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5-27 09:43:1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精选点评:●好老师●读完非常受用,对中国和中国历史又多了一些新的体会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读后感1000字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精选点评:

  ●好老师

  ●读完非常受用,对中国和中国历史又多了一些新的体会和理解。更有意愿和兴趣多读古书了。感谢师兄推荐!

  ●呵呵……

  ●终得以参详一二

  ●启人心智,让人能够看清中国人的诸多问题,弄明白中国人行事、思维的特点。

  ●“中国人还是应该多读读中国书”

  ●钱老著此书时已八十多岁,语言难免啰嗦絮叨,但愈看愈温暖,有渐入佳境之感。只是钱老对中国传统文化似乎过于重视,对西方文化貌似也不甚了了,这样便匆忙下论,尽管有为中华立新“士”之宏愿,仍失之偏颇,不可全信。

  ●在錢穆創辦的書院看他的書 看的是台版 第一次讀這麼"嚴肅"的讀物深感知識儲備太匱乏了

  ●很有启发性

  ●钱穆全集五十四卷,七十年代初金耀基创办钱穆文化讲座,邀请钱穆来进行讲座,这本小册子就是钱穆的演讲稿。从内容上说,钱穆对于中国文化的看法始终未变,仍然运用了文化史导论的基本看法,然后对中西文化加以比较,有趣的是他采取的例子,往往都是香港和大陆的。通俗小册子,看完导论本书就不用看了。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读后感(一):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后,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扬弃”,国人崇尚西学,建国后,由于政治原因,思想大解放,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巨变。钱先生通过六次的演讲,勾画出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特征,与西方文化作相互比较,其中包括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人伦关系、政府的用人标准、中国人历代追求的生活境界等。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读后感(二):统之有宗,会之有元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一书是钱穆先生八十六岁时的专题演讲集,这本小书一共六讲,虽短,但可谓知识含量满满,先生对比了当时的中西方形势,然后引申到历史文化,一气呵成,用浅显的白话,简单的例子却阐明了高远的文化史观和明确的文化研究态度,深厚的文化修养令人佩服。他讲观历史要有大局观,谈历史谈文化谈古人要在历史的环境下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要首先了解双方的文化特性,谈中国文化要先从历史中学习文化的特性再谈文化的发展,谈新文化要从旧文化中理解生发创新和发展,谈中国文化的合和性,谈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相辅相成,谈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延续等等。当然,文末又提出了“士”这一概念,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但也似乎是现代社会中缺失最严重的部分。这些问题,老先生看的透彻说的明白,自己突然觉得先人的大智慧早已透彻,只是后人过分“格物致知”了,看来还得好好补补课。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读后感(三):触动之刻 皆在于此

  人生有两个世界,一是现实的俗世界,一是理想的真世界。此两世界该同等同视。我们该在这现实俗世界中建立起一个理想的真世界。我们都是现实世界中之俗人,但亦需同时成为一理想世界之真人。 我们一个人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做学问,怎么样做事业,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条件,就是我们一定先要认识我们的时代我们生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就应该在今天的时代中来做人、做学问、做事业。大部分的人不能认识时代,只能追随时代,跟着这个时代跑。这一种追随时代,跟着时代往前跑的,是一般的群众。依照中国人的话来讲,即是一种流俗。每一个时代应该有它一个理想,由一批理想所需要的人物,来研究理想所需要的学术,干出理想所需要的事业,来领导此社会,社会才能有进步。否则不认识这个时代,不能朝向这个理想的标准来向前,此即是流俗。流俗又如何能来领导此社会?所以每一个时代,不愁没有追随此时代的流俗,而时代所需要的,则是能领导此时代的人物、学术与事业。 分别性与和合性 中国人讲人,不重在讲个别的个人,而更重在讲“人伦”。人伦是指人与人相处中的一种共同关系。要能人与人相处,才个成为其人。若人与人过分分别了,便就无人伦。人伦是要人与人相互搭配而成的。 凡属一个时代的人物,都带有时代性。人物与时代该凝结而成一体。但理想的人物,还有其超时代性的存在。 集团性与英雄性 中国人讲学问,“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是中国人做学问的一套主要的方式,可称为是一种“生命学”。人有自然生命,有人文生命。后人的自然生命、人文生命,全从古人来,生命是一体相承的。 所以我们最需防戒的,是千万不要用空洞的名词、现代的概念,来轻率批评我们的古人(有语法错误) 所以“通天人,合内外”这六个字,是中国思想的大总纲,是回归本源的大问题。通天人是知识问题,亦有行为。合内外是行为问题,亦有知识。当然阳明讲“知行合一”,这个是中国传统的一个大道理。 “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就统会在这“通天人,合内外”的六个字上。 人生要有一自信。你光是自信亦不行,先要能信古人,信别人,信后人,才能有自信。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读后感(四):中国民族性与文化结构

