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即现实》读后感(NO 15《幻想即现实》曾奇峰)

发布时间: 2024-03-09 05:03:2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8

《幻想即现实》曾奇峰因为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大师,所以选择看看。算是一本随想录吧。看他提到的案例分析,大部分是家庭治疗,把问题置于关系之中,就能看清...

《幻想即现实》读后感(NO 15《幻想即现实》曾奇峰)

《幻想即现实》曾奇峰

因为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大师,所以选择看看。算是一本随想录吧。看他提到的案例分析,大部分是家庭治疗,把问题置于关系之中,就能看清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解决方法。

精神的慈善——给予帮助的人,天然的有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而接受帮助的人,实际心理潜藏着一股仇恨,即被看低、无能引起的屈辱感。人都追求平等和超越,接受帮助的人只能接受适度的帮助,一旦过量,反而会想要“杀死”对方。斗米恩担米仇。滴水之恩也无需涌泉相报。

懒惰是别样的勤快——看小孩子精力旺盛,得出人之初性本勤这个结论。人大多是选择性局部懒惰。

信任是一种健康的冒险——完全信任意味着放弃对ta的监视、控制和警惕,而这样做一定是有某种程度的冒险的。

被治疗成一个人——心理治疗的目标是使来访者接受作为一个人的现状,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关系。

别说太正确的话——总说正确的话,一是不自信,二是虐待他人使其难受。人无痴者不可与交,因其无真气也;人无癖者不可与交,因其无深情也。(明代哲学家张岱)

游戏的境界——小孩子玩游戏不分严肃正经,只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而成人会划分有用与否,何不如以游戏心态对待一切。

问世间钱为何物——钱只是钱,附属于它的负性评价是因为掺杂了人的情感。钱归钱,事归事。

被期望虐待——所有过度的期望,最后都会使事情朝相反的方向发展。

爸爸的一半是男孩——父亲爱女儿可能似一个初中生般的羞怯。

超越命运——有的人在教别人忽视自己忽略自己,有的人则在教别人记住自己。

作为诱饵的疲乏感——疲乏者给人的感觉是在打着疲乏的名义,拒绝跟他人发生关系。从本质上来说,他们拒绝的仅仅是富有责任的、需要付出的成人对成人的关系,而不会拒绝他人以照顾者的身份接近ta。

对成熟的迷信——在幼稚的年龄绝不成熟!青春期时期生理和心理的不匹配是自然现象,不成熟才是自然的。

学习活着——生命就是在一个小小三角形平台上的自由之舞,名为自由之舞,其实却并不自由。构成这个三角舞台的三个点是:出生、死亡和父母。

言如其人——语言表达带着浓重的个人特色。我们已经很不错,但是,一定还有一些潜力没有被挖掘出来,还有一些自己内心的疆土我们没有去访问过。

问你伤害要多深——“你希望这件事对你的伤害有多大呢?”,在心理伤害面前,受伤害者也是主动的那一方。

亲情的缺憾——在亲情中引入“讲义气”之类的判断友情的标准或者词语,就会使亲情稍微淡一点,使身处其中的人在言行上更慎重一点。

抱怨——口欲期的表现。从关系角度看,抱怨者是在人格上把自己置于一个低人一等的境地。

感谢女儿——人生有很多自己做不了主的事情,出生就是最开始的那一件,死亡是最后的那一件。(感动)

为了离别的纠缠——在你专业上的最大进步是什么?变得更加能够在跟来访者关系不明确的情况下,继续分析工作。

惩罚、自我边界与抑郁——抑郁症至少两个特点:一是自我攻击,二是自己和别人的边界不清楚。

NO.15《幻想即现实》曾奇峰

前言:曾奇峰这个名字时常出现在武志红老师的书里,由此我萌生了读曾老师书的想法。曾老师的书也算得上通俗版心理学书里,两本书《幻想即现实》/《你不知道的自己》都是分成很多篇小短文,每篇短文的标题都是观点,特别接地气。这篇读书笔记我就直接记录了一些让我有新的感触的点,并加上自己的思考。
正文:

1.为什么别人不能理解你?

按照由浅及深,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A.你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或者自己表达的不够清楚。

B.你的潜意识并不想别人理解你

C.你自己都不了解自己

D.别人很理解你,甚至某些方面比你理解的更深刻,更全面,但你却不知道,还在那里为别人的不理解你而伤心。
2.为什么受助者会恨你?

