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作品读后感800(《韩非子五蠹》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4-01 11:00:0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0

《韩非子五蠹》读后感????????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事因于世,备适于事。韩非认为时代不同,社会情况随之变化,政治措施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他...

韩非子作品读后感800(《韩非子五蠹》读后感)

《韩非子五蠹》读后感????????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事因于世,备适于事。韩非认为时代不同,社会情况随之变化,政治措施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他反对儒家的法先王,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反对儒家宣扬的仁义,主张以法治天下。他从当时的实际出发,用社会发展的观点阐述其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由于时代的局限,他的有些说法缺乏科学的依据,有的带有严重的片面性。如把架木为巢、钻木取火的功绩完全归于个别圣人,而无视广大人民的实践经验在创造发明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又如说古代“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显然不符合历史实际。由于古代生产力的低下,财不是“有余”;原始共产社会解体之后,各部落之间不是“不争”,而是斗争日益剧烈。又如他认为疏导江河,只有在“天下大水”的“中古之世”才有意义,后世兴修水利却成为可笑的事,这就把问题说得太绝对了。再如他强调“不法常可”,因而反对尧舜禹汤文武等老一套的政治措施,这是正确的,但把过去社会的一切全盘否定,忽视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有继承过去文化中合理因素的方面。至于把“商工之民”作为“五蠹”之一,其错误与偏颇,是更容易看得出来的。
本文在写法方面,具有如下特点:
一正反对比。阐述总论点和分论点,都运用这种方法。如将古人让天子、今人重县令的情况相对比,将山居谷汲者以水作节日礼物与泽居苦水着相对比,将“饥岁之春”与“穰岁之秋”人们对食物的不同态度相对比,用以论证“事因于世,备适于事”的中心论点。接着对比周文王与徐偃王都行仁义而结果相反的情况,作为“世异则事异”的论据;对比舜舞干戚与公共之战的不同情况,作为“事异则备变”的论据。通过各种正反事例的比较,辨明是非,剖析利害,充分论证社会情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政制措施必须适合变化了的社会情况,否则就会招致失败,甚至遭亡国之祸。所有各种对比,都为的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治“当今”之国必须弃仁义、行法治的政治主张。、
二 围绕中心论点,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论证。开头从正面举例,说明古代圣人为人民兴利除害,都切合当时要求,而分析却从反面进行,指出“当今之世”称颂古代圣人,一成不变地效法他们,那是令人发笑的荒谬,由此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中心论点。为了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又用守株待兔的寓言说明食古不化者的愚昧。以上为第一个层次。然后分析古今情况不同,人们对待财物、权势的态度因而不同,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分别论证上述观点。为了增强说理的通俗性,再就条件不同的人处理水和食物的不同态度,从世情方面进一步论证“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的观点,接着又援引史实对“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论点分项进行论证,把道理说得更加全面。以上为第二个层次。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作出“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与气力”的论断,把“事因于世,备适于事”的论点具体化,随即对这个论断正面进行阐述,提出治国应崇尚实力的观点。以上为第三个层次。这样逐层分析,使论述条理分明。揭示论点的语句反复出现,点明了几个层次的内在联系。每个层次,每个方面的论述,又都以批判儒家提倡的仁义不足治“当今之世”为前提,而以实行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为归宿,全文用丰富的材料(有传说、历史、社会实际、寓言等),从各个方面(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措施、不同结果等)由表及里地反复进行分析、论述,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在批驳谬误的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说理周密,逻辑性强。

