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读后感怎么写(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四第二章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4-09 22:04:3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8

《亚里士多德论同情》读后感同情是降临到我们或我们所爱的人头上而产生的痛苦。这一定义似乎过于似自我为中心,有些让人不舒服,但我们应该知道,亚里士多...

亚里士多德的读后感怎么写(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四第二章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论同情》读后感

同情是降临到我们或我们所爱的人头上而产生的痛苦。这一定义似乎过于似自我为中心,有些让人不舒服,但我们应该知道,亚里士多德写作《修辞学》的部分目的是教读者如何调动听众的情绪。他的以下观点仍然值得我们关注:同情来自于对于痛苦是每个人生存中不可避免的经历的基本认识。

可以把同情定义为一种由于落到不应当遭此不测的人身上的毁灭性的、令人痛苦的显著灾祸而引起的痛苦情感,同情者会想像这种灾祸有可能也落到自己或自己某位亲朋好友的头上,而且似乎近在眼前。非常清楚,一位将会产生同情的人必定是样一种人,他们觉得自己或自己的某位亲朋好友有可能遭受某种灾祸,这种灾祸就如上述定义中所提及的,或者与之类同或近似。因此,那些彻底绝望之人不会有同情心,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承受了天下的一切灾难,再也没有什么灾祸可以承受的了;那些自认为极度幸福的人也不会有同情心,他们有的只是傲慢心,因为他们既然自认为已经获得了世间的一切善事,当然会认为不可能遭受任何灾祸了。那些自认为有可能遭遇不测的人是那些已经遭遇过灾祸而又幸免于难的人,那些年老德高之人,因为他们具有见识和经验;那些孱弱之人,特别是较为懦弱之人,或者是那些受过教育的人,因为他们具有理智;也是那些有父母双亲、子女及妻室的人,因为这些人与他们息息相关,而且有可能遭受上述灾祸。或者,他们也是那些没有体验过阳刚之激情的人,如没有体验过愤怒和失控的人----那些人是不管将来怎样的,以及那些没有体验过暴虐的人---这些人同样不会去想将来会遭受什么灾祸,只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人才会有同情之心。那些处于极度恐惧中的人也不会有同情心,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被恐惧之情牢牢控制住了,便不再有怜悯之情。那些认为世界上还有贤明之人的人也会怀有同情之心,因为若是认为这世上已全无好人,那么就会认为所有人受苦受难都在情理之中。总之,仅当人们忆及这样的祸事曾经在自己或自己的亲友身上发生过,或者预期在将来祸事还会重演时,他们才会产生同情之心。

亚里士多德对我的启发

近日,集中看了一些中外教育家的思想和论著,好精彩,好丰富,好感触哦!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打小就常听到,但没有细细了解过他的思想和教育贡献,直至近日看到他的简介才敬佩得五体投地。他需要读多少书,有多少智慧,才会成为这样了不起的集大成者呀!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人,是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吕克昂开办了一所学园。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经济学、政治、修辞、自然科学、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的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科学、政治和玄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西方的教育思想有着深刻印象。

