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大辞典读后感(我也要那个西方艺术史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5-25 15:16: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9

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读后感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就著作,它从文学的三种不同境界来探讨古典文学和美学问题.提...

美学大辞典读后感(我也要那个西方艺术史的读后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读后感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就著作,它从文学的三种不同境界来探讨古典文学和美学问题.提出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种境界提出的巧妙,总结的精湛,因而王国维的“境界说”无论对文学、美学还是人生及创作可谓解释的淋漓尽致,令人翘首称赞!
关键词:境界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自然、理想、顿悟、渐悟、入与出、隔与不隔
《人间词话》是集中过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的著作,它有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从问世以来就颇受众人的青睐,以及学者们的关注,研读其中,便深感其中的巧妙与精湛,便知王国维这位大师的文学底蕴的深厚与学识的渊博,最关乎古今之大成的事业,大学问莫过于“境界说”。
自古文学讲究境界,境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同时也指创作之境,某种文体境域,甚至某种艺术造诣。而“境界”一词最早盛行于佛教信仰者之口。清人丁福保在《佛学大辞典》中解释为“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或“我得知果报界域”佛教中称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即指人的六种感觉器官,其所对应的是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意根指人的心里意识,法境是指这种意识所达到的一种状态。之所以称为境,丁福保说:“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1]所以,境界既可以是外界具体景象的状态,也可以是人意识到的内在心灵世界之状态。研读有关王国维《人间词话》也有同样的感受于其中。也让人更深入地领会了王国维先生在品论古典文学词作中更突现于表现这种状态的外界具体的景象与内在心灵世界的紧密结合。因而可以看出王国维品论古典文学的宽泛与深钻。从而有了三种不同感受的境界之说:“昨日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境界。[3]此三种境界常被理解引用在古今写情之中居多,而王国维则观其不然。在其被寓为人生必经三种境界中,与众学者有与众不同的感触。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说到人生品味的三种感悟。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人间词话》,只是作为一种文艺批评类著作出现的。他利用了传统的诗话形式,但论及的内容却达到了美学理论的高度,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的作品。”他在《人间词话》中标举了“境界说”?#65310;常�泄�糯�囊掌缆奂乙苍擞霉�庑┐视铮�缢纬�嫌鸬摹靶巳ぁ薄⑶宄�跏快醯摹吧裨稀痹�兜摹靶粤椤敝钏担��际蔷头绺瘛⒓记啥�裕�豕��蛱岬搅嗣姥У谋局事鄹叨取K�担骸叭徊桌怂�叫巳ぃ�铈盟�缴裨希�滩还�榔涿婺浚�蝗舯扇四槌觥�辰纭��郑��狡浔疽病!薄按室跃辰缥�钌稀S芯辰缭蜃杂懈吒瘢�杂忻�洹N宕�彼沃�手��远谰�咴谏稀!盵3]这是总论,对五代北宋的词评价很高,其标准即有境界。“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都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因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就称为有境界,否则就称为无境界。”境不仅指景物,也是心里的感情,景与情构成文学的两个基本元素,而这两者又是互相联系的,这也是客观与主观对立统一的关系。因而所谓境界,是指某一文体的境域,不限于文学。也有人生种种境界,或种种境地。王国维在这一美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四个关系。
