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脾气是幼儿敏感性受阻的表现读后感(幼儿教育心得体会:爱发脾气的奇奇)

发布时间: 2024-03-20 13:33:4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5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

发脾气是幼儿敏感性受阻的表现读后感(幼儿教育心得体会:爱发脾气的奇奇)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

  本书深入的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就如书中所说:“了解了敏感期,父母就可以了解儿童生长的规律,破译儿童内心的秘密,帮助孩子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并释放内在的新的生命。回忆女儿的成长经历,我恍然大悟。以下我根据此书对大女儿的成长经历回忆和老二陈誉心处于儿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有一天和爸爸视频,她一看见他爸就喊:你好老公,老公我爱你!”当时的我很震惊,我一直对她爸爸的称呼都是爸爸的名字,我就对她说:“这是我老公”,她就跟我争执是我老公。后来我到街上碰到了消防车,她说:“我爸爸也给我买了一个消防车”,我说:“那你爸爸挺好啊,那你爸爸帅不帅”她说:“我爸爸很帅,你老公很丑”。

  这表明她对性别、对自我、对异性已经有初步的感觉。作为家长和老师,对此不要大惊小怪,一定要平等的、正常的、科学地和孩子交流。婚姻的敏感期,其实是儿童最早开始涉及成人世界的道德问题。当着孩子的面,我不会吝啬对她爸爸的爱,同时也会经常告诉她只有长大了她的老公才会出现。婚姻的敏感期一般出现在孩子四岁以后,有些在三岁多就进入婚姻敏感期的初始阶段。

  初始阶段的表现是对自己父母的喜欢,孩子对男人或者对女人的首次理解是对自己爸爸妈妈的理解,所以婚姻敏感期到来的时候,我们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很高兴,因为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为孩子建立更好的婚姻观念,为孩子建立更好的爱的观念和丰富的情绪!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2

  过去了就永远回不来,很多事物只能成为回忆,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好好把握。这是看完《捕捉儿童敏感期》的最大感想。

  书中将理论与实例结合,将每一个敏感期绘声绘色得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每一个时刻都是至关重要的,错过了,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孙瑞雪的这部著作值得我们大家无数次的翻阅。

  各个敏感期孩子的表现都不一样。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我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

  作为父母,我们往往会忽略了,也忘记了去帮助孩子,甚至制止了孩子的某些活动,但是我们破坏了孩子的什么,没有人知道。孩子的许多行为被家长不理解并强行压制,抹杀或者用爱的名义禁锢了儿童的正常成长。这是我们现在教育最大的误区。认识各种敏感期,对于孩子的完整的自我成长至关重要,不要让我们的爱成为伤害,让自己的爱成为孩子成长的后盾吧!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3

  捕捉儿童敏感期——尤为重要,敏感期是父母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一旦错失,就不能“亡羊补牢”。当孩子用手,用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要全力投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全面深入地揭示了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让我了解到儿童成长的规律,了解到孩子是如何顺利通过敏感期,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从认知感觉同语言配对开始的敏感期,儿子会对玩具车“情有独钟”,随时手里抱着、口中念着、走在路上看到也要去摸,似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我觉得这是走火入魔的表现,其实这是孩子处在建立概念的敏感期,只要他感兴趣的东西,他会不惜一切反复进行,以满足他的心里渴求。

  私有意识产生,明确指明“这是我的”,有时儿子会不让别人动自己的东西,动不动就说“这是我的”,我会解读为自私,进而谴责儿子的行为,其实,这只是儿子自我产生的表现而已。最后发现孩子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孩子占有了自己的东西,当这个东西完全属于他时,孩子才能感觉到“我”的存在,这也是孩子自我诞生的标志。

  秩序敏感期会让儿子表现出“固执”,比如玩具车不按从前的位置摆放他就会发脾气、哭闹,出门的时候鞋子没有摆放整齐自己就要给归位,有时觉得不可理喻,其实这正是孩子对秩序的追求,使他开始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每个位置上的事物,从而达到和环境的融合。在这个阶段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陪伴孩子。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敏感期,我们应该学会耐心等待孩子,会为孩子的完美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持,为孩子开拓一个崭新的成长环境。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4

  一看这本书的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非常重要,实用的书。而且是专门针对儿童这个年龄段的一些我们生活上看到习以为常,见惯司空,却又未能想明白其中的缘由书籍。很多事情,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於儿童阶段,我们很多人也都是一样。

  看了这本书,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到在以后的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了更加明朗的方向,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多吸取正能量。对此,我感觉此书不能只看一遍,必须不断重复看,才能温故而知新,才能运用的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怎麽写自己的感悟,都不能表达其中的众多精髓。唯有把好的,读有所悟的地方摘录下来,反复看,反复斟酌,虽然这样子会有断章取义的可能,不过,在节约时间,抓住重点,以及能让自己更好地举一反三,碰撞灵感,我想这是一个最好的学习方法。

  同时,看完这本书,或者说这类型的书。让我感到最大的困惑就是关於传统文化读经教育这一块的引导的空白。本书是西方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完全套用在中国是否适用呢?那麽套用在读经教育的私塾,是否适用呢?如果不适用,或者说不完全适用,那麽,需要怎麽转变呢?在读经上课以外的其他时间,此书给了我很多很好的明确的指引。可是对於读经的孩子来说,读经才是重点。本书却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说明。

  看来,在读经教育的路上,依然是上下而求索,任重而道远。相信在自己国人的探索上,加上此书的指点,以及自己的实践总结。终究会走出一条完整的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最起码,在开始的时候,要以空杯心态去阅读,要假设它全部都是对的。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5

  一看这本书的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非常重要,实用的书。而且是专门针对儿童这个年龄段的一些我们生活上看到习以为常,见惯司空,却又未能想明白其中的缘由书籍。很多事情,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於儿童阶段,我们很多人也都是一样。

  看了这本书,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到在以后的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了更加明朗的方向,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多吸取正能量。对此,我感觉此书不能只看一遍,必须不断重复看,才能温故而知新,才能运用的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怎麽写自己的感悟,都不能表达其中的众多精髓。唯有把好的,读有所悟的地方摘录下来,反复看,反复斟酌,虽然这样子会有断章取义的可能,不过,在节约时间,抓住重点,以及能让自己更好地举一反三,碰撞灵感,我想这是一个最好的学习方法。

  同时,看完这本书,或者说这类型的书。让我感到最大的困惑就是关於传统文化读经教育这一块的引导的空白。本书是西方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完全套用在中国是否适用呢?那麽套用在读经教育的私塾,是否适用呢?如果不适用,或者说不完全适用,那麽,需要怎麽转变呢?在读经上课以外的其他时间,此书给了我很多很好的明确的指引。可是对於读经的孩子来说,读经才是重点。本书却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说明。

  看来,在读经教育的路上,依然是上下而求索,任重而道远。相信在自己国人的探索上,加上此书的指点,以及自己的实践总结。终究会走出一条完整的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最起码,在开始的时候,要以空杯心态去阅读,要假设它全部都是对的。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

  古人云:“开卷有益”,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让我们的头脑有知,明智而知不足,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辛燕研修共同体每周推送成员读书笔记一篇,使成员之间形成追赶超越积极读书,读好书的读书氛围!