这样对人类的贡献很大,这样的人生有意义,这样思想和主张在当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牛!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四第二章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从部分开始研究整体) 讨论涉及国家-城邦的目的、起源,产生、衰败及保全的原因、政体分类、变革、维持,理想城邦构建、公民教育。 他认为: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人参加各种层次的共同体都是为了对至善生活的追求。 伦理学研究个人至善的学问,个人的至善生活离不开城邦。 政治学高于伦理学,伦理学属于政治学。 第二卷阐述各种政体兴衰的得失、 提出理想的政体模式--中产阶级占主体的共和制。公元前4世纪,希腊城邦没落社会动乱,贵族和平民、奴隶和奴隶主矛盾。他认为,社会动荡和混乱源于非正义(不公道、不平等)。在本来应该平等的公民之间产生不平等就导致不满,产生斗争。 认为。富人的寡头政权压迫穷人。为调和矛盾,适宜的政治理论,====中庸之道。找一 贫民掌权排挤富人。个力量“中产阶级”。他认为中产阶级不会像穷人和富人那样,会减少竞争。 主张通过公民教育和培养实现城邦生活的完善与和谐。 三种途径:---使人变得闪灵。本性===习惯===理性 他认为最优良的城邦,公民的善和城邦的善是一致的。认为最优良的城邦中的立法者可以通过立法和教育来培养或培训公民的德性,使公民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一致,最重要的是对城邦的少年儿童进行教育。 1. 家庭---城邦的起点 他认为,人们建立最崇高、最有权威的共同体或政治共同体,目的在于追求至善。 通过要素,研究城邦。 人们组建家庭是为了生活需要多个家庭为了获得比生活必需品更多的东西而联合形成村落。村落越来越大,形成城邦。(自然形成) 城邦在本性上优于家庭和个人。 强调“德性”。人一出生就有德性,若为了目的而无德性,就会成为最邪恶残暴的动物,充满淫欲和贪婪。 1. 家庭要素 他认为,在本性上不属于自己而属于他人的人,就是天生的奴隶,是他人的人。 有人天生治于人,有人天生治人。被统治者越优秀,统治的效果越好。 灵魂以专制来统治肉体,理智依法或君主式统治欲望。 他说:“那些较低贱者天生就是奴隶,做奴隶对于他们而言更好,就像所有低贱的人应当接受主人的统治一样。” 使用奴隶与使用家畜没有大的区别,因为奴隶和家畜都用身体提供主人的生活必需品。 有人天生就是自由人,有人天生就是奴隶。 法规是一种约定,根据这种约定,人们认为在战争中被捕获的东西应该归胜利者所有。(许多法规谴责)----一个人若具有强权,并恒满残暴,另一个人就做他的奴隶和附庸。这种争论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旨是“公正问题”。 他接受有的人在任何地方都是奴隶,有的人在任何地方都不是高贵的。 家庭统治是专制式,自由民和地位同等的政府是依法统治。 主奴关系符合自然时,他们是朋友且有共同利益。 2.家务管理与财富获取 自然的杰作—人与动物生活方式不同,游牧民族的不同,食物的掠取 3. 致富术 君主有优越陈敏的本性,对臣民的统治是长幼关系和父子关系。 4. 几种特殊群体的政治特性 不同人的德性有质的差别,内在结构不同。他认为“笼统的认为德性意味着灵魂的善良或行为的正当的观点无得,而具体地出各种德行的人,相对正确的多。”---p18 1.城邦的至善不在于公民拥有一切 认为苏格拉底城邦内部一致性不好。认为城邦本质在于多样性,而不在于一致性。一致性会走向自我否定毁灭。“公民间的差异和不同是维持城邦的和谐有序所必需的”。 2.公民共有一切是不现实的 与柏拉图和苏格拉底观点相反,侧重于共有的负面影响。 3. 财产宜私有公用 论述财产在城邦中的分配问题。 个人感觉他十分强调多元化,反驳苏格拉底高度一致。他认为无论家庭还是城邦,他们内部有着一定的一致性,但一致性是有限度的,城邦是多面体。 4. 《法律篇》所主张的政体的不足之处 (法)认为政体介于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之间。 作者认为,这是最糟糕的政体。《法》主张抽签任命官员,结合的,只能强迫富人出席会议,对别的公民不管不问。高等级富人占据优势。 认为均分财产制度不能对窃国大盗起作用。 他认为欲望是无止境的,大多数人是为着自己的欲望或者。所以较为明智的做法是通过教育,教导那些高层人士要有知足之心,与此同时对卑贱的人要分配公平,以消除其不满情绪。---p32 5. 希波达莫斯的政体设计及不足之处 6.斯巴达政体 奴隶不满,管理问题。妄自尊大为所欲为。谋害主人。 妇女放纵。穷奢极欲。导致斯巴达成为“重视财富,受女人支配的国家。”---好色,好战的国家。 财产制度,贫富差距极大 公民生育 检查制度—检察官员来自平民,平民中选出,饥寒交迫的人可能滥用职权。但也给了普通贫民分享权力。安抚了平民阶层。 长老制---跟不上时代,贿赂,拉票产生。 君主制度—世袭制度—供餐制度,极度贫穷的人无力担负。(本意平民)相反效果,还会被取消公民资格---p38 法律制度 财政和税收体制---财库亏空,对外征战,对城邦构成威胁。 7.克里特政体 公民无需缴纳供餐费,来源公共收入。节约,男女分居,鼓励男子相互为伴,节育。他们喜欢拉帮结派。 8.迦太基政体—比较偏向平民制度,也有时偏向寡头制 与前两种有很相似。有人认为是历史上最好的一种,没有发生过大的动乱,没有产生过暴君,一直很稳定。君王制度更加优良,是按照公民的意见从各个有名望的家族中挑选出的贤者,没有简单长幼被尊的限制。 他认为这样的从贵族制向寡头制的政体是错误的,及时是因为考虑到了财富问题的重要性,允许用钱买到像君王和将军这样的高级行政长官也是不光彩的事。承认==财富比德性更重要。会导致唯利是图,职务上的便利。 认为一个人兼职好几个植物不好。一个人只能专心做一件事,所以要减少兼职现象。 1.公民的本质 他认为公民是参与法庭审判和行政统治的人。他认为尤其适合平民制政体。 2.