向韩非学习作文800字

向韩非学习作文800字
《中华五千年》这本书记载了一位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儒家学者、思想家、文学家,他就是韩非子。
――春秋战国时期,韩国是个小国家――在战国七雄之中,韩国最弱,又邻近秦国,饱受威胁,加上韩王懦弱,政权落入重臣之手,形式十分危急。
这就是韩非子生活的背景。
可韩王瞧不起韩非子
――韩非子屡次上书韩王,提出救国大计,却患有口吃的毛病。一次,他面见韩王,提出自己的想法,韩王却不耐烦地说:“你说话都结结巴巴,还能有什么妙计?!”
韩王还真是糊涂,俗话说,人不可貌相,韩非子是来帮你的,你怎么能这么说?!虽然韩非子有点口吃,你也不至于这样吧!
韩非子不知是听了韩王的话觉得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是怎么,从此,他发愤著书,将自己的感情舒散到文章内。
――从此,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书,共十余万字。
韩非子你好厉害竟然写出了这么多书,让我不得不佩服。
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子,
――秦王说:“我若能会见这位作者,和他交流谈论,便足慰平生了”
秦王对韩非子的态度,让韩非子的同学,秦国丞相李斯十分嫉妒,于是他背地里说韩非子的坏话。
这个李斯,还是韩非子的同学,难道你不觉得羞愧吗?!
后来,韩非子被李斯陷害入狱,李斯怕夜长梦多,拿来毒药让韩非子服毒自尽。韩非子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将这样结束生命。公元223年,韩非子服毒自尽了。
韩非子的治国方略《韩非子》一书,在文学史上可称得上是议论文的典范。
而李斯,也因自己的儿子造反,被开刀问斩了。
让我们为这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儒家学者叹息吧!

韩非子读书笔记(六)

一、外储说左上
1、经一

韩非说,明主不应该听别人意见的时候只在欣赏说话人的口才,观察人的时候,不应该赞赏行为远离实际的作风。他还举了几个例子,都成了经典,如秦伯嫁女、买椟还珠。都是典型的舍本逐末,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在的例子。

墨子造木鸢,在韩非看来,还不如别人用一根木棍做车轴有用。因为他精心制作三年,飞一天就坏了,而车子却可以装很多东西,用很长时间。这跟老子说的大巧若拙十分契合。
2、经二

这里韩非开始“骂人”了,真正有了“争鸣”的意思。他说惠子、墨子的言论都只是画策,没有用处;庄子之类的学说,都是不切实际的鬼话(皆鬼魅也),太大了,不切实际;务光、介子推、田仲这类的隐士都是瓜皮(原意是实心葫芦)。

说宋人用“白马非马”辩论让稷下的无数能人辩士都无话可说,但骑白马过高速公路(关)的时候,还是要交税。

说只要箭头锋利,闭着眼睛乱射也能射中小东西,但这不能说明你技术高超,因为让你睁开眼睛,一定射不到同一地方。这就叫“有度难而无度易也”,有个考核的标准才能看出来水平。所以不能只听别人用嘴吹牛,要用实际的标准考核,用事实说话。

说有人为周王在笔筒上画画,画了三年,确实很精美,但也只是个笔筒嘛。

齐王问画师画什么最难,答:画犬马难,画鬼魅容易,因为没人见过鬼魅,你怎样画都行。

韩非还要骂隐士,说有人给田仲一个大葫芦,实心的,田仲说:“你这个葫芦做瓢做碗都不行,给我有啥用?”韩非评论说,你田仲躲在山里,不就是这个葫芦吗?

韩非还要说,那些张嘴尧舜,闭嘴仁义治国的人,简直就像小孩子过家家,用土做饭,用泥巴做粥,可该吃饭的时候不还是要回家吗?

这些都没用,那什么有用,韩非的意思很明显,唯我法家最有用,最实际,最不夸夸其谈,最务实。

的确,法家真的是诸子百家里最务实的。
3、经三

这一篇论点层层递进,很有创新精神。

第一个论点:每个人都是经济人,仁义道德都只是君主称王称霸的幌子,不能作为治国的根本。

这里第一句话就把我震住了,叫“挟夫相为则责望,自为则事行。故父子或怨谯,取庸作者进美羹”,就是说怀着相互依赖的心理就会相互埋怨,自己依赖自己事情就能办成。所以父子之间也会埋怨责备,而给自己的员工优厚的待遇。一个婴儿,不给他吃奶,他就哭闹;等他长大了,供养父母不周到,父母就会骂他不孝顺。由此看来,孝顺也只是利益的借口。换句话说,一个人孝顺,也可能是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而已。

