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堂劫后十种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5-23 08:29:3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4

《耕堂劫后十种》是一本由孙犁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0元,页数:2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耕堂劫后十种》精选点评:●读的是百花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一共十个单行本,由于没有合卷条目,故借此代标。这一系列文章是孙

耕堂劫后十种读后感摘抄

  《耕堂劫后十种》是一本由孙犁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0元,页数:2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耕堂劫后十种》精选点评:

  ●读的是百花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一共十个单行本,由于没有合卷条目,故借此代标。这一系列文章是孙犁文革后所作,从1982年的《晚华集》到1995年的《曲终集》,前后十三年共10册。文章以时间先后编排,内容有散文、杂感、书信、读书笔记等多种。事实证明,不是所有作家都适合出全集,比如孙犁:文章口水话太多,同一话题翻来覆去讨论,文章短而内容少,纪念、杂感、书信等应用类文章占太多篇幅,深度也不够。但有两个系列不错,一是《芸斋小说》,回忆过去之事并写有按语,有史书的风范,事情大多真实,以“小说”为名更显荒诞;二是《耕堂读书记》,孙犁多读古书,虽没有太多建设性观点,但也是认真写的,值得读。这两个系列都出过单行本。其他文章如果浓缩精华,重写成三四百页的小书,也有价值。

  ●很好

  ●基本算是一个个字看完了,回家回家

  ●现在只想读读孙犁的书话文章。所以这套书不想保存了。

  ●吾有一套绿皮装帧的老版

  ●可作史料读。灾后文人的心理变化。

  《耕堂劫后十种》读后感(一):老读耕堂知秋凉

  《耕堂文录十种》,是孙犁晚年所作,自1982年《晚华集》出版,至2019年《曲终集》付梓,其间跨度二十年,出版文集十种,曰《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老荒》《陋巷》《无为》《如云》《曲终》。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有友人谓自不详者,孙犁也自知不好,终未改,以“此非人事所能,乃天命也。”而顺其自然。此后,孙犁辍笔不作,再无遗响。

  孙犁作文,惜墨如金,人不能改其字,增一字则肥,减一字则瘦,见筋见骨见肉,似魏晋之遗风。孙犁晚年之文,平和从容,淡泊宁静,无一丝烟火之气;叙事娓娓道来,白描勾画,不着一色,平淡至极,平凡至极,似秋风中落叶子,一片落下,又一片落下,看似无味,又颇有情致在里面。

  孙犁是吾乡安平人,是文字的宗师,是我等后辈的榜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即使读书能得其真,下笔却又离真太远。绚烂好作,平淡难学,何况白石老人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先生三味,能得一味者,又有几人,不过消遣读书,勾引睡魔罢了。

  我特别喜欢百花的这套书,装帧设计和内文一样简单平实,排版的字号也合我心意。另有一套《孙犁文集》八本,也是百花的,平庸暮气,同是一母所生,差异竟至如此。而上帝造人,高低贵贱,孰又能辨?

  《耕堂劫后十种》读后感(二):孙犁作品阅读札记《晚华集》1

  孙犁《晚华集》

  1、《平原的觉醒》

  与此同时(1937年,孙犁24岁),路一同志主编了《红星》杂志,在第一期上,发表了我的一篇论文,题为《现实主义文学论》。这谈不上是我的著作,可以说是我那些年,学习社会科学和革命文学理论的读书笔记。

  读这段,不禁反问自己,你24岁读了什么,不过刚刚开始深入些的阅读,所以写的水平也是很有限的。我常常看到一些人写的不怎么样,还妄自尊大,本身欠缺谦虚外,还是因为读得少,不知道别人写得多好。越来越体味到,只有对好的作品有了鉴赏,才知道自己和他人作品水平是啥样。

  青年时写文章,好立大题目,摆大架子,器宇轩昂,自有他好的一面,但也有名不副实的一面。后来逐渐知道扎实、委婉,但热力也有所消失。

  8月6日,张楚在汲古书店签售,我去了。回来的路上,不禁想07年东篱老师在张非老师的公司会议室内,召集唐山文友举办的一个关于文学的研讨会。因为不知道张非老师公司确切地址,我去得晚,进门时,研讨即将开始。参会者有:东篱、采薇、张非、王志勇、张楚、刘荣书、罗玉生、李青树,一冰女士,东篱老师主持,大家挨个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我心目中的好文学》,讲老舍和汪曾祺的小说,挺上状态,就是没敢抬头。大家都很吝于言的。如果,东篱老师再组织一次谈文学活动,我肯定不妄谈了,可年轻就是不知天高地厚,在场的老师们无论小说创作,还是诗歌写作,都是我的前辈呀。可我又转念一想,年轻的可爱就在此呀,他们一定会包容我因文学而流露出的天真。所以,年轻的时候,有些错误,有些狂妄,有时也是可爱的。

