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式学习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5-11 10:54:4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穿透式学习》是一本由方军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69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穿透式学习》读后感(一):华章经管图书书评人开启招募~我们,有好书~你有,好眼光!我们出版了众多大师著作和前沿新书,德鲁克、明茨

穿透式学习读后感精选

  《穿透式学习》是一本由方军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69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透式学习》读后感(一):华章经管图书书评人开启招募~

  

我们,有好书~

你有,好眼光!

我们出版了众多大师著作和前沿新书,德鲁克、明茨伯格、拉姆·查兰、稻盛和夫、巴菲特、陈春花。。。。都是我们的大咖作者。

  加入我们,你将拥有:

  一个爱读书小分队;

  重磅作者一手新书;

  个人技能升级手册;

  优质书评曝光机会。

  快来扫码进群吖~

  扫码入群,即刻参加我们的书评活动~

  书评活动第一期已经开始,快来加入吧~~

  《穿透式学习》读后感(二):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

  本书的核心观点: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学用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本书是作者运用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的学习方法论。告诉人们在面对数字化、快节奏、外部世界巨变,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如何重新思考学习和实际应用的方法。分享如何从思维到行动,从知识到实干,运用“穿透式学习”的概念告诉我们如何联接知识学习和实际应用。 人们学习的目的主要出于两个方面:一、获取知识建立个人有效知识体系;二、解决实际问题/困难。作者将学习的立足点分为知识世界和实干世界两个体系,学习的行动是进入知识世界,获得知识和技能,再重回实干世界。

知识世界与实干世界

  作者借用神话中的“英雄之旅”圆环来描绘学习的过程:一个英雄受到召唤,到陌生的世界去探险,经历磨难,最后带着礼物回归。从而转化引申出“学习之旅”圆环。图

学习之旅圆环

  整本书也是通过“学习之旅”圆环系统讲解穿透式学习的思维和方法。 全书分为两大章节,思维篇和方法篇。 思维篇 思维1如何开启学习之旅 从学习的动机、目标、结果分析以及如何辨别和避免假装学习的状态 思维2如何把所学转化成能力 用实践经验和案例告诉我们如何将知识内化的方法和途径 思维3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提供串联知识节点,搭建个人知识体系的具体方法和工具 方法篇 方法1如何做学习计划 学习的起点,如何着手开始行动 方法2如何为求知读书 阅读的方法论及工具 方法3如何刻意练习 成为高手的训练方法 方法4如何高度专注 意志力训练 方法5如何动手去做 运用知识转化产能的方法 方法6如何梳理与提升 知识复盘 本书相对于一般的学习方法类图书,对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及最终内化有更深层次的分析,提供实操的方法和工具,从而让学习者可以按照指引循序渐进的行动。干货比较多,讲解稍显学术,有些枯燥,可能需要读者多一些耐心看进去。

  《穿透式学习》读后感(三):“人何时最快乐?”“当我们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时。”

  2020,注定是不太平的一年。

  在不能出门的日子里,除了每天练习厨艺和锻炼身体之外,做的最多的事情大概就是看书和学习了。因朋友的推荐偶然知道这本书,刚好为身在学习中不得法的我,提供了一点新的刺激和启发。其实很多时候道理谁都懂,只是操作起来多少还是有点不得法。刚好书中提供了一些可学习参考与借鉴的方法,颇有收获。

  书中通篇从思维和方法两个大方向来进行阐述。所谓的“穿透式学习”,即要注重知行合一。我很爱旅行,但却通常不会迷恋旅途。也常说“出发,是为了更好地归来。”和我们对待学习应有的态度,大概也是一样的吧。学习的目标是拥有有效的个人知识体系,更是要借助“学习之旅”圆环游走于知识世界与实干世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思考学习的立足点是实干世界,学习的行动是进入知识世界,获得知识与技能,再重回实干世界。带着明确需求去学习、去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

  作者将学习之旅与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之旅做了形象的对比,从感知到召唤,到历经磨难,再到修炼成果回归。无不在提醒着我们学习不是个轻松的过程,它需要导师的引导,需要尝试各种方法,知识→实践→反复复盘→修正完善→定案,更需要自己日以继夜的坚持与努力,到最后才能把知识变成能力,学以致用。

  每个人的能力和知识体系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每个人所适合的方法也不一样。先从思维上开始转变,整理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勾画出个人知识支柱画布,搭建出自己的专属知识框架,再进行碎片化学习,并最终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转化为个人能力。

  个人的知识体系不是固定的,而是持续生长迭代的,我们应该以动态的视角来看待。

  在方法上,作者则是从如何做学习计划,如何为求知读书,如何刻意练习,如何高度专注,如何动手去做,如何梳理与提升等方面来进行引导与解析,并提供了多种实践的方法供参考。下面的阅读方法清单便是其中之一。

  除了阅读方法,还有刻意练习的方法,以及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的节奏模式,例如番茄工作法等,如何用丰田一页纸报告做方案,和如何用简单画布分析进行三要素拆解,最后是如果通过写个人知识指南来进行梳理和提升......

