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子大爷起晚了》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5-22 10:55: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0

《耗子大爷起晚了》是一本由叶广芩著作,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耗子大爷起晚了》精选点评:●2019年4月29日,叶老师来杭州与读者分享。她说丫丫是孤独的,其实人的一生都是孤

《耗子大爷起晚了》经典读后感有感

  《耗子大爷起晚了》是一本由叶广芩著作,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耗子大爷起晚了》精选点评:

  ●2019年4月29日,叶老师来杭州与读者分享。她说丫丫是孤独的,其实人的一生都是孤独的,即使在喧闹的推杯换盏间,也没有人可以走进自己的内心。看到评论里有人说到死亡的问题,叶老师说,她就是想让孩子们认识死亡,要知道死亡不是睡着了,不是从楼上跳下去还能站起来,而是消失,是黑暗,是永远不在了。这是儿童文学也可以传达的深刻内涵。而就我来说,不管是小时候自己买书看书,还是现在审稿编辑,我觉得吵吵闹闹的校园故事绝不能代表儿童文学。

  ●想起城南旧事。儿童文学绝不是没脑子的耍威风和卖萌。

  ●一气呵成,读来有趣,毫无造作之感。

  ●虽说名义上是儿童文学,内里却仍是叶老师一贯的大气厚重,一点儿都不浅淡。叶老师的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能唤起人的共情之感,本书也是如此,没有刻意的抒情和议论,甚至口吻还很是轻松诙谐,但开篇没看几页我便已经泪目,因为一下子就被她的讲述带回到无忧无虑满胡同疯跑的童年时光,众多往事纷至沓来:从吉祥戏院看戏回来那满街昏黄的路灯光,清冷的冬日逛完隆福寺归家就闻到姥姥正在炸小黄鱼的香气……由此更生发出一番抚今追昔流光容易把人抛的感慨。能以至为简洁自然的文字营造出这般饱满的情绪和沉甸甸的感悟,这才真正是大师手笔。

  ●190731听完。可爱,非常非常可爱,而且朗读者是北京腔读的,耗子丫丫的小机灵鬼模样活灵活现,很喜欢这本书。

  ●不简单的儿童文学。处处显得可爱,处处都是智慧。

  ●童趣盎然,常令人忍俊不禁。耗子丫丫和三哥真真是远不得近不得的俩活宝,好玩逗趣哈哈。但是,但是,我心中的同类型最佳依旧是城南旧事,无可撼动。

  ●夜读赶场般地读完了叶广芩先生的《耗子大爷起晚了》,虽定位于儿童文学,但土生土长的北京成年人读后,其京腔京韵、普通人家那顺口的吃食,读书忆儿时,更有百种风情、韵致在其中。叶先生的童年像幅多彩画卷,既可赏又可玩。文风趣味无穷、幽默尽现。和耗子大爷交朋友、溜乌龟005、到园外北宫门老宋家吃烧饼、和老多游玩,识檐兽、与梅子姐姐透过颐和园的长廊彩画听故事,知经典、包括和三哥斗嘴等等,切使人忍俊不禁,手不忍释卷,亦成夜读赶场之态,可见该书吸引力之大,不可多得的好书!

  ●十分可爱,但。。。。其实是成年人向的吧。。。

  ●好的童书总是能让人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下感受到难以释怀的淡淡哀愁,关于逝去岁月的怀念,但又不是执念地留恋着,更像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仿佛拥有类似点石成金的魔力,每个所到之处,都能讲述出令小孩子们痴迷的故事,“我有个秘密要告诉你。”殊不知老奶奶也是从小孩子过来的,管长小胡子的耗子叫大爷,将乌龟认作见证历史的神物,觉得老佛爷皇上住过的颐和园无聊却又深深爱着里面的一切生灵。耗子丫丫懵懂而非幼稚,总是可以用自己一套理论怼得旁人无言以对,童言无忌,又似乎有理有据。到了后面有种《城南旧事》的感觉,爸爸的花儿谢了,我也长大了。耗子大爷没了音讯,乌龟回到了他的地方,送走了老李,三哥结婚,而“我”,也离开颐和园上了小学。

