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论 读后感(日本历史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4-05-23 10:10: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9

真日本的读后感,日本,作为东亚的一个小岛国,在很远的古代似乎从来没有登上过历史的舞台,似乎从来没有把他和帝国联系起来。,相对于在中原的...

日本论 读后感(日本历史读后感1000字)

真日本的读后感

  日本,作为东亚的一个小岛国,在很远的古代似乎从来没有登上过历史的舞台,似乎从来没有把他和帝国联系起来。

  相对于在中原的秦帝国、汉帝国、唐帝国、蒙古帝国来说,他只是作为一个悬居海外的藩属国存在,一直持续了几千年,似乎也就这样了。虽然曾经多次来到中原交流学习,但似乎也没有大的动作。但是提起大家都不愿意想起的近代,令中国人都十分痛恨,一个弹丸小国居然可以把当时的中原地区欺负成这样,这样实在令人胆寒。日本好像一个隐忍的武士,卧薪尝胆几千年,一鸣惊人,在当今世界发挥这样重要的地位,无人撼动。

  说起日本,大家都会想起在夕阳下用日本短刀切腹自尽的武士,亦或是纷纷扬扬的樱花,这本书中反复强调樱花是日本武士的花,是男人的花,坚毅,果敢,凄凉。他说日本的武士魂,武士最好是在纷纷扬扬的樱花下死去。传说樱花最初只有白色,是自尽的武士的血染红了樱花,形成如鲜血班的樱花。

  每当我在影视作品中看到日本人被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总能看见他们在自尽前骄傲的视死如归的表情,好像在这一刻,他们就完成了武士该做的事—光荣的战死。我们不能理解他们在死前的从容和惊人的爆发力,赌上所有的一切,拼死一战的决绝,在临死前给对手致命一击。反观中国的有些人,在被抓的时候只有弱弱的.举手,然后用祈求的眼光看着别人,希望放过他。我当然不是说带有崇洋媚外的话,也许这是不同的思考方式。

  至少我们不懂他们,这样一来,从很远时候形成的优越感就丧失了,一直以大人自居的中国,居然不懂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或许日本人真是徐福的后代也说不定,但是文中说的日本语的语法跟中国差太多,他们习惯把宾语放在前面,跟中国是完全不同的语系,至于日语中的汉字,也许是长时间地学习中原文化,揉入了许多的汉字而已。

  至于日本的大和民族,我当然不敢说我懂,一个外人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懂得一个民族的性格。他们是一个特别细致的民族,什么都有很多规矩,很多的程序,即使是住在茅草屋里,吃饭的程序也不能少,开饭前总能听到他们说:“我要开动了!”他们把唐朝传过去的茶文化发展到了极致,每一道工序都在很认真的在做,而中国人大多数人是牛饮,是为解渴。

  大和民族也是好学的民族,这从很远的唐朝就已经很明显的,在近代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当黑船事件发生后,意识到自己的差异马上就改正,大刀阔斧的,从政治、经济到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相比较中国的改革,慢慢的尝试,先迈出一步,试试深浅,踏实了才敢迈第二步,日本真是大手笔,但是我不禁在想,日本恐怕是现在少有的几个别人插不进去脚的民族,固守着应以为傲的武士魂,固守着老房子,在这本书中提到日本的建筑,哪怕是在大城市也很少见到像上海这样高楼林立的境况,与其说他是固执,还不如说他是偏执呢!

  根据资料显示,许多外国人都喜欢和日本人交谈,他们总是彬彬有礼,是个非常好的倾听者,好像几乎从来不在外人面前发怒,在他们面前,你总会有种高高在上的错觉,但是你从来都猜不透他们心理真正在想什么。另一方面,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及在战败后还总留有隐患,同样在二战中的德国现在基本上没人再提他,但是我们好像总在担心日本,害怕他有一天突然发动战争,毕竟这与他一贯的手法相同。

  虽然同为黄种人,但是我们却一直猜不透日本想干嘛,而且就现在来看好像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更容易懂,所以在不懂别人是怎么想的时候,千万别自作聪明以为猜透了别人,这样反而容易让别人看到你的弱点。

岩松看日本读后感

  篇一

  感觉像个小学生或中学生命题作文似的,想起了当年被老师逼得焦头烂额半夜游魂在客厅想第二天参加作文大赛参赛题材的某个晚上了~~~~

  事出偶然,办公室的网络连接两天断网,加上一向白痴的某人竟然赶上在这个节骨眼休假,导致联网希望变的越来越渺茫,岩松看日本读后感。反正我不是一个人战斗。总会有人急的,咱不急。

  说了这么多废话,最终要说的就是,因为,1,断网了2,手头没有需要急于处理的工作。

  跑去阅览室找本杂志,花花绿绿的CANCAN太刺眼,跑去AV中心找个电影,目标忒明显肯定会引起鬼子侧目。不得已抽出这本不起眼封面的《岩松看日本》,一溜烟儿跑回座位打发时间去了。