  在操场,搭了一个大席棚,可容五百人。横排一条条杉木,就是学生的座位。中间竖立一面小黑板,我就站在那里讲课。这样大的场面,我要大声喊叫,而一堂课是三个小时。

  孙犁的声音好,这我是知道的。他好唱京戏,也喜欢鹅,曾养来听声儿。那该是什么样的声音呢,壮如洪钟,响在山谷里吗?我想是的。我爱的作家和诗人,我爱过的人,说话大多都是好声音。第一次听三毛的声音,是在电话里,那种内在的热情在孩童般的尖稚里。我领悟到,凡是智慧超脱的人,都是会利用声音传情达意的,无论他是不是演员和播音员。

  和我同住一楼的王晓楼,讲授哲学,他也感到这个问题。我们共同教了三个月的书以后,学员们给他的代号是“矛盾”,而赋予我的是“典型”,因为我们口头上经常挂着这两个名字。

  ……

  有一天,他(王晓楼)约我去秋郊试马。在学院附近的庄稼大道上,他先跑了一趟。然后,他牵马坠镫,叫我上去。马固然跑得不是样子,我这个骑士,也实在不行,总是坐不稳,惹得围观的男女学生拍手大笑,高呼“典型”。

  读这两段,我心被清明的乐激荡着。

  孙犁在人前是沉默寡言的,他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他用他的眼睛发现着衡量着世界,也反省着自己。这两段,写的就是他人眼中的自己。

  骨子里认真地人,他的笑话大多是冷笑话,惊定一下,却更让人乐,也是可以反复回味的。

  我惊诧于人民的概括能力。每个绰号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一段人生。

  读孙犁骑马这段,不禁想及我读职业高中时,是学校的播音员和编辑。那时胆子比现在大,摁开按钮,就读报纸社论。教我们播音的老师,做学生时,曾任河北师范大学学校播音员。他细长的身子,说话声音较其它男人细,他在第一次指导大家播音时,我读了段,他说,我像国伪敌台播音员,说的大家都笑了。学校成立了个篮球队,他穿的背心上印着个大个儿的5字。有天下午,篮球比赛,他在球场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跃,他奔跑着,在人群中仰望着、腾挪着,我看着,他腾挪时,很女气,腰肢扭来扭去。我旁边的女同学不禁笑得弯下腰来,还不住推搡我道:“看!你的5号!5号!”和孙犁的学生喊他“典型”是一样的。

  2019-8-10

  《耕堂劫后十种》读后感(三):孙犁作品阅读札记《晚华集》2

  孙犁《晚华集》

  2《在阜平》——《白洋淀纪事》重印散记

  摘抄:此外,我编写了一本供通讯员学习的材料,堂皇的题目叫做:《论通讯员及写作诸问题》,可能是东抄西凑吧。

  他用了堂皇这个词,有对自我的批判,且说是东拼西凑。

  这次复读孙犁,读第一篇《平原的觉醒》,我就在反问,这个问题不知反问了多少次,是我阅读孙犁的一个结。

  孙犁在文章中曾说过,他最喜欢的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军民鱼水情,当时的人们团结一致,展现出来的人性的美。

  而我一直在反问,他是不是被愚弄。

  真正的人道主义者是否支持战争?

  他是不是没有跳出那个时代?为某人的私利鼓与呼?虽然,当年他为苦难的人民鼓与呼?这是不是孙犁人生最大的看不开,虽然他强调情感的真实。

  孙犁的价值虽然在被逐渐发现,但依然是小众,我在想这样的原因。是什么遮蔽了人们对他的发现和阅读?

