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荒诞小说》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5-20 10:55:3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5

《卡夫卡荒诞小说》是一本由余匡复著作,25.00元出版的2019-4图书,本书定价:20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卡夫卡荒诞小说》精选点评:●变形记还不错●荒诞,抑郁,无力自救。●读不明白还真是●好几篇不知所云的赶脚。。●着实

《卡夫卡荒诞小说》读后感锦集

  《卡夫卡荒诞小说》是一本由余匡复著作,25.00元出版的2019-4图书,本书定价:20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夫卡荒诞小说》精选点评:

  ●变形记还不错

  ●荒诞,抑郁,无力自救。

  ●读不明白还真是

  ●好几篇不知所云的赶脚。。

  ●着实荒诞,几乎看不懂

  ●读得好累,无力欣赏。

  ●只读了《判决》、《变形记》和《致科学院的报告》。“变形”既是格里高尔的变形(他只变了外形,没变内心),又是家庭成员的变形(他们外形没有变,却变了内心。)【来自于余匡复的选本序】葛雷特在最开始承担了照顾哥哥的使命,是慢慢地失去了耐心。这才更真实吧。大部分人都是想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可是久病床前无孝子。

  ●荒诞派现实主义小说的始祖。总体上的荒诞,心理和细节描写的细腻,难怪人家都说村上写书手法是借鉴他的,真是果不其然呢。好孤独的内心,好深刻的对社会对现实的理解。小人物在权力持有者(判决、在流放地)、资产家(骑桶者)、没有自由可言的社会(致科学院的报告)面前的软弱和无能为力,小人物内心深处的惶恐、不安、恐惧(地洞),孤独、绝望(变形记),都通过象征、隐喻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不直接告诉你,却更深刻地进行了批判。只是,由于在写作世界中始终找不到出路,所以才会像乡村医生一样,自救不得,一步错就再也回不了头,只能死去,死前嘱咐朋友把稿子焚毁。放弃吧,放弃吧,最后一篇寓言小说如是说,卡夫卡的人生态度确实太消极悲观了,人生确实艰难,但还是要努力过好每一天。

  ●爱死了这种满篇心理描写要么满篇对话让我走神看上两三页再回神都不会out的神经风格!

  ●翻译的不错

  《卡夫卡荒诞小说》读后感(一):荒诞却没有出路

  加缪说,西西弗在巨石的一次一次跌落中,向着命运到荒谬不屈服,是对于荒诞命运的反抗。

  然而,卡夫卡却痛苦地说,人本身有什么出路呢?不过是一只猴子把自己阉割成人的样子。我们同命运到抗争,不过也是如此,找一个出路。那个出路的本身不存在。

  看完此书,半知半解,解的那部分是痛苦的。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在命运面前我们无能为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冷漠的,无奈的。

  就像《骑桶者》,有人说那是金钱使人异化,我却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在文中,贫苦的骑桶者在穹顶说话,发出了混浊的声音。我认为,也有可能是对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的一种影射。很有可能我们都抱着好的念头,但是鸡同鸭讲。

  我们的命运啊,就像那一句:他踉踉跄跄,就像一个在不熟练的鞭子抽打的陀螺那样。

  小心的,怯懦的,善良的,敏感的,多虑的,卑微的,在权力之下,死于非命。

  《卡夫卡荒诞小说》读后感(二):“因为人是复杂的,社会是复杂的,所以文学必定是复杂的。”

  “因为人是复杂的,社会是复杂的,所以文学必定是复杂的。”这个长句子来自于这本书的前言。其实,一直都很不喜欢这样的前言。如果,你可以在前言里了解本书作者已被公认的写作特点,以及本书讲述的故事主要表达的含义,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这本书?我们只要读前言就好了。所以,每次遇到这样的“前言”总是放到最后才看。

  再来说说这个句子,也犯了很主观的错误。既然“复杂”,就不能够用“必定”二字匡死。复杂,便表示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其中便也不乏极致变化之后的“简单”。

  一向都比较喜欢具体案列具体分析之后,再拓展到广泛大众可能出现的共同特性。虽然,这样做也不一定能够达到百分之百的精准,但比起假大空的随口说说,总不会显得那么心虚。

  比如本书的作者,他本可以直抒胸臆,用直接且犀利的语言抨击他对这个世界的不满,可是他没有。他转而运用一个个晦涩偏执的故事表达了他厌世的态度。

  对,他表达的是“厌世”而非“愤世”。这样的表述方式,似乎又把问题复杂话了,似乎也印证了那个长句子的含义。但至少在我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复杂的,而且相当的简单。决定一个作者写作方式的主要因素,无非就是性格因素。而性格又决定于他的生活环境。而环境因素,最终还是要追溯到“人”的天性这个本源。

