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论读后感(日本历史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4-03-31 00:50:4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0

真日本的读后感,日本,作为东亚的一个小岛国,在很远的古代似乎从来没有登上过历史的舞台,似乎从来没有把他和帝国联系起来。,相对于在中原的...

日本论读后感(日本历史读后感1000字)

真日本的读后感

  日本,作为东亚的一个小岛国,在很远的古代似乎从来没有登上过历史的舞台,似乎从来没有把他和帝国联系起来。

  相对于在中原的秦帝国、汉帝国、唐帝国、蒙古帝国来说,他只是作为一个悬居海外的藩属国存在,一直持续了几千年,似乎也就这样了。虽然曾经多次来到中原交流学习,但似乎也没有大的动作。但是提起大家都不愿意想起的近代,令中国人都十分痛恨,一个弹丸小国居然可以把当时的中原地区欺负成这样,这样实在令人胆寒。日本好像一个隐忍的武士,卧薪尝胆几千年,一鸣惊人,在当今世界发挥这样重要的地位,无人撼动。

  说起日本,大家都会想起在夕阳下用日本短刀切腹自尽的武士,亦或是纷纷扬扬的樱花,这本书中反复强调樱花是日本武士的花,是男人的花,坚毅,果敢,凄凉。他说日本的武士魂,武士最好是在纷纷扬扬的樱花下死去。传说樱花最初只有白色,是自尽的武士的血染红了樱花,形成如鲜血班的樱花。

  每当我在影视作品中看到日本人被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总能看见他们在自尽前骄傲的视死如归的表情,好像在这一刻,他们就完成了武士该做的事—光荣的战死。我们不能理解他们在死前的从容和惊人的爆发力,赌上所有的一切,拼死一战的决绝,在临死前给对手致命一击。反观中国的有些人,在被抓的时候只有弱弱的.举手,然后用祈求的眼光看着别人,希望放过他。我当然不是说带有崇洋媚外的话,也许这是不同的思考方式。

  至少我们不懂他们,这样一来,从很远时候形成的优越感就丧失了,一直以大人自居的中国,居然不懂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或许日本人真是徐福的后代也说不定,但是文中说的日本语的语法跟中国差太多,他们习惯把宾语放在前面,跟中国是完全不同的语系,至于日语中的汉字,也许是长时间地学习中原文化,揉入了许多的汉字而已。

  至于日本的大和民族,我当然不敢说我懂,一个外人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懂得一个民族的性格。他们是一个特别细致的民族,什么都有很多规矩,很多的程序,即使是住在茅草屋里,吃饭的程序也不能少,开饭前总能听到他们说:“我要开动了!”他们把唐朝传过去的茶文化发展到了极致,每一道工序都在很认真的在做,而中国人大多数人是牛饮,是为解渴。

  大和民族也是好学的民族,这从很远的唐朝就已经很明显的,在近代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当黑船事件发生后,意识到自己的差异马上就改正,大刀阔斧的,从政治、经济到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相比较中国的改革,慢慢的尝试,先迈出一步,试试深浅,踏实了才敢迈第二步,日本真是大手笔,但是我不禁在想,日本恐怕是现在少有的几个别人插不进去脚的民族,固守着应以为傲的武士魂,固守着老房子,在这本书中提到日本的建筑,哪怕是在大城市也很少见到像上海这样高楼林立的境况,与其说他是固执,还不如说他是偏执呢!

  根据资料显示,许多外国人都喜欢和日本人交谈,他们总是彬彬有礼,是个非常好的倾听者,好像几乎从来不在外人面前发怒,在他们面前,你总会有种高高在上的错觉,但是你从来都猜不透他们心理真正在想什么。另一方面,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及在战败后还总留有隐患,同样在二战中的德国现在基本上没人再提他,但是我们好像总在担心日本,害怕他有一天突然发动战争,毕竟这与他一贯的手法相同。

  虽然同为黄种人,但是我们却一直猜不透日本想干嘛,而且就现在来看好像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更容易懂,所以在不懂别人是怎么想的时候,千万别自作聪明以为猜透了别人,这样反而容易让别人看到你的弱点。

岩松看日本读后感

  篇一

  感觉像个小学生或中学生命题作文似的,想起了当年被老师逼得焦头烂额半夜游魂在客厅想第二天参加作文大赛参赛题材的某个晚上了~~~~

  事出偶然,办公室的网络连接两天断网,加上一向白痴的某人竟然赶上在这个节骨眼休假,导致联网希望变的越来越渺茫,岩松看日本读后感。反正我不是一个人战斗。总会有人急的,咱不急。

