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小景·如蕤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5-05 10:54:4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8

《月下小景·如蕤》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简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月下小景·如蕤》精选点评:●扇陀是可爱啊●有一部分看过。民国时期的小民故事总是忧郁的。●时间原因,仅读了,里边最

月下小景·如蕤读后感摘抄

  《月下小景·如蕤》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简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下小景·如蕤》精选点评:

  ●扇陀是可爱啊

  ●有一部分看过。民国时期的小民故事总是忧郁的。

  ●时间原因,仅读了<如蕤>,里边最喜欢一句话:“莫想起一切过去有所痛苦,过去既成为过去,也值不得把感情放在那上面去受折磨”。

  ●“在走不去的荆棘塞途的僻路上,将凭我执拗顽固的蠢处,完成我自己所能走的一段路。”

  ●记得跟拳馆一个学妹说(因她告我如果想去上海书展,她有票可赠,无需排那令人胆寒的长队),因买了沈从文全集,不敢去书展,且除从文全集还有至少五本书没有读完,书展的事就算了吧。沈从文与契诃夫比么,还是喜欢契诃夫。前苏联那帮作家好多都挺牛逼的。(纯粹个人喜好,不要试图“纠正”我。。。

  ●《三个男子和一个女人》

  ●月下小景类似十日谈的结构,一人讲一个故事,来源于佛经,皆有深意。几个故事间还有呼应,如寻觅、女人、扇陀等。沈从文年少时真有才气。

  ●有些短篇读不太懂,读懂的也没有记住多少……

  ●故事讲的很棒,特别是第一部分,不同的人在旅店里吹牛的那几个章节,故事天马行空,讽刺又好笑。总体很棒,只是我不大喜欢这种叙事方式,特别容易走神

  ●多情的沈先生讲爱情,还是很抓精髓。爱情里,再爱,你都需要始终是你自己

  《月下小景·如蕤》读后感(一):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如蕤生来就是高傲的。

  她出身名门,受过高等教育,是同类中的佼佼者,她“品学粹美,样貌丰丽,待人接物,温柔亲切” ,而这一切让她孤独的存在着,她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一切女子的灵魂,皆从一个模子里印就,个性特征是不易存在的,一切显得又庸俗又平凡”。

  这样的女子,当然不会像翠翠一样,听任命运的摆控。

  她离开南方,独自北上。

  陌生地方陌生的人群,却并不使她感到孤寂。在清静无扰孤独生活中,她有了一个同伴,那就是自己的心

  再高傲的女子,在心爱的男子面前,一样会低下头去。

  她爱了他,他却躲着她,但在各种冷淡中她仍然保持她那份真诚,三年来,两人只在一份亲切友谊里自重的过着下去。

  莫想起过去一切所有痛苦,过去既已成为过去,也值不得把感情放在上面受折磨。她明白这件事得有一个结束。

  她预备上法国读书。

  故事的最后,他终究爱了她,他想起几年来两人间的关系,如何交织了眼泪与微笑。

  但短暂的欢愉过后,她还是离他而去。

  我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最终她还是选择离开,或许在她看来,这一切终究又会归于平凡,她需要的,是继续寻找自我。

  相聚离开,都有时候

  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就这样吧,多了都是矫情。

  《月下小景·如蕤》读后感(二):《如蕤》:淺讀都市中的人性的距離

  女性寫女性,男性寫男性;因為熟悉,才會真實;也因為熟悉,會缺乏創新理解。《如蕤》就不同。本文收錄在沈從文的小説集《如蕤集》當中,於1934年出版。在如蕤身上,我們看不到《邊城》裡,翠翠的靈氣活潑;見不到《長河》中夭夭的俏皮純真。雖然她是獨立的,是有所渴望的。然而,在她身上,我們依然能感覺到「默認」的存在。《如蕤》一文淡遠自然,有別於同時代女性文學的「壓迫」和「抗爭」。二十世紀的女性文學,多寫女性的生存狀態、出路問題,反映女性主義思想。其中,便有不少作品為強調女性對自由和平等的嚮往、追求,把男性和權利視作為一個反抗的物件;並且習慣以一種誇張頹落的程式來表述對自由的迫切(一種對社會抗議的手段)--性愛。這種自由看似熱烈坦蕩,但實是無奈孤寂的表現;營造了一種更深的墮落壓迫感。在他們筆下,女性仿佛唯有借靠性愛才能解放個性、獲得精神滿足,是種「自欺欺人」的表現;仿佛是難以從自身進步而出發,所以唯有通過男女的二元對立來突顯這種「改變」,進行抗訴。

  在《如蕤》裡,男女間的對立關係不再,他們被磁極化;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女性不再是被動的追求者、也不再是嬌柔貧困的弱者;男性也不再為以往強權要勢的形象出現。反之,男性為得如蕤歡心,主動獻殷勤,「還想在自己身邊裝作天真爛漫的神氣」,變得薄弱無能。如蕤的出現,不僅使傳統文學作品中的男女關係、身份、立場出現了新的平衡,更表現了都市現實對人精神的壓迫。