  虽然,性恶论与性善论的对错始终未有结果,但这并不影响每个人对其都有自己的看法,实在没有什么主观判断能力的,大不了就回答“不知道”。

  所以,其实往往大多数时候,复杂的并不是作者本身,而是看客读者。作者表达的时候虽然选择了晦涩的语言,但心思还是单纯的。最后,当他的作品变成印刷物,不成名尚好,若一旦成名,对他作品的揣摩就会被当成一件正经事来做。

  而,正经事必须就是复杂的。

  所以,作者最后选择烧掉他的作品,或许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对它们的不满,而是因为他不想把他的“哭泣”,被大多数看成不是“哭泣”那么简单。

  《卡夫卡荒诞小说》读后感(三):摘录《选本序》余匡复

  卡夫卡的作品写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特别写普通人和权力持有者之间的关系。卡夫卡所写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绝度缺乏同情心的自我中心的关系。在这种冷漠的社会中,主人公(往往是一个极普通的规矩小百姓)一方面要受到权力持有者的压力,另一方面,他还要受到环境对他的压力。环境对他所遭到的不幸和痛苦毫不关心和同情,有的甚至还对他踏上一只脚,让他雪上加霜。最后,这位主人公(往往是一位典型的弱者)只能听人宰割,毁灭完事。因此,卡夫卡的许多作品几乎都是一份份弱者无辜受害、束手就缚的受难纪录。 卡夫卡的小说特别写了普通人在这样的处境中的孤独寂寞、孤苦无告、无助无援、内心的痛苦和精神上所受到的种种折磨和创伤。 《变形记》小说主人公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一天早上醒来发觉自己不复为人,成了一只大甲虫。他本来用他的收入养活着全家,现在却要全家来养活他了。家中的父母和妹妹(除父亲外),对他突然变成甲虫的可怜遭遇先是充满同情和关怀,妹妹每天给他送饭、打扫房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他慢慢地开始由怜悯而变成了讨厌,最后对他的讨厌变成了对他的憎恨,家里人都把他当成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大包袱,都怀着鄙夷的目光,希望他早点死去。一天,他终于在遭到全家长期的嫌弃后,在孤独寂寞中悄然离世。全家为此庆幸!父亲说:“让我们感谢上帝吧!”一家三口为庆祝格里高尔的死去,决定乘车去城外郊游。 小说写了格里高尔“变形”后,全家对他态度的变化,这种“变化”便是“变形”。因此,《变形记》中的“变形”既是格里高尔的变形(他只变了外形,没变内心),又是家庭成员的变形(他们外形没有变,却变了内心) 人变成甲虫是完全不可能的、荒诞的,可是人遭到厄运、不幸、陷害、暗算、迫害等等之后,由“人”变成了不被人尊重的“虫”却是常见的。一般评论家把《变形记》中人变成虫解释为“异化”或“非人化”。但人变成虫的象征还可以有多种多样解释的可能,比如这“虫化”也可理解为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由“体面”到“不体面”的变化。家庭成员对格里高尔由同情→讨厌→憎恨的这一变形三部曲,不是说明在人与人关系冷漠的社会中,在功利主宰一切的社会中,人都在变着形吗?(契诃夫的《变色龙》不也是变相的《变形记》吗?)在功利主宰一切的社会中,你一旦有了权和势,或有了钱成了财主,或出了名有了地位,许多人便会在你的面前“变形”,同样,那些原来无权无势、无名、无地位、无财产的人一旦有了这一些,也会同样变他们的形的。这样的事和人我们难道见得少吗?相反,你一旦没权没势没钱了,人们也会同样在你面前“变形”!只有到了人类的大同社会,人实现了他的真正本质,那时的人就再也不需要变来变去,也再不会被变来变去了。 《变形记》主要写了主人公“虫化”后的内心痛苦及他遭遇到的人间冷酷。格里高尔品格高尚,他在“虫化”后一步步遭到家中人(他最亲近的人)的鄙弃,可是他还一心想着他恢复人形后如何报答他们。 卡夫卡的小说多数写受难者,但这些受难者却在德行上远比他们周围的功利主义者高尚,因此他们都是崇高的受难者,可是他们不是反叛者,几乎都是逆来顺受的忍受者。 格里高尔虽变成了“虫”可是我们在阅读时根本没有把他当成“虫”的感觉,因为他的一切思想、行为和动机…仍然与正常人一样,所以我们也从来不曾把他当成“不是人”!读者的这种心理感觉正说明,“虫化”是强加于他的外力、强力和暴力。因此,“虫化”—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为荒诞,卡夫卡正是用了荒诞的形式展示了这不该存在的荒诞的现实。

