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我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6-01 08:30: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4

《心理学与我》是一本由[美]阿普里尔·奥康奈尔[美]文森特·奥康奈尔[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心理学与我》精选点评:●通俗读本●中间有部分讲得还不错,最后

心理学与我读后感1000字

  《心理学与我》是一本由[美] 阿普里尔·奥康奈尔 / [美] 文森特·奥康奈尔 / [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学与我》精选点评:

  ●通俗读本

  ●中间有部分讲得还不错,最后那三章没啥意思

  ●写的非常好!不但理论扎实,而且切合实际!

  ●入门书,内容全,不深入,适合低年级大学生读

  ●: B84-49/2804

  ●科学地入门

  ●我有一个感觉,当然不排除是自己的错觉或者说自己固着在一个错误的图式中:心理学的书一旦大众化起来,就会偏向心理动力学和人本主义的视角,我的观点是,对于行文优美来说人本主义很重要,但是对于一门科学来说,已经证实的任何观点就不要列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话来说,直接用那些经过严谨实验得出的结论来替代就好了,总的来说本书批判性思维不足,做教材肯定是不合适的。

  ●心理学通俗读物。读了三分之二,后面涉及婚姻的部分暂且搁置,目前还不适合单身的我。简直不能同意更多的两句话:1.“心理学上仍处于雌雄同体的孩子能够调动精神上两个方面的人,会拥有更广泛的认知和更丰富的情感体验。”2.”高度自我实现,自我整合的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更少从众,高度个性化,更愿意做自己,更少使用面具。“

  ●琐碎

  ●涵盖内容比较广,但每个话题不是很细

  《心理学与我》读后感(一):第一本心理学的书

  突然想读一读心理学方面的书

  就去图书馆一口气借了五本

  《心理学与我》的封面是一个漫画,感觉很好,所以就先看它

  这本书看得囫囵吞枣,可能是自己没有什么基础的原因,看得不是很明白。感觉这本书更适合于马上要当父母的家长看看,如何从小开始,引导自己孩子的性格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心理学与我》读后感(二):不严谨

  我有一个感觉,当然不排除是自己的错觉或者说自己固着在一个错误的图式中:心理学的书一旦大众化起来,就会偏向心理动力学和人本主义的视角,我的观点是,对于行文优美来说人本主义很重要,但是对于一门科学来说,已经证实的任何观点就不要列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话来说,直接用那些经过严谨实验得出的结论来替代就好了,总的来说本书批判性思维不足,做教材肯定是不合适的。

  《心理学与我》读后感(三):启萌式的心理学教材

  豆瓣上、Amazon上居然没有一篇此书的评论,但它还是顽强地再版到了第7版。股沟相关信息甚少,以后若找到再做补充。

  1 根据豆瓣介绍,第一第二作者是退休教授,且根据名字来判断,是“夫妻老婆店”的性质。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2 中文版的封面很萌,在图书馆一眼看中,拿下。原版的封面倒是有一种林荫、大道的那种心理学的Not Fashion封面的感觉!

  3 做为大学本科学生教材,我认为应该归到自读教材里。内容简洁,依照时间顺序,从出生到青春期、恋爱到结婚、子女培养。有种回头看看来时路的风尘味道。

  4 英文原名Choice and Change,中文译名心理学与我。我觉得如果做为教材,应该翻译成“心理学导论”什么的

  推荐对象:不知道啥是心理学的、正在烦恼的、活的、的、人

  :写不来正经书评,还没那道行,只是不想让这么简单易看的书孤单地没个评论推荐。

  《心理学与我》读后感(四):《心理学与我》小摘

  社会心理学 津巴多监狱实验 卡尔荣格 去个性化 旁观者效应: 责任分散 社会惰化 归因偏差 心理学与人生 弗洛伊德与性驱力:口唇期(固着导致被动依赖人格)肛门期(固着导致强迫型人格)性器期(三四岁,恋母情结,俄狄浦斯,同胞竞争)潜伏期(六七岁到青春期)生殖期(青春期往后) 【弗洛伊德的观点的确提神醒脑,可是靠谱与否???】 阿尔弗雷德:自卑—优越 补偿—超补偿 卡尔荣格超个人模型:童年期(出生到20)青年期(20-37)中年危机(37-42)成熟期(42-退休)老年期(退休到死亡) 【卡尔荣格的女性呢?】 焦虑与防御机制: 身体言语攻击,否认,自闭幻想,投射性认同(把自己的错误归因于他人),合理化(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反向生成(厌恶感被压抑) 全能化(炫耀,浮夸) 贬低, 替代(老板骂员工,员工骂妻子,妻子骂儿子) 【这段loser心理分析很有启发】 健康的防御机制:自我观察,抑制,群体连接(互助),利他,幽默,升华,预期,表态 友谊建立过程 谈话开场白,慢慢地自我表露,互相安慰,保持联络,修复 【本书关于友谊的阐述与建议很平庸啊】 恋爱阶段模型 吸引(进化论?身体特征与经济状况?人格特点?背景的相似性) 非稳定交往阶段(大学尤多,发展心理舒适区) 恋爱阶段(精力充沛与无法集中精神,喜悦与不安,活力与失控,充满激情的亲密行为发展,情感亲密与身体亲近,自我实现 ...没讲是哪个心理学家说的) 深化阶段(自我表露) 社会科学家定义的长久感情: 一段双方都给与并收获情感支持的感情 相互欣赏与尊重 真实自我 【喵】 变态心理学(为啥要起这名...) 焦虑症:泛化性焦虑,特定对象恐怖(幽闭,恐高),惊恐发作,急性应激失调(PTSD) 情绪障碍:重度抑郁,心境恶劣障碍(轻度抑郁),双相心境障碍(躁郁)季节性情绪紊乱 精神分裂(妄想,幻听,思维语言瓦解,幻视) 分裂性障碍(多面人) 人格障碍(偏执,冷血,夸张,喜怒无常,自恋,暴力,表演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介于精神病与正常人之间)自恋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强迫症) 【小说素材!文学分析新思路!】

