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一个没有为先皇留下皇子,但是后宫地位最高,家族势力不强的太后像下面这种情况可能成功篡位吗

发布时间: 2022-12-01 16:01: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故事 点击: 87

甄嬛传:太后不喜欢哪些小主怀孕?皇上的嫔妃怀孕,皇上当爹,太后当奶奶,大清江山子嗣繁多更加稳固,于情于理都是大喜事。但并不是所有...

假设一个没有为先皇留下皇子,但是后宫地位最高,家族势力不强的太后像下面这种情况可能成功篡位吗

甄嬛传:太后不喜欢哪些小主怀孕?

皇上的嫔妃怀孕,皇上当爹,太后当奶奶,大清江山子嗣繁多更加稳固,于情于理都是大喜事。但并不是所有嫔妃怀孕太后都高兴,今天就来看看究竟哪些小主怀孕太后是不喜欢的!

◆华妃怀孕,太后绝对不高兴。

华妃怀孕除了皇后嫉妒、皇上不高兴以外,最不高兴的人应该是太后。作为年家撑腰的华妃一旦怀上年氏血脉的孩子,就意味着掌握军事大权的年羹尧可能叛变皇上,大清江山根基将会动摇。

奋斗了一辈子的太后获得后宫主人的地位将会因为华妃怀孕而前功尽弃。也势必影响她外侄女宜修皇后在宫中的地位和她乌拉那拉氏家族的荣耀。


因此,在华妃怀孕后,太后和皇上让端妃给华妃送了堕胎药,又给华妃赏赐了不能怀孕的欢宜香!从此华妃膝下无子,可怜了华妃,高兴了太后!

◆太后同样不喜欢将门之后端妃有孕。

当时华妃怀孕太后和皇上为什么会让端妃给华妃端堕胎药?为什么不选择敬妃或者皇后?因为当时端妃和华妃同样出自将门之家,端妃娘家的势力一样可以动摇大清江山,因此设计让端华两虎相斗。端妃给华妃送了堕胎药,华妃给端妃灌了红花,从此两个将门之后不再有所出,太后这一局赢了,她又欢喜了。

◆太后眼里驯马女出生的叶答应不配给她儿子生孩子。

叶答应,百骏园的驯马女,是皇上红杏出墙散步的时候看上的女子,没身份没地位,甚至连宫女都不如。是一个整日与牲畜打交道的风一样的女子。皇上觉得她有纯真原始的美,一道圣旨招为答应。


高兴了皇上苦恼了太后。太后认为,叶澜依是驯马女出生,不配攀附皇恩,因此绝对不能让驯马女生下皇上的孩子,即使生下孩子也不会受太后待见。太后嫌弃叶澜依就像当初嫌弃四阿哥生母李金桂是一样的道理。其实也就是现实版富贵婆婆嫌弃穷困的儿媳是一样的!

只可惜叶澜依心里压根就看不上皇上,哪怕她是低等的驯马女出生,也一点没把皇亲国戚的荣华富贵放在眼里。每次与皇上同居后都自行服下堕胎药。这一局,太后的担心真是多此一举!

◆太后不喜欢甄嬛怀孕是因为甄嬛恩宠太盛。

甄嬛怀孕太后为什么不高兴?因为新入宫的甄嬛一举夺得皇上的恩宠。当初皇上专宠华妃,太后觉得皇上冷落了宜修皇后,影响了她们拉家的前程;当初纯元进宫皇上专宠纯元也是生出“后宫孩子胎死腹中、母亲难产而死”的伤心大事。这些都是因为皇上专宠别人而冷落了皇后造成的。

好不容易皇后处理了纯元、太后处置和华妃,现在又来一个甄嬛,而且甄嬛比纯元和华妃的专宠更甚!加上甄嬛颇通诗书,皇上还允许她议论朝政,假以时日甄嬛再生下皇子,那狐媚惑主和女王称霸的时代是不是就要到来?


那时候她乌拉那拉氏家族的荣耀该何去何从?太后担心极了,因此在甄嬛怀孕中和小产后太后连脸都没露一个,只说半夜咳嗽睡不着。这是啥病?这半夜咳嗽的病不影响出行,也不影响思考。说白了也是太后不喜欢甄嬛有孕。在被华妃背锅害得甄嬛小产后,太后没有责怪华妃,也没指责皇后,因为她在暗自庆幸!

还有哪个小主怀孕太后会不高兴呢?比如齐妃怀孕我想太后也是不会高兴的吧!毕竟齐妃智商不行,万一生出一个只会长个头的低能儿太后会不会遗憾终生呢?

华妃,端妃,敬妃,叶澜依,郦妃,太后不喜欢这些小主怀孕,因为这些人要么是将门虎女,有着娘家的强力支撑,要么就是身份过于低微,怀孕生出来的皇子不受重视。
她见不得芳贵人,新嫔,熹贵妃,安贵人等人怀孕,因为他认为这些小主的性格都不好,而且为人善于妒忌,不适合为后宫之主。
甄嬛传是十年前就相当火爆的一部宫廷剧,在剧中,太后不喜欢华妃怀孕,因为华妃的哥哥年羹尧在朝廷的势力比较大

新皇帝上任,如何处理先皇留下的众多后宫妃嫔呢?

先皇驾崩,新皇登基,后宫三千小妈是挺不太好处理,因为这群女人有极大的特殊性,有可能是皇后,新皇登基后也就是太后;也有可能是自己父亲的爱妃,地位崇高;还有可能是自己亲兄弟的生母,当朝王爷的母亲,总之,每一个都不是很好处理。虽然不好处理,但是也总归该有个去处,那么她们何去何从呢?

