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害怕丧失客体之爱

发布时间: 2019-12-22 15:42:0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3

点击↑“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01拖延是人的一种需求我的个人公众号是今年3月7日晚“临时建”的,也可以说是“终于建了”。之所以说“临时建”,是因为它是迫于某件事而在匆匆忙忙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建的;之所以说“终于建了”,是由于其实已经打算建号很久了。听起来很矛盾,确实

拖延——害怕丧失客体之爱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01拖延是人的一种需求

  我的个人公众号是今年3月7日晚“临时建”的,也可以说是“终于建了”。

  之所以说“临时建”,是因为它是迫于某件事而在匆匆忙忙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建的;之所以说“终于建了”,是由于其实已经打算建号很久了。

  听起来很矛盾,确实是。这个矛盾,跟“我一直想在公众号上发表一些言论但欲言又止”如出一辙。

  我就是这么一个矛盾体——想走,甚至想跑,但总是抬不起脚,似有千斤负担吊在脚上。说白了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并且被诟病得破破烂烂的一个症状——拖延。

  市面上关于拖延的书以及网络上盛传的关于拖延的文章,已经浩如烟海,我相信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已经读过不止一篇关于拖延的文章,且不止一次地痛恨并渴望改掉自己拖延的毛病。

  我有时候会思考,是否存在绝对不拖延的、极度雷厉风行的人呢?往大脑输入一个指令,在他人(他律)或自己(自律)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应有的动作,生产出可期待的成品。我的结论是:如此高的境界,恐怕只能寄希望于未来AI机器人的完善。

  如果拖延是病,我相信它是人类的通病。如果一种“病”存在于所有人身上,它压根就不算什么病了。就像吃饭填饱肚子、睡觉补充精力一样,拖延是在满足我们作为人的某种需要。当然,吃太多会胖,睡太多会傻,拖延太甚也会带来很多麻烦。研究拖延,就像研究吃饭睡觉如何满足我们身体机能需要一样,找出它背后隐藏的动机,才能使我们健康地行使拖延的权利。

02完美主义式的拖延

  我对自己的拖延已经有了好多年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是:从过程的角度看,拖延为我的完美主义遮风挡雨;从结果的角度看,拖延对抗了我的完美主义。

  ❶ 在前公司办案的日子里,几乎每天都是看着日历做人,越是难搞的案子,就越是要等到到来前几天才洗心革面地去面对。

  ❷ 好多年前有收集报刊杂志文章的习惯,类似于现在微信的收藏功能。收的时候也许是被题目吸引了,也许是被某句话打动了,反正觉得特有用,但当下总是以没时间为由不花心思看,老想着先收起来,等有时间的时候慢慢研读。谁知道这时间是永远都不会有的了。

  ❸ 就拿写这篇关于拖延的文章为例吧,内心酝酿很久了,可总是提不起笔来。

  潜意识是非常高明的,如果我们不想做某件事,它就会安排一些事情摆在这件事前面,去阻碍我们跟这件事的亲密接触。就上面三个例子,我把容易的案子挡在了难搞案子的前面,把收集文章的行为摆在了阅读文章的前面,把酝酿写作放在了真正执笔前面。

  我问自己:“为什么不敢去触碰那件事呢?”另一个我跳出来羞答答地回答:“因为我害怕做不好。”

  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这是完美主义者的心声。他们拖延的发生机理是:先把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想象出一个办得妥妥的美好结果,就像亲手打造出来的完美无缺的水晶饰品;完美主义者屡屡想去触碰这件事,就像渴望用手触碰美丽的水晶一样;可是,没有人能保证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没有一丝纰漏,就像没有人能确保在触摸水晶的过程中不会导致水晶破碎;所以,为了保持事情的完美性,他们选择和事情保持一定距离。在他们看来,只要不去触碰它,至少可以保证最初脑海中编织出来的美好结果不会破灭。

  一件事情,完全不做和做到极致,其实是一样的境界,原理相当于数学中的绝对值公式|A|=|-A|。所以,虽然完成一件事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喜悦,但我就是拖着不做,因为我完全不去着手跟我想象中做到最好有着同样深度的感受。现实难免有差错,于是宁愿留恋那份想象中的美好,也不愿去面对现实的差错。

  可是,拖延的结果往往是被逼迫到不得不做。拖延导致了完成事情的时间缩短,在残酷现实的威胁下,用拖延来对抗内心的完美主义:“我无法做到完美也是事出有因——时间不够,所以我不会因不完美而受到责罚。”相反,如果没有了拖延,从一开始就着手做,内心将不停地受到完美主义的锤击与折磨。所谓长痛不如短痛,所以,还是拖一拖为好。

03拖延——害怕丧失客体之爱

  如果把拖延的最终原因归咎于完美主义,恐怕不足以引起你的感觉。就像把一个人怕生的原发焦点放在“安全感”而不是放在“攻击性”上去解释,让人有一种没有摸到底的感觉。

  从客体关系理论的角度看,所有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拖延也必然是关系的一种展现。

  同样拿上面举的三个例子来阐明。越是难办的工作,越是容易出错,所以越是拖着不办,因为一旦错了就会破坏和上司的关系;看到好的文章,要花时间竭尽全力地去研读,不然就会被内心那个强大的超我责罚;写这篇关于拖延的文章,一定要写得非常好,否则会被读者唾弃。

  这些关系模式,充满了对丧失客体之爱的恐惧。这份恐惧从何而来?主要来自儿时与重要养育者的关系结构。

  每个人都渴望掌控关系,小孩亦然。对于孩子来说,掌控与重要养育者的关系尤为重要。当孩子遇到创伤性事件时,比如被父母抛弃、遭受家暴、父母离婚等,他们感受到的是关系的震荡、失控,由此产生焦虑。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他们会对关系进行自定义,比如“因为我做得不够好,所以他们不要我了、打我了、离婚了”。把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后,一切好办,我不需要控制别人,我只需要控制我自己——凡事追求完美,就可以重获他们的爱。

  面对重要的事情,就似面对曾经的重要养育者,稍一亲近就会刺破关系的美好性,所以宁愿远远地看着。拖延某件事,实质上是持续用想象中的(与这件事之间的)关系替代了现实层面的关系,来满足我们对美好关系的需要。

  只是,现实世界由不得我们一直拖沓下去,与客体发展完美关系的想象终会幻灭。拖延因暂时回避客体爱之丧失而带给我们快乐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内疚、紧迫、焦虑的情绪冲击。

  下一次拖延来袭的时候,试着停下来,拨开阻挡在事情前面的云雾,靠近它,问问它:我到底害怕什么?

  推 荐 阅 读

  投稿

  猛 戳我到底害怕什么?

本文标题: 拖延——害怕丧失客体之爱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0797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10岁遭性侵,她把45岁老流氓按着打!”一声声唤起相思,无奈春风不解客难归。(原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