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索拉里斯星》的文笔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3-10-09 22:00:3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故事 点击: 87

索拉里斯星难得读科幻小说,偶遇一本波兰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索拉里斯星》,不同于印象科幻小说中的外星人,神奇生物,或者是人类...

科幻小说《索拉里斯星》的文笔怎么样

索拉里斯星

难得读科幻小说,偶遇一本波兰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索拉里斯星》,不同于印象科幻小说中的外星人,神奇生物,或者是人类面临的未来世界,这本小说为我们描述的这个被神秘大洋覆盖索的拉里斯星球。来到星球上的科学家遇到了很多未解之谜,虽然他们试图做出各种各样的推测,但每个解释都难以自圆其说,不过是用“一个更费解的谜代替另一个谜而已”……

索拉里斯星位于一个双星系统,这里有红蓝两颗太阳,它围绕着双星旋转,由于红蓝太阳质量不同,行星的公转轨道发生周期变化,正常状态下一年是冰河世纪,另一年则高温炙热,所以星球上没有人类概念中的生命,但这里有一片具有智慧的胶质海洋。它可以改变轨道,创造想要的一切。

人类为了研究索拉里斯星上的“大洋”建立了空间站。心理学家凯尔文在做研究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女朋友海若,但她只是一个复制品,“大洋”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它给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类送去的客人都是他们心里隐秘的期待。当凯尔文看到美丽温柔的海若,极为矛盾,一方面他觉得欣喜,另一方面又不相信眼前的一切,他通过各种实验来探寻眼前的“海若”与真正海若的不同,以及这片星球上神奇的大洋究竟怎样创造了这个永远无法消灭的“海若”。

在这片大海面前,人毫无秘密可言,心灵深处所有的秘密都袒露无遗。它不但改变了行星的运行轨道,还把人类所有的知识和情感结合在一起,将人置于绝望的境地,让人难以做出抉择。大洋造出了所有的访客,但这也许是人类自己的假设。凯尔文觉得这个星球的海洋像浩瀚宇宙中的隐士,它似乎毫无目的,但却变化出各种形态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和渺小。

凯尔文最后一次开着太空船到“大洋”上,海面的小岛诗意般宁静而优美,在太空站里的幽闭,恐怖和压抑一扫而光,海中升起的柱状海浪如同花瓣跟他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面对仿佛有生命的海水,他终于找到了平静和安稳的力量,当我们面对不可知的时候,也许最需要的就是这种静默的力量。

人类总是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却容易被自我膨胀冲昏头脑,有些大自然的法则和宇宙的奥秘不是我们可以随意揣摩的。事实上人类做的很多科学研究已经超出了的认知和掌控范围,如果不加约束就会成为一场灾难。小说告诉我们宇宙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别用自大和科学的名义去试探它,否则就会受到巨大的挫败和惩罚。人类的文明进步需要理性和敬畏之心。总觉得科幻小说的故事总有一天都会实现,但希望科学的发展不会把人类带向毁灭,那些灾难性的事件不要再发生,还是日子安稳比较好。

科幻小说《索拉里斯星》:星际的爱情,道德的困境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里有一句名言:

这也许是某一天晚上,康德在每天雷打不动的散步中仰望星空突然定格的思想。而在我读科幻小说《索拉里斯星》时,它突然从我脑海中跳了出来。

如果人类置身于浩渺的星空,那么人类社会的道德律,是要被抛弃重构,还是继续存留?

《索拉里斯星》的作者是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1921—2006)。他是著名作家、哲学家,一生经历堪称精彩,年轻时当过汽车技工,后来获医学博士学位,创立了波兰宇航协会。

他被誉为20世纪欧洲最多才多艺的作家之一,安东尼•伯吉斯称赞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库尔特•冯内古特赞扬他“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

他的代表作品有《索拉里斯星》《未来学大会》《惨败》等,共同特点是哲学色彩浓厚,深入探讨科技对人类的影响、智慧的本质、星际交流以及人类认知局限等主题。

他的作品具有世界影响,作品被译成52种语言,全球畅销4000余万册。他于1996年被授予波兰国家奖章“白鹰勋章”,波兰第一颗人造卫星以他的名字命名。《索拉里斯星》被著名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改编为电影《 飞向太空》,成为影史经典。

