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5-03 20:29:4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7

《菊与刀》是一本由[美国]鲁思·本尼迪克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菊与刀》精选点评:●虽然有一小部分观点随着时间的变化有所过时,但在当时这是一部很成功的著作。作者作为一个从没有在日本生

菊与刀读后感摘抄

  《菊与刀》是一本由[美国]鲁思·本尼迪克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菊与刀》精选点评:

  ●虽然有一小部分观点随着时间的变化有所过时,但在当时这是一部很成功的著作。作者作为一个从没有在日本生活过的美国人写出了如此犀利的分析日本人性格的书,实在是令人由衷致敬。

  ●通过美国视角来观察日本的一本人类学作品,更多地从日本人的处事原则入手分析日本人的行为特征。菊花与武士刀是完全对立的意象,然而这两种事物所代表的态度(审美、享乐、艺术;易怒、残忍、严苛)却能在日本人的性格中奇妙地融合。本尼迪克特指出,这与其严格的社会等级和对待孩童教育的微妙手段是分不开的。作为建立在耻感基础上的文化,日本的公众眼光对个人的影响不言而喻,因而个人感总是小于集体感。当代日本虽然距昔日已有了极大的改变,而其性格中的一些因素无疑还是与过去的民族余留紧密相连。对待异文化,她诠释了人类学学者应有的态度:用他者的角度观察他者,而非以自己文化的立场居高临下打量对方。

  ●将来分析中国人莫非要写龙与虫

  ●没感觉,据说这说中心思想没错,但其他部分错了。

  ●鞭辟入里 但总觉结构散乱 语言啰嗦

  ●书中描述的日本人真是太令人难以理解了,那种骨子里民族的传统习惯强迫每个人从幼时就遵循的规矩信念铸造了这个表面上看似性格矛盾实际内心信念高度统一并对每一寸言行都能得到解释的特点实在是独特的存在。不过,还是觉得个体差异会比民族整体差异来得大。

  ●谦逊守礼的表面,残暴扭曲的本性

  ●我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了日本和美国的不同的为人处世的一些准则,某些疑惑得到了某点印证。

  ●【藏书阁打卡】 我幼稚时,因其为美国人写的日本研究而轻视,便一直未看。如今想来,当初怀有一种“日本人才能理解日本人”的偏见,根本上可能是“中国人才能理解中国人”的自傲。但是在人类学研究上,“自己研究自己”并不一定比“别人研究自己”好,因为自己总是容易忽略一些习以为常的点,而在他者的视野中却不一定“正常”,两者应该可以互相补充。人类学最根本的观点可能就是抛开自己的立场,克服自身的偏见,平等地研究、正视他者。 不过绝对客观是不可能的,因为作者是美国人,所以多美日对比,这种对比本身的倾向无疑就是主观性,美国人读来理所当然,但中国人读来就可能不认同:“这不只是日本,也是中国……”如果是中国人写,中日对比所凸显的点就不一样。——所以不止可以认识日本人,还可以认识一点美国人……另外一些简单的断论需商榷。

  ●日本人是真变态,美国人也是真的没写好

  《菊与刀》读后感(一):日本民族性里的中国影子

  整本书看下来除了三点之外,日本文化,习俗,民族性与中国好像,以至于感觉读书里的日本像是在读中国。两点很大的不同:一、日本人在忠诚与情义之间,不是选其一,而是通过自杀来成全两者,因为他们不愿意亏欠。举一例子:几百人为他们的领导复仇,潜心准备几个月最终复仇成功后集体自杀了,理由是他们在复仇前没有请求天皇,是不忠诚的。在中国不会有这种情况,如果不能两全,选其一是最多的选择。二、日本人认为灵魂和肉体是相互分离的两个领域,享乐是没有罪的,所以享受性带来的快乐,中国是没有这种情况的。 三、日本人真的是分分钟就切腹自尽,他们把那当作是一种荣耀。

