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5-04 18:05:0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2

《莎士比亚》是一本由[英]安东尼·伯吉斯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莎士比亚》精选点评:●我读过最精彩的莎士比亚传记~●“本書之意不在論述莎士比亞的戲劇和詩歌,而是記

莎士比亚经典读后感有感

  《莎士比亚》是一本由[英]安东尼·伯吉斯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莎士比亚》精选点评:

  ●我读过最精彩的莎士比亚传记~

  ●“本書之意不在論述莎士比亞的戲劇和詩歌,而是記述產生這些詩歌和戲劇的主要社會生活”。你一旦要寫莎本人,簡直就要有想象力才行。伯吉斯還是可以的,但有時候像在看《糟糕歷史》……

  ●非常好看!所有伟大者也都是要生老病死的凡人,他们会快乐忘形,也会莽撞愤怒,而人生总是这样一步步走完——伯吉斯正是如此来重述并补白莎士比亚的一生。他的天才,使“他的背像个驼峰”,这东西让他永远被铭记,但痛苦也同样摆脱不了。

  ●虽说内容和预想差别很大,但笔法之游刃有余让人心生敬畏。与其说是莎翁传记,不如说是伊丽莎白朝文化史略,一个模糊身影,敲响一整个时代和星辰环绕下全部世纪。在无可直叙现时代的地方,重新创造过去和未来。

  ●好文好译好制作。伯吉斯的习惯是,“这事到底怎么回事现在并不清楚,但有一种传言是:”或者“我们可以合理假设这样一种可能:”,然后就开始聊关于莎翁的八卦并顺带借古讽今,时常语带讥诮,满满的粉到深处自然黑。

  ●莎士比亚是属于所有世代的莎士比亚,但他始终是英国的莎士比亚。我以自己浅薄的英语知识揣测着原著之中那些英国人常有的,亦是莎士比亚本人热爱着的以双关而使人会心一笑又或者心有戚戚的段落。我喜欢最后一章“Will”的标题,它与作者本人始终在书中称莎士比亚为Will呼应,又有了“遗嘱”之意,以名为结局就如同将他的生死定与同一日那版“圆满”。而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让我们有了另一个机会通过已有记录中的内容来揣测当时莎士比亚的处境,我喜欢其中一段描写演戏场景的片段,那么栩栩如生,当然他也从不避讳那些对莎士比亚糟糕性关系或者别的行为的猜测,但如同每一个“粉丝”会选择的,我们选择让莎士比亚成为我们心中那个依旧可爱的人。原作与翻译都佳,虽然我只是囫囵读了……

  ●连着三天通勤路上读完,过瘾。该有人这样来写写曹雪芹~

  ●安东尼·伯吉斯妙笔生花,译者功不可没,莎翁最佳传记的美誉绝不为过。“纯粹的艺术家必须注意观察大的事件,而不能参与这些事件”,伯吉斯对莎翁和伊丽莎白、詹姆斯两朝大事件的观察,也让此书成为纯粹的艺术。

  ●嘻嘻,换了一个账号看完了。 还没读完最后一章,网易蜗牛就没时间了。 很喜欢这种文风,没有夸张的历史句型,很多地方一本正经的幽默。

  ●“莎士比亚就是我们自己,是忍受煎熬的凡人俗士,为不大不小的抱负激励,关心钱财,受欲念之害,太平庸了。他的背像个驼峰,驮着一种神奇而又未知何故显得不相干的天才。这天才比人世间任何天才都更加能够使我们安于做人,做那即不足以为神又不足以为兽的不甚理想的杂交儿。我们都是威尔。莎士比亚是我们众多救赎者中一位救赎者的名字。 ”

  《莎士比亚》读后感(一):天才

  得到听书:

  第一,因为一手的材料特别有限,莎学始终面临着一个致命问题,就是这些作品到底是不是莎士比亚写的。倒莎派的核心观点是,人类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不可能是平民出身的莎士比亚,这些戏剧瑰宝一定是阳春白雪的产物。这本书写作的一个隐含动机,就是搜寻莎士比亚私生活的痕迹,把他从一个空洞而宏伟的符号,变成一个鲜活丰满的人。同时也希望借此去看一看,那些特定时代的戏剧创作者们是怎么创作、怎么生活的,进而进一步捍卫莎士比亚对莎士比亚戏剧所有权的合法性。