城邦的本质 认为城邦的政体发生了变化,城邦就不再是原来的城邦了。 3.良好公民与善良之人 好公民同好人或善良人之间的关联。论述普通公民是否应该有与善良公民一样的德性。(做好自己的事,恪守其职,各安其序)。他认为德性可以不同,有很多种。 认为英明的统治者都是善良的、明智的人。不能下结论说,好公民的德性应该同善良之人的德性是同一的。统治者有特殊的德性,即明智。被统治者的个性则是真实的提供意见。 4. 特殊阶层的公民身份问题 公民---特殊阶层,认为他们的地位===工匠不应成为公民,至少在最优良的整体中不应该成为公民。 认为城邦本来就不把所有的人看成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比如儿童和成年的公民身份就是不同的。因为原因未完全获得充分的公民资格。 贵族政体中:公民身份是以德性和价值为依据分配的。 寡头政体中:官职是以财产依据分配的。 不同政体“公民”的组成成分不同,有的工匠可以成为,有的不可以。---个人 认为良好公民的德性和善良之人的德性是否是一回事取决于不同的城邦。只有政治家或有能力执掌政权的人二者是同一的。 5. 再论人的政治性及统治方式---讨论政体的种类,各自是什么,区别 先考察城邦的目的、人的本性和人类生活的统治方式。重申前边观点 政体负责对城邦的各种官职,尤其是最高官职的某种制度设置或安排。政体就是政府。 认为人对共同生活的追求是天生的、必然的。人一定会在共同的利益驱使下聚集起来,在共同体中享受自己应得的美好生活。 统治方式:按统治目的不同 认为没有一个是为全体公民的利益的实现为目标的。 认为凡是富人执掌政权的政体,不管其在城邦中人数是多是少,都是寡头政体;穷人一样。 6.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正义观p55正义观&公正 这两种是实际政治生活中最常见的。讨论这两种政体对正义的看法和由此引发的问题。 “平民政体拥护者认为公正就是平等,但却认为这只适合于那些本应该平等的人,不适合那些本不应该平等的人。而寡头政权用户者认为公正就是不平等,但却认为只适合于那些本应该不平等的人,不适用于那些本应该平等的人。---这样的观点是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涉及自身利益很难有公正的判断,认为人的公正观念是纯洁的,却有意无意收到某些因素的局限。奴隶和别的动物不能组成城邦的原因:城邦共同体的目的不仅是维持人们的生活和分享财富,还以追求优良生活为目的。---特别强调要追求公共的高尚生活。 认为城邦必须是由家庭和村落结合而成,以追求优良的、完美的、自足的生活为目的的共同体,公正就是那些为城邦做出相对贡献比较大的人,在城邦中享有比较显赫的地位。 7.城邦最高权力的归属及其疑难 最高权力无论给谁,都会拥有弊端和问题,甚至法律也有问题。 8. 相对较好的最高权力安排方式 认为不是完美无缺,但有一种是相对较好的,即多数人的统治。认为多数人的统治之所以比少数人最优秀的人的统治优良,因为多数人的智慧和感觉聚集在一起时会比少数人要优秀。贤良之人之所以贤良,在于他能将众人的优点和长处集于一身。汇集。 法律是根据政体的需要来制定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政体,就有什么养的法律,也就是说正确的政体有公正的法律,蜕变的政体不会有公正的法律。 9.政治正义及其疑难问题 政治学追求的善是公正,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在每个人心目中,公正都意味着某种平等。 太优秀的人,有超出常人的品德,法律对之无效,他们本身就是法律。认为这种做法,蜕变政体是为了私利,正确的政体市委了共同利益。 认为优秀的政体,不能产出,而是应该顺应自然的旨意,接受这些人的统治,做他们的新月诚服的臣民。 10. 君主制的种类 11. 论君主制与法治 积聚起来的人得出比最优秀的人和最完备的法律更英明的结论。,群体不易腐败。单独的一个人很容易受愤怒和激情的支配而破坏自己的判断。 君主制:会面临问题,后继者,庸俗,凭借权力扩充武力。 家长制:不合理,凌驾,不自然。城邦应该随着时间推移,根据城邦和公民的新的经验来修改和补充新的法律,使法律的统治能够与时俱进,保持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 认为在能用法律统治的地方尽量实行法律的统治,在法律无法顾及的地方和时候,必需用人来裁决,不是一个人,而是多个人的裁决。 12. 几种政体的适用条件 君主制—如果某个城邦自然而然产生了德性超群、适合成为整个城邦的政治领袖的任务,采用— 贵族政体—如果一个城邦中自然而然地存在大量愿意接受那些德性优异、适合进行政治统治的人的公民,则适合采用— 共和政体—如果一个城邦中,自然而然存在大量既能胜任统治又能受人统治的公民,适合采用— 在某个地方若存在一个其才德远远超出常人的家庭或个人,那么以这个家族为王室或以这个人为君主来组建城邦,对别的公民实行统治是合理的。 认为唯一合理、正义的做法就是心悦诚服的把这种人奉为统治者,并且他们的统治不是暂时的、轮流的,而是无条件的。 13. 最优秀的人应该统治 正确的政体中,遵循的原则---让最优秀的人进行统治(共同原则) 为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人民会让能够胜任的人统治,其余人接收统治。造就最优秀的人—贤良之人,应与政治家或君王所需要的教育和训练是完全相同的。 (最佳政体,怎么样实现) 1.最优秀的政体---之前研究什么是最值得推崇的人的生活。 每个人的幸福与他所具备的德性和实践智慧,以及二者知道下的行事能力成正比。最优良、最幸福的生活对于个人或城邦共同体而言,是具备了足够多的德性,以至于可以做出有德行的行为的生活。 2.个人的幸福与城邦的幸福 最优秀的政体---使人们能够有最善良的行为和最快乐的生活。有人认为从事政治或懂、独裁暴君统治。 3.对两种幸福观的评价 有人认为: 政治家的生活---幸福—权力-善-幸福 政治家的生活—不幸福—自由-对别人发号施令谈不上高尚 4.理想城邦诸条件 条件:公民、政体、疆域---前后 城邦大小取决于公民数量和城邦力量。 