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要主义》写了哪些内容

发布时间: 2023-07-26 14:00:4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故事 点击: 98

如果一生只做一件事,你会做什么?——《精要主义》你是否感觉自己忙忙碌碌却效率低下?,你是否感觉自己只是忙于琐事却没有发挥自己...

《精要主义》写了哪些内容

如果一生只做一件事,你会做什么?——《精要主义》

你是否感觉自己忙忙碌碌却效率低下?

你是否感觉自己只是忙于琐事却没有发挥自己的所长?

你是否感到压力缠身,而感觉不到意义?

你是否觉得忙碌焦虑而心力交瘁,而看不到未来?

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需要了解和掌握精要主义的力量。

《精要主义》一书介绍了精要主义者的思维模式,并将这种模式转化为一种系统化的程序,助你摆脱无意义的多数,专注有意义的少数,成就有意义、有目的的人生。对于那些想要重新掌控自己的健康、幸福与快乐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作。

本书是被誉为21世纪的史蒂芬·柯维”的麦吉沃恩诚意之作,湛庐文化出品。

本书一经出版,受到各界追捧,《驱动力》作者丹尼尔·平克、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赫芬顿邮报》联合创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顿等强力推荐。长期占据美国亚马逊时间管理类图书第一名,荣获800-CEO-READ商业书籍大奖,《华尔街日报》畅销书,《纽约时报》畅销书。

林语堂说:“人生的智慧在于摒弃那些不重要之事。”

精要主义者的核心思维,是把善用时间与精力,只专注于用于有意义的事情。

精要帮你明确重点

生活中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需要面对太多的选择,而我们的时间和资源却总不够,虽然其中不乏有好的事情,但更多是无意义的琐事。

精要主义不是教你如何提高效率做更多的事,而是如何做对的事情,不是提倡为了少做而少做,不是被动应激性的作出选择,而是意识到区分重要的少数和不重要的关键性差别,主张只做必要的事情。

精要主义是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设计和规划,而不是依照本能的默认方式,放任自流。精要主义者,尽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时间和精力投资,从而达到个人贡献值的高峰。

精要主义是一种自律系统的方法,它让你掌控人生是一条获得成就和意义的道路。

精要主义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人生信念,对“更少但更好”的不懈追求,这意味着精要不是偶尔为之,而是把追求“更少,但更好”,当成行事的铁律。

精要主义帮你掌控人生

有一位澳大利亚护士,她照顾过生命只剩下最后三个月的病人,并记录下这些人最多的遗憾,其中最大的遗憾是,希望有勇气真正按自己的想法生活,而不是按照别人希望而活。

生活中我们跟别人比收入,比工作,比学历,比老公,比房子,比汽车,比身材,比品味,甚至比谁是我朋友圈好友多,但我们却屡受挫折,感觉不到快乐,也感觉不到幸福,更谈不上人生意义和价值。

如果你不能自己安排生活的优先次序,那只能任由别人替你安排

为自己而活,不只是偶尔的说说,精要是有目的,深思熟虑的,战略性的淘汰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不仅要摆脱那些明显浪费时间的事情,而且还包括一些,次好的机会,要学会减少简化,并淘汰其余一切,聚焦绝对的重要事情。

如何才能建立精要主义的习惯,掌控自己的生活,书中提供了三个切实可行的步骤:

磨刀不误砍柴工,精要主义,这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探索自己所有的选项,这些额外的投资是值得的,制定正确的战略,后面的有效执行才有意义。

作者在上大学的时候,选择的是法律。但是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商业管理咨询的领域,所以他采取了一种典型的横杠战略,白天学习法律,晚上学习管理,利用闲暇的时间来写作,企图同一时刻,全面出击,想要两者兼顾。结果是,他没有在任何一项追求中失败,但也没有大获成功,很快陷入了迷茫,于是他开始真正思考, 如果人生只有一件事情,那我会做什么? 于是,作者选择了离开英格兰法学院,在美国开始了教师和作家生涯,全身心投入,大获成功,取得了现在的成就,影响了很多人。

所以如果想要成功,不妨先问问自己:“如果人生只能做一件事情,那会是什么?”