  《耗子大爷起晚了》读后感(一):京味儿儿童小说

  很有童趣的儿童小说,很适合给对京味儿文化有兴趣的小朋友看看,里面很多北京口语是现在小说中不常见的,作为老北京人,里面许多用词都非常亲切生动。 读过作者以前写的《状元媒》,里面曾提过在颐和园里的时光,这部光听书名就蛮有意思的书中,“我”(耗子丫丫)在颐和园北宫门的生活中,见识了偌大的古建筑中的形形色色的人,景,物。因为属鼠的缘故,把小老鼠当做了朋友,养了只名叫零零五的乌龟,认识了老多、梅子、老宋两口子、老李等一群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里面充满童趣的描写,比如为了让缩在壳里的零零五吃饭,往乌龟鼻孔塞酥皮点心。偷吃三哥的酱牛肉还说是耗子啃的,还坚持让哥哥给耗子道歉。最可乐的是因为犯了错误被三哥责骂,没上学的小丫头内心独白,由于这次闯的祸太大,就连他把我归于老娘儿们的行列,我也没有说什么。 非常有趣而且朗朗上口的京味儿童小说,推荐闲暇之余看看。

  《耗子大爷起晚了》读后感(二):不曾褪色的童年,都凝结成为钻石

  自从有了晗,就一直在寻找合适她各个年龄的童书,布书、绘本、认字卡片,童话故事……如今她也长成了亭亭玉立的二年级小学生,我们一起共同阅读的书籍也不下百本。但是,在阅读着《小王子》、《床边的小豆豆》这样的经典同时,一直有个小小的遗憾,有没有中国本土的儿童文学,写中国孩子,说中国故事的那种?

  这不,就发现了这本《耗子大爷起晚了》。作者叶广岑,北京人,被称为“格格作家”,满族,祖姓叶赫那拉。

  北京小女孩丫丫,在偌大的颐和园里跑来跑去跑去,满目水光霁月,却也充满着成长中的喜怒哀乐……

  够味儿

  天长了,夜短了,耗子大爷起晚了。

  耗子大爷在家没有哇?

  耗子大爷还没起哪……

  如果可以的话,建议是和孩子一起读出声来,在文字之外,这是一本适合朗读的书。只有读出来,才能体现出老北京的京韵京味儿,那些不温不燥,张口闭口体现出来的大家气度。

  特别是对话,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总有种听相声一捧一逗的劲头。

  动物和孩子

  孩子天生爱动物,因着没有成见,没有世俗厉害的计较。丫丫在颐和园有两个动物朋友,顶棚上的耗子大爷还有从四大部洲抱回来的乌龟005。耗子是偷嘴的耗子,乌龟是不理人的乌龟。可在丫丫眼中都是可爱可亲的朋友。丫丫偷吃老三的酱牛肉,还喝了就,耗子大爷背黑锅,丫丫会伤心道歉。丫丫用了老张出的主意,用辣椒面逼005活动,结果005大闹颐和园,王八撞油瓶子,一片稀里哗啦。

  那些年,颐和园

  颐和园是皇家园林,虽然丫丫入住的时候已经是大公园了,大戏楼,后山,四大部洲,都是丫丫的游乐场,百草园。即使萧条残破,荒凉寂寥,可雍容气度不减。

  连花开的也有讲究:“老花匠告诉我,园子里花开花落的时间都是有顺序讲究的,寒梅未败迎春开,后湖的桃花,乐寿堂的玉兰,澄爽斋如雪的梨花,乐寿堂的西府海棠,谐趣园的清荷,湖东岸的垂柳……相衬着亭台楼阁的园子,这样的美景就是在天上也找不到。”

  “我们面对着大戏楼,背对着宽展的颐乐殿大玻璃窗户。按规矩这儿是不能站人的,戏台的主人慈禧通常是坐在殿内南炕上,隔着玻璃看戏,极少如人们想象的端坐正中宝座上,因为那样并不舒服。”

  那些年,那些人

  住在皇家园子里的丫丫,打交道的可不是皇亲贵胄。因为皇帝、皇后都“谢”了。丫丫每天接触的都是这些人:东宫门外的那条烟火小街。给留着螺丝转儿的老宋和给她梳揪揪的老宋奶奶,买酒兑水的老张神秘兮兮的那句“我有一个秘密”,南边儿来躲霉的梅小姐和张家姆妈,沉默寡言的“老朵儿”男孩,“喜乐”的老板。这些人曾是实实在在活生生的存在过,而又消失殆尽。如同东宫门外那条小街,除了存在记忆中依旧鲜活,已经无处搜寻。

