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两百字(《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3-27 00:48:5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0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写一篇读后感,400字这首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两百字(《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写一篇读后感,400字
这首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描写沦陷区阴暗,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面缀连。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摩,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使诗章透现出和煦明媚的色彩。可以说这首诗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并不回避直接抒发和对事物进行直接评价的陈述方法,但思想情感的表达,主要还是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诗人在狱中,想象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诗人在虚拟性的总体形象之中,又对现实事物作了直观式的细节描绘:堤上的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发出的芬芳,以及长白山的雪峰,夹着泥沙的黄河,岭南的荔枝花等。这一些细节描绘正透露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所产生的哀痛。值得注意的是,在直观式的细节描绘之中,诗人还运用“虚拟性想象”的手法:触到水的“微凉”,感受到长白山的“冷到彻骨”,黄河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都是直观式描绘中存在的想象与虚拟,是诗的开头“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一幻觉的具体化。至于写到蘸着“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以及在写到对解放区的热爱时,说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则是在想象性的虚拟中,结合着隐喻和明喻。尤其是“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一比喻的恰切,包含的感情的丰富性,一再受到人们的称赞。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雨巷诗

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对苦难祖

国的抒怀之作。1942年,戴望舒被

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受尽折磨,

坚贞不屈的意志促使他在极为艰苦

的环境下创作出这首诗歌,全诗不

仅写实,还是一种意象,诗歌一方

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

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

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

意,对象征着 “永恒的中国”的土

地,发出深情赞美。
诗歌开头写“我用残损的手掌,摸

索这广大的土地”,诗人用残损的

手掌喻指自己在狱中的惨痛遭

遇,“广大的土地”喻指正饱受日本

军阀侵略的祖国,“这一角已变成

灰烬,那一角只剩血和泥”只短短

两句就描绘出祖国大地残缺不全、

人民痛苦生活的图景。我认为全诗

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写作手

法,诗人回忆以往繁花如锦幛的家

乡、绿水江南,可现如今只有南海

的苦水、和沾满血和灰的江山。

可是,在这沾满血和灰的江山中,

还有一角,辽远地、完整地一角,

那里有温暖、明朗、坚固,那里是

欣欣向荣的解放区。在诗人漫长的

摸索中,终于找到了那辽远的一

角,将爱和一切希望运于手掌,轻

抚、轻抚。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

法,将解放区喻为恋人的柔发,婴

孩手中乳,是呀,诗人对解放区爱

得深情,仿若对恋人、婴孩的爱,

又高与它。这种爱是对祖国的爱,

是纯粹的、澎湃的、坚贞的爱国

情。

结尾将全诗推向高潮,“因为只有

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

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那里

是永恒的中国,一句话高度肯定了

解放区的未来。诗人坚信,只有在

解放区,才会有太阳、有春,能够

驱逐黑暗、带来苏生。同时也鲜明

地表现出诗人的立场,即为共产事

业奋斗。诗人坚信,现在正饱受蹂

躏的祖国,一定会迎来光明,日本

军阀定会被无条件驱逐出去。

读完这首诗,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戴

望舒强烈的爱国情,恰逢纪念南京

大屠杀八十周年的日子,我读了这

首小诗,一遍又一遍,感叹祖国的

沧桑历史。在这里,我只想说勿忘

国耻!珍惜我们生活的和平时代,

同时也应坚信,这是永恒的中国。

虽然有时我们会对祖国发发牢骚,

也许我们的祖国并不如我们想的那

么完美,但事实是她在一天天成

长。每一天有24个小时,一小时由

60分钟组成,当我们正在休闲地享

受午后阳光时,在那些战乱区又有

许多鲜活的生命消逝了;当我们正

在为晚饭吃西餐还是中餐而烦恼

时,那些贫困地区的人们却在饥饿

中挣扎。每当看到因战乱而流离

失所难民时,我都会分外感慨,感

叹祖国的安定,我才能够做快乐的

女生,不用为躲避战争而四处逃

窜,可以走过山山水水,去看云卷

云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诗评

大家帮忙呀~~~
读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金立群
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把一批现代派诗人打出了象牙塔。他们再也没有闲情“站在桥上看风景”,“装饰了别人的梦”。现代派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这样,是一批精神贵族关起门来的自我欣赏。因此,当戴望舒写下他那首感人至深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时,人们发现了与其早期作品的纤细、精致、忧伤、神秘截然不同的宽广、博大、深沉、明朗。许多评论家认为他走向了现实主义。也有一些外国文学造诣很深的学者兼诗人,如袁可嘉,看出了其中骨子里的现代派手法,但似乎同意这种观点的是少数。我认为,一个人也许在不同的时候说出不同的话,而这些话背后的言说方式却未必改变。《我用残损的手掌》之所以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原因也正在于此。