  我想,还是因为他曾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作家的缘故,人们把他等同于丁玲等不切实际,为某集团的政治利益失却内在灵魂自由的作家。而真正的好作家,灵魂是清醒的,不肯受奴役的,他能够摆脱开他的时代,如我欣赏的帕斯捷尔纳克,中国沈从文的弃文搞文物研究。孙犁在写完《铁木前传》后病倒了,神经极度衰弱,他意识到了他的写作风格和当前时代的不符,搁笔20年。他在五十年代初期到中期的几年,是一个由热到被迫冷下来的过程。

  我又想及他晚年的怀人文章,当年抗战的,和他一起从艰苦的环境里走出来的兄弟们,他们的晚境因文革的缘故,有的是非常凄惨的,国家对老一辈知识分子是不公的,这个时候,他怎样看待自己年轻时的热情?除了沉痛,可有对自己年轻时代的否定?难道仅仅是对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情?

  摘抄:

  在这一期间(1939年孙犁27岁),我认识了当代一些英才彦俊,抗日风暴中的众多歌手。伟大的抗日战争,把祖国各地各个角落的有志有为的青年,召唤到民族革命战争的前线。每天有成年上万的青年奔向前方,他们是国家一代的精华,蕴藏多年的火种,他们为抗日献出了青春的才力,无数人献出了生命。

  ……

  摘抄:这里的生活,比起冀中来就更苦,他们成年累月地吃糠咽菜,每家院子里放着几只高于人齐的大缸,里面泡满了几乎所有可以摘到手的树叶。在我们家乡,荒年时只吃榆树、柳树的嫩叶,他们这里是连杏树、杨树甚至蓖麻的大叶子,都拿回来泡在缸里。上面压几块大石头,风吹日晒雨淋,夏天,蛆虫顺着缸沿儿到处爬。吃的时候,切成碎块,拿到河里去淘洗,回来放上一点盐。

  这段可见冀中当年的生活境况,有史料价值。

  摘抄:我们在这村里,编写一种油印的刊物《文艺通讯》。一位梁同志管刻写。……他很少说话,没事就拿起烟斗,坐在炕上抽烟。他的铺盖很整齐,离家近的缘故吧,除去被子,还有褥子枕头之类。后来,他要调到别处去,为了纪念我们这一段共事,他把一块铺在身下的油布送给了我,这对我当年是很重要的,因为我只有一条被,一直睡在没有席子的炕上。

  2002年冬天,我自费在北京广播学院进修结束后,曾四处投递录音资料,想换地方工作。单位领导怕树大招风的缘故,取消了我主持的文学节目,当时我是视为生命的,主持不了喜欢的节目,就想用另一种方式充实提高自己,和单位商量去进修。单位不允许,我负气走掉。进修结束后,我隐瞒他人,只身跑去襄樊电台。

  在那里不长的几天,遇到位大姐,领导安排我,和她住一宿舍。她是80年代中期电大毕业,在电台做过编辑,90年代中期,电台实行改革,她下岗。她下岗后,依然住单位宿舍,不搬出去,成为他人眼中钉。我的介入,无疑是单位驱赶她的手段,她对我也是抵触的。

  熟些后,晚睡前,她给我讲她的一些经历。她80年代末结婚,在坐月子时,发现丈夫有外遇,就坚决离婚。丈夫给她跪下,她也不改其志。离婚后,她有个儿子,归丈夫,2003年初14岁,她偶尔去学校门口看儿子。她有个妹妹,很关心她,她常去妹妹家。她说她前夫,现是这市某行的行长,离婚后,曾有多人给她介绍对象,她都没看上。她没有工作,靠单位每月给她有限的下岗金生活。

  周末,她出门了。我随手拿起桌子上一个塑料皮小本子,本子里有她年轻时几篇日记。她的字大而支楞,有很强的个性。

  有一篇是84年左右,她和女友去上街,在旧书摊上看到一本介绍音乐的书,很喜欢,她渴望知识和文化。

  有几篇是她在襄樊电大脱产学习中文时的事,通过自己努力进入大学的兴奋,期末考试前,唯恐不通过的紧张。

  最后一篇,是写她工作后,有一天她好友匆匆来找她,说她母亲自杀了,要她回家去看。她回家后,母亲已经抢救过来,她心内心的伤痛,我感到一把无形的刀,在刺着她,她很愤懑,由此表现出忧虑,她写道,父母这样闹不是一次了,这是最严重的一次,真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儿。

  家乡电台给我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回去上班。而襄樊电台的部门领导,只知我是台长安排进来的,其实通过录音的认可也是很薄弱的,他们看到,我和台长并没什么关系,而我也没和台长去联络,是很排斥我的。

