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 读后感(中国远征军读后感50--100字)

发布时间: 2024-04-29 16:07:0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1

中国远征军读后感50--100字你可以参考一下我的回答![中国远征军读后感]中央8台重播《中国远征军》,回忆起《我的团长我的团》:这是一段被抹去...

中国远征军 读后感(中国远征军读后感50--100字)

中国远征军读后感50--100字

你可以参考一下我的回答!
[中国远征军读后感]中央8台重播《中国远征军》,回忆起《我的团长我的团》:
这是一段被抹去的历史,中国远征军的悲壮历程,他们的丰功伟业,都将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共存!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无论是胜利的XX军英雄,还是失败的我的团,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只要是抗日的都是炎黄子孙、中华儿女,国家的脊梁、是国魂,不因偏见、不因私利、不因功过,理当载入史册,中国远征军读后感,读后感《中国远征军读后感》。
“老天爷、菩萨、圣母玛利亚,招唤这些亡灵吧,在天堂的安息吧,下过地狱的请上天堂”  〔中国远征军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愿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

这个历史挺靠谱读后感500

一、【求作文【这个历史挺靠谱】读后感800字左右】

这几天,我有幸读到了袁腾飞老师所著的《这个历史挺靠谱》一书.当我第一次拿起这本书时,我以为这又是一本名字好听但内容却枯燥乏味的普通历史书,但当我翻开这本书后,发现自己错了,这本书不仅不枯燥无味,还十分风趣幽默,一下子牢牢地引吸住了我.这本书是从混乱的中世纪世界开始写的,在这几百年的历史中,作者不仅把著名的大事件描述了下来,还把一些国家的政权动荡也写了进去,可见作者其知识的渊博,让读者读来更有趣味性.这本书我最敬佩的地方,就是它的内容很全,但不深奥,每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都描述得很精简,不像其他历史书,堆砌了一大堆东西,读来如同咬蜡.这本书能让我们从最简短的语言中学到最多的历史,完全不让人心烦.再讲讲这本书的风格吧.作者袁腾飞是中国通俗讲史界领军人物,百万级畅销书作家,引领一代讲史新风,善于以幽默犀利、灵活多变的语言风格,讲述海量的历史知识.其独特的讲史风格,赢得了千万粉丝的热烈追捧,被广大读者朋友们昵称为“袁Sir”.袁Sir每推出一部新书,都会迅速冲上各大书城畅销榜.袁腾飞老师语言浅显直白,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却不失严谨,那些发生在几百年前的事与人物,似乎就在我们眼前;其次袁老师在讲史的过程中,从来都不忘记将他笔下的历史时代、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之间的各种联系性一一捋顺清楚,虽然常常会用调侃的语气来说历史,但本质上是严谨的.相比太多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整本书充满着幽默、诙谐.看完这一整本书后,我已经开怀大笑了好几次,内容实在太风趣了,里面不时还有些流行语言,让我们有不少亲切感.这本书引导我对历史知识产生兴趣,不会让我硬着头皮去记那些枯燥难懂的历史,而是轻轻松松对历史有所了解,并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了解历史的同学不如来读一读《这个历史挺靠谱》这套书吧,一定会让你有不小的收获!。

二、求作文【这个历史挺靠谱】读后感800字左右

这几天,我有幸读到了袁腾飞老师所著的《这个历史挺靠谱》一书。

当我第一次拿起这本书时,我以为这又是一本名字好听但内容却枯燥乏味的普通历史书,但当我翻开这本书后,发现自己错了,这本书不仅不枯燥无味,还十分风趣幽默,一下子牢牢地引吸住了我。

这本书是从混乱的中世纪世界开始写的,在这几百年的历史中,作者不仅把著名的大事件描述了下来,还把一些国家的政权动荡也写了进去,可见作者其知识的渊博,让读者读来更有趣味性。

这本书我最敬佩的地方,就是它的内容很全,但不深奥,每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都描述得很精简,不像其他历史书,堆砌了一大堆东西,读来如同咬蜡。这本书能让我们从最简短的语言中学到最多的历史,完全不让人心烦。

再讲讲这本书的风格吧。作者袁腾飞是中国通俗讲史界领军人物,百万级畅销书作家,引领一代讲史新风,善于以幽默犀利、灵活多变的语言风格,讲述海量的历史知识。其独特的讲史风格,赢得了千万粉丝的热烈追捧,被广大读者朋友们昵称为“袁Sir”。袁Sir每推出一部新书,都会迅速冲上各大书城畅销榜。

袁腾飞老师语言浅显直白,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却不失严谨,那些发生在几百年前的事与人物,似乎就在我们眼前;其次袁老师在讲史的过程中,从来都不忘记将他笔下的历史时代、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之间的各种联系性一一捋顺清楚,虽然常常会用调侃的语气来说历史,但本质上是严谨的。相比太多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整本书充满着幽默、诙谐。看完这一整本书后,我已经开怀大笑了好几次,内容实在太风趣了,里面不时还有些流行语言,让我们有不少亲切感。这本书引导我对历史知识产生兴趣,不会让我硬着头皮去记那些枯燥难懂的历史,而是轻轻松松对历史有所了解,并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想了解历史的同学不如来读一读《这个历史挺靠谱》这套书吧,一定会让你有不小的收获!

