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在现实主义者身上,并不是奇迹产生信仰,而是信仰产生奇迹”

发布时间: 2022-09-06 16:01:1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故事 点击: 101

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特色,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特色,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

如何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在现实主义者身上,并不是奇迹产生信仰,而是信仰产生奇迹”

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特色

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特色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特色,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特色

  陀氏是一个一思想的深广度而不是以生活的深广度(如巴尔扎克)震撼人类的大作家,他把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以来困扰着人类的有关人生、社会、道德、习俗的悲剧性问题,提高到了有关人性本质、文化作用、世界善恶、人类命运的哲学整体高度来加以认识,这就是他成了19世纪批现实主义的总结者,而他因置身于人类文化赖以成长的根基——人的自我矛盾,自我对立,自我分化的痛苦感知之中,以此索解人类的整个存在之谜,这又使他成了现代主义思想艺术的先驱。

  与托尔斯泰不同,陀氏不再像19世纪中期的大作家们那样,把关注点主要集中对准于客观事件对人生结果所具有的决定性的明确作用上,而是走向了对人类精神流程本身及其复杂性——思想链条和灵魂的隐秘的揭示上来。关键情节(典型情节)的特写镜头让位于感情细节的精确描绘,人的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而又难以把握的精神与肉体的流变成了作家把握的核心。这一点在陀氏身上更明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让位于典型思想中的典型心灵。陀氏与托氏不同之处在于,托氏重视的是在生活的广袤性的前提下,突现的是主人公从外部崩塌的世界中抽身而出,反躬自省,通过自我净化,走向重生和自我完善,为外部世界寻找一条全新的健全的道路。因此在托氏笔下,对精致优雅事物和和谐完整人性的追寻成为其主要特征,不管列文是如何紧张苦恼,也不管安娜是如何惨烈,在作品的整体结构和语言风格上,都显示出了托氏有条不紊的稳健智慧。而陀氏则不同,在重视精神的深度的前提下,精神的内在分裂性和紧张性成为其主要内容,主人公负荷着人类文明史的全部精神重负,思考的都是始终难以解决的中心课题,灵魂的动荡起伏、命运的突然逆转因而带来了情节结构上的突变性和语言上的痉挛性。陀氏把托氏视为“地主阶级完美人格和完善生活的历史学家”(中上等贵族),而托氏则把陀氏视为“一个在内心斗争,即在善与恶之争的最激烈过程中死去的人。”“一个浑身都是斗争的人。”我们的鲁迅也说他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作家”,“无与伦比的心理学家”,“识透人心者”,他在犯人身上写出了一个“活的灵魂”。对人类灵魂苦难与存在荒谬的持续不断的忧虑与思考决定了陀氏成了一个继往开来的大师,决定了他在艺术上的创新性。

  1、结构艺术上的紧张多变性和多元对位性(复调性,对话性)

  A、表层结构上的强烈的戏剧性、悬念感、莫测性、突变性和聚集性。

  陀氏的小说的情节结构多由两个以上的线索构成(《卡》以阿辽沙、米卡、费多尔、伊凡四条线索编织而成;《被》由娜塔莎、涅莉和万尼亚为中心线索,集中于娜塔莎的婚变;《罪与罚》以马美拉托夫的生活困境——无路可走的人生——受罪和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精神困境——无路可走的精神——犯罪为主要线索,辅以索尼亚灵肉苦难、杜尼亚人格、爱情磨难的情节,),常以阴谋小说、作案小说、惊险小说方式(《罪》作案;《被》、《白痴》、《群魔》阴谋陷害、阴谋暗害;《卡》仇杀作案),在精神的奔突与命运的转折跌宕之中,布下种种悬念,插入聚会、争吵、辩论、谋杀、歇斯底里的情感暴发和突然发病等急风暴雨式的横生结外的场面加以点缀,因此其情节变化突兀,神秘莫测。同时,还因故事发生的时间高度集中和大段大段地展示人物的紧张激烈的思想矛盾,因此,其作品除了具有情节上的急遽(ju,聚)陡险外,还具有高度的膨胀感,显示出一种拢千头万绪(千军万马)于一端(片刻:主人公——心灵)和刹那的集聚性。《罪》写了14天事,故事集中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作案前后的精神跌宕,灵魂出窍;《卡》故事跨度13年,却集中于费多尔被杀的三天时间。彭克巽(音逊,八卦之一,懦弱)在1988版《苏联小说史》中说陀氏小说善于“选择人生的一个危急时刻,在紧凑的高度浓缩的时间过程里,在漩涡般相继发生的戏剧性事件中,展开小说人物之间的心灵对话,展开对世界性问题、人类灵魂问题的辩论。”

