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史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4-27 22:57: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6

《中国绘画史》是一本由陈师曾著徐文治主编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中国绘画史》读后感(一):红尘有幸识丹青吾国美术自古以来最为发达,书画、雕塑、建筑皆能代表国民性之特

中国绘画史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绘画史》是一本由陈师曾 著 / 徐文治 主编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一):红尘有幸识丹青

  吾国美术自古以来最为发达,书画、雕塑、建筑皆能代表国民性之特长,为世界所注目。

  ——陈师曾

  “吾师之亡也”,很久没有这样一本书,初读到序文入目便是令人心恸。

  梁任公先生在陈师曾先生的追悼会上演说,先生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资;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

  日本地震之损失,今已恢复大半,吾国艺术界继陈师曾先生而起者几人?言念及此,不寒而栗矣。

  是以也从不曾想过有一天能够拜读陈师曾先生的讲座记录稿,是以何其有幸,《中国绘画史》这本书给了读者这个机会。

  《中国绘画史》这本书是陈师曾先生1922年在济南主讲“中国美术小史”课程的讲座记录稿。作者从远古时期文字与绘画的起源说起,梳理先秦到清代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内容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

  先生自上古史讲起——讲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即为书画同源之实证;讲时至汉代,绘画之需用如此之盛,画工亦随之益多;讲当六朝时代最为重要者,则为由佛教传播得来之宗教画;讲违禁间文人弄笔,儒雅风流,耳濡目染,盖一时之风尚然也。及至中古史,唐朝三百年间,文运隆盛,社会之风尚为之一变,而绘画因以转移。盖绘画与文艺有相连之关系,皆为国民思想之反应。待到了近代史,明清之画所谓近体质画风,绘画史上有一明确之征象。

  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

  先生说,中国的人物画,是有骨法的,是有笔墨骨气的。读到这时就觉得好像透过那一幅幅古画,穿越时间与空间,追溯与还原出了历史滚滚长河,看到了那些史书上的文人墨客,看他们提笔挥毫之间的恣意风流与盎然傲骨,与绘画一样历经千年而不腐,斯人已逝,精神不朽。

  有人偏爱花鸟图,有人钟情山水画,有人沉迷道释画,有人流连风俗画,还有人对杂画兴趣颇丰。拜读陈先生的记录中,我印象深刻而念念不忘的,是明朝闺秀、妓女之绘画。闺秀中,画作题诗“海棠生艳复生香”的黄姬水,能画山水、落花、飞蝶皆有韵致的叶小鸾,信笔渲染、鲜妍生动的端容。花鸟山水写真俱擅长的李因......都是明慧风雅的灵动女子啊。史笔不曾著,画作未曾传,多少惊才绝艳未可知,未得知,未有知。而多能诗画、为艺林称赏的秦淮八艳,月娇传为佳话、倩扶以画立名,柳如是殉其家难、顾眉生膺清封诰,再者如薛素素、姚月华、梁夷素、林天素、王友云等,有声艺苑。如此等巾帼者流,或承家庭之教,或得交游之益。本其资性,加以熏陶,自能妙擅一时。如马湘兰、柳如是辈,虽士大夫尤未有所逮,若今之勾栏中,更不可望其千一矣。

  红尘有幸识丹青,一生孤注掷温柔。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二):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读《中国绘画史》有感

  读了徐文治老师主编版的《中国绘画史》,有种重返大学课堂里上了一学期的艺术课的感觉。大学期间上过选修课《中国艺术史》,陈师曾是老师必然会谈到的人物,《中国绘画史》则是必然会讲到的著作。陈师曾是何许人也,他原名陈衡恪,师曾是他的字。他是著名史学文学家陈寅恪的哥哥,与祖父陈宝箴(晚晴维新派名臣)、父亲陈三立(著名诗人)、弟弟陈寅恪、侄子陈封怀(现代著名植物学家)并称“陈氏五杰”,可谓是一门英杰。作为清末民初的艺术大家,陈师曾的艺术造诣尤其是绘画造诣非常高,而且他对从先秦到清代的中国绘画的发展有一套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中国绘画史》一书正是陈师曾先生1922年在济南主讲“中国美术小史”课程的讲座记录稿。