我们在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作为给予者的我们会心情愉悦,并且会有一种道德上和地位上的优越感。而被帮助意味着自己的无能,弱小和卑微,没有人会自愿且愉快的处于被别人帮助的位置。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天然的追求平等甚至优越的力量,在被帮助的时候,这种力量就隐藏在内心深处,变成了对给予帮助者的一种敌意。

俗话说:“一碗米养恩人,一袋米养仇人。”一碗米所导致的给予者和接受者的地位反差不会太大,所以伴随的仇恨不会太大,这种仇恨很容易被接受者的道德感和良心压制,所以两者之间的仇恨不会太大。但到了“一袋米”的程度,差距就很大了,传统道德无法压制了,变成了仇人。

真正的慈善,不仅仅是帮助别人获得渡过难关的经济和物质支持,而且还应包括让受助者不丧失尊严。
3.为什么有人喜欢吃野味?

在社会阶级中,一个人能够弄到什么吃的,跟他多能干有关系。吃的好不好,事关其地位、身份甚至尊严。既然吃跟自尊有关,通过吃来满足自尊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典型的表现就是吃珍稀动物。珍稀动物在营养学上是否一特殊价值,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想象层面,将因稀而贵的动物吃进肚子,会使自己也沾染些独特和珍贵的特质。这种想法衍生出来的逻辑就是:人是不珍贵的,只有吃了珍稀动物的人才会珍贵。
4.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谬论。

有些好药是苦的,但并非所有好药都是苦的。与谬论良药苦口一样,忠言逆耳暗含忠言必然逆耳的谬论,被蒙蔽者于是有了“语不伤人死不休”的行为和报复。在中国古代,不少向皇帝进言的人,只管自己说的是不是逆言,他们认为逆言必忠,而不管别人听不听得进去,以至于自己人头落地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逆耳之言之所以不太容易被听进去,除了他可能暗含的恶意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面对逆言对自己自尊和自信的攻击,任何人都有本能的保护自己的倾向,保护的方式就是让这些逆耳之言不进耳朵。
5.爱是给对方自己做决定的自由。

从根本上来说,爱就是爱,就是好的,它的前面无需加任何定语;不耐烦就是不耐烦,在它前面加任何好词,都不能改变它恶意的本质。不过,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分清楚,哪些做法是爱,而哪些做法是以爱的名义在实施控制。
6.在幼稚的年龄不应该成熟

成熟是一种整合的、几乎名义冲突的和谐状态。这包括身心的和谐、精神世界的和谐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首先是身心和谐,在一个人青春期,身体各个部分都在长大,处在一种幼稚的、正在勃勃生长的状态,而不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其实是精神世界的和谐,在青春期,大脑还处在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阶段,在连续不断地知识和经验的冲击下,和谐是不正常的,不和谐才是正常的。最后是个体与群体的和谐,青春期是一个依赖与独立激烈冲突的阶段。
7.为什么有的人说话语速快?

一切快的东西,都有可能在逃避监视和稽查。话说得太快,显得“没从脑子过”,是为了不让自己回味或者体察这些话的深层含义。这样说话的人,要么言语空洞无物,要么出口就伤人,人际关系一塌糊涂。
8.什么是好的父母?

好父母的条件就是能够忍受孩子长大所导致的自己被抛弃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孩子的长大,都意味着离父母越来越远。换句话说,随着年龄增大,离父母越来越远是健康的。

但很多抚养者对于孩子的抛弃有严重的焦虑感,于是抚养者经常使用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方式,来改变自己被抛弃的宿命,父母和孩子的冲突就此诞生了。
9.为什么有的孩子沉溺网络?