三、《这个历史挺靠谱》读后感600字左右

我很想向大家形容我读完本书的心情,突然地,我就想到了我母校红房子的麻辣烫,那是我到了哈尔滨之后吃过最好吃的麻辣烫,不放麻酱,用骨汤配上蒜泥、热油浇上的辣椒和花椒,三块钱一份管饱,再来俩韭菜盒子,简直绝了。后来到了大连,也算大小上下吃了好几十家的麻辣烫,都不是那个味儿,心情极为沮丧。后来找到的杨国福麻辣烫,还算是撒盐空中差可拟,空具其形而已。

我觉得袁Sir的历史系列在我看来就是杨国福麻辣烫,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初恋总是难以忘怀,先入为主吧。那我换个比方,就像一个人如果平时总吃兰州拉面,给个北京烤鸭,能乐上半年,但是如果给一个总吃满汉全席的人一只北京烤鸭,也觉得不错,但是总能给你挑出点毛病来。我就是个被满汉全席惯坏了的人,而袁Sir不幸就是那北京烤鸭。当然,这并不妨碍北京烤鸭全国闻名甚至蜚声国际。(我庄严宣誓我吃过饭了,当然我也绝对不会否认我吃货的本质。)

袁Sir开篇也说了,这个历史挺靠谱系列是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知识点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让读者读来更有趣味性,本来想以《课本中的中国史》以及《课本中的世界史》来命名,因此,本系列书籍本来就是针对中小学生,以及历史知识较为匮乏,一直觉得历史枯燥难读的成年读者。

要让绝大多数人喜欢,就不能讲的太艰深,看人家于丹,愣是把论语讲成了心灵鸡汤,你得让老百姓听懂啊不是,这也勉强算因材施教的现代版吧。所以到了袁Sir这里,郭德纲+单田芳式的风格,甩包袱抖机灵耍嘴皮子,京油子卫嘴子让你听得舒舒坦坦,读的顺顺当当,知识点清晰易懂还富有趣味性,是您出门把妹打破僵局Hold住场面的不二之选。

可是,就这样了吗?我总不甘心。

我高中时候的历史老师姓苏,是一名女老师,她当时40多岁,普通话并不标准,人也不漂亮,也不会说俏皮话逗我们开心,但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记得她。因为在讲到抗战的时候,她让我回答一个问题,问说应该如何评价 *** 在抗战中的表现,我照着书上答:“消极抗日,积极 *** 。”那是她第一次说我错了。

通过她的讲述,我们才第一次知道了淞沪会战的激烈,长沙会战的惨烈,才第一次听说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中国远征军的历史,第一次听说就发生在我们家乡的松山战役和腾冲光复战……尽管她的叙述很平实,但是那种冲击力带来的余波至今仍在影响着我,尽管历史书如此的政治正确四平八稳,但是真正负责的老师,还是会教给我们什么叫独立思考、决不轻信,这是苏老师给我最好的礼物。

历史本就是过去的事情,但是历史绝不是死去的,它的鲜活,不仅仅在于它的趣味或是恶趣味,趣味这种东西,就像是一种窥私的行为,了解那么多历史背后隐藏的故事,像是王安石不爱洗澡浑身发臭,或是王羲之之所以坦腹东床是因为服食五石散血气上涌以至于不能洗澡,只能穿宽袍大袖的柔软衣物防止皮肤磨损出血等等,知道这些,除了让我们在茶余饭后有了笑谈的内容以外,还能给我们什么?