著名的八十二十法则的原理,就是让我们集中精力于那些正真有价值的事,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回报。

我们要试着找出那些最重要的事和最优的选择。

考虑一个重大的决定,试着评估每一个选项,然后给他们打分,如果得分低于90那就放弃,专注于那些90以上的选择。

提高我们对决策的标准和要求,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和价值。

试着用最高的标准要求自我的每一个选择,慎重对待自己的每一个选择。

当我们开始对自己有所要求,开始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那我们就会抓住重点,提升我们做事的价值。

要做到精要主义,不仅仅要来看清楚那些事价值较小的事情,还意味着你必须积极的去排除和舍弃它。

有的公司经常吹嘘公司的战略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这只能说明公司老板的幼稚 ,任何的优势都是取舍的结果,想面面俱到只能样样平庸,各方面都强只能是一个幻想。

著名的蓝海战略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对价值链得的新定位,放弃那些不重要的部分,而集中优势与那些对企业至关重要价值环节,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道德经中说,“少则得,多则惑。”

有所得,就必须有所舍,持续的优化自己的时间和行动,让删减,精简和纠正,成为我们日常工作的天然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能够明智的取舍,有勇气去拒绝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呢?

这源于内心有坚定的方向和目标。

明确的目标给人的生活和工作指明了方向,你的精力和时间都有了明确的意义和价值,你的取舍也有了一个明确的标准。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有这么一个情节:

爱丽丝走到了一个通往各个不同方向的路口,她不知何去 何从,于是向小猫邱舍请教。

"邱舍小猫咪,能否请你告诉我,我应该走哪一条路?"

"那要看你想到哪儿去。"小猫咪回答。"到哪儿去,我并无所谓--"爱丽丝说。

"那么,你走哪一条路,也就无所谓了。"小猫咪回答。

小猫咪的回答颇有哲理:如果我们不知道要前往何处,那么,任何道路都失去了意义。

如果有人问你,你的五年目标是什么?你会怎么回答?

你是否有清晰明确的答案?如果没有,那么你就会面临选择困难。因为当你没有方向,去哪里都一样。

没有明确的目标,人往往会在无意的事情上浪费时间、精力。

只有当有足够清晰目标时,我们才有能力拒绝诱惑,在重要的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发掘出连自己都不曾想象的潜力。

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强烈的欲望,我们就能学会自律,抵挡诱惑,用有意义的事情去取代无意义的活动。

精要主义者,不仅仅是掌握一种思维方式,更需要强有力的执行,把它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非精要主义者,常会用蛮力之形;而精要主义者,却通过淘汰无意义的事情来节省时间,设计一套系统,让执行变得毫不费力。

精要主义者常用以下几个技巧:

1、从微小的进步开始

非精要主义者,往往喜欢从大处着眼,好高骛远,制定定宏大的目标,急于求成,结果欲速则不达,往往一曝十寒、虎头蛇尾。

精要主义者采用截然不同的方法,他们不会贪多求全,急于求成,平均盈利,而是从小处着手,庆祝庆祝。他们摒弃好高骛远,鄙视华而不实,努力追求在每一个重要领域中有一个微小而平实的进步。

成就和对成就的认可,是人类行为的两大主要驱动力每天都进步,哪怕只是一小点进步都有助于提升工作日的情绪动机认知。

真正做好重要的事情,必须从小处着手,创造动力,然后用这种的动力,去创造下一个胜利,长此以往,直至取得重大的突破。

2、程序化所做的的事情

将我们所做的事情程序化,让自己所认定的重要实物,沿着默认的路径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形成固定的流程和做事方式,久而久之,在一次次的重复中,我们的程序化变成了习惯。

习惯最大的特点是启动无意识的机制,我们可以释放出新的能量来专注新的事物,固化的程序流程可以提升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性,因为它减少了对精力的占用。

比如我们早上起床,可能不用经过大脑考虑,就知道第一件事情,就会洗脸刷牙,哪有还有人起床洗漱完毕以后,有去跑步的习惯,一件事情会触发另外一件事情,这些本质上也是一个后天养成的习惯。