  《卡夫卡荒诞小说》读后感(四):一种面对命运的绝望

  一直想关于卡夫卡写些东西,但是早年囫囵吞枣不能通读其作——现在亦然,只不过有了些自以为是的小感悟,昨夜失眠拿出这本大多数都看过一次了的作品(变形记得有10次以上了吧),趁现在昨晚的想法还没忘掉,抓紧写下来吧。

  卡夫卡的东西很涩。上个月把这本书借给一号称读书极多读书速度极快的本科师妹,没几日还给我说“完全看不懂”;确实,比起她整天看的三流网络文学还有稍微高大上一些的讲故事文学来讲,第一次读卡夫卡的读者很容易无从下手,有一种“这些字我都特么认识,怎么连到一起就看不懂了呢”的感觉。俗人楼主最近也看了一些三四流的漫画连载,忽然心生一想法,最一流跟最低等的文学作品读起来都是不合理的,区别在于低等的文学作品仅仅是因为作者自身的原因造成情节的突兀、人物塑造的多余以及整个故事的冗长或无逻辑等等,而一流作品的不合理来自其自身,来自于文学作品超越理性的闪闪发光之处,来自于发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的魅力,说了这么多,文学里有一类似的高大上的词,叫“荒诞”。但是对于这本小说的分类,算是无心插柳,自觉式荒诞派的写作手段要比卡夫卡晚了40年,但确实卡夫卡的作品带着一种荒诞的韵味,说是宗师也未尝不可,所以人家是大师。

  回到这本合集,我最初是冲着《地洞》去的,就先谈谈这个小短篇。很多分析文章称地洞是反映小人物受到体制跟社会的压迫唯唯诺诺担惊受怕的感受,我不敬地说一句,确实有点这个感觉,但总体来说是XJB扯淡。对于这个小短篇来说,更多层面上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是一种写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寓言,总而言之——地洞就是人的自心。稍微有点自闭情绪的人感受一下,这篇把那种想与世界相互交流却又畏缩不前的感觉写绝了,主人公小动物把自己的地洞(心)塑造地完美无缺,不断洋洋自得地耍着小聪明地完备自己的心灵却又害怕他人来接触——除非是自我引导而来,这种写法像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里面那个在地下室里思考自身存在的自闭青年,要不怎么说说陀翁是现代文学的起源嘛。

  之后几篇文章大多以前读过,《变形记》就不多说了,各种文学史文学评论铺天盖地,在这篇文章上我觉着主流的评论还是比较靠谱的,一种对于人的异化;《科学家的报告》算是一篇讽刺人性的小品(我第一次看还特么好像是在读者上),放在这里总觉着跟后面那个寓言集大多数一样像凑数;《骑桶人》《判决》《乡村医生》这三篇相对而言算是比较符合前面那个为了出版方便写的乱七八糟的序言的,所谓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啊,金钱跟权力对人的异化啊balabala,在这顺便说一句,都提这个了居然在序言里不介绍卡夫卡与父亲的关系,一星就扣在序言跟几篇充数之作吧。

  最后重点说一下意外发现的两篇文章《在流放地》跟《法的门前》,个人在体制实习过一段时间,《在流放地》一些部分确实把体制的一些弊端写绝了,所以说文学永远来自于生活,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看《在流放地》,真的是毫无感觉;但除了对体制的批评,越往后看感觉这个主题或许更大,处刑机器代表的往小里说是体制,往大里说它是一种社会规则对人的束缚,一种无法摆脱的人的命运,像《科学家的报告》所说,人猿变成人只需要学会生活,不需要学会自由,在整个小说集当中,充斥着的让人感觉到不快的就是这样一种人面对人生、面对世界、面对命运超出理性的绝望感。法的门前的守门人,可以是命运、可以是上帝、可以是高于理性的各种至高无上的存在物;人的一生,就在叫作世界的门前徘徊,永远在门外战战兢兢,如西西弗一样重复着无用的工作,最后由命运对你审判:“这扇门一直只向你打开”。不,或许不只是这个小说集,卡夫卡作品所传达出来内核,不管是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还是等待审判的约瑟夫·K,不管是机器前的军官还是一直也进不了城堡的K,更多的也是这样一种悲观的化物,一种荒诞的生活、一种对于命运的绝望。