  这本书读下来,我有两方面的感受。一是脉络清晰,系统全面。全书内容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按照时间顺序将中国绘画的发展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世史三个时期。上古史包括了从先秦到隋朝的绘画发展史,中古史则从唐朝到元朝,近世史则是明清两朝。对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进行概述,用最精炼的文字把一个朝代或一个时期的绘画总况展现出来,具有较好的科普性,是一本很好的艺术类发展史入门读物。

  二是图文并茂,内容详实。我在引言部分看到陈师曾先生的一句话,“若胪述其本末,详言其流派,顾非短篇小册可得而尽也”。这说明陈师曾先生认为他的这份记录稿内容还不算详实,只是总体纲目式地对中国绘画史进行了介绍和阐述。不过我翻了一下,全书有500余页,绝对不能算短篇小册。陈师曾先生这一说法显然是针对原稿而言,文字部分近200页,那么能容上的增加就得益于编辑在书中加入了大量的图片,占了约三分之二的篇幅,可谓是三分文字七分配图。可能有人会说插入太多配图有充篇幅的嫌疑,但我认为不然。这本书叫《中国绘画史》,那么绘画是核心,如果没有配图只有理论的话,读者会感觉云里雾里,心里没底,丰富的配图能够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各个时期绘画发展的情况。

  让人稍感遗憾的地方是本书文字内容是陈师曾先生的讲稿原文,未加修饰,这能够保证内容的原汁原味,本也无可厚非,但相应的注释太少,对于大众读者来说比较晦涩,光通过配图进行关联阅读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吃力,比如第三编第七节有一句话“仇英出于东邨之门”,东邨是谁,我没看出来,接着后面的正文又有“画师周臣”的表述,我上网搜索补课了一番,事实上东邨就是周臣的字,这两个表述其实就是一个意思,仇英师从周臣学画。这对于专业读者而言也许算是常识,但是如果没有注释的话一般的读者有时是不会将其联系起来的,阅读的时候会产生歧义或者难以理解,这就一定程度影响了阅读感受和质量,如果编辑在页面底部对有关内容加上注释,那么读者在这一页的阅读过程中就能流畅地阅读和掌握其中知识点而不用要暂停阅读上网搜索了解。我认为不妨对文中的有关引用或者偏文言文的表述加以注释说明,这样能够让更多的读者认识和感受这本书,系统的了解中国绘画史。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三):《中国绘画史》——绘画史不朽明珠