  B、人物关系及其意识结构上的全面对话性——复调性。

  对话性(人物关系间的平等的意识价值关系)和复调性(意识结构呈现出的对位性)是由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1895——1975)提出的,这位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大学者,生前虽曾遭受关集中营、流放南方的政治磨难,29年过着身残、友亡的悲惨生活,但其一系列的天才论著却震撼了世界,兑0世纪的语言学、美学、哲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代表作是《小说话语》、《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20年代初)、《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诗学问题》和《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65年),其重大成就在于借助于对陀氏小说和拉伯雷创作的研究,从语言思维哲学角度探索小说叙事语言中的对话性、复调性和狂欢化意识——仪式问题,深化了对小说叙事本质性的认识,使人们对小说的认识不再停留在简单的表层分析上,而是提升到了对人类的意识结构、精神本质的透析上来,小说自此之后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故事叙事,而是一种思想的试验,精神的变奏(米兰·昆德拉)。

  在《关于〈陀氏小说中的诗学〉一书的修改》一文中,巴赫金指出,陀氏在小说艺术上有三大发现:

  ①、思维观念成了艺术描写的主要成分,开创了观念小说。

  ②、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位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的地位。

  ③、小说的全面对话性,由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的平等对话形成全书的复调性结构。

  巴赫金的对话性和复调式结构理论的基础是他的镜像论,他认为,人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我之自我”,即具有自我意识,在自我中体验着的主体自我,亦即自我心中之我。另一种是自我之外的客体化的“他者”,这“他者”既包括别人,也包括他人眼中之我,肉体之我,还包括主体经过创造客体化了的自我,如小说中的人物、戏剧中的角色、水中的倒影,镜子里自我的映像(镜子:自我意识的自省镜面)。“我中之我”异于:a镜中此时的我;b、主体客体化了的“他人中之我”;c、主体性的他人之我。而“镜子中的映像永远是某种虚幻;因为从外表上我们并不像自己,我们在镜子前体验的是某个‘不确定的可能的他者’,因此,我们试图寻求自我价值的位置,并从他者身上在镜前装扮自己。”即借镜像而装扮自己,因为在镜中的自我映像是自我与他者(世界)结合的产物,是已经客体化了的自我,因此其与自我就形成了既否定又肯定的关系。“当我看到镜中的自我,我就被他人的灵魂控制住了,”(回声女神科厄被那喀索斯控制住了,那喀索斯被自己的影子控制住了),借此“我可以像体验自我一样体验他者”,他者、世界,借此进入了自我,“在他人身上才给我活生生的审美的(和伦理的)对于人的肢体和经验的具体内容令人信服的体验”。经过客体化了的自我——这种既有部分自我,又有部分他人的镜像中介,人在自我与世界间才建立起了相互沟通又相互排斥性的联系,由此才能自我理解和理解世界。这种主体自我与外部镜像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人的思维与语言的分化矛盾性质和对话交流性质。人通过分化的自我,在进行着人与自我、人与世界的对话。而人与自我、人与世界虽能相互沟通和转化,但却永远也不能完全重合,永远处在理解的极限和中途,不能完全理解,通过镜像中介,人只能部分理解别人和自己。人与自我,人与世界就这样在差别中互证着,矛盾着,对抗着,由此显示出人与世界、人与自我关系的全部复杂性和可能性。客体化的自我的这种既肯定又否定的关系便是一种对话性。这样巴赫金就得出了对话性是思维和语言的本质特征的结论。不过在巴赫金看来,小说语言的全面对话性在陀氏之前还不充分(古希腊《厄特科特拉》与《对话录》),以前作家创作的人物都还未获得彻底完全的独立状态,多是作家的一种内心独白,是作家任意摆布的工具,只有到了陀氏,人物才摆脱了作者,具有了与作者、与观众,与其他人物平起平坐的地位,人物才有了一个“一体双声”的灵魂,因此才有了响彻全书的对话性,人物的内心世界才真正成了一个“众语喧哗的世界”。