  此书为钱先生受邀到香港演讲的稿子,共六篇。主要讲中国的民族性,以及中国人的文化结构。

  中国的民族性主要从中国人的性格、行为和思想来论述,即从人、事和思想三方面来讲中国的国民性。讲到中国人的性格主要是偏向合和处,西方则是分别性多;而中国人做事的方式即行为主要是偏重在集团性,西方则是英雄性。讲中国的思想史主要从外形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述,即「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这是讲中国思想史的形态。钱先生这里主要举中国各时代与各家的思想内容来论述,此处不详细说明,有兴趣的话可读原文,讲得实在精彩绝伦。而内容主要是「通天人,合内外」。‘通天人’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三个方面来说明,这里举一个方面来说,如钱先生释‘天命之谓性’,天所命与你的,就是人之禀赋,这就叫做性。人受了性,这就在人之内有了一份天,即是说人生之内就见有天命。这就是通天人,此下两个方面更精彩,此不详细列出。而「合内外」亦举一例说明,如朱子注大学云:物,犹事也。钱先生说:物不专指外面自然的无生物与有生物言。一切物都有它的活动,事字则即指其活动言。因而格物是要格每一物之动,即是格每一物之事。阳明格庭前竹子只是盯着看这物,没有读懂朱子格物的意义。如看书如果只是看这文字,什么都不思考,不去了解这本书是谁写的?为什么写它?怎么写的?写了什么?不去了解这一动态过程,怎么能说是格物呢?所以要理解清楚物与事的联系与区别。这里的通天人是从大处讲,从一般处讲,而合内外则从小处讲,从我们日常生活处讲。所以「通天人,合内外」这六个字,是中国思想的大总纲,是归本回源的大问题。我觉得钱先生用王弼讲的「统之有宗,会之有元」与朱子讲的「通天人,合内外」来概括中国思想的形态与内容,这一点很有独到之处。「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就统会在「通天人,合内外」的六字上。研究中国思想,无论研究哪一家,哪一派,哪一个时代,都绕不过这几个字。

  中国人的文化,亦是从中国人而发展形成的一种中国文化。这里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即是宗教和科学、道德和艺术。宗教与科学是西方的文化结构,而中国的则是道德与艺术。钱先生在这里论述得也十分精彩,这里试举一二点来,如论道德方面:“我常说,中国读书人有一种宗教精神?我请大家问自己,你能信古人吗?能信你自己吗?又能信及后代人吗?你要别人捧你,就觉得自己地位高,别人批评你,你就觉得自己地位低,你这人又有何意义?有何价值?人生要有一自信。你光是自信亦不行,先要能信古人,信别人,信后人,才能自信”。此前已举出孔子四句话:天生德于予,知我者其天乎,人不知而不愠,焉知来者之不如今。来见孔子自信之深。又如“家破可以出孝子,国亡可以出忠诚。家可破,国可亡,而忠孝大德一样可以存在。即有忠孝大德,则家破可以复兴,国亡可以复存。人类之所以与天地常在,则惟道德之是赖”。此处说出道德在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最后,再举钱穆先生说的一段话作为结束。即“我曾说,担任孔子之道的士,是半个和尚,但亦可以说是双倍的和尚。到寺庙里去做一和尚,这容易。中国一个士,自身过了像和尚般的生活,还要来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是我的责任,不是双倍的和尚了吗?不出家,而比出家更辛苦。这一士的精神,是中国所特有的。……我认为中国人的将来,一定不该轻忽中国的一切旧材料。而这个责任,则在今天少数中国人的身上。这少数人,从前中国称之为士。将来你们纵不再承认有士,但是还得由少数人来负责、来领导。诸位今天已在少数之列。今天的大学生,只要小职位,只要拿一份薪水养家活口。国家天下大事,则全置脑后,这又怎么行呢?诸位已是少数,总要有人肯负大志,有大抱负、大理想才对呀!”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读后感(五):说

  读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

  钱穆先生八十四高龄时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钱先生是新亚书院的创办人之一)作了六场讲堂,集合成册,于是便有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

  钱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国学,用他的话说就是“中国的旧材料”,虽然他并未在建国后留在大陆,而是去了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后来又被蒋介石说服去了台湾,但是其一辈子著书立学,离不开“中国”二字,一直在为中国传统文化大声疾呼,足以称之为中国人的“招魂师”。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六讲分别讲了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行为、中国人的思想总纲、中国人的文化结构,最后是结论,钱先生以他人生之积累,概括性地总结了以上五个方面,虽未铺开陈述,但亦醍醐灌顶,读完不禁耳红面赤。

