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史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5-24 10:55: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4

《德国史》是一本由玛丽·弗尔布鲁克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德国史》精选点评:●非常棒的一本书。之前读过作者的剑桥德国史,并没有这么震撼,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外国史学界对于德国的研究

德国史读后感摘抄

  《德国史》是一本由玛丽·弗尔布鲁克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国史》精选点评:

  ●非常棒的一本书。之前读过作者的剑桥德国史,并没有这么震撼,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外国史学界对于德国的研究,书中有很多发人深省的地方。书中对于纳粹和二战后德国的历史进程研究非常透彻,但对魏玛着墨不多。

  ●对我来说是第一本关于德国近现代史的书。因为不是一部断代史,所以从魏玛一直到两德统一都给我了一个很完整的线。其中民主德国的很多描写有强烈的既视感。而柏林墙拆前后的描述,对理解89有帮助。

  ●说是1918~2008,其实基本讲到1990年两德统一就结束了。作者认为民主德国之所以能够在四十年间基本保持稳定,原因在于 1、民主德国经济提供了相对成功,居东欧诸国之首,民众觉得比上不足比下余,2、西德成了东德的异见分子的避难地,他们的作品可以在这个操相同母语的国家发表,东德对异见分子的西流大多采取放任态度,3、民主德国传统的经济精英被消灭了,而技术知识分子成为国家的领导者,这些人往往是政治上可靠的。4、战后的国际局势限制着德国,德国问题不再是德国怎样影响欧洲安全的问题,而是欧洲安全怎样影响德国的问题了。作者把重点放在了战后东德西德的经济、教育、生活水平各方面的对比上,讲第三帝国则侧重在大屠杀上。对魏玛共和国谈得太少。回头找几本讲两次大战间德国历史的书看。

  ●在中文的德国史译著中对东德着墨较多的一本,还是值得一读的~

  ●放了四年终于读了,却不免失望。可能因为如今对这个国家的历史了解早就过了入门期,迫切需求的内容已经改变了吧。作者对民德的深切同情乃至洗白更使我对这本书的印象大打折扣,说白了,西方知识分子谈到红色问题,永远只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份儿。

  ●虽然德国人对犹太人不待见,但这两个民族都是优秀的民族

  ●一个工作日津津有味的读完,基本上是史论为主,可以看作一本纵向的比较政治学:魏玛民主如何失败的?联邦德国如何成功的?翻译没有开篇想象的那么大的问题。

  ●读起来有点累

  ●可以说是一本很客观的历史书 我喜欢作者强有力的数据支撑,硬性的社会制度、权力制衡研究 也很喜欢她立完就破的态度 很有意思 她也会提供社会舆论的无形压力导向 以及生活在此种制度下人民的真切感受 兼顾到了软性的衡量标准 可以说非常棒

  ●翻译略生硬。

  《德国史》读后感(一):偶感

  习惯了国内的长篇大论,看完之后,初时觉得不咋地,似乎少了点什么,感觉不过瘾。看过其它德国史的书以后,回过头来再回味一下,发现这本书写得还是蛮精炼的。能够让你细细思索。

  里面有很多的分析讨论,在国内的书中相对较少。国内的书对于趣闻轶事关注的较多。

  不适合初次阅读德国史的人,趣味性比较低。属于一种专业性研究类型的书籍。

  后面找时间再重新阅读,品味一下。

  《德国史》读后感(二):有意思

  蹲很多次厕所,看完了枯燥的《德国史》,以至于一提到德国总觉得味道不太对,估计不会去那里喝啤酒了。有意思的几点:这届人民不行的原创居然是布莱希特,曾经风靡北京街头的电影《别人的生活》又名窃听风暴,里面特务老头窃听的那首诗“那是蓝色九月里的一天,你站在一棵李树细长的阴影下” 也是他写的。不过严肃的历史学家看来,这个电影过分夸大特务的作用,缺乏史实。第一个提出市场经济的似乎是另外一个老头,洪堡大学的物理化学教授。二战后美占区一位前纳粹市长在民主选举中赢了,这令美国人大跌眼镜。否决民主产生的持非民主观点的人选,或以反民主的方式,不顾多数选民的意愿,强加给他们一个持民主观点的候选人,这两种做法哪个更民主?