一、成为太后

这些先皇的妃子们,定会有一个是新皇的母亲,也就是会成为太后,至于是什么样的太后就因人而异了,有吕后那样的太后,也有武则天、慈禧那样的太后,还有孝庄那样的太后,但是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而这个太后却仅会有一个,所以还有很多妃子会有其他的去处。

二、母凭子贵,仍享受贵妃级别的待着

母凭子贵一向是皇帝妃子获得地位最好的途径,如果一个妃子能够为皇帝生有一子,地位一定会水涨船高,而这个儿子即便最后成为不了皇帝,至少也会是个王爷,要知道并不是那个朝代都皇位都要争个头破血流,因此如果一个皇子能够成为王爷,并且没有威胁到皇帝的地位,这个王爷的待遇还是不错的,王爷的母亲自然待遇也不会差。

三、改嫁

有些比较仁慈的皇帝自己死后就会让自己年轻的妃子自寻他路,可以改嫁他人,不必为自己守寡,其中曹操临死时就这样安排过后世。但是这样的情况向来少见,皇帝的女人向来是不许他人染指的,而且就算让她可以改嫁,也不会有人敢娶,当然王国之君则另算了,其实可以嫁人的往往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宫女,若遇到一个仁慈的皇帝,则有可能允许宫女出宫嫁人,如唐太宗李世民就做过这样的事情。

四、再嫁新帝

有些年轻貌美的妃子,有可能受到新帝的宠爱,便会再嫁新帝,如唐朝的武媚娘,汉朝的王昭君,当然,这只是极少数的情况,乱伦之事在古代还是很受争议的。

五、守节

为皇帝守节的妃子占一大部分,毕竟皇帝的妃子一般情况下,他人无法染指,所以,便会让这些妃子为皇帝守节,过着清修的生活,这其实是比较悲惨的,因此皇帝的妃子很多都是年轻貌美的,小小年纪就过上守寡的生活,实在是有些悲惨。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死后,武则天等一些妃子就发配到感业寺为其守节。

六、殉葬

有一个皇帝死后会要求自己的妃子为自己殉葬,如明朝的开国皇帝,洪武皇帝朱元璋,就是让自己的妃子全部进行陪葬。当然,殉葬是最悲惨的处理方式,人都是惜命的,没有人愿意无缘无故的为他人去死,更何况死的一点价值都没有,而且这些皇帝的妃子大都是年轻的女子,享尽荣华富贵,又怎愿轻易的死去呢!

皇帝有众多妃子,命运也大都不同,但是大部分的结果都是在这六种当中。皇帝的女人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职业,有可能享尽荣华富贵,甚至自己的家族的地位都跟着水涨船高,也有可能被打入冷宫,过上凄惨的生活,还有可能一生不受宠,过着平淡寂寞的生活,至于命运究竟如何,就要看自己的造化了!

会让这些嫔妃搬离自己的住处,让这些嫔妃去给先帝陪葬, 或者让活下来的妃子搬去冷宫。
这个看个人喜好,有的会将她们全部撵出皇宫,也有的会收入自己的后宫当中。
新皇帝上任以后一般都会遣散了先皇的后宫,有为先皇留下孩子的可以继续住在皇宫里,没有孩子的就离开皇宫,去民间独自生活。

如果多尔衮和豪格没有另立皇子,而是两方内讧火并,谁得皇位的胜算更大?

在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和豪格都没能当上皇帝,因为谁都不想先动手,否则就会被冠上造反的恶名,会被群起而攻之,而皇太后这边也清楚,谁当都不行,就干脆要求另立皇子,让大家都没得争。虽然没能当皇上,但是多尔衮却拿到了摄政王的辅政大权。

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倚重八大铁帽子王进行统治。所谓“铁帽子王”,就是“世袭罔替”的和硕亲王或郡王。清开国八大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郡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承泽亲王硕塞(顺治十二年改封为庄亲王)、郑亲王济尔哈朗、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1643年9月21日,晴空万里,红日高照,心气昂扬的皇太极整日都在意气风发地处理朝政;夜间(亥时)乌云突起,雷声滚滚,崇德皇帝猝然驾崩。年仅52岁的皇太极,英年早逝,死得突然,生前没立储。国不能一日无君,小朝廷的燃眉之急是解决由谁来继承大统这个首要问题。

“储嗣未定”,从理论上讲,8位王爷都有继承大统的权利。围绕皇位的继承,肯定要发生一番争斗。《清世祖实录》记载:太宗“储嗣未定”,“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这场争夺大战的两位主角是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

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极长子,相貌不凡,英武豪俊,力大超群,久经沙场,屡建军功。按“立长”的规矩,由豪格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但是,年轻的清廷没有“立长”传统。

实力强大的、原由皇太极直接掌握的两黄旗的将领,主张拥立豪格继承大位。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相继造访肃王府上,表示拥戴肃王为君(《清世祖实录》卷37)。

德高望重的、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登极。论实力,豪格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将领的拥护,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

当时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他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沈阳状启》癸未年8月26日)。可见,拥戴豪格的主要原因也许是受汉族“立长”传统理念的影响造成的。有了这么多重臣拥戴,豪格觉得胜券在握,自以为崇政殿的龙椅非他莫属。

多尔衮(1612—1650年)比豪格小3岁,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豪格的叔父。14岁时父母双亡(父宾天,母生殉),努尔哈赤曾经有遗训立他为储君,但是帝位从他身边擦肩而过。多尔衮16岁跟随哥哥皇太极,披挂上阵,跃马张弓。在敖穆楞(今大凌河上游)战役中,多尔衮初露神武风采,以功获“墨尔根岱青”(聪明战将)赐号。清天聪、崇德年间,多尔衮参加了哥哥皇太极组织的几乎所有重大战役,军功显赫。