  看了几眼,浑身不舒服。我呢一向是能够以影画方式了解某事的话就不倾向选择用文字方式去了解。也许楼下那几张《岩松看日本》的专辑会出乎意料的好看呢?总之,这书,实在是不怎么样。。。。

  现在我还没有看完,举两个印象深刻的例子,一个是P2~3出现的“我们下榻的酒店”。我们下榻??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自己说自己下榻的。是我太孤陋寡闻的吗?我寻遍网络未果,但是从google出现的例子来看,的确“我们下榻”的说法,但极少。我仍然固执认为用于第一人称肯定是错误的。

  第二个是P60讲述转战大阪取材相扑选手的环节。莫名其妙的在讲述前插入一个莫名其妙的花絮,说他的同事赵海燕过安检时因为腰带有个大金属扣的原因导致报警器一直在响,不得已把腰带解了下来,大家看后哈哈大笑~~

  不莫名吗?还是我理解能力太差?这个小花絮跟大阪相扑有关系么?还是说这本书就是个流水账啊?

  看到80页左右的时候,我准备放弃了。觉得这类电视解说的文字版,不深入、太浅显,叙述的基本上都是一直以来都为人们所熟知的日本的情节,比如相扑、比如垃圾分类等等。当然,应该因为我是学日语的,我了解这些知识,而这本书针对的是不接触日语日本人的大众,所以内容上讲目的'在于普及知识。但即便成功达到了这个目的,文笔也太不过关了。采访渡边淳一的环节除外。这个环节肯定是翻译过来的,所以貌似还比较有深度。

  篇二

  这本《岩松看日本》的书大部分是在坐地铁和公交车的时间里看完的,比我计划要看完的时间早了不少,当然也是sunny催着我快看的缘故。看完这本书,感觉不知该怎么描述,总体认为一个国家就像是一个人,你不去亲身地体会一下,想通过电视或者报纸来观望,终究是不能了解清楚地,就好像一个人你没有很深入地交往,是没有办法真正看清楚他的本质。还有就是一个国家是由很多面组合起来的,所以有时候没有绝对的真理与对错,就像一个多面体,只有全部感觉之后,才能有一个真实的总体的评价。

  我只能是记录几点对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节点或者说画面来陈述一下了:

  1、关于防灾,无处不有的国民意识。日本是一个处于地震带上,所以地震频发的国家,所以他们从小就教育和培养小孩的危机意识和应急意识,每年3月初的第一周是日本的全国消防周,每一所中小学都会举行一次和地震火灾有关的预防和宣传活动。而且日本还有很多的防灾生活用品店,里面各种各样的防灾急救用品是应有尽有,读后感《岩松看日本读后感》。而且每个家庭都有备有一个急救包或者紧急时候需要用的包裹,等真的发生事情了,拿着就去避难室躲避起来。而我们这方面确实挺欠缺的。

  2、关于环保和垃圾处理:在很多城市,家庭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有的已经细分到17类了,比如说瓶类还要分为无色瓶、茶色瓶、其他瓶等,这些垃圾被分放在不通的袋子里,而且一周只回收两次,固定的垃圾有固定的丢放地点和时间。她的垃圾处理厂外部看上去像一个安徒生童话里的美丽庄园,内部又像一个儿童科技馆,所以处理的工序都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可以让来参观的儿童直接看到整个过程,还建有一个关于环保的科普观摩走廊,不仅美观清洁,而且各种关于环保的科普动漫琳琅满目,很受儿童的家长的欢迎,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观念。

  3、老年人的问题:在日本很多老年人退休之后,还会自己出去工作,比如出租车司机中几乎看不到年轻人,这个目的有很多种:第一,有事情做,有利于健康‘第二,感觉被社会需要,心理上更自信。而且很多城市都有这种老年职业介绍所,是免费服务的,政府掏钱。我想这个在中国还很难形成,那么多年轻人还没活干呢,另外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老年人就应该休养生息,都干了一辈子了,该歇一歇了,谁知一没事干,一歇,很多病就找上门来了。

  4、细节决定品质:转述一下书里的话,在日本无论是2个人还是200个人,只要去做同一件事情,肯定都会规规矩矩地排起队,绝不会有人上前插队;乘上下滚轮电梯时,所有人都会站在一边,留出另一侧让他人行走,绝不会并排站立;交通拥堵时,看不到开车的人会抢道并线,或者按汽车喇叭;无论有什么约会,都有准时到达,从不迟到;虽然很多人吸烟,但街上看不到一个烟头,抽烟的人自己都会备一个小小的便携式的烟灰缸,将烟灰弹在里面,用完合上后再装进衣袋里......