  总结下来穿透式学习有以下几个要点:1.奉行成果主义,关注产出。2.深度复制框架,形成知识的架子。3.要关注未知,知识的架子可留白,也应留白。4.学透关键知识点,把自己知道的聚成大块,并写下来。5.学,要舍得花大工夫;做,要克服困难与诱惑,坚持在一处深挖。

  学习知识→实践→反思→梳理,循环往复,最终才能做到学以致用。

  《穿透式学习》读后感(四):知行捕手读书笔记

  我们现在所讲的知识,是在行动中可以证实的知识,是对行动结果有效的信息。——彼得·德鲁克

  学习的两个主要认知:第一,学习的目标是拥有有效的个人知识体系;第二,我们可借助“学习之旅”圆环游走于知识世界与实干世界。

  我们思考学习的立足点是实干世界,学习的行动是进入知识世界,获得知识与技能、再重回实干世界。

  立足点不同,我们想要的学习成果会有很大的差异:仅关注知识世界,我们想要的学习成果是所获得的知识;把个人也考虑进来,我们想要的学习成果是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将实干世界纳入关注范围,我们更在意如何做,做了有什么成果,然后带着明确的需求去学习、去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们这本书的关注点是实干,采用的大体是柏拉图的定义,即知识是“经过验证的真实信念”,或采用德鲁克的界定,即知识是“对行动结果有效的信息”。

  在《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中,哈耶克讨论了与有通用原则的科学知识对应的一种常被忽视的知识,即特定时间、地点、场景的知识,他称之为场景知识。

  学习不再是从“无知”到“有知”的单向过程,而是“学习了——觉得掌握了——实践中校正——再学习”的循环。

  我们从熟悉的实干世界进入未知的知识世界去学习知识、磨炼自己,最终带着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带着更强大的自己,重返实干世界,学以致用。我们把“英雄之旅”圆环用到学习中,并改造形成一个“学习之旅”圆环。

  坎贝尔说英雄的一句话,也适用于我们这些学习者:英雄的首要工作是从次要的“果”的世界舞台退出,来到困难真正所在的“因”的心灵地带。

  很多人学习烦恼是学习没有成果。

  你没有进入知识的世界,没有经历学习过程,下次再遇到这个难题时,你还是不会。

  方法一:采取阻力最小的行动。

  这个封闭式看书、看文档,相比于后续在编程上的学习和实践,是从长期来看阻力较小的行动。

  我们进入知识的世界去学习,目的是回来实干。我们的主场在实干的世界。

  每一次学习之旅,我们都必须尽快从开始阶段、经过阶段进入结尾阶段,带着知识和技能回来实干。

  朱莉·德克森在《认知设计:提升学习体验的艺术》中写道:“可以立刻被应用的知识是最容易吸引学习者的。而短期内不能被应用的知识,即使非常重要也很难引起关注。”

  从格鲁夫的学习故事中,我学到的学习关键词是“学透一个阶段”。如果需要,我们就应该去钻研、学透彻、使用。如果可能,我们应该努力地把自己所学教给别人,教会他人,我们自己会觉得更透、做得更好。

  将所学变成入门教程。

  入门教程定义是一种传递知识的方法。它比书、讲座更具互动性,更有针对性。

  把一些重复的操作变成自己或他人可以用的操作标准,在我看来有三个优点,分别对应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高水准。第二个关键词是习惯。第三个关键词是迭代。

  格鲁夫、摩尔对话、做事,走出门,再回来。案例

  让自己看见的一类好方法是比喻与类比。

  行动的能力,时看到真实的现实,然后行动去推动现实的改变,让现实变成自己想要的结果。

  将想象变成现实的能力进一步提示我们:学习、知识和技能都是居于次要位置的,主要的是把事做成的能力。

  《麦哲伦传》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茨威格写道:“一切真正有创造性的事业要得意完成,都必须由创造者自己坚持不懈地去实现。”