法律就是某种秩序,良好的法律必然就是良好的秩序,而过于稠密的人口很难饱和良好的秩序。 大小有度的城邦必然是最优美的城邦。 一个城邦最佳人口接线----人们能在其中自己足的舒适生活并且统治者易于审视和了解他们。 疆域要易于审视,有利于防卫。海军力量要拥有 5. 理想城邦的市民的秉性 说在寒冷地区的人和欧洲各族人生命力旺盛,但思想和技术欠缺,散漫无组织。说亚细亚聪明技术精湛,但灵魂上惰性大,易于受奴役。而希腊人生命力旺盛有有思想,孕育了优良政体。 6. 理想城邦的组成部分和必要条件 组成部分,还可能是粮食,疆土,财产,奴隶。 7. 理想城邦各个阶层的地位和作用 最优秀的政体可以获得最大的幸福,离开德性无幸福 在实行理想政体的城邦中,公民不会过工匠和商人的圣湖,因为这样的生活低贱而且不利于获得德性。并且他们也不应该是农民,因为德性的生成和政治行为或活动都需要拥有多数农民所不可能拥有的闲暇。认为最算的上是城邦组成部分的是武装人员和议事人员,对公共事务和讼案的裁决有重要作用。他们的工作侧重点不同。优良的政体既能让人行使两种职能,也能不在同一时间实现上述职能。职能这方面的人员应拥有财产,担任这方面的都是公民,公民是有财产的人,正如农务必然属于奴隶或野蛮的乡巴佬一样。 注:维护他所在阶层的利益太过,虽然是处在奴隶制衰落的时代,认为理想的城邦应该按他所说的那样选取优秀的人,但不顾社会上另外一大部分的人的利益。谁说奴隶天生是奴隶的。务农者就能被你说成乡巴佬??气愤!8. 理想城邦的公民的德性 幸福本质是德性的完满运用和实现活动。 一个城邦要变得善良,参加城邦政体的公民必须善良。 人变得善良贤明:本性---人、身体、灵魂、 习惯---熏陶。好坏 理性---运用达到良善 9. 理想政体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德性 公民应勤劳善战,谋求和平与闲暇,完成各种必需和有用的事务,更要有不以实用为目的的高尚行为。儿童及应受教育的人都应学习这些道理。战事训练不应以努力那些不该受奴役的人为目的,首要的是应保证自身不被奴役。谋求领袖地位应为被统治者利益着想,不能谋求对所有人专制。丢真正该受奴役的人实行专制。 10. 再论理想城邦的公民的德性 要想获得闲暇所要具备的调价:节制、勇敢和坚韧 “奴隶无闲暇”。那些不能勇敢的面对危险的人必然会沦为入侵者的奴隶。什么是奴隶? 勇敢和坚韧适于劳作,哲学的智慧则适于闲暇,闲暇和劳作都要节制和公正。 你能概括说一下本书中受“德性”都包括什么吗? 公正—节制—勇敢—坚韧—善良—理性 他所说的什么叫公正?奴隶是特殊的一类,对他们有公正吗? 什么是外在诸善? 11. 理想城邦公民的婚配及生育 婚配年龄。女子适合于在18岁左右、男子适合于在37岁左右结婚。 12. 理想城邦的儿童的抚育 远离邪恶 1.每个城邦的立法者最应该关心的是青少年的教育。一切能力的培养和技术的运用都需要预先的训练和适应,德行的运用也是如此。认为城邦的目的是唯一的,应对所有公民实施同一教育。都是城邦的一份子,城邦共同的责任。 2.对城邦青少年的教育的内容要适当 儿童应该学习必需的和实用的事物。认为人的时间学习应当以其目的论高低,当这种技艺学习是出于自身的需求或以培养德性为目的时,可以看做是自由人可以学习的事物。 3.对城邦青少年的音乐教育。 认为今天人们修习音乐是为了娱乐,最初目的是培养高尚。闲暇时人生的唯一本源。 最善良的人的快乐最为纯粹,而且它源自于最高尚的事物,因而显然城邦应该开设一门有关闲暇的教育课程,所以前任把音乐纳入了音乐教育中,他不为了实用,不用为鉴别艺术,不用于像体育那样助于健康和强壮,城邦应该进行一种教育---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必需,而是为了自由而高尚的道德情操(音乐)。 4.教育的内容要全面 勇敢并不意味着残暴,它往往伴随着温顺的、类似狮子的性格。 斯巴达人,超人的不畏艰险的品质,但在体育竞技和战争方面落后。 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事情要做,。儿童,18. 身体的劳累会妨碍思想,思想的劳累会妨碍身体。 5.再论城邦对青少年的音乐教育 为什么不能像斯巴达人对待音乐那样,在倾听别人的演奏中轻松地获得愉悦和鉴赏力呢?斯巴达人不学韵律,但对音乐有着很好的鉴赏力,能判断任何旋律是否得体。 认为心灵的培养,不仅包含高尚,而且包含愉悦,而幸福的心灵就是由高尚和愉悦构成的,因此所有人都认为音乐是最令人愉快的事物。音乐能够时常暂释心头的种种重负,所带来的享乐直抒人们胸意,益处多。人们不仅能从音乐中得到彼此共同的快乐感受,而且可以察觉到音乐对性情和灵魂的陶冶作用。对于城邦公民而言,没有比培养正确的判断力、学习在良好的情操和高尚的行为之中求取快乐更精要的事情了。亲身投入音乐活动的人同不参加音乐活动的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认为青少年对音乐的学习应以他们能达到可以欣赏高雅的旋律和节奏的水平为限。 音乐是如何培养人的德性的?? 认为我们应当杜绝需要专门技巧的乐器和转钟技巧的音乐教育—所谓专门技巧,是指那种旨在为参加竞赛而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技巧。因为参赛者的表演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身的德性,而是为了取悦听众,追求一种庸俗的快乐。 音乐教育中应采用操的情操性的旋律。 首先很重要的是,我们要避免我认为的这两种同样无益的解析方式。第一种是你爱今天随处可见的评论者,多种的新亚里士多德派学者。他们就只是转移我们的目光,不去看亚里士多德想法中刺眼、虽然不讨喜的观点,单纯的认为他好像从未说过或意指这档事,我们要避开这种诱惑。在很多方面看来,他可能在经过喷雾与消毒之后比较易理解。亚里士多德也许会对现代的读者变得比较政治正确。避免第二种同样强大的诱惑,拒亚里士多德于门外,因为他的观点不见容于我们的年代。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给我的启示