  都市中的「距離」

  如蕤,如花般的吸引,卻不真實--是因為陌生而感到的不真實。她有花般的豔華,品德才貌兼具,是完美的代詞。然而,這份完美隨之帶來的僅是一種「距離」。在她身邊,直言愛她的人無數,但卻沒有人要試著接近她、瞭解她;不知道她的喜惡,不知道她的內心,只是著迷於她的亮麗才氣,因為人都喜歡美好的東西。但這「距離」更是由如蕤自覺的驕傲而來。「距離」讓她充滿神秘感,她把自己從人群當中隔離開來,時刻保持完美姿態;視眾人為自己的崇拜者,享受著各種羡慕驚歎的目光。因為自己的優越,也希望身邊的人是獨特的。可是,在這城市裡,並沒有存在著這份特別。她看不起周遭的男生,或因為他們的無趣,或因為他們的平庸、偽裝;又或因為自己的好勝、自尊和虛榮。「距離」亦讓她習慣了一個人生活。一個人在沙灘散步,一個人去海邊吹風,一個人踏上旅途。因為是一個人,所以不懂真心與人交往,虛情假意便成了「距離」的延伸;因為是一個人,無法從交際中進一步地瞭解自己,無從知曉自己的缺點,就無法覺醒。為求「進步」,努力跟隨著社會發展的腳步,「都市中人是全為一個都市教育與都市趣味所同化」。在「啟蒙」的影響下,人們變得相似,或有意,或無意。有人或為了得到「啟蒙」的「傲稱」,假裝進步,極力融入「啟蒙」群落;模仿到最後卻迷失了自我,精神上更為空虛、空蕩。眾人的思緒、行為都被加工了。對此,她寧願自己一個人生活,也不肯與他們有所來往。最後,決意離開,回歸原始的自然,向深山中去找尋永不動搖的大樹。

  嘗試「改變」

  沈從文的作品像是有著連貫性。若把所有作品結合起來,並是一幕時代全相。在《如蕤》中,看到了《湘行書簡》的影子。如蕤為了找尋心中的理想物件,離開繁華都市,獨自奔向靜悠的海濱,等待「改變」。她的生活態度和方式被改變了,她開始學會享受自然、理解自然,並從自然中看到了人的本性和真心。一開始,她便已嘗試學著融入自然,「日頭來自東方,她便向東方注意」,以自然改變都市。從此,她的生活即不再僅限於套式化、規律化的演講、自由話劇、電影,或者小組討論會中;也不再受時間空間所局限。她能隨時騎著白馬往山上走去,也能隨時坐在小船在海上飄搖。她滿心期待著這一「改變」。

  一次意外的發生,讓她在「自然」中認識了這位元年青男子--梅先生,被自然孕育長大的樸野男子,並被他的羞怯所吸引。因為單純,所以「羞怯」。雖然如蕤為了追求精神滿足,她甚至能夠放下所有,遠走他地。但根本上,她與「啟蒙」群落一樣,有著自以為是的優越感,對自己以外的一切都置身事外。在如蕤陷入生命危險時,被男子所救,因為男子的無意,讓她有了「挑戰」的興趣;在如蕤得到男子所愛時,她決然離開,而且並無任何留戀、悲傷之意。她是都市里的典型,完美卻失去人性;想要改變,卻不肯低首,亦不願放棄一直以來的驕傲,繼續以虛偽的臉目示人。

  都市女性的可悲

  如蕤和梅先生間的阻隔,並不是他們的年齡之差,而是兩人的價值觀,尤其在愛情上。如蕤,如其名。雖然是花,但這花是下垂之花,沒有生氣,沒有靈魂。她僅是一個工藝品,愛她的人只在乎她的外在,時常關注著她,卻對她的一切毫不瞭解。又或許根本不是因為追求者的無意,而是她本來的人格並是如此。在她的生命中,一直是無憂無慮。家庭條件的優越使她無需為生活而煩惱;自身條件的完美使她無時感到自豪,認為任何男子都會為她的美麗而傾倒。如此「乏味」的人生,使她感到無趣。所以她才會離開故地,尋找新世界。對這樣的女子並無好感。在許多女性文學作品當中,描述女子對愛戀的追求,實是對自由、獨立的追求。她們以自身作為爭取自主的籌碼,通過犧牲愛情來思悟個人價值。然而,沈從文筆下的如蕤卻與之相反。她將愛情視作為娛樂遊戲,是一種賭博。為了這場遊戲,她投入三年時間、精力,最後的結果是梅先生愛上她了,但她並沒有贏得這場遊戲--她並沒有把梅先生變成大樹。其實,在這過程當中,一直有疑惑說如蕤其實有愛上梅先生嗎?三年的時間雖不長,但也不短,她真的只把這當作遊戲一場而已?還是說,因不屑他的「現代化」而離去。