3、 专注当下

我们不能控制过去,也不能改变未来,我们真正能够把握的也只有此时此刻的当下。

我们多数时间都沉迷在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担忧和焦虑中,瞻前顾后,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经常注意力涣散,没有焦点,心不在焉,而错过了当下。

如同小时候我们想长大,长大了又想返回童年,人就是这样不断的错过自己生命,我们的关注点永远在别处。

精要主义者则聚焦于当下,他们把控着生命里的每一刻,他们知道真正重要的事情,不在昨天也不在明天,就在当下,在当下的全神贯注之中。

有一个禅宗故事,老和尚跟小和尚讲:悟道之前和悟道之后,所做的事都是挑水、砍柴,睡觉、吃饭。最大的不同是,悟道之前,他挑水的时候想着吃饭,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又想着砍柴。而悟道之后呢,挑水就想着挑水,砍柴,就想着砍柴吃饭,就想着吃饭,睡觉就只是睡觉而已。

通过进入当下的时刻,可以进入到自己深层次的内在本我、感受到存在的宁静、与这个世界最高层的能量连接在一起获得更大的力量。我们做事的状态会进入一种被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称为“心流”的状态,也类似于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我们沉浸在当下着手的某件事情或某个目标中时,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而体验到的一种精神状态。

如果你能全身心的投入,体验到心流的感觉,你会感觉自己完完全全在为这件事情本身而努力,就连自我也都因此显得很遥远。时光飞逝。你觉得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想法都如行云流水般发生、发展,所有的能力被发挥到极致。

小结

精要主义是一种自律系统的方法,主动自觉d的决定个人贡献的峰值所在,然后删除一切障碍和冗余,心无旁骛地执行那些最重要的事情。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要事上的全心贯注,可以帮助人们取得成功。

同时精要主义也是一种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一种追求本质核心的存在方式。

学习和践行精要主义不仅可以通向成功,同时也能让你拥有一个有意义 的人生。

《精要主义》阅读笔记

《精要主义》阅读笔记

If you don'tprioritize yourlife, someone else will.

如果不能自己安排生活的优先次序,就只能任由别人替你安排。

1、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

你有多少次恨自己答应去做什么事,事后却疑惑不解地自问“我为什么要揽下这件事”?你是否经常为了取悦别人或者避免麻烦而点头答应?“是的”是否已经成了你的默认答复?

精要主义正是对“更少,但更好”的不懈追求。这意味着不是偶尔为之,而是把追求“更少,但更好”当成行事的铁律。

精要主义不是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而是如何做好对的事情。它也不是提倡为了少做而少做,而是主张只做必做之事,尽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时间和精力投资,从而达到个人贡献峰值。

在今年上半年这个学期里,我在工作上饱受折磨。工作量过大,战线过长,让我疲于应付。而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比如教育学生、准备富有意义的主题班会、教学方法的尝试,几乎都因各种意外事件搁浅。我笑称自己是救火队员。而在暑假到来的第一个月里,我自己主动计划了好几件事,导致那件真正对我重要的事情反而被耽误了,我一筹莫展,不明白问题在哪里。

读到这本书时,我才知道,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精要主义。

2、本书第一部分讲精要主义的思维模式:选择、甄别、取舍。时间与精力只用于有意义的事。

精要主义者的思维模式一:选择,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

一旦我们放弃自己的选择能力,别的力量或者别的人就会插手替我们做出选择。

选择能力不会被夺走,不会被丢弃,只会被遗忘。

这种强迫自己去做更多的方式不过是一种障眼法罢了。这样的人不相信自己可以选择机遇、任务和挑战,而是任务自己“必须什么都做”。

精要主义者必须高度重视选择能力,将之视为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它的存在独立于其它任何事物、任何人及任何力量。

忽略了选择的能力,就等于选择了无助。眼看着自己的能力被一点一滴蚕食,最后只得服务于他人的选择,或者服务于自己过去的选择。结果我们将自己的选择能力拱手相让。

很多时候,我都是自己放弃选择权的。也许是因为内心深处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或者是没有信心害怕自己的选择导致不好的结果,总之,我宁愿直接应承别人的要求,从而放弃自己的选择。那么结果即使不好,我有了一个抱怨的对象。这大概是最弱者的思维吧。另外,缺乏自我认同感,以别人的评价来获得自我存在感,也是我没有选择的原因之一。