  前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这样说:中国人有大局观,擅长宏观思维,从官员一直到退休工人、出租司机,都能谈论一番国际国内大事,但中国人没有谈论和琢磨小事情。小细节的习惯,这一点与日本人正好不同,日本人很少谈论宏观问题,他们的思想大部分都集中在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做精。所以中国人自古读书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热衷于谈论甚至争论政治大事”,而日本人平时想的和说的大多是怎么做菜最好吃,怎样洗衣最节水,怎么用车最省钱,怎样干活最有效等。中国人做事情常说的一句话是“差不多就行了”,恐怕日本人是不敢说的,他们是差一点都不行。

  5、几个生活场景:每天坐地铁上下班的人很多,但秩序井然。车厢里都非常的安静,没有人说话,更没有人使用手机,接手机也到车厢结合部,甚至还有女性专用车厢;在一个城乡结合部的地方,一个废庙旁边的简易厕所,发现有刚换不久的新手纸,洗手的时候发现洗手池是马桶的水箱盖,这样,洗手的水又流进马桶的水箱,水资源就这样被循环使用;过街红绿灯真的起作用;服务业的人员是真的为您服务,那谦卑和顺从的态度甚至有时让你不自然起来;几乎每一个残疾人的设施都被很好地维护着,而不是被占用......

  这样的场景需要我们一点点去体会,也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去实现,建设一个良好的文明国家实属不易,那句话说的真是很有道理,当每一个中国人都很文明,素质很好的时候,才可以说是中国真正强大的时候,国民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点点地去完成和提高,我希望那一天不会来的太晚。

日本历史读后感1000字

第十一小学 李云龙
  读了《日本侵华战争史》这本书之后,我感受到了当时的日本军人的可恶作风,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军民顽强的战斗意志。  
  自1937年7月7日泸沟桥事变后,日本军队分兵多路,从东北三省进入中原大地,中途遭遇到的国民党军队根本没有抵抗,主动放弃了自己的阵地,许多老百姓都遭到日军的杀害。在国家兴亡危在旦夕之时,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到抗日前线进行战斗。经过了八年的艰苦奋斗,日本侵略者签定了无条件投降书,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在1年后,日本远东军事法庭审判了六名处于绞刑的甲级战犯,他们分别是:东条英机、坂垣征四郎、木村兵次郎、土肥原贤二、广田弘毅和武藤章。其他的日本战犯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已经痛改前非了。  
  我非常佩服我们共产党的战士们,他们不屈不挠,奋战了八年,不仅把日本侵略者彻底从中国赶了出去,而且从一支弱小的部队发展成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从一支仅有五万之众的小部队发展到几百万人的百万雄师。  
  我也想成为解放军的一员,像四十多年前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和解放军一样,保家卫国,为国家贡献出一份力。

日本沉没时的场景读后感

最好有描写日本地震和海啸时的场景描写 (我是在学校看的)
改编自日本著名作家小松左京的同名灾难小说《日本沉没》的电影剧情,从科学家在深海研究开始,他们发现日本附近海沟出现了异常活动,经过系统分析,得出的结果是:日本附近海沟发生了地壳变化,日本列岛将会在一年内沉没。科学家全力以赴,用超级强劲炸弹炸断4000多米海底的一段地壳层,希望可以阻止日本沉没,日本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将国民运送到其他国家,部分政客在危机前面麻木不仁,消防员勇敢地拯救受灾的难民……
首先,日本只有三十七万平方公里,但却有一亿二千万人口,单靠本国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足够的,而面临人类有史以来的巨大灾难,日本陆沉就不单止是日本人的事,是全世界人民的事,国际社会伸出援手,是很自然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日本政府的外交努力下,在联合国“援救日本特别委员会”的统筹下,各国共同拯救日本人,有序地将日本人撤出日本列岛,这是一场大规模的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行动。
其次,电影着重表现灾难的镜头,对岛国人的心态表现出来的却是不冷静,不理智。电影还重点提到了对经济的打击,各个国家在抛售日元。。。试想一下,抛售日元的行为在这个灭顶之灾到来的时候是必然的事!如何去救国民或自救才是重点。我们知道日本由于常常地震,所以忧患意识特别强,应付危机也应当非常冷静。而小说重视刻画,当日本首相向国民宣布,日本列岛将于一年(电影说是五年)内沉向海底时,小说是这样描写国民心态的:“全世界为之震惊的同时,日本国内却出乎意料的平静……,“回家去”,是人们的脑子里共同转着的唯一念头。当每个人都面临着对自己作出安排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必须与家人团聚,然后从长计议。”电影表现出来的却是争先恐后逃命,离开灾难之地。当然也有爱国行为的出现,我不知道是否导演刻意去做对比,还是其它原因。这一点让人看得有点摸不着头脑。
很多时候,我们都一直把那个不太友爱的邻国称作“小日本”,可是这个领土狭小的国家拍出来《日本沉没》电影,可以很好印证他们的忧患意识。日本这种忧患意识的渲染、灌输由来已久,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经常向国民提出日本存在的危机,诸如列岛沉没论、资源匮乏论、生存危机论等,以激励国民奋发图强不甘落后的忧患意识。日本的忧患意识中存在不必要的过度抑郁及排外情结,有的甚至成为日本当年走上战争道路的间接诱因,这当然是不可取的。但日本在“崛起”——经济发展“又好又快”时,往往少见热火朝天的宣传阵仗和大张旗鼓的自我颂扬,反而是愈加冷静、谨慎的自省与忧患。这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可能这就是日本经济不断克服种种困难,在历经“日元贬值”、“泡沫破灭”、“平成萧条”等之后,仍能保持自身优势的原因之一。
日本国民是具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民族。 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扎进了每一个日本人的心,留在他们的血液里。是日本崛起的源动力。当日本“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时,民众反而冷静自省和谨慎忧患,毫无崛起之声,无疑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上世纪70年代,正是日本战后崛起、第一次超过所有西欧列强,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之时,日本举国却并无“崛起”言论,反而大谈“沉没”。
日本的忧患意识主要是来自文化传统的忧患意识。日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大量吸收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例如孔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教诲等,使日本人受益极多,非常推崇,即使在环境好转时也不会轻易丢弃。
忧患意识这本是我们文化的精髓,却可以深深的扎根于他们的文化之中。可我们确漠视他。这可是要吃苦头的。
实事求是,冷静自省,埋头苦干时,这个民族就会有起色、有出路、有发展。日本近在我们身边,是中国发展最好的一面镜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是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这种意识源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的规律性。忧患意识的可贵就在于,能够从承平中预见危机,从有利中发现不利,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古往今来,多有哀兵胜利之师,也不乏骄兵惨败之旅;多有负重奋起之邦,也不乏逸豫覆亡之国。历史的经验表明,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是发展顺利的时候,越要增强忧患意识。