每个人都希望都有自己说了算的地方,如果孩子被父母管得太多,孩子就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做主,于是只能通过在虚拟网络中寻找自己自己说了算的空间。几乎所有心理学问题都是关系问题。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他所处的关系的反应。所以孩子过度上网,不出门,不去学校学习,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他所处关系的问题。
10.不健康家庭的两种孝顺方式

坏的方式:挑剔自己的老公,把自己的婚姻也弄得很失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激怒你老公,让他对你不好,这样就不会把自己糟糕的原生家庭衬托的太不幸,就可以同病相怜了。

好的方式:尽可能使自己的婚姻幸福,以此来带父母走出畸形
11.当朋友难过时安慰的金句:

你希望这件事对你的伤害有多大呢?
12.我们说的话会影响我们

一个人如果反复使用文雅的词语,这些词语就会使这个人的言行也文雅一些。反之,如果一个人总是使用一些粗俗的词语,这次词语会使他的言行更加粗俗。在这个意义上,人被他使用的词语“制造”了。
13.“抱怨”是心理发展处于原始阶段的表现

如果心理的发展不受阻碍,婴儿会慢慢地练习其他功夫,如手握画笔表达,嘴上功夫就不会那么突出。但是如果心理发展受阻,比如因为母亲照顾不周,心理就会停留在嘴上功夫阶段,抱怨就由此而来。换句话说,小时候没有得到过爱的人,以后往往会很喜欢抱怨。(注:婴儿一岁时候,感知世界的部位是嘴巴)。从关系角度来看,抱怨者是在人格上把自己置于一个低人一等的境地。在抱怨者的想象中,认定有一个高自己很多的人在安排着与自己有关的一切人和事,但安排的不好。
14.孩子不欠爸妈任何东西

许多父母通过自己的牺牲来换取对孩子的控制。有些不会做父母的人,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他们会对孩子说,为了你,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拼命的工作。他们这么做,实际上是想操控孩子,使孩子丧失维护自己权力的伦理立场和道德勇气,对哪怕父母无理的要求,也要无条件的服从。
15.曾奇峰老师的金句

A.父母打孩子,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而不是为了孩子好。明显地是为了掩盖自己潜意识里的恶毒。

B.物质生活水平高,不一定就精神生活水平高,但是,如果物质水平不高,那么精神生活的水平也高不到哪去。

C.一个一辈子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做一件自己爱的事,并且可以通过这件事养活自己和获得荣誉。

D.人生如此之短,人生的意义在于在有限的时间里走更远的路。生命的终点离起点的距离,几乎完全等于一个人一生的成就。

幻想即现实

幻想即现实

   内容简介

  《幻想即现实》内容简介: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任何人都不必用对自己不好的方式来对他人好。我们是人,我们都注定要带着人的全部优点和弱点活着。人真的是这样一种动物,没有情感,会被“饿”死;情感太多,会被“撑”死;不多不少,才是最好。从这一点来说,亲情与爱情都应该向友情靠拢。

   作者简介

  曾奇峰,1986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1998年)。首期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学员。第二期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中方教员。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在北京举办的精神分析培训项目中方教员。曾在德国精神卫生机构进修两年,卫生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学组秘书长,德中心理治疗院(在德国注册的机构,著名“中德班”的主办者)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精神医学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心理治疗师协会。(待登记注册)首任会长。湖北省劳动厅心理咨询师资格评审专家组成员,曾在多种心理治疗杂志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多次在世界性心理治疗大会上宣读论文,在多种心理学普及读物上发表科普文章百余篇。熟练掌握英、德两门外语。

   目录

  序一:精神分析的俗人 序二:奇峰文集序第一辑 缓慢地奢侈着 先站稳再迈步 缓慢地奢侈着 享乐的级别 假如别人不懂你 精神的慈善 懒惰是别样的勤快 信任是一种健康的冒险 超越“健康的咒语” 被治疗成一个人 别说太正确的话 游戏的境界 唯有温暖御风寒 信仰与心理学 希望是心灵的阳光 也算是天人合一 曾经沧海难为水 情感的品质 问世间钱为何物第二辑 学习活着 弗洛伊德:直面心灵的伟人 以善意的名义恶毒 有限与无限之间的人生 爱字之前无需定语 被期望虐待 爸爸的一半是男孩 超越命运 作为诱饵的疲乏感 哀伤与坚强 被肢解的生活 飓风起于青萍之末 对成熟的迷信 对痛苦成瘾 福与祸 行动崇拜 学习活着 因为痛所以记得 这是怎样的男人和女人啊 子弹射向了谁 走出父母婚姻阴影的女儿 言如其人 父母的“逆反心理”第三辑 花枝乱颤 守卫自己家庭的疆土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问你伤害要多深 人与他自己制造的世界 不必要的提示 为了未来的回眸  那一阵醉人的花枝乱颤 亲情的缺憾 僵硬的自我边界 被流行语污染的'语言 抱怨——自处低下的难堪 被网络阻隔的亲情 心理创伤的视角:乖学的和人文的 从心里流淌出来的安全 抑郁症相关问题 感谢女儿 “网络成瘾”心理干预的基本原则 为了离别的纠缠 我的“中德班”十年 惩罚、自我边界与抑郁 一个人的学派 《心理月刊》问答

