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的阶梯》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5-21 08:34:5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9

《断裂的阶梯》是一本由(美)基思·佩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断裂的阶梯》精选点评:●从进化的角度来讲,我们追逐地位的先贤,比他们懒散的同时代竞争者留下了更多的后代。相应的,他们那种内心深处

《断裂的阶梯》读后感摘抄

  《断裂的阶梯》是一本由(美)基思·佩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断裂的阶梯》精选点评:

  ●从进化的角度来讲,我们追逐地位的先贤,比他们懒散的同时代竞争者留下了更多的后代。相应的,他们那种内心深处对地位的渴望也馈赠给了我们。对此,人们毫不费力地就能通过相对比较来判断社会阶级的高低,这就是一类对物质财富和不平等本身难以置信地敏感的物种背后所隐含的逻辑。最终,相信自己相应贫穷的人更多的采取了短视的决策,面对危机时他们的身体也有一套复杂的机制采取相同的策略,其代价是牺牲自己未来的福祉。

  ●有些不错的内容,但凭着几个心理学实验就急着开社会药方的劲头实在可笑,书名纯属标题党,这本书和阶梯有点关系,和断不断裂完全无关。

  ●很有意思的视角看问题,尤其是参与过扶贫攻坚工作后再返头对照看,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然而被忽悠怕了,看里面的各种心理学和社会学实验时心里先冒出各种怀疑(真的无奈)。后记归纳总结得很好,感谢译者的付出!

  ●这种书做不到字字珠玑就只能自己挑着看。。贫困,也是一种心理。

  ●从不平等的角度解释了现代人幸福感的增长速度远低于经济增速,感觉某些地方的翻译不太连贯。

  ●虽然已知,但写的不错

  ●耳目一新,值得一读

  ●我以为能看到的:社会学书籍 实际上我看到的:心理学论文 建议直接看第九章和译后记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06/11/%e6%96%ad%e8%a3%82%e7%9a%84%e9%98%b6%e6%a2%af/

  ●这种循环的力量称为“地心引力”,处于恶劣环境中的人们会被无数负面因素自我强化,这让任何想摆脱这种引力的行为变得难上加难,只有努力达到“逃逸速度”的人们才能永远地摆脱这个恶性循环的困扰,无疑是凤毛麟角。

  《断裂的阶梯》读后感(一):断裂的阶梯:不平等如何影响你的人生

  总的来说不平等和贫困都是结构性的问题,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要么听之任之潦倒一生,要么为了逃离这种劣势环境以加倍的努力去奋斗。因为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要做到怡然自得是很难的,你想佛系但是周围的比较都会催着你努力,要奋斗要积极… 这种“早生快死”的生活逻辑在周围很多亲戚上上演。生活真的很难呐,没经历过贫困生活的人是无法理解在贫困中生活的感受吧。 作者在文中说的这段话我蛮赞同的: “缩短阶梯,即减少不平等,是解决许多已知问题最快捷也最有力的方法,因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会促进其他很多问题的解决。一般来说,政策专家一次会集中寻找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医学专家寻求改善健康状况,犯罪学家规范政策以减少犯罪,教育专家设计改善学校教育的方法,等等。当然,我们面临的每一个社会问题都会有其独特的面向,但极端的经济不平等是其中很多问题的共同本质,如果不直接解决极端经济不平等的问题,而是迂回地提出其他方案,都是愚蠢的做法。” 虽然直接缩减不平等很难,但是想法还是很美好的。

  《断裂的阶梯》读后感(二):断裂的阶梯

  根据桑德尔在哈佛本科生千人大课中的简单调查,即使是出生顺序的不同也已经造成了不平等,因此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绝对平等。那么,无处不在的不平等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心理学教授基思·佩恩在《断裂的阶梯》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不同于其他许多研究偏重不平等的经济后果,本书聚焦于不平等对人类心理状况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系统梳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大样本统计数据与丰富的个案案例,佩恩发现,人类天生对不平等有着敏锐的感知力,而且越接近社会阶梯底部对不平等越敏锐,而这种对不平等的感知则深刻影响了人类的各种心理机制,从而使得人类社会不仅在财富上也在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上产生分化,这也就解释了阶层固化与政治立场分野何以可能。