第一是“自然”与“理想”的关系。有造境,有写境,这种理想与写实二派有区别,但二者又很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又邻于理想。诗与写实派和理想派,写实派是将客观事物真实的描写出来,理想派着重于虚构、主观想象,而虚构、主观的想象又以生活现实为基础。因此,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又邻于理想。合乎自然,是诗人对审美对象观照、反映的感受,将景物真实的描绘出来,有如诗中的“赋”直书其事。而邻于理想,是诗人总是用自己的理想去取舍生活、剪裁生活,引譬连类,因物喻志,有如诗中的“比”、“兴”,触物以起情,索物以托情,表达诗人的一种思想感情。在王国维看来,有真情实感者,其作品才有境界。清代不少词家填词,有卖弄文辞华丽者,有无病呻吟者,有逢场作戏者。缺少的是自己的独特感受,真情实感。针对有人写虚伪矫饰的词作来媚上,王国维提出批评。王国维的意思是大诗人造境、写境,难以区分,最高的境界是能反映物景以及人生(感情)的本质,而且,景与物的互相融合,达到浑为一体,这是最高的境界。而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在于他能把常人习见身处之境地,转化为心中诗的境界,或者说诗的某种境地写出来,从而写出一种有意蕴的境地。从创作方面而言,他又提出了“造境”与“写境”之说。并划分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的差异与互相影响。他从审美的角度分析,又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类。“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潺潺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镜,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宋代严羽曾提出“兴趣”说,清代王士祯又提出“神韵”说,而王国维的境界说着实是一个创造。与此同时王国维先生还总结了“造境”与“写境”的区别:“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之所以有分,然二者又颇难区别。因大诗人有所造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之间。”谈境界就必然要论及情与景的关系问题。他还认为:“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又说:“昔人论诗词有景物、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物皆情语也。”他举了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评价为“纯是天籁,”又评为“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这首散曲前3句18个字综合了9种事物,勾画出秋天萧瑟凄凉的傍晚景象,烘托出一个远离家乡的旅行者来。马致远的写作技巧是极高明的,真正达到了“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的境界。另外,王国维对苏轼《水龙吟》咏杨花评价极高。这首词的起句是“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昔从教坠,”末尾几句是“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王国维评:“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诗人苏轼,对杨花描绘成似花非花,全神凝注,笔借“风”“雨”,一气流转,把杨花当作容器,装进去主观的想象,显露出对人生的理念,格调更为高雅。这里“我”融入了景物之中了,与景物处在有意无意之间,因此,读咏此词,有一唱三叹,寻味无穷的感觉和效果。王国维要求观照景物能体现某种景物内在的本性,即“神理”达到“真景物”,“理念”的真;在体现人生的感情时能反映人的内在本性的真,达到真感情,创造出独特的艺术画面,诗人“忧生”、“忧世”的理想与感情自然渗透在作品中。自然与理想,写景与造境,写实派与理想派,和而言之,都应当达到这种境界,便是美。
第二是“入”与“出”的关系。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诗人对于宇宙和人生,要观察、体会、了解、领悟,便要“入乎其内”,到生活中去第三是“渐悟”与“顿悟”的关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所为宴欧诸公所不许也。这是《人间词话》的一段名言,王国维用宴殊、柳永、辛弃疾三首词的断句,描绘了作词的艰苦历程。同时,他又引申到成大事业、大学问方面去。这三个境界是作为诗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修养和锻炼的问题。审美主体(作者)对人和物的把握,形成物化的意识客体,第二自然,第二人生以及第二之我,再将此用艺术形式表现为意识的客体(作品)其间有一个渐悟到顿悟的过程。