晋文公伐宋,越伐吴,都要找借口,说对方残害百姓,不仁义。齐桓公想打蔡国报私仇,更是要拐弯抹角找借口。吴起给士兵舔伤口,只是为了让他为自己卖命。

第二个观点:先王圣贤留下的文字,不一定是实际的,不值得效仿。现在的人还在瞎说遵循什么先王之道,恐怕不适合现在吧。

比如赵主父派人在悬崖峭壁上架梯子,让人在上面刻字“赵主父经常来这里玩”。秦昭王在山上刻字“昭王曾经和天神在这里下棋”。这些显然是假的,但那些士兵付出的血汗却是真的。

模仿古人会怎么样?

韩非说,就像郑人让妻子给他做一条和以前一样的裤子,妻子就把新裤子打磨成破的一样。又像年龄小的敬年龄大的人喝酒,他喝你也喝,关键是你自己能喝吗?

第三个观点:先王的言论,有的针对的事情小但意义大,有的针对的事情大但意义小,不能死搬硬套。

韩非说,很多人读书读成了书呆子,有的人强行理解,有可能是古人不小心写错的,他们却一定认为有什么特殊含义。

还有,郑人买履的故事。
4、经四

写一篇讲的是君主不应该礼敬那些沽名钓誉的隐士,举个例子,按韩非子的观点,刘备就不该三顾茅庐。因为那些隐居的人,国家太平无事的时候不好好种地,国家有难时不参军打仗,敬重他们,就会有更多的人学习他这样沽名钓誉,不敬重他们,他们又会散布舆论来干涉国政。所以君主不该看重那些隐士。

韩非举的例子,说实话,很荒诞,而且我觉得有很大的主观情绪在里面,说服力并不强。最多也只起一个补充说明的作用,不能起到论证作用。

比如他举一个例子,一个学者叫屈公,听说敌人来了,吓死过去,恐怖的事过去了,他又活了过来。就算这个夸张的事是真的,那也不能以偏概全啊,不能以一个人而否定一群人。

另一个,说赵王要打中山国,问臣子能不能打下来。有一个人说当然可以,你不去打,就被齐国燕国抢先了。赵王问原因,他说,中山国君喜欢隐士、寒门学者,经常礼遇他们。赵王问:“照你这么说,他是个贤君,怎么能打下来呢?”回答:“他喜欢隐士,尊敬学者,百姓都不去种地了,去学习去了,士兵也没心思打仗,这样他的国家就又穷又弱,难道打不下来吗?”结果一打就把中山灭了。然而这两件事有必然联系吗?

显然,韩非子脑子里只有耕战两个字。他跟老子一样,反对科技进步,反对文化艺术,因为特那些在他们眼里是奇谋巧计,这是老子和韩非的局限性。但是,它也有一定的道理。

比如,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后对她有没有进行一系列的考核。不同学历和工资之间应该的差距应该多少合适…
5、经五
写一篇讲的是君主不必事必躬亲,应该执法柄而御群臣。这里面,我认为首先要有几个前提:第一,领导有绝对的权利,至少军权财权人事任免权要有;第二,这个机构是唯一垄断的;第三,每个人都是经济人,都是理性的。

而现实中的领导根本不具备这些条件,比如不能制定法律,没用充分的赏罚权利。所以才有“领导是门艺术”这句话,需要用一种叫人格魅力的东西,需要以身作则。
6、经六
二、外储说左下

1、经一

以罪受诛,人不怨上;以功受赏,臣不德君。
2、经二

故明主者,不恃其不我叛也,恃我不可判也;不恃其不我欺也,恃吾不可欺也。

的确,这就是弱者和强者的区别。信任别人,其实就是出卖了自己的一部分安全感,就如那些借钱要不回来的人。
3、经三

韩非也讲“君君臣臣”,所以这里他一连讲了几个孔子的例子,但和孔子不同的是,孔子是以道德仁义实现,而韩非以法制实现。韩非讲君主就要有君主的权势,臣子要有臣子的卑下,要分清主次。