不去主动选择的结果就是,我被别人和别的不重要的事情牵着鼻子走,抱怨了一个学期。当时的心态还不算特别糟糕,我意识到了问题不在别人,而在我自己。但是读到这本书,我才更进一步明白了。

模式二 甄别,几乎一切都是噪声

有些人认为努力和收获之间的关系更加不是线性的,他们信奉科学家们所称的“幂次定律”。根据幂次定律,某种努力与其他努力相比,确实会使成果呈指数级增长

精要主义者们用更多的时间来辨别,以便花更少的时间来做,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非精要主义者认为一切都重要,将所有机会等同视之。精要主义者认为几乎一切都不重要,区分重要的少数和不重要的多数。

能够区分生活中什么对自己更重要,并非那么简单。我们总是被各种信息、各种事务包围,哪些才是对我们有关键性作用的,需要一定的能力来区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就这一点都并不容易。

模式三 取舍,我要的究竟是什么

We can try to avoid the reality of trade-offs,but we can't escape them.我们试图躲避取舍现实性,然而,我们无处可逃。

通过强迫自己权衡两者并战略性地选择那个对自己最有利的,就能极大地增加实现自己目标的机会。

精要主义者将取舍视为生命中内在固有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先天消极的部分。他们不问:“我应该放弃什么?”而是问:“我要大干一场的是什么?”类似这样小小的改变,日积月累将会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我想起我一个大学同学。她也是一名教师,她很想在教学领域有别的建树,但是一放假她会选择家庭,孩子而不得不放弃去做那些让她进步的事。以前,我以为这是性格不同,现在我觉得她是真的知道哪件事对她更重要,她懂得取舍。而我呢,觉得带娃很重要,可是自我成长也重要,然而难得的假期还要享受一下旅行呢,结果是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做的不够好。而从八月份开始,我放弃了我计划中的大多数,我才感到生活的重心又回来了。

3、本书第二部分讲精要主义者养成步骤,提供了详细的指导。

第一步:探索

要素一 抽离,为探索和思考留出空间

in order to have focus we need to escape to focus.为了找到焦点,我们需要抽身而退,全力聚焦。

当然,没有人会喜欢无聊,然而一旦还有一种悖论需要人们去面对:工作节奏越快、越繁忙,就越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工作日程中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以思考。世界变得越喧闹,我们就越要开辟出一片可以安静反

当然,没有人会喜欢无聊,然而一旦所有无聊的机会都被剥夺殆尽,我们也同样丧失了可以用来思考的时间。

世界变得越喧闹,我们就越要开辟出一片可以安静反思的空间,真正实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

要素二 审视,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

精要主义者都是出色的观察家和优秀的听众。他们深知,取舍的现实意味着自己不可能关注一切,因此他们会特别留意倾听话外之音,领悟言外之意

非精要主义者也不是不听,但是他们听的时候,总想说点什么。他们会因为无关的噪声而分心,而且太注意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

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也是一种能力。通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关注什么,似乎什么都去关注,被各种信息中的刺激点所吸引,却没有好好思考它们是否真的重要。例如,微信中的公众号。在我所关注的这些公众号中,估计有一大半都是毫无意义的,但是要取关时,又会犹豫不安,生怕错过什么重要的信息。教你怎么做菜的得有一个吧,偶尔我也会下厨房得。科普牙齿知识的好像很实用,也留着吧,英语教学的、班主任的更不能取关啊。于是,我关注的公众号,我几乎很少打开看文章。为什么呢?因为太多了,压力大。干脆不看。

要素三 游戏,拥抱内心孩童的智慧

Play doesn't justhelp us to explorewhat is essential.It is essential inand of itself.游戏不只是有助于我们探索重要事物,它本身就是重要事物。