1636年清廷仿明制设六部,多尔衮掌吏部,并由贝勒晋封为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曾经建议皇太极每年秋熟时节,深入明朝境内,围困北京,阻截明朝援兵去关外,残毁明朝境内屯堡,掠夺财物和人畜,消耗朱明王朝的国力,动摇明朝的统治根基,伺机入主中原,夺取华夏全国政权。多尔衮头角峥嵘,崭露出政治家、军事家才干,备受皇太极的器重。

在皇位争夺的天平上多尔衮与豪格难分伯仲,而曾经因与帝位擦肩而过在心中积蓄已久的雄心,让他不想放过第二次机遇,在竞争的气势上压倒了豪格。

皇太极病故7天后,黎明时分,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盟誓,拥护豪格继承皇位,并部署两黄旗巴牙喇,张弓挟矢,环卫崇政殿。图尔格、遏必隆又传令他的护军,备好甲胄弓矢,护卫大清门。

从大清门到崇政殿,杀气腾腾,剑拔弩张,清廷的臣子们面无表情,鱼贯进入议事会场。议商帝位继承人的会议在崇政殿的东庑殿举行,会议由皇族中年纪最长、地位最高的礼亲王代善(61岁)主持。

主张拥立多尔衮的两白旗旗主,豫郡王多铎、英郡王阿济格弟兄已经做好了必争的准备,一定要把多尔衮扶上龙廷。多铎力劝多尔衮继承大位,否则自己可以继承皇统。多铎还说:“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代善。”礼亲王表示自己年逾花甲,应由豪格继承大统。

多尔衮和两白旗的官员横眉冷对,坚决反对立豪格为君。主张由多尔衮登极的重臣也大有人在。东庑殿内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与会者个个屏息沉思,寻找解决办法。

多尔衮明白,自己强行继位绝对不是最佳选择,豪格绝非等闲之辈。豪格也知道,和桀骜不驯的多尔衮协商解决,绝对没有可能,武力解决也没有绝对把握。

争夺皇位的大战从1643年9月21日开始,双方一直互不相让,宫廷内火药味很浓,稍不小心,就可能擦枪走火。朝廷内所有的王爷和重臣,毫无例外都卷入了多尔衮与豪格为夺皇位进行的斗争旋涡里。

群臣们都在苦苦地寻求出路,惟恐出现动乱,伤及国运。在豪格与多尔衮僵持不下的情势中,权势集团必须拿出令宫廷内上下都能接受的第三个方案,特别是让豪格和多尔衮都能接受的方案。

经过多日反复磋商,两黄旗大臣佩剑上殿进言:“我们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

两黄旗大臣都是朝廷的重臣,是先帝亲掌的武装力量代表,在多尔衮与豪格之间争斗得难解难分、互不相让的紧要关头,他们提出了由皇子继承大统的新方案。

这个新方案是权势集团拿出的最后方案,是各方必须接受的,没有商量的余地。史料记载中强调了“两黄旗大臣佩剑上殿进言”,其中特别强调“佩剑”二字,通常这样神圣重大会议是不准许带武器参加的。进言的语气之强硬也是罕见的,群臣是做好了动武的准备的。

这个方案新就新在,首先否定了多尔衮登极的可能——他是皇弟,不是皇子;其次,豪格也不是必然人选,先皇有11位皇子,豪格仅是其中之一。新方案表明,两黄旗大臣已经从拥立豪格一人的立场后退下来。

憨厚、机敏的努尔哈赤的胞侄、郑亲王济尔哈朗,把新方案具体化为:由6岁的皇子福临继承皇位,挑选两位亲王摄政。新方案经过郑亲王济尔哈朗的阐释后,此前雄心勃勃要与多尔衮一争高下的豪格,在态度上也来了一个大转弯,说自己“福少德薄,非所堪当”,便离席而去。这时,英郡王阿济格也表示不立多尔衮而退出,豫郡王多铎也哑火了,不发一言。

经过十多天的较量,最高会议做出最后的决议:6岁的福临继帝位,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济尔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摄政,宫廷多数高官没有异议。多尔衮任第二摄政稳住了多尔衮兄弟集团及其支持者。

皇太极的臣子们,特别是郑亲王济尔哈朗、礼亲王代善、肃亲王豪格、睿亲王多尔衮等人都深知,此时决不是为争夺大位而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时刻。清廷内部一场政治危机的冰雪终于消融。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二人势力相当,都曾深得皇太极的宠爱和重用,因此由他们二人辅政,争议不大,新方案顺利通过。福临得到了皇位,成了著名的少年天子,福临的母亲庄妃布木布泰被尊称为“圣母皇太后”。布木布泰母子是这场斗争的最大赢家。

皇位争夺战整整折腾了17个日日夜夜才宣告结束。1643年10月8日,年方6岁的福临在盛京皇宫崇政殿登基,即皇帝位。而在福临即位的第二天,几乎又要生变。有人依然想推出多尔衮登皇帝位,礼亲王代善为镇压反逆者,杀了支持多尔衮登极的、自己的亲孙子颖郡王阿达礼,用自己亲人的鲜血稳住了局势。一场惊心动魄的、争夺皇位的斗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从表面上看,多尔衮又一次与皇帝宝座失之交臂,但他虽未得到皇位,却当上了摄政王,掌握了统治实权,应算是胜利的一方。原本胜算很大的豪格,却成了最大的输家。优柔寡断的豪格在争夺皇权的大战中缺乏豪气和勇气。他输了,怪他缺乏统筹全局的“大德”,不懂斗争的多变性,缺少控制局势的韬略。确切地说,当胜利的天平向豪格倾斜的时候,他没有做好君临天下的准备,他没有抓住历史给他提供的伟大瞬间,痛失一次永不复返的历史机遇。

第一代肃亲王豪格没有得到皇位事小,为自己埋下了杀身祸根,才是他终生最大的恨事,他几乎断送了肃亲王一支的烟火。肃亲王一支香火没断,是出于历史的偶然,而并非是豪格用自己实力和智慧取得的。