我想要的历史,是有态度的历史,我不介意你说你的个人看法,我需要看到你运用你的的思维方式把整个历史串联以来给我们看,我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观,而不是分隔开来的小标题小知识点12345,各说几百字,那不是历史,那只是历史上的趣味小百科。

当然,我代表的只是小众观点,作为一道北京烤鸭,袁Sir的这本书是合格的,何况北京烤鸭喜欢的人也多,对于普及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也是居功至伟。但是,真心希望袁Sir也能在做烤鸭的时候顺带着钻研点满汉全席的做法,毕竟,满汉全席不是大家不喜欢吃,而是好厨子实在太少了。

四、所谓靠谱的人读后感

《永远和靠谱的人在一起》读后感

星期三的早读,朱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篇很有哲理的文章——《永远和靠谱的人在一起》。

这也是一个小测试,期间感触良多。朱老师测试了我们愿意买进咱班同学10%股份的权利,一直到她的生命结束。你愿意买进哪一个同学余生的10%?(也就是说你把你全部的财产都投资给那个最令你信赖的人)我们的选择也是自己心目中的最慷慨、最有认同感、最有责任感、最有诚信、最靠谱、最有领导才能、能实现他人利益的人,即使是她自己的主意,也会把功劳分予他人的有好品质的人。我的选择是肖文莉,可能有50%是我和她走得比较近,但另外50%是因为她是真的拥有了以上全部好品质的人。所以我才选择了她——这个成绩一直稳定与名列前茅、最慷慨、最有认同感、最有责任感、最有诚信、最靠谱、最有领导才能、能实现他人利益的人。

但是,在前面(老师还没问到我的时候),我很纠结。其实我心目中有很多个答案:1、肖文莉2、何洁雯3、吴承容4、李征崎。

何洁雯是因为我觉得她的作文水平很高,而且成绩稳定,又有动漫这个特长,也是最有认同感、最有责任感、最有诚信、最有领导才能的人。

吴承容是因为她的武术非常棒,然后成绩也很稳定,颜值高,又特别守信用但是我觉得她没有“领导才能”我敢言吴承容会更加努力。

李征崎是因为我觉得她非常有领导才能,但是她经常忘记去做一些事情。如果她能够和吴承容互相取长补短的话,就很完美了。

那天也有人投票给我,但是我觉得自己还是没做到那么好。我要继续加油,争取得到更多人的信任

五、阅读书籍《历史是个什么玩意》【这个历史挺靠谱】

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历史是个什么玩意》,作者是袁腾飞。首先我读这本书的起因并不是我多么热爱历史文学,而是因为这个作者:袁腾飞—— 北京海淀历史老师,在网上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在百家讲坛上讲过两宋风云。 就是应为对他的顶礼膜拜,我在选择了这本书。

总的来书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这本书就是在讲述中国历史,但是作者用完全口语话的方法重新诠释中国古代史,将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段落变得趣味横生,将原本趣味横生的历史段落变得精彩绝伦。在如同听相声般的快乐中汲取庞大的历史知识信息量,一本让人彻底赞成“读史可以明智”这句话的书,一版诲人不倦而又逗人不倦的最精彩历史文本。

在袁老师的书中,你经常会从他讲的历史中看到现在生活的影子,他以史为鉴。而且措辞幽默,犀利。

例如在讲到战国时候的思想时,袁老师这样写到:认定胜天的思想是非常可怕的,长城是中国农业的天然分界线,我们的老祖宗很是明智的,长城以北的地是不能耕种的,只能放牧,风吹草低见牛羊,现在呢,风不吹都能看见黄鼠狼。哪里还有草原, 就是应为耕地,我就不信,我就种,种的结果是粮食不长,草也不长了,变成荒漠。

北京干什么总刮沙尘暴,就是长城那边变成荒漠了。没错这就是过度开发的后果。

“你看那厮长的那模样,哪有一点帝王福相啊。那脸跟个鞋拔子似的,又像瓦刀,满脸麻子……你给他画成这样,他宰了你。你美化他,把他画得跟秦始皇汉武帝似的是吧,他也宰了你。”大约没有哪本说史的书能出现这种文字,说的还是一朝开国之君,然而袁腾飞不但说,而且旁征博引,条理分明。除了痛斥朱元璋之外,他不屑于反清复明而有理有据地赞扬了满州的诸位明君,他把懦弱无能的大宋朝总结成“最可爱的王朝”,他把勇猛闻于世的斯巴达300勇士说成“300个人打仗放在咱们周朝相当于是连长干的事儿。”种种迹象表面,普遍的历史观念在《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这本书里休想轻易扎稳马步,你总能在读这些颠覆性论断的时候发觉从前对历史的认识如此概念化,它们被袁腾飞风卷残云地描述成另外一番风景。等你醒悟过来又幡然觉着,他教会你的却并不是形式化的颠覆,而是重新审视既定事实的勇气同智慧。

据网友说袁腾飞真正的对手是郭德纲。这话不准确,但也不扯淡,“七次下西洋,600万两银子花出去,郑和整个是一个散财童子”、“ *** 的服装是最笨拙的,宽袍大袖,那个大袖子能钻进一个人去,穿上那个衣服一上街,勤劳的清洁工都得下岗。”从这些通篇充满智慧的包袱可见,袁腾飞说史真有点儿相声样,学和唱谈不上,说和逗不含糊,让一本说历史的书变得饱满鲜艳,像含着满口的跳跳糖一样充满惊喜。有多少人愿意等地铁的时候或者蹲马桶的时候抽一本笑话书来