主次就是本末,学生在吃饭上节约,省下来钱去打游戏或买玩具;吃着泡面去打赏女主播;只注重自己身心的享受而忘记自己的工作。这些,都是本末倒置,用文中的一句话叫“夫美下而好上,妨义之本也”。
4、经四

利所禁,禁所利,虽神不行;誉所罪,毁所赏,虽尧不治。
5、经五

这篇韩非说,臣子不能太节俭,明明是个大官,应该荣华富贵,却把自己搞的苦哈哈的,成就了自己的个人美德,却损害了君主的赏罚措施。

的确,这样不合适。管仲就想的很通,当了丞相之后,要钱要权,要势,还要做君主的干爹。我想这也不仅是管仲个人贪财,而是形势使然。所以,管仲可以做大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与其说是齐桓公,不如说是管仲。
6、经六

公室卑则忌直言,私行胜则少公功。
读了这本《韩非子》,才真正理解后世的那些“酷吏”,原来都是韩非的徒子徒孙。
三、外储说右上(摘抄)

1、赏之誉之不劝,罚之毁之不畏,四者加焉不变,则其除之。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来,法家(管理者)更喜欢儒家眼里的“小人”,或者普通人。
2、过其所爱曰侵。

就是一个人不能笔你不该爱的人,而不能“不独其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换句话说“这是你该爱的吗?”
3、不仕,则不治;不任,则不忠。

上面是原文,我觉得可以加一句“父母授之而不受,则不孝”。
4、夫马似鹿者而题之千金,然而有千金之马而无千金之鹿者,马为人用而鹿不为人用也。
5、夫驯乌者断其下翎焉。断其下翎,则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驯乎?

人类好残忍,太监就是这么来的。
6、为人主而漏其群臣之语,是犹无当之玉卮也。

嘴要有个把门的。

韩非子读书笔记(五)

“储说”据说是韩非自创的一种文体,就是先把观点列出来,叫“经”,然后举一些例子,叫“说”。内储说,是对君主自身而言的,叫内谋。

一、内储说上七术

韩非说,君主用来控制臣下的方法有七种。一是从多方面验证臣子的言行是否一致;二是要坚决惩罚犯罪者,树立自己的威严;三是对立功的人奖赏一定要讲信用,这样才能让别人肯卖力;四是听取别人的话要一一分开来听;五是要会下疑诏,就是下不清晰的命令,用诡使,就是玩心眼,来考察下属是否忠诚;六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来问自己的下属问题;七是倒言反事,和六差不多,就是说反话,做反事来刺探下属的内心想法。

我看到这属实很惊奇,这几种情况几乎在我的领导那里都领教过,尤其是四五六七,我甚至严重怀疑那些领导是不是也读过《韩非子》,还是韩非子的思想已经早就融入到从古至今的管理者骨子里去了,或者被编进领导培训的课程里去了

二、内储说下六微

上七术,说的是君上的七种方法,下六微,应该就是君上用上七术考察的六种情况,不注意这六点,就会有危险。

1、权借

就是把权势借给别人,韩非说君主不能把权利借给别人,应该紧紧握在自己手里。君主借出去一分权利,臣子就能以一当百,无限放大。大臣的权利一大,君主就可能被架空,耳目就会被蒙蔽。

他甚至举了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大概率是他编的:说燕国有一个人,不是神经病,却用狗屎洗澡。他的老婆在家里偷人,丈夫下班回来早了,正好碰上和他妻子偷情的男的从家里出去,他问他妻子:“从咱俩出去那人是谁啊?”他妻子说:“没人来家里啊”问家里的仆人,大家也都说没有。他的妻子说“老公你脑子坏掉了,可能是中邪了”于是就用狗屎给他洗澡驱邪。