  日本与中国一样,那个时代以及之前的女性地位都很低,“媳妇熬成婆”是一个很恐怖的恶性循环;结婚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女子只有生了儿子才能在婆婆家抬起头来,才能听起胸膛做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像谁谁谁一样,要学会讨别人喜欢,要懂得别人的眼色,从小就学会了要到集体里去,害怕被排斥。

  《菊与刀》读后感(二):评《菊与刀》

  日本人以获得别人的认同为最高目标。对天皇尽忠,“寻找适合的位置”,偿还“恩”“义”,自我的修行,“社会的情义”,“声誉的情义”等等,究其根本都是为了融入群体,在群体中获得生存的安全感。他们最害怕遭到群体排斥和责难,最痛恨被侮辱和蔑视。这种文化让日本人不敢担当,也不敢作为,荣誉是集体的,责任也是集体的。

  人总是喜欢确定感,日本人为了这份确定,自愿放弃掉个性和自由。置身于各种琐碎的规矩之中,不越雷池一步。他们喜欢一切事情都在预料之中,未知是他们最恐惧的东西。比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日本应对失当,遭到国际社会普遍遣责。一个原因或许就是日本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长久生活在规矩中的人不知如何处理规矩之外的事务。

  日本人也非常的矛盾,或者可以说非常识时务。他们在正常的生活中讲求束缚和压抑,认为这是作为人的最高修养,但在另一些划分岀的自由领域内又极其放浪形骇,比如说酒和性。他们还会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处境来改变行为方式和信仰:遭到侮辱,有时候选择攻击别人来洗刷耻辱,有时候选择攻击自己来维护声誉;战时信奉军国主义参与殖民掠夺,战败后也能心安地接受美国的统治。

  这本书是美国人研究日本文化写成的,目的是协助政府更好地统治战败后的日本。以西方人的视角看来,日本的许多文化是完全无法理解的。但是为了美国的利益,作者还是尽量客观地进行描述,没有掺杂太多的评论,让读者也有一个相对公正的判断。无论如何,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值得尊重。

  《菊与刀》读后感(三):菊与刀:一本书看透日本[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一本书看透日本[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二战后期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为美国管制战败后的日本提供政策依据。

  菊花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天皇的家徽就是“十六瓣八重表菊纹”,其原型早在幕府时期即已奠定,所以日本的皇室又被称为“菊花王朝”。而刀是日本武士的象征,武士文化是日本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鲁丝·本尼迪克特采用菊花和刀两种意象,象征日本人性格的两面性。菊花象征着日本人的温和尚礼,刀则象征着日本人的野蛮残忍。另一方面,刀并不象征进攻,而是象征能够对自己负责的人。这种品质将成为维持追求个人自由的社会平衡最重要的因子。

  日本的历史文化就像是从中国的历史截取一部分。不同的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人生信条,比如礼仪、制度,还有一种忠诚、一种情义,不喜欢被帮助,曾经有明文规定不得干预与自己无关的事故。

  1、美国人的生活是时时刻刻准备应对未知,面对挑战。而日本人更喜欢一切都有预料,未知是他们最恐惧的东西。

  2、日本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出“人人都该在自己合适的位置”的信条,这是他们生活的准则,几百年来一直如此。

  3、制度就是日本人生活的准则。日本人在这两百年里建立的观念就是:详尽的等级制度是国家安稳的前提保证。他们信任这个世界的前提是:一切都在已知范围内,要做的事也都在已知范围内。

  4、洗热水澡是日本人最喜爱的细微享受。洗澡的次序要严格遵守,上流家庭也不例外。

  5、日本人最喜爱的享乐之一,也是最为熟悉的技巧,就是睡觉。他们能以任何姿势睡觉,也能在任何我们认为不能睡人的地方安然入睡。

  6、在日本人看来,自我修行的好方法之一就是强制进行绝食。绝食就像牺牲睡眠一样能体现意志力,比如“只有一根牙签的武士”。

  7、日本人推崇的另一种“人之常情”,是浪漫的爱恋。一位当代日本人说道:“婚姻的目的在我们国家只有一个,就是繁衍下一代。除了传宗接代以外的其他目的,都不能表示真正的婚姻目的。”