  第二,文艺复兴时代,英国的公共教育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连莎士比亚就读的斯特拉福文法学校也能够给他提供博览群书的机会。尽管莎士比亚本人的拉丁文造诣不是特别强,大部分拉丁文著作当时已经有了英译本,而且善于观察生活的莎士比亚就生活在一个古典文化相对比较流行的时代,所以古典文化的精华,完全可以通过各个不同的方式,缓缓流入并滋养他的心灵。

  第三,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是演出来,而不是写出来的,因为早在它变成固定的文本之前,莎士比亚的剧本已经经历了千锤百炼,有一点点小范围集体创作的意味。而纸面上的莎士比亚,因为看上去实在是显得无所不知,所以显得脱离了他生活的环境。而那个活跃在台前幕后的莎士比亚,把观众的反应直接当作灵感源泉。莎士比亚的戏剧就是那个时代不折不扣的大众艺术,里面蕴含着某种特殊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活力。

  第四,我们现在用的很多英语单词,有的是莎士比亚首次使用之后才进入英语的,有的是他用了之后,把原来的词义或者词性改变了的。他到底给现代英语造了多少词呢?学术界公认的是1500~2000个。这些词通过莎士比亚的戏剧,获得了广泛而快速的传播,而莎士比亚天才的修辞能力,又让这些词从诞生那天开始,拥有了独特的活力。

  第五,莎士比亚笔下的福斯塔夫,有一种一边建构什么、又同时一边消解什么的独特能力,他能够平衡像堕落和机智这样极端的个性,显然也是莎士比亚的创作天分,是我们揭开莎士比亚剧本神秘的古典面纱,直到今天都觉得它充满活力的根源。从这个角度来看,塑造福斯塔夫对于文学的意义,并不见得比莎士比亚给现代英语创造了2000个词汇的功绩要小。

  《莎士比亚》读后感(二):走下神坛的天才

  莎士比亚,英国大文豪,著名剧作家,他的名字如雷贯耳,日不落帝国因他而荣耀。但是大部分现代人也许和我一样从未完整的读完他的悲喜剧,也许最熟悉的不过是哈姆雷特中那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伯吉斯用寥寥史料做根基,添置大量想象,勾勒出天才的另一幅面孔。伯吉斯在题首即言明“我在这里所要求的,是古往今来每一个莎士比亚爱好者按自己的意思为莎士比亚画像的权利。”如果你是莎翁粉丝,不要轻易打开这本书,这是一本让偶像走下神坛的传记;如果你有考据癖,更不要轻易打开这本书,因为故事的起承转合充满了“大概”“可能”“也许”这些字眼。历史上真正的莎士比亚太过神秘,所以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莎翁。他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世界是一座剧场,莎士比亚是我们其中一位救赎者的名字。

  十六世纪乡间出生的那个小子一开始只是在小小的免费乡间文法学校启蒙,没有上过大学,没有文凭,这样的背景足以给所有迷信精英教育的人们一记耳光,高深艺术不必有高深的学识,天才即使在乡间也能一飞冲天,而庸才注定淹没于人群。那个时代的主流是拉丁文,英语是一种世人尚未认真对待的语言。莎士比亚是“专门注意人家不留心的零碎东西的小偷”,他的戏剧并非阳春白雪,当年用英语这种大众语言写就的家长里短到了今时今日早就成为英语皇冠上的明珠。语言是有生命的。