要素四 睡眠,保护你的身心资产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T.Gladwell)将之通俗化为“1万小时法则”。安德斯发现,相比那些仅能称作好学生的人,最优秀的小提琴家在练习上花的时间更多。他的这一发现为非精要主义者提供了逻辑支持,即精通某项技能需要付出认真专注和苦心孤诣的努力。而且令人备受鼓舞的是,它让我们懂得,原来出类拔萃也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而不仅仅专属于那些最具自然禀赋的幸运儿。然而危险的是,它同时也可能会巩固非精要主义者“我必须什么都做”的思维定式,这种有害无益的谬见会误导人们去证明花更多更多的时间来工作是正确的,而这种工作的收益实际上却在不断减少。

>他把缺少睡眠比作过量饮酒,其中的原理是熬一个通宵(也就是连续24小时不睡觉)或者一周内每晚只睡4~5个小时,“实际上会诱发相当于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0.1%时的损害。试想一下:我们永远都不会说‘这个人是一名优秀员工!他喝下了所有时间!’然而,我们仍然在赞扬那些为工作牺牲了睡眠的人。”

>> Our highestpriority isto protectour ability toprioritize.每个人的头等大事,是确保自己有能力决断什么才是头等大事。

在我的生活中,就有很多人认为午睡是浪费时间。猜猜他们做了什么呢?打牌。

要素五 精选,只接受前10%的机会

这种方法可以被视为90%法则,在做每一项决定或每一次进退维谷的时候,你都可以运用它。评估每一个选项时,考虑一个最重要的决定标准,然后在0~100之间为这个选项打分。如果得分率低于90%,那就自动把评分降为0,并且断然淘汰它。

制定一种既有选择性而又明确的标准,能给我们提供一种系统的工具,用以辨别真正重要的事情,并过滤掉那些不重要的。Make our criteriaboth selective andexplicit.制定一种既有选择性而又明确的标准

要获得一份梦想中的工作,其代价就是放弃很多不错的工作,甚至是非常棒的工作,以及与这些好工作相媲美的各种机遇,去等待那个他能够热情十足地说出“YES”的那个机会。而这种等待是值得的。

第二步:排除

要素六 澄清,做一个以一当千的决定

人们一旦对团队目标及自身角色定位缺乏明确的认识,就会感到困惑不解、压力重重、灰心失意;相反,当他们有较高程度的明确性时,就会积极振作起来。

我发现当团队缺乏明确的目标时,会出现两种典型的模式。模式1:设计自己的游戏,制定自己的规则

我们对于目标、追求和价值缺乏明确的意识时,就会设计自己的社交游戏。我们浪费时间和精力来力图把别人比下去。我们高估了不重要的东西,比如把豪车美宅、Twitter上的粉丝数量或者自己上传到Facebook上的照片等虚无缥缈的东西看得过重。结果,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花时间陪伴心爱的人,滋养自己的心灵,关心自己的健康,等等。

前几天陪多米看动画片peppa pig。猪爷爷带小朋友们去游乐场玩,本来需要排队,可是猪爷爷觉得乔治太小不需要排队,然后亚历山大也太小,于是也不需要排队。结果,其它的小朋友纷纷制定自己的规则,因为我下周过生日,所以我也可以不排队吗。当规则不明确时,每个人就会开始自己制定规则。

模式2:假装一切都好

因为方向不明,人们追求的净是些短期利益,丝毫不顾及自己的行为对于团队整体的长期目标是否有所贡献(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是否会产生破坏力)

精要目标,却是既鼓舞人心又明确具体,既充满意义又容易衡量。

如果操作正确,一个精要目标是一个可以以一当千的决定。

“如果我们只能在一件事情上做到出类拔萃,那将会是一件什么事情?”