这太荒诞了,韩非想要说的就是,如果你被别人蒙蔽的话,用狗屎给你洗澡你还要感谢他。

2、利异

韩非认为,君臣之间的利益是冲突的,所以天下没有忠心的臣子,所以臣子获得利益,君主就一定失去利益。

卫国有一个人,他的妻子在祷告“让我家没有灾祸,得到一百匹布”。他的丈夫问:“为什么才一百匹?”回答:“太多的话,你就会用来买小妾”。在这个故事里,夫就是君,妻就是臣。

他还举了文种的例子,在越将要灭吴的时候,吴国人给文种送信:“狡兔死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你为什么不留着吴国让它成为越国的祸患呢?”可惜文种没有这样做,最后真的死在了勾践手里。

3、似类

就是似是而非,似是,就是表面看好像是,而非,就是其实不是表面那样的。韩非认为,这样的情况,是君主最容易判断失误的,也是大臣最容易拿来成就自己私利的。

韩非举个例子很通俗,说有人得罪了宫廷看大门的,看大门的就在门前撒了一些水,君主问是谁在这里撒尿,看大门的就说是谁谁谁喝完酒尿在这儿了,君主就把那人杀了。

还有很多,都是栽赃诬陷的,如果不仔细考虑,真的很容易想错,成为昏君,所以一个人能做到任何事都很英明,眼明心亮,确实很不容易。

说楚王有一个宠妾,别人嫉妒她,就对她说:“大王最喜欢别人捂着自己的嘴和大王说话,你要想得到更多宠爱,一定要学会捂嘴”。这个女的以后见了楚王就捂嘴,楚王问另一个妃子,她捂嘴干啥?妃子回答:“她嫌弃您口臭”,于是宠妾被杀。这是宫斗。

说中山国有一个地位低下的王子,待遇不好,他的马很瘦,车子很破。他的手下有人跟他有矛盾,就偷偷对国君说:“公子太穷了,大王您为什么不提高他的待遇呢?”大王不同意,这个小人就放火烧了国君的车库(马厩)。中山君认为肯定是这个公子干的,就把他杀了。

4、有反

这个就是说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像玩狼人杀一样,要盘深层逻辑。一个不好的事出来了,你要从相关人的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从反面思考,这是对谁有利的。这样才能不冤枉好人,不放过坏人。

他举的例子也大多是和“似类”里相反的。比如:晋文公时,有个厨师上的烤羊肉串上面有头发,文公说:“你想噎死我吗?”厨子马上跪下请罪:“我有三条死罪:刀磨的很锋利,肉都切碎了却没有砍断上面的头发,这是一。肉都烤熟了,头发却没烧断,这是二。烤熟后仔细检查,却没有看到头发,这是我的三条死罪。我想一定是有人恨我,杀我不是太早了吗?”文公瞬间就明白了,明显是有人诬陷,去查,果真是这样。

5、参疑

就是臣子相互争权夺利,是祸乱的根源。例子也都是些宫斗,夺嫡,弑君篡位、党争之类的。

6、废置

就是不能按照外国的意图来废置自己的大臣。因为敌国都想让你们国家小人当道,他不可能真心实意对你好。而且实际情况更加复杂。国内的小人(和文种相反的那类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喜欢勾结敌国,给本国施加压力,这时候所谓的君子,就内受小人排挤,外因国君迫于敌国的压力而不任用。最典型的,比如孔子。

7、庙攻

上面说的参疑、废置,君主应该避免国内发生,而想办法把它们放在敌国。培养敌国内部的反对势力,这就是庙攻。

这一篇,真是满满的计谋权术,韩非不是教怎么去害人,而是怎样变得更聪明,不容易被别人骗,不容易一不小心点进坑里。
本文标题: 韩非子作品读后感800(《韩非子五蠹》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899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老鼠偷米的故事读后感(新娘看到老鼠偷米吃感悟)小英雄雨来读后感四年级200(小英雄雨来课文读后感2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