  说了这么多废话,最终要说的就是,因为,1,断网了2,手头没有需要急于处理的工作。

  跑去阅览室找本杂志,花花绿绿的CANCAN太刺眼,跑去AV中心找个电影,目标忒明显肯定会引起鬼子侧目。不得已抽出这本不起眼封面的《岩松看日本》,一溜烟儿跑回座位打发时间去了。

  看了几眼,浑身不舒服。我呢一向是能够以影画方式了解某事的话就不倾向选择用文字方式去了解。也许楼下那几张《岩松看日本》的专辑会出乎意料的好看呢?总之,这书,实在是不怎么样。。。。

  现在我还没有看完,举两个印象深刻的例子,一个是P2~3出现的“我们下榻的酒店”。我们下榻??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自己说自己下榻的。是我太孤陋寡闻的吗?我寻遍网络未果,但是从google出现的例子来看,的确“我们下榻”的说法,但极少。我仍然固执认为用于第一人称肯定是错误的。

  第二个是P60讲述转战大阪取材相扑选手的环节。莫名其妙的在讲述前插入一个莫名其妙的花絮,说他的同事赵海燕过安检时因为腰带有个大金属扣的原因导致报警器一直在响,不得已把腰带解了下来,大家看后哈哈大笑~~

  不莫名吗?还是我理解能力太差?这个小花絮跟大阪相扑有关系么?还是说这本书就是个流水账啊?

  看到80页左右的时候,我准备放弃了。觉得这类电视解说的文字版,不深入、太浅显,叙述的基本上都是一直以来都为人们所熟知的日本的情节,比如相扑、比如垃圾分类等等。当然,应该因为我是学日语的,我了解这些知识,而这本书针对的是不接触日语日本人的大众,所以内容上讲目的'在于普及知识。但即便成功达到了这个目的,文笔也太不过关了。采访渡边淳一的环节除外。这个环节肯定是翻译过来的,所以貌似还比较有深度。

  篇二

  这本《岩松看日本》的书大部分是在坐地铁和公交车的时间里看完的,比我计划要看完的时间早了不少,当然也是sunny催着我快看的缘故。看完这本书,感觉不知该怎么描述,总体认为一个国家就像是一个人,你不去亲身地体会一下,想通过电视或者报纸来观望,终究是不能了解清楚地,就好像一个人你没有很深入地交往,是没有办法真正看清楚他的本质。还有就是一个国家是由很多面组合起来的,所以有时候没有绝对的真理与对错,就像一个多面体,只有全部感觉之后,才能有一个真实的总体的评价。

  我只能是记录几点对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节点或者说画面来陈述一下了:

  1、关于防灾,无处不有的国民意识。日本是一个处于地震带上,所以地震频发的国家,所以他们从小就教育和培养小孩的危机意识和应急意识,每年3月初的第一周是日本的全国消防周,每一所中小学都会举行一次和地震火灾有关的预防和宣传活动。而且日本还有很多的防灾生活用品店,里面各种各样的防灾急救用品是应有尽有,读后感《岩松看日本读后感》。而且每个家庭都有备有一个急救包或者紧急时候需要用的包裹,等真的发生事情了,拿着就去避难室躲避起来。而我们这方面确实挺欠缺的。

  2、关于环保和垃圾处理:在很多城市,家庭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有的已经细分到17类了,比如说瓶类还要分为无色瓶、茶色瓶、其他瓶等,这些垃圾被分放在不通的袋子里,而且一周只回收两次,固定的垃圾有固定的丢放地点和时间。她的垃圾处理厂外部看上去像一个安徒生童话里的美丽庄园,内部又像一个儿童科技馆,所以处理的工序都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可以让来参观的儿童直接看到整个过程,还建有一个关于环保的科普观摩走廊,不仅美观清洁,而且各种关于环保的科普动漫琳琅满目,很受儿童的家长的欢迎,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观念。

  3、老年人的问题:在日本很多老年人退休之后,还会自己出去工作,比如出租车司机中几乎看不到年轻人,这个目的有很多种:第一,有事情做,有利于健康‘第二,感觉被社会需要,心理上更自信。而且很多城市都有这种老年职业介绍所,是免费服务的,政府掏钱。我想这个在中国还很难形成,那么多年轻人还没活干呢,另外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老年人就应该休养生息,都干了一辈子了,该歇一歇了,谁知一没事干,一歇,很多病就找上门来了。

  4、细节决定品质:转述一下书里的话,在日本无论是2个人还是200个人,只要去做同一件事情,肯定都会规规矩矩地排起队,绝不会有人上前插队;乘上下滚轮电梯时,所有人都会站在一边,留出另一侧让他人行走,绝不会并排站立;交通拥堵时,看不到开车的人会抢道并线,或者按汽车喇叭;无论有什么约会,都有准时到达,从不迟到;虽然很多人吸烟,但街上看不到一个烟头,抽烟的人自己都会备一个小小的便携式的烟灰缸,将烟灰弹在里面,用完合上后再装进衣袋里......