  是啊,70年过去了,都变了吧。

  “颐和园里,四大部洲的建筑被整修起来,过去的瓦砾场、乱石堆不见了,修复得辉煌得藏式庙宇对我来说是陌生的,是儿时无从想象的。玉澜堂依旧,玉澜门左边那间值班室的门锁着,不知晚上是否还有人值班。仁寿殿北侧延年井的井口一直用石板盖着,熙熙攘攘的游客没有谁关注到龙王爷进出的通道。颐和园内沿着长廊北侧那些常年封闭的小院,它们曾经对我充满了神秘,现在都免费开放了,举办了各样不同的展览……我的颐和园已在记忆中定格,今天的孩子也会拥有他们自己的颐和园……你们再去颐和园或许能看到我,一个拉着乌龟满园溜达的小丫头……”

  《耗子大爷起晚了》读后感(三):大园子里的小丫丫

  喜欢黎戈的散文,每天看她的豆瓣记录,只觉她阅读量惊人,且所看图书多方涉猎,内容五花八门。我不可能像她那么读书,于是跟在她的阅读脚步之后,发现一些我觉得有兴趣的书。

  昨日看她刚五星点评了叶广芩的近作《耗子大爷起晚了》。她说叶广芩是“京地作家中比较喜欢的一位,看她的书脑子里会自动切换成京腔、儿化音(除了《秦岭无闲草》)。北京人的粗朴、皮实、略带痞味的市民气,在书里的小姑娘和她的邻居身上活灵活现、活生生、活泼泼地。‘活’是叶广芩的美感要点。”

  叶广芩祖姓叶赫那拉,她自述自己是慈禧太后的侄孙女,清朝最后一位皇太后隆裕太后的亲侄女,故而人称“格格作家”。除去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诸多头衔,叶广芩创作的长篇小说《采桑子》《青木川》《状元媒》等各类文学作品获奖无数。我读过叶广芩的小说《采桑子》和散文集《颐和园的寂寞》,喜欢她带着浓郁老北京韵味儿的文字,质朴而厚重,耐读耐品,是位非常大气的作家。在她身上,她的文字间,真的能品到“最后的贵族”的非凡气质。年近古稀的叶广芩突然改写儿童文学,有种悲剧演员突然出演喜剧的错位感,实在叫我很好奇。

  《耗子大爷起晚了》只有六万多字,来回几趟地铁就读完了。我翻回叶广芩的散文集《颐和园的寂寞》,果然就在里面找到了《耗子大爷起晚了》里面那个“耗子丫丫”的原型----一个被叶家人叫做“王八丫丫”的小叶广芩。儿时的叶广芩因家里孩子多,父母照顾不过来就把她扔给在颐和园工作的三哥照顾。(在《耗子大爷起晚了》面里,三哥本色出演了“耗子丫丫”嘴里的“老三”。)说是照顾,其实就是敞养,一个小孩子在一个大园子里的寂寞成长。对于“我们家别的不多,就是孩子特多,按大小排行起来,大大小小一共14个,7男7女,我是第13个。”的境况,叶广芩借“耗子丫丫”之口特别在书里这么抱怨:

  井口堵了,老花匠有点儿恼,把一根剪下的枝子愤愤地扔到一边。我问他为什么把这么好看的牡丹花骨朵剪了。他说:“不能都开啊,你争我抢的谁也开不好。就像那口延年井,不是谁都能下得去!”

  我深深叹了口气。

  老花匠说:“小丫头还会叹气?”

  我说:“我们家孩子多,妈顾不上,把我推给老三。当初您要是能像剪花骨朵似的给我们家的孩子剪下去几个,保准我不会像现在这样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没人管,还得自己掐着点儿去食堂吃炒土豆丝。”

  这种抱怨让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儿叹息着口无遮拦地胡乱比喻一番,任谁都会忍俊不禁。不禁摇头一笑,这小孩子的小脑袋瓜儿都想些什么乱七八糟的啊。

  但这还真是孩子式的思维与视角。如果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可不是一样天马行空呢!