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西风凋碧树”是一种烦躁的心情,诗人要观物,首先要摆脱现实的种种纷扰,破除一切我执,包括苦乐、毁誉、利害、得失、挣脱一切个人的私念,达到胸中洞然无物,才能达到观物之微。这是一种追求的境地,要高瞻远瞩,望眼欲穿,设立崇高的追求目标。这是一个人在孤独之中寻找理想,寻找生命着落点的痛苦时刻。“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时,便入定,能去体会物之内在本质的美。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把握,审美主体(作者)有一种择一的、固执的、终身无悔的精神,在探索着事物的美。这种美必须将事物个别的、外在的、偶然的东西跨越过去,得出普遍性的、内在的、必然的一种理念,用审美的把握塑造出美的意象,诗人在此境界的心情是平静、纯净、自然的,寻求一种自然的乐趣。一方面,这种寻求是艰辛的,使人憔悴和消瘦,同时,另一方面,这种寻求又是使作者的感情得到升华,达到完美的意境,虽然“衣带渐宽”又是值得的,殉身无悔的。这是创造之境,必须要深思苦虑,孜孜以求,虽历尽千百失败,都不灰心丧气。这是一个人找到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而努力的过程。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成功之境,成功不期而遇,获人之来获,成为拥有创造成果的幸福的人。这也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苦苦寻求和努力,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或领悟后的心理;这时候,世俗目标是否达到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灵魂的解放和心灵的归属。这里说的就是顿悟?#65310;��谝唤锥危�诙�锥蔚目嗫嘌扒螅�髡吣苡米蠲骺斓挠镅裕��挛锪徵缣尥傅谋泶锍隼矗�肴缣斐伞U馐弊髡叩男那榇锏搅宋抻�⑽弈睢⑽尴病⑽抻堑木辰纾�竦昧酥腔邸!爸诶镅八�О俣取保�泶锪恕盎邸钡难扒蟮募栊粒�拜肴换厥祝�侨巳丛诘苹鹄簧捍Γ�北泶锪酥腔鄣亩傥颉J�嗽诩杩嗟难扒笾校�砣豢�剩�楦卸偕��钣锪�椋�辰缦缘霉饣哉杖耍�楸泶锏那呷诵钠ⅲ�馐羌�蝗菀谆竦玫囊恢志辰纭T诘谌�志辰纾��舜幼约捍醋鞯氖�械玫搅司�竦奈考��锏骄�裆系挠湓谩4尤松��跃褪撬狄桓鋈说纳������鼋锥尾拍芑畹猛暾��创蛹虻タ�迹��敫丛樱�缓笤倩毓榈礁�卟愦蔚募虻ァ?
第四,“隔”与“不隔”的问题。王国维对于“隔”与“不隔”问题说道:“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他认为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词是不隔的。他指出: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与隋代诗人薛道衡的“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此亦如是,即一人一词论。又举出欧阳修的《少年游》咏春草的上半阕说:“栏杆十二独凭春,晴必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眼前,因此便是不隔。在王国维看来能照实写出自然美景的,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的就是“不隔”。这种自然之物或事不掺杂诗人的主观色彩,能以真实的具像展现出来它本身的面貌,让客体看后就能在脑海中产生具像的事物的,没有一种象纱的感觉的就是“不隔”。而对于欧阳修的“谢家池上,江掩浦畔”。则认为是隔。又说姜夔的《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拔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总的看来,王国维认为的“隔”就是指创作主体(作者)将所看到的事物透过自己的性灵感受,用语言文字表述,传达出来,使得审美客体(读者)与创作主体的作品之间产生某种能够联想的空间,从而使得作品有一定的内涵,因此有种隔纱看物的感觉。这一切恰恰也体现中国人所讲究的那种含蓄的美与直白的美。
在王国维这位有大家风范的评论家看来词与人生一样,都应当有一定的“意境”有较高的格调,那就需要诗人在意境上多下功夫,达到一种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的效果,否则也不能称得上是一流的作者。
无论怎样,在我看来王国维这位承前启后的作家,真的很让人佩服,尤其是对古代文论这方面评析的精辟、恰当。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不但全面,还具体、系统的举例,深感其对文学的认真,严谨的程度。与此同时,他还开辟了一条文学写作的路径。以及为中国美学开启大门,被誉为“中国的康德”。从而可以看出王国维的“意境说”确实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指明了道路。同时也为失意的人指明了人生的理想之路。