  《中国绘画史》这是陈师曾老师讲的课,整理编辑而成的书。里面的文字都写的很好。而且它里面配的图片,也非常的精美。能够让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绘画发展历史。 陈师曾,江西义宁人,美术家,艺术教育家出生书生门第。清代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史学家陈寅恪的兄长。陈诗曾擅诗文,书法,尤擅长绘画,篆刻。著作有《中国绘画史》《梁仓室印集》《陈师曾先生遗墨》《陈师曾先生遗诗》等。 “吾国美术自古以来最为发达,书画,雕塑,建筑,皆能表国民性之特长,为世界所注目。”——陈师曾 陈师曾层游学于日本,绘画风格也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他倡导中西结合的创新,并根据日本中村不折、小鹿青云的《支那绘画史》的架构,改编成了《中国绘画史》,其实也是中国绘画的梗概,作为“问道之脊梁”,但也非常不简单,因为它把中国传统绘画的体系梳理的非常清楚,有助于喜爱绘画的人们研究和了解各朝各代的画家和历史发展变化。 本书第一篇:上古史。由伏羲画卦,仓颉制字以象形讲起,到三代,汉代,六朝,魏晋南北朝,隋朝之绘画史。 第二篇,中古史。包括唐朝前期、唐朝后期,中唐、晚唐,五代,宋朝,元朝,以及讲丹青名家,李思训一家,王维,赵公祐,五代山水画,宋朝画院,元朝四大家。 第三篇,近世史。包括明朝、清朝绘画。 附录,清代山水之派别,清代花卉之派别,文人画之价值,中国人物画变迁等。 书本的亮点很多,其中谈到佛教和道教何时兴起,佛像佛画输入中国,为我国绘画界增添异彩。也就是说本书特别关注外来文化对我国绘画的影响。 还有山水画何时独立出来,不再作为人物画背景,以及变迁历史。 绘画的实际作用的三点。 临摹画的要点,先习古人如何用笔,如何位置,如何赋色,而后能知画之气韵与美术之价值。 文字和精美的插画相结合,更是以画证文,令人爱不释手。 中国画是进步的,从来不是僵化,一成不变的,有写意,有工笔,有各种画派,有文人趣味,有艺术的美。而是时刻都在吸收新鲜的东西,并融到自己的传统里,按照自己的脉络一步一步向前发展。 在西方绘画思潮的冲击下,陈师曾依旧坚持中国绘画的进步性,并从理论到绘画实践一以贯之地去践行,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也是今天我们传统文化复兴思潮中要去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某个帝王会影响社会的审美变迁。帝王的趣味格调甚至会影响到文化的方方面面。 书中有些章节也提到,书法、诗词的观念会很快影响绘画的观念,绘画有自身的发展脉络,又受到同时代其他文化的影响。画家和文人是时刻交织在一起的。在读书的时候,会觉得作者笔下的绘画史是活的。 《中国绘画史》是按照现代通史的方式来撰写,提纲挈领地把中国绘画史的传承、接受脉络理清楚了。这是一本非常好的绘画史,也适合对中国文化、艺术、审美感兴趣的人。打开这本书,就是收获了一颗中国绘画史的一颗不朽明珠。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四):一部详尽又简略地勾画中国绘画史的著作

  我对国画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山水、花鸟画,但却仅止于欣赏他人的画作,自己从未动手描绘一二,原因只一,手拙。每每欣赏画作之时,屡屡为其技法、意蕴所折服。因为对这一领域的喜爱和对历史的热衷,当看到一本讲述中国绘画历程的书籍出现时,我便迫不及待地投身其中,拜读学习。

  这本书便是陈师曾先生的《中国绘画史》。

《中国绘画史》

  《中国绘画史》将中国绘画在上启伏羲下至明清,两千多年中华文明史间的发展历程清晰展现。书中,陈师曾先生将这一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夏商周三代至隋属“上古史”,唐至元为“中古史”,明清两朝为“近世史”。划分依据是绘画“自身的发展脉络”,而非朝代更迭的起止。全书共有十二章四十七篇文章,每篇的篇幅都不长,却极有内涵,短短数语便将中国绘画各个时期和各个派系的由来发展及延续,代表人物及代表画作一一展现,如数家珍,信手拈来,构绘出中国绘画两千多年间的演变画卷。堪称一部详尽又简略的中国绘画史著作。而且编者徐文治还依照文章所讲内容,编配了近400幅清晰的国画插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讲内容和传达的观念,可谓锦上添花。