翻几页放松心情,快乐之时如能兼顾汲取隐遁在幽默之后的信息量和知识点,更加难得。看起来他是明确想告诉我们历史是个有趣的玩意儿。

培根说过:读史可以明智。我们不需要埋头的研究历史,也不需要 *** 人一般的滔滔大道理。只需要在这样一本书中,回顾一下历史发生的,偶尔开心一笑,偶尔闭眼深思。

跪求一篇《吾血吾土》的读后感

书中提出的许多沉重的命题,在历史教科书中没有,可在读者的心中滚沸如水。
首先,是关于内战的思考。借用主人公赵广陵的话:我们是一群被驯服的羔羊,漂泊在同胞之血的大海上,没有光荣,只有耻辱。历史上,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的情形并不少见。据梁启超记述李鸿章见俾斯麦的场景,两人论及军事,李鸿章欣然讲起如何剿灭太平军和捻匪,卑斯麦通过翻译说:“吾欧人以能敌异种者为功,自残同种保一定,欧人所不称之。”如果说打日本是天经地义保家卫国的英雄壮举,那么,打同胞呢?革命的理论,可以随领袖的意愿,各人不可调和的立场都有天字第一号正当的理由,战争被宣扬的正义外衣和其对人性的扭曲,直到七十年后,在《吾血吾土》中,脱离开以往有关内战的狗血剧情,脱离出政治正确的导向,读到了真诚的人性和反思。
其次,是李公朴和闻一多先生之死以及知识分子对中华血脉的影响力,这是《吾血吾土》创作中极其优秀的部分。民国时期,那是个大师璀璨知识辉煌主义纷争的时代。正是有了这些思想高贵纯粹而又博大精深的导师们,才有那么多青年学子投笔从戎,剑胆琴心,历尽艰险终不悔,才有像范稳这样富有良心和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努力回原历史真相。正是有这样一个知识灿烂的时期,中华文脉在三十年的沉寂之后,又开始复苏。
第三,是日本对中国人民这场史上最惨无人道的战争的真实态度,这部分最值得我们思考和警醒,包括学习。这个民族和中华民族有着极其不同的民族品格,注定了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作为战胜的一方,却有着比他们多得多深得多的苦难和伤痛。作为武士道精神的后人,有着决绝和冷酷,日本人并没有像德国人一样,记得多少给别人造成的苦难,相反,他们牢记着自己的失败和伤痛,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远比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多得多。这场战争,不是少数军国主义的战争,而是一场全民的战争。书中写了一个日本老兵秋吉夫三,这个因中国军人的humanitarianism(人道主义)而幸存的老兵,他一生都保存着一个日本军人的斗志和追求,不忘自己的使命,却没有对中国人的感激和负罪。书中饶有趣味的还有日本慰安妇的描述,在我们印象中,日本的慰安妇是世上最悲惨最受摧残最有资格谴责战争的一群女人,可她们其实也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洗礼的拥护者,为这场战争推波助澜。我想,这样的一个民族,是强大而又冷酷的,所以他们在战后的经济能够迅速复苏,挤入世界强林之列。我想,这样的一个民族,要想他们服老,唯有把他们再次打趴下,而不是靠我们民族血脉中惯有感恩、善良和宽容。中日之间必有一战,这话,并不耸人听闻。所以,真心希望,中国人能读读《吾血吾土》,明白,为什么要抵制日货,为什么要奋发图强。
第四,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迄今,这个概念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都挺陌生。书中写到,中国人并不把战友的遗骸当回事。当美国牧师和仪仗队为一名士兵举行海葬仪式时,中国士兵呆呆地观望着,第一次感受到有人会这样尊重一个普通士兵的遗体。当日本人把每个土兵的名字刻在缅甸警察的哨子里,而我们的勇士们几十年来,只能是在某块碑文上含混地写上从某个时间到某个时间或某场战役的英雄们永垂不朽,名字不详,年龄不详,籍贯不详,能够留下名字记录档案的军官和士兵是何其幸运啊,而这些历史痕迹,又在文革中遭受了灭顶之灾。如果仅从死亡人数来衡量历史的承重,有哪个国家像我们的国家一样多呢?但你若问我死了多少人,我答不出来。一个连数字都没有的群体,连名字都没有的英雄,如何不朽?今天,当中国的购物旅游团满世界飞时,皮夹里的现金
和银行卡让他们理直气壮时,是不是仍然是对个体生命不尊重的另一种解读?
看完《吾血吾土》之后,我特意查阅了些抗战资料,更加触目惊心。《吾血吾土》是以滇缅战场为背景铺开的,抗战资料中赫然记载:三湘四水烽水地,一条惨烈战线,曾贯穿湖湘大地南北,最后延至滇缅。那么说,滇缅战场其实是抗战的尾声,在范稳的笔下尚且如此恢宏惨烈,而我的家乡湖南,又经过怎样的血火洗礼?