  有多少父母知道,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开水?他们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在读了资深幼儿教育学家孙瑞雪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我才了解,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这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通俗易懂,孙瑞雪老师针对每个不同案例都作了点评,她认为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我们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期而至。成长中的儿童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但很多父母、老师都不太了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他们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自闭症的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因此,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

  在这本书中,有大量孩子敏感期的照片:从口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再到空间敏感期、人际敏感期等,使我一下子对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全书的述说对儿童种种发展都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言语中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对儿童某些“恶劣”的行为和言语的冲撞,都能那么宽大的包容和理解。这也是我们每一名老师要做到的。

  在读这本书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和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认识到教师重要的品质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孩子爱和自由的空间。学会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如何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是如此重要。不但可以在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还可以在家长提出的疑问的时候给予正确的与指导,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2

  相信很多的父母在看到孩子在吃手的时候,在孩子喜欢抓住什么都要放嘴巴里面的时候,在孩子喜欢往衣柜里面装的时候,在孩子喜欢不断地扔掉自己手里面的东西的时候都会去阻止的。

  因为父母觉得自己这么做肯定是对孩子好的,但是却不知道在自己无意之间的行为破坏了孩子的什么。

  这里的敏感期就是在孩子0到6岁的时候,身体遵守生命的驱使,在某一个环境吸收了一种新的特质,而且不断地去重复的过程。如果说顺利的通过这一个敏感期的话,那么孩子的心智水平也是会提高的。

  而且根据作者的发现敏感期也是会有弹性的,如果说在0到6岁的时候没有实现的话,那么在6到12岁的时候也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有一个爱和自由的成长的环境,但是到了6岁以后孩子的学习压力是比较大的。在这个时候他们得不到自己父母的尊重,也是没有父母的宽容和疼爱的。

  其实每一个父母都是疼爱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在孩子出现问题以后家长就会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自己不能够多多的关心自己的孩子。甚至有一些家长是可以做到脱胎换骨的,能够用全新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3

  这个假期,为了教育女儿,阅读了一本书《捕捉儿童敏感期》,发现又学到不少东西,理论联系实际,很多知识和她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了解一些关于孩子的敏感期,帮助她顺利按时度过每个敏感期,对她的智力水平发展是很有好处的。以下是我摘抄了一些典型的观点,给大家分享一下: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1、儿童都有喜欢旋转的时期,科学家的研究也同样证明,旋转对大脑发育很重要,它提高平衡感和协调性,对写作、阅读也有帮助。

  2、细小事物——对极小而精致的事物感兴趣,八九个月的孩子就非常喜欢抓捏软的物体,手的活动不只是简单的动作,而是有智性的目标。成人常常因为无知剥夺了幼儿用手的自由,也剥夺了他认识世界的机会。童年锻炼用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成年人不会用手或者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点钞……和他们童年这方面的发展受到障碍有关。

  3、儿童的执拗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个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往往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很多家长难以理解儿童的执拗。当成人不能保证儿童的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时,儿童必定受挫。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执拗的敏感期过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来。

  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时大人也不能完全依着儿童的某些“执拗”。希望摸小洞洞,肯定是这个时候孩子的一大特性,电源插座成了最大的危险,这时候,也许就需要变通一下了。买了几个电源插座盖,大人费点劲儿可以把盖子拔下,小朋友怎么抠都拿不下来的。这样既满足她的探索,又保证了安全,等她发现毫无收获,就再也对那儿没兴趣了。

  4、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给不给别人自己有决定权;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这是儿童交往的主要原则。儿童的物品应归他自己所有,不能强迫他放弃自己的东西,“分享”不适用于5岁之前的孩子。我们可以提供分享的机会,有的孩子正处于“我的”占有敏感期,他要靠拥有自己的东西将“我”于“他人”区分开来。如果强制这个时期的儿童分享他的东西,会给她造成巨大的恐惧感和危机感。等孩子到了4、5岁时必然会愿意分享,因为他的心理已经发展到了另一个层面。赠送、交换也是儿童交往得到物品的方法,平时要给儿童一些玩具、食品,使他们拥有赠送和交换的条件。

  这时期的孩子对敏感的对象因为感兴趣而投入,因为投入而专一、持久。成人千万不要打断孩子,而是应该先观察再判断,否则会扼杀孩子敏感期的萌芽。虽说孩子失去的敏感期有些可以弥补回来,但毕竟有缺憾。希望老师一定要细心观察,要多给孩子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更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

  这本书会让我更爱我的孩子,我也会把我的爱传递给我遇到的每个孩子。我呼吁所有父母不要光用嘴说爱孩子,要用实际行动来表示吧: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多观察孩子,多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多关注并捕捉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让我们的孩子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4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所编著,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并针对每个不同个案例作了详细的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读了这本书后,使我清楚地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以及孩子顺利通过各个敏感期的关键所在,从而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而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孩子,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自己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为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

  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说某某幼儿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读完书我发现,因为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就会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师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有时孩子会故意犯个错误,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试探老师和承认的态度,来验证和体验爱和宽容的感觉。儿童犯了错误是很难为情的,尤其是承认错误的时候,如果能让孩子体面地承认错误并改正,那是最好的。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5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大学的时候,音乐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孙瑞雪的这本书《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她说很遗憾是在她女儿快3岁的时候才接触了这本书,错过了很多她家宝贝的成长时刻,这本书很适合幼儿教师、家长们阅读,因为书中详细的例子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每一个敏感期的不同表现,通俗易懂。而且还有对于每个案例的点评,深入的揭示了孩子成长的规律。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是培养孩子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只有敏感期得到发展了,这个孩子才会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等。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听到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XX打了XX小朋友”“XX拿了别人的东西”……曾经我为这些“告状声”苦恼,也曾经为这些“告状声”应付。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儿童和成人不同,成人都有别人闲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内在的秩序感,他喜欢遵守规则。只有孩子和一些保持了这份美德的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如果孩子内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是成人。孩子就会产生惧怕的感觉,这种无序的环境是孩子丧失了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则的孩子,人格就会沦落。

  正如韩寒的《后会无期》里有一句话说: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们只看利弊。其实真正的小孩子连对错也不分的,他们只重感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个小孩分一个蛋黄派,一个孩子拿到大的那块,一个孩子拿到小的那块,拿到小块的孩子不乐意,拿到大块的孩子就说,你等我先吃一口你再吃,这样你的就比我的大一点了。于是他们这样做了,两个人都很开心。

  书中说的秩序敏感期是在2岁半左右,执拗敏感期被认为是在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被破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我认为这两个时期可以在一起谈感想。小朋友有自己的内在秩序,需要你的尊重。小时候,我最不喜欢听的两个字是:听话。所以,我理解为孩子需要被尊重,他的内在秩序被尊重了,被发展了,才会和你认为的秩序或者规则配对。你单纯的强调听话,他不懂自己为什么要听话,为什么要遵守某些规矩。孩子自己的秩序都没有被尊重,如何叫他遵守环境秩序,也就是所谓的规则?所以,表面上看起来任性的孩子,很多都是因为自己的内在秩序被破坏,被误读为任性固执,如果用暴力制止的话,他会混乱的,以后所有的秩序对他来说都是无用的。秩序敏感期是最容易被误读,被破坏的,在孩子处于这个敏感期时,要多理解,多尊重,并尽力创造好的有秩序的外部环境。

  对于孩子,我们始终要记住这三个词:耐心、宽容、正面引导。耐心是指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对于未知世界,孩子需要花时间去适应、学习。对于教师家长来说,理解他们、耐心的等待他们是最好的支持。宽容,人们获得经验都是不断的尝试、犯错、再次尝试。允许孩子犯错,不要限制他们的行为,更不要对他们的错误进行批评纠正。正面引导,我们需要以身作则,用合适的语言正确的行为当孩子的榜样。对于孩子们的小问题,正面回应。对于孩子不当的行为和言语,正面引导。尊重孩子,尊重个体,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是最美的存在。我们只需慢慢等,静待花开。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6

  寒假里,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阅读了孙瑞雪老师编著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这本书。之前只听说过青春期,更年期等,对于儿童敏感期还是第一次了解。原来儿童的成长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构成的,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而敏感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优秀的人。

  回忆女儿的成长经历,我恍然大悟。以下是我根据此书对女儿的成长经历回忆和刚刚一岁的儿子处于儿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进入口腔敏感期时,潼潼喜欢在床上抱着大可乐瓶翻滚,并尝试用嘴咬开瓶盖。当时她还不到一岁,做这个动作有些费劲,但她并不气馁,可以持续做十几分钟,时常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潼潼有一只黄色的小熊,每次给她小熊,她都会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时,也是抓过来咬一通;有一次,家里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潼潼抓起来就往嘴里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马上做出难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里的东西往外吐。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总觉得有些不耐烦,觉得这孩子挺调皮的。哈哈哈,现在我知道了,小家伙口的功能已经建立并独立起来,正在用口来认识世界呢!