这首诗首先运用了一种超现实的手法:“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全诗的灵魂。戴望舒说过:“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残损的手掌本来是很小的,但它能摸索广大的土地,一会儿“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会儿又让“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这一大一小的强烈反差构成了独特的语境,在这种语境的作用下,“手掌”的内涵与外延之间产生一种张力。“手掌”已不单是个人的手掌,同时还是整个民族的受伤的、“残损的”手掌;它受了伤,但依然是博大的,和广大的土地一样博大。它超越个体的有形的手掌而化为民族的“无形的”手掌:“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无形的手掌“粘了”同样无形的“阴暗”。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也要创造超现实,但它们主要依靠虚幻夸张的形象。而现代派作品中这种超现实效果主要是通过语言获得的,强调通过悖论、反讽等反常搭配的运用,使语义在某种独特语境的作用下拓展或变形,从而达到一种“不合理中之合理”的效果。
作品对主观的感情,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隐匿,将它们寄于一个生活化的形象与相应动作上,即“残损的手掌”和以手掌“摸索”。内心的创痛化为残损的手掌;对祖国的挚爱与对河山沦落的痛惜化为深情的摸索,犹如母亲抚摸着孩子,又像孩子爱抚着母亲。正是通过这既超越现实又非常生活化的形象和动作,作者与现实之间形成了一种审美距离。当“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时,当“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时,当“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时,都仿佛是一个灵魂从更高的地方观照,审视着这种苦难、依恋和信念。这样,诗中就出现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是广大的土地上生活的一员,残酷的战争与生活给他一双残损的手掌,他是生活的体验者;另一个自我是我们民族受伤的灵魂,具有普遍性、永恒性,他超越时空,用深邃的目光注视着这历史的一页,既看到苦难,也指出希望和力量。仔细体会后一个自我,似乎还能隐隐感到一丝与作者早期作品相通的神秘主义气息。
中国现代抒情诗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抒情方式:浪漫主义(主情主义)、象征主义和现代派。浪漫主义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以饱含感情的语句直接撞击读者的心胸,如和《我用残损的手掌》几乎诞生于同一时期,同样传诵一时的高兰的那首《哭亡女苏菲》:“你哪里去了呢?我的苏菲!/去年今日/你还在台上唱“打走日本出口气”!/今年今日啊!/你的坟头已是绿草凄迷!……”短短的五行诗里就用了四个感叹号和一个问号。艾青及其受他影响的七月派诗歌则更多采纳了象征主义的抒情方式,赋予某个意象,某种光、色以普遍性内涵。如艾青的“灰黄”的色调,“土地”、“太阳”,以及阿垅的“纤夫”等。要领会其中的意蕴、感情,主要靠读者的联想。而现代派的抒情方式,尽管与象征主义有类似之处,也包含了象征的成分,却更为含蓄,强调通过某种日常经验的再现,唤起读者相应的记忆表象,使读者通过对自己的类似经验的追忆和体验,体会到这种经验背后的感情。这种感情既是作者的,也是读者的,它并非作者施加于读者,而是作者以某种日常经验为媒介,从读者心中唤起的。这种感情一旦从读者心中唤起,它就是发自内心的,内在的,深沉的,持久的。
我们不妨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的中心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做一比较。前者就是一种象征主义的抒情方式,以大自然的现象象征中国社会的现状,以自然界的寒冷象征心理的寒冷,读者通过联想,眼前会呈现出日寇铁蹄下的中国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而后者呢,在当时的中国,有多少人在抗敌的战场上,在逃难的道路上,在敌人的监狱里(如作者本人),在被焚毁的村舍旁,用自己那“沾了血和灰”的残损的手掌抚摸着自己的亲人、战友、土地和土地上的残垣断壁。这两句诗正是当时中国人普遍经验的再现,是最具体最细节化的,又是最普遍最抽象的。这两句诗的语气十分平静,而在这平静的语气中,却蕴涵了中国人在这样的日常经验背后所饱含的极为丰富、复杂、深厚的感情。中国现代派诗歌追求“华美而有法度”,力图将西方的新诗学与中国传统诗学相结合,在强调“亲切与暗示”的同时,又要与中国“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诗歌传统相通,从这首诗的情感表达效果来看,这个目标得到了实现。
现代派艺术是对现实、人生、自我的更加深刻与独特的揭示。它同样也可以成为“批判的武器”,比如毕加索为抗议法西斯暴行而创作的《格尔尼卡》和为和平而作的《和平鸽》。在戴望舒30年代的现代派风格作品中,他所再现的日常经验或是阴暗的,如《我的记忆》;或是寂寞的,如《独自的时候》;或是晦涩而诗化的,如《夜》。而当他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中写出了中国人的普遍经验,从而显现出强烈的现实性时,不少人就认为他的创作道路转向了。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这首诗里,作者仍然运用了现代派的抒情方式,而且正是这种抒情方式,使读者与作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产生了内在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从而使这篇作品获得了巨大而持久的艺术感染力。
附: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指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
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
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
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是什么?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这首诗的构思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诗人注意和想象中国被沦陷的土地,把无限的痛苦与深切关注的感情都贯注于“残损的手掌”上,作者要摸索那有血和泥灰的祖国广大的土地。超现实的手法表现的是最现实的情感,而且从想象中源起最真实的形象画面。

无论是写手掌触到家乡或是祖国南北远近的地方,都感受到意象的具体鲜明和情感的凝聚力度。静的想象中极尽显现动的心态。

第二部分依然是在想象中进行的,作者用“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一句,进行转折性的推移,摸到了“那遥远的一角”,那里是“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写到这里,诗人以无限的温柔和全力描摹,不怕感情的直抒,加以一连串的比方与明喻,尽情地歌颂和赞美,使爱国主义感情得到升华。

原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本文标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两百字(《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853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郑国人买鞋的读后感(郑人买履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要简短)做个优秀的女孩读后感(优秀女孩故事读后感四百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