  观察乔布斯、盖茨、格鲁夫、西蒙等大师级人物的知识体系,我们发现,大师和普通人至少有两个重大区别:第一,他们的每一个知识支柱都达到非常高的高度;第二,他们的几个知识支柱相互支撑、相互配合,形成了巨大的空间,也就是他们的知识大厦。

  我们普通人很难创造出这样高耸入云的知识大厦,但九个人知识体系的结构而言,我们的知识小屋也是由几个知识支柱支撑起来的,我们应该让自己拥有几个足够高且相互配合的知识支柱。

  进到一个新领域时,我知道泛泛而读没什么帮助,我的做法经常是:请教前辈和朋友,请他们推荐一本最好的书,或者一本读完之后能够准确了解这个领域的系统性知识的书。

  以实践为导向的学习可细分成五个台阶:第一台阶,知识学习;第二台阶,练习检验;第三台阶,初阶实践;第四台阶,深入学习;第五台阶,高阶实践。在高阶实践之后,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梳理、总结、提炼自己所知的。

  求知阅读是不一样的,它的目的是或真正地解决一个问题,或系统地掌握一个已知的知识体系,或修正我们自己的认知、全面更新认知。

  深度阅读,是反复读、把书读厚再读薄的过程。

  有目的的练习和刻意练习的关键差异在于,有目的的练习是我们自己练习,而刻意练习是在一名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练习,这名导师知道专家级高手的表现是什么样子,也知道专家级高手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好,他们更知道专家级高手在做事时是如何思考的。当然,这名导师不一定是一个人,富兰克林以优秀的作品作为导师。

  第二是注重心理表征。刻意练习,从心理学上讲,最重要的就是改变我们的心理表征。刻意练习训练的不只是操作技能,它的思路是通过改善心理想象,让我们有卓越的表现。

  艾利克森提出用“三个F”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以及纠正(fix it)。

  在互联网行业有一个说法:互联网是开卷考试,优秀的产品、友商的做法全面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可以借鉴并尝试他们的做法。

  要从新手变成高手,我们要掌握三点:一是知识,二是技能,三是心理活动形成的判断。

  外科手术的先驱威廉·霍尔斯特德曾这样说医生应如何学习做外科手术:“看一场,做一场,教一场。”

  卡尔·纽波特说:“如果你不产出,就不会成功,不管你的技艺多么纯熟,天资多么聪颖。”

  马斯克曾经这样说第一性原理:“(它就是)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深度工作》作者卡尔·纽波特说,我之所以要解构和阐释这些想法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进一步提升我自己的事件水平。

  “我说的都是错的。”这句话是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某次在演讲结束时说的,我觉得我们应该把它附加在每一个看似逻辑自洽的想法背后,以提醒自己。

  《穿透式学习》读后感(五):每天学习很努力,为何始终原地踏步?你必须远离“假学习”陷阱

  很多人看似努力,实际上他们每天都在“假学习”。他们每天看似勤奋好学,却很少将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仔细想想:每年年初时候设立的目标,到了一年结束的时候,又将完成多少?随着一年一年的过去,你会发现:大多数时间都在白白浪费。知识更迭速度飞快,你需要学习的内容太多,却经常难以跟上节奏。

  很多人都会为此感到焦虑。实际上,优秀的人和平庸的人仅仅一步之遥。

  优秀的人,往往懂得如何将知识灵活运用,最终转化为自身能力,构建起独特的知识体系。

  大多数平庸的人,却每天都在不停学习,可是,学习内容却不成体系,最终陷入了“假学习”的陷阱。

  那么,如何摆脱“假学习”的错误模式呢?

  在《穿透式学习》这本书中,作者方军将“假学习”的模式一一列举出来。并且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克服这些“假学习”的有效方法。

  《穿透式学习》一书的作者方军,也是跨界学习,将知识与实践融合的践行者。他编写的《付费》一书,曾被评为CCTV“2019年度中国好书”。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享一下:3种“假学习”的类型,以及如何改变这些错误的学习模式:

  第一种“假学习”者:每天陷入焦虑中,未曾真正开始学习

  这一类人虽然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可是,他们却始终没有迈出行动的第一步,只是每天幻想着拥有知识和能力,却从未真正开始行动。

  尽管,他们也可能在网上也报了很多课程。可是经常是买来以后就往旁边一搁,甚至都未曾点开。

  尽管,他们也可能买了许多书籍,希望能够学习,可是,这些书籍大多数情况下,搁在一边就再也没有翻阅过。

  尽管,他们也可能报名参加了一系列考试,希望系统学习某些知识。可是,他们却死记硬背终于拿到证书,甚至更糟糕的是:报名以后,就开始畏惧内容太难,始终难以集中精神复习。最终,反复考了许多次,也未能顺利通过考试。

  这种情况下,他们需要:

  1、 采取阻力最小的行动,勇敢迈出第一步

  只要你勇敢迈出第一步,就比处于观望状态的人,更接近目标!