  儿子现在已经一岁了,恰好家里的沙发破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洞,他发现了,便开始用手指去抠。小洞被抠大了,棉絮露了出来,他便把棉絮往外掏,于是那段时间他总是专注于这份工作,乐此不疲。总结潼潼的成长经历,我知道这是孩子的手敏感期到来了,接下来我发现他对纸箱子很感兴趣,于是便把他放到纸箱子里,他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有时还会扶着箱子不停地摇晃,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摇晃得太厉害了,他就面朝地板摔了个大马趴,继而哇哇大哭。无奈,我开始为他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后我发现,每次打开洗衣机时,他都喜欢往洗衣机里扒拉,但是他个子够不着,什么也看不到。于是我把他抱进去,当然我事先拔掉了电插头。进入这个空间,他有时手舞足蹈,有时又安静得出奇,他可以自己在里面玩上30,40分钟。很显然,他对这个空间很满意,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吧。当时,我只是想带他的时候省些力气,没想到恰好满足了他在空间敏感期时对空间探索的要求。

  以上是我对潼潼处于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记忆,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的。完全是处于保护孩子爱好的心理。因为,小时候,妈妈总是限制我做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会忘记。所以,我不希望女儿、儿子和我一样,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于是,我会尽量满足她的想法和要求,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儿童时期的遗憾。

  很感恩能读到这本书,使自己有机会探索儿童成长的秘密。从前不明白女儿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沙子?不明白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儿子为什么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奥特曼?现在总算是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了。当然这些都不足以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导处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么。但至少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更多的宽容和爱意去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最终长成正常的,快乐的人,感恩!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7

  假期已接近尾声,同时进入了收心阶段,为新学期的开始做好准备。在假期的读书活动也已进入书写感悟阶段,身为幼儿教师的我,虽然接触了一些前沿的教育理念,但是,在阅读了《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后,才使我对敏感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使我深深的意识到,每个敏感期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在阅读此书时,我边看边与班中幼儿或者是女儿的情况与书中介绍的情况进行对比,脑海中再现着种种“令我头疼的事件”。一般的小孩出生后就会把手放到嘴里,而女儿一直是小手离嘴巴远远地,受家庭以及社会理念的影响,我还庆幸女儿从小就讲卫生,没想到,到了中班,反而是经常把手放在嘴巴里,为此经常挨骂,越大越不讲卫生。至此才知道,原来是女儿迟到的手的敏感期才补上来,我的不断阻止,不知给女儿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秩序的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第一时间想到了之前中班的一名男孩子,如果一件事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他的情绪就会产生剧烈的变化,发脾气、哭闹,非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这些都被我们这些成人定义为“任性”、“胡闹”,殊不知,他是到了执拗的敏感期。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听到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XX打了XX小朋友”“XX拿了别人的东西”……我曾经为这些“告状声”苦恼,也曾经为这些“告状声”应付。如今才知道,儿童和成人不同,成人大都有别人的闲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内在的秩序感,他喜欢遵守规则。只有儿童和一些保持了这份美德的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如果儿童内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是成人。儿童就会产生惧怕的感觉,这种无序的环境是儿童丧失了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则的孩子,人格就会沦落。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敏感期,我们应学会耐心等待孩子,会为孩子的完美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持,会为孩子的每一种状况欣赏和陶醉,为孩子们开拓一个崭新的成长环境。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8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六岁前儿童会出现的各种敏感期,在敏感期阶段,儿童接受某种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儿童对某种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续到这种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为止。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敏锐的把握住这些敏感期,适时地从各方面促进儿童的成长。相反,如果忽视了幼儿的敏感期,一味的按照我们自己的规划去安排孩子学习我们希望他掌握的知识,只会让教育南辕北辙。假如这种情况始终得不到改善,将为孩子成年后会有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埋下隐患。

  对于幼儿的一些不正确行为,我们不要一味的去指责孩子,而要深入去了解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做好引导教育,帮助幼儿一起去改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大多数家长都为孩子小时候咬东西甚至“咬人”烦恼过,其实这是孩子正处在用舌头、牙齿探索环境的敏感期即“口腔敏感期”,大人应当给予合理的指导帮助孩子度过这一敏感期,提供一些可以咬的、尝的、干净的食物或牙胶、磨牙棒之类的物品来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假如限制过多欲望得不到满足,咬皮肤就会成为替代,也就极有可能出现孩子咬人的现象。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紧密配合,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我看了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幼儿敏感期如何进行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家长工作的开展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我希望能学以致用,在工作中对家长提出的疑问提出正确的分析和建议,共同努力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

  有一个小宝贝回家的时候,电梯里的按钮必须他来按,如果妈妈按了,要重新回到电梯间再按一遍,妈妈很抓狂,认为孩子是不是有强迫症。其实孩子是进入了秩序敏感期,他是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如果秩序破坏,一切都要重来。秩序感是规则意识的萌芽,会带给孩子安全感,打破秩序会让他焦躁不安。这个妈妈就是不让他重新按,结果哭闹了很久,把精力用在了无序的抗争中,浪费了宝贵的亲子时光。这小小的强迫症,读完了《捕捉儿童的敏感期》,我们就会理解这个小宝贝,尊重他,倾听他!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这本书主要讲述了0到6岁之间的敏感期,但是并不意味着6岁之后就不会有敏感期出现的现象,敏感期只意味着在某个年龄段某些特征最为凸显,而后这些特征可能还会伴随着孩子成长。而这本书就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证明了几岁会有哪些敏感期,会有哪些特征。

  书中有一个很搞笑的例子。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拉了粑粑,在老师去给他拿裤子的时候,他把自己的粑粑包了起来并放在书包里带回了家,在他的父母询问原因时,孩子的回答竟然是:“这是我的”。也许我们听完这个故事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可是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真的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会反思,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孩子,她们占有欲强、不愿分享、甚至别人碰他的东西就会大声尖叫等。我们会认为这是家庭教养方式的过度溺爱,造成了孩子自私自利的坏毛病。殊不知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初步建立的时候,也是他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当孩子出现了自我意识时,他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当我们遇到儿童这个时期,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可能满足孩子,不能过度苛责,为儿童创造一个温馨充满爱的环境。

  其实,孩子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我们要怀着敬畏感恩之心,给他们充分的爱和自由。正如书中给出的我们建议:一、成人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二、已经发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让孩子把情绪哭出去,孩子自己就会接纳已发生的事实。

  这本书,百读不厌,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收获与体会,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宝贝们更多的规律与秘密吧!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2