我也要那个西方艺术史的读后感

品读西方艺术史
关于西方艺术史,尽管不少老师多次强调它对于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夯实美学基础的重要性,遗憾的是大学课堂并未讲授,我只能自己到文艺书厅翻阅那些精美的画册,感叹于《泉》那样优美的裸体绘画,还有出土的断臂维纳斯、恢宏的罗马斗兽场、巍峨的哥特式教堂,等等,都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因此常常神往像叶芝那样《驶向拜占廷》:“那不是老年人的国度。青年人/在互相拥抱……我就远渡重洋而来到/拜占廷神圣的城堡……请尽快把我采集进永恒的艺术安排……在金树枝上歌唱/一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情/给拜占廷的贵族和夫人听。”

一、寻找西方艺术史

我一直没有系统读过西方艺术史,因为书架上的教材、读本大多被翻得残旧难看,还有一股难闻的尘味,我屏住呼吸翻了几页,见理论太多、插图太少,就兴趣索然,宁愿继续去翻看提香笔下的那些健硕裸女。作为一个刚满18周岁的成年男子,知慕少艾,却未谙女体,此时与其说是欣赏西方艺术,不如坦白招出自己好奇的性心理。
欧洲的天才人体画家们常常将仙女绘成专食人间烟火的欲女,如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让美神成熟的裸体斜躺于榻上,两眼含着渴望、期待、挑逗、茫然和无所谓的神情,既像思春的贵妇人,又像淫荡的妓女,仿佛在等待着情人或顾客的来临。那时我听说过一点古希腊艺术的知识,就以为表现性与肉欲是西方绘画的主要特点,却忽视了提香在维纳斯后面画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双膝下跪似在祈祷,代表了画家的某种宗教情怀。对此画的理解,要将诱人的肉体和背后的祈祷联系起来才算完整。
若干年后,我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版本,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的《西方艺术史》,图文并茂,几乎每页都有艺术作品的插图,看起来清爽多了,唯一的缺陷是理论诠释过于简略,许多地方看起来似懂非懂。幸好我曾零星看过一些艺术赏析的书,所以勉强能接受。
此书由四名欧洲学者编撰,原名“The history of art”——艺术史。这种欧美中心论的治学方式钩起了我心理的一点不快,毕竟书中只有欧美的艺术,相信译者看了也有这种感觉,所以转译为《西方艺术史》。

二、文艺复兴之前

西方艺术起源于何处?文艺复兴期间有一幅名画叫《维纳斯的诞生》,刚从海洋泡沫中诞生的维纳斯站立在一只蚌壳上,两位风神把她送到岸边,时辰女神拿着花斗篷前来迎接,天空下着玫瑰花雨,海面微微泛起波澜。这大概就是艺术诞生的隐喻。
神话传说、祭祀、狩猎、性爱、生育、史前洞穴……沿着时间的脚印巡礼西方艺术,可以发现法国拉斯科洞窟的原始绘画也充满了抽象、象征的意味,令人想起印象主义和现代的某些画风。
尽管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等地中海沿岸地区都对西方艺术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无疑是伟大的古希腊文明。希腊人除了给我们留下动人的神话故事,还有雅典娜、宙斯、赫拉和巴底农等立柱式的神庙,因其对石材的广泛应用而保存长久;至于人体艺术,他们更是鼻祖。在中国人在艺术创作中羞涩地隐藏起自己的胴体时,他们很早就提出人体的最佳比例:身高7至8倍于头长;并奉献出了《掷铁饼者》等大量完美的裸体雕像。即使在希腊化时代,也有一只极其帅气的亚历山大大帝头像,实在想不到他就是那个曾经纵横欧亚大陆的军事统帅,和神话中的阿喀硫斯一样战无不胜,可惜英年早逝。希腊时代的人体艺术品,无论男女,在体型、气质方面都达到了无可企及的美境。
罗马帝国的艺术承自希腊,但《披甲的奥古斯都皇帝》繁琐的衣甲抑制了人的生命力,自以为是的领袖架势已显造作,美感远远逊色于希腊裸男。中世纪无论是拜占廷、罗曼还是哥特艺术,除了建筑风格尚可欣赏之外,那些神祗和人物画看起来很气闷,这是欧洲的阳萎期,而同期的唐朝诗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唱响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