  十多岁就结婚,他的妻子比他大八岁,那一年,他十八岁。在伯吉斯的笔下,莎翁想娶的是门当户对青梅竹马的安妮.惠特利,最后成婚的却是珠胎暗结放荡苟合的庄户女安妮.哈瑟维。他们的女儿苏珊娜在他们结婚刚满六个月就出生了。伟大的艺术家不必有高尚的情操,揭下遮羞布后,偶像也只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凡人。因情欲而放弃爱情,因求不得而安于俗世,于普通人而言,也许最多偶尔唏嘘曾有过的花前月下,在天才作家身上,一切的缺憾都成为日后灵感爆发的养料,现世有多接地气,想象世界就有多恢弘磅礴。婚后第二年莎士比亚就离家去了伦敦,自此登上了属于他的舞台,直到去世前三年才返乡,他是乡间的孩子,他的原生家庭在大不列颠的乡间,可他自己却一直奋力在大都市搏生,我们所认识的是那个华服的莎士比亚,而不是乡间的泥孩子。

  他在他的金主南安普顿伯爵面前摇尾乞怜,写下的谄媚之词简直无法让你相信是出于未来大文豪笔下;他沉迷女色,偷情时遇理查三世于此女门外求见,竟狂妄回复征服者威廉乃在理查三世之先;他在他的剧本中对他的对手们极尽讥讽,文人之笔尤胜刀枪。

  从宫内大臣剧团到环球剧场,他一步步走向巅峰,而命运女神最擅长的就是在只差一点点的时候剪断你的线。哈姆奈特.莎士比亚死了,时年十一岁半,在那个时代,一个孩子的逝去再平常不过,可历史上最伟大的文豪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却不平常,在伤心欲绝中他得到了梦想多年的乡绅称号和家徽,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可得到的那一刻却如此讽刺,他没了继承人。莎士比亚家族的男性继承人在不多不少二十年之内全部死绝。能够佩戴家徽,能够拿它去展现的日子屈指可数。给一些,不给一些,命运无可琢磨,他无力改写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想象世界中大肆挥写别人的台词。

  他在4月23日与世长辞,吃了许多腌鲱鱼,喝了许多莱茵白葡萄酒。他出了汗,受了寒,终于弃世而去。与每一个凡世俗人一样的死法,很接地气的暴饮暴食而亡。但作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文豪,他偷偷的给自己的离开加入一点戏剧性,那一天是他的生日,52岁,生于此日,逝于此日。