数年以后,豫亲王多铎曾经当面告诉豪格:“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初议立尔为君,因王性柔,力不胜众,议遂寝。”这句话说得很到位,“性柔”确实是豪格痛失皇位的内因,正因为他在关键时刻的“性柔”,使支持他的力量大失所望,不再专注于他。

多尔衮当上了摄政王,并没有忘记自己政治上的异己,他与豪格争夺帝位一事虽以双方妥协暂时解决,但多尔衮对豪格一直存有戒心。豪格并没有把多尔衮放在眼里,认为多尔衮心高命不强,他的羸弱身体将使他无法长期执掌朝廷,豪格断定他当不好,也当不久摄政王。

如果多尔衮和豪格没有另立皇子,多尔衮的胜算更大,但也达不到实力碾压的地步。之所以妥协另立福临为皇帝,多尔衮除了没有十足胜利把握外,更多考虑的是不想看到八旗内部分裂,导致入主中原的大好形势功亏一篑。

多尔衮和豪格都是皇位竞争者,开始了激烈争夺

1643年9月,52岁的皇太极在盛京突然暴毙,由于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产生权力真空,皇族内部立刻上演了激烈的争夺。

在封建王朝,皇位是“父死子承”,豪格作为长子继位名正言顺。但满人属于少数民族,且当时八旗内部对于继承人的制度还没有完善,按照“兄终弟及”的说法,除了皇太极的儿子外,他的哥哥代善、弟弟多尔衮也都有争夺皇位的资格。

礼亲王代善作为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长子,虽然德高望重,又是正红旗、镶红旗的旗主,但他以年老体弱为由,从一开始就表示无意争夺皇位。因此,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就成了最大竞争者,且二人都不乏拥护者。

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除了自己是正蓝旗的旗主外,他还得到了两黄旗大臣索尼、鳌拜的坚决拥护,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也表示倾向皇太极的儿子做皇位。

两方内讧火并,我认为豪格得皇位的胜算更大

多尔衮这边,他和弟弟多铎分别是两白旗的旗主,同样与豪格势不两立。这种情况下,八旗除了代善手下中立的两红旗外,支持豪格的占了四旗,多尔衮仅有两旗,两派人马水火不容,私下摩擦不断,但从人数上看豪格的实力似乎更大。

多尔衮虽然只有两旗人马,但两白旗确是八旗部队里的精锐力量,而且他们才是努尔哈赤最早的两黄旗亲兵。努尔哈赤生前特别喜欢多尔衮、多铎两兄弟。为此,死后将两黄旗交给多年幼的他们管理。两黄旗是努尔哈赤起家的老部队,兵强马壮,在关键战役都是进攻主力,其他的几个旗编制均由两黄旗发展而来。

支持的豪格的“两黄旗”,最早恰恰是皇太极掌管的“两白旗”。他当了皇帝后,为了提升自己亲兵的正统性,将“两白旗”与“两黄旗”颜色互关,但人马不动,这就是“换旗”事件。因此,真打起来多尔衮的两白旗完全吊打豪格手下的两黄旗,至于实力羸弱、摇摆不定的正蓝旗、镶蓝旗就更加不值一提。

多尔衮掌管的两白旗,除了战斗力极强外,他还有多铎、阿济格两个亲兄弟的大力支持。多尔衮三兄弟,虽然都比豪格年纪小,但都是清初久经沙场、战功赫赫的优秀军事人才。在推崇军功的满人眼中,多尔衮兄弟的威信无疑更高。

在争夺皇位上,多尔衮三兄弟目标一致,内部团结,相互依存,两白旗犹如铁板一块,且得到了很多亲贵支持。礼亲王代善虽然不参与皇位争夺,但他的儿子硕托和侄子阿达理礼却站到了多尔衮一边,在代善没有表示明确反对的情况下,多尔衮无形中得到了两红旗的支持。

反观豪格,他最大的优势只是皇太极长子的身份。表面上,索尼、鳌拜代表的两黄旗声称要誓死拥护豪格继位,甚至叫嚣为此不惜一战,主要是背后存在着利益纠葛。当时,豪格34岁正值壮年在,皇太极其他儿子福临只有6岁,博果尔更小。

皇位必须由皇太极的儿子继承,至于是哪个儿子不管,两黄旗的底线就是保留自己皇帝亲兵的地位不变。因此,当多尔衮提出立福临为帝时,两黄旗内部迅速瓦解,再没有反对声音,豪格的亲信大将河洛会更是倒向多尔衮,可怜的豪格则被被无情地抛弃。

论辈分,多尔衮是豪格的叔叔。但论年龄,豪格比多尔衮还年长3岁,但比治国理政豪格就差远了。多尔衮16岁就追随皇太极东征西讨,在清军入关前立了许多赫赫战功。豪格虽然也功勋卓著,但他的军事能力主要体现在入关后平定地方上,资历远不如多尔衮。

早在努尔哈赤死后,他就和皇太极进行过皇位争夺,无奈当时年纪尚小,因得不到支持而失败。他还亲眼见证了母亲阿巴亥被迫殉葬的残酷经历。这些都让多尔衮从小就更懂得低调、隐忍,也更明白生存之道,甚至不惜委身杀母仇人皇太极,其政治手腕明显高于豪格。

多尔衮在与豪格的皇位争夺中,虽然略占优势,但双方一旦发生火并,无论结局如何都会导致八旗内部四分五裂,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帝王入主中原的梦想将功亏一篑。

多尔衮和豪格最后谁赢了

多尔衮作为清初优秀政治家,为了大局利益,最终退而求其次,选择推荐6岁的福临为帝,避免了皇族内部的血腥厮杀,而他也顺势成为皇父摄政王,将实际大权牢牢控制在手中,最终带领八旗精锐入住中原。后来的乾隆皇帝对睿亲王多尔衮给予高度评价。