三、文艺复兴之后

直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才使西方艺术重新勃起。达芬奇、提香、波提切利、米开朗基罗等天才重拾希腊精神,将西方艺术提升到了新的层次。《蒙娜丽莎》不必多说。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也是世界艺术史罕有的杰作:大卫这个《圣经》里的英雄充满自信地站立着,向人们展示了他的健美身材,左手拿石块,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面容英俊,双目有神,英姿飒爽,身体中积蓄的强大力量似乎随时要爆发,代表了伟大的人文主义精神。此雕像的复制品至今仍屹立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市政广场,原件则在博物馆严加保存。可惜书中仅选了多纳太罗的《大卫》雕像,虽然也不俗,但比米氏差了一个档次。
文艺复兴向前演变,就产生了“巴洛克”、“罗可可”等术语。前者原指形状不规则的东方珍珠,后词义变宽,表示思想和表达方式的独特、个别、任意性,在艺术创作中表现为对感官、喜庆、浮华和激情的突出。后者原指对岩洞、贝壳和钟乳石的模仿,后被引入室内装饰,日益走向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世俗化。这个时期的西方艺术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等宗教建筑和巴黎贵族的沙龙以及装饰豪华的宫殿,还有伦勃朗的自画像。
伦勃朗有画自己的嗜好,共画了近百幅,我看到的是他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的三张自画像。青年时期他身穿华丽服装、意得志满、嘴唇充满肉感,看起来玉树临风,可以想像他应是一位风流才子。中年时期他眉宇显出疲倦,衣着朴素,已经发福,人到中年百事忧,看来他也难免俗。老年时期他穿着尊贵的服饰,胸前还挂着类似怀表的饰物,清澈的眼睛透出哲学般的深思,嘴角的撇起和隐隐的微笑表示自己已经世事洞明,看清楚了就无所谓。人生的三个阶段,在此得到了充分概括。

四、19世纪的西方艺术

19世纪最先出现的是新古典主义,《马拉之死》、《荷拉斯兄弟的宣誓》等作品告诉我们艺术辞典中离不开责任、宏伟和庄严等词。油画《马拉之死》表现了马拉这个法国大革命的重要领导人刚刚被刺的惨状:被刺的伤口和染红了浴巾的鲜血,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纸条。作者以触目惊心的画面来表现了古典主义的献身精神。《荷拉斯兄弟的宣誓》以罗马历史上的英雄荷拉斯三兄弟向老父亲作出征前的宣誓,表现对国家的忠诚和荣誉感,而旁边妇女们的哭泣哀叹强化了他们刚毅神武的英雄形象。
对于浪漫主义,我们首先要记住雨果的名字,他从理论上阐述了浪漫主义,并在文学和绘画等方面作了重要探索。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闻名于世;画作《涡石灯塔》以拟人化的手法将灯塔塑造成了为浪漫主义狂飙大声疾呼的旗手。还有载入过中学历史课本的《自由指引人民》(作者:德拉克罗瓦),画中自由女神敞胸露乳、高举旗帜带领革命者向光明前进,非常激动人心。德拉克罗瓦的另一幅画作《萨达纳巴尔之死》表现了国王在围城内准备与所有财宝、骏马和女人一起自焚殉国时的情景,火红的宫床、绸缎、缰绳、辔饰、长幔,国王的眼光从上方倾斜而下,右下角的妇女惨遭割喉,整个画面惊心动魄,具有巨大的艺术爆发力。这幅画就像德拉克罗瓦在日记写的那样:“色彩就是眼睛的音乐,它们象音符一样组合着……无法达到的感觉”。
此后的现实主义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平民的普通生活,如米莱的《捆干草者》、莱勃尔的《教堂里的三个女人》等。库尔贝的《画室》应是代表作。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画作:“这幅画分为两个部分,我处在中央,正在作画;右边是所有股东,也就是说朋友、艺术界的工作者和爱好者。左边是另一个平凡生活的世界,普通百姓、悲惨的人、穷人、富人、受剥削者、剥削者以及靠死人生活的人……一名女裸体模特儿站在我椅子后边。” 这幅画极具象征性,画中的画家仿佛就是圣父,用他的画架分开了善恶,进行着最后的审判。
最令我震撼的是其后出现的印象主义。摄影技术揭示了表象的多样性和直接捕捉真实感觉的重要性。印象主义更强调画家的主观感觉和捕捉瞬间的的能力,他们确信风景是依时刻、季节、气候不同而变化的,这种短暂、瞬间的诱惑把他们引向逐渐消逝和无穷无尽的艺术幻想。一般认为这一画派的奠基人是马奈,他的《草地上的午餐》把全裸的女子和衣冠楚楚的绅士画在一起,愉快地聊天、聚餐,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率真、自由的世俗生活方式的向往,其鲜艳明亮、对比强烈的画法是对传统的突破。
“印象派”一语由莫奈的《印象,日出》所引发,他描绘了法国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早晨的景象:一轮红日投射在海上,海水被染成淡紫色,天空微红,水波淼淼,摇曳的小船朦胧模糊,人影依稀可辨,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等若隐若现。这来临自他从一个窗口凝望产生的瞬间印象,笔触大胆新奇,开创了一代画风。
梵高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斯通的《梵高自传》已有具体描述。他不是正宗的印象派,但却是真正的天才,就是普通的向日葵也被他画出了生命的真谛。欣赏那幅不朽的画作《向日葵》,可体会到画家像熊熊火焰一样炽热的激情和旋转不停的运动感,还有单纯强烈、粗厚有力的色彩对比,那种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充分体现了他心灵的震颤和激情。这时的向日葵不再是静静的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喷发的生命体。他画的草鞋、工人等也闪烁着天才的光芒,流露着悲天悯人的情怀。
与印象派相关的大师还有高更、塞尚等。