  我们需要尝试采取阻力最小的行动,让事情变得更加简单、易行!

  当我们树立一个庞大的目标的时候,很容易被看上去高难度的任务吓得退缩。

  克服这种内心恐惧的方法就是:将任务变得不那么复杂!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拖延着停滞不前,恰巧是因为内心深处的恐惧,使我们本能性地想要逃避。

  所以,如果刚开始的任务设置的太难,你会发现:事情太过复杂,实在难以完成。

  这个时候,不妨将事情变得更加随性一些,用相对轻松一些的方式去完成。也许,当你果断迈出第一步,真正开始尝试做的时候,就会发现事情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内心也就逐渐变得不那么抗拒。

  2、尝试寻找“导师”,引领你轻松入门

  也许,你需要一些外界助推力,才能使你开始进一步的行动。

  也许,你不知所措,只能站在门外徘徊。

  这个时候,你需要寻找一名“导师”。这样,你将会在导师的引领之下,顺利入门。

  导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方法,没准儿还能给你提供一个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很多人,之所以希望做某些事情,最终未曾行动。

  不是他们不想行动,而是不知道究竟该如何行动,这个时候,如果能有人稍微指点一下,他就会轻松行动起来。

  当他勇敢迈出第一步,就离梦想更近了一步,至少,他已经克服了心理障碍,找到了开始的方法,逐渐步入学习的轨道。

  第二种“假学习”者:始终难以突破瓶颈,在某个地方停滞不前

  这一类人已经勇敢迈出第一步,也寻找到了学习组织,甚至还遇到了好多导师。

  可是,他们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逐渐进入瓶颈期,似乎总是迈不过某个坎儿。

  他们总是思前顾后,害怕失败,也不敢尝试新的事物。他们难以迈出舒适区,始终停留在原来的学习模式,最终在学习到某阶段之后,逐渐形成了一个“知识回路”,看似很努力,实际上,永远都在原地打转。

  他们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却难以灵活运用,他们仅仅将目光停留在学习这件事情上,最终未能获得失败的尝试和有效的反馈。

  这种情况下,究竟应该怎么办呢?在这里,提供3种突破瓶颈的方法给大家:

  1、勇于迈出“舒适区”,及时获得反馈,抓住薄弱点改进

  众所周知:有一种练习,叫做刻意练习。

  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及时获得反馈,找到薄弱点,进行针对性地改进。

  假如,你迟迟不肯迈出舒适区。每天都熟读烂背书本上的内容,没有经过实践的历练,你永远也无法获得真正的进步。

  你需要做的是:千万不要害怕失败与犯错。用坦然的心态,积极投身于各种尝试之中。努力将你的技能,运用于实战之中。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各种问题,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地练习与改进。在这样的练习过程中,你的进步才是最大的。

  2、学会“偷懒”,尝试轻松自如地“走捷径”

  想要快速突破瓶颈期,还有一个有效方法:那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放平心态,不妨变得“随性”一些。

  比如,看书。很多人都喜欢从头到尾一页一页看。实际上,这样只会浪费时间,无法实现高效阅读。

  很多书籍都适合带着目的阅读,比如一些社科、工具类的书籍。读书的时候,不妨随性一些,翻开目录,从你最感兴趣的章节读起。也许,你会发现自己阅读速度会更加高效,收获实用知识也会更多。

  同样的道理,做其它事情也是如此!你不必按照常规的套路,一点一点开始。你可以直击重点,或者寻找事项中,相对轻松的那一部分先做,之后再做棘手的部分,也许效率会变得更高。

  3、放平心态,切莫焦躁。有时候,慢就是快!