豪格没能继承皇位,看似与多尔衮打了平手,实际却一败涂地,不仅被两黄旗迅速抛弃,还遭到多尔衮的长期打压,尽管后续立下很多大功,还是被几次定罪,最终在狱中抑郁而死,年仅39岁。

多尔衮。因为这个人的实力是比较强的,这个人的支持者是比较多的,他的胜算是非常大的。
我认为还是多尔衮的胜算更大,因为那个时候的多尔衮已经掌控了朝政,基本上朝廷当中大多数人都是他的心腹。
如果多尔衮和豪格没有另立皇子,多尔衮的胜算更大,但也达不到实力碾压的地步。之所以妥协另立福临为皇帝,多尔衮除了没有十足胜利把握外,更多考虑的是不想看到八旗内部分裂,导致入主中原的大好形势功亏一篑。

多尔衮和豪格都是皇位竞争者,开始了激烈争夺

1643年9月,52岁的皇太极在盛京突然暴毙,由于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产生权力真空,皇族内部立刻上演了激烈的争夺。

都说母以子贵,谁生下君王后却仍然很低微,连宦官都看不下去?

谁生下君王后却仍然很低微,连宦官都看不下去?

我们看电视剧都知道后宫的一些妃嫔会拼尽全力去生下一个皇子来让自己的地位提升,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母凭子贵。但是在历史上面有一个妃嫔,却不能够母凭子贵。这个例子就是汉顺帝的虞美人。虽然是叫美人,但是她的地位却是比较低的。而且比较得宠的妃子一般都是贵人起步的,但是她只是一个美人。

在东汉的时候,皇帝的生育能力是比较差的,所以他的后代也比较少一点,而且虞美人根本就不受汉顺帝的宠爱,这样说虞美人还是为他生下了一子一女。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是一个生育冠军了,但是她的地位是非常的低,所以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宠爱和重视。

虽然说虞美人生下的儿子是当了新皇帝,但是因为汉朝还没有两宫并立的那一种思想,所以在礼制上面虞美人是不可能成为太后的,她只能成为一个前朝遗留下来的妃子。可能在地位或者是待遇方面,还是和普通的妃嫔有一些不一样的,但是虞美人并没有一个合理的位分。而且她的对手是比较强悍的,因为汉顺帝的皇后以及他的外戚家族势力都是比较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梁家的每一个人都是身居高位的。所以即使是生下了长子虞美人依然是一个没有存在感的人。


这是汉顺帝皇后的一个小算盘,因为如果虞美人是被封了太后的话,那么肯定是会带着她的家族兴旺的,这样的话对于梁氏来讲就是一个竞争对手,所以她从各方面一直碾压着虞美人,也不让虞美人有一个合理的位份。直到后来才有一个宦官去上书表示虞美人一直都没有一个称号,才被追封而已。

信口开河反正不负责任。母凭子贵,儿子是君王,其母为太后,母仪天下,手握生杀大权,敢惹她估计九门都不够诛灭。
这个人就是汉顺帝的虞美人,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当时虞美人没有受到太多宠爱和重视,她还遇到了一个强势的皇后以及外戚集团。
应该是狸猫换太子那个
要说好像还真的想起来一个,那就是狸猫换太子那一段,明明生的是未来的皇上,但却被陷害生的是狸猫,幸亏太监陈琳心善使得婴儿逃脱死劫,后经包拯夜审郭槐,打龙袍才使得母子最终相认团聚啊

杨贵妃为什么没有当皇后?

谢悟空邀!

皇后是六宫之主,母仪天下,一言一行代表皇家的威仪和形象,惟有德有才者居之,方保后宫安宁,不致后院起火。戴上这顶桂冠,既拥有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和待遇,可谓贵不可言;同时也意味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和重担,不免劳累操心。通俗的说,皇后是一种既有权力、又有责任的岗位。杨玉环以色获宠,花瓶一个,如何能担此重任,此其一。

唐玄宗在元配皇后谢世后,意欲立专房独宠的武惠妃为皇后,但因皇族朝臣制肘和担扰太子李亨地位动摇而犹豫,不料武氏短命,盛年而亡,令好色思倾国的明皇伤感追念不忆,朝政荒废、精神空虚。恰在此时,遇见了形似武氏,而色过之的绝世尤物一一儿媳杨玉环,令其魂飞魄散,不能自已。于是在耍了一通手腕后(掩人耳目、安排其出家当道姑),不顾人伦,纳入后宫,由妃而贵妃,享受的待遇与皇后同。但唐玄宗虽然因好色而不顾廉耻,却并不糊涂,他明白杨贵妃只是他的性玩伴,并非贤内助,;再说,一意孤行立其为皇后,也有损自己的英名和“圣德”。于是乎,只好折中,享受的待遇可超标,名号权力不让其僭越,此其二。

其三,母以子贵,杨玉环连一个皇子也没有生产,不符合册封皇后的硬性规定(祖制)。

因为杨贵妃没有生育子女,在后宫都是母贫子贵,没有儿子皇帝再宠她也当不了皇后。

杨贵妃为什么没有当皇后?