要素七 勇气,优雅说“不”的力量

>> 勇气,就是在压力下展现优雅。——欧内斯特·海明威

>> 你可曾感觉到,自己认为对的和别人迫使你去做的,二者之间剑拔弩张?你可曾感觉到,你内在的信念和外在的行动势不两立?你是否曾违心地答应,仅仅是为了避免冲突和摩擦?你可曾感觉到,在拒绝老板、同事、朋友、邻居或家庭成员的邀请或要求时,自己是多么的恐惧和胆怯,因为你怕他们会失望?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并不孤独。

>> 我们觉得内疚,我们不想让别人失望,我们害怕破坏关系。但是,这些情绪会让明确性变得混乱不堪,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导致人们认识不到事实就是要么拒绝,然后遗憾几分钟;要么答应,换来几天、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后悔。

对于这一点我真是太有发言权了,因为我就是那个缺乏说不的勇气而被各种毫不相干的拜托搞得精疲力竭的人。为什么拒绝别人的不合理的要求会如此困难呢?即使在自己忙的不可开交之时,还抽出时间帮同事淘宝买衣服。为什么不能简单的说出,抱歉,我很忙呢。自己种下的苦果,怎么也要吞下去。

书里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 1.把决定和关系分开来

>> .优雅地说“不”并不代表必须使用“No

>> 3.关注权衡取舍

>> 4.自我提醒,每个人都是推销员

>> 5.说“不”需要用人气换尊重

>> 精要主义者接受自己不能始终都让所有人喜欢的现实。诚然,怀着敬意,合情合理并且优雅地说“不”,会在短期内带来社交成本。但是,精要人生的题中之义,就是认识到从长远来看,受人尊重比被人喜欢重要得多。

>> 6.一个明确的“不”比一个模糊的“是”更优雅

要素八 放弃,止损就是最大的赢

>> 沉没成本指的是,由于已经投入其中的成本无法收回,而对某项已知的亏本生意继续投入时间、金钱或精力的倾向。

>> 这是禀赋效应(The Endowment Effect)在作祟,也就是当一个人没有某件物品时,他就倾向于低估这件物品的价值,而当他一旦拥有该物品,就会倾向于高估它的价值。

“我才不会轻易放弃呢。我已经付出那么多了啊,就算后面的都是无用功我也要做完。”这就是我一贯的想法。所以,我看起来还是挺努力的,可是总是没有太大的作用,也许就是因为我太执着于最初的计划了吧。及时止损,在事情往毫无意义地方向发展时,及时做出调整才是明智之举。比如暑假里进行的自拼课,一开始想法非常天真,完全没有指望这个赚钱,仅仅抱着磨课的想法而来。然而,现实情况复杂,乡里的学生基础薄弱,远没有我想象中的场景出现。越到后面越变成一种任务,却又浪费了我不少时间。庆幸的是,我在被一个家长批评后,开始反省,并做出了调整,最终能够顺利完成课程。不过,结果依然没有达到我想要的。

要素九 编辑,看不见的艺术

要素十 边界,设定界限会带来自由

>> 界线就如同沙堡的围墙一般,一旦倒下,其余就会瞬间崩塌。

>> If you have limitsyou will becomelimitless.设定界线,才能获得自由。

第三步:执行

要素十一 缓冲,充足准备带来优势

>> 无法预料却是我们唯一可以预料的(确定无疑)。既然如此,我们要么坐等这样的时刻到来然后对此作出反应;要么提前准备,设置缓冲,未雨绸缪。

>> 规划谬误”(Planning Fallacy)。这一术语由丹尼尔·卡尼曼于1979年提出,它指的是人们倾向于低估任务完成所需的时间,即便是在以前已经承担过相同任务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 只需在我们估算的任务或项目完成所需的时间上加50%的缓冲量即可(如果觉得50%的缓冲量太过奢侈,那就想想实际完成时间比预计时间多50%的情况是多么常见吧)。

>> 想好自己要在工作和家庭中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然后问下面这5个问题:①在这个任务中你面临的风险是什么?②最糟糕的情形是什么样的?③它将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④它将在财务方面造成什么样的影响?⑤怎样做最优投资以降低风险并增强财务和社会应变能力?

要素十二 扫除,锁定你的“最慢行进者”

>> 精要主义者不会默认权宜之计。显而易见的和眼前的障碍不是他们的目标,他们关心的是那些延缓前进步伐的阻力。他们会问:“重要事务实现道路上的拦路虎是什么?”

要素十三 进步,小胜的价值

>> 要真正做好重要的事情,必须从小处着手,创造动力。然后,运用这种动力创造下一个胜利,再下一个,长此以往,直至取得重大突破。

>> “对于我们努力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有用且有价值的最小进步是什么?”