  《莎士比亚》读后感(三):请帮我画一幅莎士比亚的画像

  在古代,文学(艺)乃小道,中外皆然,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古典文学作品,关于它们的作者我们所知都极为有限,只鳞片爪的事实残片被大量的赞誉美化编织进自己的叙事脉络里,使人们难辨真伪,正足以说明作者生前的寂寞,只是因为在后世看来他们的作品比较重要,号称经典,因而“母以子贵”,从此需要“知人论世”,关心起作家的生平来。 鼎鼎大名的莎士比亚亦逃不脱此种命运,无论他的戏剧在他生前尤其身后给他带来多少荣耀,关于他的生平,所留下来的史料都可说是“寥若晨星”;关于他的生平的细节,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每当莎士比亚在房地产或编写剧本以外做别的事情时,历史就‘啪’一声合上了嘴”。那些能够得到确认的史实,任何一部文学史或文学词典大概都可以在几千最多一万字之内交代完毕,让我们很难勾勒出一个丰满的莎士比亚形象。 关于莎士比亚,我们听够了夸张的“歌功颂德”,我们也厌倦于再给他加上任何一个闪耀的光环,难道我们只有通过纯粹的虚构才能构建一代剧王莎翁的形象吗?不,我们有了安东尼•伯吉斯,他通过一支妙笔,帮助我们“画”出了一幅可以由我们自己去填充的莎翁画像。就仿佛时下最火的《秘密花园》,伯吉斯为我们做好了线条的勾勒,至于那斑斓的色彩,则需要我们自己去填充。而这些作为轮廓的勾勒,所有的材料都来源于公认的莎翁生平史料。 可以说,在这本《莎士比亚》中,伯吉斯没有为我们提供任何新鲜的史料,他既没有发现莎士比亚的任何一角“脏衣服”,也没有找到一片“断指甲”,但是他做了一件换了另外的人也许完全做不出来的事——他把旧有的史料用一种神奇的黏合剂连缀到了一起,将散落一地的布片做成一件衣服。伯吉斯把文学词典上的几千个散字变成了一部生动的莎翁生活史。 我认为这正是伯吉斯最了不起的地方。没有对文学的丰富浸润和对人情世态的通透洞达,是绝难做到这种了无痕迹的补缀功夫的。莎士比亚刚入戏剧行的时候,做的是给人家“拾掇”剧本的活计,就是帮人家把粗糙的本子改得圆润,把支离破碎的情节编织成一个行云流水的故事,因此被人家蔑称为“补锅匠”。然而正是这种补锅匠的功夫,成就了日后的莎士比亚。他的确是“专门注意人家不留心的零碎东西的小偷”,不过他却有着“化平庸为灿烂”的魔法,这魔法就是一切文学创造都离不开“裁减”、“弥缝”、“修补”、“连缀”…… 当然“补锅”的手艺有好有坏,这也是区别天才和庸才的标准所在。而正是在这些地方,莎士比亚,当然还有我们的伯吉斯,展现出了他们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在莎士比亚,这种想象力可以是虚构,可以是对史实或事实的改写,而在伯吉斯,这种想象力远不能像莎士比亚创造戏剧时那么自由,因为他声称要给读者一个源于“信史”的莎士比亚。 为此,伯吉斯把书写莎士比亚生平悄悄变成了书写莎士比亚的时代和社会,让我们看到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生活产生出了这样一位天才的戏剧家。伯吉斯把可以散见的可确信的莎士比亚生活片段放进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然后去想象他的生活。于是,我们看到,在两位安妮之间的周旋怎样促成了莎士比亚的婚姻、是怎样的政治现实刺激莎士比亚去写历史剧、有多少剧作家同行在跟他同台竞争并因此凸显出他的才华、是怎样的观众基础成就了莎士比亚去投资剧场…… 也因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好色的莎士比亚、爱财的莎士比亚、个人奋斗的莎士比亚,一个融天才与凡俗于一身的莎士比亚……总之,一个典型的从近代布尔乔亚发生史上走出来的莎士比亚;只是这个莎士比亚不再是突然冒出来的戏剧奇才,横空出世、不可方物,伯吉斯使我们看到了产生莎士比亚的深厚土壤。 当然,这样的莎翁形象只是一个勾勒,因为伯吉斯在书中用了太多的“很可能是……”、“可以想象,当时会……”等等的限定。他的确只是在帮助我们画好这幅莎士比亚的画像,他从未因此剥夺“每一个莎士比亚爱好者按自己的意思为莎士比亚画像的权利”,即便有了确定的轮廓,我们仍需发挥我们自己的想象力(通过熟读莎翁剧作、熟悉有限的莎翁生平史料),去填涂自己心目中的莎翁形象。

  《莎士比亚》读后感(四):莎士比亚到底牛在哪?

  就算是今天的欧美人,也没多少人好好读过莎士比亚的剧本,但是呢,作为一座文学高峰,又是谁都绕不过去的。

很多作家站在万神殿外准备进殿。这时候来了一个人,不和任何人打招呼,昂首走入了万神殿。这个人就是莎士比亚。

有一个人,他是全世界戏剧迷的偶像:

  1. 400年来,他的剧上演了一遍又一遍,包括舞台剧、音乐剧、芭蕾舞剧、电影、动画片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扮演他剧中的男一号,是很多演员的终身梦想。

  2. 他既是演员,也是剧院老板。他的作品叫座又叫好,在他生活的年代,票房战绩卓著,在后世则被奉为了经典。

  3. 爱读书的人每一年都会在他诞辰那天狂欢,他的出生日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纪念日。但他的身世,一直是个巨大的谜题。

  4. 他对现代英语的贡献,和但丁对现代意大利语、普希金对现代俄语的贡献相当。不,甚至更大,因为英语的使用人群更多。

  是的,这个人就是伟大的莎士比亚。

为什么你要学莎士比亚

  给你三个理由:

  1. 莎士比亚是古往今来影响力最大的作家,没有之一。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和希腊罗马神话、《圣经》齐名的三大西方文化母本之一。它是世界性的文化符号,无数的艺术形式、商业设计从中获得灵感与原力。