范稳说,全世界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的老兵,只有这一群,最不一样。是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得胜军人会像他们一样经受那么多审判和磨难,他们是历史的英雄,却成了人民的罪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得胜军人会像他们一样没有名字和容颜,甚至连数字都不详。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得胜军人会像他们一样顽强和纯粹。

泰戈尔曾有诗云:“如果你在黑暗中看不见脚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来,当做火把点燃”。书中的赵广陵、刘苍壁、廖志弘等,书外的傅心德、吴鲁、李昌枢等,还有很多已故和幸存下来的英雄们,包括我那多灾多难的外公,和赵广陵命运相仿,国民党少将军官,饱读诗书,精通医理,子女全务农,无一人有他的学识。就是他们,把自己的肋骨拆下来,照亮着我们子孙后代前行的生生不息的道路。
吾血吾土 家国情怀
沧浪客
尽管深知,中华民族,历来不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脊梁,更不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决绝与悲壮。但在范稳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吾血吾土》中,读到当年学子们从军时曾经吟颂过的这首诗,我还是很难掩饰血管即将炸裂的冲动:“没有足够的兵器,且拿我们的鲜血去。没有热情的安慰,且拿我们的热血去。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自由的大地是该用血来灌溉的,你,我,谁都不曾忘记。”
血,总是热的,但在民族危亡之秋,它可以冷却、凝固,变成坚硬的刺向侵略者的匕首投枪。
我们不宣扬仇恨,但绝不能忘却历史。
范稳比我大3岁,作为1960年代出生的那代人,我们对抗战的印象,是从《地道战》、《地雷战》等电影里所看到的“很好玩”;年纪稍长,能自己阅读了,读到《吕梁英雄传》《烈火金刚》《新儿女英雄传》和《风云初记》等长篇小说,才发现那场战争其实“不那么好玩”;而到2009年初,读完邓贤所著的描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浴血奋战,由失败直至胜利的整个历程的《大国之魂》,就感到触目惊心;随后通过电影电视,比如《亮剑》《长沙保卫战》和《壮士出川》等等,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抗日战争的惨烈和中华民族的苦难与不屈,并开始对所有描写那场可歌可泣的战争的文艺作品有所反思。遗憾的是,这样的反思,往往只限于文人酒桌上的捕风捉影或者“壮怀激烈”。幸而,“这种遗憾在这个凉爽的秋季,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9周年之际,因为有了范稳的《吾血吾土》,终于消失,这是一件令人值得高兴的事情。”文艺评论加疏延祥如是说。
在2021年9月18日于北京举行的《吾血吾土》的新书发布会上,有专家总结说,中国的抗战文学发展至今,在主题、结构、文本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创作的瓶颈当中。过于陈旧的思维模式、过于单一的人物情节、过于逼仄的创作空间,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侵蚀着这一题材的文学创作力。在梳理、研究既有文学成果,挖掘、占有一手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吾血吾土》打破了文学创作“意识形态”挂帅的传统指引,将中国远征军老兵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相融合,以缕缕抽丝、层层剥茧的结构手法,展现了一代中国脊梁在抗战前后漫长历史变迁中的痛苦与彷徨、苦难与辉煌……诚哉斯言。
当然,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复述这个几十万字的故事,既是困难的,也没必要。且听范稳如是说——
浪客:“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你怎么会突然潜心创作出《吾血吾土》这部西南联大时期一代知识分子投笔从戎御敌救亡,并在不同历史时期起落沉浮的英雄史诗?
范稳:先说两个小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随几个北京的文化人到滇西参加一次笔会。到了保山,当地人向我们讲述当年中国远征军在这里打日本鬼子故事。一个北京来的作家朋友大为惊讶:日本人怎么也到了你们云南?一直以为云南是大后方呢。
生活在昆明的老兵李昌枢,曾经参加过台儿庄大战等许多重要战事,被人们称为“滇军活化石,”但他的事迹在2021年被省内一家媒体报道后,一个退休的历史教师找到他说,没想到你们也打过日本人。
我感到震惊的是:一段宏阔壮丽的御敌救亡的历史,怎么就不被人们知道呢?一批为国民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浴血奋战的抗战老兵,怎么连作家和历史老师这样职业的人都不知道呢?