  作为儿童文学,并不是只讲故事那么简单,《耗子大爷起晚了》主要讲了小女孩儿“耗子丫丫”与“耗子大爷”“乌龟005”“老多”还有“梅子”有关的四段故事。每段故事里都会有几个讲得自然而明白的启迪人生的道理。

  比如在“梅子”这一段里就谈到死亡这个话题。

  最开始说到死亡,是因为“耗子丫丫”曾把老鼠药丢到昆明湖里。为此老三嘱咐她,以后但凡有毒的物件和吃食一概不许碰。

  老宋奶奶也说:“看见有毒的东西要远远躲开,吃到嘴里就死了,死了就是再没有你了,一片黑,永远走不出去的黑。”

  但“耗子丫丫”很无所谓,她觉得黑不怕,可以点灯。

  老宋说:“跟她讲死,她怎么能明白。”

  是啊,只有对死亡没有认知与恐惧的小孩子才能如此轻松地面对死亡吧。

  而在“耗子丫丫”直接面对熟悉的“老李”的死亡时,才发现“‘死’是很可怕的,因为死了这个世界就再也没有自己了,得孤独地待在黑暗里,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一千年一万年,地老天荒,无穷无尽……她不能死,以后遇到什么难事也不能死。

  老三说“这是每一个人都要知道、都要遇到的,不知道死,没见识过死,人就不算长大。”

  于是认识过死亡的“耗子丫丫”觉得自己长大了。

  死亡本来是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尤其对于孩子们来说,很难解释清楚什么是“死亡”,更别说如何面对“死亡”。《耗子大爷起晚了》非常委婉地用“耗子丫丫”的认知变化解释了这一人类最无法避免的宿命。

  又比如“耗子大爷”曾当了“耗子丫丫”偷吃老三牛肉的替罪羊。“耗子丫丫”痛定思痛,觉得不能让“朋友”背黑锅,所以最后终于鼓起勇气承认了自己的“罪恶”,学会了勇于承担知错即改的道理。

  又有一次宋奶奶给“耗子丫丫”扎漂亮的小鬏鬏,还打了粉蝴蝶结。“耗子丫丫”自以为美得不得了,后来才发现“人家压根儿视而不见。我心里这个失落,别提了。我知道了,不是谁都对别人的事儿有兴趣。你高兴了,别人未必,你喜欢了,别人也未必。所以有什么高兴不高兴的事情最好自己兜着,自个儿知道就行了,用不着张扬。”因为这个发现,“耗子丫丫”曾用辣椒面去呛“乌龟005”以感受他的活力的举动也让她倍感惭愧。

  还有从乡下孩子老多身上,“耗子丫丫”“学会了细致,学会了刨根问底,学会了多想多问,也知道了自己懂得的东西太少。”

  《耗子大爷起晚了》源于一首老北京童谣。跟所有传唱的童谣一样,很多句子好像无聊而毫无意义地反反复复。但它能长长久久地广为流传绝对是有它的缘由的。就像有些看似简单的道理一样,需要不停地问,不停地回答。因为它们值得一辈子去琢磨,去体味。

  叶广芩 在《颐和园的寂寞》说儿时“在园子里孤寂地住着,那实在是一段磨人性情的岁月。我常常坐在谐趣园水榭的矮凳上,望着亭台楼阁,以孩子的心,编织一个又一个与眼前景致和我有关的美丽故事。故事里自然要有园子的主人公皇上和老太后,不能少的是年轻的渔家女桂英和她的老爹爹萧恩,我一定更是其中举足轻重的角色。”没想到六十多年过去,那个小女孩果然成了一个叫《耗子大爷起晚了》的故事里举足轻重的角色。她淘气顽皮又任性,天真狡黠又机敏,胆肥心大又傻气,是个讨人喜欢又充满灵性的小姑娘。这样的儿童文学并不会真觉得只是给孩子们看的,也不是没有童心就不能读。只因它并不需要带着童心去读,因为你读完后就会发现童心犹在的美好。

  《耗子大爷起晚了》读后感(四):起晚了的耗子大爷,正当年的赤子之心

  本来八竿子打不着,最终只能用最乏味的“巧合”来形容的人与书的相遇。

  好像永远都是如此。特别想写好的书评,总迟迟地不能下笔。看了无数本不相干的书也是一样。就像对着特别心仪的人,总归要更不知所措一点,好比近乡情怯。

  教我怎样开口谈论这本看了三遍的可爱的小书?看书过程中,不断想起喜欢的《窗边的小豆豆》。但我不会说它是中国的小豆豆。它就是它自己,叶先生的《耗子大爷起晚了》……两本书我都一样地喜欢。一样的好。