  巴赫金的这种理论可能是受陀氏有关人类本质是自我矛盾的动物的观点的启发而形成的,他反过来又应用于揭示陀氏创作上的主要思维特征和水平状态,不能不说是有相当程度的准确性和深刻性的。在陀氏的小说中,作者让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物汇合在一起,对人生、世界或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主张,有时自己甚至跟自己唱反调(双影人;二重人格),这样,每个人物的心中就是一部旋律繁复的交响乐,同时又是这个世界灵魂大交响乐中的一个声部,一条旋律,所有的人汇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多声部的大合唱,多重奏的交响乐。一个由个体声音组成的众响世界;一个由众响世界组成的个体世界。灵魂中的多调性世界构成了一个深邃繁杂的主观宇宙,灵魂间的多调性世界则构成了一个更加深淼难测的客观宇宙。犹如一部交响乐中的一个个声部,人类精神在层层缠绕的交织中,被推向步步深化和变幻不已的变奏,逐渐显现着人类生活与灵魂的神秘性,莫测性。而作者以此来安排人物的精神结构关系和人物间的结构关系的方法,就称之为“复调对位法”。正如施泰因格在1923年写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自由体系》一书中所说:“陀氏用他的‘交响乐辩证法’对当代所有的相互对抗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地整理,使它们得以实现,把思想变成了一个个单体的角色,并在最后具体化了的思想中仔细考察其中的每个单体的命运。”他在建造“世界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里,人不是自己世界观的基质和体现者,恰恰相反,人的“思想” 才是人的本质。对思想和人物的音乐化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是20世纪小说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列维·施特劳斯说:音乐是灵魂与肉体、空与时、感性与理性、隐喻和其他记号融合的媒体。音乐需要时间,但也否定时间。音乐把聆听时的时间变成共时态的、自律的整体。因而聆听音乐作品就是通过作品内部组织把流动的时间固定化,从而使我们接近了永恒。现代大师发现了音乐能抓住“流动的时间”的属性和表现多层次结构的能力,塑造了多个互为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无限复杂的心理宇宙:

  《约翰·克里斯朵夫》:

  奥 利 维——理性;法兰西。

  克里斯朵夫——创造力;德意志。

  葛 拉齐 亚——美;意大利。

  安 多纳 德——善;法国人民。

  《尤利西斯》

  斯蒂芬:冥想;超验;头脑。

  布卢姆:日常经验;欲望;躯体。

  毛 莱:欲望本能;下半身。

  《喧哗与骚动》

  班 吉:1928、4、7,C: 混乱与痛苦的本能。

  昆 丁:1910、6、2,A:痛苦的思辨理性,精神的痛苦。

  杰 生:1928、4、6,B:冷酷的实用理性。

  迪尔西:1928、4、8,D:洞察一切的爱,历经沧桑的慈爱。

  《海浪》有关现代人自我迷失的故事。命运轨迹;自我意识旋律;人物对位。

  路 易:在断根的文化传统中被“悬在半空,无所归属”的人。

  以统一历史统一自我。出路何在?

  伯纳德:迷失在家族祖先安乐椅和自我茫然中的人。我是谁?几个我?

  奈维尔:迷失在主观内心无序中的人。

  苏 珊:迷失于母性和妻性中的人,被男人使用过了。

  珍 妮:迷失于性满足中的人。堕落。

  罗 达:迷失于模仿他人的人。恨世自杀。

  每一个人的意识流都在音乐主题的变奏中展开延宕。

  《魔山》。

  陀氏作品德对话形式如下:

  《地》车、杜、边沁、

  狭义特指的读者:

  《群》屠、车、杜

  ①、作者与读者

  广义模糊的读者:《卡》与每个人心中的时代良心。

  ②、作者与人物:伊凡、拉、梅、伊、罗部分代表作家,由独立于作家:对

  话。

  ③、人物与人物:《罪》拉与卢仁、索尼亚、杜尼亚、马美拉托夫、大学生、

  斯维里加洛夫的对话关系。

  《二重人格》中的双影人。“一个意识的分化演化的另构”。

  《地下室手记》两级回旋中的绝境。

  作用与功能:

  ①把读者引入一个平等相待积极参与“思考”的空间之中。

  ②把人物引入一个真正的对立矛盾之中,全面展示人的外部冲突与内部冲突。

  ③整部书是各种思想的交响乐,将思想观念引入文学,成了文学主要表现的对象,思想的音乐化对位成了小说的又一手法之一,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思想形象化的单一方式之中。演奏思想,感性的超感性化。超感性的感性化。显示人类思想的深宏博大与幽淼复杂。人类与灵魂的经纬织毯。人类间的张力与绞缠。