  《心理学与我》读后感(五):“我”的心理学——评《心理学与我》

  心理学的书看了不少,但是“真正”的心理学书籍到目前为止却只看了两本。一本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是什么》,此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另一本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与我》。碰巧,两本都是大学的出版社出版的,所以出的也都是很正统的心理学。

  现在市面上的心理学书籍很多,但大多数心理学都是剑走偏锋,什么“怪诞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爱情心理学”等等。这些书良莠不齐,有的毫无价值,只是卖个噱头。少数有些价值的书籍是因为能够确实地立足于心理学,或者本身所论述的就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于是这些书就能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来指导我们的生活。然而,看这样的书就像完全没有中医知识的读者看保健类图书一样,会被忽悠一阵,能够掌握一些皮毛,但无法把握住根本。

  而《心理学与我》这本书则和这些书相反,它没有那么多的噱头,也不张扬,只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讲述最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可能有些自诩为“研究”过心理学的人看不上这些老老实实的东西,而有些急功近利想一步到位解决掉自己的心理问题的人又不愿意从基础做起。不过,作为一个读过这本书、同时也自认为学过一些基础心理学并且也想一步到位解决心理问题的家伙,我仍然是建议你看看这本书。因为首先对于自认为“研究”过心理学的人,除非我们已经达到了教授的水平,否则看一看这本几乎囊括了所有心理学范畴基本问题的书并没有坏处,至少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基础打得更牢固一些。《心理学与我》是由三位美国知名心理学教授共同打造出来的,其品质自然不用怀疑,它不会亚于你看过的任何一本心理学教学读物。而对于想“对症下药”一步到位就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朋友来说,看完这本书我们就会明白,其实想要一步到位是非常困难的。书中倒数第二章《理智对待各种心理治疗》中举了一位名叫泰迪的女孩的例子,为了治愈她,心理师用上了从弗洛伊德的催眠到罗杰斯的疗法再到沃尔普的条件疗法等多种手段一起上,最后才成功解决了泰迪并不算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包括表面上看去并不“严重”的很多心理问题其实都是复杂的、深层次的,不是一些简单的励志语言或是一些肤浅的“疗法”就可以解决的,即使是“解决”了表面问题,如果没有接触到深层原因仍然会产生其他的问题。

  实际上,心理学的保健和中医保健有一点很相像: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是特例。同一个症状,产生的原因却不尽相同甚至还大相径庭,心理学尤其如此。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也就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心理。那么,是不是就是说那些心理规律不能涵盖所有人、心理学是无迹可循的呢?不,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才显得心理学是那么的重要,因为我们要完全依靠心理学的手法来探寻一个人的内心。这就像考古学家考古,手法是必须的,而最终会发现什么却让人充满期待并带有少许的恐慌。由于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一样,而心理治疗往往要挖掘出我们内心最深处所埋藏的东西,这个工作的难度不亚于考古。每一个古墓里面埋藏的东西都不一样,而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就更不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学还真的是最“个人”的东西。于是心理学的最大价值就是对“我”有价值。它不像其他的自然科学,寻找的是适合整个宇宙的规律;它也不像经济学和社会学这类的人文学科,致力于为整个人类社会增长财富。心理学没有办法用一个政策为全人类造福,它只能针对一个又一个具体而又实实在在的个人。它能让每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的生活更有意义,心态更为平和,遇到事情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然而至此也就为止了,用《心理学与我》这本书上的话说:“事实上,任何人唯一能改变的就是人们常用的第一人称——那个被称为‘我’的人。”最多也只能因“我”而影响周边人的生活,仅此而已。

  那么,心理学是不是没用,或者不如经济学有用?至少我不这样认为。从某种意义来说,人活一世,伴随我们一生的那个人只有“我”,如果可以让“我”过得更好,就是人生很重大的意义。我们也许不能斗败“巨龙”,但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那不过是一些风车。而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个“我”都过得很好,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是多么美好!

  最后,用作者在题为《心理学可以改变那个“我”》的序言里的话来推荐这本书:“你能关注这本书,就说明你具有很高的心理自觉程度和智力水平……我们希望,在你读完这本书之后能够意识到,‘选择’每时每刻都在你身边,你也能够为了追求更幸福、健康且更有创意的人生而做出必要的改变。”

本文标题: 心理学与我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73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妖怪调查科读后感1000字《遗产》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