  一直以來,她習慣一個人生活,享受眾人的追捧。但梅先生的出現搗亂了她的節奏,讓她變得矛盾。她嘲笑自己。為相信世上有「永不動搖的大樹」、也為自己不為他所愛而自嘲。所以唯獨以自己的努力去把他變成大樹。但在這努力的過程中,她再次迷失自我。她本以為自己可以從梅先生身上得到精神滿足。通過改變男子同時也改變自己,卻沒想到自己竟成為精神的奴隸;梅先生也受社會、自己的影響,逐漸被同化了,大家「都不象以前那麼天真了」。三年時間,女子變化了很多,她變得更冷漠,也更不瞭解自己了。這就是都市生活中的矛盾。如蕤所接觸的僅是書本上的知識,知識的抽象無法令她清楚知曉人的本性、人的精神所在。因為她沒有自我、沒有獨立思想,也沒有精神支柱,所以只能把男性的愛作為衡量自身價值的標準,無法從根本上逃脫男性精神的牢籠。五四以來,社會便充斥著「啟蒙」的風氣。受各種口號、各種文章的影響,人們自覺地希望通過發現自我來「改革」自己。但,一切皆僅是紙上談兵。人們沒有認識自我的機會,尤如蕤,一直為大家所熱切關注的對象。為迎合眾人的追捧,她只表現出他們理想的形象,沒有哀樂、沒有喜怒,沒有感情可言。久之下來,她變成了一個沒有思想的城市人、都市人,價值觀、人生觀都被完全扭曲,。因為沒有思想,所以沒有人生目標;因為沒有思想,所以不知道問題所在;因為沒有思想,所以大家才會被同化;也因為沒有思想,所以不懂利用生活,只被教育紙質上的知識,脫離了生活本源。

  《月下小景·如蕤》读后感(三):沈从文《如蕤》: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

  “爱她的人可太多了,她却不爱他们。她觉得一切爱皆平凡得很,许多人皆在她面前显得又可怜又好笑。许多人皆因为爱了她把他自己灵魂,感情,言语,行为,某种定型弄走了样子。”

  这是沈从文的中篇小说《如蕤》里女主人公所面临的烦恼。

  简单的讲:一个美丽,高贵,时髦的都市女性,面对趋之若鹜的追求者,却一心渴望寻找一个能忽视她的美丽、高贵、时髦只爱她灵魂的男子。

  第一次读这篇小说的时候,觉得这个女人实在有点矫情,不禁想起陈奕迅的那句歌词: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如蕤无疑就是那被偏爱的。

  然而再细细读这篇文的时候,才稍稍明白沈从文想传达给我们什么。再读之时,仿佛能读到沈从文在文章中所发出的一声声轻轻的叹息,对病态的现代都市文明的叹息。

  就像文中讲的那句:

  “民族衰老了,为本能推动而作成的野蛮事,也不会再发生了。都市中所流行的,只是为小小利益而出的造谣中伤,与为稍大利益而出的暗杀诱捕。恋爱则只是一群阉鸡似的男子,各处扮演着丑角喜剧。”

  所以如蕤这样这个角色,饱含了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期盼。

  一、 人人都渴望真爱,但不是人人都能面对真我

  如蕤是某某总长的千金,拥有百万遗产继承权。品学粹美,相貌尤其艳丽,为人又活泼,又不轻佻狂野,待人接物,温柔亲切。

  这样一个女子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作者也说她不独使男子倾倒,所有女子也无一不十分爱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团宠。

  她是知道这些的,但是她却从来不表示意见,又快乐又健康的打发每个日子。

  当她意识到在消夏会已经找不到心中所期盼的那种永不动摇的大树的时候,毅然决然的留下个纸条就走了。

  在很多人看来,这样一个衣食无忧,被关爱备至的女人,实在应该惜福,如此“闹腾”实在是矫情。

  但我们人人内心都是渴望自由的,又有多少人能面对那个渴望自由的真我呢?

  如蕤能,她毫不掩饰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在厌倦了公式一样的男子和千篇一律的爱情后,她内心渴求追求一种刺激疯狂的爱,这是她内心的隐秘的欲望,也是人性固有的本真。

  文中说,她突然明白了左拉在某篇小说中,曾提及一个贞静的女子,拒绝了所有向她献媚的一群青年绅士,逃到一个小乡村后,却坦然尽一个粗鲁的农夫,在冒昧中吻了她的嘴唇同手足。骄傲的妇人厌倦轻视了一切柔情,却能在强暴中得到快感。

  如蕤甚至想,若有那么凑巧的偶遇,她也会毫不拒绝的躺到那金黄色稻草堆上去。

  在封建道德的约束下,如蕤的大胆与任性更是彰显了人类原始的生命力和活力。

  越是得不到,越要得到,这是如蕤的偏执,将自己欲求毫不掩饰的放在台面上,比起那些遮遮掩掩虚伪的都市“文明人”,这样的人性之美是很难得的,也是作者想倡导的。

  沈从文就是这样一个对爱情“偏执”的人。

  人们总是对沈从文和民国才女张兆和的爱情津津乐道,然而这段师生恋,一开始却是沈从文的一场单相思。

  他沦陷在对张兆和的爱慕中,全然忘了自己的身份,也从未试图利用自己老师的权威,像“聪明”的胡兰成一样,凭借自己的文坛名气,使一些小手段,让对方投怀送抱,还要把自己“低到尘埃里”。

  “固执的热情,疯狂的爱,火焰燃烧了自己后还把另外一个也烧死,这爱情方是爱情!”

