年代多,应该从1931年开始,他就有一批水平非常高的这类漫画。”唐薇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1933年,随着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张光宇决定辞去英美烟草公司的工作,转去做出版事业。

  一面旗帜

  1992年,《装饰》杂志出版特刊纪念创刊人张光宇,夏衍、吴祖光、叶浅予、黄苗子、廖冰兄、丁聪、张仃、华君武、黄永玉等文艺界重要人士纷纷撰文,对这位早逝的漫画家、装饰艺术家、设计家不吝赞美,称他是“真正的大师”、“亚洲的骄傲”、“一面旗帜”。

  撰文中的漫画界人士,大多曾受到张光宇的帮助或影响。叶浅予的第一幅漫画,发表在张光宇主编的《三日画报》上。黄苗子19岁闯荡上海,在张光宇办的刊物发表漫画。廖冰兄自认是“光宇先生的私淑弟子”。丁聪作品署名“小丁”,来自张光宇对他的昵称。张仃也是19岁将屡被退稿的《买卖完成了》和《春劫》两幅漫画投给张光宇,张为其制了铜版,并标题为“全国漫画名作选”开付稿费15银元。华君武称张光宇为自己的“漫画引路人”。

  张光宇作为出版人的身份开始确立,正是从他离开英美烟草公司开始的。1934年,张光宇与邵洵美、叶浅予、鲁少飞、黄文农、林语堂、三弟张正宇等人合作,成立时代图书公司,出版多本杂志,如《时代画报》《时代漫画》《论语》《时代电影》《万象》等。

  在张光宇的儿子张大羽的记忆中,张光宇朋友众多,为人讲义气。有一次张光宇的朋友向他借钱做生意,赔了,请张光宇吃顿饭就算一笔勾销。另一次,张光宇为朋友作保出了问题,债主找到张光宇,封了他家的门,张光宇就代人还债。

  而研究者唐薇并不认为,漫画家朋友们日后对张光宇的追忆,更多是出于对张光宇的情谊,而非对张光宇的作品的艺术判断。唐薇曾经在上海图书馆阅读了大量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上海的漫画杂志。在她印象中,在众多漫画作品中,张光宇的漫画也是脱颖而出的那一个。“艺术家都特别挑剔,绝对眼睛不留沙子的,你人太好的话,你画不好,我照样要挤兑你。”唐薇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不过,如今这些漫画在市面大多已经难以见到,只能通过一些当时漫画家的回忆了解。画家黄苗子曾回忆说,“光宇想的和画的是什么呢?当时《十日杂志》每期的封面以及那个时期的漫画作品向我们说明这个问题:他用忧伤的感情观察时局,用同情的态度对待请愿学生,用轻蔑的笔调嘲弄那时的当权者。”

  1937年,“八一三”事变,张光宇被迫离开上海,此后10年左右时间,张光宇辗转多地,长年处于逃亡的生活中:起初,他去往香港,与金仲华等人合作,在《星岛日报》工作。1940年,张光宇同诗人徐迟、画家丁聪等一起到重庆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在政治部第三厅领导下的中国电影制片厂任设计部主任。不到一年,“皖南事变”发生,张光宇辞职,离开重庆,经仰光到达香港。1941年冬,香港沦陷。

  此前,张光宇曾画过一幅漫画,讽刺溥仪是日本人的傀儡。这件事被人向日方告发,张光宇逃往广州湾赤坎(今湛江)。后来,广州沦陷,张光宇逃亡桂林。在桂林遇到湘桂大撤退,他逃往重庆,在重庆创作了《西游漫记》。1946年,张光宇逃往香港。

  张光宇的后半生

  1948年,张光宇在香港“人间画会”担任会长。据《香港艺术家》记载,“人间画会”在1946年成立,成员大多为留港的内地美术家。该画会主办的大部分展览,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被形容为“反映社会现实,密切结合革命形势”,并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在军事、政治、经济上的总崩溃为主旨”。

  一篇名为《这是一个漫画的时代》的“人间画会”的会刊文章,汇总了张光宇、特伟、丁聪等漫画家的言论,颇能看出彼时漫画家们的心气。其中,漫画家同衡在文中写道,“这是一个漫画的时代,漫画家们正在拼命用漫画来驱走这个时代,而迎接另一个情愿找不到题材画不出漫画的时代!他们情愿改行,甚至情愿饿死。”