  依然能想起第一次见到叶广芩先生的情形,那天正是她的七十岁生日。发布会又恰安排在颐和安缦的侧花厅,据叶先生说,这正是丫丫当年和哥哥老三生活过的地方。

  说来也巧,那天的新书发布会,也是北京十月文学月那么多场活动中我唯一一个主动要求参加的。本来两年前就有机会见到叶先生的,是给《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新书发布会当替补嘉宾,原本说好的嘉宾有事;但临了那个嘉宾又去了,我这替补就没有补成。也正是这样,心底暗暗存了遗憾。两年后偶然在浩繁的活动消息中看到叶先生新书发布会,就起意要去。但其实严格说来,我并不是叶先生的资深读者,不要说刚出版的《耗子大爷起晚了》,旧作加起来也只看过一篇《太阳宫》。少归少,但当时看完的印象就很好: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这么纯正的白描了:明白如话,同时又优美如诗。

  说不清是为了小说还是作者,我终于来到颐和安缦,并从主办的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了这本书。

  一切环环相扣严丝合缝。可解释成缘分,也可归为巧合。

  待我在热闹的人群中找到一个位置坐下开始看,看前还想,老作家第一次写的儿童文学……就在并不算高的期待中,本书的头几页就让我吃了一惊。再过几页更暗呼一声好险:差一点就因为怕麻烦没有来。差一点,就错过了这样一本好书。

  多半是叶先生文字的魅力静静地在那里召唤我。等待一个孤陋寡闻的后辈对行事低调的前辈的重新认知。

  看书时好几次就在会场笑出声来,突然就明白了何谓《红楼梦》里说过的“余香满口暗自诵记”。从作协领导到批评家依次发言完毕,一个小时过去,我就在会场上头也不抬地看完了全书。

  “耗子大爷的尾巴从顶棚的小洞里垂下,一动不动,像根细毛线。”

  如不嫌外行,我猜这正是儿童文学最正统的写法:一切从孩子的视角开始。《哈利•波特》开头也是如此,但即便罗琳,第一章也得先交代背景,到第二章才敢开门见山,从幸存的孤儿波特被收养后第十年的一个清晨写起。而《窗边的小豆豆》呢?从转学到巴学园的第一天写起。而且这两部作品,还都是第三人称——多少儿童文学都是第三人称啊。这样仿佛更容易展开,也更容易获得隐藏的上帝视角。

  这本却是例外。是找来了叶先生若干其他作品以后我才明白,她本就是第一人称的高手。这十来年反反复复书写的,其实是同一些人,一些萦绕在她心间无时或忘的一些旧日面庞。无论《采桑子》,还是《状元媒》,抑或是那本《去年天气旧亭台》,读者总可以反复在里面看到同一些名字,进而对老大,老二,老三至于老七,还有两位格格的生平了如指掌。《采桑子》里被父亲从颐和园带回来的女人叫莫姜,《状元媒》最后也写到了家厨莫姜。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此人的物理性存在。不知有意还是无心,叶先生在很多本书里都使用了同一些名字,事迹草蛇灰线地存在于各处,就像一块块拼图,只要有心,绝对可以互相佐证地将这些拼图拼成该姓名者相当完整的人生。

  然而这本《耗子大爷起晚了》却不同于此前任何一本,也不同于现今市面上可见的儿童文学。里面最打动我的,也许正是对世间万物的平等之心。叶先生属鼠,从小被叫成耗子丫丫,这是否解释了她为什么在平淡无聊的颐和园生涯中,迅速结识了一只小耗子并视之为友?

  “我喜欢耗子。别的地方的人管耗子叫老鼠,偏偏北京人管它叫耗子。……这称呼透着一股机灵劲儿,透着满满的亲切和随意,没有把它当外人的意思。在老北京,把耗子当家神,谁家有耗子,说明谁家富裕、兴旺,对这个进进出出的小生灵是要敬着的。”

  书一开篇,就说了卖卤煮火烧的王五得罪了耗子大神,生意越来越冷清,终至于关张大吉。然而丫丫看重耗子,却并不为生意。书里的“我”只是一个孤独的被父母送到颐和园和同父异母的兄弟老三一起居住的七岁小女孩,而从天花板上而降的耗子大爷,也并不是什么真的大爷,只是一只饿了多日饥肠辘辘的小老鼠。

  作者是这样描写他们的初遇的:

  “两双眼睛一对,嘿——不怕人的耗子遇上了不怕耗子的人,巧了!”

