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忘记你,巴格达》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05-20 08:33:4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5

《如果我忘记你,巴格达》是一本由(伊拉克)伊娜姆·卡恰齐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如果我忘记你,巴格达》精选点评:●一开始觉得好乱,后来才发现,是从不同的角色在写。有些描写觉得主

《如果我忘记你,巴格达》读后感100字

  《如果我忘记你,巴格达》是一本由(伊拉克) 伊娜姆·卡恰齐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我忘记你,巴格达》精选点评:

  ●一开始觉得好乱,后来才发现,是从不同的角色在写。有些描写觉得主人公好有趣啊,虽然这是一本描写战争时期的书。读完没有太大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认真。

  ●感想就是四个字:不尴不尬。站在事实的层面上,信息量嫌少;论及情感又不够浓重激烈。不管是当作纪实文学还是小说来看都只能说是未尽其职。文字织罗得颇具心思,只是这种风格不是我的菜……个人觉得比较精彩的部分是pt27-34

  ●叙事风格我不太习惯,太破碎,语言乏味。一本书考看下来就一句话有意思:这里女人们的哭泣,不是一项简单的爱好,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项经常操练的全民运动,有时单练,有时合练,以此保持他们的精神面貌。哭泣强健了她们的心肌,降低了动脉血压;哭泣带来的精神快感有时甚至超过了酒醉。

  ●去国怀乡

  ●作者的各种恶趣味不可原谅,但是功力毋庸置疑。如果说这是一本谴责小说,我感觉不到如此之大的勇气。但是恰恰因为如此,才更好地体现了一个姑娘在政治和历史的夹缝、意志与命运的纠葛中委屈无奈近乎怒的心境。最近写人物的小说里,似乎不曾见过这么充满层次感的手法。人不能将自己的历史和现状有机地联系起来,而进行一种突兀的选择时,就会产生一种脱离时空的断裂,人在其间漂浮,即不能安抵未来,也无法依靠过去。中东离乡作家似乎很擅长描述这种断裂,并成为一种独到的类型。或者也要中国作者,别都活得太舒服了?

  ●以一个不同的视角叙述这个战争 让我们也对作者独特的身份感同身受 但是作者在过程中不断的插叙 比较混乱

  ●当我们跳脱出故事而继续观看事态的发展和故事中的悲伤与挣扎时 所留下的眼泪和心痛可能是真实的 但或多或少 在另外没有跳脱出来的人的眼里 那是虚假的做作 充满了鳄鱼眼泪的趣味 简单点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作者想要表达的和诉说的 其实我们可以理解 故国之思永远都是唱不完的歌

  ●篇幅太短,后半部分渐入佳境。两个国家夹缝里的忧愁。第二祖国跟没有祖国有何不同?"你们赶走了萨达姆,这不假。但为了这样,你们却陪上了整个伊拉克。"这不仅仅是穆海门的愤怒,还是叙利亚人,阿富汗人,伊朗人的愤怒……

  ●作品本身可读性强,以一个美籍伊拉克裔姑娘代表美军参与伊战的割离感表现战争。“所有的回归都受到欢迎,除了这次回归;所有的怀抱都张开迎接每一个回头的浪子,除了这个姑娘。”//但篇幅中的错别字和时而蹩脚的翻译着实扫兴,看了一眼评分忍住了减一颗星的冲动,出版社太不严谨了。

  ●太沉重了 战争带来的沉重无法比拟

  《如果我忘记你,巴格达》读后感(一):如果我忘记你,巴格达

  个人不喜欢作者不停插叙的写法

  对巴格达的人和事很感兴趣

  直面剖析美军在巴格达的行动。

  有着巴格达血统的泽娜,在矛盾中挣扎

  本想助美军给巴格达带去自由、平等、民主

  但事实似乎很模糊

  自由民主的军队在搜索任务中

  对民居的破坏

  在半夜破门而入,把主人压在地上,M16随时开火

  最后却发现不是目标人物

  “民主自由”地给予赔款

  带给作者和读者深深震撼。。。

  《如果我忘记你,巴格达》读后感(二):语言过于细腻娇柔

  自从看完《追风筝的人》,心里就一直对中东的作家便有了一种特有的情感,对于他们的书也觉得有种莫名的吸引力。朋友赠与这本书,可能心中一直在与风筝做对比,有一点失望,但是作者对于小说主人公作为一个美国公民回到自己的故乡巴格达参加美国伊拉克战争的翻译员矛盾的情感通过极为细腻且动人的笔触倾尽内心的惆怅,无奈与悲哀。自己,母亲与外婆,三代女人所经历的历史与变革贯穿整个小说。“如果我忘记你,巴格达”, 其实更多的是“我从未忘记你,巴格达”。 深情款款的故乡情在战争面前显得如此无力,主人公习惯性的用英文去调侃去讽刺在巴格达的生活,是每个章节的点睛之笔,与插叙的故乡情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

  《如果我忘记你,巴格达》读后感(三):如果我忘记你,巴格达

  恕我愚昧,初看竟误以为“巴格达”是人名。

  这是一本讲述双重国界亲历的双重悲剧。泽娜在幼时因为父亲在被自己民族的人无故告发并被打碎牙齿后,随父亲移民美国。流淌着伊拉克的热血,却背负感恩美国的人格。911事件后,泽娜以翻议员的身份加入美国军队,回到了她曾经生长的地方。

  信仰的冲突,冷眼冷语的交涉,模糊着她的原则。她始终相信美国进驻伊拉克是为了带给伊拉克自由,铲除伊拉克的祸端。但正如作者所言,美国除掉了萨达姆,却陪上了整个伊拉克。