  1949年12月,在廖承志、夏衍等统战人士的帮助下,张光宇举家迁回北京。在北京,张光宇亦画过一段时间讽刺漫画,大多是反帝、反美题材。后来,讽刺漫画便不再画了。据张光宇的儿子张临春对《南方周末》回忆称,抗美援朝时期张光宇发表在《人民画报》上的一张讽刺美国战争机器的漫画被批评,从此很少再画。这一时期,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多与时政无关,比如《神笔马良》的插图,连环画《杜甫传》等。

  那时,他的本职工作是在中央美术学院担任教授,成为老友张仃的部下。后来,张仃和张光宇都调往中央工艺美院任职。在大学里,张光宇一度因为自己不善言辞和政治运动中的流言蜚语颇感不适“我不想争权更不想做官,只想实实在在地工作,出些成果,为什么老这样别别扭扭。”

  年过五十岁,很少画漫画,在教学中觉得“别别扭扭”的张光宇,将大量精力投入到1949年后的多个重要活动:他参与了国徽设计,提供了建议——以天安门为基本形象;参与《人民画报》和《人民日报》的改版;参与每年国庆游行时队伍方阵的设计;人民大会堂仿漆器的搪瓷盘。

  1956年,张光宇患上高血压,这场病,让他躲过了一年之后的“反右运动”。之后,他受万籁鸣之邀,在病中创作了《大闹天宫》的人物造型和美术设计。算是以另一种方式弥补了《西游漫记》未能动画化的遗憾。

  1960年,他又一次发病,行动和说话都不再方便,多数时间都是在家休养。他为《文汇报》画了刊头,画《定军山》的老黄忠,画水墨京剧《金钱豹》。其中他将两幅《金钱豹》分别送给了画家丁聪和鲁少飞。鲁少飞收到的那份《金钱豹》中,张光宇题词“此戏已不再上演”。

  晚年,张光宇与黄苗子、郁风、王世襄住在一个院子里。这个院子曾是王世襄的一座四合院,后在“公私合营”中,被分割给多家一同居住。那时,黄苗子的儿子黄大刚还未到上学的年龄,经常一个人在院子里玩。他玩的时候,张光宇时常坐在一把藤椅上,笑眯眯地看着他。有时,张光宇也会给他找书看。如今,他回忆起张光宇,第一反应是,“那是一个慈祥的老伯伯”。

  1965年五四青年节那天傍晚,黄大刚听到外面有急促的脚步声,和“快点、快点”的催促声。他跑出院子,门口的一位大婶和他说,“老人家刚刚被救护车运走了”。第二天,他听见隔壁传来哭声,是张光宇妻女的声音。这时,黄大刚知道,隔壁的张伯伯去世了。

  张光宇没能再继续画出作品,也躲过了之后更大的暴风骤雨。多年之后,他渐渐从艺术圈和公众的记忆中被淡忘,只有当人们提及《大闹天宫》时,才会想起这位曾经历经传奇的漫画家。

  《张光宇小集》读后感(五):来自中国的美术之光,被黄永玉、陈丹青、手冢治虫、宫崎骏等人追寻

  文学报

动画电影《大闹天宫》

  他,堪称中国现代商业美术第一人,是现代动漫美术之光。 夏衍说他的艺术成就,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黄永玉更是直言,当年他的名字,是他常念的经,“真神人也”。 叶浅予说中国传统的、民间的“简练”,如若没有他的继承,说不定就失传了。 1962年,《大闹天宫》上映,街头巷尾,人人都在谈论孙悟空的模样。

  动画电影《大闹天宫》 万人空巷的盛况,是《大闹天宫》制作团队料想不到的,媒体对万氏兄弟和上海美术电影制作厂广泛报道,而万氏也不忘对另一个人特意写信致谢: “《大闹天宫》创作者中,你才是最重要的人物。” 他是张光宇,成长与艺术创作之路都伴随着近现代上海城市文化的兴起,主编过的《上海漫画》《时代漫画》《万象》等十余种杂志,是当时上海画报市场的佼佼者。

参与主编的《时代漫画》《万象》

  他还在1930年自导连拍照片,比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著名自拍照早了三十多年。50年代,他更设计出了前卫的家具作品。