  这是沈从文向往的爱情,他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他只有一片赤子之心。他一篇篇文笔极好的情书像雪花一样飘到张兆和那里,却全都石沉大海。

  被拒绝的沈从文像孩子一样大哭。

  他又拜托校长胡适去说媒。胡适跟张兆和说,“:他非常顽固的爱你。”谁知张兆和却回:“我非常顽固的不爱他。”

  胡适说:“沈从文是个天才,是中国小说家里最有希望的……社会上有了这样的天才,人人应该帮助他,使他有发展的机会!”张兆和冷硬地回击校长:“这样的人太多了,如果一一去应付,简直没有读书的机会了。”

  沈从文不是情场老手,他拥有的只是一片赤子之心,他完全沉浸在自我燃烧的过程中,只是,他烧死了自己,却没能在当时点燃张兆和。

  但沈从文的真,是极可爱的,就如他笔下的如蕤一样,毫不掩饰自己对真爱的追求,更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欲望。

  认定了,就去追,“顽固”的追。终究沈从文还是娶了张兆和,抱得美人归。

  二、 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如蕤离开消夏会,独自一人坐了法国邮轮从南部坐了到了东部海岸,去寻找使他生命发光同时他本身也发光的一种东西。

  在那里,她偶然地遇到了一个男孩,这男孩身上自带一种野气、单纯,如蕤觉得他比一切绅士都要有意思。

  于是她对这个不济事的“小雏儿”有了爱的渴望,她用语言和毫不掩饰的欲望试图征服这个男子,她成功了。他们再次见面的时候,如蕤看得出来,那男孩儿虽嘴上不说,但是对她是极其欢喜的。

  她成功的让他的心乱了。

  然而当男孩知道女孩儿的身份和一些传闻时,便有意避开她了。可此时如蕤已经爱了他。

  如蕤爱的就是男孩儿那一点骄傲,她以为他就是她心中一直寻找的那棵永不动摇的大树,面对男孩儿的故意躲避,她的内心是不甘的,但面对男孩儿的冷漠,她已决定要出国留学。

  可是,在这个时候,男孩儿却因在实验室中毒入了院。

  如蕤每天都会去陪伴,他们每天都会温习三年前两人初见时的一切。在这个过程中,女孩儿有了更多的机会让男孩儿领会她在各种小事上的柔情。

  男孩儿慢慢的变了,他不希望如蕤离开,他为这几年对她的拒绝和冷淡、逃避感到抱歉。

  男孩儿已经爱上了她。

  但她也知道,他和那些绅士们没什么两样了,也不过是爱了她显然易见的那些好处,爱得并不是她纯粹的灵魂。

  “为了我的快乐,为了不委屈我自己的感情,我就走了。莫想起一切过去有所痛苦,过去既成为过去,也值不得把感情放在那上面去受折磨。你本来就不明白我……”

  留下了一封信,如蕤终究还是离开了。这离开有一种悲壮之美,也是爱情的幻灭。

  这种悲壮和爱情的幻灭,也是沈从文的亲身经历

  年轻时,常常引用沈从文给张兆和写的那如诗般的情书:

  “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

  “我曾做过可笑的努力,极力去和别的人要好,等到别人崇拜我,愿意做我的奴隶时我才明白,我不是一个首领,用不着别的女人用奴隶的心来服侍我,但我却愿意做奴隶,献上自己的心,给我爱的人。我说我很顽固地爱你,这种话到现在还不能用别的话来代替,就因为这是我的奴性。”

  ,,,,,,

  年轻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是炙热的,是要把自己燃烧殆尽的那种毫无保留的爱,而爱情却把沈从文变成了奴隶。

  张兆和虽然接受了沈从文,却是从同情开始的,所以他们的感情一开始就是不对等的,至死,二人都不能投契。

  她始终走不进沈从文的内心,而沈从文痴迷张兆和,到头来看,张兆和不过是他对灵魂知己的幻想。他寻找外在的女神,却不是灵魂的知己,这段感情注定是悲剧。

  她不爱他,而他,爱的只是自己心中的一个幻影。

  所以当诗人高青子出现在他的世界里时,他沦陷在了相知的快感里。

  虽然高青子最终选择了退出,嫁了人,沈从文回归家庭,但张兆和在余生都对此耿耿于怀。

  直到沈从文去世,张兆和整理他的遗稿时,她才后悔莫及,她说:“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但斯人终究已去。

  结尾:

  沈从文的晚年是很孤独的,爱人不理解,朋友远去,他常常一个人盯着电视发呆,一坐就是大半天,不言不语,与人无涉。

  忽然有一天,他突然冒出一句话:“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

  他的寂寞无人懂,但他亦从未与这世界妥协,遗世而独立。

  就像他笔下的如蕤,终究没有找到那个懂她的人,她是孤独寂寞的。但三年前在海边,她对男孩儿说的那句话也是沈从文借她的口说的真心话:

  “寂寞也有寂寞的好处,他使人明白许多平常说不明白的事情。但不是年轻人需要的,人年纪轻轻的时节,只要的是热闹生活,不会在寂寞中发现什么的。”

  与其认为这是退而其次的无奈,不如说,这是他主动的选择。

  (全文完)

  《月下小景·如蕤》读后感(四):沈从文《如蕤》:如果你不能理解我,那我要你的爱又有何用?