  我走那天下午,她正在做饭,我告诉她我要走了,收拾行李,和她告别。在我出门的那一刻,她从包里抓出一把水果糖,我不要,躲闪着,她近乎命令着我说:拿着,路上吃!塞在我棉衣兜里。

  2003年初,我又回小城电台。有几年时间,我内心对自己吃回头草是瞧不起的,曾起网名“可我在苟活”,现在新浪的登录名还是。也是从2003年开始,我希望把文学爱好落到实处,业余习笔。

  摘抄:山下的河滩不广,周围的芦苇不高。泉水不深,但很清澈,冬夏不竭,鱼儿们欢畅地游着,追逐着。山顶上,秃光光的,树枯草白,但也有球虫繁响,很多石鸡、鹧鸪飞动着,孕育着,子得其了的唱和着,山兔狍子獐,忽然出现又忽然消失。

  典型的孙犁风格。

  摘抄:我非常怀念经历过的那一时代,生活过的那些村庄,作为伙伴的那些战士和人民。我非常怀念那时走过的路,踏过的石块,越过的小溪。记得那些风雪、泥泞、饥寒、惊扰和胜利的欢乐,同志们兄弟一般的感情。

  ……

  摘抄:真正的历史,是血写的书,抗日战争也是如此。真诚的回忆,将是明月的照临,清风的吹拂,它不容有迷雾和沙尘的干扰。面对祖国的伟大河山,循迹我们漫长的征途:我们无愧于党的原则和党的领导吗?无愧于这一带的土地和人民对我们的支援吗?无愧于同志、朋友和伙伴们在战斗中形成的情谊吗?

  我所思所想,等同于开篇。这一问题,希望和孙犁爱好者交流。而我也会随着此次系统复读的深入,不断梳理。

  2019-8-11

  《耕堂劫后十种》读后感(四):孙犁作品阅读札记《晚华集》3

  孙犁《晚华集》

  3《装书小记——关于《子夜》的回忆》

  最近《人民文学》编辑部,赠送我一本新版的《子夜》,我就利用原来的纸封,给它包上新的书皮。这是童年读书时养成的一种爱护书籍的习惯,一直没有改,遇到心爱的书,总得先把它保护好,然后才看着舒适放心。

  ……

  对这些残存的书,我差不多无例外地给它们包裹了新装,也是利用一些旧封套。这种工作,几乎持续了两年之久。因为书籍在外播迁日久,不只蒙受了风尘,而且因为搬来搬去,大部分也损伤了肌体。把它们修整修整,换件新衣,也是纪念它们经历一番风雨之后,面貌一新的意思。

  每逢我坐在桌子前面,包裹书籍的时候,我的心情是非常平静,很是愉快的。一个女同志曾说,看见我专心致志地修补破书的样子,就和她织毛活,补旧衣一样,确实是很好的休息脑子的工作。

  是这样。我对书有一种强烈的,长期积累的,职业性爱好。一接触书,我把一切都会忘记;把它弄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我觉得是至上的愉快。现在,面对的是久别重逢的旧友,虽然也有石兄久违之叹,苦无绛芸警辟之辞,只是包书皮而已。

  以上所摘四段,是孙犁爱书的表现。

  所摘第二段,他写因为书籍在外播迁日久,不只蒙受。饿风尘,而且因为搬来搬去,大部分也损伤了肌体。这些失而复得的书,因为和他一样经历了人生的转折和磨难,且大部分遗失,无疑把他们是看成有生命的,对它们的命运寄予深入的同情,和它们同病相怜的。我仔细体味了“虽然也有石兄久违之叹,苦无绛芸警辟之辞”的意境,是欲说还休,是因为太沉重了吗,而他又是安静的,默默做着对老朋友弥补的工作。想到穆旦的两句诗,也是在文革中受尽心灵磨难后心灵的低吟,写作的年代比孙犁写此篇早一年多,是1976年的12月,孙犁此篇写于1978年春天。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穆旦《冬》

  前几年,当我的书籍发还以后,我发见其中现代和当代文艺作品,《辞源》和各种大辞典全部不见了,这是可以理解的。而有关书目的书,也全部丢失,这就使我颇为奇怪。难道在执事诸公中间,竟有人发思古之幽情,对这门冷僻的学科,忽然发生了学习兴趣,想借此机会加以研究和探讨吗?