  8、日本人的所有历史都缺少对罪的认识。或者从某方面来说,是他们不愿意有这个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佛教都不像日本的佛教那样强调人人都可以成佛。

  9、一个日本人在评价自己的同伴时,说他“不懂得孝道”或者“不懂得情义”等,却不会说他整体的人格有问题。在日本,最严重的谴责仍然是“你是个不懂情义的人”。

  10、近代,日本人在试图将某种美德推到高于一切道德范畴之上的时候,常常使用“诚”。谈到日本道德律,大隈重信说:“在所有的箴言中,‘诚’是最重要的。 “诚”在日本的基本使用是热诚地遵循一条道路,一条日本道德和精神要求的人生之路。

  11、圆熟。在西方人眼中,日本人表述这种观念最极端的方式就是推崇那些“像死那样活着”的人。翻译成西语,字面意思应该是“行尸走肉”。

  12、日本人崇尚复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由。

  13、照镜子是可以反映一个人内心高尚的外部表现。

  《菊与刀》读后感(四):关于《菊与刀》的一些随笔

  《菊与刀》在扉页就写道:“菊花象征着日本人的温和尚礼,刀则象征着日本人的野蛮残忍。”无疑,日本是一个充满矛盾性的民族。本尼迪克特从一个人类学家的视角出发,将日本人的国民性进行了十分确切的剖析。 一、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一般的社会学或者人类学研究应该基于田野调查,只有与研究对象共处、融入现实的环境当中才能获得更为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本尼迪克特却能通过一系列的第二手资料以及对一些有体会的日本人进行访谈比较切合实际地向我们揭示出了日本的民族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研究对象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事实也证明只有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才可以理解日本人的种种行为。只有结合日本人的社会文化背景才可以理解日本人所表现出来的矛盾性。但说实话,我个人觉得研究者很难真正保持绝对的客观、中立的态度来看待他国文化,很容易就被自己本身的文化价值观影响。本尼迪克特在开篇就提到他要尽可能保持客观中立,但这次研究本身就是受美国政府的要求,为的是更好的指导战后美国对日本的重建,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是感受到了一点美式价值观对东方文化的评判。而且,这是1944年开始做的调查研究,那个时候的日本与现在我所略微了解一点点的日本有所不一样。但仔细想来,民族性的本质内容是根植于日本国民文化的。日本依旧是既欣赏着菊也守护着自己的刀。 二、关于日本的民族性 日本是一个崇尚绝对精神的民族。日本人相信,精神是万物之源,是永远存在的。即使是生理死亡也不足以与精神抗衡。这也就能够理解日本人所进行的“自我修养”。在日本人眼中,通过自我约束、自我克制可以逐渐达到“无我”的境界。他们眼里“像死一样活着”是达到“圆熟”的基础。“像死一样活着”意味着脱离一切自我监督,不必忧虑是否表现得当,不在纠结于恩或者情义,可以无所顾虑的追求自己的目标。当然这一切都是他们基于人性本善而发展起来的,在他们眼里内心的善直接转化为行动,这便是最高的境界。 日本人无条件的忠与孝。忠和孝是我国传统文化一直提倡的,但我们的忠孝是以仁为核心和标准的。当君主蛮横、专制,人民有权揭竿而起。当父母行为失范,子女不可以愚孝。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道德律。但日本主张的是对天皇的无条件服从,对父亲和家族的要求无条件遵循。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日本一签投降书,日本军队就乖乖回家,转向于另一个目标——国家建设。这样就让我不禁想问日本是怎样推进民主化的。国民只有服从的意志,怎么会有自主性和思辨力呢? 日本人的恩与情义。以我的眼光很难理解日本人不帮助他人的理由是不想别人心中有欠自己恩惠的思想负担。不过这应该可以算是日本人各司其职的观念的提现吧。需要帮助的人会有专门的机构提供服务,个人要做的只是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履行对天皇的恩和对家庭的责任与义务。情义与恩不太一样,这就涉及到正义与忠诚之间的矛盾。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最推崇的是捍卫正义的同时也保持着对上级的忠诚。所以日本人眼中自杀是值得尊重的,是崇高而有意义的。 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 在真正的耻感文化中,行善的力量来自于外界。而在真正的罪感文化中,行善的力量来自于自己内心的罪恶感。感到愧疚是对别人指责的反应。一个人会因为被当众讽刺、排挤而感到羞愧,或者因为感觉到自己被耻笑而羞耻。无论是哪种情况,羞耻感都是有力的约束。可是,与罪恶感不同,唤起羞耻心的条件是他人在场或者感觉他人在场。有些人或者民族会认为荣誉就是像理想中的自己那样生活。这些人会因为罪恶的行为感到羞愧,即使他人没有发现这这种行为。而且坦白可以使这样的罪恶感得到解脱。但在日本人的道德体系中,懂得羞耻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日本人更重视的是他人的想法、社会的评价。只有获得他人认可的行为才是值得赞誉的。我觉得这与日本人所坚信地性善论有关。在他们眼里人性是向善的,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持平衡。所以他们自身没有罪的概念。这就让我想到在日本人眼里侵华是正义的,他为的是整个东亚地区的共同进步。这就很可怕了。结合这两天很火的刘鑫与江歌案,我感受到很多事情我们是很无奈的。刘鑫她自己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有错,她没有发自内心的羞愧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良心。然而,她并不觉得自己没有良心。这就是她与我们大众在伦理道德观上的差距。在她的道德观中,她认错只是因为舆论压力迫使,社会大众对她的行为不当进行指责她才体会到了羞耻感。所以,人性是很难裁定的,我们希望人性向善,但人的劣根性也总是血淋淋的摆在我们面前。 关于日本,所知甚少,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些深层次的认识。但当今的日本,我很好奇他的民族性有怎样的发展。