五、现代艺术的困境和嬗变

20世纪是工业化集大成的时代,钢筋水泥成为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建筑在强调美观的同时,更具实用性和世俗性。欧式高楼大厦随全球化走遍世界,五大洲处处皆是,这在城市化的中国尤为泛滥,造成诸城的千篇一律。而我喜欢的经典之作如悉尼歌剧院和贝聿铭为卢浮宫入口处设计的金字塔等在国内非常罕见。
在都市森林中,在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中,在意识形态的幻变中,艺术亟需变革。受到象征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等各种思潮影响的毕加索开辟了立体主义的新天地。过去的画家都是从一个角度去看待人或事物,所画的只是立体的一面。受X光透视等现代科技启发,立体主义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事物,他们从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多个角度去观察,把几个侧面都用并列或重叠的方式表现出来。毕加索在《阿维尼翁的姑娘们》中,把五个裸女的色调以蓝色背景来映衬,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没有远近的感觉,人物是由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右边两个女子的面孔酷似非洲的硬木人面具,右下角的女子双腿分开令人联想起性和生育,画面下方还有几只水果,充满象征和暗喻,至今仍是个未被说明的秘密。这反映了20世纪现代艺术的特点:作者只提供一个空间和可能性,让读者参与创作,主题在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中产生(甚至,根本就是无主题)。
康丁斯基更将现代艺术引向了大抽象,使人们对事物外表的的审视转变为“内部参与”。他的作品《带黑色的弓形,154号》中,特定的主题和视觉的判断都消逝了,只借色彩和形状的搭配营造出一种猛烈冲突的动势和紧张,令人想起世界大战或罢工。《白线,232号》以一种松散和气氛性的手法来处理的,色块被一种强烈的直线条图案和规则的曲边所强调,也许想表现宇宙空间和星系的相互作用。
随后的艺术家们越走越远,那些奇思妙想的几何造型和极度抽象的色彩组合令人越来越费解,艺术家企图突破传统,却越来越陷入迷宫,超现实主义、行为艺术……五花八门的术语掩饰不了审美的混乱,至少我对这阶段的艺术并不喜欢。当然也有些艺术家在回归传统,关注现实,以简洁的象征来表达主题,但成就与前两个世纪尚有差距。
至于互联网时代的艺术,读图开始优先于读文,声光特技和电脑制作的发展使创作变得更含混,一切尚在嬗变中,我混乱的脑袋尚未清晰,无定的寻觅中只能欣赏当下和回眸以往。
霜冷长河之际,缪斯也无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什么意思呢?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意思是:天地具有伟大的美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四时运行具有显明的规律但却无法加以评议,万物的变化具有现成的定规但却用不着加以谈论。

出处:《庄子·外篇·知北游》,作者: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周;《知北游》是《庄子·外篇》中的最后一篇,也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篇,对于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也较为重要。

原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

释义:天地具有伟大的美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四时运行具有显明的规律但却无法加以评议,万物的变化具有现成的定规但却用不着加以谈论。圣哲的人,探究天地伟大的美而通晓万物生长的道理,所以“至人”顺应自然无所作为,“大圣”也不会妄加行动,这是说对于天地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

扩展资料:

《庄子·外篇·知北游》的简介:

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等诸多方面。

主要内容是包括:全生保身,逍遥无为。全生保身是道家学说的中心问题,庄子对此作了系统的论述。他认为,人既不能表现得有用,又不能表现得完全无用,要“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更重要的是,要追求精神自由——逍遥无为。逍遥无为,是全生保身的最好形式或最高境界。

与道为一。道是道家学说,也是庄子哲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庄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大地万物的本根,道没有具体的规定性,亦无差别对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子·外篇·知北游

应该如何赏析散文

不知道该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不知哪个是中心啊
 怎样欣赏散文?我在漫天雪论坛也遇到一些网友也经常提出这样的疑问,即怎么样欣赏现代散文?笔者结合网络散文写作和欣赏实践,谈点体会,仅供参考.
  看到一篇散文,写篇读后感还可以,如果人家提出要你欣赏一下,可能就作了难.因为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一片茫然.是欣赏他的立意,还是欣赏它的结构?是欣赏它的语言,还是欣赏它的气质?是了解它的创作技巧,还是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总之,欣赏有许多方面.如果是一篇短而浅的散文,全面地谈谈也未尝不可,但如果是一篇有份量的名篇佳作,或者是一部散文集,如果全面地欣赏分析,没有宏观的把控能力,可能就要感到吃力,甚至于写出来自己不满意或作者不以为然.
  我要告诉读者的是:以我多年从事理论评论工作的经验来看,如果不是受人之托非要就一部散文集做评论,我还是建议,要把你读一篇散文之后印象最深的一点生发开去,写成一篇欣赏散文的短文.也就是说,攫取一个方面,或者是立意(主题),或者是结构(包括开头结尾各个层次的安排等),或者就语言谈点观感.因为这是你可以并且有能力把握的小题目,是散文的一个侧面,抓住这个侧面,就可谈深谈透,把握实质.我在评论陈翰乙杂文帝王系列时,就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抓住帝王系列这一部分,从而作出中肯的分析和论证,并给予方向性的指点.在评论米奇诺娃的那本散文集时,尽管我是从宏观上谈她散文创作得与失的,但我还是就语言这方面谈得最多最细最透,也最容易打动读者.
  在这里举个例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名篇佳作,而金志华在写赏析时仅仅抓住散文在结构与语言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加以分析评论,因此就被编进了《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文章开头,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朱自清写这篇散文的历史背景,是1927年作者极其苦闷时,寻求超脱和自由的心境下出去走走,在月光下看到荷塘而缘情写景的.评论文章第二部分着重分析结构上的安排,中间三段怎么样写荷塘月色之美,然后介绍内外结构的均衡安排,形成一个圆型结构.然后又介绍这篇散文在语言上的特色,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更有精心练句用词.
  欣赏网络散文,其实还是美学范畴,是一种审美活动.就是说,你对一篇散文或一部散文集读后,就感受美的地方发表评论,它是不是美的,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写得这样美?这是一种以散文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特殊思维活动,也是沟通作品与读者的桥梁和途径,同时更是一种再创造.好的鉴赏文章本身也是艺术品.从欣赏主体即评论者来说,需要有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生活经验.只有经验过的东西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其次,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一位哲人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缺乏应有的艺术情趣和修养,就难以找到欣赏作品的途径.有些读者在一片叫好中感到茫然,谈不出哪里好来,就说明这种缺少艺术修养的情况.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谁要想作出伟大作品,他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教养,才可以像希腊人那样,把琐碎的实际自然提高到精神高度.欣赏亦如此,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功.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它做的标准,估价不至于过高,而是恰如其分.
  欣赏散文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一是看立意如何?即有没有真知灼见,独到的思想内容,奇特的人生感受,深沉的生命追问,自然个性的张扬.好的散文一定是立意新奇、思想独到、个性突出,有着深刻生命体验的.反之就不是好的或优秀的散文.还是那句话:散文谁都会写,写好不容易!二看散文的构思技巧如何?有人概括为“新、奇、巧、妙”四字,也不无道理.一篇散文,特别是司空见惯的题目或题材,别人都写过,比如生命啊、幸福啊、人生价值啊、理想啊等等.如果你在结构上没有新意,很可能就会落入旧巢.欣赏者就可以从这里发现问题,越是老题目,越要看有无结构上的新奇巧妙.三是看意境创造.因为散文是造境的艺术,它不同于小说,看有没有故事,人物刻画怎么样?散文主要看意境,一篇散文能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就是对文学史的贡献.四是看语言特色.有没有语言特色,是衡量一篇散文成不成功的标志.成功的散文往往是语言上有特色的,能不能创造出独特的散文语言风格,也是衡量散文好或差的重要标志.我在评论米奇诺娃散文时,就抓住她在语言上的创造和特色进行评论,别的不是没有价值,而是语言有独特的价值.这就是我的发现.罗丹在《艺术论》中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就是性格和表现.”要善于发现散文语言的含蓄美、音乐美和智慧美.由于散文是介于诗歌与小说的文学样式,因此,在散文里读出诗意,特别是那些散文诗,更应该是美的语言.同样是叙述一件事或故事,散文也与小说不一样,小说平铺直叙即可,而散文却要求叙述时带有感情和节奏,要朗朗上口,要有诗意.所以,大家看于坚等人的散文好,好在哪里?在语言.他们原来都是诗人,后来转写散文,就把诗歌语言带进了散文,于是有了诗意:悦耳动听,节奏明快,抑扬顿挫.因此,有人主张,年轻人要想学散文,最好先从写诗练起,诗写好了,再写散文就得心应手.其它的方面,比如作者思维、写作背景、反映内容等,都可以在欣赏中一并了解,不是重点,有的评论者甚至于不去过问那些.(文章阅读网http://www.sendfon.com/)   欣赏与批评有没有区别?有的.欣赏是批评的基础,批评是欣赏的升华.凡是读散文者,都在欣赏,;有的只是欣赏,而不发表高见,即不对作品品头论足;有的在跟贴中说一两句观感,有的则诉诸文字,写出读后感或欣赏文章.所以,欣赏是大众的、普遍的、低层次的文学活动.而批评就不一样了,批评是在欣赏的基础上,对作品做出判断和评价,从而揭示作品的客观价值帮助和提高欣赏者的鉴别能力.不但要肯定优点和成就,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出缺点和失误.这就需要批评着把读者的欣赏观感集中起来,集思广益,做出正确判断.因此,批评不但引导读者欣赏,还对作者有益,能帮助作者总结成功与失误,提高创作水平.

