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哲学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06-16 10:54:3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王阳明哲学》是一本由蔡仁厚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王阳明哲学》精选点评:●作业需要,读完值得!●遵从自己的良知行事。●从心所欲不逾矩.●感觉不错,脉络清晰。●太高级

王阳明哲学读后感100字

  《王阳明哲学》是一本由蔡仁厚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阳明哲学》精选点评:

  ●作业需要,读完值得!

  ●遵从自己的良知行事。

  ●从心所欲不逾矩.

  ●感觉不错,脉络清晰。

  ●太高级了,不懂,也催不了眠。反正重点就是要,致良知。

  ●还是没领会大师的精神

  ●仔细研读,深有所获,但有些地方和心理学是有冲突的

  ●什么是“致良知”呢?就是在能分辨真我和假我之后,知是非善恶的真我,将其扩充到底,使它在行为过程中占据主宰地位。 知行合一,要求你真知,然后真的去做。所以知行合一的提出,代表着致良知达到了最高境界。这里的“知”不是指知识,而是指“德性之知”。2020.1.15

  ●樊登读书会 听讲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哲学》读后感(一):致良知

  王阳明55岁后的四句总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出自《传习录》

  与禅宗的区别:薄厚(即分别心)。他的核心思想:致良知、知行合一、晚年四句。

  个人心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王阳明哲学》读后感(二):笔记:樊登讲解《王阳明哲学》

  最核心的王阳明-儒家 与佛教的区别在于薄厚 1.爱的有等差,是天理。 佛教讲的是无分别心。但是很难在有秩序的社会游戏,所以出家是没有问题的。 在有秩序的社会,儒家更合适。 2.同体之理 同体与薄厚并存。 中庸。良知自在人心。 3.前三变与后三变 第一个阶段 格物致知 第二个阶段 与寺庙亲近 出入佛老 第三个阶段 龙场悟道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本心人体的多方印证 心 默坐诚心 分辨真我假我 真我-本心真体 假我-习气私欲 注意不要私欲泛滥 第四个阶段 致良知 主客体不在分裂 时时在正念 默不假坐 心不待澄 什么是良知?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庸》

  《王阳明哲学》读后感(三):王阳明哲学

  1.佛教是没有分别心的(人 动物) 2.王阳明是正宗儒家,如《大学》人和人之间是有薄厚的,爱得有等差(天理),有厚薄才有秩序 3.杨朱只知秩序,墨子只知同体 4.假我(私欲 习气):上台演讲紧张就是肆意泛滥;痛苦过分,说明私意泛滥 5.做任何事,当你良知呈现那一刻,判断最准确(心永远定,良知非对错:不知道时就问天理 ,知行合一:真知→真的做到) 6.我们每个人都在和自己的惯性(不警觉)作战,用醒觉利用良知本身力量(心中依靠),把你带入正确循环中 7.知而不行,只是不知:直到做完那一刻才知道你有没有真的知道 8.当你把良知调动出来,就像你喜欢/讨厌一样东西,你立刻能分辨出哪个是你想要/不想要的东西 9.良知被情识(私欲)替代,就会使这个人活得特别自私庸俗放荡 10.克己与为己:克己为躯壳之己(眼耳口鼻舌),把欲望逐渐渐少(控贪欲/习气) 害你的;为己心性之己,知良知“真己”,每日精进自己内心 10.狂者胸怀:厉害荣辱,生死祸福置之度外,一切良知而行 例,生活中一点小变化,外面立刻在情绪上反映(反弹强烈) 没良知表现 11.敬畏是不要欺瞒你的良知,稳当快乐(心无挂碍)便是洒落

  《王阳明哲学》读后感(四):王阳明心学学习记录11.17

  没太读懂。2019.8.6 第二遍2019.11.17 本书主要讲: 1、王阳明不是佛家,而是儒家。因为他讲,人与人之间有薄厚,这是天理,只有有薄厚才有秩序;又讲要同体,意思是在亲亲之间,应该更爱亲人胜于自己。既讲薄厚,又讲同体,如何把握,需遵循中庸之道,既天理也既良知。 2、前三变:一变泛滥于辞章,二变出入佛老(发现人还是有薄厚),三变龙场悟道(发现道自在人心,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3、后三段:一变默坐澄心:分辩真我(本真)和假我(习气和私欲):二变致良知,把良知(道/中庸/天理)一贯下去,就是把分辩好的真我和假我用在实际生活中,从而衍生到更高境界知行合一,知行不分先后,互相促进;三变圆熟化境,随时随地都知道对错,但随时随地都知道对错没那么重要。 良知容易被遮蔽,所以人要发现真正的良知,而不是被遮蔽的良知。

  前三段,王阳明的认知有本质的提升,从寻求外部的格物,到寻求内心的良知,道。后三段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只是不断的练习和应用。

  本人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柔和了儒释道三教理论而成的大学,但,主体还是儒多一点。

  关于良知既天理,书中打了个比方,当你说一个盗贼是盗贼的时候,盗贼也会生气,说明盗贼也是知天理的,只是暂时被蒙蔽了。

  关于知行合一里的真知还是假知,譬如,你知道要对父母好,但就是没行动,那不是真的知道,只有你真的行动了,有反馈获得快乐感的时候,才是真知。需要做的是真的掉动良知的本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但是要避开被遮蔽了的良知和只遵从自己的内心造成的偏激,需要中庸之道,如何把握,还是要多读书,读懂孔孟之精华,自然能把握中庸之道。

  太深了,拜读。

  《王阳明哲学》读后感(五):王阳明哲学笔记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悟也孔子,中庸之道孟子,性善大学,中和、慎独、明明德石井,温柔敦厚周易,穷神知化礼记,礼仪大学后三变默坐澄心致良知,a默不假坐,心不待诚;b良知,天理即良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c知行合一,知与行,合二为一;知得真切,知得笃实便是行。行的明觉,行的省察便是知;知,闻且之知,德性之知;后三变

  圆熟化境,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亦时时无是无非;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致警觉,逆觉,求放心 良知本身的力量,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就是所谓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始,知善知恶是知,好善恶恶是行;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收瞒,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的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只见,是我接利跟器的人。大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也,近人就是明明德,欲明其名德,必先亲民,然后及与物;触之不动人能将厉害荣辱生死祸福置之度外,一切都是直道而行,事事都会义之与比,便自然能够触之不动;敬畏与洒落;不期满你的良知,便是敬畏,稳当快乐便是洒落。心中无挂碍,凭良知而行人人心中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本文标题: 王阳明哲学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858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宝宝聪明就这样简单2 生活中的八大智能开发 涂鸦篇》读后感锦集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