  当皇后,不是一句话的事,天底下能如李治排除万难让武则天当皇后的,极少。这种事,不是个个人都能做得到,他的孙子李隆基就没这心。李隆基活着时,就只一任王皇后,后面的武惠啊,杨太真啊,哪怕宠到天上去了,也没给皇后这名份,为什么呢?不能啊。

  杨贵妃当皇后,先必须得看李隆基的决心,李隆基真爱她爱得发狂,宇宙独一无二,别说某个群臣上折子反对,就是群臣集体死一堆在他面前,他也会冒死达成,但是很明显,在李隆基的心里,杨贵妃的定位就是个合心意的宠物,哦不,宠妃。

  杨贵妃有多得宠?宫中三千佳丽,她荣宠一身,虽未封后,却是后宫实际上的皇后。杨家姐妹个个封为夫人,地位尊崇。杨家兄弟均赠高官,甚至连她的远房兄弟杨钊,不但得赐杨国忠之名,还身兼四十职,操纵朝堂大事。杨氏子弟,尚公主,娶郡主,杨氏一门,泼天豪横,无人能及。

  但杨贵妃再得势,在群臣眼里,也依然是妾侍,当年武惠妃得宠,李隆基还曾提议封后,为什么杨玉环这会儿,他连提都不提了呢?

  杨家势大,已让帝王生忌,如成后族,恐难驾驭,这是一个方面。李隆基本人原非嫡长,能得帝位,除了本身的能力之外,更多的还带有几分运气,他从小看着祖母与伯父与群臣与他父亲等人相斗,见多了权势的此消彼长。要防止武韦之祸再生,皇后的权势,就不能大。李隆基纳杨玉环的时候,他都六十多了,自己治国也一辈子了,以史为鉴的道理太清楚不过。他可以给足杨玉环物质待遇,但后位不能给。

  再者,杨玉环本身也不够格,当个妾侍足矣。唐朝选皇后,一直注重的,都是在关陇集团内部,关中士族,这样既可以保证及时拉拢,又可以保证利益的延续。杨玉环出身弘农杨氏,本是根正苗红的很,但是从杨汪(据说是杨玉环的高祖父)的曾祖父时代起,他们就迁往河东的蒲州永乐定居了,所以,相较而言,不能完全算是集团核心家族。当然了,家族不家族的,不是最重要,毕竟杨氏也算一流了。只是,杨玉环要做皇后,还是有致命黑 历史 的。除了她原本是李隆基的儿媳妇,更重要的是,她本人并没有母仪天下的德行。杨贵妃两次出宫,两次都和嫉妒有关,这个就犯了忌,再者,杨玉环没生一儿半女,要做贵妃,群臣拦不住,但要做皇后,那就可以说道说道了。想当年,武惠妃可是生了四子三女,深得帝宠,也没嫁过人,但是一个武姓,就被群臣给否了——你当皇帝可以无限宠一个女人,但不能让她当国母,杨玉环再怎么是李隆基的宝儿,是解语花,那都是李隆基的家事,但想当皇后,那是做梦。

  再者,李隆基的心里,也从来没有过让杨当皇后的心思。

  杨贵妃是什么情况下到李隆基身边的呢?武惠妃死后,李隆基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能振作,他身边的人各显神通,太监侍卫,后宫佳丽各自出招,但办法用得多了,并没有什么成效,后来,终于有明眼人进言,说杨玉环长得很像武惠妃,于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的杨就被召进了李隆基的后宫。杨玉环原本是李瑁的妻子,送进他父亲李隆基的后宫,实在是于礼不合,为了能名正言顺,杨玉环出了家,成了女道士杨太真,又把她的家世改完美了,通过各种操作,李隆基向世人宣布,此杨玉环非彼杨玉环也。

  在李隆基的眼里,杨玉环能解他的思念之苦,她长得极像武惠,还更年轻更漂亮,重要的是,她还多才多艺,和他有共同语言,能给晚年的他带来极大的快乐。为了表示他的喜爱,他对杨氏一族人的提拔,远迈他人。杨氏一门之豪横,世所罕见。

  他李隆基宠着玩着,可以,钱财,可以给,权势,也可以适当地给,但杨玉环要登顶成为皇后,不行!

杨贵妃深得唐玄宗宠爱,就如白居易在《长恨歌》所云:三千宠爱于一身,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那么,杨贵妃直到死,都没有封为皇后,那是什么原因呢?

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

在封建 社会 ,尤其是皇宫中,后宫的女人要想得势,必需拥有两件“法宝”:

1,是貌美。

2,生儿子,也就是母凭子贵!

尤其是皇后,有了儿子,才是真正的母凭子贵,真正的母仪天下!

可是,杨贵妃进宫多年,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查不到她生过一男半女!

虽然杨贵妃倾国倾城,但是没有生儿育女,哪能母仪天下?

如果封为皇后,岂不是让天下人贻笑大方?!

唐玄宗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

杨贵妃进宫前是唐玄宗的儿媳妇,寿王李瑁的王妃。

由于驸马杨回的推荐,唐玄宗吩咐高力士宣杨贵妃入宫。

真的是不看不知道,见了喜欢得不得了!

唐玄宗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份,硬生生把儿媳妇变成自己的贵妃!

真正的横刀夺爱!

尽管,作为皇上的唐玄宗高高在上,如果把杨贵妃册立皇后,等于向全天下宣告:自己的儿媳妇成为皇后了,唐玄宗还是想保持面上一层遮丑纱!!!

杨贵妃,就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其名杨玉环,以肥美著称,和汉时以瘦为美的赵飞燕合称为环肥燕瘦。提到杨玉环,自然会想到她和唐玄宗李隆基之间的爱情故事。

杨玉环美丽过人、擅长歌舞,又通音律,绝对是一位才色双绝人物。其深受唐玄宗李隆基的宠爱,被封为贵妃。

因为杨玉环受宠,她的家人自然也被格外封赏,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比如其大姐被封为韩国夫人,三姐为虢国夫人,八姐为秦国夫人,她的兄弟自然也是少不了被重用封赏的,比较熟悉的就是杨国忠。

然而杨玉环的家族之人虽然被格外封赏,但杨玉环从被唐玄宗李隆基宠爱到她死去,她最高的封赏只是贵妃,而那时自王皇后被废后,李隆基还没有立皇后。

当时杨玉环以贵妃之尊,虽非皇后,但地位却相当于皇后。不过反过来说,杨玉环始终并非皇后。

那问题来了,唐玄宗李隆基那么宠爱杨玉环,当时又未立后,为什么只让杨玉环为贵妃,而不封她为皇后呢?