  比如,美剧《纸牌屋》借鉴了莎翁的历史剧《理查三世》,动画片《狮子王》灵感来自于悲剧《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被翻拍了一次又一次。就连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概念设计,也借鉴了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不知道这些,不影响你看剧,但你会少一些隐秘的快乐。

  2. 莎士比亚的剧作,是你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捷径。

  不说别的,懂点莎士比亚,你看国际新闻都能比常人看得更透彻。举个例子,英国脱欧公投之后,首都伦敦竟然要求独立,这在中国人看起来简直荒唐透顶。但如果我们去看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从细节深挖下去,就会柳暗花明,从历史中看懂未来。

  不仅如此,从四百年前古人的故事中,你也能够照见自己:哈姆雷特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犹疑,可能也是你的犹疑;他在能力和责任之间的徘徊,也是你的徘徊……

  3. 莎士比亚是一位台词圣手,他的文学语言功力至今无人赶超。

  很多流行的英剧、美剧中刷屏的金句,其实都出自于莎士比亚的作品。无论是漫威、BBC,还是HBO,它们的一线编剧如果穿越到莎士比亚的时代,还是得膜拜莎翁那些用诗歌语言写出来的戏剧台词。

  比如《西部世界》的经典台词“疯狂的欢乐总有疯狂的结局”,就是在向《罗密欧与朱丽叶》致敬。

莎士比亚是个优秀的产品经理

  1. 莎士比亚戏剧里台词有着别样的魅力。但是如果你从纸面上读剧本,你会觉得那个台词,怎么说呢,齁得慌。

  2. 比如《哈姆雷特》里的这一段:“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杰俊大才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得势小人的鄙视。”

  3. 怎么样?那辞藻堆砌的就像是一道菜里全是味精。这是什么原因?

  原来在那个时代的剧院里,叫卖声、吵架声此起彼伏。舞台上的演员如果不是用这样的腔调,那任何细腻的意思都传达不出去。

  4. 所以你看,除了杰出的剧作家,莎士比亚还是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他不仅知道作品该有的样子,他还知道最终加入了用户这个因素产品该有的样子。

  《莎士比亚》读后感(五):SHAKESPEARE

  文/钟郎

  10月20日,我在中午的时候发现一次促销购书,顶着灼热的日光,我好不容易才琳琅满目的书堆中挑出自己中意的两本书籍,一本是《聪明的投资者》,另一本是《莎士比亚》。而我最近便是在阅读《莎士比亚》这本书。记忆犹新的是,英国才子安东尼.伯吉斯在书中的扉页中嘱咐读者这么一句话:

  我在这里所要求的,是古往今来每一个莎士比亚爱好者按自己的意思为莎士比亚画像的权利。

  我不是像安东尼.伯吉斯一样的才子,可是我却是一个喜欢莎士比亚戏剧的好书人。以前总以为莎士比亚这样进入文学神圣殿堂的人,我们只能如同仰望天神一般去瞻仰他。可是在读过伯吉斯的《莎士比亚》后,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正如同在伯吉斯的书中所言:

  因为他是一个剧作家,一个生活的记录者。他接受了一位想必也和凡人一样残忍的上帝的赐予——乞丐们的染病之躯和不是光顾人间的瘟疫。

  今天已经是10月25日了。过去的5天里,我一直在阅读《莎士比亚》这本书,同时脑海中回顾过去自己说读过的莎翁戏剧。今天,当我打开豆瓣的时候,我突然心血来潮似的想要写一些东西,以此记录自己对莎翁的瞻仰与敬意。

  威廉.莎士比亚是诗人、剧作家、演员,更是西方经典的中心。歌德曾说: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博尔赫斯说:上帝梦见了世界,就像莎士比亚梦见了他的戏剧。对于莎士比亚,我不并指望自己能够写得堪比安东尼.伯吉斯一样,将这位天才的肖像最终与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形象重合:世界是一座剧场,莎士比亚是我们其中一位救赎者的名字。在此,我仅以一个嗜好阅读者的角色,将我想象中的莎士比亚与他的那些我曾经读过的戏剧或诗歌带进自己的笔下。