  简而言之,中国人的性格为“和合性”,行为是“集团性”,思想总纲为“统之有宗,会之有元”、“通天人、合内外”,文化结构是“偏重道德与艺术,儒家偏道德,道家偏艺术”。这些论断是从几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和哲学中总结而来,虽是钱先生的一家之言,但这个“家”汇聚了历史上的诸子百家,是中国传统的精髓所在,这又可以证明中国人行为的“集团性”。

  鸦片战争以来(按照传统近现代史的划分),中国社会一直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中国人在意识林立的世界潮流和自我革新的内部斗争中,寻找着社会进步的方向,这里社会的进步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方方面面,所谓“社会”范畴内的进步,相对于“自然”而言。从“洋务运动”到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再到“马列主义”,最后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躬身实践,或因为外部的强加,或因为内部的徘徊,走过一些弯路,跌跌撞撞,走到了今天经济的繁荣。钱穆讲座的时间是一九七八年,正值百废待兴,中国的未来到底会怎么样,他没有说明,只是说对于共产主义而言,先“产”后“共”,就是常说到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积累“产”的过程无疑是艰难的。现在看来,在这一点上,已经逐渐做到了。经济只是社会的一部分,经济上去了,其他的就需要一起上去,不然就跛脚了,跛脚了社会进步的速度就会慢下来。

  西方的文化结构“偏重科学和宗教”,科学和宗教是向外的,这和中国的“合内外”有大不同。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在功利性的科学追求中,社会发展随之被推动,逐渐形成一套西方文明的社会体制,丘吉尔说:“并不是说民主制度是最好的,而是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制度”,社会的制度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中国和其他文明体的对比有东西方的差异,因世界更向外向型发展,即以经济上的“世界是平的”作为表现,世界性的融合仿佛成为趋势,西方的价值观更是表现强势,那么,其结果呢,中国的事情还是中国的事情,欧洲的事情还是欧洲的事情,中东的事情还是中东的事情,许多国际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些结果。文化的培养离不开滋养的土壤,不能割断历史看问题,不然就会光有外衣没有里子了,最后还得自我革新,从头再来,那又会是另一条艰难的道路了。中国人历来注重“和合性”,即使西方的文化全面袭来,中国人也可将之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像圣诞节这样西方的节日,成为了全民欢乐的借口。

  如何对待各式各样的“先进”文化,倒是不必过于纠结。是奉行“拿来主义”,照单全收,还是崇尚“返璞归真”,回归传统,这需要在时代中寻找答案,亦还要站在先人已经垒好的秦砖汉瓦上,基础牢靠了,地才不会动,山亦不会摇了。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已经受到西方的影响,用西方的思维对待传统的中国文化,自然品不出真谛,思想和行为都会有偏差,更有甚者,反其道而行之了。近现代中国的变迁让人应接不暇,虽有有识之士呐喊,但却抵挡不住社会动荡的旋风,该丢下什么,该捡起什么,一时的彷徨后,不该丢的丢了,不该捡起的却捡起了,在钢筋水泥架起来的千篇一律的“盒子”中间,已然难以找到中国古典园林的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了。

  “通天人,合内外”,通天道和人道,天道为自然,人道为社会,用现代的观念理解,不正是要理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吗?个人呢,以“道德和艺术”修内,于外形成仁、义、礼、智、信“五常”,这样才能共处于世,“天人合一”。以上的道理更是要“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才能贯通,这是完整的中国民族性格及中国文化体系,是放置于四海而皆准的。“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由两千年前的王弼提出, “通天人,合内外”由一千年前的朱熹提出,现在看来,仍然管用。

  中国应是一脉相承的中国,而不是看时间轴上哪一段的中国。历史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空间里有人和地域,缺一不可。中国的历史就应该是中国人在时间轴上发生在中国的事情,不同的是对应的时代不同。解决中国的矛盾和问题当然就应当用中国人自己的历史积累、思想积累、文化积累,且要符合中国人的行为特征。

  最后再说“士”。古代“士农工商”四民社会中,“士”排在第一位,可见其地位。现今读书人很多,知识分子很多,所谓的专家也很多,但是能称之为“士”的却很少。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利益至上的当代社会,功利性的短期追求成为主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精神却在羸弱。读书为“士”和读书为“仕”不矛盾,《论语》中也说“学而优则仕”、“不仕无义”,为“仕”应为社会、为民族,而不是为着为着就将“士”丢了,只剩下了“人”,还是自私自利的“人”。

  钱宾四先生是“士”。

本文标题: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50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在山上》读后感锦集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