心理学家凯尔文被派到索拉里斯星去执行任务。这个星球被神秘大海覆盖。这个大海是一个胶质构成的生命体,能进入人的大脑,将记忆深处最不为人知的部分,包括感情、思想上的深刻印记变成具象的“对称体”呈现在人眼前。也就是说,任何人在这片大海面前都毫无秘密可言。对此,人类根本无法索解。

在这种情况下,凯尔文见到了自己早已死去的爱人哈丽。严格地说,他见到的是哈丽的“对称体”,并且先后见到了两个。第一个“哈丽”对凯尔文非常依赖,可以说形影不离,但一旦稍有距离就会非常焦躁,出现暴力行为,甚至自我毁损。于是,感受到恐惧的凯尔文设法用火箭把她送入了太空。

第一个“哈丽”送走后,第二个又来了。这个“哈丽”与他建立起了与第一个“哈丽”更为亲密的感情关系,但是,这位哈丽随着与他相处日久,产生了自我意识,就是越来越像“人”了。

她偷听了凯尔文已故同事吉巴里安留下来的录音带,知道了自己并不是真正的哈丽,并且根本就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只是依赖于凯尔文关于他的爱人哈丽的内心记忆的“对称体”。

于是,她对自己的价值产生了怀疑,背着凯尔文要求他的同事斯诺特用“湮灭器”把自己湮灭,走向了毁灭。

但是这个神秘星球的秘密,仍旧属于未知。

他知道她们都是“对称体”,但由于他对死去的爱人哈丽的爱,他表现得“爱”她们。特别是第二个。这一点,他的同事斯诺特在他说自己爱“哈丽”时说透了:

就是说,凯尔文沉浸在自己对爱人哈丽的追忆里,同时他欺骗自己,眼前与自己在一起的“对称体”可以替代哈丽。

但事实上,当凯尔文发现“哈丽”有了自我意识,正在精神上从另一个人的影子里剥离出来,他说爱的是“此时此地的你”尽管有着十足的诚意,根本上却是一种欺骗。

事实上,他们互相开始了心照不宣的欺骗,以“相爱”的名义;而我们都知道,信任才是爱的基础。

这就是“感情”的危机,这也是道德的危机:他已经不可遏制地想要这个“哈丽”离开,就像第一个那样,方式或许不同,但一样是消失。

而结果证明,反而是那个作为内心记忆对称体的本该没有感情的“哈丽”,以自己主动选择毁灭证明了她对凯尔文的爱。

在那个斯诺特认为“我们眼下的处境已经超出了道德的范畴”的星空,“哈丽”却显示了一种极高的道德形式:牺牲。

那么,人类还能宣称自己拥有道德的无可置疑的裁判权吗?

正如主人公凯尔文反思的:

不过我必须承认,这样的思考有点超出我的能力范畴,那么,朋友们对此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指点迷津!

(网图侵删)

索拉里斯星/书

看书的初衷是想要知道一片海拥有怎样的思想。

敢于探索未知的人都充满勇气,甚至抱着崇高的牺牲精神,就像刘慈欣老师的《朝闻道》里:如果存在一个全知的神,可以解答任何一个问题,但仅仅只能自己知道,并且知道的那一瞬间便会死,仍会有很多科学家,物理学家,各种想要探索未知的人排着队,坦然地迎接死亡。

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索拉里斯星》就讲了类似的一个故事。

在一个陌生的星球上,有一片海,地球人在那个星球建造了探索的驻地。

故事始于一个探索家新加入了这个驻地,但驻地的人都怪怪的,似乎精神出了问题,没多久他就发现,原来的一个探索家在他到来之前便自杀了。

驻地里本该只有三个人,但他却看到了不应该存在的第四人,路过其他探索家的房间时,甚至听到了诡异的声音。

我以为我在看恐怖故事,然后发现真的是。

没多久,他就迎来了自己的访客:他为情自杀的女朋友,塔丽。

一次赌气分手,却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原来大家的精神错乱,都跟亡者归来有关。

那不仅是亡者,更是埋藏在心底的愧疚与悔恨,是揭开就会疼的伤疤。

很喜欢作者的一个比喻,“像发了一场高烧”,做梦是虚幻的,而高烧是痛和真实的。

但塔丽并没让他疯狂,因为他真心,甚至再次爱上了这个虚假的塔丽。

他们看似在观测大海,但大海却看透了他们的心,提取了他们的记忆,送给了他们这样一份大礼。

走向就变成了伦理学。

他对同伴说,我真心爱着她,想带她回地球。

同伴说,不,你不能。你敢赌离开这片海她不会死?你敢赌就算她到了地球,能不被拉去做实验?就算一切都顺利,如果她死了,你敢赌你不会回到这片海,再领回一个新的她?