其实,到过滇西的人们都会被当年的抗日战场和云南人民为抗日战争所作出的奉献所感动,无论是腾冲的国殇墓园,还是松山战场。战争的遗迹历历在目,战争的记忆从没有被无情的时间所淹没。我记得自己最早接触了滇西抗战的历史,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我去滇西出差时,看到了一套当地文史部门整理的关滇西抗战的文史资料,其实从那时起,我也才开始弥补自己在教科书中没有学到的历史。1999年我曾经徒步翻越高黎贡山,在一人多深的荒草和灌木丛中,还看得到当年日军的堑壕和坍塌的地堡,当地的人们无数次向我讲述起中国远征军的故事。但那时我的心思正在西藏和藏文化上,在藏区一转悠和接下来“藏地三部曲”的写作就是整整十来年。不过滇西抗战史这个题材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它或许需要一个契机,一次对写作灵感的激发。
2021年的秋天,我应邀去腾冲参加中国抗日远征军“忠魂归国”的公益活动,19具葬身缅甸的远征军士兵的遗骸,在官方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幸运地被挖掘出来,隆重迎接归国。称其为“幸运,”是因为二战时期为国捐躯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人数至少在十万以上。60多年过去了,这些为民族存亡而战死在异国他乡的抗日健儿,几近被遗忘,被漠视,被冷落。终于在21世纪到来之后,这段尘封的历史才逐步被一些有良知的中国人慢慢打开,就像在一间尘埃密布的老屋,有人翻出一部厚厚的书,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小心翻开一页页发黄易脆的纸片,一段段曾经被刻意隐匿的历史,一个个英气勃发的人物,慢慢向我们走来。
主办方邀请了一批还活着的抗战老兵,和我们一起迎接他们的战友的忠魂。当这些衣着朴素、微微颤颤的老兵在腾冲国殇墓园站成一个方阵时,当他们苍老的目光迎回自己战友的骨骸时,当零落飘零的英魂终于魂归故国、入土安葬时,我见证到了某种感天动地的震撼——眼泪从天而降,悲恸自心而起。刚才还晴空万里的世界,转眼泪飞化作倾盆雨,密集的雨丝伴着人们眼中的热泪洒落大地。这雨中的葬礼似乎在唤醒人们不要忘记在66年前那大雨如注里的战场,不要忘记那风雨如晦的世界里一个民族救亡图存的呐喊,不要忘记那些穿着草鞋就走向抗日战场的普通士兵……那是我第一次走近那些像国宝熊猫一样珍贵的抗战老兵,他们被遗忘已经太久太久,像不孝人家里被冷落在屋子一角的老父亲,讷言、落寞、凄楚、孤单、清贫,只生活在自己的回忆中,眼前的繁华世界与他们无关。
如果说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书的话,那么,一个老兵呢?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没有比踏勘旧战场和面对一个饱经沧桑的抗战老兵更能激发出丰沛的想象力和怀念英雄的崇敬情怀的了。
2021年我完成了自己耗时十年的“藏地三部曲”之后,一直在寻找新的创作方向。并不是非要超越或突破什么,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活着。对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来说,没有东西可写,就像没有仗可打的士兵一样空虚。现在好了,一群打过仗的老兵,站在时光的尽头,频频向我招手。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一段被遮蔽的历史再现出来。
浪客:为创作《吾血吾土》你蛰伏四年,据说其间,你查阅各种史籍,深入滇西地区,还采访了多位抗战老兵,并远赴台湾、日本等地进行创作采风?听说你还采访过小说主人公赵广陵的原型之一、被称为“抗战活化石”的傅心德老人及其后人?
范稳:说到那些经历过战火的老兵,我们总会想起那句名言:“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这是一个怎样“凋零”的过程,可能没有哪个作家可以完整地呈现。我大约采访了20来个老兵,收集整理了50多个老兵的人生档案,涉及云南、四川、贵州三个省的抗战老兵。当我走向那些可敬的老兵们时,我发现他们最小的已经88岁(腾冲老兵卢彩文),最高寿的115岁(龙陵老兵付心德)。面对他们,我只有“相见恨晚”的遗憾,大部分老兵都在90岁以上,一些人已经耳背眼花,口齿不清;一些人早已行动不便,意识模糊。当然也有思路清晰、腰板硬朗、眼神有力、军人仪表依稀可辨的老兵,他们的目光,尚能洞穿历史的尘埃,看到往昔战场上战友的身姿,他们心中的战场,仿佛硝烟还没有散尽,弹痕累累的胜利旗帜还在飘拂。不过,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在仅仅一年的采访中,我就目睹了两个老兵的“凋零。”昆明老兵李昌枢和龙陵老兵付心德,在我采访他们都不到半年的时间内,相继仙逝。李昌枢老人送我的一箱他家乡的酒还没有喝完,还有这个老人家精心栽培的文竹,因为家徒四壁的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回报社会各界对他的关爱,就养了一盆又一盆的文竹,分给去看望他的志愿者。似乎是,过去总是他受社会改造、受社会监督、向社会交代,虽然他为国家民族做了那么多,但这一点点来自人间真情的关爱,于他来说还不适应,还有些诚惶诚恐。他分给我的那盆文竹我一直养在书房里,在我写这部书时,我会时常想起这个参加过台儿庄血战、四次长沙保卫战等诸多大战役的老兵,尽管后来蹲了20多年的监狱,但依然儒雅温和、风轻云淡,在清贫孤寂的生活中颇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开朗,就像这盆素雅碧绿的文竹,平凡普通,小处见大节,静处涌绿波。可是当你听到这个96岁的老人还能清晰准确地复述当年在战场上励志杀敌的口号——“朝后死,遗臭万年!朝前死,为国争光!当兵的上了战场,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发东西下来,就大吃大喝。钱不够,就问家里要。”这时你会感到一个铁血男儿身上的热血,并不因为年龄的衰老而衰减半分。