  说来有些惭愧,我并没有好好阅读过中国古代的戏剧,虽然只是听说,可是没有读过就是没有读过,不能拿来充数。而我阅读的一部戏剧著作便是莎士比亚所写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了。年少懵懂,对于爱情也曾胡思乱想过。不过,当我开始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我也如同歌德一样——这一生都被他俘虏。

  故事发生在维罗那名城,

  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

  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

  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

  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

  生下了一双不幸的恋人……

  这是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幕的扉页写下的十四行诗。在今天读起来或许就如同一个小小的故事大纲似的,好像没有什么可以鉴赏的地方。可是,耐下性子读,你或许会如同那时的我一样,脑海中开始不由自主地幻想着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了。平凡中却有一种吸引你的魔力,我想着这便是莎士比亚把。然而,安东尼.伯吉斯在他的《莎士比亚》一书中又一次颠覆了我对威廉原有的观念:

  莎士比亚就是我们自己,是忍受煎熬的凡人俗士,为不大不小的抱负激励,关心钱财,受欲念之害,太平庸了。他的背像个驼峰,驮着一种神奇而又未知何故显得不相干的天才……我们都是威尔。

  第一次读《罗密欧与朱丽叶》,我深深地被这个故事情节所吸引着,同时脑海中有些对爱情的观念。这只是最初阅读作品时的一个理性感受罢了,时隔多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我只能笑一笑自己。忘记是在哪里读到这么一句话——你知道,故事的结局并不重要,生活唯一确保我们的就是死亡。所以,我们最好不要让那结局,夺走了故事的光芒。

  世界是一台大剧场,人生也是这样的剧场。可惜的是,人生本没有意义,只有表现的形式。因此,在回忆这部戏剧时,我逐渐将它的形式抛却开来,直接洞穿罗密欧与朱丽叶、蒙特克家族与卡帕莱特家族。因为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谈到:

  悲剧在观众中引起共鸣,从而使他们清泄了怜悯与恐惧,内心得到“净化”。

  起初,我也一直以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单纯是一部悲剧作品。因为威尔在扉页的十四行诗中便早已道出“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生下了一双不幸的恋人。”然而,最终两人的逝去却将蒙特克家族与卡帕莱特家族的世仇解除,这又是一件可“喜”的事情。舍小我而挽回大我,这便是忽略作品形式后而看到的。我突然发现莎士比亚有些稚气未除,他写了这么一部作品待后人解读。可是后人在解读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偏差,或许这就是他十分乐意见到得,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而我任由自己思绪如跳蚤般上蹦下蹿。如果罗密欧能够收敛住自己对于朱丽叶的爱情,那么这两个人便可以逃过命运的捉弄。然而,爱欲的冲动毁了罗密欧,同样也毁了朱丽叶。请听听罗密欧对朱丽叶说的情话:

  我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园墙,因为砖石的墙垣是无法把爱情阻隔的。

  且再听听朱丽叶迎来爱情时的话语:

  你要是真的爱我,就请你诚意的告诉我;你要是嫌我太容易降心相从,那我也会堆起怒容,装出倔强的神气,拒绝你的好意,好让你向我婉转求情,否则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拒绝你的。

  我想柏拉图是对的。先人的告诫,后世的人应该谨记在心。爱神栖于爱欲之间。爱是欲求,是冲动,是恒久的失衡。如饥似渴,不能熄灭。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有多少人是因为一时的爱欲而冲动,有多少人是因为不能平衡爱情而跌倒,我想不管现在还是以后,对于爱情的这个观点应该永远都不会过时。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剧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隐藏在这部戏剧后的人间的失衡。

  透过安东尼.伯吉斯这位才所写就的《莎士比亚》,我得知了戏剧的前生竟然是作为一种法术而问世的,然后脑海中不断地想象那些心智未开的原始人类为了求雨、迎春、祈年而进行戏剧这样的仪式。因此,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社会是否文明开化,戏剧中所包含的隐性象征却依然存在。因为,这是戏剧诞生的使命。只读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的悲剧而为之流下遗憾可惜的泪水,那只是肤浅的煽情。不过,鉴于当时年纪尚轻,还不足以注意到戏剧的象征意义。人生用特写镜头来看是悲剧,用长镜头来看则是喜剧。戏剧是人间的缩影与记录,虽然稍有加工和修饰,但是并不能因此就掩盖住了戏剧本身所具备的象征意义。