  拜读这本《中国绘画史》前,我刚刚翻阅了新近出版的《大话西方艺术史》,虽然后者的行文幽默不甚严肃,但所讲内容却是严谨的。比较中西绘画史不难看出,中国绘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同西方艺术史是相似的,同世界绘画史也是同步的。中西方绘画的“初心”都是人类为了便于生存而创造的。中国绘画的起源为“伏羲画卦,仓颉制字”,是为生活和生产劳动而造;西方绘画的最早踪迹是山洞石壁上刻画的各种牛,其目的是为了“诅咒”,诅咒体型庞大、人类赤手空拳打不过的以牛为代表的动物们。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精神生活开始寻求寄托,信仰和宗教应时而出,神话画、宗教画、帝王画遂成主流。西方绘画中的亚当、维纳斯、大卫等,中国绘画中的女娲、三皇五帝等神话起源画、帝王画数量繁多。随着文化的继续发展和自由精神的萌发,绘画对象逐渐脱离宗教束缚,转为描绘日常亲眼所见,再转为传达个体主观思想,此时表现个体思想的绘画逐渐取代宗教信仰画成为主流。其中中国画多以山水花鸟入画以寄托理念,西方绘画则出现了朦胧的印象派、严谨的写实派和离谱的抽象派。对中西方绘画这一时期的相似之处,作者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再次明确指出,“以一人之作画而言,经过形似之阶段,必现不形似之手腕。其不形似者,忘乎筌蹄,游于天倪之谓也。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自十九世纪以来,以科学之理研究光与色,其于物象,体验入微,而近来之后印象派乃反其道而行之,不重客体,专任主观。立体派、未来派、表现派联翩演出,其思想之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而不能不别有所求矣。”这一观点便可看出作者对中西绘画的研究之深,对中西绘画史的研究之透。直至今天,绘画仍在发展,仍在演变,国画是,西方绘画也是。

  在翻阅至宋朝绘画进程部分时,我满心欢喜,以为可以读到作者对张择端及其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的讲解,可惜直至读完宋朝一章才发现作者没有提及,不免有些失落。

  《中国绘画史》原并非一本书册,乃是陈师曾先生于1922年在济南主讲的“中国美术小史”讲座的演讲稿,其门生俞锟先生细加整理后刊行。由于作者生活朝代的习文风格,讲稿内容偏文言文,对语文基础一般的读者不是很友好。不幸,我的语文就不怎么样,全书通读下来,仿似用尽了周身的专注,急需几天的修整。

  这是一本书写中国绘画发展历程的作品,更是一部详尽又简略地勾画中国绘画史的著作。

  .封面为北宋李唐的《晋文公复国图卷》(局部),于书P168~169。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五):由绘画之史知中国绘画之内核

  关于中国各层面的历史记载已经了解过许多,譬如一些关于服饰、车马、食物乃至亭台楼阁的演变,所载详尽且有趣者大有人在。然而除却这些目及之物的演变,“中国绘画历史”作为延续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的重要一脉,深入探讨它的书中值得一看者却实在寥寥。好在终于找寻到了一本陈师曾老先生的美术史研究,虽难闻先生音容,但只看课堂讲义就能感受到陈老风貌。珠玑文字辅以历朝历代的作品插图,可见编者也是为了这本书下足了功夫的。

封面有一种古典美

  陈师曾其人,以前只听闻教我半学期国画的老师提过几次,不甚了解。此番阅读之余留心寻找了陈老生平资料,这才知道陈老原来是陈寅恪的哥哥,并且他与齐白石、鲁迅、李叔同、丰子恺等大家都有所交集。又偶然发现有人记载一则小故事,称发现并提携齐白石的人正是陈老。

陈师曾(1876年3月12日—1923年9月17日),男,原名衡恪,字师曾,号朽道人、槐堂

  1917年,为了躲避乡下爆发的匪乱,年近六旬的齐白石由湖南湘潭几经辗转来到北京,暂时定居在了法源寺并挂单琉璃厂南纸店。由于齐白石的冷逸画风在当年并不为北京画坛所接受,他的卖画生涯一度陷于困顿之中。齐白石有诗曰:“冷逸如雪个,游燕不值钱。”后来有一次,陈师曾在琉璃厂南纸店偶见齐白石,见他大刀阔斧的篆刻,一时间为其吸引,遂萌生出结识之愿,于是专门寻到住在法源寺的齐白石,两人一见如故。齐时年55岁,后来齐白石听从陈师曾的劝告,弃其早期八大一派冷逸画风,转学“扬州八隆”、吴昌硕一派,三年而成,并自创红花墨叶一格。可以说,没有陈师曾,齐白石的天才将难以发挥出来,甚或极有可能会在世俗中被彻底淹没。陈老此人的仗义与惜才还表现在,他曾不惧繁琐从自己的友人处借得二十幅吴昌硕精品,送给齐白石研学。