一、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1.教育应是国家的事业。亚里士多德把教育和政治直接联系起来,要求奴隶主国家直接管理和掌握教育。2.身心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根据人是由身体(肉体)和心灵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所组成的理论,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从理论上论证了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问题。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表现在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植物灵魂,是灵魂的低级部分,为一切生物所共有;二是非理性灵魂,即动物灵魂,也称意志灵魂,表现为感觉与欲望,是灵魂的中级部分,为动物和人所共有;三是理性灵魂,表现为理智与沉思,为灵魂的高级部分,是人类所特有。这三种灵魂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活动能力的萌芽,具有发展的倾向,但它们的实现全赖教育。因此,他提出与三部分灵魂相适应的三种教育,即发展植物灵魂的体育,发展动物灵魂的德育和发展理性灵魂的智育。在各育的关系上,他认为要发展感觉、欲望,必须首先发展身体;而要发展理智、沉思,又必须先发展感觉的欲望,这种身体、感觉、理智的发展顺序是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的。因此,他把体育放在最前面。其次是道德教育。最后才是智育(包括美育)。他把人的理智的充分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3.教育年龄分期及其教育。亚里士多德是最早依据人的“自然”,即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划分教育年龄时期的思想家。他把教育年龄分为三个时期,即从初生到七岁为第一个时期,七岁至十四岁为第二个时期,十四岁到二十一岁为第三个时期。同时,还详细论述了各个时期教育的具体内容。二、关于启示:每个人对于思想家的理论有不同的看法,对每个人的启迪也不尽相同,所以,“对我的启示”还是请你自己针对以上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作出自己的评价,应有你自己的想法。在此提一点建议:你可根据亚里士多德体、智、德、美各育和谐发展以及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不同教育这两方面结合目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实际进行论述。