  春节假期已接近尾声,同时进入了收心阶段,为新学期的开始做好准备。在假期的读书活动也已进入书写感悟阶段,身为幼儿教师的我,虽然接触了一些前沿的教育理念,但是,在阅读了《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后,才使我对敏感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使我深深的意识到,每个敏感期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再阅读此书时,我边看边与班中幼儿或者是儿子的情况与书中介绍的情况进行对比,脑海中再现着种种“令我头疼的事件”。一般的小孩出生后就会把手放到嘴里,而儿子一直是小手里嘴巴远远地,受原生家庭以及社会理念的影响,我还庆幸儿子从小就讲卫生,没想到,到了中班,反而是经常把手放在嘴巴里,为此经常挨吵,越大越不讲卫生。至此才知道,原来是儿子迟到的手的敏感期才补上来,我的不断的阻止,不知给儿子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秩序的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第一时间想到了班中的泽泽,如果一件事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他的情绪就会产生剧烈的变化,发脾气、哭闹,非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这些都被我们这些成人定义为“任性”、“胡闹”,殊不知,他是到了执拗的敏感期。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听到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XX打了XX小朋友”“XX拿了别人的东西”······我曾经为这些“告状声”苦恼,也曾经为这些“告状声”应付。如今才知道,儿童和成人不同,成人大都有别人的闲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内在的秩序感,他喜欢遵守规则。只有儿童和一些保持了这份美德的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如果儿童内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是成人。儿童就会产生惧怕的感觉,这种无序的环境是儿童丧失了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则的孩子,人格就会沦落。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敏感期,我们应学会耐心等待孩子,会为孩子的完美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持,会为孩子的每一种状况欣赏和陶醉,为孩子们开拓一个崭新的成长环境。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3

  寒假里,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阅读了孙瑞雪老师编著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这本书。之前只听说过青春期,更年期等,对于儿童敏感期还是第一次了解。原来儿童的成长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构成的,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而敏感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优秀的人。

  回忆女儿的成长经历,我恍然大悟。以下是我根据此书对女儿的成长经历回忆和刚刚一岁的儿子处于儿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进入口腔敏感期时,潼潼喜欢在床上抱着大可乐瓶翻滚,并尝试用嘴咬开瓶盖。当时她还不到一岁,做这个动作有些费劲,但她并不气馁,可以持续做十几分钟,时常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潼潼有一只黄色的小熊,每次给她小熊,她都会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时,也是抓过来咬一通;有一次,家里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潼潼抓起来就往嘴里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马上做出难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里的东西往外吐。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总觉得有些不耐烦,觉得这孩子挺调皮的。哈哈哈,现在我知道了,小家伙口的功能已经建立并独立起来,正在用口来认识世界呢!

  儿子现在已经一岁了,恰好家里的沙发破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洞,他发现了,便开始用手指去抠。小洞被抠大了,棉絮露了出来,他便把棉絮往外掏,于是那段时间他总是专注于这份工作,乐此不疲。总结潼潼的成长经历,我知道这是孩子的手敏感期到来了,接下来我发现他对纸箱子很感兴趣,于是便把他放到纸箱子里,他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有时还会扶着箱子不停地摇晃,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摇晃得太厉害了,他就面朝地板摔了个大马趴,继而哇哇大哭。无奈,我开始为他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后我发现,每次打开洗衣机时,他都喜欢往洗衣机里扒拉,但是他个子够不着,什么也看不到。于是我把他抱进去,当然我事先拔掉了电插头。进入这个空间,他有时手舞足蹈,有时又安静得出奇,他可以自己在里面玩上30,40分钟。很显然,他对这个空间很满意,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吧。当时,我只是想带他的时候省些力气,没想到恰好满足了他在空间敏感期时对空间探索的要求。

  以上是我对潼潼处于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记忆,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的。完全是处于保护孩子爱好的心理。因为,小时候,妈妈总是限制我做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会忘记。所以,我不希望女儿、儿子和我一样,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于是,我会尽量满足她的想法和要求,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儿童时期的遗憾。

  很感恩能读到这本书,使自己有机会探索儿童成长的秘密。从前不明白女儿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沙子?不明白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儿子为什么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奥特曼?现在总算是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了。当然这些都不足以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导处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么。但至少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更多的宽容和爱意去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最终长成正常的,快乐的人,感恩!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4

  一直在读一本《捕捉幼儿敏感期》的书,最近刚刚读完,这本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让我们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于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这样关键的时期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让儿童的心智水平从一个层面顺利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这就需要家长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做一名智慧型家长。教育是一门大学问,教育同时也是一个大智慧!结合孙老师的一个个关于幼儿敏感期的教育案例,对照自己以往的教学,我认识到需要家长在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研究、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形成,拥有智慧才能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

  我在感觉到幼儿成长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当幼儿出现可能引爆他们思维火花的兴趣点时,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当幼儿的探索四处碰壁、走入“死胡同”时,不知道如何挖掘;当幼儿闪出烟花般灿烂而又短暂的智慧时,却未能及时捕捉……在这些教育的面前,就需要拥有一种智慧,一种能及时把握、及时反应、有效生成、有效实施的智慧,而这就是如何正确理解并及时捕捉幼儿敏感期的智慧。

  如何用智慧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结合孙老师的案例,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握教育的价值。我们每天在生活中都会发生一些小事,大部份的我都会流于形式简单地进行处理,如果能抓住有价值的教育时机,采用智慧的策略,使本来看似平常的事件从中引发出有价值的教育行为。作为家长,善于观察,知道在事件来临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最适合的。及时把握教育的机会,突出教育的价值。

  二是平等的关爱教育。教育是一种帮助,一种平等的关爱。这些我深有体会,因为有了平等的土壤,帮助和关爱才能产生神奇的效果。家长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情是什么?家长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要给孩子自信,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重要,知道自己可以有所作为。所以家长处理事情时要先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是直接下判断,不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其实,在生活的每一种处理方法的背后,隐藏着的都是对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放手、帮助、提醒和约束……不是吗?“洗耳恭听”,让我们学会倾听孩子;“袖手旁观"是让我们学会放手;“雪中送炭”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自食其果”是让孩子学会承担…… 三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善于和孩子进行艺术的交流。 孙老师通过几个案例记录,特别在《人际关系的敏感期》中阐述给予孩子足够自由空间的重要,因为孩子的思维和成人的思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家长要时时处处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们的行为,听他们的语言。当他们的言行超出成人认为“正确”范畴的时候,不要激动,千万先沉住气,想想为什么?给孩子充分的发言权就是教育智慧之一。 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或许听完他们的解释,家长的怨气会立刻全消,取而代之的是你的捧腹大笑。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5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知道人的发展有一些敏感期。比如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绘画敏感期、音乐敏感期等。但是儿童在敏感期到底是什么样子,各个敏感期分别在什么时候到来,怎么判断孩子处于什么敏感期,孩子敏感期到来时,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对于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我几乎一无所知。而看了书中的案例,我一下子明白了许多。比如儿童的执拗敏感期。

  在这个敏感期,儿童会很执拗,如果大人不了解,与他们发生争执,孩子就会哭闹。而大人们看到孩子哭闹会很生气!有的认为孩子太任性,可别惯坏了,于是要么采取暴力制服,要么任其哭闹,执拗的敏感期出现在3岁左右。书里关于这个敏感期的内容回答了我心里很久以来的疑问。假如大人知道孩子正处在执拗的敏感期,就应该蹲下身子跟孩子平等地交流,对孩子解释为什么有的事情能做,有的事情不能做。其实,当孩子执拗的`时候,只要不妨碍别人,不出危险,尽管由他去好了。过一段时间就不执拗了。再比如秩序的敏感期。

  儿童严格地按照内心的秩序去做事,不能随意更改,变动,否则他们就会焦虑。其实孩子缠大人是对大人的信任和依赖嘛,为什么就不能依一依她呢?怕孩子变坏吗?那么小就能变坏吗?再比如专注。专注是儿童意志力的基础。没有专注就没有意志。大人要巧妙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力。当孩子专注做一件事情时,大人不要打扰,甚至不要表扬,表扬在这时也是一种打扰。要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发展专注力。