  前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这样说:中国人有大局观,擅长宏观思维,从官员一直到退休工人、出租司机,都能谈论一番国际国内大事,但中国人没有谈论和琢磨小事情。小细节的习惯,这一点与日本人正好不同,日本人很少谈论宏观问题,他们的思想大部分都集中在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做精。所以中国人自古读书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热衷于谈论甚至争论政治大事”,而日本人平时想的和说的大多是怎么做菜最好吃,怎样洗衣最节水,怎么用车最省钱,怎样干活最有效等。中国人做事情常说的一句话是“差不多就行了”,恐怕日本人是不敢说的,他们是差一点都不行。

  5、几个生活场景:每天坐地铁上下班的人很多,但秩序井然。车厢里都非常的安静,没有人说话,更没有人使用手机,接手机也到车厢结合部,甚至还有女性专用车厢;在一个城乡结合部的地方,一个废庙旁边的简易厕所,发现有刚换不久的新手纸,洗手的时候发现洗手池是马桶的水箱盖,这样,洗手的水又流进马桶的水箱,水资源就这样被循环使用;过街红绿灯真的起作用;服务业的人员是真的为您服务,那谦卑和顺从的态度甚至有时让你不自然起来;几乎每一个残疾人的设施都被很好地维护着,而不是被占用......

  这样的场景需要我们一点点去体会,也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去实现,建设一个良好的文明国家实属不易,那句话说的真是很有道理,当每一个中国人都很文明,素质很好的时候,才可以说是中国真正强大的时候,国民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点点地去完成和提高,我希望那一天不会来的太晚。