塔丽以一种不确定的方式存在着,他认为她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但这是大海创造的,以他的记忆为蓝本,谁都不知道,这份不稳定将会如何发展。

理性的人会抽身,甚至将它当做实验品,而感性的人会沉沦,将它当做治愈品。

无论什么,有了思想就会被赋予人性,如果是人赋予的人性,那么人有处置权吗?

这一直都是个问题。

作者是仁慈的。

最后塔丽选择自毁,而探索家依然在驻地等待着,等待着残酷的奇迹。

文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词,“有缺陷的上帝”,主角说,如果有神,这会是他唯一信奉的神。

这个神并非全知全能,渴望着能力之外的东西,他为了一定的目的做了某些事,却无法掌控事情的发展,看着事情走向悲剧却无能为力。他的痛苦不是救赎,他既不拯救什么,也不服务于什么,而只是存在着。

简单地理解成,悲剧是注定的,他想要改变却无法做到,只能看着悲剧发生。

他心目中的神,是随手创造又随手毁灭星系,仅仅只是好奇,将生命当作玩物,却无法和生命共情,所以当人追寻答案,作为答案的它却从未和人接触,也没有反应,因为它根本无所谓,只是存在着。

杂糅了书上的解释,观点依然很割裂,能力有限。

在我的理解中,就像是塔丽,她被大海赋予了生命,她的生命却是充满了未知的悲剧,而大海只是旁观着悲剧发生。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

最近看了《金刚经》,发现它特别能缓解焦虑,因为它说,“众生无相”。

索拉里斯星

我的科幻启蒙是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和大刘的“三体”,如此天花板的人物,已经让我对太空的想象足够充盈,那么还有人能让我重新扩展对宇宙认知的边界么?

今年是波兰科幻作家莱姆诞生100周年,铺天盖地的赞誉。也许是因为很早就被剧透,或者是期待值太高,我读起来这个故事,有种“喜欢”和“厌倦”交替产生的感觉。

故事是这样的,索拉里斯星上有一片原生质海洋生命体,它貌似海洋,却是“有思想的胶质物”,它激起人类强烈的探索欲望,无数最优秀的科学家都被这个无声的巨物所吸引。可是渐渐索拉里斯学开始衰退,仅有三名科学家仍然驻守在观测站。“我”凯尔文穿越宇宙,来到了空间站,却发现了抑郁症自杀的站长,精神恍惚的同事,和若有似无的“客人”。这一切谜底的揭开,是在凯尔文一觉醒来发现了自己的女友突然出现在房间,而他的女友早在二十年前就自杀了......这有血有肉,记忆完整的“女友”原来是索拉里斯星复制的人类记忆。

莱姆创造的这个世界很精彩,而他也特别执着于完整化这个世界,所以理论体系叙述的很多很详细。爱情的部分很像是人与自己欲望的斗争,凯尔文的女友哈丽“复活”是由于在他心中那个念念不忘的执念,起初他明白这是执念的幻化,战胜了欲望,把她用宇宙飞船发射出太空,可是慢慢当这个“机器人女友”学会了人类的情感,她牺牲自己喝下液氮,科学家凯尔文动容了,那个瞬间我相信他是愿意跟这个“哈丽”永远生活在索拉里斯星上。

我一直不解的是“索拉里斯星”究竟是想干嘛?显示它的善良,帮人类完成心中所愿;或者是向人类展示它巨大的能量,奴役人的情感?我突然觉得这一片胶质海洋很像人类的大脑,这神秘的有形物质,却能构想出一切的世界,能操纵你的喜怒哀乐、能控制你的行为模式。说是科幻小说,甚至外星人都没有出现过,没有冲突,没有交战,人类已经被心中的“镜像世界”所虏获。也许,我们永远需要去战胜的,只是那个“自己”。
本文标题: 科幻小说《索拉里斯星》的文笔怎么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33686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痛仰》真的好看吗可否以“我的情敌是曾经的我”写一篇小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