>> 我此刻能够做的最低可行性准备是什么?

这点对于教学有指导意义。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就可以用最小的胜利来让学生感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要素十四 心流,常规造就天才

>> 他们设计一种常规,让自己所认定的精要事务沿着默认的路径实现。当然,在某些情况下,精要主义者仍然需要付出努力,但是由于有了正确的常规,每一分努力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 常规的作用力来自于大脑掌控全局的能力,它不断生长,直至成为一个完全无意识的过程。

>> ,有的常规的确会成为例行公事——那些不正确的常规。但是,正确的常规实际上可以提升创造力和创新性,因为它减少了对精力的占用。我们无需再把有限的自律性用于一次又一次地做同样的决策,只要把决策嵌入到常规中,就可以把这种自律调拨到其他精要事务上去。

>> 这就意味着,如果想改变自己的常规,你并不需要真的去改变行为。你需要找到引发非精要活动和行为的刺激事件,并设法让这个刺激事件与确属精要的事情相关联。

>> 如果要让行为有新的变化,就不能局限于现有的刺激事件,我们可以创造全新的刺激事件来触发重要常规的执行。

关于常规,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朋友这本书中提到了流程,跟这个颇为相似。当一件事成为常规或者流程,它就是让你能闭着眼睛把事情做好。

要素十五 专注,当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 Multitasking itselfis notthe enemy ofEssentialism;pretending wecan“multifocus”is.同时执行多项任务与精要并不矛盾,假装可以多点聚焦,才是精要的大敌。

4、我得到了什么?

1、逐步确定自己的目标。在行进路上,不被沿途无关的景色吸引,只做相关之事。

2、坚持less is more.

3、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4、学会说不。

5、做事前预估任务的难度,预留缓冲时间,不过分逼迫自己。

6、把经常需要做的事情,变成常规,闭着眼睛便可以做出来。

《精要主义》上---生之智慧,在于摒弃不必要之事

我们每天精疲力竭、完成工作和家庭事务,时间严重不够、精力分散。你可能觉得是自己时间规划的还不够完美,碎片时间还没有完全利用起来,甚至睡得太多了,但事实上,却是因为我们不去慎重地选择改把精力和时间集中于何处,放弃了选择,进而任由别人替我们做出选择。

《精要主义》这本书就是传达我们这样一种观念。放弃努力完成外界强加给的工作任务,而从内在发现真正重要的事情。做得更多,想的更少,只会将重要事情的选择权拱手让给别人而不自知。我们想要得到更多尊重、更多满足、更多时间,就应该通过有战略性地、深思熟虑地取舍出起决定性作用的10~20%最重要的事情。

面对日益堆积如山的衣物,你是不是感到每年的换季整理都是件越来越头疼和费时的事情? 与其问自己“这件衣服还有用么?”这样的问题,不如问自己一些更尖锐的问题:

“我喜欢这件衣服么?”

“我穿它的机会多么?”

“如果现在没有它,我会花多少钱来买它?”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把它们扔进事先准备好的大袋子里吧。精简我们的衣柜,也是锻炼自己取舍,通过改变问题的方式、内容,抓住问题的核心,并执行。

马丁·塞利格曼和斯蒂夫·梅尔的德国牧羊犬实验偶然发现的“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和梅尔将一群狗分成三组,第一组施以电击,但它们可以压下操作杆来停止电击;第二组狗同样施以电击,同样有操作杆,但它们的操作杆是坏掉的,以至它们无法对付点击。第三组狗,不被电击。

然后所有的狗都被关进笼子里,笼子里有隔板,隔板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电击,隔板的高度也可以轻易跳过去。

结果只有第二组狗们都没有跳过隔板,任由自己遭受电击。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除了遭受电击,它们不知道还有其他的选择。因为失效的操作杆已经让它们习得了无助,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能避免电击,它们做什么也不管用。所以当它们面临跳过隔板就可以避免遭受电击的时候,也丝毫没做采取行动。