创作于抗战时期的《西游漫记》

  他为《大闹天宫》做人物造型和舞美设计,孙悟空形象取自他之前的作品《西游漫记》。

手冢治虫多次提到对《大闹天宫》的喜爱,创作了这幅合照

  日本的漫画大家手冢治虫、宫崎骏等,都曾受到他的影响,很是推崇他。

  许多受他影响的艺术家都遗憾于他并没有受到美术史或大众足够的重视。幸而,2019年与2019年,他的艺术回顾展分别在北京、上海举办。借由近期纪念他120周年诞辰的《张光宇小集》的出版面世,以及陈丹青的文字,让我们进入张光宇的艺术世界。 (本文选自陈丹青《追寻张光宇》)

把中国的京剧、剪纸、年画,加入波斯、墨西哥等民族元素的创作

  就近三十余年,中国现代美术史的专著专文,版本不可谓不多,分类不可谓不细,而各路史家笔下,鲜见提及张光宇先生,甚或没有他的名字。 工艺美术界诸老如张仃、祝大年、庞薰琹、黄永玉、叶浅予、袁运甫……固然对光宇先生礼敬有加,公推为前驱、师尊、大兄长;工艺美术专史,也还见光宇先生的若干记载。惜乎以上群体历来所属的那么一项“类”,越六十多年,仍好比国中美术架构的“侧室”,史论叙述的“偏旁”。 盖“工艺美术”一词,似是而非,似大而小,相对所谓“国画”、“油画”、“雕刻”,长期附丽于所谓高雅美术之“化外”。光宇先生的美学实践——市民杂志、商业广告、书刊装帧、影视动漫等等——因此而不能得到准确的认知。遗忘张光宇,非仅轻忽个人的成就,而是对百年新兴美术的一大脉络、一大功能,失之偏见,或竟置若罔闻。 五十年代,光宇先生及其同僚被称之为“工艺美术家”,原属不伦之称;三四十年代,光宇先生在上海所染指而影响的项目,委实太多,单取一端,以“工艺美术”一词予以定义,是小看了光宇先生,也小看了当年的上海文化。

把中国的京剧、剪纸、年画,加入波斯、墨西哥等民族元素的创作

  光宇先生是装饰艺术家?广告、海报、书籍装帧、杂志美编,并身兼策划与市场发行,光宇先生出道之初,便展开现代美术门类的多功能实践。所谓装饰艺术之于光宇先生,并非止于平面纸媒,举凡现代实用美术如家私、器物、用品、商标、包装、版面,均在其列。 光宇先生是动漫画家?早在20世纪时期,光宇先生即有志于电影动画而未竟其志。仅以留存的《西游记》稿本看,其想象力(包括造型设计)便已望见今之美加澳诸国的全息动漫远景。 光宇先生是连环画家与插图家?那是迥然独异的图画,不可视为日后职业画手的插图与连环画,而近于毕加索、马蒂斯当年为波德莱尔与梅里美诗集之所作,他的《林冲》系列,活用立体主义原理,切割构局,又提炼明清木版画的图式,为连环画史所仅见。

  光宇先生是漫画家?诚然。漫画贯穿了他的早期中期创作生涯,是民族的、大众的、进步的(他的声援抗战的作品,直追当时欧美同盟国同类宣传的观念与水准),也是民间的、诗性的、游戏的(他笔下的市民的活泼、农夫的野趣、村姑的性感,可能是中国现代美术小品中最为可喜的奇葩)。

《吞款图》,配文是“大鱼啖小鱼,小鱼吞银饼”,四条鱼从大到小围成一个圆圈,画面圆满平衡,兼具审美原则和游戏趣味

  光宇先生的绘画“基础”如何?他的素描与水彩画,质朴、平正、清新。不知是在怎样的闲暇时刻,他放下无所不及的变形能量,成为中规中矩的写生画家,其功力与品质绝不在当年留欧名家之下,他的白描人物画尤在同期新国画高手之上,所谓“纯画家”的手段教养,光宇先生当之无愧。 “毕加索加城隍庙”——抑或“城隍庙加毕加索”——是高度概括光宇先生的传神之语,此语指向明清民间美术与欧洲现代主义资源,二者相加,20世纪初新上海的文化,灿然可见——光宇先生何以重要?他究竟是哪一类“艺术家”?我们需要更宏大的视角,更确切的词语。倘若百年新美术的主干被粗分为西画(包括雕刻)与国画两端——日后虽次第分化出所谓“当代艺术”或“水墨实验”——当初光宇先生所开创的类项与局面,适可鼎足而三。

