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与临床》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5-24 09:43:0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3

《批评与临床》是一本由[法]吉尔·德勒兹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批评与临床》精选点评:●德勒兹老湿太滑丽●我很好奇有多少人看懂了这一版的《批评与临床》。居然打到9分这么高。

《批评与临床》读后感锦集

  《批评与临床》是一本由[法] 吉尔·德勒兹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批评与临床》精选点评:

  ●德勒兹老湿太滑丽

  ●我很好奇有多少人看懂了这一版的《批评与临床》。居然打到9分这么高。。。

  ●虽然只看懂了一半,但真心喜欢德勒兹这种颇为有趣的文学批评,写巴特比那篇尤其好读。

  ●单看这本书会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而且书名翻译得……很没文化

  ●待重读

  ●模糊而光芒毕眼的时刻,透人心脾。

  ●必须五星。翻译很好。

  ●给四星是因为没怎么读懂,跟翻译没有关系,我不知该怎样顺利地进入deleuze的语境。

  ●没看过康德、尼采、斯宾诺莎、就别看了

  ●此书只带来两种观感:困;想哭。德勒兹和翻译大人,你们俩究竟是谁不说人话?

  《批评与临床》读后感(一):了不起的德勒兹

  德勒兹晚年的作品和早年作品大有不同,与早年建构式的作品不一样,晚年更多的是汪洋恣肆、气象万千。这本书里引用的作家与哲学家都是德勒兹以往精彩引用的,但与以往的感觉不大相同。这位哲学家所创造的一系列的概念往往让我们不知所云,他的跨领域构建是他的标签也是法国后现代哲学的标签。 也许从萨特开始,法国哲学不仅仅是德国式的思考而是更多的聚焦于“人”;涵盖艺术、文学、电影、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去构建自己的体系,或者不能用“体系”来形容,法国哲学家每一位都有独特的标签:萨特、梅洛庞蒂、加缪、雷蒙·阿隆、列维·斯特劳斯、阿尔杜塞、拉康、德里达、福柯、德勒兹、巴迪欧等等,他们都是与传统的“哲学家”不同的。 巴迪欧认为二十世纪法国哲学是哲学史上第三个转型期(前两个是古希腊、德国),而萨特和德勒兹是两个端点,这正是说明了德勒兹的地位和影响。

  《批评与临床》读后感(二):德勒兹的虎白

  本书是德勒兹研究的“临床报告”所以基本上是以欧洲或者他本人熟知的作家、哲学家“开刀”的,书中提到的重要人物,作家梅尔维尔、卡夫卡、惠特曼,剧作家马索克(这位也是影响后世达达主义、后现代解构主义的重要人物)、哲学家尼采、海德格尔、斯宾诺莎算比较常见的。这书对普通文艺爱好读者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本书还侧重了语言发展,语言哲学,语言游戏的论述,这对于没有没有法语经历与意境思维的人来说,似乎跳级了,类似一种密码学或者就是变革和变异。

  读过《批评与临床》还给我一个极大的感受,就是阅读文化研究类的书籍,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知识结构差异,所以了解本书所取材的文化样本是读懂本书的基础。

  所以对于我本来把此书当作哲学书读的,是一个失误。

  《批评与临床》读后感(三):我不知道我明白了什么

  德氏的书之前看过一点,买了《千高原》,从来没有读完过。因为有个师兄博论写德勒兹,我开始知道有这么号人物。据说是相当厉害的哲学家或者社会思想家,可惜,他的东西实在是不知所云。比如这部批评也是一如既往的不知道他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东西,一共十余章,每章一个主题,似乎在谈小说家或者哲学家的观点,但怎么谈的呢?东一句西一句,似乎很高明,但又似乎是什么都没说,因为我不知道我明白了什么。

