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05-02 08:32:0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1

《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是一本由[英]戴伦•麦加维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精选点评:●没有体系缺乏深度●没有体系,通常不知道作者在每一章要说什么,没办法就一个话题进

《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读后感100字

  《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是一本由[英]戴伦•麦加维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精选点评:

  ●没有体系 缺乏深度

  ●没有体系,通常不知道作者在每一章要说什么,没办法就一个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流于表面。

  ●自述的散文集?看的时候觉得要么作者有ADHD要么我有。一半弃

  ●我知道,关于贫困,早已有人写出伟大得多的书,只是我一本都没有读过罢了。

  ●你给我的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你觉得不可理喻的。

  ●枯燥无味,言而无物;胶装翻阅很麻烦

  ●对 “社交网络左派” 的一些论述还算有洞见,譬如 “左派关心的一切就是阶级斗争”,“人们支持的意识形态都刚刚好符合自己的利益”,“左派永远指责是别人的错” 等等。但还是得说,如果将来一本书都是要靠 “众筹” 出来的,那意味着作者为了完成众筹就要去写很多他本来可以删掉的胡言乱语和车轱辘话,对于作品和文化来说真是灾难

  ●能反思到这个地步,真的很不容易了。

  ●与<乡下人的悲歌>相似,都是成功逃离贫困阶级的人的经验故事。这本写得更破碎些,嘛,毕竟作者自诩是艺术家。贫困故事同样心碎,但这位把自己通过自省逃离贫困的经验当作比治理大环境更正确的解决贫困的方法,就显得武断和危险了。“自我变革,是一个人能做到的最激进的事”:在这个语境下,是浓浓的鸡汤味呢。

  ●那些抱怨社会不公的人心里都有着逆天改命的英雄情节,斗争是必须的,但也是漫长的,不是斗争两年就要收到回报的,如果是,那还不是自私的?

  《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读后感(一):现在出版的门槛已经低到不行

  我是看了年底的界面编辑推荐的一个书单买的这本书,因为书名比较吸引我,看了以后只能呵呵呵。怎么讲呢,完全不值得买。在书店里站着翻翻看就够了。以后买书还是要自己到书店里翻一下,不能盲目听人介绍。

  我是看了年底的界面编辑推荐的一个书单买的这本书,因为书名比较吸引我,看了以后只能呵呵呵。怎么讲呢,完全不值得买。在书店里站着翻翻看就够了。以后买书还是要自己到书店里翻一下,不能盲目听人介绍。

  我是看了年底的界面编辑推荐的一个书单买的这本书,因为书名比较吸引我,看了以后只能呵呵呵。怎么讲呢,完全不值得买。在书店里站着翻翻看就够了。以后买书还是要自己到书店里翻一下,不能盲目听人介绍。

  《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读后感(二):评《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

  作者:戴伦·麦加维(Darren McGarvey),别名“洛基”(Loki),成长于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南部的波洛克地区,身兼作家、艺人、专栏作者多重角色,2019年成为苏格兰警署暴力防范部门的首位常驻说唱歌手。戴伦曾在英国广播公司(BBC)苏格兰频道的八个节目中登场,探讨反社会行为和贫困问题的根本成因。其首部著作《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出版于2019年,迅速成为《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并荣获2019年“奥威尔奖” (Orwell Prize),该奖项是英国最重要的政治写作奖。

  戴伦·麦加维成长于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的“贫民区”,酗酒、成瘾、暴力、精神创伤……切身经历令他深知“贫困”意味着什么,全英国的底层人民又为何会感到愤怒。面对英国当下的社会矛盾,以及伦敦大火、脱欧公投等一系列争议事件背后的隐情,他想要做出解释。

  在《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一书中,戴伦从个人经历出发,邀请读者一同走入英国下层阶级民众的生活,直击他们的困境与心声。他不仅跨越了政治上的左、右翼之争,呈现出“贫困”的真相,更用理智、自省、真诚的态度指出,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可以为改变现状做出努力。本书是对当代英国的一次全面探究,荣获2019年奥威尔奖。

  《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读后感(三):《我之前是个左派青年,现在发现新自由主义还挺有道理》

  书名应该叫做《我之前是个左派青年,现在发现新自由主义还挺有道理》;

  前半部分在讲述一种“生而贫穷”的人生,社区发生的重大改变与居住在这里人的无关,改变生活的愿望被各方面而来的压力挤压殆尽,文化史的消亡和抗争在主流媒体上始终沉寂无声,在大众视野中被定义为一种资源或者问题 而不是社区,得到了少量的帮助 但更多是成瘾的诱惑和偏颇的政治/商业广告,简单粗暴的归因带来对外界的愤怒和对自己责任的忽视;