  爱她的人可太多了,她却不爱他们。她觉得一切爱皆平凡得很,许多人皆在她面前见得又可怜又好笑。 世间最有力量的三个字是"我爱你",最让人温暖的三个字是"我懂你",如果在彼此相爱时,还能彼此理解,那将是最完美的爱情。真有完美的爱情吗? 借用《豆汁记》中莫姜的话说,"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疵,大简必有不好,良工必有不巧"。物件都难有十全十美,更何况爱情呢? 关于爱情,沈从文先生在《如蕤》中,便给我们呈上了一段不完美,带着遗憾的爱恋。 一,错乱的四季,就是如蕤的爱情写照 固执的热情,疯狂的爱,火焰燃烧了自己后还把另外一个也烧死,这爱情方是爱情! 如蕤的爱情在一开始就注定了没有结果。 开篇,沈从文便说"秋天,仿佛春天的秋天",看似很矛盾,其实不然。提到秋天,我们总是很容易想起黄叶满地的凄凉景象,而接着的一句"仿佛春天的秋天",也象征着在即将收获爱情时的如蕤矛盾的状态。 "夏天,热人闷人倦人的夏天。"从文先生在这一部分中,花了大量的笔墨。先从如蕤的出身讲起,说如蕤是某总长的女儿,品学粹美,人又很标致。 游泳、骑马、击球、划船样样精通,还能歌善舞,活泼有度而温柔大方,关键还是百万遗产的继承人。如蕤拥有一切的好资源,优秀如她,身边自然不会缺少追求者。 如蕤的追求者们都是出自相同的教育模式,都一样的成功,除了长相不同,便没有任何的区别。这些高度相似的男人,在如蕤看来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就像是一潭毫无生气的死水,没有任何的波澜。 而如蕤想追求的,是那种一面如大树一样挺拔,一面又像风暴中勇往直前的船一样的男人或爱情。 用如蕤的话说,她所期待的爱情,不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波澜,而是如熊熊燃烧的烈火,能让她心甘情愿坠入其中,能让她融化和尖叫的爱情。可惜,她现在的生活,她身边的人,都如烦躁而漫长的夏季,让她觉得闷和无聊。 海边的人是已经被同化了的都市人的代表,因此如蕤才要逃离,才想要去乡村寻找,即使她要找的人如流星般转瞬即逝,她也会丝毫不在乎,因为至少她寻找过拥有过。 "一个极长的冬天",在夏天海边,如蕤确实找到了一个如大树般的男子梅先生。但两人却又因为一些误会而分开了。 梅先生还比如蕤小了8岁,自然没有那些成熟男人般的世故,因此如蕤才会喜欢了他,想要征服他。可即使过了3年,如蕤和梅先生关系也只在朋友之上,恋人未满的一种状态。 "春天,有雪微融的春天。不,黄叶作证,这不是春天!"如蕤打算离开时,梅先生中毒住院,如蕤连续一个月都去医院看望梅先生,如蕤细微的照顾终于感动了梅先生,在梅先生刚刚喜欢上如蕤时,也是如蕤决定要离开的时候。 "春天,有雪微融的春天"象征着如蕤和梅先生关系的改善,预示着他们有在一起的可能。而"不,黄叶作证,这不是春天!"则有一种突然从睡梦中醒来的感觉,这不是真的,如蕤和梅先生是注定走不到一起的。 二,海中小艇,林间孤坟,方向不同如何能走到一起? 一个人用回忆来生活,显见得这人生活也只剩下些残余渣滓了。 如蕤是一个独立的人,她追求的也不是静如止水的爱情,而是自由,对于爱情,如蕤始终是一种豁达和游戏的态度。 如蕤某总长的女儿,家里又有钱,人又漂亮。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她就是一个白富美。只是见惯了城市中被人追捧的生活,从未受过任何挫折,她才想到无人认识的地方去冒险。 独自一人面对汹涌的大海,如蕤不仅没有普通女生的害怕,她反而是自信和激动占了上风。就算落水,她也还是觉得只是人生的一段不平凡体验。 如蕤的淡定让人觉得,落水被梅先生所救,都是她计划好了的。 文中有处细节,梅先生告诉如蕤她的小船被浪毁坏了,如蕤只是若有所得地微笑。甚至本能地想着,她发现了一艘比坏了的小船更坚固结实的"小船",以容载她的心。 如蕤的内心活动便能反映出她的玩世心态,也表明她找到了猎物的那种欣喜感。 如蕤和梅先生认识时,梅先生才十多岁,还正是一个青涩的少年郎,受物欲残害也少,自然能吸引到如蕤。 而如蕤又漂亮,见识又多,身心上又都比较成熟,处于青春期的梅先生当然也会心动。 如蕤追了梅先生3年,直到梅先生中毒住院,爱情才有了转机,也才有了梅先生在坟地的表白和挽留。 所以与其说是梅先生爱上了如蕤,倒不如说是梅先生终于被如蕤给感动了,要不然为什么如蕤追了3年没有任何结果呢? 而面对梅先生的转变,如蕤则一直犹豫,直到见到了林间的那座孤坟。 从古至今当文学作品和古诗词中,出现"坟"这个意象出现时,总会给人一种凄凉和悼念之感。 像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就是为了悼念亡妻。 又像纳兰性德的悼念词"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现实中也常有"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一说,我们都可以以此来推测如蕤见了孤坟的心情。 