创办时代图书公司(前排左二为张光宇)

  光宇先生出道,适在上海成长为中国第一现代都市的当口。他十五岁去新舞台剧场学画布景,十八岁入《世界画报》学画插图,二十岁在南洋烟草公司做广告,之后,自办画报,偏向左翼——左翼,即当年的先锋文化——二十七岁,光宇先生进入英美烟草公司从事商业美术——此即光宇先生与新上海的共生关系。相较当年留洋前辈与十九世纪的关系,新国画家与古典传统的关系,光宇先生的道路,先已构成“现代”。倘若他出洋学油画或志在国画,反倒与“现代”无缘,而那时的上海,同步追慕巴黎、伦敦、布拉格、纽约的摩登行业——所谓“欧风美雨”,此之谓也——故此光宇先生一步抵达“现代”,不靠学问与资讯,而是地利与天时。

《民间故事》插画

  他不必知道当时的杜尚、日后的沃霍也是画插图出身,他也不必出洋,亲临现代艺术的前线。民间美术资源之于光宇先生,也并非依傍民族文化立场,而是市场的需求:他为京剧操弄机关布景,如梅兰芳一样,须把旧京剧带入新舞台,吸引视听;他设计海报必要多方采撷传统符号,以便当时的市民喜见而认同。一个清末民初在江南长大的孩子,“城隍庙”美学自是源头活水,不请自来。 故而光宇先生的谋生学艺、自办媒体,初始即凭遇山开路的泼辣、活色生香的直觉,与张元济王云五一样,光宇先生也是中国现代纸媒与出版业的前驱。清末民初,尤其三十年代的上海,视觉资讯与英美欧陆同步,光宇先生设计出版的大量书籍、杂志、海报、题图、包装、礼品……与今日纽约现代美术馆收藏的早期先锋设计,如出一辙——他不是在学西洋(与留洋一辈相比),他不是要做逆子(与新国画前辈相比),他是上海滩头的弄潮儿,潮头所向,潮头所及,总有创意在——他的创意,就是当年商业美术的潮。

广告宣传、服饰图案设计

  其时上海如何摩登,上海未必自觉。《良友》的创刊,比美国《生活》杂志早了十年。三十年代光宇先生的左右逢源,他也未必自觉——那是顶好的创作状态——他以自己的摄影肖像连排并置,不过是看了美国画报,自己玩玩,无意间比安迪·沃霍的图像并置早了二十多年;他弄动漫时,正值美国华纳、迪斯奈帝国的草创期,美国卡通自出好画手,但哪有光宇先生多面,样样出色。日本的动漫业算得早,到宫崎骏,也比光宇先生晚了三四十年。宫崎骏自有他的天时地利,而论花样百出而门类之广,也不及光宇先生的全能之才 。

1959年笔记本中对《大闹天宫》部分人物形象的构想

  商业美术的真功能,实指最大范围的全民“美育”。欧美现当代艺术的大趋势,即与商业美术无间,惠及全社会审美景观——此一景观,曾在20世纪初上海短暂实现,虽是半自觉的(因当时的文化转型尚在初级阶段),却是天然的(因上海的西化与明清世俗与民间传统,两不相隔)。商业美术兴盛之地、兴盛之时,社会大众必得分享:光宇先生的大市场与受益者,是千千万万青少年及平民家庭。此所以上海最美观最摩登的时光。 今日的商业美术只做客户之想,行业再庞大、条件再优异,终究没有魂灵。这样的商业美术,何曾梦见张光宇自主其事、自得其乐的社会理想——光宇先生是中国漫画业前驱,此后的中国却不出迪斯奈和宫崎骏;光宇先生在兹念兹的动画片,结果花木兰、大熊猫之类,给北美的团队弄出来,中国孩子都爱看。 鉴往知今,鉴今而知往,光宇先生不该再被视为伟大的装饰画家。要之,中国商业美术的正名之途,首在为光宇先生追加商业美术之名,而中国商业美术的提升之道,在如光宇先生那般,弄俗成雅,弄雅而济俗。

本文标题: 《张光宇小集》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866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消失15天后,李子柒一道家常菜名,令千万网友泪崩……海德格尔与中国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