  《菊与刀》读后感(五):70年前日本人生活理念的纪实解剖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名,还以为会是一本小说,没想到是一部出版于1946年,由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写的,深度解剖日本文化和传统对于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发动战争以及战后行为的分析。作为一个以前没怎么读过这类书的人,硬撑着读完了(所以读的挺潦草的)。这里吹一波网易蜗牛读书的共读小组,可以看到别人读书时候做的批注,也方便我自己进行二次思考。

  因为是一本探讨文化甚至带点研究报告性质的书,读起来是有点枯燥无味的。不过作者用了很多故事的举例和对比,来将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写得通俗易懂了。如果说前面一半我还读得有点无聊时,读到后面已经激发了我对日本文化的好奇,开始觉得津津有味了。

  最喜欢的是日本的“受恩和报恩”的文化,因为非常符合我自己的处世标准。尤其是不喜欢竞争环境的“佛系精神”,真的是太契合我了哈哈哈。作者拿日本人和美国人进行对比,指出美国人处在竞争环境中可以激发他们的工作效率,但是如果把日本人放在一个竞争的环境里,反而会导致他们的工作效率降低。日本人更喜欢的是一个人工作,而这正源于他们文化传统中“让自己处于合适自己的位置”的思想。我个人特别赞同这种思想。我擅长的要么是自己一个人干活,要么是那种流水线式的teamwork,每个人有自己明确的职责,会有合作和互相帮助,但是界线划得很清楚的。如果是有竞争的teamwork,比如一个project小组一同完成,根据每个人的workload打分的那种。这时我就会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从而发挥不了自己的能力,也做不出什么成就。但是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个很大的疑惑也一直悬在我的脑海里:这本书毕竟已经有70年的历史了,其中对日本人行为的分析放到现代社会真的还通用吗?因为文化这种东西的变化是水滴石穿的。就像如今2019年的中国,一些传统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已经和1949年的中国是天差地别的了吧(虽然这是我的猜测,也不知道1949年的老一辈人的生活习惯是什么)。另外很大的一个问题是翻译。比如作者分析了日本人的一种道德,但是在英语里找不到对应的词,而我这个版本就将其翻译成了“情义”,但其实“情义”并不能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有些地方的翻译读起来始终让我感到别扭。