  查《辞海》,书目即书的目录。网络百度,得以下知识点:

  目即图书目录,是揭示与记录一批相关文献的工具书。它是著录文献的基本特征,并按一定的顺序编排而成。

  没有一个固定或者标准的分类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书目分类方法

  ① 编制目的和社会功能:登记性目录(国家书目)、学科通报性目录、推荐书目、专题和专科目录(《中国农学书目》)、书目指南(《全国图书馆书目汇编》)、出版发行书目、全国大中专教学用书汇编《教目》、科技新书目、社科新书目

  ② 文献收藏范围:馆藏目录、联合目录(OCLC);

  ③ 目录收录文献内容范围:综合目录、专题专科目录、个人著述目录、地方文献目录;

  ④ 反映目录收录文献类型:图书目录、期刊目录、地图目录、专利目录、标准目录;

  ⑤ 收录文献出版时间和目录编制时间:现行目录、回溯目录、预告目录;

  ⑥ 收录文献编排方式:分类目录、字顺目录;

  ⑦ 揭示文献程度:题录、提要目录、文摘等。

  书目功能:指导人们读书学习,还指明回答那些书需要先读,那些书可以后读,而且还能告诉你那些书需要仔细读,哪些书只要一般浏览。它还能记录一个国家的全部图书;反映某个著名人物一生的著作;报道某一学科有什么书;即在图书的收藏情况等。

  优秀的书目能反映某一时期某一学术领域的概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目传递目录信息,报道较全面的研究成果,介绍图书内容,反映出版和收藏情况,供查参考书的流传和存佚;数目能指示读书门径。

  至于《子夜》,我原来有一本初版本。这是在三十年代初很不容易才得到的。《子夜》的出版,是中国革命文坛上一件大事。鲁迅先生很为这一重大收获高兴,在他的书信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当时写信给远在苏联的朋友说:我们有子夜,他们写不出。我们,是指左联;他们是指国民党御用文人。

  ……

  我初读《子夜》的时候,保定这个北方的古老城市,好像时时刻刻都在预报着时代的暴风雨。圣洁的祖国土地,已经遭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两次凌暴,即“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革命的书籍——新兴社会科学和十月革命以后的文学,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无所顾忌地陈列着,有的就摆在街头地下出卖,非常齐全,价格便宜。在这一时期,我生吞活剥地读了几种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初步得到了一些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知识。20年代和30年代的交接期,是革命思想大传播的时代,茅盾同志创作《子夜》,也是在这种潮流下,想用社会分析的方法,反映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并力图以这部小说来推动这个伟大的潮流。

  ……

  但青年学生也究竟从马列主义的原著,从一些真正革命的作家那里,初步获得了正确的革命观点,运用到他们的创作和行动之中。

  从以上这三个段落,可见孙犁在20年代至30年代交接期思想的发展。

  通过孙犁此文中对鲁迅的介绍,我觉得我发现了鲁迅的另一面,即为无产阶级鼓与呼的一面。孙犁是崇拜鲁迅的,鲁迅是因为民族的黑暗而站出来,领导文化青年们和黑暗势力做坚决的斗争的。这一点,我是相信的。

  孙犁作为年轻人,一腔热血,是该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来激励自己的,这也是他走上抗战道路投笔从戎的原因吧。

  把上午和燕之翼关于孙犁是否在为政治鼓与呼的讨论粘贴于下:

  燕之翼:“这段可见冀中当年的生活境况,有史料价值。”直到我读初中、高中时,冀中的生活仍然是这样(我家在冀南),虽然不在吃各种树叶,但咸菜缸里蛆虫、死的麻雀老鼠之类还是很多的。

  孙犁曾称抗日战争时期是“美的极致”,文革则是丑的极致,孙犁本人当然是肯定抗日战争时期那一段生活的。再者,就世界范围内来说,就目前人类的意识观念,一个民族、国家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都被认为是正义的战争,不会因为人道主义而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我觉得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发展阶段来看问题。

  耿宁:这是我对孙犁崇拜之外的批判,你的说法没有改变我的想法。我还会考虑下去,直到弄清。

  燕之翼:我觉得你心里可能还有一点没有明确说,那时的D,虽然也背负着沉重的历史的重担,但毕竟还是朝气蓬勃的、有生命力的、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那时还是在野的。此一时彼一时,当然现在非常不同了,不能以现在对D的评价,去看那时的事。如果把那时的D也否定了,那中国现实中还有什么力量可以依靠的,知识分子个人的力量吗?社会是极其复杂的、千差万别的,生活好难啊。