  2、精湛深淼的特异心理描写艺术。

  陀氏说:“人们叫我心理学家,不,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

  是说,我描写的是人类心灵深处的一切。”“在小说里我要把所有的问题翻掘遍”,其目的在于表现“人在人类精神发展中感受”,并“靠着最充分的现实主义在人身上挖掘人”。鲁迅先生称陀氏是“残酷的天才”,“人类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这样,就显示出了灵魂的深。” 在这“最高的写实主义者的实验室里,他所处理的是人的全部灵魂”。

  陀氏在挖掘人的灵魂深度上,主要在于其小说展示了人类心理的畸形变态、神秘莫测和痛苦而崇高的精神体验。

  A、善于表现人物心灵中的阴暗心理:歇斯底里、酗酒、癫痫病发作、无尽的烦恼、深重的负罪感、二难择一的痛苦、自甘堕落、自我作践(伊凡诺夫娜:跳舞;列别杰夫在罗戈任前乞讨跳舞;炫耀自己的道德败坏:瓦尔科夫斯基;费多尔)、虐淫狂、受虐狂、自虐狂、自残、自杀。

现实主义的理论涵义

现实主义经过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直至20世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及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文学实践而达到高潮。现实主义理论日趋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成规。它包括以下层面的涵义:
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达米安·格兰特用“应合”理论解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成规,他称应合为一种文学的认真心理,“如果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希翼仅从恣意驰骋的想象汲取营养,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这强调的是文学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R·韦勒克从现实主义反对浪漫主义的文学史背景来诠释这层涵义:“它排斥虚无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这个意义上,企望真实地呈现社会生存的本真样态。作为浪漫主义的论辩敌手,作为社会边缘贫困小人物的代言,现实主义理论强调披露真实,戳穿伪饰现状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现实主义抵制作为布尔乔亚知识分子话语形态的浪漫主义,转而追求客观性,为那些堕入贫困被边缘化的弱势族群或阶层发声。显然具有素朴的人间情怀和人道精神。
现实主义“客观再现当代社会现实”的理论涵义在卢卡契的论述里得到了最深入的阐释。这位现实主义最忠诚的信仰者和最后的辩护师撰写了大量论著,总结现实主义艺术经验,回应现实主义在20世纪遭受的挑战:《现实主义历史》(1939)、《巴尔扎克,司汤达和左拉》(1945)、《伟大的俄国现实主义者》(1946)、《欧洲现实主义研究》(1948)、《当代现实主义的意义》(1958)等等。首先、他从认识论的高度重新阐释了现实主义客观性的涵义:“艺术的任务是对现实整体进行忠实和真实的描写。”卢卡契提出了对现实进行整体描写的现实主义艺术要求,所谓整体描写就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追求文学描写的广度,从整体的各个方面掌握社会生活;向深处突进探索隐藏在现象背面的本质因素,发现事物内在的整体关系。其次,卢卡契并没有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理解为排除任何主观因素的纯客观性,他不是把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视为一面静止的镜子。卢卡契肯定了主观认识的重要性,强调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统一。卢卡契两面作战,一面为现实主义的纯洁而与自然主义战斗,把福楼拜和左拉那种缺乏整体性的琐碎客观性排除出现实主义阵营;另一面又要回应现代主义的挑战,批评普鲁斯特、乔伊斯和其他现代派作家,认为他们使所有内容和所有形式都解体了。因此,现代主义达不到对现实整体的真实反映。
第二,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典型论构成现实主义理论的一项核心内容,概括而言,典型论欲求解决的即是文学人物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问题。黑格尔和谢林为典型论的流播奠定了美学基础,黑格尔认为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一个性格之所以引人兴趣是它的完整性,而完整性则“是由于所代表的力量的普遍性与个别人物的特殊性融会在一起,在这种统一中变成本身统一的自己。”据韦勒克的历史追溯,典型术语的最初使用者是谢林,意指一种象神话一样具有巨大普遍性的人物。浪漫派首先广泛使用这个概念,典型概念从浪漫主义转移到现实主义,与巴尔扎克和泰纳的转用相关。在《人间喜剧》的序言里,巴尔扎克自称为社会典型的研究者,泰纳则频繁使用此术语讨论社会阶层人物的性格,逐渐演变成现实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概念。典型也是别林斯基论俄国小说时常用工具,他甚至认为:“典型性是创造的基本法则之一,没有它就没有创造……必须使人物一方面成为一个特殊世界人们的代表,同时还是一个完整的、个别的人。”果戈理笔下的科瓦辽夫少校不是一个科瓦辽夫少校,而是科瓦辽夫少校们,即使是描写挑水人也不是仅仅写某一个人,而是要借一个人写出一切挑水的人。这就是别林斯基所说的典型的本质。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后让许多人不安,总以为写的是自己,独特的这一个阿Q拥有了巨大的共性,甚至成为国民性的代名词。现实主义把这种个性和共性的完美结合的文学形象称为典型形象。
第三,历史性的要求。在韦勒克看来,历史性是现实主义理论中比较可行的一个准则,他援引奥尔巴赫对《红与黑》的评述说明这一点:“主人公‘植根于一个政治、社会、经济的总体现实中,这个现实是具体的,同时又是不断发展的’”。韦勒克的看法是对的,现实主义确有历史性的维度。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信中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人物置身于一个政治、社会、经济的具体的总体现实中刻画才能达到“充分的现实主义”的高度。而且,这个具体的总体现实还是不断发展的,就象卢卡契所阐述的现实主义要塑造那些生动的辩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质转化为现象并在现象中显示自己;它还塑造着这过程的那个侧面,即现象在过程运动时揭示着自己的本质。另一方面,这些个别的因素不仅包含着辩证的运动,互相转化,而且彼此间不断相互影响;它们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的诸因素。真正的艺术从而总是通过塑造这些因素的运动、发展、展开来表述人类生活的整体的。”简单地说,现实主义的历史性维度即是要求真实摹写复杂的社会关系,并且反映出复杂的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现实主义的历史性要求,实质上是以社会分析为核心,即以摹写人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本身的结构为艺术原则。而且现实主义竭力通过人的现实矛盾去揭示人与社会的辩证法则,现实主义确认,对社会现实观察得越仔细研究得越深入,对事件及细节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运动理解得越透彻,就越能获得真实的力量。
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既是历史的继承,又是现实的创新。它总汇了十八世纪以前的文学经验,补充了文艺复兴时代现实主义历史具体性之不足,摆脱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原则,克服了启蒙时代现实主义的说教成份和浪漫主义的主观性。它又从文艺复兴文学中接受了性格描绘的具体性从古典主义和启蒙时代文学中接受了社会分析因素,从浪漫主义中汲取了一些激情,但它逐渐丧失了前代文学中特有的乐观主义,却沾染了无法摆脱的悲观主义。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仿佛是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现实主义特点的有机结合,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它能从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中,从人与环境的多种关系中去描写人,特别是它在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直接分析社会的经济关系,对现实作出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方面,又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世界文学史上,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了欧洲资产阶级文学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现实主义是什么意思?