  以下是书中的一些我觉得不错的句子的摘抄:

他们行为端正,因为十分介意他人的看法,但当自己的行为丝毫不为人所知时,就无法控制地犯下罪行。人类社会会自发形成一些规则,如果某种行为方式被这种规则承认,那么生活在这规则下的所有人就会将这行为当作大家应该遵循的准则,并克服重重难题将这些准则纳入统一价值体系。日本人必须从上级、长辈或者至少也是和自己平辈的人那里受到恩惠,否则这个恩惠就会让接受者自卑。欠人恩情所带来的麻烦是他们试图避免的,他们不会在大街上插手闲事。他们不是缺乏同情心,只是认为这样做会让对方欠自己一个人情,这事只有官方和警察出手才行。我们认为爱、关怀、慷慨与同情,越是无条件就越是无价。而日本人认为这些一定有条件,接受了这些就是欠了恩情,成为负恩的人。日本人彻底贬低了中国“仁”的概念,彻底篡改了中国伦理中的这一美德,并且也没有让“义务”得到除“仁”以外的其他道德制约。美国人的自尊心在于解决自己的事,日本人的自尊心则在于施恩与受恩的关系。“日本人的生活就像樱花一样,干净、没有灰尘,而且安静、美丽。”事实上,享乐是要学习的,就像义务需要学习。很多文化中都不存在学习享乐,因此人们很容易就把自己交给自我牺牲的义务。日本人最喜爱的享乐之一,也是最为熟悉的技巧,就是睡觉。他们能以任何姿势睡觉,也能在任何我们认为不能睡人的地方安然入睡。人之常情不存在罪恶,性享受也是如此,因此也就不需要讲道德。肉体在日本人的哲学中是没有罪的。享受可能的肉体快乐也没有罪。在宇宙中,肉体和精神并不对立存在。日本人承认人有两个灵魂,但不是相互争斗的善与恶的冲动,而是“温和的”和“粗暴的”灵魂。将自重等同于谨慎,意味着我们要时时留心,看到他人行为中包含的所有预兆,能强烈地意识到他人是在谈论自己。因此,在和性有关的问题上,日本妇女也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并且身份越是卑微就有越大的自由。她们在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有各种各样要遵循的规矩,但是,一定不会忌讳男女之事。她们在满足男人性欲的时候十分淫荡,但同时又很克制。成年之后的女人就不再忌讳,身份低微的妇女淫荡起来不输给男人。日本妇女随着时间和场合的不同,对行为检点的要求也不同。她们没有一成不变的性质,不像西方一样简单地区分女孩子为“荡妇”和“有贞操的女子”。镜子映照出的是人灵魂的最深处,人从镜子里看见那个“不知道羞耻是什么”的自己。刀在这里并不象征进攻,而是象征能够对自己负责的人。

  刚刚看了一部动漫《史莱姆》里的一集,讲的是猪头族的王为了让族人不用忍受饥饿,选择背负罪孽,成为罪孽深重的猪头帝。他说:“为了不让大家饥饿,我会承受世上所有的饥饿。”这便是日本人所看重的“义务”和“情义”吧。当史莱姆杀死猪头帝的时候,猪头帝说他不能死,因为他死了族人就会背上罪孽。而当史莱姆说他会吞噬猪头帝和他的族人所有的罪孽后,猪头帝就能慷慨地赴死了。结合刚刚读完的《菊与刀》,这段给我的感触很大。在日本的影视动漫作品里有很多这样的文化传输,反观我们的国漫,要么是停留在肤浅的搞笑上,要么就是把有一定粉丝基础的漫画IP拿来改编,很少有深度的文化输出。《刺客伍六七》倒是一部少见的有文化输出的国漫,这也是我觉得他很好看的原因(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我想给四星的,但是出于那个“70年前的东西放在今天还有多少有用”的疑惑,我还是打个三星。

本文标题: 菊与刀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577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大流感》读后感锦集日俄战争全史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