  《德国史》读后感(三):精干简略

  翻译问题不多说了,其实并不怎么影响理解。 在300多页的篇幅里讲德国90年的历史也就这个程度了,没法更深入。不过我读完了还是小失望,说了半天无非是,不能非黑即白,现实和历史是复杂的。OK,可以接受。

  作者强调经济因素对于稳定东西两德的政制以及摧毁魏玛共和国的重要性,但其实没怎么谈经济,这我有点不满。不深入弗莱堡社会市场经济的改新和拉特瑙&鲁登道夫体制,无法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因果理解有更深刻的洞见。这本书花了太多笔墨写大屠杀,以及分析文化心态的东西,还是太虚。

  两德统一后的篇幅略少,不过这大概了反映了作者的谨慎。

  同时期也在读科尔奈自传,对照东德,非常有趣。共产主义国家具有的家族相似性足以让中国的读者读起来有亲切感。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德国史》读后感(四):德国史读书笔记和摘抄之一部

  德国史是我感兴趣而始终没有好好顺过的一个国别史。

  感兴趣的事情主要有四:1-法国旅行的时候得知德国是今天欧盟发达国家里物价最便宜的国家。这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2-作为欧洲大陆最晚成型的民族国家到底走过了怎样的建国之路?3-二战阶段的历史;4-两德的统一是怎样完成的?

  这本英国人玛丽•弗尔布鲁克的《德国史1918-2008》(第三版)给我的信息主要是关于第三个和第四个问题的。

  关于二战中的德国的部分,作者用大量笔墨关注了人心的问题-他们知道发生了什么吗?有多少人知道?知道到什么程度?怎么能接受和允许这一切呢?我想,人心的问题也是我们早晚要问的。

  对自己来说还有个想记下来的个人感触:从小读二战史的相关书籍多矣,其中也包括《第三帝国的兴亡》这样的全面记述的大部头,却从没有记笔记、作总结,导致我的读书学习效率低下了很多。如早能在看纪录片和读书时哪怕是挑选出一些对其做笔记,我的知识体系当不是今天这个样子。遗憾!

  以下是这次对德国的二战阶段和两德统一阶段的简单总结笔记。

  德国二战的临战和战中大事:

  1936年7月

  西班牙内战。德国和意大利借共同支持弗朗哥政权而结成同盟“罗马-柏林轴心”。德国并放弃与英国结盟的设想。后1938年里宾特洛普推动希特勒选择与日本结盟。1940年9月签订“三国条约”,成“罗马-柏林-东京轴心”。

  1938年2月

  希特勒完成军事-外交口的清洗(14个高级将军退休,46个将军调离指挥岗位)。

  1938年3月

  德军进军吞并奥地利。

  1938年9月

  慕尼黑会议-吞并苏台德区(8月-9月时欧洲普遍以为要开战)(其实希特勒并不喜欢《慕尼黑协定》,因其已完成备战而无法开战,非常被动)

  1939年3月

  德军入侵布拉格。

  1939年8月

  希特勒与斯大林签约瓜分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

  1939年9月1日

  德军开始进攻波兰,历三月而占领之。吞并其西部,并划东部为“波兰总督辖区”。

  从39年至40年冬季,希特勒已亲自掌控军事行动之一切细节,无视参谋和国防军将领的各种军事意见-尤其谨慎的意见。

  1940年夏

  占领丹麦、在挪威建立傀儡政权。

  1940年5月

  占领比利时和卢森堡,过阿登山脉入法国。6月14日占领巴黎。6月17日贝当政府投降。

  1940年8月

  开始大规模昼夜轰炸英国伦敦和南部工业中心城市(“不列颠之战”)。实则到9月德军已明白当年发动“海狮计划”无望(当时技术条件下9月后英吉利海峡气候条件恶劣,大规模渡海作战不可能)。但11月中又开始大规模夜间轰炸。