  这种平等心也是一个敏感善良的写作者天生理应具有的。

  哥哥老三要把天花板上来回活动不时扰民的耗子封死在天花板上,耗子丫丫想,

  “那只被老三封在顶棚里的小耗子,黑暗,无助,饥饿,孤单,出入通道被堵死……我把自己看成了小耗子,想着想着,眼泪就流出来了。”

  为什么孩子最好从小就养动物?无外乎为了这感同身受的同理心。知道被称为万物之灵的我们,并非真的可以理直气壮地独享这个世界。

  丫丫偷吃了哥哥的酱牛肉,老三明知罪魁祸首,仍然指桑骂槐地骂耗子大爷,“我”也难过得一宿睡不好觉。好几天后终于承认。

  这则是道德教育。无声承担罪愆的动物足以训诫有嘴开口认错的我们。

  耗子也有自己的耗生。娶亲,会友,讨生活……有丫丫无从证实却又可尽情畅想的鼠洞天地。——这是想象力训练。

  这本书里最有趣的章节还数丫丫牧龟。自打北宫门卖酒(也掺水卖假酒)的老李帮她从四大部洲的假山里面把乌龟005捞出来之后,老李就一直打乌龟汤的主意……但古灵精怪的丫丫绝不上当,坚持把乌龟带回家当了自己宠物。从带回去到驯化成宠物,花费若干时间,包括用辣椒水逼它伸出头颈,也包括看到乌龟的痛苦油然生出怜悯之心。

  这正是同理心的养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七岁的丫丫未必知道这句话,却天然地成了践行者,因为天性淳朴使然。

  邻居家张大哥乡下的亲戚老多来了。老多是个男孩子,比丫丫大不了多少,对颐和园的一切都感到十二万分的新鲜。丫丫也好奇老多,她发现他夜晚不睡觉,原来是怕睡着了尿床。

  丫丫带老多下馆子,在老多面前表现出自己在北宫门一带很吃得开。大家伙挤兑了半天河北老多不会点菜,临了河南掌柜还给她饶上一荷叶包鸡肠子,说“恁那龟孙爱吃”。

  丫丫随口道谢说:哪天把005拉来让掌柜的瞅瞅。

  掌柜说:恁那龟孙不瞅也很好。

  ……

  就是此处害我在会场上差点笑出了声。最可乐的对话全在这章。老多问老三颐和园的檐兽分别都是什么,老三以“吃饱了撑的”答非所问之;问老多的叔叔老张,老张更直接:他们爱是谁是谁。

  对话之所以让人忍俊不禁,因为完全可能发生在任何一对孩子和大人之间,却又比实际更富有戏剧感。大人要忙自己的嚼食,一天到晚操心恋爱,工作,进步……对孩子多是敷衍。也有总爱占孩子点便宜的比如老李,丫丫就唇枪舌剑,与之来个针锋相对,心里却也知道难得糊涂。

  总之,书里场景处处都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连走在颐和园的大日头下那种孤单和无聊也像……夏天何其漫长蝉鸣如噪,如若有心,也总能找到些乐子。丫丫最大的苦闷,只在于玩伴都在城里,好歹来了个老多,还三棍子打不出一句话来……但她还是殷勤地陪他去了各处询问檐兽都是什么,为此甚至挨了六郎庄顽童一弹弓,也丝毫不以为忤。为向老李求治尿床的方子,又和老多一起下力气做蜂窝煤……足见是典型的北京大妞,仗义。

  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也许因为除了对话有趣——此书对话炉火纯青的程度,私以为超过叶先生此前任何一本写给大人看的书——还在于里面有一个妙人最难得的赤子之心,历经七十年九死而犹未改。

  叶先生说这是在布拉格居住地看格林童话起的念。又说一生从没写得这么顺过。

  我想,也许是这本书冥冥之中决定让她写出来。这是她必须要完成的书。就在写与最终完成之间,叶先生真正找回了自己在颐和园里丢失的一年。

  先生此前小说也好,散文也好,多是凄怆念旧的一唱三叹,不是不好,只是多少囿于自我重复,无论写法还是题材。但《耗子大爷》却展示了最新鲜而天真未凿的童心。彼时世界远远未向七岁的丫丫展开残酷的一面;后来经历的一切,我们在叶先生的若干旧作里,其实也早就知道了。唏嘘有之,感慨有之。却独没有这本小书里展示的,对世界完整而动人的爱。

  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们何其有幸看到了一个年逾古稀的老艺术家仍拥有金子般的童心和巨大的创造力。随时光荏苒,将更璀璨如钻——叶先生告诉我,耗子大爷的故事还会继续写下去。