  断裂的阶梯:不平等如何影响你的人生 (美)基思·佩恩 / 李大白 / 中信出版社 / 2019-5

  子扉我 2019年春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19年6月11日

  《断裂的阶梯》读后感(三):随手记《断裂的阶梯:不平等如何影响你的人生》

  假期在国外,惊闻咪蒙公司旗下公众号“李粒粒LiLiLi”更新一条消息,表示“我们回来了,这次是真的回来了”,并表示:“还是原来的团队,还是原来的我们!”一想到,寒门难出贵子、女孩你靠什么养活自己等此类渲染阶层文章已在路上,不寒而栗。

  后来回京路上,飞机上6个多小时,翻完了这本书,随手摘了一些有趣的观点,共享。有助于理解攀比阶层不平等下,社会撕裂和财富分配等问题。

  1 收入不平等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世界上最富有85个人掌握的财富,超最贫困35亿人财富总和。美国为例,超过20%的财富被1%的人掌握。

  2 现代社会一些谬论被解释—平板电脑也许很便宜,但不意味着我们能获得财务安全。在这个平均住房面积达2000平米英尺的世界上,很多家庭依旧负担不起一次400美元现金急诊。

  3 不平等不单是有多少钱,也是我们与他人比较所处位置的问题。虽然穷人可能不会在事实上更穷,但当上层阶级稳步变富、中产阶层和赤贫阶层就会听过比较而觉得自己愈加贫困。

  4 地球70亿人,84%的人拥有宗教信仰。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清醒,但从深层意义上还是宗教性的。越是发达、贫富差距越小国家,宗教化的程度就越低。当人们物质层面更安全,他们就不太需要来自宗教的慰藉。

  5 对不平等有两种解决路径:(1)关注社会背景 (2)我们对不平等的回应。第一步可以先建构一个比较平缓的社会阶梯,第二步让生活在阶梯中的人们过得更好。我们的目标也不是完全消除不平等,只是把不平等程度调整到更人性化的范围。

  《断裂的阶梯》读后感(四):富人不会告诉你的真相:成功靠的是投胎

  一本研究综述和科普著作,对解决社会问题并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看完只会对垂直世界更加失望。

  贫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决策能力的?在危险而不确定的环境中,人类更倾向于不停的繁殖,这就是“快生早死”理论,人类为了增加基因传递的机会,女性生育的年龄就越早。而在繁荣安全稳定的环境中,人类会繁殖得更晚。

  当我们感到贫困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孤注一掷,缺乏理性的思考。而当我们感到富有的时候,我们更倾向于从长计议。

  如果你出生在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你只会关注眼前必须解决的温饱问题,甚至会为了钱,铤而走险而不顾你的未来,对于女性来说会在很小的年纪不停的生育,来增加基因延续的几率。相反,如果你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你有更多的时间来为未来做打算。

  但是我们对贫穷和富有的感知是有偏差的。有房有车的人也会感到贫穷,但真相是这样的人根本就算不上穷人。

  所以我们为什么会感到贫困和富有?是因为我们总是不自觉的和周边的人进行比较。

  而且我们无法停止比较,即使这会让我们更加的焦虑,但是比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能区分出同班同学中,哪些人的家里比较富裕。

  “乞丐不会妒忌国王,但是会妒忌比他更富有的乞丐。”peer pressure意为同侪压力,也就是说我们只会和我们处于同一阶段的人进行比较,如果为了让自己能够好受一点,我们可以选择向下比,但是这会让我们自我满足而停止进步。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往往倾向于向上比较。所以你去看,新中产更容易焦虑,离上流社会还差一步,可望而不可及。关键是你在努力的时候,别人比你还努力。

  世界上20%的人占有了80%的财富,收入不平等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相比脱贫,缩短收入差距能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在资本主义国家,富人并不关心这些,因为危险和不稳定离他们很远,在社会主义国家稍微好一点,因为贫富差距没有发达国家那么大。可惜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能减少贫富差距的政策,有些政策见效的速度赶不上这条鸿沟加大的速度。

  虽然真相很残酷,但我们除了努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好像也没有别的办法不是吗?