这暗示着,如果我们抓住了每一个机会、参与了每一项工作、竭尽全力做好了一切,却发现并没有改变现状的时候,我们也会习得性无助,处于做什么都不管用的焦虑状态中,当机遇真的来临的时候,已经不相信自己可以选择机遇,迎接挑战了。

这个可怕的习得性无助的罪魁祸首就是认为自己只能什么都干,而导致什么都干不好。

荐书 :对一千件事情说不,才能对一件事情真正说是

听起来很酷是不是,虽然我自认为比大部分人精简(大学换校区的时候,我的东西少到连帮忙搬东西的男生都惊讶,来了6个人,我就4个大包。“啊?没啦!“)。但是“精要”主义是一个理想状态,作为它的信徒,我只能不断趋近。下面,我为大家推荐一本书,作者是精要主义的集大成者-格雷戈·麦吉沃恩 (Greg McKeown)。

《精要主义》分三步,

精要主义者有一个共识: 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都不重要。人生有限,尽量在精力高峰期(早晨、年轻时期等),只做重要的事情。 比如,同样是早起,做一些琐事的人并不会获利。大部分精英都早起,反过来可不成立。别忘了,早起的除了精英,还有广场舞大妈。

那么,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符合个人价值观和人生理想的事情就是重要的事。

拒绝别人的要求,这会带来尊重;拒绝自己的欲望,这会带来自由。拒绝代表一种自律,一种选择的自由。 从盲目地追求更多→自律地追求更少:通过选择性接受任务,为自己赢得空间,进而找到创造的自由。 譬如,对我来说,为了有足够的精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我必须要拒绝的事情有:

在《清醒思考的艺术》列出的众多思维谬误里,有一个”行动谬误“。"行动谬误"就是认为”采取行动“总比”等待“好。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顺势而为,《穷查理宝典》的作者,查理.芒格说过”在投资中最不害怕的就是寂寞,没事干,只等最好的机会出手,而等待本身也是一种投资。“

拒绝多、忙、差不多,就是拥抱少、闲、做到最好。要做以一当十的决定,就要有拒绝九的勇气。

我们都知道力量聚焦一点的力量:温和的阳光通过凹透镜聚焦一点可以达到纸张的燃点;跆拳道选手将力量聚焦在一点,可以用手掌将石头劈成两半。可是生活中想要精力免受打扰,专注一点实在太难了。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尽量去做。

对于每天都必须要做,不要犹豫不决,就像起床就去刷牙洗脸一样,不要动脑,不要想,机械的做。《习惯的力量》里说,养成习惯的事情,即便是一个脑袋受损的人,都会不自觉的去做。做决策最消耗精力,能省则省,这样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才会有足够的精力和意志力。

很多纠结症患者,重度完美主义者就把精力都用在来来回回的反复掂量上。精要主义给出了解决方案: 如果答案不是一个确定的yes,那就是一个明确的no。 《逻辑思维》说,成大事者不纠结。确定的yes就做,其他都不做,没有中间状态。买东西,找工作,选伴侣,这个原则都是非常好用的。

我们可以一边洗脸,一边听音乐。但是我们不能一边写程序,一边深度阅读《资本论》。这个例子很容易理解了吧。两件需要集中精力,消耗意志力的事情,不要同时去做。 与效率时代的精神不同的是,精要主要的衡量标注是:使命必达,不是尽力而为。 你做了多少事情,或者效率多高不重要,你高质量的解决了问题,才是好的。

实验表明,同时做几件事,容易让人有一种自己很忙的错觉。 从而给自己毫无产出找借口。直面核心问题,全神贯注去解决,需要勇气。但是,不去解决,心理会自责。所以才会忙忙碌碌做一切不相关的事情。 ”人的头脑是懒惰的,为了不真正的动脑筋,人们愿意做一切事情。”

《稀缺》一书的主旨是,稀缺精神,会给人带来压力,占据着人的心智带宽,从而让人解决问题的心智带宽下降,比正常状态下心智低下。从而让忙的人更忙,穷的人更穷。一个人的心智带宽被时间稀缺占据着,怎么能发挥专注的力量呢?

本文标题: 《精要主义》写了哪些内容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32265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你所了解的民俗禁忌诡异故事发疯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