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直脊梁当老师》:莫让孩子当道具

发布时间: 2019-12-23 09:42:2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1

晚饭过后,我对她说能不能今晚去陪陪姥姥——念孜的姥姥曾经用心养育过她两年,对念孜格外喜欢。而晚上姥爷在市里,只留下姥姥一人,似乎太孤单了。念孜看起来有些不情愿,她眼睛不看我,“你做决定吧,你让我怎么样都行。”看她这样,我便软了下来,“你自己做主吧,我也不强求。”听我这么一

《挺直脊梁当老师》:莫让孩子当道具

  晚饭过后,我对她说能不能今晚去陪陪姥姥——念孜的姥姥曾经用心养育过她两年,对念孜格外喜欢。而晚上姥爷在市里,只留下姥姥一人,似乎太孤单了。

  念孜看起来有些不情愿,她眼睛不看我,“你做决定吧,你让我怎么样都行。”

  看她这样,我便软了下来,“你自己做主吧,我也不强求。”

  听我这么一说,她嗓门一高:“行,今晚我去陪姥姥!”说着从床上跳下来,一路小跑去了姥姥的房间。

  我跟过去,她已经钻进被窝了,姥姥乐得合不上嘴,拍打着她的小屁股,念叨着念孜小时候的事情。念孜妈妈坐在一旁,三代人,就这样聊着家常,回忆着往事。时间渐渐晚了,再征求念孜意见,她说还是回去睡吧。把她抱回来,她的心情好多了,像是完成了一件光荣的任务。

  第二天晚上,我和念孜两个人在家,她躺在被窝里跟我做着她自创的“鬼脸”,看她心情不错,我旧事重提。

  我问她:“昨天,你是不是有些不高兴?”

  “当然不高兴了。”

  “为什么?”

  她睁大眼睛看着我,认真地说:“你把我当成了你的道具,我当然不高兴!”

  “道具?!”我诧异不已,接着问:“怎么成了道具?”

  “你把我当成了哄姥姥开心的道具。”

  听完念孜这番话,我脸火辣辣的,自以为高尚和高明的决定,在她的眼睛里是如此卑微。我怀着“感恩教育”的考虑去促成这件事,而在念孜那里是我的“逢场作戏”。“道具”是她,“演员”是我——虽然有些苛刻,但却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昨晚的事情中我的教育目的性太强了,为了让老人高兴,为了我所认定的感恩,不惜用成人的权威来要求孩子做事情。成人心里想的,孩子不见得不懂,但是不考虑她情绪而做出的决定,会让问题走向另外的极端。

  是不是,我可以用更妥帖的方式来跟念孜说话?比如:不提那些养育的艰辛,弄得孩子好像是要还账似的,有压力的爱的表达会变了味道;比如,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提醒她去听姥姥讲妈妈小时候的故事,且当个小记者提问;比如,可以抛出问题,让她自己做决定……教育过程是不可逆转的,而教育却又是可以不断完善的。在问题发生之前多考虑方式方法,可以避免一些矛盾的出现;在问题出现之后,多些反思,会为今后的行为提供智力支持。

  念孜所说的话里,“道具”这个词是我诧异的,她今年刚上一年级,我从来没有跟她讲述过这个词语,而她在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脱口而出,让我想到很多。家庭生活中,孩子往往真的成了家长的道具——社会身份的道具,教育成果的道具。

  一见到亲朋好友,张口闭口都是孩子如何优秀,才艺如何精彩,“母因子贵”在表扬自己孩子的同时,也是在不断给自己的脸上贴金。有的全职妈妈更是视孩子的成功为自己的生命,竭尽所能地陪着孩子,仿佛自己今生的价值就在于培养出一个杰出的孩子来。——我在想,如此这般的疯狂会有两个方面值得考量:一、孩子背负感情巨债,能否自主、自由、舒展的成长?二、当父母将自己的人生下赌注般放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孩子会从父母的人生定位中受到怎样的影响?西方一些家族可以持续几百年不衰,关键就在于家庭教育的成功。小布什在小时候定期跟随父母参加家庭派对,在安静的大自然中,成人与孩子之间有很多非智力因素的互动,父母身上的优秀品质会潜移默化的转承到孩子身上,而决定孩子成功的因素就在于此。

  我对孩子的未来没有太多恐惧,只要她能抱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能够懂得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健健康康,就好。尤其是自诩懂教育的人,常常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教育成果来展示。仿佛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家长苦心栽培出来的。他们不知道孩子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从来没有停止过体验,从来没有终止过成长。有一天,家长忽然发觉孩子会说话了;有一天,家长忽然发觉孩子懂体贴了;有一天,家长忽然发觉孩子开始爱美了;有一天,家长忽然觉得孩子开始有思想了……他们是一棵棵树,有四季轮回与变化,一直在越长越大。我遇到过一个年轻的妈妈,常常把这种教育方法那种教育理论挂在嘴边,似乎找到了家庭教育的真理。而她自己也忽视了一个问题:孩子开始抵触那些所谓的先进教育理念了。我不知道那个被做实验的孩子,会不会结成“正果”,他会不会也有“已成道具”的愤怒……

  校园里的“道具现象”也真实的存在着。每逢检查,焕然一新,面貌迥异,殊不知那是昨天突击准备的结果;每逢比赛,水平超常,必争一流,殊不知那是不惜打破正常课堂教学排练的结果。为了所谓的“学校荣誉”,我们的老师和学生真正的需要被湮没,真正的成长被阻隔。《把学校交出来》一书中,也曾经提醒我们学校是谁的学校?如果没有教师与学生的自主成长,何谈教育二字。

  几年前,我到一个学校参加活动,为了展示学校的“教育成果”,孩子们被叫到台上排成一队,一个个看起来自信,实则也是紧张啊。首先是考速算的问题,台下的专家们可以随口说出一些算式,看台上的孩子能否在短时间内回答正确。一个算式出来,台上的孩子都在心里默算,专家让谁回答,谁就回答……后来还有现场作诗的环节,基本也是这些孩子,他们在台上一直被“点菜般”地折腾着。我在台下,看着孩子们的表现,很钦佩,但也不舒服——为这种现场“点菜式”的紧张氛围。这个时候做出来的诗都是应景的诗,是讨人喜欢的诗,是为观众准备的诗,不是他们在舒展的心境中流淌出来的,多少带着献媚的无奈;这个时候的速算,是在比技术的高超,是在为荣誉而战,不是真正的数学兴趣。想想就为台上的孩子们感到心痛:台下的专家们谈笑风生,议论纷纷;台上的孩子强作笑颜,诚惶诚恐。孩子们是不是有一种“被道具”的难过……

  可现在的情况是,很少有人来反思或者改变这种现状——像是一个转动的巨大车轮,它停不下来,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表现方式。孩子已经不单单是孩子了,在学校她(他)叫学生,要对学校荣誉、教师荣誉负责;在家里她(他)是希望,要对家庭未来、家长脸面负责;在社会上他叫小公民,要对社区形象、社会责任负责……即使“被道具”,他们也已经很少发出自己的声音了。摒弃那些令人压抑的管教,让孩子以他本来的样子面对这个世界,已经成了一件十分艰巨的事情。

  然而,越是艰巨,我们越需要勇敢地面对:莫把孩子当道具,她(他)需要受尊重的教育,她(他)需要有真实的自我认同,她(他)需要有品质的体验经历。

本文标题: 《挺直脊梁当老师》:莫让孩子当道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0803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余生和愉悦的人在一起是件幸福的事走出“经验”的误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