  作者的文笔很好,我很喜欢这类国家与国家之间记述的作品,想了解我没有到过的地方,虽然不一定记述的是什么好事。没有人物推荐的作品给人一种冒险感,好或不好,凭眼光、也凭运气。

  《如果我忘记你,巴格达》读后感(四):一个丰富题材的不成熟表述

  当我在书的扉页上看到简介时,我觉得对了,这就是我想看的书。小说的题材非常值得挖掘,主人公的身份很有可塑性,一个获得美国国籍的伊拉克女兵。她参加的还是伊拉克战争。这个身份下包含的双重国籍、双重文化、心理斗争单从人物本身就可以代入很多。但是小说写的过于浅薄了。细腻确实细腻,很多场景描写很细致,但是它的题材已经决定场景要退居其次,小说的叙事很奇葩,我想要的只是完完整整呈现这个事件而已,不要玩弄什么插叙,突然冒出来的小说家这些所谓的技巧,很累赘。而主人公泽娜的经历怎么说呢,和我想象中残酷的战争不一样,书的前半段并不像是参战,后半段才有了一些战争的感觉,当然也许这就是真实的战争。此外,她对于穆海门突如其来的爱意也显得很幼稚。为什么要安排这一段?为了加剧两种立场的冲突吗?还有泽娜对于伊拉克的态度暧昧不明,这不是经过深层次思考的撕扯而是混沌的摇摆不定。她一方面怀疑作战的道德观念是否正确,伊拉克人民是否真的像美国宣传的那样期盼美军,也会惊诧于美军在当地的军事行动,突然搜捕,虐囚行为等等,但她对于伊拉克也仅仅是忍无可忍时才有的维护,她不认同母亲、外婆、父亲对这个国家深沉的眷恋,这也许就是一个移民最真实的感受,故国的苦难撞击不了她的心灵,当然这样的小说也远远达不到“石破天惊”的地步,既然如此那她最后的感概“愿我的右手瘫痪,假如我忘记你,巴格达”也就显得矫揉造作了。

  一个完全可以写出大格局的题材,最后只能激起一点水花,不得不说是很可惜

  《如果我忘记你,巴格达》读后感(五):你还是把巴格达给忘了吧!

  说真的,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到很困惑,我甚至没有像往常一样做摘抄。因为我想要理清这个生于巴格达,长于美国的伊拉克女孩儿对她的祖国到底怀有一种怎样的情感,难道仅仅只是怀念,只是她处于无根状态时,才拿出来抖抖灰的念想吗? 毫无疑问,她的身份是特殊的。伊拉克裔美国人。双份的国家背景,双份的文化,双份的政治立场,按理说要写的话其深度的可挖掘性是很高的。可要写这种类型小说,在我看来内容需要表现鲜明清晰的政治、文化立场,同时情节人物的冲突可以反映出不同立场的碰撞、自省、妥协等,最后达到升华。最重要的是主人公不要是个和稀泥的。

  所以我才希望主人公客观,作者在写作时既要设定出主人公自己的观点立场,又需要如实反映其所见所闻。这样在接下来的情节中这个角色才会思考,才会分析、反省。 可是这个泽娜,她作为一个移民的伊拉克人,如今为美国工作,还在她以前的祖国巴格达服役。

  入侵者与被入侵者,外婆的孙女与奸细,这些身份上的冲突并没有给她带去太多,而且她对于自己的美国身份以及美国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的角色并没有思考很多,也没有花太多笔墨,很多时候只是一笔带过。比如阿布格莱布虐囚事件、比如嘲讽将军和总统教条式的官方发言,再比如通过乳兄穆海门描述了美军对伊拉克进行的惨无人道的轰炸等,她更多的是在写自己身份的尴尬性,伊拉克裔美国人,而且多次用到“羞耻”这个词,不过想来也可以理解吧,毕竟她这个顶着一层白皮在美国手下讨生活的小角色,肯定要为这个她发誓效忠的国家,为这个接纳她,让她脱离武装压迫、威胁的祖国阿姨而奉献不是吗?

  在我看来,整本书充满了一种幼稚的无病呻吟。

  泽娜,她并没有通过两次伊拉克之行,在思想上发生升华,没有那种深入灵魂的思考。我最期望看到的是,在故事最后,在经过这一切的一切之后,她将如何定义她身份的归宿。结果,她不过只是带走了巴格达院子里的两颗柠檬和一些老记忆旧故事,还有一段短暂的苦恋。末尾还来上一句:我会永远怀念你的,巴格达。

  说到这个恋爱,说真的,当我刚看到写的那一段的时候,泽娜仗着自己开放的爱情观强撩这位极具魅力的男子——穆海门,一度给我一种:这莫非是要往反派头子爱上正派小兵方向发展?的感觉,不过幸好不是,如果是我就不看了。毕竟真正的战争,哪有那么多情情爱爱的,实打实的血肉横飞,子弹呼啸。

  穆海门的确是个重要角色,比起他来他的弟弟都有点像个在情节里打酱油的。

  他从前收集比莉.霍利黛的稀有录音,睡前抱着收音机,为了能在调频广播中睡去。之后于伊朗被俘,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当他再次回来,他已经从一个共产党派变成了一个满口天堂、地狱的武装组织人物。

  他头脑清醒,立场鲜明,在感情上显得克制而理智,或许他更适合作为主角,而非一个补充情节细节的次要人物。

  总的来说,我不满意。小说题材不错,但作者写得不够深入,浪费了。标题说什么,如果我忘记你,巴格达。照你这样,还不如忘了呢。

  另外,我觉得作者借忧郁的马莱克之口强行和了稀泥。

  每个人都在吃屎,唯一的差别,是每个人要吃的狗屎的多少。

  虽然觉得还是有点道理。

本文标题: 《如果我忘记你,巴格达》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15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死于威尼斯》读后感摘抄《意大利童话》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