  陈老身为我国著名的美术史家和美术教育家,只可惜他还未到“知天命”的年龄就英年早逝,实在令人扼腕不已。本书作为他的授课讲义整理,脉络十分清晰,述其本末,详言流派。他的行文特色和民国时期众多书籍一样,是一种半白话文的状态,文白间杂的文字感也凸显了大师风范。另外,本书的时间跨度极大,所记载的绘画历史从上古时代伏羲画卦一直延续到清朝之花鸟,不可谓不全面。正是千年古国,悠悠华夏,中国绘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气质,以其别具匠心的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占了一方天地。

  若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大概是山水之画。山水之画并未局限于某朝某代,可以说是历朝历代都有人为之泼墨洒颜。

  中国的山水画属于一种十分感性的画,不同于西方理性的笔触,中国画中的山水绘制并无过多复杂的思维与构想。自一开始学习国画中山水这一部分,老师所言就是中国的山水画最能代表我国文人之精神,算是我国绘画的内核。古代画家常常以老庄的思想来看山水,笔下山水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境界往往类似于“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洒脱,又或者是“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超脱。

  山水之美,概以美在笔落,工笔雕琢之外又独具人情烟火。不只是画面之内的山水让人向往,画面之外所传递的那种境界,在看不到的地方也同样动人心魄。且以书中这幅《寿许青屿山水图轴》(纸上屿另作)来看,空灵敞阔的大片山水之中镶嵌一间草房,一人探身于外垂杆欲钓,此乃画面之内。画面之外,不禁会去思索他如此做的意图,与在广阔山水间筑造此屋且长居于此该是人生中多么惬意的一大乐事。

  我观山水的感受难以用文字言说,但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往往善于造境,尺幅之间有着将我摆渡到画中世界的共鸣力,使我不再为看客的舟楫竹蒿。笔墨悄然滴落,映照在宣纸之上,淡淡晕染朦胧之间仿佛可以看见凌乱错杂的笔触,柔软又悠长。一幅画就是一个故事,又往往不止这一个故事,似梦似幻,若隐若现,也许山水画魅力就在于此。

  不只是山水,花鸟画也是历颇为朝历代所钟爱,流派画法数之不尽,但画家们都擅长利用干练利落的线条赋予花鸟生的感觉,原本平淡的落花也能在笔下迸发出蓬勃之美。

  此外,文人们也极其钟爱于梅兰竹菊,尤以竹最甚。画梅花,声波傲雪,剪雪裁冰;画兰花,孤芳自赏,空谷幽放;画修竹,筛风弄月,清雅淡泊;画菊花,凌霜飘逸,特立独行。每一种植物,在画家们的笔下都成了精神的寄托,拥有令人赞叹的灵魂内核。

  国画向来是擅长于以小见大,用细微之物来表现广阔重叠的盛况。犹如寂寂小亭人不见,夕阳云影共依依,此亭之境也,一点飞红远山外。

  总而言之,中国绘画之历史堪称绝美的演变历史,不只是眼中所见纸上所绘,更是精神与生活趣味的演变。千年历史文化,终不会被时间长河掩盖,点点星光始终闪烁。关于此书的个中滋味,还是要亲自研学才为最妙。读完后觉得,我搁置了许久的绘画工具也是时候该重新拾起了。

本文标题: 中国绘画史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445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哭声》经典影评集丑话先说,这不是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