  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力,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护。现在我们看到有的孩子疯疯癫癫,一会干这个,一会干那个,特别好动,集中不了注意力,很可能就是小的时候专注力没有受到保护和培养。事实上,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环境,然后给他时间和空间,呵护他的成长,让他自我发展。孩子是会自我发展的。而你不切事宜的所谓引导、辅导,可能只是干扰。实际上,大多数家长做的恰好相反。当孩子缠着的时候,嫌孩子心烦,没有给他足够的关爱;当他自己玩的时候,大人们又自作聪明地去教。其实破坏了孩子自己探索的过程,影响了他们专注力的形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6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所编著,该书收录了200年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孙瑞雪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看起来这本书很适合幼儿园的老师看,可是该书中提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而且我们会发现,自己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问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

  读完书我们就可以发现,小学阶段有些孩子出现的问题都是因为他的敏感期因为被打扰所以滞后了。关系到小学阶段的有这几个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培养孩子具有巨细无遗、综理密微的习性的好时机。儿童对某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如果长时间不被打扰,就能形成高度专注的品质,老师和家长不会观察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轻易打断孩子的认知过程,这样孩子很难形成专注的品质。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兴趣。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充满书香的居家环境,即能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文化敏感期(6~9岁)

  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起于3岁。而到了6~9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因为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就会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师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有时孩子会故意犯个错误,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试探老师和承认的态度,来验证和体验爱和宽容的感觉。儿童犯了错误是很难为情的,尤其是承认错误的时候,如果能让孩子体面地承认错误并改正,那是最好的。

  家校共教,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学校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校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籍,我们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充分认识孩子的敏感期。我们作为幼儿教师看了之后不但可以在敏感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育儿书《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800字

育儿书《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范文800字(通用7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育儿书《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范文800字(通用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育儿书《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800字1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知道人的发展有一些敏感期。比如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绘画敏感期、音乐敏感期等。但是儿童在敏感期到底是什么样子,各个敏感期分别在什么时候到来,怎么判断孩子处于什么敏感期,孩子敏感期到来时,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对于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我几乎一无所知。而看了书中的案例,我一下子明白了许多。比如儿童的执拗敏感期。

  在这个敏感期,儿童会很执拗,如果大人不了解,与他们发生争执,孩子就会哭闹。而大人们看到孩子哭闹会很生气!有的认为孩子太任性,可别惯坏了,于是要么采取暴力制服,要么任其哭闹,执拗的敏感期出现在3岁左右。书里关于这个敏感期的内容回答了我心里很久以来的疑问。假如大人知道孩子正处在执拗的敏感期,就应该蹲下身子跟孩子平等地交流,对孩子解释为什么有的事情能做,有的事情不能做。其实,当孩子执拗的时候,只要不妨碍别人,不出危险,尽管由他去好了。过一段时间就不执拗了。再比如秩序的敏感期。

  儿童严格地按照内心的秩序去做事,不能随意更改,变动,否则他们就会焦虑。其实孩子缠大人是对大人的信任和依赖嘛,为什么就不能依一依她呢?怕孩子变坏吗?那么小就能变坏吗?再比如专注。专注是儿童意志力的基础。没有专注就没有意志。大人要巧妙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力。当孩子专注做一件事情时,大人不要打扰,甚至不要表扬,表扬在这时也是一种打扰。要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发展专注力。

  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力,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护。现在我们看到有的孩子疯疯癫癫,一会干这个,一会干那个,特别好动,集中不了注意力,很可能就是小的时候专注力没有受到保护和培养。事实上,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环境,然后给他时间和空间,呵护他的成长,让他自我发展。孩子是会自我发展的。而你不切事宜的所谓引导、辅导,可能只是干扰。实际上,大多数家长做的恰好相反。当孩子缠着的时候,嫌孩子心烦,没有给他足够的关爱;当他自己玩的时候,大人们又自作聪明地去教。其实破坏了孩子自己探索的过程,影响了他们专注力的形成。

  育儿书《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800字2

  春节假期已接近尾声,同时进入了收心阶段,为新学期的开始做好准备。在假期的读书活动也已进入书写感悟阶段,身为幼儿教师的我,虽然接触了一些前沿的教育理念,但是,在阅读了《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后,才使我对敏感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使我深深的意识到,每个敏感期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再阅读此书时,我边看边与班中幼儿或者是儿子的情况与书中介绍的情况进行对比,脑海中再现着种种“令我头疼的事件”。一般的小孩出生后就会把手放到嘴里,而儿子一直是小手里嘴巴远远地,受原生家庭以及社会理念的影响,我还庆幸儿子从小就讲卫生,没想到,到了中班,反而是经常把手放在嘴巴里,为此经常挨吵,越大越不讲卫生。至此才知道,原来是儿子迟到的手的敏感期才补上来,我的不断的阻止,不知给儿子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秩序的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第一时间想到了班中的泽泽,如果一件事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他的情绪就会产生剧烈的变化,发脾气、哭闹,非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这些都被我们这些成人定义为“任性”、“胡闹”,殊不知,他是到了执拗的敏感期。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听到孩子们的“告状声”,我曾经为这些“告状声”苦恼,也曾经为这些“告状声”应付。如今才知道,儿童和成人不同,成人大都有别人的闲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内在的秩序感,他喜欢遵守规则。只有儿童和一些保持了这份美德的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如果儿童内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是成人。儿童就会产生惧怕的感觉,这种无序的环境是儿童丧失了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则的孩子,人格就会沦落。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敏感期,我们应学会耐心等待孩子,会为孩子的完美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持,会为孩子的每一种状况欣赏和陶醉,为孩子们开拓一个崭新的成长环境。

  育儿书《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800字3

  过去了就永远回不来,很多事物只能成为回忆,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好好把握。这是看完孙瑞雪先生的《捕捉儿童敏感期》的最大感想。

  看过《爸爸去哪儿》、看过《超人回来了》……还有很多很多。电视娱乐都开始这样关注孩子的成长,现实中的家长更是重视。那么相信大家一定听过敏感期这个词,专业得说就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孩子长到一定时候表现出的不同。你看到过孩子捡地上的东西,然后放进嘴巴里吗?你看到孩子自己咬自己的脚吗?你听到孩子某一个时间特别爱讲话但是有讲不清楚吗?……其实我觉得敏感,包括孩子本身,以及家长。孩子到了那个时间,而家长就要捕捉这个时间。

  书中将理论与实例结合,将每一个敏感期绘声绘色得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婴儿7个月左右出现走的敏感期。起先拒绝坐,然后开始走,上下楼梯都要自己来,哪里不平偏要往哪里撞。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时候……走的敏感期中儿童是一个自由、活跃的个体,他拥有空间的能力从此开始越来越强。

  1岁半到2岁期间,儿童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床上的一丝头发,地上的一根小草……但儿童并不总是这样。手的敏感期到来时,儿童有一个抓的过程。一把抓,二指抓,三指抓。很多成人用手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点钞……这都和童年期手的发展有关。

  音乐的敏感期呈螺旋状发展。2岁的幼儿就能把握节奏;3——4岁时开始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感兴趣;5——6岁后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自发用动作表达;6——8岁时已经能深深沉浸在音乐中……

  处在身份确定敏感期的儿童,会选定一个偶像并时时模仿。“我是忍者神龟!”“我是超人!”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儿童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

  ……

  每一个时刻都是至关重要的,错过了,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孙瑞雪先生的这部著作值得我们大家无数次的翻阅。

  育儿书《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800字4

  最近几天读着网上下载的《捕捉儿童敏感期》,文中介绍的敏感期的真实案例,确实像一把金钥匙,引领着我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以前孩子的一些行为我不理解或简单的理解为是小孩子的幼稚行为,但看着本书,我从中找到了答案。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去年冬天有段时间佳凝对裙子“情有独钟”,天天要穿裙子去幼儿园,有时还问我她美吗。当时我简单的认为她在“臭美”,现在看来,那是她审美的敏感期在发展。