即便是百岁老兵付心德,我去看望他时他已经意识模糊,丧失了话语能力,只能成天躺在床上,下午阳光好时才由他快60岁的小儿子背出来晒晒太阳,像一个苍老的老婴孩,挣扎在混沌不清的世界,在绚烂的阳光下沉默无言,兀自默数死神的脚步。这个从淞沪会战一直打到滇西战役的河南籍少校医务官,堪称一部抗战历史的“活字典”,当时被人们称为中国最高寿的抗战老兵。他见证的历史,我们绝对难以想象,他经历的战火,足以让那些胡编抗战“狗血剧”的人汗颜。但是,那天的采访有一种令人感慨万千的失败。老人一言不发,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有的历史信息都来自老人的儿子转述——所幸父辈的光荣与苦难,会像血脉一样的传承下去。但最为神奇的是,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已经丧失了语言能力几年、形同植物人的付心德老人忽然用悲悯的目光望着我,含混不清地说:“我打过日本人!”
就这一句话,感天动地,洞穿历史。
书中的主要人物赵广陵的人物原型实际上是一个叫吴鲁的老兵。这个已经97岁高龄的老人现在蛰居在昆钢的一幢家属楼里。他当年是云大法律系大二的学生,临沧云县人。国民政府军政部到学校招收青年学子从军,因为那是日军对中国军队使用化学武器,许多士兵根本不知道如何防范,所以他就投笔从戎选择了“特科”——化学防毒专业,当时叫军政部“化学兵总队”,教官大都是留学归来的“海归,”后来“化学兵总队”并入黄埔军校15期。吴鲁一毕业就分到第二战区,后来又回到家乡临沧打游击。抗战胜利后自动脱离了军职。那时他是一个很文艺的青年,喜欢文学和话剧演出,读了很多鲁迅、沈从文的书,思想也相当左倾,还差一点去了延安,因为他想去延安的鲁艺深造。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都憎恨社会腐败不公,向往延安和革命。上世纪50年代他在昆明靠卖大饼办起了一个剧艺社,还将《阿Q正传》改编成歌剧在昆明演出。我采访他时他更多地跟我谈鲁迅和沈从文,这样的一个抗战老兵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至于专程去日本,是我在写完这部书的初稿之后,因为我在书里也描写了一个日军老兵的形象。我是想通过这个人物来作出一个作家的拷问:中日两国纠缠不清的历史症结究竟在哪里?日本面对自己犯下的罪行为什么就不认罪?中日两国老兵有什么样的不同人生命运?——从战场上的生死搏杀,到都成了老兵后的“宿命对决,”以及抵抗泛滥于世的“抗战狗血剧。”
浪客:在抗战爆发83周年之际,9月18日,《吾血吾土》的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这传达了什么信息呢?据说除文联、作协和出版社的领导之外,你们还邀请了抗战老兵代表参与,能给我们谈谈当时的盛况吗?
范稳:曾经参加过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征缅甸,败走过野人山、后来又终生滞留在缅甸曼德勒的老兵张富鳞有一句让人刻骨铭心的话:“我们不害怕死亡,害怕的是遗忘。”
因此,“拒绝遗忘”是我想在这本书里传达的一个主旨。出版社方面选在“九一八”这个特殊的纪念日来首发这部书,不是我的小说对中国人民抗战史的书写有多么重要,而是期望以文学之名,再次唤起国人对一段峥嵘岁月的重新记忆。也是希望国人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就像许多城市都要在这一天鸣放警笛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永远不应该忘记我们民族的耻辱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
当天邀请到北京抗战老兵卢少枕先生出席我的新书发布会,也让我非常感动。老人当年正是西南联大历史系1944级的学生,毕业时他们那个年级的男生全部征召到军队充任翻译官或战斗人员。老人在发布会上向我们重温了当年充满了青春激情的血与火的岁月,让与会者再次感受到了他们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有个记者下来对我说,听卢少枕老人回忆当年的征战经历,自己都忍不住要哭。实际上,每一个抗战老兵的人生命运史,都是我们民族的家国史。
浪客:你曾说:“希望在此部作品中探寻的是中国文化强大而不可征服的独特魅力,并将此视为一个作家的责任。”能解释一下这句话吗?
范稳:目前,对抗战历史的重新挖掘、发现、梳理、研究以及艺术表现方兴未艾。作为一个写作者,我首先秉承尊重史事的态度去学习,我不能为了政治正确,就回避了历史的痛点;其次,就我目前所认识到的这场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不仅有武力的抗争,还有文化的坚守。当年日本军队在战场上并不把中国军队当实力相当的对手,但他们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却既心虚又暴戾。他们是翻手把老师打倒的学生,但又知道自己并没有老师深厚的学识和涵养。日本军人太知道军事征服中国易,文化征服中国难。他们在战争一开初就轰炸南开大学,洗劫北大、清华的图书馆、实验室,后来又轰炸迁到昆明的西南联大。闻一多、华罗庚这些国宝级的大师都差点死于日机的轰炸之下。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会专门对学府重地如此野蛮地痛下辣手,这种对文明、文化的摧残正是他们试图改变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核心的野蛮战争逻辑。“亡国亡种”是那个年代中国人的噩梦,也是每个不愿当亡国奴的中国人心中的警钟。战争被打败了还可以再来,“种”被改变了,文化被灭绝了,那才是我们万劫不复的灾难。所幸的是我们的民族毁家纾难、抵御外侮的坚韧不屈和众志成城的传统美德,远不是日本帝国的战略指挥家们所能料到的。他们在中华文化面前,永远是学不到位的学生。