  阶级之间深刻的鸿沟让真正的对话很难发生,让现代管理模式和思维基本失效,复杂纷乱的现实从来没有提出过解决贫困问题的现实途径;

  身份政治的兴起和左翼阵线的衰落也让人群碎片化 议题更加繁杂,真正的解决之路越走越远;

  后半部分有作者对自己生活的反思和夹在两个阶级间的迷惑,“猜火车”一段对于成瘾问题的表述十分真实,“道德景观”一段坦言自己作出改变所面临的内外压力;

  对作者而言,过去的左派信条和充满愤怒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再被接受,中产阶级只对他抱有猎奇的心态,生活变迁里逐渐失去言必称“我们”的底气;在对解决之路的探索上,已经不再提到真正的穷人社区建设,或是弥合阶级间的巨大鸿沟;从自己的责任和生活出发作出改变是解决个人问题的途径,但对分析结构性问题则不是合适的切入点;

  作者对自己半生的回顾,让人得以一窥底层社区里真正的生活,在不知所云的数据、流于形式的活动、煽动对立的口号、不切实际的愿景之外,提供了更多围绕阶级问题的话题

  《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读后感(四):自我变革,是一个人能做到的最激进的事

  这是我今年在微信读书上读完的第11本书,也是让我正视自己日常自诩爱书之人,但每年读书却不过寥寥几本,完全不是真正读书人这个事实。

  直到今年,我一年看书的量才超过10本,这,就是我今年最激进的自我变革。

  说说这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底层出身的人对英国存在的贫穷问题、社区、扶贫组织、社会现象的经历、感受、观察、思考和反省。

  这是一本用自身感受经验写出来的书,阅读时,也让我感受到很多类似的情绪。

  摘抄一些让我有感触的相关文字。

  1、将问题归咎于体制、社会、他人、家庭很容易,但如果我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回顾人生,我能找到无数例子证明,我才是自己进步之路上的最大障碍。

  2、假如我连自己生活中最基本的事实都认识不清,又怎么能有效对抗社会的不公呢?

  3、推迟行动、无视现实的做法看似无关紧要,但它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不愿正视自己的虚伪。

  4、体制内充满了内在的冲突、不公和腐败,但他也在不断的发展,赋予我们相当多的自由。

  5、我们必须审视自己的信仰、动机和行动,审视环境和私利对思想的微妙影响,审视我们如何在为自己的恐惧和怨恨寻找正当性的同时,又嘲笑和轻视我们所藐视的那类人的类似情绪。

  6、在底层人民心目中,专业术语是和政治排斥和与剥削联系在一起的。

  7、在工人阶级社区中,文化和认同的标志被剥夺、被改名、被出售、被神秘地烧毁和拆除 ——而且还打着进步的旗号。

  8、我以为是某种动机在驱动我的行为,但真实动机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9、有时候,我会担心自己的变化并不是正面的,担心自己走得离自己的根脉太远,担心被自己花了一辈子去斥责的体制所吞并。那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在我的身上,究竟是因为我放弃了自己的原则,还是因为我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不断前行?

  10、如果你想为家庭、社区、事业和运动作出贡献,就必须首先有能力管理、维护和操持自己的人生。在有意义的变革发生之前,这些都是必须首先掌握的生产资料。

  11、我幻想着社会的崩溃,天真地以为生活会因此变得轻松起来。

  12、在他人的故事中寻找破绽,总比诚实地面对自己编造的故事轻松得多。

  13、自我变革,是一个人能做到的最激进的事。

  《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读后感(五):2020年完全应该读的一本书

  (写给自己的内容)

  因为读的过程中一直在认同作者观点,所以也一直很谨慎的在审视我是否喜欢这本书,仅因为它符合我的zz观点。读完的时候我意识到,即便是我受到了“它和我立场相同”思想的影响,这并不妨碍它是一本好书的事实——他所观察到的现象、行为、组织行动的特性,包括组织优先为它自己生存而非为服务对象去牟利的倾向等都是非常真实的。认同行为学的人会赞叹他的观察。把他在前半本书中描绘的内容与2020年初发生的事情进行比较,会知道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这也支持了他在后半部分论证中所阐述的观点:可以期待制度去改变,可以去抱怨环境的恶劣,但与其抱着这样渺茫的希望,不如依仗更可靠的,更立竿见影的对象,通过改变自己来推进变革。