  佳凝在家用各种凳子摆她的家,轻易不允许别人动。前几次奶奶趁她上幼儿园时把凳子收了,惹的佳凝很不高兴。奶奶一次次的收,佳凝一次次的摆,从幼儿园回家佳凝会先检查她的凳子是否被挪动。现在我知道了她的这种行为源于秩序感,她要保持她的那个家的原样。她一次次的摆,是执拗敏感期的一种表现。

  单身宿舍是公厕,每次去厕所时,佳凝要先看看哪个厕位干净。若达不到她理想的干净程度时,佳凝会转身回家用她的小便盆。以前我只是简单的理解为小孩还挺爱干净呢,原来她是在追求完美。

  最近佳凝在家又玩起了泡泡水,瓶瓶罐罐的装满水,还要加上点肥皂或洗衣粉。要按以前我会强烈制止,玩水弄得到处湿乎乎的,还要浪费肥皂。但现在我知道不能过于“干扰”她了,要给她充分的自由。

  佳凝喜欢啃指甲,现在我在想,是不是她“口的敏感期”时被打扰,现在正在补课呢。

  儿童的各种敏感期结合在一起,要陪她度过6年。这6年内,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各种敏感期的动作没有被外界(家长和老师)所打扰,她就会发展得很全面。否则,孩子自身有一种修补的功能,将占用其他时间、场合弥补。如果6年内都没有弥补,则孩子的发展不全面(可能长大后会出现其他问题--属于潜在的)。很遗憾自己是个“粗心”的妈妈,没有更早些了解儿童的敏感期。但庆幸现在我已读着《捕捉儿童敏感期》,且决心要做个细心的妈妈,以后要多观察孩子的言行,不“干扰”她的成长,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多理解孩子。

  育儿书《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800字5

  太懒惰了,这么一本小小的书,断断续续的,足足看了差不多一年。真是惭愧!趁劲头足,现在正在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已经看完一大半了,这本书比较适合学龄儿童的妈妈,不过提前阅读也是很不错的。

  这是一本书,粗略看是浅显易懂,因为全书是由一串串案例故事组成的,述说者为蒙特梭利幼儿园的教师或者在这种幼儿园就读的儿童的家长,因此,述说的事件也都是儿童为主角,事件小而简单。细看其实有点难度,虽然没有深奥的理论,但对如何应对这些特殊的敏感期,却是一门大学问,正是由于全书看似缺乏系统,更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和总结的空间。

  全书的述说对儿童种种发展都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言语中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对儿童某些“恶劣”的行为和言语的冲撞,都能那么宽大的包容和理解。在全书中,反复强调的就是爱和自由,这是父母和老师应对幼儿(0-6岁)各个时期不同发展特征的方法。曾看过有读者反映,说这本书只给出了案例,却没给出解决应对的方法,我想,给儿童理解,给他爱和自由,这就是本书以不变应万变的的答案。当然,这只是宗旨,如何具体的应变,还需智慧。

  在我家里的老人看来,我对涵涵的种种作为,有溺爱之嫌,随便他去玩什么,随便他翻东西,我都只是在旁边看着,只是负责他的安全,并不制止。但是,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如何做到给他充分的爱和自由,却不至于到溺爱的程度?如何来界定二者?在什么时候说不,在什么时候说可以?哪些才是真正的爱和自由?如何在宝宝的种种看似“顽劣”的行为面前保持冷静和宽容,并探求这种行为背后的真正意义,而不是顺手就操起手中惩罚的工具?

  也许,这是我想的太多了。

  但是,冷静,这门功课真是太难修了。昨晚,只不过少给涵涵冲30毫升的牛奶,他就把半夜醒来的时间从4点提前到了1点,害的我差点冲他发脾气,恶狠狠的坐起来,看着他任他在那里趴在那里拱啊,翻啊,哼啊,哭啊,都没理他,最后才无奈的给他喝牛奶。好在是黑夜里,小家伙看不清我的脸色,否则肯定会吓坏,呵呵。

  修炼,修炼,继续,继续。

  育儿书《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800字6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所编着,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孙老师还针对每个案例进行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受益匪浅。做为一名家长,了解幼儿的敏感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多彩缤纷的世界,就象一张纯洁的白纸,要在上面绘画绚丽的色彩,规划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之中逐渐认识世界,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知道到知道这个成长过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做为孩子的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成为胜任的第一任老师。书中有好多常见的案例如:“涂色”、“破坏性行为”、“秩序成习惯”等,分析的非常好,家长们很值得一读。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他是家长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让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能了解他们、帮助他们、爱护他们,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育儿书《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800字7

  有一个小宝贝回家的时候,电梯里的按钮必须他来按,如果妈妈按了,要重新回到电梯间再按一遍,妈妈很抓狂,认为孩子是不是有强迫症。其实孩子是进入了秩序敏感期,他是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如果秩序破坏,一切都要重来。秩序感是规则意识的萌芽,会带给孩子安全感,打破秩序会让他焦躁不安。这个妈妈就是不让他重新按,结果哭闹了很久,把精力用在了无序的抗争中,浪费了宝贵的亲子时光。这小小的强迫症,读完了《捕捉儿童的敏感期》,我们就会理解这个小宝贝,尊重他,倾听他!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这本书主要讲述了0到6岁之间的敏感期,但是并不意味着6岁之后就不会有敏感期出现的现象,敏感期只意味着在某个年龄段某些特征最为凸显,而后这些特征可能还会伴随着孩子成长。而这本书就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证明了几岁会有哪些敏感期,会有哪些特征。

  书中有一个很搞笑的例子。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拉了粑粑,在老师去给他拿裤子的时候,他把自己的粑粑包了起来并放在书包里带回了家,在他的父母询问原因时,孩子的回答竟然是:“这是我的”。也许我们听完这个故事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可是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真的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会反思,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孩子,她们占有欲强、不愿分享、甚至别人碰他的东西就会大声尖叫等。我们会认为这是家庭教养方式的过度溺爱,造成了孩子自私自利的坏毛病。殊不知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初步建立的时候,也是他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当孩子出现了自我意识时,他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当我们遇到儿童这个时期,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可能满足孩子,不能过度苛责,为儿童创造一个温馨充满爱的环境。

  其实,孩子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我们要怀着敬畏感恩之心,给他们充分的爱和自由。正如书中给出的我们建议:一、成人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二、已经发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让孩子把情绪哭出去,孩子自己就会接纳已发生的事实。

  这本书,百读不厌,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收获与体会,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宝贝们更多的规律与秘密吧!

;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000字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范文2000字(精选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童年的秘密》读后感范文2000字(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000字1

  暑假我品读了一本《童年的秘密》,其中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非常颠覆性的书籍。

  其实有一个敏感期我们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儿童的语言天赋。在儿童的某个阶段,学语言是非常惊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只是沉默的聆听,直到某一天说出他们的第一个字。这点成人体会最深,学外语现在对我也是一件头大的事情,无论是听力还是单词,都是需要持续的下苦功才可以。但是除此之外,儿童的敏感期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就是对秩序的敏感。°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

  蒙台梭利说°这种敏感期的存在也许更清楚地表现在儿童所遇到的障碍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发脾气很可能都是由于这种敏感性秩序感在于认识到每样物品在它的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记住每件东西应该放在哪里。这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在所有的细节方面都能支配它。心灵的适宜环境是这样的:一个人能闭着眼睛到处走动,仅仅只要伸手就能拿到他所要的任何东西。这样的环境是平静和快乐所不可少的。很明显,儿童对秩序的热爱不同于成人对秩序的热爱。秩序给成人某种外在的快乐。但对幼儿来讲就完全不同了。它好像动物漫步的大地,或鱼儿游憩的水。

  不过这一点,再深入想一想,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我们新到了一个环境,也是会经历很不适应的时期,所谓的°水土不服,但是儿童却更加的敏感,敏感到桌子上放了一把没见过的雨伞也会生气的地步。而儿童的这个敏感期,据说一直会持续到五岁。