;

《沙之书》读后感

  《沙之书》开头一段博尔赫斯即表明了他对待虚构的态度:“如今人们讲虚构的故事时总是声明它千真万确;不过我的故事一点儿不假。”下面我分享的是《沙之书》读后感,欢迎阅读!

   《沙之书》读后感 (一)

  从未接触过,听到过博尔赫斯。更别说关于博尔赫斯的作品。在这堂课开始前,一切都是熟悉的。唯有博尔赫斯!读了十几年的书了,不曾知道博尔赫斯不知道算不算是肤浅。大师级别的文章也多多少少读过一些。脑海里正搜寻着似乎“听”到的关于博尔赫斯的这个人。

  老师的开场白将我思绪打断!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隐藏在虚构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往往是时间和永恒,存在的荒谬,个性的磨灭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探究和对绝对真理的无望追求。在短篇小说《沙之书》中,那本虚构的《沙之书》——《圣书》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象征着无穷无尽,小说的主题揭示了人类面对着无限时,进入了无所适从难以摆脱的真实困境。至此将我引进博尔赫斯的世界。

  博尔赫斯煞有介事地描述了一本“无限之书”。这本书像沙子一样无始无终,页与页之间总还有其他的页,无穷无尽。小说最出人意料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沙之书》奇妙特性的显现;一是“我”将《沙之书》藏在图书馆里。在作品的开头,读者根本不可能想到会有这样一本《沙之书》;而当读者读到小说中间时,也根本不可能想到《沙之书》最后的结局是被藏在图书馆里。博尔赫斯的小说就是这样,总是让人充满期待和惊喜,让人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而当读者读完全篇,又能有无穷的想像和回味。《沙之书》讲述一个波澜起伏的小故事。虽然短,但并不妨碍作者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施展他叙述的才能。

   《沙之书》读后感 (二)

  《沙之书》是某种神秘之物,小说主人公“我”对待它的态度先是好奇,然后是钻研,然后发现对它了解得越多,则不了解的部分也越多,就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然后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再然后是恐惧,最后是逃避。这个过程前面的几个步骤和人类科学探索的步骤是一样的,只是最后一步:是逃避还是坚持显示了博尔赫斯与崇信科学的人的分歧——对于笃信科学万能的人来说,他们会用进取的心态坚持;而对于相信神秘主义的博尔赫斯来说,在令人敬畏之物面前,他会选择停步。不管怎样,《沙之书》提供了一个人遭遇“无限之物”的心理感受过程,这经验是新鲜的、独到的`,因而是迷人的。

  作为一个“玄想型”作家,虚构在博尔赫斯的写作中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在《沙之书》里,作者虚构了一本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沙之书》。这是小说的核心意象,是整篇小说得以存在的支点。为了让这本书显得合情合理,作者设置了小说的其他附属情节:一个去过孟买的《圣经》推销员,交易的详细过程。我面对《沙之书》的先喜后惧以及《沙之书》的最后下落,这一切使故事丰厚起来。之所以把《沙之书》的来源地确定为印度的孟买,源于博尔赫斯对于东方的神秘想像,他的许多小说都是以东方异国情调为背景的。这之间有一个神来之笔:“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这是典型的博尔赫斯式的充满幽默和睿智的想像,同样有助于使叙述显得煞有介事。在这些情节中,除了这本《沙之书》是非现实的之外,其他的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些现实场景让《沙之书》也显得像一个现实之物一样合情合理。

  这里涉及到博尔赫斯对待虚构和幻想的态度:他想努力抹去幻想和现实的界线,让虚构嵌入现实之中,与现实浑然一体。似乎对他来说,幻想即是现实,现实也是幻想,生活之中处处有神迹。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曾说:不是艺术模仿了生活,而是生活模仿了艺术。对于博尔赫斯来说,同样可以说:不是小说应该遵循现实的逻辑,而是现实应该向小说靠拢。