  德勒兹的研究方法号称是精神病分析,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对应。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精神病?包括作者自己?是不是所有的社会现象都是精神病现象?所有的理论建构与写作都是精神病的病症或者症候?或许是,因为德氏说:人们并不是带着神经官能症写作。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病不是人生的经历,而是过程中被中断、阻止、填补时人们陷入的某些状态。疾病并非过程,而是终止的过程。作家是观察者和参与者,其写作文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在谵妄中引出对健康的创建或对民族的创造,也就是说,一种生命的可能性与作家类似的知识生产者也是精神错乱者,因为知识与生命的斗争是原子对身体反击的癌症。知识如何能够拯救生命并以某种方式说明它存在的理由?知识是对作为身体的人和作为存在的世界的存在性启示,是一种历史性的展示,但一个生命和知识的故事需要用语言来表述,而语言却是精神病的呓语,因为只有一种疯狂的方法才能让这个故事成为可能,精神病也就与语言学密不可分。而历史性的叙述和文学性的描述经常是在荒谬中演绎一切,因为荒谬的多样性足以解释整个宇宙,解释它的恐怖和荣耀。无论康德、尼采、海德格尔,还是惠特曼、劳伦斯、詹姆斯兄弟,都试图通过各自精神病式的语言来展示作为构成理念的言语活动中的旅程的生命历程,他们创造了各自的语言,丰富了这个精神病世界,但他们都没有达成所愿,因为:生命本身具有不可感知性,精神的运动只是大海中漂浮的木塞,虽然他自我感觉良好,但作为他者的人们呈现给我们的只是时间中的眩晕和摇摆,即便呈现的是其内心最为深处的反思,仍旧只是彼此距离最远处的相互拥抱,他们试图解放不协调,试图和谐不调和,但实际上只是创造了新的暴风雨,并将我们置于人间地狱。地狱是地下水恶毒的一面,作为不公平的产物,它把不公平聚集起来,启蒙的作家们以基督的面孔出现,试图成为或者重新成为主宰,即食肉的羔羊,一边撕咬,一边叫喊着“救命啊,我对你们做了什么?这是为了你们的利益,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德勒兹提醒我们:也许,视觉、书和阅读赋予我们对句点、分段的线、开始、结束和阶段的喜好,基督式的启蒙作家和所有有才华的人一样,正是利用了我们的喜好,精心地折叠、放置,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与世界的分离和与我们自身的分离;让作为流浪者的我们在时间和空间的巨浪中翻腾,甚至以为他们的语言或者我们的语言才是真实的我们;或者是以一种碎片化的法则创造一种新的整体,在其中语言成为动物,而人成为语言的附庸;人成为生活迷宫中的人,迷宫不是知识和道德的迷宫,而是生活和以生者形式出现的存在的迷宫,不是迷失而是回归。

  《批评与临床》读后感(四):索引

  第一章 文学与人生

  文学中的“生成”概念

  第二章 刘易斯·沃夫森或方法

  三位作家摧毁母语的方式以及沃尔森的方法

  第三章 刘易斯·卡罗尔

  “表面”的概念

  第四章 爱尔兰最伟大的电影(贝克特的“电影”)

  一份后现代批评报告

  第五章 论能够概括康德哲学的四种诗意表达

  行文结构

  第六章 尼采与圣保罗,劳伦斯与拔摩岛的约翰

  没懂

  第七章 对马索克的重新阐述

  马索克的创造:悬念、结巴、带向无限

  第八章 惠特曼

  “碎片”概念

  第九章 孩子们说的话

  地图与考古;内部路线与外部路线

  第十章 巴特比,或句式

  谈论梅尔维尔的小说艺术(反父权/兄弟友谊,三类人物,独特者)

  第十一章 海德格尔鲜为人知的前驱者:阿尔弗雷徳·雅里

  啪嗒学

  第十二章 尼采眼中的阿里阿德涅之迷

  神话 不懂==

  第十三章 他结巴道……

  依然是普鲁斯特的那句话“美好的书是用一种类似外语的语言写成”