对于“孤坟”,两个人也是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如蕤是愣住了,而梅先生则好像“什么也没有似的走过去了”。 如蕤想的是爱情还没开始就结束了,而梅先生注意的却是坟周围的风景,还说像极了他们两人都熟悉的风景,暗示着他想和如蕤正式确定关系。 梅先生又感叹,回忆让他觉得他更年轻了,某种程度上如蕤也看出来比起恋爱关系,梅先生更喜欢朋友以上恋人未满的状态。 所以如蕤心中也才不屑地回答,“如果人只靠着回忆生活,那他的生活也一定没有追求了”。 一般女子对于梅先生的回心转意,肯定会欣然接受,但如蕤不是普通女子,既然对方没那么爱自己,倒不如选择放手,为了让自己快乐,也为了给对方自由。 三,如蕤的爱情里,就藏着沈从文的一生 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遇见张兆和,是在中国公学的课堂上。沈从文当时28岁第一次站上讲台教课,而张兆和20岁,只是一个学生。 张兆和是有名的"合肥四姐妹"中的老三,漂亮而富有才情。农村出身,家里又穷,又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就显得非常普通了。 而偏偏沈从文爱上了张兆和,还非常高调地追求她。而高傲的张兆和自然看不上沈从文,甚至戏称沈从文"癞蛤蟆第13号"。 为了抱得美人归,沈从文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情,给张兆和写了一封又一封的情书。当无法忍受的张兆和拿着情书去找校长胡适,说她被沈从文骚扰时,胡适却想撮合两人,"他固执地爱着你",而张兆和则回答"我固执地不爱他"。 沈从文给张兆和写了3年的情书,终于在31岁那年,和张兆和结为了夫妻。按理说,事业稳定又有美人在怀的沈从文应该很幸福,但生活从来不是童话故事,沈从文也不是灰姑娘。 沈从文的爱情故事,也和如蕤的爱情一样,一开始便不平等。沈从文和张兆和一个是穷小子,一个是富公主,门不当户不对,这是他们的第一道阻碍。 沈从文追求的是浪漫的爱情,美丽的皮囊,而张兆和却是一个现实而独立的人,这是他们在婚姻中的第二道障碍。 成了家,张兆和自然就从家里搬了出去。而沈从文的家又可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又要考虑柴米油盐,又要考虑老公和孩子,还要涂脂抹粉,本就是从富家小姐跌落的穷妻,自然没有那么多精力。 而沈从文却抱怨妻子不打扮,没了魅力,试问每天都在考虑怎么生存的人,哪里还有时间和闲情考虑美不美的问题。矛盾就是这样产生的。 婚姻中两个人想要的不同,又缺少沟通,自然也不理解彼此,这种时候也是最容易向外寻求安慰的时候。 这时候,高清子以沈从文小说中的装扮出现,自然就引起了沈从文的注意,再加上高清子热烈的表白,沈从文自然会缴械出轨。 沈从文一生两次出轨高青子,但他说自己最爱的还是张兆和。在沈从文看来,张兆和的不理解是他出轨的主要原因。 沈从文曾把他出轨的事情告诉张兆和,本想着自己坦白了,就能得到张兆和的原谅。可张兆和也不是普通女子,她选择了离开,避而不见。 尽管张兆和后来又回到了沈从文的身边,照顾着他,但张兆和却一直没能原谅沈从文,两个人的感情也没能修复,以至于沈从文在吐出"三三,我对不起你"后便怀着遗憾去世了。 张兆和并不是不愿意原谅,而是她的出身在无形中就让她有一种高傲感。并且张兆和也知道婚姻中有了一次背叛,也就会有更多次,而事实证明,沈从文也确实如此。所以,她做不到原谅。 出轨高清子,不仅让沈从文愧疚了一生,也让张兆和孤独了一生。直到沈从文去世,为沈从文整理遗稿时,张兆和才慢慢开始读懂沈从文。 也因此有了她在《从文家书》中说的那段话: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写在最后 和沈从文一样,如蕤也是爱情付出的一方,爱了三年,最终才被对方感动,令对方爱上了自己。 可在得到爱情时,如蕤和沈从文却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如蕤选择离开,而沈从文选择婚姻。 而导致他们做出不同选择的,是他们对于爱情的态度,如蕤希望对方是真心地爱她,而不是因为照顾对方,通过情感勒索的方式获得爱。 而沈从文觉得,既然对方终于答应他,那他们之间就该是爱,他们就应该在一起,而从不考虑对方可能因为感动才答应的。 如蕤选择去法国,看似是一种遗憾,但从长久来看却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沈从文选择结婚,当时看似幸福,但却为日后的婚姻矛盾埋下了定时炸弹。 爱情可以是浪漫的诗词歌赋和风花雪月,而婚姻更多的却是平淡的柴米油盐和相互理解。 不论是爱情,还是化为茶米油盐的婚姻,如果没有理解做砝码,那这样的感情定不会长久。