首先,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被后世流传,但其实杨玉环本来却是寿王妃。也就是说,杨玉环开始嫁给了寿王李瑁。重要的是寿王李瑁不是别人,正是唐玄宗李隆基亲子,这也就是说,杨玉环原本是唐玄宗的儿媳妇。

李瑁之母武惠妃去世后,李隆基郁郁寡欢。然而后来自见到杨玉环后,深深的被杨玉环所迷。之后李隆基就是皇帝之尊、天子之权强行从其子李瑁手中夺得杨玉环,李瑁纵有不甘不愿,但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也难以反抗。

虽然唐朝相对来说是比较开放的朝代,虽然李隆基也曾安抚李瑁,将大臣之女韦氏许配给李瑁为妃。但唐玄宗从儿子手中抢走儿媳妇这件事说到底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此事不仅严重的伤害了李瑁,而且又违背伦理。杨玉环先为寿王妃,再为李隆基之妃,如此杨玉环的经历是难以让人信服有母仪天下之尊望的。

其次,杨玉环虽然得到唐玄宗恩宠多年,然而她为未能为李隆基生下皇子。皇后(妃子)和太子(皇子)之间,不是母以子贵,就是子以母贵。一个没有皇子的皇后,想要被封为皇后、想要保住后位还是很难的。

最后,因为杨玉环的得宠,杨氏家族可谓是相当尊贵,其家人多是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这无形中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此时若再进一步封杨玉环为后,可能就会引起朝臣反对,亦或演变成政局倾斜,这是对朝廷政局不力的。

所以,杨玉环虽然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极度恩宠,但她始终只是贵妃,而不是皇后。当然了,杨玉环虽无皇后之名,但在当时相当于皇后。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就是一段 历史 ,过去的事情,也就是 历史 ,人们总喜欢总结经验,换言之就是通过自己的 历史 来以史为鉴,这是人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也许看别人的 历史 ,没有那么明显的效果,只有看自己的 历史 ,才会更加醒脑。

正是因为自己经历多了,人对很多事情的考虑,就会不一样,比如唐朝的花花皇帝唐玄宗就是这样,虽然自己比较花心,而且有了很多妃子,曾经试图立武惠妃为皇后,遭到大臣反对之后,再遇杨贵妃却只字未提立皇后之事。有人好奇这究竟是为何?其实真实原因无非就以下3点而已。

正如开篇所说,人们都善于总结自己的 历史 ,当初唐玄宗在自己的皇后王皇后去世之后,曾经对武惠妃很是宠溺,武惠妃正是武则天的后人,唐玄宗想要立武惠妃为皇后,结果因为一个姓氏,大臣全力反对,大家一致觉得唐朝不能重蹈覆辙,因此唐玄宗立武惠妃的想法破碎。

正因为这个想法破碎,武惠妃开始动起一些歪脑子,当时唐玄宗还不明白,一直被武惠妃所利用,终于犯下大错,导致唐玄宗一日杀三子,这件事情唐玄宗内心其实还是十分忌讳的,后来都不愿意提及。

后来太子之位传给李亨之后,唐玄宗变得更加多疑,只是除了对太子的多疑之外,对妃子也比较多疑,武惠妃去世之后,唐玄宗痛定思痛,对自己的权力进行过反思,虽然最终依旧敌不过寂寞,再次对自己儿媳妇杨玉环下手,将杨玉环弄到自己身边成为杨贵妃,但是李隆基比之前聪明了很多。

杨玉环成为杨贵妃之后,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也得到重用,可是李隆基对杨玉环家族的实力以及杨玉环对政治的关心程度很在意,杨玉环也明白了这一点,想要保住自己的宠妃之位,就不能沾染政治与权力,与李隆基吃个醋就行。

正是基于李隆基对以往经验的总结,还有唐朝 历史 中出现武则天这样的女皇帝,李隆基自然在已经年过花甲之后,是不可能再立皇后的了,这是对江山稳定最大的负责,李隆基也还是十分害怕的。

杨玉环首先我们还不管她的出生是否在弘农杨氏,我们就单纯说一说杨玉环最擅长的事情,那就是跳舞,在古代跳舞的女人,是不被人尊重的,大家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舞女,所以李隆基对这一点十分清楚,杨玉环的身份不适合做母仪天下的皇后。

其次是杨玉环并非是首次嫁人就嫁给李隆基,而是嫁给李隆基儿子之后又被李隆基霸占的,这一点不管怎么说,脸上都没有光彩,李隆基要是立杨贵妃为皇后,那恐怕就要引起天下人伦道德的败坏之风盛行,李隆基个人以及朝中大臣都不会同意李隆基这样做的。

最后就是杨玉环跟随李隆基之后,李隆基年龄已经太大,因此两人在一起十多年,都没有个一儿半女,在古代,想要成为皇后,是必须要有孩子的,当初李治废除王皇后而立武则天为皇后的理由就是王皇后没有子嗣,由此可见,没有子嗣的杨贵妃根据祖制而言,是不能成为皇后的,根本就没有资格,李隆基想都不用想了。

这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当初李隆基“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已经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要是李隆基再提出要立杨贵妃为皇后,那恐怕朝中大臣更是要全力反对的,要知道后来的马嵬坡之变,人们首先想到要收拾的就是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可想而知,这个人在朝中是多么惹人讨厌。

要是杨贵妃还成了皇后,那杨国忠不是更加猖獗,因此朝中大臣为了各自的利益以及国家安危着想,都是不可能同意李隆基立杨贵妃为皇后的,倘若李隆基真要那么做,恐怕压力远远大于当年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因为毕竟立武则天为皇后还有理由,立杨贵妃为皇后,实在找不出理由。

虽然说皇帝是天下的老大,但是一国之君,做事情是需要讲道理的,因为这是行为楷模,要是自己都肆意妄为,想要试图让天下遵循规矩,那怎么可能呢?