  《沙之书》开头一段博尔赫斯即表明了他对待虚构的态度:“如今人们讲虚构的故事时总是声明它千真万确;不过我的故事一点儿不假。”这里,“人们”可以理解为是那些主张写作忠于现实的人,他们的小说强调尽可能地贴近现实,但在博尔赫斯看来,反而可能是“虚构”的;而他的故事虽然看起来荒诞不经,但可能反倒是“一点儿不假”。这和博尔赫斯对“虚构”一向的看法有关。在《论惠特曼》一文中,他说:“一件虚假的事可能本质上是实在的。”对博尔赫斯而言,虚构是艺术创造的根本点,是抵达更高实在的方式;通过虚构,写作这门活动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心灵的复杂活动。

  以《沙之书》为例,尽管我们在现实中谁也没有看见这样一本书,但我们都曾经被无限的星空所震撼,被无穷尽的人类历史卷入沉思。《沙之书》所表达的正是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深度。这样,《沙之书》便类似于一种透镜,它来源于人类的智慧,可以穿越现实的障碍。《沙之书》也证实了“虚构”作为一种写作方式的有效性。

  《沙之书》读后感(三)

  最近,由于台风的来临,我只好在家蜗居,而在家,由于无聊,我看了《沙之书》这本小说。

  《沙之书》是博尔赫斯的一篇短篇小说,讲的是一个近乎魔幻的故事,但是又令人感到真实。

  它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位卖《圣经》的人的推销下,叙述者见到了“沙之书”。这本书无始无终,只有无尽的内容,而且又时常变化。在好奇与兴奋下,叙述者买下了这本书。渐渐的,这本书让他精疲力尽,心力枯竭——甚至无法入眠。不安,恐惧之情充斥了他的心灵。最后,他决定逃避,把这本书藏在了别人找不到的地方。

  “沙之书”——一本无法穷尽的书,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沙之书”好像在生活真有似的。

  我们都是普通人,为了满足我们自己的好奇,在获取知识的本能下,我们在不断的去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在我的世界之中,学习就是为了解决疑惑,然后让我们更好地去生活。令我可悲的是,疑惑就似“沙之书”:当你学习、探索到了知识,解决了疑惑之后,又会有更大的疑惑出现。甚至,有时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之中就会有疑惑出现。即使你解决了疑惑,疑惑之后又有新天地,就像“黑体辐射”与“光速问题”背后拥有的广阔平原一样。悲哀!疑惑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无穷无尽,真实版的“沙之书”!我怕,当疑惑大到、复杂到我们解决不了怎么办?那时,我们不会像《沙之书》之中那个叙述者一样不安、恐惧吗?我们,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能力有限!难道我们学习、探索就是去自寻烦恼?我开始我的怀疑学习目的了。

  为什么学习?为什么学习?为什么学习!学习可以解决疑惑?但是他却带来更大的疑惑!学习消去了一丝恐惧、不安,却又成倍的反馈给你。还是老子说的好——绝学无忧。

  这时,我想起季老也有一句话:真理不是愈辩愈明,而是愈辩愈糊涂。的却如此,以前人对世界的思考是如此简单——世界是神创造的。而现在,世界不仅是世界,还是思维、夸克、能量子、时间、空间。令人头痛无比!学习难道真的是让世界更加复杂?

  那,我们此时此刻学习干什么?不要学习?不要学习的人,好像不可称之为人吧,而是猿猴吧。人生在世一出生就会学习,无时不刻在学习。因为人类有着更强的学习能力,人就之所以为人了吧。我们如今放弃学习那就等于放弃做人,去做猿猴。

  当然,我没有认为动物是卑贱的,我知识说明在这个世界之中,我们是人,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本分,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使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如果我们退缩,那么就是自我退化!

  所以,作为一个人,若心中为人,我们就得学习、探索、解惑。虽然眼前是无尽的小疑惑、大疑惑、更大的疑惑。但是我们就是要走下去!我记得高尔基笔下的丹柯有一句话: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是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疑惑也是如此!虽然有些浪漫主义倾向,但是我想人生就是一次浪漫主义的存在吧。虽然“前路漫浩浩”,但是推动它的进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我相信必定会后继有人!