  越是“瓶颈期”,你越不能焦躁。在这个时候,不妨放平心态,闭关一段时间,将基本功做得更加扎实。

  在《穿透式学习》一书中,介绍了计算机科学教授卡尔·纽波特学习编程的故事。

  很多人在学习编程的时候,都是一边打开电脑,一边学习。可是,这位教授却拿着一堆纸和笔,钻进了图书馆里,寻找到一大堆专业书籍进行主题阅读。他竟然一呆就是好几个星期。

  然而,看似效率慢的方法,却为他的编程理论知识奠定了基础。他研究透理论以后,出来很快就学会了编程,学习速度远远超过其他人,仅用了几周时间,就赶上了别人一年多的学习水平。

  所以,学习技能这件事情,扎实打好基本功才是最重要的。很多时候,千万不要太着急,遇到瓶颈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放慢节奏努力钻研,当你拥有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再进行实践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事情豁然开朗,原先的难题也会轻松解决。

  第三种“假学习”者:贪多好学,导致领域混乱,难以形成系统知识体系

  这一类人非常好学,他四处报名参加各种课程,阅读面也相当广泛,几乎各个领域都有涉及。可是,却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每天还累个半死。

  这并非勤奋,而是一种假学习状态:看似勤奋好学,最终样样精通,却样样都仅仅略知皮毛。

  如果,你每一种知识都想学,必定没有一门精通。

  可是,很多人却发现:这些知识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喜爱,难以进行取舍,这个时候究竟该怎么办呢?这里也有应对的方法:

  1、画小圈,尝试设立“学习小循环”目标

  如果,学习目标周期长,任务艰巨,在漫长的学习周期中,我们很容易跑偏。很可能,在学习一半的时候,看不到半点成效,又被周围其它的学习任务吸引,造成分心,以至于将庞大的学习任务丢弃,换成另外的学习内容。

  为避免类似情况出现,我们不妨将学习的目标缩小。在大领域的基础上,给自己安排一个个小循环挑战。

  每次目标必须具体可行,比如:像学习EXCEL公式这样的小目标。

  你可以把这些小目标,找个手账本记录下来,然后通过罗列观察学习领域是否跑偏。一旦跑偏,就要标示出来,进行注意。

  2、缩小领域范围,适当进行取舍

  在这里,我们不妨制作一个“个人知识支柱画布”,将你生活中需要学习、研究的各种领域知识和你的爱好内容都罗列出来。

  你可以在纸上像这样画6个圆圈,依次是:你的职业领域、大学时候的专业、个人兴趣领域、未来梦想领域,以及2个待学习的领域。

  仔细思考你的兴趣,你的职业,以及你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技能,还有你的梦想等等。当你将表格内容填满,你就会寻找到自己系统的知识构成,便会明白你知识体系的全貌布局。

  这样,方便你将来更有针对性地研究自己的领域,这样,你的知识框架就会被搭建出来,即使你通过碎片化的学习方式,也会往系统的知识框架中填补相应的知识,不至于跑偏。

  3、点线结合,逐渐发展成系统的知识支柱

  你学过的每一种技能,都好比是一粒珍珠,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珍珠串成线”。在学习过程中,你每次学到的技能,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都必须有意无意地将它们串起来,最终得到系统的知识。

  事实上,完整的知识体系也并非单一领域的知识,却必须是少而精的知识构成!

  《穿透式学习》这本书,列举了许多世界级顶尖人物的知识构成,比如乔布斯。他用3个知识支柱,成为顶级人才:

  第一个知识支柱是产品设计与营销,使他拓展了苹果系列产品的市场。

  第二个知识支柱是商业,他在1995年的《玩具总动员》上映前夕,独立推动皮克斯上市融资。从此,皮克斯公司成了迪士尼公司平等的合作伙伴,它不再附庸于迪士尼。多年后,乔布斯凭借皮克斯与迪士尼合并,成了迪士尼最大的股东。

  第三个知识支柱是艺术与设计上的品味,品味使苹果产品满足了大众的喜爱,甚至盖茨都曾经说过:“我愿意牺牲很多东西,换取乔布斯的品味。”

  提到盖茨,他同样有3个知识支柱,即软件技术、战略与慈善。

  由此可见,你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如果专注于几个领域,将这些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就能将各种零散的知识点,连接成线,逐渐构建出强大的知识体系。

  如果你希望成为大师的水平,就必须:将每一个领域都进行专研,并且达到一定的高度。另外,你还必须确保每个领域相互支撑、相互配合,能构建出独特的知识体系。

  《穿透式学习》这本书,指明了学习中存在的误区,以及如何改变假学习模式,真正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独特的知识体系。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想办法尽快开始,勇敢迈出行动的第一步。在遇到瓶颈期的时候,要及时得到反馈,掌握方法,有技巧地进行突破。最后,学习要保证少而精,将有限领域的知识掌握透彻,确保他们相互贯通,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这样的过程中,你学到的知识才能逐渐转化为能力。相信,通过这样的学习,你做任何事情的效率都会提高许多,最终,轻松掌握各种知识。

本文标题: 穿透式学习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72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智能的结构》的读后感大全《汉字与文物的故事(4本套装)》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