  但话又说回来荒诞的写作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绝望,在这种生活方式中,除了绝望还有一种思考生活的高贵感,毕竟荒诞是整个世界的本身构成要素之一,是人类不得不去面对的一种命运。写到这里,也想送给跟我过去一样难以读通卡夫卡乃至后来的加缪等文学的朋友们一些文字:在你读这些作品前,你可曾在忙碌的生活中思考过活着的意义,可曾偶尔跨出自己生活的框框架架去以一种“上帝视角”审视自己的人生,可曾在忙乱中感受到世界的荒诞,可曾品尝命运送与你的每一道”大餐“?有了这些经历再去读整个卡夫卡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学,估计就不会这么困难了。

  《卡夫卡荒诞小说》读后感(五):卡夫卡短中篇小说分析

  1.《判决》

  借父子冲突表现家长式强权和权威对人的凌辱和戕害。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这篇小说,则“父亲”是等级制度中残暴的统治者或权力的化身,“儿子”则是一个无权无势的人,起初对“父亲”百般依附,但是后来的很多细节还是表现出儿子期望“埋葬”父亲,重新掌握话语权的渴望。也可以理解为被统治者对于统治阶级的反抗和对老朽的憎恨。

  2.《变形记》

  这篇中篇实在是太有名了,摘录一些网上的分析。 《变形记》通篇围绕着格里高利奇异而悲惨的经历展开。线索极其简单,卡夫卡却用他无与伦比的阴郁爆发力将之丰满成了一个浸透异色的故事。轻轻一挤就能看见它的流淌。 《变形记》的最大魅力当然不是情节。也有人说它的成功在于其中人物的完满鲜活,与其这么说,不如稍稍改变提法。真正带给文章生命的,是一个以前的文学作品中罕有的概念——异化。 第一个要素,也是平时被分析得最多的一条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侵轧和扭曲。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这种情绪一直贯穿了整篇文章。格里高利变成甲虫,这一完全无视生活常识的设定是该情绪的第一次闪现。结合主人公小职员的身份,就不难理解其中的隐喻。天真而无助,笨拙而卑微,正是格里高利这颗螺丝钉在冷酷社会机器中的定位。而这只甲虫醒来后,想得最多的竟然是自己会否丢掉工作,这是卡夫卡的黑色幽默,荒诞之余却有深深的悲凉。格里高利的退化,给过后的残酷与冷漠提供了最好的铺垫。父亲的恶语相向,同事的无情嘲讽是一个爱家人、战战兢兢只想保住工作的职员所能想象的最可怖的东西,这一切发生了,只因为主人公再也无法给这个家庭带来财富:这种情感与金钱、权柄孰重孰轻的反讽,充分体现了作者想要批判的病态体制对人们的异化。不光是格里高尔,芸芸众生又有谁能逃脱这片阴影。

  卡夫卡在社会批判意味上做得十分辛辣,却看不出过多刻意。于是我相信,他真正要表达的,是“异化”的第二个方面——内心世界的蜕变。 对于心理的异化,卡夫卡有着相当的心得。若推人及己,其人就是一个经历无数挫折最终形成弱势人格的绝好例子。内心的黑色在他的字里行间展露无遗。格里高利身上,有着浓重的卡夫卡本人的影子。格里高利变成甲虫,与其说是作者的灵光一现,不如说是他对人性压抑过后走向异变的深刻理解。卡夫卡深知潜意识的怪诞与直接,甲虫的意象在形式上迎合了这种怪诞。这甲虫不仅怪得值得旁观,并且罪孽深重。它丑陋肮脏,行动迟缓,用厚厚的甲壳将自己包裹起来,永远无法与外界正常沟通:这是一个太典型的心理疾病患者。如此的设计不仅是卡夫卡的一次充满想象力的大胆实验,还可以看作他的预言:自他之后,越来越多的作者开始关注主观世界的投影,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看见自己内心无法愈合的巨大伤痕。只是在那个时代,要读者理解一个将甲虫作为徽记的超前天才,实在是太难了。 卡夫卡并没有放过格里高利。任由这个“异人”挨饿,遭到令人痛心的委屈,在小房间里步履蹒跚。最终死去。这只甲虫走向死亡的过程,正是卡夫卡用紧扣异化的修辞吟就的绝望哀乐。格里高利归根结底,是被自己充满惶恐的心所吞噬。而这种不幸又反倒成为他的罪孽。他自己无法呐喊,无法控诉。只好由卡夫卡来完成一个遭到扭曲的可怜人的葬礼。 他也没有放过读者们。《变形记》是一场噩梦。格里高利醒来,我们便昏昏睡去,坠入噩梦的深渊。一身冷汗地问自己。我离一只甲虫还差多少。我会不会像那个小职员一样。我为什么也如此步履蹒跚。 卡夫卡是智慧的。又是天真的。智慧在于他把握住了我们所有人扭曲的笑容,天真的是,他竟然让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无助和愚蠢。