  最近,在英国文学课上,老师也正在教受我们威廉.莎士比亚这一章节的知识,说来真是巧了。我查看了一下莎士比亚的创作阶段,当然这是严格按照“莎学”研究上划分的。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便创作于1593年。这一时期,威廉的创作阶段依然是处于第一阶段。行话是说“乐观主义”阶段。1588年英国击溃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取得了海上霸权,民族精神空前高涨,戏剧也相应出现高度繁荣的局面。这时,想必就是莎士比亚见识到了什么是爱国主义以及民族精神,这种爱国主义在大众戏剧中又当如何有用。通过这段时期,对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解读便又有了新的思路。借用安东尼.伯吉斯在《莎士比亚》一书中的说辞:

  “喜剧(comedy)一词就我们目前涉及的戏剧范畴而言,源于希腊文komos,即乡间为纪念狄俄尼索斯的狂欢活动。狄俄尼索斯是酒神和植物神,他受尽磨难,死而复生。”

  我头脑中对与“悲剧”与“喜剧”的简单定义便在追溯词源中被重新修订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虽然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个人死了,可是他们彼此家族的仇怨却得到了开解。同样在《圣经》中,耶稣虽然受难被钉在了十字架上,可是七日后他却死而复生。由此看来,这难道不是可喜的地方吗?

  谁能知道命运在想些什么?让一双恋人失去,却又让两个家族冰释前嫌,即使消除了世世代代的仇恨,却还是留下了不可弥补的伤痕,徒叹世事无常呵!

  由于当时时间有限,我也只是匆匆读完了《莎士比亚戏剧选读》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余下的《威尼斯商人》以及《哈姆莱特》并没有读。就像我没有读过中国的戏剧一样有些遗憾,莎士比亚余下的著名戏剧尚未读过,也成了我心中的结。然而,仅仅这匆匆一瞥,我便已经将莎士比亚深深地记在了脑海深处,只待有时机能够让我却阅读他的其他作品。纵然一切无常,却也无非是譬喻一场。我并不是一个研究“莎学”的学者,我只是一个嗜好阅读的人。阅读应该享受阅读应该有的乐趣,又何必自添烦恼去无事生非地胡乱猜想呢?

  2019年8月份的时候,我在卓越亚马逊网站上买下了查尔斯.兰姆所写的《莎士比亚故事集》,虽然不是阅读威廉自己写的戏剧,可我同样能够感知并走进威廉的梦境。那时候,我读完了《暴风雨》这部传奇剧,虽说查尔斯.兰姆是以散文体改编了戏剧原著,可是内容还是忠实于原著的。这时候的作品属于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了,经历过早期的“乐观主义”和后来的“悲观主义”阶段后,威廉在创作时的题材终于转向了倾向于妥协与幻想的悲喜传奇剧。1613年夏季,《暴风雨》中的普洛斯彼罗的语言得到了应验:“地球自身”烟消云散了。木结构迅速燃烧,一座宏伟的建筑瞬间化为灰烬。伯吉斯在《莎士比亚》中提及:

  后来,人们又造起了一家环球剧场,但是它将与依然在世的莎士比亚毫不相干了……1613年的大火标志着他的戏剧生涯的结束。

  巅峰早已过去,旧日荣光不再。威廉也知道世界在不停的发展,且看看他在《暴风雨》所写的台词,或是对自己诉说的勉励话语:

  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勇敢于面对抬起头来,就会发现,分数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向前看,还有一片明亮的天,不会使人感到彷徨。

  真是这样吗?我不禁问自己。其实威廉自己知道这个真实的世界,因此在《暴风雨》中他还写下了这一简短却能表明自己并未幻想只是妥协的话:

  还以为人生全由人控制,一觉醒来才发现一切随阳光消失。

本文标题: 莎士比亚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598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多人运动,总是藏得太深。致所有善良,没心眼的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