  一直以来在成人的脑海中,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成人的自然法则。所以,我们经常会阻止我们的孩子不让他们做很多事情,怕打坏东西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节奏来生活。同时,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间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还有我们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识字,剥夺了他们的乐趣。过早地强求他们通过阅读书本来识字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追求这些并不很重要的东西会削弱他们生气勃勃的心灵的能量。这一点,在松居直的《图画书论》里也有所涉及。

  每一个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成人,都是他们的教师,所以,并非有孩子的父母亲,或者教授他们知识的老师才应该来阅读这本书。当一个成人看到儿童端了一杯水,他就开始害怕这只杯子可能会摔破,当他感觉到这一点时,他的贪婪就使他把这杯子看作一件珍宝,并从儿童手中把它夺过来。另一方面,儿童还必须形成他的行为习惯,但是他从来也没有得到许可去展现连续的行为过程。如果儿童正在游戏,成人就会打断他,认为该是散步的时间了。这小孩就被打扮一番带出去了。这些都是不好的。当儿童工作时,他并不是为了获得某些进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当他重复一项练习,使自己的活动达到一个目的时,这个目的是不受外界因素支配的。就儿童个人的反应而言,他停止工作跟劳累没有联系,因为使他的工作完全更新,充满精力是儿童的特征。

  实际上这本书里的珠玉比比皆是。我以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她。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在某个地方被弄丢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重新认识我们自己。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童年的秘密》这本书里给了我们答案。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个愉快的环境,在那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他们自己的。小桌子、小凳子、小拖把等都是为他们所特别制的。这些对孩子很有吸引力。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静。它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即我们所说的客观的心理。无需过多的语言和暗示。最后是要给儿童特殊的作业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运动,从而使他们聚精会神,精力集中。儿童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快乐感。这样儿童就向正常化迈进。即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喜欢工作。这本书提高了我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在今后的实践中应不断地总结经验,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长。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000字2

  《童年的秘密》一书是蒙特梭利经过自我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她还提出了儿童发展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经过对这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了很多的启示,现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谈一下我的体会和认识。

   一、认识儿童。

  以往青春的我们是否有过叛逆,是否因为和父母意见不一样而产生冲突呢?蒙特梭利女士告诉我们:成人总是按照自我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这便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本事只能理解,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

  蒙特梭利女士系统的阐述了揭开儿童成长奥妙的革命性观念,正如她所言:“儿童仅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的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她认为,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是社会赋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让他们又权决定儿童的教育和发展。在书中,蒙特梭利女士提出了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的有意识的、自主的、独立的与外界环境进行活动来获得。成人如果想促进儿童成长,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的丰富的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尽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导”。儿童自然会明白自我想做什么,该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会逐渐成长起来。

   二、成人的失误。

  有多少人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的存在物?相信他一生下来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他将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在一个年龄段,孩子就喜欢玩水和玩沙子,如果大人阻止他,他会顽强抗争。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如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趣味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我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可是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终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

  既然我们明白成人不能够按自我的意愿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那么就应当放手让孩子自我去探索、发现。但这种放手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是不是要完全抛弃自我的想法呢,难道没有经过任何修剪的小树苗长大之后其弯弯曲曲的样貌就真的好看吗?成人的经验就真的帮不了孩子什么吗?我看不是,成人的放手是有前提的,首先得确认孩子的探索过程是安全的,其次也得要有远见,能够准确确定出孩子当前的探索是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帮忙的,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纠正帮忙。

   三、教师的准备。

  对教师而言,观察儿童的方法是极为重要的。所以,仅仅有教育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教师首先必须系统地研究自我,使自我的内心做好准备。这样,教师才能摆脱最根深蒂固的缺点,事实上,这些缺点会妨碍教师与儿童的关系。为了发现这些潜意识的弱点,我们需要一种特殊的引导。我们必须像其他人看待我们那样对待自我。教师必须一开始就研究自我的缺点,以及自我的坏脾气,而不是过分关注“儿童的脾气”,或者“纠正儿童的错误”,甚至是关注“原罪的影响”。仅有先清除你自我眼中的沙粒,你才能清楚地明白如何消除儿童眼中的尘埃。

  作为教师,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个愉快的环境,在那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他们自我的,小桌子、小凳子、小拖把等都是为他们所异常制的,这些对孩子很有吸引力。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静。它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即我们所说的客观的心理。无需过多的语言和暗示。最终是要根据儿童的敏感期和发展规律准备好丰富的学习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运动,从而促使他们健全地发展。

  《童年的秘密》给我的启发当然不止这些,我相信经过更深层次的阅读我会得到更多的启示,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也会大有裨益,我相信蒙台梭利的著作会让我更真实的了解儿童,让我能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来施教,对他们的成长供给更多的帮忙。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000字3

  儿童的世界非常复杂,成年人对儿童有太多的误解。读了蒙台梭利的书让我对儿童世界有更清晰的认识,读童年的秘密,能够解释你教育生涯遇到的许多琐碎问题。在《童年的秘密》这本书里,蒙台梭利对儿童的行为和儿童心灵成长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教育工作者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尤其作为一名小学的体育教师,虽说是通过教授身体动作来掌握技术动作的规律,但此学科更接近自然贴近生活,关乎学生身体和内心成长的学科,而此书对幼儿时期的“不理解现象”之谜进行探索和解答,本书阐述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秘密,是对儿童发育与成长特征最生动的刻画,所以,此书更应该细细的读一读。

  如果问体育老师,小学生体育课是什么样子的呢?估计十个有八个老师会说,上课学生没有纪律性,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吵吵闹闹,嘻嘻哈哈,调皮捣蛋的学生一大堆,组织的教学内容难以进行,想发火但是学生当时能够安静一会,下一节课以上种种又“重复”,对与“油盐不进”皮孩子打不能打,骂不能骂束手无策,以至于体育教师都是感觉苦不堪言,在加上每天有2—3节室外的体育课,身心俱疲;课间十分钟总感觉时间太快,惧怕学生到操场集合,感觉学生来到操场,从他们的语文数学“正课”解脱,而体育课就成了“放松课”、“度假课”、“室外聊天课”。经过读取这本书,蒙台梭利对儿童阶段的研究揭开了人类童年的秘密,让我们了解儿童的行为和心灵成长遵循什么样的规律,了解儿童能够让我更好的驾驭课堂,更好的对待他们,重心定位自己,不做“暴力式武夫”体育老师,静心、镜心、精心,对学生以爱的立场从心开始。

  本书的“缺乏理解力”章节提到:“由于成年人没有意识到儿童身体活动的重要性,他们就在这方面设置障碍,这成了儿童失调的原因”。作为室外的体育课,铃声响起,学生的心早就将飞向室外,室外有新鲜的空气,冬日有暖阳,夏天有微风,这一些这一切都是儿童内心敏感期所需要的元素,是儿童对客观环境建立一种明确关系的途径。而作为体育教师视角认为,体育课堂也应该是“无声”“安静”,学生就要像“植物”,是花朵,吵吵闹闹就应该是阻止,体育课就不应该发出声音。其实,体育课就应该“放一放”,这里的放不是无目的无法则的放。应该是在规则要求之下,教师有引导有任务驱动式让学生去玩,用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探索运动项目的内在结束。