  我则很高兴在第一本时就认识了可爱的耗子丫丫。耗子大爷起没起晚我不知道,我遗憾看叶先生的书太晚了。

  《耗子大爷起晚了》读后感(五):[转载]《耗子大爷起晚了》:儿童文学视阈下的回忆美学

  五四时期“儿童本位”的创作观念影响了许多作家。作家们惊异地发现,用儿童的眼光站在儿童本位的立场去审视世界,会看到另一番景象。这种以儿童视角所完成的叙事与全知叙事不同,因为儿童思维能力的限制,作家要表现的主题、内容和机构会受到一定的局限,但正是这种局限,让作品有了更多异于成人视角的真诚与纯净,有了更多人性的美好与慰藉。这种全新的艺术尝试推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叙事发展,鲁迅的《社戏》、萧乾的《篱下》、萧红的《呼兰河传》、凌叔华的《风筝》、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迟子建的《北极村童话》、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叶广芩的多个系列作品等都采用了儿童视角来完成叙事,作家们在文字里返回童年,用自己的童年经验完成了对文学性和现代性的思考。

  然而,并非所有用儿童视角叙事的作品都是儿童文学。在很多儿童视角的作品中,那些透过儿童目光观察到的事物其实已经被成人理性整合过,儿童视角的运用只是为了更自由地对人间万象进行观察和判断,为了更真实地体现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因而作品中所表现的观念和情感远远超出了儿童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如叶广芩的系列作品擅长用儿童视角描述家族的故事,其目的是为了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更便于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思考。这样的写法虽然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但从儿童接受和理解的角度而言,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儿童文学作品。

  叶广芩的“家族系列”《采桑子》等,“京剧系列”里的《豆汁记》《小放牛》《盗御马》等作品中都使用了儿童视角。这样的视角便于作家讲述那些既有童年经历又有虚构想象的故事,第一人称的表达让故事有了更多可信度,也有了更多真诚与温情,常常被研究者称为自叙传小说。评论家雷达认为:“这样的小说是编不出来的,非亲身历其境者不能为之,它带着明显的自叙传色彩。”但叶广芩本人在很多场合否认自己写的是“家族史”,她认为自己是用童年经验构筑了一个和真实状况若即若离的家族。她的妹妹叶广荃对这些作品的评价是:“那种对家、对人生的复杂情感,那种广大而深邃的文化氛围,那种历史的沧桑感和人情变异史,那种时代风云与家事感情相扭结的极为复杂的情绪,让我熟悉,也让我陌生。……我和家里的其他人一边读那些小说,一边笑着说,这个是谁谁,那个是谁谁,但是合上书本,却又觉得不像,在这些像与不像之间便泛出了艺术,那是作家的升华。”

  海德格尔认为,回忆是源和根的保证。回忆是“思”的纯洁和深度的守护神,是现代世界的人们被计算逻辑思维污染了的“思”得到救渡的天使。叶广荃的解读与这一观点相一致,叶广芩作品中像与不像的那个部分,正是叶广芩从往日时光中打捞出来的揭示人物深层精神世界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一定是真实的经历,但却是最具文化意义的部分,也是作品最具诗意的部分。它们无一例外地展示着叶广芩眼中的人情冷暖和世事沧桑,借普通人的生活表现历史的变迁。这些作品体现出的隐忍善良哀而不伤,是人性中最美的部分。这种回忆美学的特点在叶广芩的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耗子大爷起晚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也许是为了便于叙述,叶广芩一部分作品的内容彼此间有相互的关联。《耗子大爷起晚了》主人公“丫丫”,哥哥“老三”,娶过三任妻子的“父亲”,颐和园的建筑特点和传说等在其他作品中也曾出现过。虽然这些作品都是儿童视角,但《耗子大爷起晚了》与作家以往的其他作品不同,这部作品的儿童视角更为纯粹,是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因而能够被儿童接受和理解。

  耗子大爷和耗子丫丫的出场很有画面感,最先出场的是耗子大爷的一条尾巴,这条尾巴像细毛线一样,从顶棚上的破洞里垂下来。紧接着,一个用袜子缠成的蛋砸了过去,但顶棚太高,这个蛋没有砸中耗子尾巴,却砸在了耗子丫丫的头上。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我们看到:一个女孩拉着一只名叫005的乌龟在颐和园里慢慢走着,她走过大戏台,走过延年井,走过四大部洲,走过游廊,走过铜牛……颐和园里虽然风景秀丽,没有父母的管束,更为自由自在,但也没有了胡同里一起唱“天长了,夜短了,耗子大爷起晚了”的朋友,没有了可口的饭菜,没有了父母的关心。寂寞的女孩只能把顶棚上的耗子当成朋友,把乌龟当做玩伴,每天牵着乌龟去散步,和颐和园里的成年人聊天。