现实主义,一般认为现实主义关心现实和实际。现实主义在博雅人文范畴中有很多意思,特别是在绘画、文学和哲学中。它还可以用于国际关系。

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它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是广义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

在艺术上,现实主义指对自然或当代生活做出准确的描绘和体现。现实主义摒弃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张细密观察事物的外表,据实摹写,它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许多艺术思潮。

扩展资料:

现实主义的产生:

1、社会制度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建立了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1832年英国议会通过改革选举制度的法案,工业资产阶级参加了政权。这两个事件标志着资产阶级在欧洲范围内的胜利。

2、社会心理

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使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不同程度的发展,使人们头脑中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加强,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3、科学影响

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孔德的实证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分析和批判,以及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如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进化论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一些现实主义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使他们积极探求新的观察和表现现实的方法。

4、艺术渊源

欧洲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与古罗马。但18世纪英国小说、法国启蒙运动文学和俄国讽刺文学等,则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在艺术方法上的直接先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者认为生活是最实际的东西,就是现实中的一切,而做事情,只要结果能够达到,过程不需要完美,也不需要充满理想化。他们以最实际的条件和方法达到想要的结果为目的。这个就是现实主义者的意思。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现实主义是一个多义且有争议的概念。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 第二,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第三,历史性的要求。 现实主义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包含了各种现实主义者理论和观点借以产生、发展的一套假定的研究范式。
现实主义是一个多义且有争议的概念。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 第二,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第三,历史性的要求。 现实主义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包含了各种现实主义者理论和观点借以产生、发展的一套假定的研究范式。

带你了解一下现实主义戏剧

本文标题: 如何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在现实主义者身上,并不是奇迹产生信仰,而是信仰产生奇迹”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21259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什么好看的侦探剧青春时期的爱情留给你最好的回忆是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