总而言之,想要立杨贵妃为皇后, 不管是从祖制还是从杨贵妃个人能力而言,都是不能胜任的,所以李隆基自然不是傻子,不可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字不提立杨贵妃为皇后,才是保证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最佳方式!

杨贵妃没有当皇后这件事情,并不意外。

要知道,杨玉环在入宫成为贵妃之前,她是唐玄宗的儿子李瑁的王妃,也就是说,杨玉环是唐玄宗的儿媳妇。

在杨玉环入宫之前,唐玄宗有一个最宠爱的妃子——武惠妃,这个武惠妃是武则天的的侄子武三思的侄女,而她的儿子正是李瑁。

可惜的是,武惠妃薨于737年,唐玄宗当然很难过了,然后,不知道是哪一个佞臣为了讨好唐玄宗告诉唐玄宗杨玉环长得美,可以纳进宫。



献言的人肯定也是知道杨玉环是唐玄宗的儿媳妇的呀,怂恿唐玄宗讨自己儿媳这种不伦的事情都能想得出来,可想而知,围绕在唐玄宗身边的人是怎样的德性了,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唐玄宗本人,他居然也觉得讨要自己儿媳并没有不妥,于是召见了杨玉环,并且很快就下旨让她出家,成为一名女道士。

不久,再重新赐婚李瑁之后,唐玄幻宗就让杨玉环还俗,并接进宫里面。

最冤的就是李瑁本人了,皇帝父亲明抢自己的媳妇,还不能反抗。



很显然,唐玄宗是宠爱杨玉环的,杨玉环爱跳舞,唐玄宗就为她谱了一曲《霓裳羽衣曲》;杨玉环爱吃荔枝,唐玄宗就让人不辞辛苦从岭南快马加鞭运回荔枝;最严重的,唐玄宗把杨玉环的亲戚都给封了官,把没有啥本事的杨国忠封为宰相。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为了博美人一笑,唐玄宗依葫芦画瓢,这是亡国的征兆啊。

即使杨玉环这么受宠,也没有被封为皇后,为什么呢?

前面讲过了,虽然杨玉环假装出家,但是朝廷上下又不是瞎子,杨玉环是唐玄宗的儿媳,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有人可能会说,武则天还是唐太宗的妃子呢,李治不照样把武则天封为皇后吗?



不要忽略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武则天为李治生育了子女,而杨玉环并没有为唐玄宗生下一儿半女。

再者,杨玉环也不是一个政治家,她也没有武则天那股权力欲望,也没有武则天的眼界。

最重要的是,杨玉环虽然不是皇后,但是,她是后宫里面唯一的贵妃,皇后之下,众妃之首,唐玄宗当时也并没有立皇后,所以,杨玉环实际上是后宫地位最高的人,那当不当皇后,对杨玉环来说也不是特别重要了。

杨贵妃之所以没有被册立为皇后,有几个原因:

杨贵妃原先是唐玄宗第十八子李瑁的王妃,李瑁迎娶杨玉环之后,李瑁生母武惠妃要唐玄宗册立她为寿王妃。


武惠妃受到唐玄宗的宠幸,在武惠妃死后,唐玄宗抑郁寡欢,有人向唐玄宗推荐美貌的杨玉环,于是唐玄宗便将杨玉环召入后宫。

天宝四年,唐玄宗将韦昭训的女儿封为寿王妃,实际上是给自己儿子李瑁一个替代的寿王妃。之后,唐玄宗便把杨玉环封为贵妃。

从杨贵妃的身份来看,原本是唐玄宗的儿媳,封为贵妃已经是过分,再封皇后就更加违礼了。


唐玄宗还是临淄王时,就迎娶了太原王氏王有容,并且在唐玄宗开创大业之时,王氏对唐玄宗的帮助很大。在先天元年时,王氏被册立为皇后。

之后,因为“符厌事件”,王皇后被废,不久后就去世。王皇后去世后,唐玄宗后悔废除王皇后。


而之后,在杨贵妃之前,十分受到唐玄宗宠幸的武惠妃,也没有获得册立皇后,可见唐玄宗对王皇后的追思。于是,即便杨贵妃受到宠幸,也就依然没有被册立为皇后。

还有就是杨贵妃也依然是没有生下子嗣,也就更加没有被册立为皇后的资格。

以上也就导致了,杨贵妃虽然受到唐玄宗的宠幸,也就没有被册立为皇后。

it�:Kq�

杨贵妃本身是比较单纯、憨厚、美丽的妃子,所以才得唐玄宗盛宠。

心思单纯,唐玄宗一方面因为她的美貌宠爱,一方面因为她不会拉拢朝臣集中势利,就算得盛宠也不会有事。如果她但凡有一点手段阴谋和势利,应该也不会坐以待毙死在马嵬坡。

杨贵妃不擅手段,当国母德的话要有一定的手段和统领后宫的才干,所以当国母对她没有好处,做一个小女人宠妃足够了。

杨贵妃不当皇后,主要的原因是他当皇后的阻力太大。

1 毕竟唐朝出了个武则天

2 杨贵妃属于李隆基的儿媳妇,身份地位本就特殊。

本文标题: 假设一个没有为先皇留下皇子,但是后宫地位最高,家族势力不强的太后像下面这种情况可能成功篡位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25795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没有什么生存游戏的小说推荐有什么小说主角是老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