物理学史读后感

  物理学史读后感(一)

  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研究的是物理学发生、发展的规律,说明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体系的酝酿、产生和发展的辩证过程。它是一座知识财富的宝库,不仅展示了物理学理论形成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且深刻的揭示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它也是一块精神财富的宝地,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升华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此同时,物理学家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高尚品格,也给后人增添了无穷的榜样力量。物理学不仅以其知识、方法和思想极大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在更广阔的领域深刻的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学习物理学史就是为了了解物理学所走过的道路,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更有效地应用和发展物理学。过去很多人总是在说以史为鉴,但我们认为对物理学史的学习仅仅以史为鉴还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更应该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以史为器去发展、去创新。物理学史和自然科学史告诉我们,历史上的一些发明、创造并不是前人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往往是前人研究方法、思维特征的重现,并且它更是螺旋形上升的。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教育,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教益,从而感悟科学方法,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必然选择。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述物理学史的作用:

  一、感悟科学方法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物理学方法论的发展史,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宝贵的理论成果,更留给后人值得深思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发展的历史证明,每一次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往往都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而新的科学方法又反过来促进物理学的发展。

  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机械运动是力学中最直观、最简单、也是最便于观察因而也最早得到研究的一种运动形式。然而,和物理学的其他部门相比,力学的研究却经历了更为漫长的过程。从古希腊时代算起,这个过程几达二千年之久。只所以会如此漫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缺乏经验,缺乏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也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代人类历史上少数百科全书式的大哲学家,而且是通过观察自然,运用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方法试图解释自然,奠定物理学思想萌芽的人。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观察和思辩的层面上,致使像力是维持物体物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等错误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但是,伽利略没有仅仅停留在逻辑思辩上,而是继续做了斜面实验。他发现,落体的速度越来越快,是一种匀加速运动,而且加速度与重量无关;他还发现,斜面越陡,加速度越大,斜面越平,则加速度越小,在极限情况下,斜面垂直,相当于自由下落,不同物体的加速度是一样的。当斜面完全水平时,加速度为零,这时,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就应该是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斜面实验表明,物体运动的保持并不需要外力,需要外力的是物体运动的改变。伽俐略最终用理想实验由斜面的情形推到自由落体和水平运动的情形。