  耿宁:D对我来说,好庞大,而且从小到大,我对D没有好印象,我总觉得D在愚弄我们,事实证明,D的确如此。但是,D对我们还是宽容的,毕竟没整我们,可D力图对我们思想的遮蔽和改造,它的虚妄和谎言,它对正常人性的戕害,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刚才,我看某人摘录孙犁的文字:我的一生,曾提出过两次“离得远些”。一次是离政治远一点,有人批这是小资产阶级的论点。但我的作品,赖此,得存活至今。这一次是说离文坛远一点。——孙犁:《我与文艺团体》

  我在想,他是自我矛盾的,他年轻时代,就是在为政治鼓与呼的。虽然你没有说动我,但是这样的交流我喜欢。

  燕之翼:孙犁说文学要离政治远一些,但并非文学与政治隔绝,完全绝缘。孙犁至少有一个基本的意思是说,文学不能图解政治,不能跟政治的风,但并不是不表现政治。文学所表现的社会,是政治起作用的社会,尤甚是在孙犁那时代,社会矛盾政治矛盾比较尖锐的时期。孙犁的作品也在表现政治的社会的内容。进一步说文学所表现的人总是社会中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更孤立的存在。而现代社会,总免不了政治的影响,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耿宁:你这个观点我还是赞同的。去年冬天,我细读孙犁《芸斋小说》也深入体会到了这点:文学所表现的社会,是政治起作用的社会,尤甚是在孙犁那时代,社会矛盾政治矛盾比较尖锐的时期。孙犁的作品也在表现政治的社会的内容。我记得我还曾写过一段话,该收集起来。我们的讨论,完全可以写成东西的。

  期望在孙犁研究中,能出两个大师:一燕大师,一耿大师。

  附耿宁2019年冬天对孙犁作品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体悟:

  重读孙犁《芸斋小说》有新发现:一他嫉恶如仇。他采取了鲁迅的方式,蔑视。二写作不避现实。孙犁笔下的人物,和时代紧密相连,他们的命运,就是时代的命运。孙犁以文学方式更接近了现实。他关注的是人民的疾苦,他力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希望人们从他的文章中看到希望,真诚,良善,和勇气。

  左联的知识点: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左联”成立之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国民党反动派一方面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另一方面对国统区实行文化“围剿”。当时的形势迫切要求上海的左翼作家们团结起来,共同与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努力下,“左联”于1930年的3月2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今多伦路201弄2号)举行了成立大会。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先生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并且指出左翼文艺家一定要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

  直到1936年解散,左联已为共产革命思想创造极大同情,此一胜利促使了大部分中国作家的左倾与把五四以来自由心灵带上为政治革命服务的道路。左联的解散,一是表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政治妥协,二是“中国文学家的集体抗日救国”到了最后阶段,亡国灭种的现实使国民党终于在1937年七七事变发出全国对日八年抗战。

  左联一成立,立即遭到国民党政府的破坏和镇压,如取缔“左联”组织,通缉左联盟员,颁布各种法令条例,封闭书店,查禁刊物和书籍,检查稿件,拘捕刑讯,秘密杀戮革命文艺工作者等。人们习惯称为“左联五烈士”的李伟森(李求实,左翼文化工作者,不是左联成员)、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就是1931年2月7日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的。但左联仍顽强战斗,除上海总盟外,还先后建立了北平左联(又称北方左联)、东京分盟、天津支部,以及保定小组、广州小组、南京小组、武汉小组等地区组织。参加左联的成员,也不限于文化工作者,还扩大到教师、学生、职员、工人,盟员总数达数百人。

  由于受到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左联在工作中有过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错误倾向。反映在创作中,不少作品内容上染有较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意识。有些作品还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点。对此,鲁迅曾进行过中肯而切实的批评。 左联在国民党政府残酷压迫下顽强战斗了6个年头,粉碎了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军事上的反“围剿”斗争。左联培养了一支坚强的革命文艺大军,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甚至建国以后的人民文艺事业准备了一批骨干人才。左联为建设人民大众的革命文艺作出了卓越贡献。 

  2019-8-12

本文标题: 耕堂劫后十种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28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不爱换头像的人,通常都是这几种性格,有你吗?《记忆银行》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