  1940年6月-秋季

  德苏关系破裂。斯大林占领波罗的海三国之后开始对罗马尼亚施压(苏联在1940年6月对罗马尼亚提出了领土要求,基本上是包括了现在的摩尔多瓦和敖德萨以西部分,并发出了战争通碟。正在跟英国打得不亦乐乎的德国强迫罗马尼亚接受的了苏联的要求,同时也认识到苏联的胃口已经大大超过了苏德秘密协定里的范围,于是在11月与苏联就调整两国势力范围进行谈判,结果令希特勒很不愉快。这次谈判是希特勒决定入侵苏联的最后关键因素,德国为了准备战争,再次答应了苏联在东欧和巴尔干的行动自由),威胁到了德国的石油来源。于是希特勒在40年秋天下决心:1-俄国人不能保持中立就得消灭它;2-打不下来英国就转移战场。其时里宾特洛普已经开始试探将斯大林拉入“轴心国”,可希特勒在1940年12月18日对高级将领发布了“巴巴罗萨计划”。

  1941年6月22日

  出兵帮意大利打完南斯拉夫和希腊,掉头对苏联开战。当年底发生“莫斯科保卫战”。42年底-43年初“斯大林格勒保卫战”。43年4月苏德战线回到拉托加湖-亚速海一线。7-8月打“库尔斯克战役”-是为德军在东线的最后一次进攻作战。

  另一边:

  1941年12月7日

  珍珠港事件。德国本无义务在日本发动的战争中与其同盟(只有在日本挨打的时候有援助其的义务),但希特勒却决定与美国宣战。

  1942-1943年德军的战场:

  1- 东南欧冲突;

  2- 北非-沙漠军团-隆美尔;

  3- 西线-“大西洋壁垒”;

  4- 东线与苏军的大运动战、城市战;

  5- 英美空军对德国本土的大空袭。

  1944年6月6日

  诺曼底登陆成功。苏军随之开始全线反攻。

  -----------------------------------

  事实上后面关于东德垮台的摘抄我也写了。不过写了一半就意识到简体中文网络上不可能让我发出来-敏感的数字好词太多了-你想想这事发生的年份吧……

  《德国史》读后感(五):讨论民主、极权、大屠杀与两德问题的国别史

  本篇并不专业,更不客观,从某种意义上完全是个人的抒发,对还未读过本书的读者们没有什么指导作用,只是难以用三两句话说完,所以写此评论。一无对错善恶之评判,全为个人想法;二无专业的文学批评或其他,都是主观意见。如果有任何冒犯或错误之处,还望指正。20200314

  本身是出自小说需要阅读的这本书,但是内容确实很吸引人,圈圈划划了不少东西。用了350页讲述一个世纪德国区域的历史,相对来说会详细不少,也有趣不少。另一方面,根据之前听说的作者之前是研究东德历史的,所以对东德的了解稍多,篇幅上东德比西德略多,就这一点来说还是蛮新鲜的。对小说创作而言,没有在街头市井文化和社会风俗上下太多功夫,但参考意义还是相当大的。

  可以稍微看出一点作者是带着一定的目的,或者说问题意识去进行历史事实的分析和归纳,而并非全是顺着时间捋德国人经历的事情:

  1. 讨论德国的民主问题,集中在魏玛民主制度和波恩民主制度的区别,为什么前者会轰然倒塌而后者会一直延续至今。 2. 讨论“极权”和“专政”在德国两次出现,为何纳粹的“千年帝国”崩溃得如此迅速,而统一社会党的政权持续了比整个魏玛德国和希特勒政权都要长久,以及“极权”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3. 讨论大屠杀与这件事件在未来近六十年在德国人民中的影响。 4. 讨论两德问题,这一个民族诞生的两种文化政治体制有多大程度是相似的,有多大程度是不似的,这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种种与1989年的最后革命有什么关系。

