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点绛唇读后感(阅读点绛唇宋词赏析)

发布时间: 2024-05-24 01:40:3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6

宋词欣赏《点绛唇·感兴》,《点绛唇·感兴》这首词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雨景,含蓄地表过了用世的抱负和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愁闷。下面是我整理的...

宋词点绛唇读后感(阅读点绛唇宋词赏析)

宋词欣赏《点绛唇·感兴》

  《点绛唇·感兴》这首词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雨景,含蓄地表过了用世的抱负和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愁闷。下面是我整理的宋词欣赏《点绛唇·感兴》,欢迎浏览。

  点绛唇·感兴

  宋代: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栏 通:阑)

   译文

  雨绵绵,恨意难消,云层层,愁绪堆积,江南景色,依旧被称为上好美丽。水边村落,湖畔渔市,袅袅升起一缕孤零零的炊烟,那么淡,那么细。

  一行长途跋涉的鸿雁,在那水天相连的.遥远的天际,远远望去,款款飞行,好似列队首尾连缀。回想平生事业,此时此刻,凝视征鸿,谁理会我凭栏远眺的含意!

   注释

  孤烟:炊烟。

  行如缀:排成行的大雁,一只接一只,如同缀在一起。

  凝睇:凝视。睇:斜视的样子。

  会:理解。

   赏析

  此词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唯一的传世之作。这首词是王禹偁任长州知州时的作品。

  起首一句“雨恨云愁”,借景抒情,借情写景。云、雨并无喜怒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不尽,分明是恨意难消;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郁积着愁闷。即使是这弥漫着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旧是美丽的。南齐诗人谢朓《入朝曲》写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王禹偁用“依旧”二字,表明自己是仅承旧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上片煞拍写的是: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但如此佳丽的景色,却未能使词人欢快愉悦,因为“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古人心目中,由飞鸿引起的感想有许多。如“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这里,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知县。这小小的芝麻官,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一样展翅高飞。最后,王词将“平生事”凝聚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之中,显得含蓄深沉,言而不尽。

  这首词艺术风格上一改宋初小令雍容典雅、柔靡无力的格局,显示出别具一格的面目。词中交替运用比拟手法和衬托手法,层层深入,含吐不露,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从思想内容看,此词对于改变北宋初年词坛上流行的“秉笔多艳冶”的风气起了重要作用,为词境的开拓作了一定的贡献。

一首词-点绛唇-请品评

点绛唇 愁郁冬初,西风紧迫长烟卧。地寒难坐,看到晴空破。 残月楼边,相侧孤星佐。浮光挫,夜天如磨,静待时间过。如果有发音的错误请指出,我是按词韵用韵的
我看过很多宋词,很少有用韵这么整齐的。我觉得宋词的美,就在于它的不工整,它的错落有致,这是一种令人出乎意料的美,只有这样的美才能让人常记于心。你的词让人看到了太多刻意雕琢,显得不自然。

阅读点绛唇宋词赏析

   点绛唇

  宋自道

  山雨初晴,余寒犹在东风软。满庭苔鲜,青子无人见。好客不来,门外芳菲遍。难消遣。流莺声啭,坐看芭蕉展。

  《点绛唇》词牌常抒愁怅、叹惋之情;是词亦借景遣怀。“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清·李渔《窥词管见》)。

  上片写景、乃述人们对春暖微寒之感受。“山雨初晴”,绵绵山雨刚刚停歇,天空才放晴。尚觉“余寒犹在东风软”,东风因略存“余寒”,吹拂得柔弱无力。其中“软”字形象贴切,同于李商隐《无题》诗所言“东风无力,”并与“山雨初晴”“余寒犹在”相辅相成,这样也就点明了季节。紧接两句“满庭苔藓,青子无人见”,将笔触移至词人山居之所,其地苔藓已遍生于庭前,说明早是人迹罕至,唯词人独居于此。而“青子“即未熟未黄的梅子,本合抛青梅为戏之意,犹言与斯人曾有无猜情爱;然而却“无人见”,不胜怅惘,并与前面“满庭苔藓”相呼应,便暗示自己如今孑然一身之状。从全句看,无疑是对恋人昔日相处的美好怀念,以及对眼前独自孤寂度日的哀叹。

  下片则将情景交互融汇,承接上片,更进一步倾吐胸中愁闷。下片首句“好客不来”,这是对上片“青子无人见”之呼应。次句“门外芳菲遍”,又着力渲染出居处山花遍野、芳香四溢的美景,但是如此好景却落得个“好客不来”,无人相与分享,心中自然难免郁愁倍增,自然也就更“难消遣”。全词歇拍二句“流莺声啭,坐看巴蕉展”,既是惆怅的无奈心情的展现,又是独居生活的真实写照。“流莺声啭”是与“芳菲遍”共存的`美妙春色,中国古代诗家词客常用莺声增加春之动感,并借此与人物心境相对照。宋朱淑真《眼儿媚》中即有“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之句,言本来是悦耳的婉啭莺鸣声对感伤之人来说乃是唤起春愁之由,“流莺声啭”句亦秉承此意,与之异曲同工。而“坐看芭蕉展”中之“芭蕉”也是词人之惯用形容情人一方之物,多与“丁香”对。如唐李商隐《代赠》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便写相思之情,亦兼所怀者而言。此处因无奈生出的“坐看芭蕉展”,眼中芭蕉虽展,而心中愁结却未得展,隐含着无限的感伤和寂寥。

  此词委婉含蓄,情寓景中,情景相融,不失为深具意境之作。

宋词:《点绛唇》有何含义?作者:王禹苒

注解
点绛唇·蹴罢秋千》赏析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戋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赏析一】 此词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象燕子一样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妙在静中见动。“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在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反用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 【赏析二】 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她这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中的早期作品。 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和李煜《一斛珠》中的“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样,成功地写出了少女的情态。同时,李清照这两个短句还生动地表露了少女的内心世界。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这和欧阳炯《贺明朝》中的:“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晃冲之《传言玉女?上元》中的“娇波溜人,手捻玉梅低说”,都有类似之处。这和今天现实生活中,年轻的姑娘以摆弄辫梢、手绢等,来掩饰她的害羞、紧张也是类似的。至于“回首”,那也和欧阳炯《南乡子》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的“回顾”,李珣《南乡子》中“玉纤遥指花深处,争回顾,孔雀双双迎日舞”的“回顾”一样,虽然它们所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感情,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是以简单的回头看的动作,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心活动的。李清照这两个短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对来人打搅了她自由玩乐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搅她的来人是谁,她要看看把他弄得那么狼狈的是谁,是什么样的人。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这种思想感情,就其内容来说,远远超过了这一生活侧面的描写。 在李清照之前,虽然绝大多数词都是写妇女,但是,能够描绘出妇女的形象,并写出妇女的内心世界,而且有一定意义的却不多。李清照这首《点绛唇》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逼真,不但有心理描写,而且有一定的深意,的确是一首写封建社会的少女(词人的自我写照)的好作品。它和李清照的著名词作《一翦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完全可以媲美。
本文标题: 宋词点绛唇读后感(阅读点绛唇宋词赏析)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643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暑期读后感(暑期征文读后感)重返哥廷根的读后感(重返哥廷根读后感3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