  《变形记》这本并不长的小说是卡夫卡的一次苦涩的尝试,也是他最好的墓志铭。它不是投向病态社会的匕首投枪,它没有那么有力。但它是一面可怕的镜子。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拿起它,无一例外会从中看见一只哭泣的甲虫

  地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131269/

  3.《在流放地》

  《在流放地》更多的是想表现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成都。“行刑机器”一定意义上作为暴力和权威的象征,现代人的生活被机器包围并且还不自知,而面对权威者虚伪的正义,多数人又选择视而不见。

  通篇以庄严的仪式感写出了现代机械文明和统治制度对人异化之深,而借此暗示现代人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2/9 未完待续。

  4.乡村医生 《乡村医生》是一篇相对而言比较难懂的短篇,这边结合一些简单地观点谈一下主旨思想。

  小说里莫名其妙出现的马夫和马匹,实际上应该是乡村医生另一种人格和潜藏意识的体现。他们自废弃许久的猪圈中而来,而马夫则对医生的侍女垂涎不已,这是象征地表现乡村医生老而无用的性欲。两幢房子形象地表达了医生生存方式的两个相反的方面。在家,他放弃情欲满足的可能。在外面,他献身医学,而医生的矛盾之处就在于两边都无法得到满足。在家,他的侍女牺牲给了使命;在目的地,他后悔付出的代价。医生的分裂状态和优柔寡断在绝境中变成纯形象。我们看到他在两幢房子之间无目的地来回驱赶,这中间的距离已经变得无穷大,他又无法停留在任何一边。

  5《致科学院的报告》

  这篇短篇,借人猿的视角剖析自我以及人类,讽刺的是人类一向标榜的自由实际上是一种镜花水月,甚至有可能,这个世界压根不存在着所谓的自由,人所能做的最大的努力就是为自己的生存谋求一条生路。个人感觉,或许还讲了点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驯化,给予人们希望,但却是一条通向深渊的路。

  6。《骑桶者》

  这就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短篇了,中心思想就是揭示资本主义伪善和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异化,变成赤裸的“财富关系”。这里没有人的同情,没有人的关怀,有的只是各种形式的对物的掠夺和钱的占有。

  7 《地洞》

  卡夫卡的作品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在权力与环境压力下挣扎的可怜虫,为了自身的生存而修筑“外壳”保护自己。在残酷的现实生活和生存竞争中,它无时无刻不在害怕被人毁灭。活着的目的简单的变为:可怜的生存。

  8《在法的门前》

  查阅了一下发现这篇《在法的门前》有诸多的解读,很多读起来也蛮有道理,这里说下我的第一看法。个人感觉卡夫卡要讲的实际上还是“法”操作性的问题。法律存在并不是针对所有的人,他虽然门户大开,但倘若你没有资格进去(至于什么是资格,有人说是勇气,有人说是正义,也有人说是智慧),你就只能一辈子徘徊在法的大门之前。所有法律是法律专家和部分贵族统治阶级的游戏。

  但针对最后一句话,

“所有的人都在努力到达法的跟前,”乡下人说,“可是,为什么这许多年来,除了我以外没有人要求进去呢?”守门人看出,这乡下人快要死了,为了让他那渐渐消失的听觉还能听清楚,便在他耳边大声吼道:“这道门没有其他人能进得去,因为它是专为你而开的。我现在要去把它关上了。”

  这扇法的大门专门为乡下人而开,但是乡下人却还是不得而入。结合前面他的行贿等投机取巧的行为,应该所要讲述的是没有正义的道德和智慧,你还是接近不了法。

本文标题: 《卡夫卡荒诞小说》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17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1000字三国志集解(全八册)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