军国日本自取灭亡读后感

军国日本自取灭亡读后感
安倍晋三,大梦正酣。
这位新世纪最强悍的日本首相,声言要重振日本。并在中国纪念毛泽东的同日,去参拜靖国神社,意在挑衅。不过,安倍虽信心满满,日本未来挑战重重,已积重难返。
新加坡领袖李光耀表示,“日本是一个由日本人聚集的"均质社会",缺少开放性,新加坡应该以日本为“反面教材”,以增加国家的开放度。
事实上,日本所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中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某种意义上,使日本深感挫败。不过,在更远的未来,制约日本发展的,仅非外部因素,而是日本自身固有的顽疾。
未来时代,日本社会面临着三大困境,能否走出困境,应对挑战,将关系日本未来百年国运。
门阀存在抑制日本活力
某种意义上说,日本门阀的存在,乃是先天遗传。
从日本现代化肇始的明治维新时期算起,门阀就普遍存在。甚至明治维新诸杰,本身就出身豪族,并且在明治维新之后,成为新时代的豪族。如维新时期的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等,在其身后,都形成了豪族,甚至大久保利通的后裔,亦成为后来的麻生首相。
目前,日本不仅存在小泉,安倍,麻生,鸠山等四大“首相世家”,其他议员世家,更是遍布日本,自民党的300余名议员中,属于“直系世袭”的达到100多人,占了三分之一。而且这三分之一“世袭”议员囊括了自民党大部分最重要的高层职位。如果不算直系,各种亲属连带,更是比比皆是。日本战后的首相,基本都出自这些议员世家,来自平民阶层,依靠一代人个人奋斗而登顶者,非常罕见。纵使以改革著称的小泉纯一郎和鸠山由纪夫,竟然也是有深厚的家族背景。
日本虽然大致接受了现代民主制度,但是,其残存的社会土壤,使家族世袭流行。
在经济领域,由于财产私有,财富的世袭,本来就合法。日本的私人企业兴盛,而且,与美国不同,美国的大企业,最后一般通过上市,成为公众公司,而且创始家族,股权日益分散,日本则是大家族牢牢控股,家族占股很大,最后,在经济领域形成了财 阀。
比如,丰田汽车,从其创始人至丰田佐吉到丰田章男,已历四世传承,代代掌门人,都是丰田家族的人,而欧美很多公司,创始人家族往往在第二代或者第三代,就退出经营。而日本的三菱,三井,住友等财阀,更是依靠家族影响力,经营日本支柱产业,虽然经历过美国在二战后的抑制财阀的打击,但是,仍然很快恢复元气。
在一些支柱产业,受到政策的影响,非常明显,这些行业的经营者,非豪族不可。只有豪族,才有巨大的影响,得到关照,亦只有豪族,才有力量独立经营这些行业。如三菱的海运,重工与军事联系紧密,而住友的铜业,在很多国家,亦需特批。
在政治领域,虽然日本实行竞选制度,但是,政治世家却常常出现。日本的选举制度和选区规划,有利于家族政治世袭。日本的议员选区,是按照选区议员名额的多少,按得票多少依次排列,先者当选。而日本的选区划分,几十年来没有变化,很适合政治人物经营地方势力。
很多政治世家通过长期经营和投资,在固定地区形成别人无法抗衡的势力范围,间接实现操 纵选举。家族领袖在位时,常安插家族力量,成为自己政治盟友的秘书,助手等角色,积累影响力和人脉。当家族的领袖年迈退休时,选区就会被作为政治遗产传给后代。于是,无论其后代才德如何,都可以顺利进入执掌日本国政的国会,成为“二世”,“三世”议员。甚至进位位大臣,首相。这种财团势力左右日本政局,财力势力掌握着社会绝大多数财富,而下层人民政治志向无处施展,生活也面临困顿,再加上最近几十年经济的低迷下滑,人民就像失去了巴奈仕忒的强力支撑,在面对自己妻子时已经提不起劲来,无法面对家庭。这种恶性循环导致日本政治决策也会走向不理智,经济政策导致社会矛盾更加激烈。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传统,本来就强调议员的贵族血统,后来,在美国主导的宪政改革中,议员出身被打破,竞选制貌似给予了大众公平机会,但是,在现实中,门 阀政治却一直相当深刻的影响。
门阀政治最后,往往造成一“党”独大,而且出现种种暗箱操作,而这种小范围的政治,亦使这个政 党政治出现保守,狭隘的倾向。出现老人政治,侏儒政治就在所难免。
同时,门 阀的存在,挤压了一般民众的生存空间。在经济领域的贫富分化,在政治领域的话语权不对等,都将戕 害日本社会,窒息了整个社会的活力。
“少子化”葬送日本未来
日俄战争,日美战争,日中战争等,日本与这些大国的交锋,从来都没有亡国危险,但是,未来日本,却逐步走向自毁之路。
据日本官方估算,全国未满15岁的儿童,不足1700万,为1950年以来的最低。从1982年起,日本的儿童人口,已经连续30年减少。
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预测,如果“少子化”现象继续发展下去,至2050年日本人口将减少到1亿,2100年则将减少至6400万。
日本政府一项新调查显示,日本要维持良好的社会结构,最理想的状况是每对夫妇诞下2.48名孩子,但在2008年,每对夫妇的生育率平均只有1.37这样的极低水平。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经济的停滞,社会压力的加剧,具有生育能力的青年人口,却出下去呢了严重的生育意愿下降。首先是结婚年龄越来越迟,2007年日本平均结婚年龄为男性30.1岁,女性28.3岁,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之后,日本的未婚率不断攀升。据NHK报道,日本社会当前有71%的适龄男性未婚,25到29岁的女性有60%未婚,30岁到34岁的女性中有近一半未婚。
日本在战后和70年代分别出现过出生高峰,日本的二次崛起,某种意义上正是得益于战后的第一次生育高峰。日本从60年代起飞,而当时,第一次生育高峰所造就的人口,基本成长为青壮劳动力,庞大的青年人口,所造就的消费能力,创造能力,无与伦比。