  《月下小景·如蕤》读后感(五):《如蕤》:爱情里从来不缺成就和委曲求全,缺的是一种从容和独立

  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用再婚为自己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二婚嫁给了身价不菲的范柳原。

  范柳本是纨绔子弟,他习惯了被女人奉承和巴结,没想到白流苏却不按照套路出牌。这让他有些不习惯,有些受冷落。其实白流苏对范柳原感兴趣,只是不想轻易跟他在一起。第一次香港之旅,白流苏带着遗憾和屈辱离开了。两个月之后,他们又在香港相逢,这次他们才真正确立了关系。

  如果白流苏在第一次碰面就无名无分地跟范柳原在一起,范柳原绝不会找她第二次。白流苏的聪明之处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该如何去得到。

  在民国时期,一个女子能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绝对是所有女性中的勇士。毕竟那时的社会风气就是女人要依附于男人,为了男人,女人要善于放下身段。这才是在世人眼中的“聪明女人”,女人是否嫁得好全看男人混得怎么样。当时的社会完全就是男权社会,女人只是男人社会地位的附庸。

  沈从文不满足于现实社会,在《如蕤》中塑造了一个独立的女性形象:如蕤长相靓丽,是某总长的女儿,是百万遗产的继承人。她不仅多金多才,更重要的是她的个性不仅吸引了异性也吸引了很多同性的欣赏。这样的女性注定不会是人间的凡物。

  如蕤总是能吸引很多人的目光,成为任何场所的焦点。但是她从不沉醉于这样的场景,她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和人生。她渴望遇见一个不同的男子,开始一段不同的爱情。

  最终她在海边邂逅了一位理想型的男子,这位男子让她感兴趣,让她沉醉。他们的感情就这样拖拖拉拉始终没有一个了结。在男子最终爱上如蕤后,如蕤却转身选择了离开。

  在很多读者看来,如蕤是很做作的女子,这样的女人注定得不到幸福。她想要的幸福明明已经唾手可得了,为何却选择放弃呢?其实如蕤比普通女子聪明得多,她知道适可止损,不让自己的幸福和爱情偏离自己的初心。世间女子如果都能如她这般通透,那么就定能少受爱情的苦,多些豁达和开阔。

  01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要靠才华争气

  如蕤是一个特别吸引人的女人,在女护工眼中“这女人有一双长长的腿子,上楼时变显得十分轻盈”“她不能说十分美丽,但眉眼却秀气不俗,气派大方又尊贵。身体长得修短合度,所穿的衣服又非常称身,且正因为那点‘绿肥红瘦’的暮春气度,使人在第一面后,就留下一个不易忘掉的良好印象”。

  单凭这几句话的描述就能在脑海中描摹出一位身材修长,穿着得体,举止优雅的女人。这样的女人不一定百分百人见人爱,但绝对印象深刻。

  男人痴迷于她的相貌,但是如蕤却对此嗤之以鼻。用当下的话来说,如蕤明明可以靠脸吃饭,但是她偏要靠才华。从这一方面来说,如蕤的确是被上天眷顾的人。她除了相貌出众,各种技能无不精通超人一等。她待人接物处处透露着自己的涵养,这样的美人,谁能讨厌呢?

  如蕤所到之处都是焦点,每个人都想与她交朋友,男人尤甚。但是如蕤却似乎不为所动,她的感情一直没有归宿。放在当下,我们会说这位女子挑花了眼睛。她明明就是百花丛中的一点红,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却因为高傲,不肯轻易点下自己的头颅,她是多么骄傲,自豪啊?她这样的慢动作,不但会让很多男人焦急,更会让很多女人嫉妒。

  其实站在如蕤的角度来看,她这样做并不过分,很多人喜欢她,追求她,是因为她的社会地位和背后的财产。如果忽略这些外在因素,不仅如蕤的光芒会减少,而且身边的众人也会对她少些殷勤。

  就像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欧也妮一样,因为父亲的巨额财产,来追求欧也妮的男青年都是别有居心的贪婪之人。他们的目的都是得到欧也妮的巨额财产,而没有人去真正关注欧也妮身上的单纯、善良。

  即使在当今社会,这样的事例也不是少数,一个富有的男子为了考验女孩的真心,各种门槛设置起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验证爱情的真伪。

  演员刘涛拍戏为夫还债,被称为好妻子,这也证明刘涛不是因为钱才嫁给刘珂,他们之间有爱情。似乎这样的爱情磨难才能让嫁入豪门的女子真正证明自己真正在乎的是这个人,而不是金钱。

  人性就是如此,每个人都不能免俗。如蕤深知有些男子就是怀着“走人生捷径”的心理接近她,但是她从不去拆穿这些人的虚伪,她只是任由他们做些傻事,而不会去说教,点醒他们。

  这样的如蕤绝对不是什么心机婊,因为她洞察人性。毕竟谁都没有把握去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有些人总是沉迷于自己的梦,不是因为他不清醒,而是因为没有勇气去承认和接受。有些男子不敢接近如蕤,那些偷偷写情书的男子,如蕤又瞧不上,她到底是需要怎么样的爱人呢?