  这与“新基础教育”中提出的学生立场,教与学重心下移异曲同工之处。体育课堂就应该是乱的,就应该是吵闹的,但是也需要“规则”,体育课程规则是保证学生安全,保证学生学习更好顺利的进行,教师与学生都是规则维护者,是学生来享受“自由”的前提,但是这需要一天一点,一年级一年级的培养。如果从学生上学那一刻起,教师能够利用自己的专长,在“规则”允许下,对学生进行项目教学,只告诉教学任务,耐心让学生尝试,静心的纠正他们错误,当不规范的动作出现时,在作为示范者去教,而不是一上课就是:“你给我这样必须这样做!”,“这就是正确动作,不容置疑”。不给他们发展身体活动空间,不能使他自己自由发展的环境。这样就导致了,低段学生上课时表现还够让人接受,学生还能够积极配合,可是上了高段学生,就像拖了缰绳的野马,各种顶撞,各种反抗,各种狂乱都来了,感觉看不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看不到他们身上的朝气蓬勃。这或许是书中所说的“儿童乐于服从成人。

  但是,当成人要儿童抛弃那些有助于他发展的本能时,他就不可能服从了”。如果老师不知道心理发展是这样规律,不顾儿童天然的尊严感,一味的批评指责,总感觉有些毛病怎么批评就是改不了,最后导致结果是老师身心俱疲,对班级学生失去信心,轮到这个班级时就是硬着头皮上课流程走完,而学生还是“无动于衷”消耗着体育锻炼时间,且心理对老师“不公平待遇”哀声抱怨。蒙台梭利指出孩童做事没有耐心,没有纪律性,是因为他们内心的不快活,心理被扭曲,如果作为教师能够多一下耐心,在教学中“等一等”,给孩子创造一个舒服的环境,少去干预,那么他们心理恢复了健康,自然会守秩序,有耐心。

  这是我的第四篇读书感悟,读这本书时,感觉吃力,且本书学术理论性强,短短的一篇读书感悟,逻辑性甚微,且是一些对工作烦事唠叨,继续行走在探索教育奥秘之旅。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000字4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蒙台梭利列举了大量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读书过程中,蒙台梭利对成人进行控诉,在她的论证中,我读着感到一种愧疚感。确实,直到我们现在生活中,都仍然出现着像书中列举的错误的教育孩子的行为。通过读此书,让我反省了日常生活中与儿童的错误交流方式,这也对我将来从事教育事业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儿童并不是一个无意识的个体,相反,儿童有着巨大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世界甚至不允许成人去打扰,一旦打扰,儿童则会朝着与自己个性相反的方向发展。大人都自以为是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会去考虑儿童的感受,这样就会违背儿童的心理愿望。儿童有自己的秩序模式,成人一旦打乱了这种秩序模式,对儿童则会造成影响。

  在此书中,作者列举了大量例子来支撑她的论点。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天生具有秩序感,成人不应以自己的意志去打乱这种秩序。如一个例子,一个小女孩在旅游时睡在一个有栏杆的儿童小床内,当她回到公寓内只能和大人睡在大床上时,她便哭闹,怎么哄也不停。直到最后拿两个枕头围成一个直角成为她记忆中的栏杆时,她才安心地睡觉,不再哭闹。这是因为之前有栏杆的儿童小床给了她支撑感和安全感,一旦这种秩序被打乱,儿童便变得焦虑。一件东西放错了地方就严重地打乱了这个小孩关于一些东西应该如何安放的记忆模式。而往往成人不理解儿童,不明白儿童哭闹的原因,则认为儿童是没有缘由地“发脾气”,对儿童进行训斥。这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发展儿童个性的关键在于他自身,如果他有一种发展的进程和必须服从的规律,那肯定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力量,成人不合时宜的干预会阻挠这种力量的秘密发挥。

  儿童和成人具有两种不同的智力视野,这不仅仅是一个程度的问题,一个从小逐渐转变为大的问题。蒙台梭利用大量例子证明儿童比成人更具有观察力,成人往往会忽视一些无关重要的小细节,而儿童却是对这些小细节有着不一样的敏感。在教师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在学生的视线范围内,正如学生都带着老师的影子,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极强的模仿能力。老师写字的姿势,做事的方式,对人讲话的态度等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蒙台梭利说,成人应该努力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他就可以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开创一个教育的新纪元,它将带给人类真正的帮助。如果儿童要发展他的个性,成人必须控制自己,领会儿童的表示,而且,成人应该把这当作是一种特殊的事,使自己能理解和追随儿童。这让我想到在教师职业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选择。老师可以跟着学生走,而不是学生完全跟着老师走。例如读书,教师并不一定要求所有学生都按着老师的标准读书,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挑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在学生做实验中,老师不应该代替学生的操作,老师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在一旁加以指导。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节奏,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慢,老师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宽容,让学生在他自己的节奏中掌握知识,老师过分的干预只会让学生感到压力,打击学生自信心。

  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学生实践得来的知识比教师苦口婆心叮嘱的知识点要来的深刻。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体验的快乐,即使发生了错误,也不能妨碍他们这种快乐的心情,他们在错误中将成长的更快。

  蒙台梭利在书中还讲到现在在我们社会中更加明显的溺爱问题。蒙台梭利认为,家庭财富应该给儿童幸福,而不是一个奢侈的环境。现在“小皇帝”“小公主”很多,上大学了还不会洗自己衣服,不会打扫卫生,甚至要父母陪读等现象。孩子在父母的溺爱下,逃避现实,所有事都由父母代劳,导致的是抗挫折能力的降低,自我生存能力的薄弱。

  在书中,蒙台梭利还提到,不仅是成人对儿童拥有爱,儿童对成人也拥有爱,只是这种爱常被成人无意识地打断。如一个儿童早晨醒来,会去父母的房间叫父母起床,这是出于儿童对父母的爱,其意是说“新的一天已经来了,快起床享受。”但是成人会以一句“都说不要早早进来我房间吵我”伤害了儿童。儿童行为受到打压,便朝着成人阻止的方向、成人的意愿发展。在这一个发展过程中,逐渐消失了儿童本来的爱与个性。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例如学生帮教师擦黑板,主动帮老师捡粉笔等,这些都是学生出于对老师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有时得不到老师的回应,则会打击学生。甚至老师不理解学生“爱”的表达,错怪学生。学生有时对教师表达爱的方式不尽相同,教师要擅于倾听学生,关注学生。

  《童年的秘密》不仅是对我们师范生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同时也是父母的育儿经典。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在书中探索儿童的奥秘。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000字5

  《童年的秘密》是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得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童年的秘密》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等。蒙台梭利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为我们提示了童年的秘密,让我们得以更深刻地了解和理解儿童。

  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的,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认知的提升!我想,这时,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轻松愉快的,而我们知道快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习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动接受教育,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更不要说是孩子了!

  在读全书的过程中,有一种情感一直在深深地吸引着我: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得他的行动不仅仅因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应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个人无法达到这个目的,他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角色的统一。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

  成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扣上扣子、系绳子的工具。

  《童年的秘密》中还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试想今天,我们在解读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在创造的幼儿教育中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为孩子创造回归以人为本的生态式教育环境…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源自于发现儿童的渴望,我们所孜孜追求的不正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儿的解放和童年的真义吗?

  作为教师,我们无疑是深爱着自己的学生的。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我们那样的辛苦那样的劳累那样的甘于清贫那样的不计名利,而学生们面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却似乎总是无动于衷。其实,这一切的尴尬都只因我们对学生的爱过于武断、包办与专制。对学生,爱是立场,爱的智慧则是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加倍呵护。这种保护就是一种教育。

  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学习对幼儿进行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我们教师对幼儿的引导将会游刃有余,还怕孩子调皮,会造成教育失败吗?长我相信,教师的行为、教育方法及理念无疑会潜移默化的传导给家长,从而影响到一代人的一生。儿童内心的真实景象,它与我们对儿童习以为常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是"童年的秘密"。

;
本文标题: 发脾气是幼儿敏感性受阻的表现读后感(幼儿教育心得体会:爱发脾气的奇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791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英雄赵一曼故事读后感500字(从赵一曼身上学到了什么500)时事新闻课中学版69期读后感(时事新闻课观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