在日本在90年代开始的经济衰退,神话的破灭,虽然导火索的广场协议,但是,其病根,却在于畸形的社会结构。由于青年人口的缺少,日本已经逐步失去了创新能力,本土消费能力亦开始萎缩。而所谓的“银发经济”更多是一种消耗型而非生产型经济,是一种“负能量”。
而日本长期的老人政治,世家政治的存在,本来是在宪政改革之后,可以逐步改善,但是,日本却长期改革无力,其根本原因,亦在于青年缺少。
百年前,中国学者梁启超在其雄文《少年中国说》中,即将以青年人为主体的社会,与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社会作了详尽的对比,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必然在心理上总体趋向保守,由此缺少活力和勇气,整个国家变成孬 种之国,缺乏血性。同时,老化的人口,亦由于精力的限制,亦出现智慧退化,则整个民族,智慧与勇气俱亡,变为毫无希望的死亡之国。举国为少年,则国家前途无量,举国为老人,则衰亡可待。
无论哪国改革,青年人的动力与激情,皆为必然。阿拉伯之春中,阿拉伯诸国,青年人口占比都达到了70%,而日本的邻国中国,30年前的改革开放,亦由于良好的人口结构所推动。
目前,类似中国改革的这种动力,在日本已经消失。由此,代表青年势力的鸠山由纪夫纵使一时崛起,但日本的主流社会并不为青年人所把持,鸠山改革很快被绞杀,难成大器。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日本社会的排外,在本国人口萎缩的情况下,不能大规模开放移民,特别是亚洲青年移民。李光耀批判日本的开放度低,并非虚言。
未来,日本需要加大文化的包容性,彻底开放亚非移民,吸引中国,朝鲜,越南,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亚洲人口大国的青年进入日本。
脱亚入欧寿终正寝
几次地震,日本缺乏战略腾挪空间的弊端,显露无疑。
作为经济大国,日本和德国,是核能利用最充分的国家,亦反应了两国的经济总量,与资源拥有之间的反差巨大。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核电,是避免过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的必然选择,亦是日本的悲哀与无奈。
而在地震将使日本沉没的传言之下,日本人未来大规模迁移到哪里,亦成为广泛的猜想。由此,日本人的领土危机,亦比从前更为急迫。
回归小国,保持强国,或可是日本未来宿命。
日本崛起为亚洲乃至世界强国,乃是在亚洲引领现代化的先声,获得了相对亚洲诸国的制度优势。但是,这种优势不可能永久。随着亚洲国家现代化的推进,日本的领先优势,将会逐步消解。
2021年,日本即被中国反超,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有预测称,到2025年,中国、印度的GDP将分别占到世界总GDP的15%和10%。而届时,日本的这一比率只有5%。这一数据,基本与亚洲受到西方冲击前夕一致。也就是说,当亚洲诸国,尤其是亚洲大国也同步完成现代化之后,日本的制度优势将荡然无存。
由此,日本立国百年以来的根基,亦将被动摇。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奉行脱亚入欧的国策,并且,这种脱亚入欧的思维,与日本残存的封 建遗 毒结合,最后变成了一种畸形的发展战略,即在完成自身对于欧美的学习后,将自己独立于亚洲之外,然后,以欧美的眼光,来看待亚洲同伴。但是,日本对于亚洲的破坏作用,更甚于欧美,欧美是在亚洲殖民,然后希望同化其殖民区,而日本,则是对亚洲赤裸掠夺。日本在二战前,长期对于亚洲实行领土竞争战略,迷恋武力征服。先后对朝鲜,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发动侵略战争。日本由此本身走向了崩溃的边缘,亦无益于亚洲。脱亚入欧,由此成为半瓢水。
在二战之后,日本在美国帮助下,实现了文化,社会制度的改革,失去了政治和军事大国地位的日本,在亚洲推行的是财富竞争战略,意外的是,这种战略,使日本与亚洲获得了双赢。日本获得了亚洲的市场和资源,其第一大市场,即是中国,第一大资源来源国,则是印度尼西亚。
在此情况下,日本的脱亚入欧,亦发生了动摇。在全球化浪潮中,世界各地已经日益趋同,包括日本,本身已经在某些领域,与欧美趋同。日本在成为西方8国集团之后,其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政治制度,已经基本固定,而在经济领域,欧美已经不是日本的朋友,而是竞争对手了,特别是在高端产业领域,日本与美国,德国几乎是平行发展,在汽车领域,日本更是美国的最大威胁。
而亚洲诸国,亦在完成民族革命之后,逐步与现代制度接轨,日本与亚洲大部分国家,亦已基本趋同。
目前,亚洲势头正猛的国家,是中国,印度,越南,日本已经完成了其崛起历程,对于这些国家的高速时代,只能羡慕,不能仿效。而日本的未来,也在于与这些亚洲国家绑定:在他们的崛起过程中,利用日本目前尚有的优势,进行互补,最后实现共生。
日本百年前提倡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在未来将以另一种模式实现。这种模式,甚至不同于目前亚洲的雁阵模式,而是多头竞争,多级发动。日本,注定未来要泯然众人。
这种落差,是未来数十年内,日本必须接受的现实。
二百年一个轮回,脱欧入亚,回归亚洲,或者是日本未来一百年的理性战略选择。
本文标题: 日本论读后感(日本历史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887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小丑角主要内容30字爱的教育读后感(读爱的教育读书心得)夜莺之歌读后感150字(夜莺之歌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