  并没有听说玛丽·弗尔布鲁克是左翼历史学家或者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但是分析问题时从经济入手确实是一种解释这些问题的好方法。尤其是对经历了魏玛的混乱和纳粹带来的彻底的毁灭之后,德国人便得更加务实了;比起虚构的主义、理论、社会实验,百姓更在意自己生活的改善。于是,联邦德国的经济腾飞,民主德国的新经济体制都让两个政权得以长期稳定。作者认为如果不是外来的因素,尤其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的东欧政局大动荡,两德的格局必定会持续到更久远的今天。

  关于东德的部分,对作者的观点进行一些基于个人印象的总结:

  东德前期的经济发展阻碍重重,如果不进行横向比较,共产党人建设东德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民主德国建国之初有很多共产党人希望走“第三条道路”,即富有人道色彩的社会主义,但是很快斯大林主义的乌布利希上台;在1952年骚动结束后,在苏联的支持下,乌布利希的权力得到了加强,而反对派的声音也逐渐没落。一部分融入了体制之中,另一部分由于没能得到群众支持,曲高和寡,逐渐也退出了舞台。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合并,成为统一社会党,但之后以各种理由让原来共产党和支持共产党路线的党员成为了主流,最后在60年代的宪法里直接规定了一党制国家。

  在1950年之前存在的两德合并的可能性,实际上是被联邦德国的精英阶层一手抹杀的;后者在未来的许多年都这么做了,将两德统一作为正大光明的说辞,实际上保持分裂状态会更有利于他们的私人利益。两德关系的缓和依赖于两件事,一是联邦德国“东方政策”对民主德国和两德现状的承认,另一个是昂纳克相对开明的政策调整。后者在60-70年代将政策转向了满足消费品的生产,建设“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一种相对实用的思想。同时在思想上,只要不违背社会主义都可以发表,一时间形成了文化界的繁荣,性解放、就业率和社会保障都处于世界前列,即便从普遍来看依旧是一种清苦的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人民逐渐形成了对现有政权的认可,这种认可一方面来源于无奈,另一方面虽然生活不够丰富,但至少过得去,甚至和东欧邻居相比还有优越感。在这里作者对社会主义人格教育持完全的否定,认为和纳粹的教育一样,没有形成广泛的改变。同时在教育公平上远胜西德,反面是失去了教育的自由,政治忠诚和权威尊重不只是仕途,也是学业成功的标志。东德人在这些年里也形成了双重思想(与奥威尔描述的蛮像的)和自我审查,得益于高压政治和斯塔西的监视;另一点和奥威尔说的很想的是,这种情况反而利于政权稳定——消除了反对派的积极运作,消极的抵抗政权反而会成为社会的润滑剂。

  奥威尔没有想到的是,这种社会不能说没有自由,更不能说没有其他意见的表达。甚至当局是允许不同意见的表达的,只要这种意见的影响是可控的,当局与教会的关系就是一例。在六七十年代,文化上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其中一些毫无疑问是针砭时弊的,这些也都在东德发行了。

  事情的急转直下是80年代,即便还是昂纳克执政。随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以及苏联对东欧影响力的下降,统一社会党从内部分裂了: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派和以昂纳克为首的强硬派(以及其他一些,比如第三条道路的)。正是这种内部的分裂,直接导致了对民众的反应没有做出统一的意见。而两德之间天生和后生的经济差异,更让政权失去了合法性——这里需要区分的是,统一社会党执政的合法性从来没有丧失,只是政权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最后,统一以后的十几年证明了,死去的民主德国才是好的民主德国。因为引入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保障取消了,堕胎自由废止了,失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女性职业和公立托儿所等社会服务消失了;老人、妇女和留在东德的人越来越怀念那个政权,因为他们确实从其中获得了好处。但是事实上,对于更多的德国人而言,正如之前一样,比起意识形态更在意自己生活切实的提升。

  之后会稍微补一些笔记,总的来说收获颇丰,算是理客中分析了以上四个问题,资料也相当翔实。本身通史书写就是老大难的问题,能做到这一点文笔还不错,我觉得值得推荐。

  有所不当或遗漏之处,还望谅解。希望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 德国史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37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综艺,你到底抄够了没?《公司理财》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