  也许,我忽略了一个事情,人生在世不仅仅仅是学习、解惑而已,而且是活得幸福感。如果有朝一日,我可以推动人类认识的进步那是最大的幸福感吧。

  我,作为60亿“沙之书”的手捧者之一,愿无怨无悔的学习、工作、解惑、推动认识进步!愿我自己久远地记住这一点去点亮我前面的路,不让我迷失方向。

终极幻想读后感

终极幻想读后感
在自然辩证法课上,冯老师给我们观看了光辉出品的《终极幻 想》,通过观看影片,让我们深刻理会自然辩证法的发展、科学的进 步以及未来科学的发展方向。
谈到科学的发展,就不得不说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古希腊 甚至更早,人们就对时空进行了诸多思考。但真正从科学上把时间 和空间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一种新的时空理论,还得从1905 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开始。100年前,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并推 断:“速度越高,时间流逝越慢;速度达到光速,那么时间就会停滞”。 首次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关系。狭义相对论的核心是光速恒定。 所有运动,甚至时间本身都必须与之相对应,由此爱因斯坦提出时 间是相对的。
科学家认为,如果想遨游宇宙,靠目前的航天手段,甚至我们 目前能够想像到的航天手段都是不可能的,只能靠时空旅行。因为 即便航天器提速到接近光速,要想到离银河系最近的仙女座星系, 也要走236 万年。即使到离我们很近的织女星,也得26.5 年。
爱因斯坦相对论关于进入未来的说法是,当人乘坐速度接近光速的飞船去旅行,在旅行中时间变慢,当他回到地球时可能己过了 一个世纪,但他感觉上自己只是出去了几个月。 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有此方面的论著,只不过是作为神话故事来 听,没有科学依据罢了。南北朝时期梁国任昉的《述异记》里面说: 饥。局终,童子指示曰:汝柯烂矣。质归乡里,已及百岁。”这一段故事很有意思,妙处在亦玄远,亦温馨,亦感叹深沉。 以今天科学的观点来分析,好像站不住脚,但在事实上或心理方面 具有相当的存在价值,并非毫无根据的呓语。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王质,在山上只看了一局对弈,而柴斧上 的结实木柄就已腐朽断烂,回到家里,百来岁了。这种情形在我国 古代大量神话故事中,本不算希奇。但其共同强调的,却都是所谓“山 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样强大的时空冲击波。与上文所述乘坐时 空机器旅行,人进入未来世界相似,不过没有科学的手段而已。 根据相对论的说法,人乘坐飞船去旅行,当速度小于光速时, 时间变慢。当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停止。当速度超过光速时,时 间倒流。因为宇宙中任意时刻的影像都是以光的形式向外发散,我 们现在看到的仙女座星系的光就是230 万年前从该星系发射出来的。 如果人运动的速度小于光速,此时人的速度与光速的相对速度变小, 人看到的影象变慢,时间变慢。 如果人运动的速度和光速一样,那 么此刻人看到的影像是静止的,时间停止。如果人的运动速度比光 速快,那么人可以追上过去向外发散的光--即过去的影像,所以 此刻人可以看到过去的影像,感觉到进入了过去的时光,时间倒流。 电影《终极幻想》中,男主角为阻止反抗运动领袖的诞生,乘 坐时空机器返回过去,去杀死反抗运动领袖的母亲。这就牵扯到平 行宇宙的观点,也就是时空中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并存的,人可以 在现在、过去和未来中穿梭。从而引发了大家关注的“祖母浡论”的问题,现在这个人是存在的,如果有人到过去杀死他未成年的祖 母,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他的父亲还会出生吗?那么他又怎么能在 现在存在呢? 从人类用笨拙的手在岩壁上用简单的图形记录自己的生活,到 创造辉煌的史前文明,最后穿越宗教的黑暗,迎来科学的曙光,只 用了几万年。
今天,人类更加强大,这种强大连人类自己都为之振 奋。人类若想进一步探索自然、探索宇宙,就应将自然科学与相对 论进行深入的探讨、发展及融合。相信在未来,我们的科学发展会 解释上述的种种假设和问题,时空机器也不再是一种假说,有了物 理学的支持,更为科学的时空旅行也许就可以成为现实。
本文标题: 《幻想即现实》读后感(NO 15《幻想即现实》曾奇峰)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639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普希金诗全集读后感(普希金诗选读后感)班会的读后感(参加班会后的感受写作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