  我觉得目前的豆瓣评分远低于它应有的分数,当然,如果从装订的技术来看,这一分是该被扣掉的,三百页加上小开本是反人类的出版模式,有不少评论都反映了这一点。但如果从行文的内容来看,对前半段“絮絮叨叨”的批评和对后半段“缺乏可读性”的批评都显得有些缺乏整体性。

  认为前半部分自我中心叙事太杂的人,应当回到171页-181页去读他对叙事策略的解释。这本书想要针对的对象不是那些想看到激烈斗争的人,也不是那些想立刻进入严肃的学术讨论的人,它针对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对目前的“环境”已经存在强烈刻板印象,已经很习惯推开‘异见派’,已经有些被institutionaized(我不确定我用对了这个词汇的学术意义)的人。它的前半部分是为了建立足够多的认同,从而留住他们,再阐述自己的“异见”。这个对象包括他所讨论的两侧对象,包括他自身所属的群体,所谓的下层阶级,以及掌权者,那些把他带上电视,但是在他偏离他们想象中的话题时就会关掉摄像机的人。他在争取这些人聆听的耐心。当然,这些内容可能是西方读者所期待的,不一定符合我们的口味。

  它的后半部分是作者的宣言,呼吁采用一种打破自我欺骗,在坚持己见前先抱有足够耐心,听完他人观点,抵制迅速抨击和排斥的思路(或者说营造这样的环境),也呼吁去抵抗反对改变的那种惰性(这当然不是在指历史上某段时间的‘改变’,这个思路不可以被简化到那里),换而言之,去抵抗我们‘排异’的倾向,并且用思考和行动去推进实际的工作,即使它们可能很多会失败或者一无所成,要去做。我觉得它讲出了这两三年来我所想表达的观点:自从15年以来我见到身边人对异见抱有越来越少的耐心,在对方说出自己立场所抨击的陈词滥调时直接将对方划到‘无可救药’的圈子内,通过删除、屏蔽、还有抱团批评的方式,一方面加强自己在组织内的认同,另一方面让自己‘好受’。删除,屏蔽,盖帽子都是简单的,但这么做的同时你也放弃了能沟通的可能性,放弃了甄别真正需要抨击的对象和对语境所知甚少的愿意讨论的普通人。

  我可能在基于自己的经验构建思想,但是“每个人都有穿尿布的时候”,如果回头看自己的成长过程,我认为这样的甄别是非常重要的——我也遇见过在所知甚少情况下进行抨击但讨论后能相互理解观点的人,我也遇见过因为我没有‘持相同立场’而删除我的人,现在的媒介让‘消失’变得太容易了,也让人更容易陷入惰性中,本能的去排斥那些不属于自己喜好的事物,但是如果不可以去拓宽自己的接受边界,也就没有理由期待对方去接受你的观点。 没有理由认为张口就把对方当作朽木,扔进垃圾桶后,还紧接着去索要对方的耐心和理解是好的说话策略。想试着让对方聆听的人不应该这么做。

  那么没有改变的现状怎么办?

  在书里用一个社区展现了组织机构下的安排混乱。我想他说对于2019年看到这本书的人而言,有生之年都不会发生改变不是悲观之言,而是事实。我可能也会认同他笔下所描述的自发组织机构——我们难道没有看到韩红说不要依赖x,要‘自己做’?在很多力量的影响下,很多事情是做不了的,最后那个艺术家女孩的故事也讲了这一点,但是还是可以去做很多的活动。不是说不可以抱怨泥沼,不是不当抨击没有好好丢绳子的人,只是同时自己也有些应当去做的事情。必须接受这一点。接受这一点是痛苦的,但是是必须的。承认自己有问题是‘现在我们面对的情况是这样,我们没有在采取最佳行动’的一部分,而不是推脱责任以获得心理慰藉的一部分,但是也许像朋友讲的那样:

  人总是需要心理慰藉的。

  所以她跟我讲不要改变,改变不会变得更好。而我认为作者讲的很好,这就是人愚蠢的地方。

  (p.s. 这本书自然不是没有缺陷的,某种程度上在书的最后确实也呈现出一种阶级改变的倾向,相比于其他人,他已经拥有了认知上的privilege. 但是我仍然认同讨论(正如他提起过的)不应该从特权审查开始是读这本书时所必要的做法。在确定“这个人是中产阶级”,“那个人是贫困者”以前,有更多紧要的事情应当去做。)

本文标题: 《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532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法国史学革命的读后感大全《婚前21天》傅首尔老刘:多年夫妻成战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