  《断裂的阶梯》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 为什么富国的穷人更难熬

  戴维·希普勒在《穷忙》里说:“在一个富有的国度当一个穷人要比在一个贫穷的国度当一个穷人难熬得多,因为在美国,人们基本上已经失去了过穷日子的本事。”

  这本书讲的是美国的贫困问题。它揭示了贫穷其实是一系列互相交织的问题,它们互为因果,拖彼此的后腿,“不仅工资水平低,而且教育水平低;不仅工作没出路,而且能力有限;不仅存款不够用,而且消费不明智;不仅住房条件差,而且育儿方式不当;不仅没有健康保险,而且家人不健康。”正因为一个困难会加剧另一个,直到陷入死循环,所以穷人时刻生活在摇摇欲坠的危境中,而单单改善其中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奏效。希普勒提出的倡议是援助力量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好构建一张安全网,在穷人从每个点下陷之前都提供缓冲乃至援救。

  但是,《穷忙》并没有具体探讨为什么富国的穷人更难熬。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超越了“贫穷”,它涉及到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的一个更深远的问题:经济不平等。心理学家基思·佩恩在《断裂的阶梯》一书中指出,比起绝对的赤贫,相对处于社会经济阶梯的底层,就会使人更容易做出错误决定、在工作中发挥失常、相信超自然事物和阴谋论、面临糖尿病和心脏病等健康风险……换句话说,只是“感觉贫穷”而非事实上的贫穷,就足以让人处于“穷人”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之中。这实际上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富有国家,会有严重的贫穷问题。

  一 贫穷的逻辑和不平等的逻辑

  造成贫穷的原因是特殊的文化和性格缺陷,还是糟糕环境的影响?讨论贫穷问题的争辩经常发生在“内因论”和“外因论”之间,但其实我们都知道,内因和外因通常是共同发挥作用的。面对资源丰富或紧缺的环境,人类会发展出不同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佩恩在书中从进化的角度解释了这一点。简单来说,自然选择是一种环境影响生物进化策略的过程。当资源丰裕时,生物可能倾向于推迟繁殖的时间,做更好的准备以养育更多后代;而环境艰险时,生物往往会尽早繁殖,即采取一种“快生早死”的战略,从而提高自己基因传递下去的几率。长久之后,对环境敏感、能够在这两种策略间及时切换的生物体留下了更多的子嗣。早期智人经历的就是这样的故事,因此这种倾向就留在了我们的基因里。

  心理学家通过对人口数据的研究发现了这件事:贫穷地区的女性生孩子更早,而且预期寿命较低可能是促成更早生育的最大压力源。而在更进一步的追踪实验中,研究者甚至发现贫穷的女孩进入青春期的时间都要更早,也就是说早生孩子不仅是一种主观的选择倾向,而且是女性身体“一种对她所处环境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程度的回应”。在艰苦的环境影响下,这些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容易不自觉地进入“快生早死”的生命路径。

  按照这个逻辑,“快生早死”策略其实是对生存压力的回应。因为生活中风险太多、缺乏控制感和安全感,人们会感到无助,“明智的选择能改变今后的生活”的信念逐渐被摧毁,未来目标遥不可及。由此催生的短视决策不仅仅是早生孩子这一条。对教育投入不足,不能长久地在财务上自律以积累资本,为应付眼前的危机铤而走险……都是典型的“活在当下”的决策,也就是为短期回报牺牲长远未来的决策。往往正是这些决策让穷人永远爬不出泥潭,甚至贫困代代相传。

  但受困于短视决策的不仅仅是绝对意义上的“穷人”。影响决策能力的压力来源其实不是贫穷,而是经济不平等。佩恩指出,“我们通过邻里比较感知自己的财富,因为我们潜意识中是通过周围环境感知一切的。无休止的社会比较意味着我们自身的价值从来就不会真正独立于我们周围的有产者和无产者。当富者更富的时候,周围的其他人就会觉得自己更穷了。”肉眼可见的高度不平等,会凸显处于下层的人生活中不堪的一面,由此带来的焦虑、不安全感和信念丧失,与赤贫者面对的压力是一种东西,因此同样也会启动广义上的“快生早死”路径。