  伽俐略逻辑推理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为后人找到了研究物理的正确科学方法。从此,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已经出现(伽俐略语),物理从此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纵观物理学三百余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实验在检验已知理论,探索未知规律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687年,牛顿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就已经正式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可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798年,英国科学家卡文笛许利用扭称这一巧妙的实验装置测出引力常数后,万有引力定律才得以全面的展示在世人面前;麦克斯韦对电磁波理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并以一组简洁的数学方程把电磁波理论概括得十分优美对称,但当年却难以令人信服,直到二十多年后他预言的电磁波被赫兹的实验所证实,他的学说才成为举世公认的电磁理论基础;1905年,爱因斯坦用光电子假说总结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之间长期的争论,能很好的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但是直到1916年,当密立根以其严密的实验全面地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后,光的粒子性才被人们所接受……可以说:实验,只有实验,才是物理学的基础。

  将物理学史引入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得其精髓,有所借鉴。

  二、提升人文素养

  物理学史是一部人文史,物理学家们在从事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座道德丰碑。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人文素养,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都会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格的完美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牛顿是经典物理的奠基人,但他却谦称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居里夫妇是镭元素的发现者,然而他们却没有居功自傲,镭只是一种元素,它属于世界所有,科学应当为大众服务,它应当属于全人类。她说过的这句话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物理学史也是一部美学史,对称、和谐、统一等美学要素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导向作用。当先人们对天体的运动还充满着神秘与未知时,却能直观的感受到其运动轨道应该是圆周,因为圆是美的。物理之美是直观的,比如彩虹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物理之美也是深刻的,电荷之间的引力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都遵循平方反比率,电子绕核运动的模型和星体之间的模型相仿等等无一不显示着物理学深刻的统一美。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广泛联系的科学。它可以揭开大千世界的奥秘,使学生志向高远,憧憬未来,本应该是学生最为钟情的一门课程。然而,有时它竟成为学生最为头疼和恐惧的课程。这不能不说是单一课程目标与僵化教学模式的一个苦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充分重视物理课程中的人文素养资源,坚持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焕发物理课程的魅力。

  三、培养创新意识

  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怀疑、批判、求真、创新的发展史。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展现物理学发展的历程, 展现在这个历程中,物理学家们对真理的追求,不同理论观点的冲突、纷争与批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怀疑和批判精神对于科学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特征。

  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到牛顿惯性是物体的根本属性;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从热质说到能量说;从光的微粒说、波动说到波粒二象性和光子说,物理学史展现的.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知识,呈现出人类对物理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过程既突显了科学家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怀疑的创新精神,同时也隐喻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无止境的,从而深刻的促进着人们的思想解放。

  19世纪末,物理学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几个主要部门——力学、热学、电磁学以及光学,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应用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这时一部分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已经发展到顶,伟大的发现不会再有了,以后的任务无非是在细节上作些补充和修正,使常数测得更精确而已。然而,也正是这个时候,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导致了电子的发现。X射线一旦发现,立即取得了广泛的应用,迅速打破了物理学界沉闷的空气,极大的促进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更深入、更广阔的天地,从而揭开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序幕。

  物理课程不应该把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擦去,不能被公式和逻辑的面纱掩盖。把动态的、进化的物理学理论异化为机械的公式、定律,繁、难、偏、旧的习题呈现给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是司空见惯的。其结果必将使学生对原本不断深化的物理学理论教条化、神圣化,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丧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极好机会,模糊了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

  现有的物理知识,都是人类与物理世界的长期对话中,经过无数的曲折与反复,进行抽象概括而获得的。只有考察物理学的过去,才能理解它的现状,把握它的未来,对物理学史相关知识的探究,必将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物理学史读后感(二)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及其行为和运动的科学,是最早的自然学科之一。物理学的发展是很久远的,自古以来时间最长的也就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经典物理学,其主要研究的方面是力学,光学和天文学的研究。也正是这些方面,让物理学家们探索了相当长的时间,从人类的文明开始,人们就开始关注世界上事物的发展,从刚开始的额懵懂,到逐渐的了解,这其中有着怎么样坎坷曲折的道路,无数次的错误,无数的物理学家为之奋斗终身,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的就是获取真理。

  没有探索就没有发现,没有大胆的打破传统的思想,就不会有新的理论的诞生,或者是对旧的理论的改正,正如伽利略一样,正是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敢于挑战人们所信奉的真理,才使得他获得了真理,站在了物理学的巅峰之上。自古,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就一直被人们信奉为真理,他提出:重的物体和清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是一样的。这被人们当做真理传承了号几个世纪,可是,当伽利略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着是个错误的时候,他勇敢的提出来了,通过比萨斜塔的实验,他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正确,证明了本有的真理,打破了巩固人们思想的错误理论。