体裁是什么意思

很多种吧。
包括:记叙文、抒情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
  (一)、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1、记叙文的分类
  (1)从内容及表达方式分:
  ①简单记叙文
  ②复杂记叙文
  (2)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分:
  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②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
  ③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④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二)、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和事理的成因、功过的一种文体。
  1、说明文的分类
  从说明对象(内容)分
  ①实体事物说明文
  ②事理说明文
  ③科学小品文
  从语言表达方式分
  ①平实说明文
  ②文艺性说明文
  2、说明文的特点
  (1)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2)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
  (3)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
  (三)、应用文
  应用文是一种切合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的实际需要,具有一定格式、篇幅短小、简明通俗的实用文体。
  1、应用文的种类
  (1)书信类
  一般书信、专用书信(感谢信、表扬信、慰问信、介绍信、公开信、证明信、申请书、建议书、倡议书、
  聘请书)、电报、汇款
  (2)笔记类
  日记、读书笔记
  (3)公文类
  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等十三种
  (4)宣传类
  广告稿、演讲稿、板报、新闻、通信、产品说明书
  (5)告示类
  启示、海报
  (6)礼仪类
  请柬、祝辞(贺信、贺电)、唁电、唁函、
  (7)契据类
  条据(收条、借条、领条、欠条、请假条、留言条等)、合同(协议书)、公约、
  (8)传志类
  传记、地方志、家史(校史、村史)
  (四)、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方式,通过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1)、议论文的分类
  按内容目的分:
  ①一般性政论文
  ②评论
  ③杂文(随笔、杂谈、笔记)
  ④读后感
  按论证方式分:
  ①立论文
  ②驳论文
本文标题: 美学大辞典读后感(我也要那个西方艺术史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665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藏在大自然的古诗词风景篇读后感(藏在大自然的古诗词的观后感怎么写)法的故事读后感(法律的故事 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