  不平等会影响健康。医学研究发现,人们释放的“压力激素”——肾上腺素和皮质醇会带引起血液循环、呼吸系统和内脏的一系列反应,它们都是为人的身体应对“当下的挑战”服务的,而这种反应的代价是在将来提升健康风险。压力日积月累,形成质变。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一根弹力绳拉得多了更容易断开。研究者从发达国家的数据中发现了相对经济地位与寿命的相关关系,并在各国的横向比较中,也发现像美国这样更不平等的国家,其国民的健康水平更差。“不平等驱使人们冒更高的风险,不确定的未来导致人们选择冲动的生活方式。受到享受眼前欢愉的诱惑而抛弃有利于自身的长期健康,这两者之间有着清晰的联系。”

  与贫穷逻辑中的内因与外因类似,不平等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而行为上的差别又会扩大不平等。“相对贫穷”和“绝对贫穷”所带来的很多问题都有相似之处,不平等与贫穷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

  二 为什么我们无知无觉

  为什么要帮助穷人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像“因为山在那里”那样显而易见:因为他们需要帮助啊。但为什么、以及多大程度上应该减少经济不平等,这个答案就没那么确定了。

  保守派和自由派对贫穷和不平等现象持有不同的看法。佩恩在书中用数据破除了“美国大部分穷人给保守派投票,而大多数富人给自由派投票”的迷信,指出实际情况差不多是相反的。当然,倾向于保守派的富人不完全是受自身的利益驱使,因为维护经济不平等的现状还关乎他们对市场规律的信仰、对什么是公平和正义的认知。“当人们在与他人的竞争中胜出时,结果总是某种程度的不平等。”

  只是,心理学家利用实验证明了人们通常很难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利益上的优越感会使人们觉得自己在观念上也比其他人先进,产生自己相对更聪明、更能看到事情本质的错觉,于是自然而然地觉得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人才是“客观的”,而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要么被蒙蔽了,要么就是判断力不足。这种奇妙的心理倾向可能就是富人真诚地认定政敌的观点不可取的原因,他们把自身利益当成普遍原则,却对此无知无觉。

  当人们强调个人权利、能力和责任来正当化“一定程度的”经济不平等时,往往也意识不到这些观念背后和种族偏见难解难分。历史造成的非裔美国人在经济上相对弱势的地位,给人们头脑中为特定种族和“贫穷”、“接受福利者”的形象建立了连结,而与贫穷伴生的社会问题——高犯罪率、穷人可能的性格缺陷、对工作场所规训的不适应(“懒惰和不诚实”)……也就和种族连结在一起。这又强化了对贫穷的“内因决定论”的印象,甚至被归为一种“劣等”文化。虽然实际上,美国接受福利的人数在各主要族裔(白人、黑人和拉丁裔)中差不多是平均分布的,但不妨碍隐形的种族偏见让人把福利制度想象成是仅让少数族裔受益的东西。可是,福利制度不单单是针对贫困的。作为财富再分配的主要手段,它的削弱会加深整个社会中的经济不平等。

  也许,阻碍经济不平等减少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全世界的人们普遍对它的实际程度认识不足。有很多研究在世界各国的普通人当中进行广泛的调查,要求受访者估计“本国无技能工人的年平均收入和本国一家大公司总裁的平均收入”,然后发现,“在每个被调查的国家,受访者都戏剧性地低估了工资不平等的实际程度。”人们估计的二者收入差距多在10倍左右,而认为认为理想的收入差距则更小得多。这两项结果(估计和理想)在不同年龄、教育水平和政治倾向的受访者的答案中都惊人一致,然而它们和真正现实的差距更加惊人。例如,美国人在2019年的一项研究中估计CEO的收入是普通员工的30倍,但实际上当年CEO的平均年薪大约是普通员工的350倍。

  政治学家约翰·罗尔斯在他著名的“无知之幕”思想实验中,认为在不掌握任何关于自身和未来的信息时,被抛入宇宙“三千世界”的理性人都会选择一个各方面比较平等的社会,因为这样能保证最坏的可能处境也可忍受。当心理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把“无知之幕”的思想用于真实的实验中时,他们无一例外地观察到了罗尔斯预测的结果。在尽力消除我们自身的历史、经历、所处位置等等带来的偏见之后,其实每个人都向往一个更加平等的世界。

本文标题: 《断裂的阶梯》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20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校订本)读后感100字这年头不流行送玫瑰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