  科学的发展是很漫长的,其中,也是要付出许多沉痛的代价的,在宗教的束缚下,在上帝与地心说的统治之下,哥白尼和布鲁诺是何等的不畏权势,勇敢而大胆的相信自己的真理,并不断的向人们宣示这真理,在被宗教迫害,逼迫其放弃自己的真理而服从宗教的通知的时候,他们毅然拒绝,终为自己所信奉的真理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可是日心说在后代终于还是被证明是正确的,从而被世人所接受。

  发展的事物总是那么的坎坷,可是科学的探索是没有尽头的,在经典物理以后,继而发展起来的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现在人们经常耳边能听说到的原子物理学,这时的发展也是一样那么的不顺利,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总是不相信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所描述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可是,不管刚开始人们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态,最红人们所接受的都必须是真理的,因为没有任何食物可以战胜得过真理。但是真理的诞生却是要靠我们很多人的奋斗才能产生的。

  物理学史读后感(三)

  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我看来,要想完整表达物理学史对我们学习的要求,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带着兴趣去学某样东西的时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学史记载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不论是否喜欢历史,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因为孩子最早的认知就是从故事中体味和形成的。以故事的形式讲历史学生更易接受。

  2、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物理学史中描述许多科学家善于从不被注意的一些平常现象中细心地观察与思考的事例。比如伦琴一生在物理学领域中进行过大量实验研究工作,一次实验中,他偶然发现包有黒纸的底片被曝光,但他从没放弃过着一个细小现象。正是他从这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使他发现X射线从而获得诺贝尔奖。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史知识的过程中便可认识到注意观察和认真进行实验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有意识的观察,亲自动手实验,逐步培养勤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受益无穷。

  3、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质疑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和批判的精神。科学史上大量实例表明,不囿于传统理论和观念,还迷信权威和书本,是科学创造的思想前提。众所周知,在爱因斯坦之前,洛伦兹和彭加勒已经走到相对论的大门口,只是由于未能摆脱绝对时空观的束缚,才没有最终迈进相对论的门槛。正是由于爱因斯坦抛开了绝对运动和静止以太的观念,并深刻地审查了同时性概念的物理学根据,才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引起了人类时空观的巨大变革。

  4、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学习物理大师的科学方法和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

  物理学研究中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理想过程、理想实验、运用了观察和实验,类比和联想,猜测和试探分析和综合,佯谬和反证方法,科学假设方法等等,物理学史中有大量的生动事例说明科学大师们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取得重要成果的过程。利用这些事例,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方法的教育。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伽利略用归谬法驳斥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伽利略指出:如果从塔上落下来两个同体积的球,其中之一不另一个重一倍,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重的不轻的快一倍。如果将两球绑在一起,重量之和大于重球,下落速度应该比重球快。但如果两球是独立的,他们应该比轻球快,比重球慢。一件事情却出现两种结果,证明理论有误。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过程中,设法用真实实验来说明,设想了大量的理想实验,理想模型,成为物理学史中的一朵奇葩。

  5、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服务于物理知识的掌握。

  任何理论的建立都不是某个人突发奇想而出现的。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有的需要一个人一生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善一套理论。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这部巨着总结了力学的研究成果,标志了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是天文学、数学和力学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牛顿创造性研究的结晶。但是这些成就并不能只归功于牛顿一人,因为在牛顿之前就有很多科学家在这方面做过大量有成就的研究,并取得大量成果,这位牛顿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资料方面的基础。牛顿在一封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人们通常认为他指出的巨人是伽利略和开普勒。其实他完成的综合工作是基于从中世纪以来世世代代从事科学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

  6、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科学精神。

  所有的科学家,都不能脱离他所在社会,他首先是一个社会人,然后他才是一个科学家。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遥想两千三百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物理学的概念以来,物理学真是历尽荣辱兴衰,但最终冲破了神学的桎梏。在科学的海边探望的孩子牛顿,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三百多年来,物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以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休戚相关的学科。物理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发展动力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类对真理的非功利追求上,正是这种非功利的追求给人类带来最大的收益。它的发展从来就对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动力便是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精神的典范和集中的反映就是现代物理学。以现代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精神,是人类进步的一面旗帜,它将高高飘扬在未来的岁月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科学家的优良品质,刻苦学习,向科学的高峰勇敢地攀登。

本文标题: 亚里士多德的读后感怎么写(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四第二章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951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古诗读后感小报(《古诗词》读后感)热爱生命 读后感 1000字(食指的《热爱生命》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