  02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竟是梅先生

  舒婷在《致橡树》中写到“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在爱情里面独立性特别重要,这也是如蕤特别看重的一点儿。

  毕竟人云亦云的附和更像是变相的迎合,身边的人之所以不能走进如蕤的世界就是因为如蕤希望男方在她面前应该能保持思想的独立性,而不是一股脑地奉献,包括自己的灵魂。这样的爱情在一开始就让男方失去了自我,又何谈平等呢?没有了平等的地位,爱情中的当事者还有什么乐趣呢。

  这就好比辩论赛中的双方,如果其中一方在一开始就举了白旗,这样的辩论还有继续的必要吗?即使赢了,意义何在呢?灵魂平等是如蕤对男子产生好感的第一步。

  有些胆大的男子写了拙劣的情书让如蕤看到了,她觉得幼稚,可笑。她可笑那些男子因为喜欢她,愿意交出自己的灵魂,连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都走了样。这样的男子不值得自己停留一秒钟。

  如蕤本身是一位思想特别独立的女性,她喜欢征服,喜欢冒险。同样地,她也渴望有人来征服自己,只是她一直都没有遇到这样一位男子。从南国到北国,如蕤一直都期待这样的男子出现。这样的男子就该像永远不动摇的大树,不屈服她的美丽。

  她在青岛因为一次翻船经历邂逅了梅先生。这位男子比她年轻,身上处处透漏着稚嫩。在跟如蕤的交谈中,梅先生没有掩饰自己的幼稚,没有做作。这样一位毫不起眼的男子却引起了如蕤的兴趣,她甚至本能地感到了他们未来的一切。

  即便如此,如蕤还是没有告知男子自己的身份,一方面她担心自己的身份会吓倒男子,另一方面她还是有顾虑。

  在后来的慢慢接触中,男子似乎对女子慢慢有了兴趣。本以为事情就会圆满,结果他们因为一些误会分开了。从这方面就能看出梅先生并没有那么喜欢如蕤,梅先生听了关于如蕤的一些传闻就开始有意回避如蕤。说到底,梅先生并没有因为真正喜欢过如蕤。

  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话放在沉迷感情的女子身上,一点儿都不过分,况且如蕤对这份感情始终都没有放下。如蕤征服了那么多男子,唯独却没有让梅先生松口。这不仅是感情上一种遗憾,更是人生上的一个缺口。如蕤骨子里也是敢爱敢恨的人,她不想过拖拖拉拉的生活,更不想某件事拖住自己的人生。

  在去留之间如蕤一直都没有下定决心。在如蕤决定离开时,梅先生却因为实验室中毒住进了医院。

  03 爱情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在一起,分开也是种态度

  梅先生的生病住院是如蕤认清自己,也认清对方的一个契机。

  如蕤每天去医院陪他,他们谈了很多,从认识到过往的点滴,都成为他们的话题。但他们对过往的不愉快始终有芥蒂,比如那些在嘴边却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各自的小心思。如蕤仍愿意畅谈未来,因为她是往前看的女子。梅先生却不是这样的人,喜欢在回忆中重温感情的温暖。

  如蕤对梅先生的照料是无微不至,每天在医院陪伴。如蕤对梅先生的了解明显多于梅先生对如蕤的了解。如蕤的了解是因为爱,梅先生的不了解是因为不关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差距。

  对梅先生来说,他享受如蕤的照顾和贴心,只是却不曾付出过多少真心。他最终接受了如蕤是因为被如蕤的付出所感动,这里面的感情分量估计少得可怜。这样的在一起更是一种“激情选择”。

  如蕤早就想跟梅先生在一起,当一切如愿了,如蕤却选择了离开。因为她突然间发现这样的梅先生不是自己想要的“大树”,梅先生并不爱她。梅先生最后接受如蕤不是因为如蕤是一个怎样的女人,而是因为感动,给如蕤一个交代,不让自己背负“负心汉”的骂名。

  这样的爱情对如蕤来说更像是一种舍弃。面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爱情,如蕤勇敢地选择了放弃。

  从长远来看,这是如蕤的一种“短痛”手段,毕竟这份爱情已经脱离了自己的预期和想象。眼下放弃,只不过是辜负了过往三年的青春岁月,但是未来可期。如果将来再放弃,恐怕自己习惯了将就,不会再有当下的勇气和胆量。毕竟时间越久,后悔的代价就更大。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在远方》,剧中路晓欧再次遇到初恋姚远后,尽自己所能帮助姚远的公司脱离了困境。本来姚远以为能路晓欧水到渠成时,路晓欧却选择了离开。路晓欧最开始欣赏的就是姚远的勇气、胆量和对生活的无限向往。但是看着姚远慢慢丧失了最初的斗志,褪去了热忱。这让路晓欧看到了不一样的姚远,这样的姚远让路晓欧很失望,原来的爱情也失去了最初的颜色。

  我最初也不理解路晓欧的做法,看完《如蕤》这篇文章后,我懂了。

  剧中的路晓欧和如蕤一样都是特别独立,不轻易妥协的女人。尤其当她们有能力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她们绝对不会找理由为自己推脱。对她们来说,妥协是生命的一种示弱更是对人生的一种辜负。

  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的崛起意识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了活出了自己而不是被家庭和家人拖住前进的步伐。这是女性的进步,也是社会的进步。

  梅先生的最后妥协消磨了如蕤最后的一抹征服欲。这让她彻底看清了梅先生,同时也让如蕤从中认清了自己——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爱情,而梅先生也不是自己想要的爱人。既然看清了现实,那就离开,再次启程去寻找。

  我们总说不圆满也是一种圆满,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每个人都会选择将就,毕竟人无完人,不跟自己较劲也是一种活法,但是如蕤不会。

  不管生活如何变化,如蕤都会像她的名字那样,充满生命力和活力。这样的生命力和活力,决定了如蕤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

本文标题: 月下小景·如蕤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12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相爱一场》读后感100字天行者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