一个都不许死读后感 400字

松山战役是整个滇西抗战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远征军先后投入了大量兵力,历经大、小战斗百余次。全歼守敌三千余兵,中国远征军伤亡官兵7600余人,松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渗透着英烈们的鲜血。松山战役铲除了日军设置在滇缅公路上的最大障碍。为夺取滇西抗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巍巍松山,记下了历史画册中悲壮的一页,滔滔怒江,流走了多少辛酸、屈辱……,中华民族昂首阔步走向未来的时候,不会忘记自己的过去;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国力的逐渐强盛而淡忘了受欺压、受屈辱的历史;不会忘记为国御寇、英勇奋战的民族英雄!

国际大营救电影观后感200字

晚上收看了《国际大营救》,感慨很多。剧情的曲折惊险自不必多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项营救任务不亲身经历真的很难知道有多么的艰难。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营救落进敌营的美国空军王牌飞行员卡恩上校,美国人首先派出了一支装备精良的伞降部队,可惜中了狡猾的日本军队的埋伏,一人被俘,其余都阵亡了。尽管这支十几人的小分队个个枪法精准,但架不住人多以及被包围的尴尬,未能发挥出战斗力就报销了。随后美国人再次组队营救卡恩上校,并且得到了中国远征军和游击队的大力支持。中国远征军派出了一支由上校团长秦国忠担任队长的敢死队,代号为“野象队”,而游击队则是战力卓著,个个以一当百的精英战士,代号为“穿山甲”。穿山甲游击队的队长华忠化名“徐四海”混进日本的战俘营,一个易守难攻几乎无法攻破的牢笼——“狼窝”,末修建的一座专门关押山官与土司的监狱,被日本人利用后可谓是铜墙铁壁)并且想方想法获得了日本的一位监狱长的信任与重用,他智勇双全,多才多艺,精通日本与美国文化,会唱英文歌,懂日本的民俗,善于同各种人打交道,也善于整合各种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当然,枪法精湛自不必说,格斗技能与剑术水平也是超一流,不愧是一位全能型的战将,正由于他的运筹与协调,才顺利地从“狼窝”中救出了卡恩上校,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尽管救出了卡恩上校,但营救任务仅仅只是告一段落,形势依然错综复杂,等待营救职员的依旧是严重的考验。
本文标题: 中国远征军 读后感(中国远征军读后感50--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135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读后感五年(五年级读书读后感怎么写作文)桃花三结义读后感(桃园三结义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