  第十四章 耻与荣:T.E.劳伦斯

  从“耻”与“荣”两个概念分析劳伦斯小说

  第十五章 为了审判的终结

  残酷体系的四个特征;向审判斗争

  第十六章 柏拉图,希腊人

  选择性教义=审判教义

  第十七章 斯宾诺莎及三大“伦理学”

  《伦理学》的三种诠释

  《批评与临床》读后感(五):谈最短的一章《刘易斯·卡罗尔》

  德勒兹在刘易斯·卡罗尔(1832-1898)的三部小说中看到了一种战斗的恐怖,物与词时而分散,时而紧紧相连,在表层的深处荒谬而无意义。他从《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更名(卡罗尔最初有意为其命名《爱丽丝的地下奇遇》)看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从地表进入魔幻仙境,再回到地表的故事,小说的重心是深层向表层的滑移,到了续篇《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一种“西洋棋游戏的表面”通过镜面意象建立,人们不再进入深处,而只是不断的滑动或颠倒位置。“卡罗尔描绘的取之不尽的钱袋是莫比乌斯环,同一根直线可穿越其两面。”第三部小说《西尔维和布鲁诺》的深处似乎已经消除,变成了两个表面的共存,“通过《西尔维和布鲁诺》,卡罗尔以日本画卷(没查原著,个人理解,应该是传统的卷轴绘画)的方式制作了一部书卷”,意思是说,卷起的画卷打开时,形成一个长方形,所画之物尽显眼前,爱森斯坦将之视作电影蒙太奇的先驱。

  这样三部小说书写了深层与表层之间的流动与生成,德勒兹用诗一般的语言区分了表层荒谬与深层荒谬的区别:“像大地上的雾气一般,事件在表面上抽离出一种非实体,一个纯粹的深处的被表现之物:不是剑,而是剑之光”,最后这样总结卡罗尔小说“在荒谬中演绎一切,因为荒谬的多样性足以解释整个宇宙,解释它的恐怖和荣耀:深处、表面、立体或缠绕的表面。”

谜一样的刘易斯·卡罗尔

  从德勒兹谈英美文学的文章中不难发现,他多谈的是麦尔维尔、惠特曼、劳伦斯、哈代等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经典作家,那么为什么会偏爱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卡罗尔呢?个人觉得首先,《爱丽丝梦游仙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儿童作品。这部童话以神奇的幻想为主线的小说,风趣幽默,诗情盎然,“突破了西欧传统儿童文学道德说教的刻板公式”。而卡罗尔本人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作家,他还是一位数学家、逻辑家、摄影家,牧师。而德勒兹认为他的数学背景,抑或摄影家视角,为小说创立了面,这为恐怖混杂的世界提供了一方安宁。

  其次,儿童话语和口吃是德勒兹在此书中着重展开的。从小说内容上看,卡罗尔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解域了现实世界,而作为一名严重的口吃患者,他似乎更能深刻的体会德勒兹所说的语言“爆炸的、几近崩溃的状态”。德勒兹在《他结巴道……》这篇文章中描述这种状态:即使面对自己的语言,他也像个陌生人。让语言自己喊叫、口吃、嗫嚅、呢喃。在词语的断裂、延伸、萌芽、插入中,分解语言并与之加入逃逸线:让语言痉挛。

爱丽丝·里德尔的肖像在《爱丽丝梦游仙境》手稿最后一页

  这样说来,卡罗尔的小说虽写于19世纪中期,但其语言及主题在后现代意义上也有借鉴意义。美国后现代作家唐·德里罗1976年的小说《拉特纳星》就戏仿了《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诸多元素,数学小天才加入神秘任务,破解外星信号,小说中有奇奇怪怪的人物和地点(包括地下洞穴),而语言风格的确也体现着德勒兹所说的语言痉挛。

本文标题: 《批评与临床》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35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电影书写札记》的读后感大全领袖们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