  与其他以丫丫视角进行叙事的小说相比,颐和园里的丫丫性格特点虽然没有较大改变,依然灵动聪明,活泼淘气,贪吃贪玩,对世界充满好奇,但整部作品没有宏大的叙事背景,没有重大的社会主题,没有复杂的人性,甚至没有较大的冲突。“我”是叙事视角,又是主要人物,散文般的结构看似松散,不专注于人物和故事情节,却行云流水地讲述着一个孩子眼中的颐和园和与其有关的故事。叶广芩说:“这部作品既是我个人对童年的回望,也是对美好童年的致敬,这种自由自在的纯真应该属于每一个时代的孩子们。”

  虽然人物在皇家园林的背景中活动,但这并不妨碍作家营造了一个具有京味儿歌、京味食物、京味礼俗的平民背景。卖烧饼的老宋夫妇,卖酒的老李,修剪牡丹花的老神仙,粗线条的三哥,无所不知的李德厚,憨厚的老多,精致细腻的南方女孩梅子,喜欢做饭的张家姆妈……都在这一背景下活动着。这些人物之间没有复杂的关系和冲突,他们有的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人生冷暖、命运无常也会关顾他们的人生,但他们依然宽厚善良。琐碎庸常的日常生活经过一个孩子好奇的目光打量之后,呈现出了一种平淡、从容、豁达的气象。丫丫和这些人物之间妙趣横生的对话与胡思乱想,一个个穿插其中的传说与典故,让颐和园有了一股烟火气,正如作家所说的那样:“烟火气给这座园林填充了新的文化内涵,这种内涵是历史和生活的结合,是我们北京整个文化传承的底蕴。颐和园曾经的街坊四邻,让我初识人生,这里的精致大气、温情善良奠定了我的人生基调,让我受用匪浅。”

  因为是为儿童读者所创作的作品,作家有着非常清醒的创作意识,有意简化了小说的结构,并对某些不宜于儿童的场景进行了非常克制的描写。《耗子大爷起晚了》与《豆汁记》之类的作品相比,同样写的是童年回忆,《豆汁记》有着非常清晰的显性和隐性双重结构,能让读者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互文,在古今对照中深入地认识人物,让情节有了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韵味,表达了深刻的现实内容,实现了戏剧与人物命运的同构。但这样复杂的结构显然不适合儿童阅读。《耗子大爷起晚了》选用了较为简单的单线结构,将所有内容分为看似没有关联的四个部分,每个部分自成章节,但连贯在一起,则讲述了每个人物包括耗子和乌龟的完整故事。

  难得的是,作品并未因是为儿童读者创作就规避了死亡的描述。但与《采桑子》之类的作品相比,其描写非常克制。两部作品都描写了入棺和葬礼,《采桑子》中详细描写了人死后要在口中放茶叶包,钉棺材的时候喊躲钉等细节和情景。《耗子大爷起晚了》则没有这些细节,而是详细描述了一个第一次看到死亡的孩子的观察和感受。她远远地看着老李的家人哭泣,看着大家凑份子钱,看着老李媳妇在棺材要盖上时猛力向上扑。当她看到老李最小的孩子没人管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抱起他,让他看老李最后一面。老李的死,让丫丫认识了“死”的可怕,她终于明白老三为什么说“人没有见识过死,就不算长大”。

  《耗子大爷起晚了》的儿童视角纯粹而真实,体现出作家对儿童文学美学特征的深刻认识。强烈的责任感让作家并不满足于给儿童讲故事,她更希望用语言和形象去解开孩子们的心结,“告诉他们社会是怎么回事,人生是怎么回事,这是我们儿童作家的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责任不光是对儿童作家,对所有作家都是一生需要面对的”。

  作者:余雷

  原载:《中华读书报》2019年1月23日16版

  叶广芩,1948年10月生于北京市,满族。中学就读于北京女一中,后考入北京七二一护校,1968年分配至西安,在黄河厂卫生科任护士。1983年调入《陕西工人报》,任副刊部主任,同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函授部学习。1990年至1992年,在日本千叶大学法经学部学习。1995年调入西安市文联,在创作研究室任专业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家协会理事。叶广芩是当今中国文坛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实力派女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采桑子》、《全家福》、《青木川》等,中篇小说《梦也何曾到谢桥》曾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本文标题: 《耗子大爷起晚了》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27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戴上套套以后勃起时间就特别短怎么办?《说地》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