求《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李御宁 读后感

求求各位大佬了
这本书针对的读者是日本人,甚至是日本学界。成书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经济突飞猛进的时候。在这之前,欧洲殖民者发现日本之后,一些探险者就写过日本的一些特性,他们的视角当然是欧美视角。欧洲人不了解东方文化,把东方文化的一些特性误认为是日本的特性(日本人用筷子,欧洲人用刀叉)。奇怪的是,日本人全盘接受了欧洲人的论点,并在日欧对比的基础上研究日本文化……李御宁教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研究日本的特性应该将日本和韩国进行比较,因为韩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相似。他的观点非常新颖,虽然未必尽善尽美。
整本书的主题都凝练成一个非常简洁的“缩”字,再从“缩”的视角上去剖析去反证整个日本文化。关键是,缩小确实是日本文化的一大特征,甚至连日本人自己都没有发现。当泡沫经济出现,日本人饱受“失去十年”的滋味时,再读李御宁当初提出的观点,叫好像预言一样。这是《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在日本畅销的关键原因。
接下来讲讲让我觉得“不舒服”的原因。
之前说过,李御宁教授的观点未必尽善尽美。其根本在于——忽略了中国对日韩两国的影响。日本和韩国文化相似,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邻居,源自中国的先进技术、思想等先后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古代中国对于日韩而言,地位不亚于现在的欧美国家。文化输出过多时(汉字、服饰、节日、宗教、儒家文化……),日渐侵蚀固有文化,导致他们都不把中国文化当“外国文化”,也就成了李御宁教授口中的“东亚国家共性”。
当我看到“发明用筷子吃米饭的是中国人和韩国人”时,我第一反应是“棒子又来插一脚”。文化共性变成“文化争夺”,比如:韩国寺庙中出土了一份佛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韩国学者借此发表文章说“印刷术起源于韩国”。打脸的是,这份佛经上有六个武则天创造的字,并且在女皇退位以后就不再使用,偏偏韩国的“专家”们还是一口咬定“印刷术起源于韩国”……鉴于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对第一章尤其厌恶。甚至在谈论很多日韩文化时都要特别加一句“起源于中国”。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被李长声调侃为“祖上也曾阔过的中国人”。
为什么李御宁教授这种重量级学者对中国了解这么少?我想答案还是在个人的背景中。李御宁出生于1933年,这时的中国已经被列强们任意“捏圆搓扁”,内忧外患不断。曾经的“天朝”在工业文明中惨败,无疑加速了日韩接受西方文明的进程。中国对于日韩的影响已经是遥远的过去,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至少在改革开放前,中国文化在亚洲都非常没有存在感,地位可以说是一落千丈。
本文标题: 日本论 读后感(日本历史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631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成了个隐身人》读后感(隐身人读后感200字)人鱼少年读后感怎么写(《人鱼》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