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意识体和灵魂的读后感(读《心法》第六章 关于意识体和灵魂)

发布时间: 2024-03-08 07:36:4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9

关于身体意识和灵魂意识的关系根据身体意识和灵魂意识相关的学说,既然转世时,灵魂意识会带走以往所以的记忆。是否可以看成,每次身体消亡的时候,灵魂意...

关于意识体和灵魂的读后感(读《心法》第六章 关于意识体和灵魂)

关于身体意识和灵魂意识的关系

根据身体意识和灵魂意识相关的学说,既然转世时,灵魂意识会带走以往所以的记忆。是否可以看成,每次身体消亡的时候,灵魂意识会接收当届身体意识的记忆并带入下任身体当中,于是这任身体意识作为下任灵魂意识的一部分的形式继续存活下去了?
是这样子。每世的身体意识的数据确实都存在于灵魂意识里。
但你说的,带入下一任身体当中,不太可能成立,但也不是绝对。因为每一个身体,都是新的,所以,产生的身体意识也是新的。
一个新的身体出生,也就是一个新的身体意识在产生。灵魂意识内虽然拥有全部的数据,但对于现在的绝大多数人来讲,仍然是以身体意识占有着主导权,灵魂意识只能属于深埋的部分。那些记忆可能会出现在梦境中,但直接以记忆方式存在,可能性非常小,除非这人灵魂发展程度高,或者体质特殊。
所以,灵魂意识只能以潜意识的方式,对新的身体只产生于影响力。从而给出这个人的天赋才能及个性等等倾向。
这些数据,不单是对身体意识的个性方面会影响到,而且身体方面也会影响到,例如很多先天就有的病症,往往就是灵魂意识内有相关的数据存在。

意识和灵魂一样吗

意识和灵魂一样吗

  意识和灵魂一样吗,有很多人认为灵魂是独立存在的,古代很多传说都有提到灵魂出窍的说法,对于灵魂和意识我们的了解都是非常浅薄的,下面为大家分享意识和灵魂一样吗。

  意识和灵魂一样吗1

  意识根据现在的科学说法是人的思维,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生理学上,意识脑区指可以获得其它各脑区信息的意识脑区。意识脑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识真伪,即它可以辨识自己脑区中的表象是来自于外部感官还是来自于想像或回忆。

  灵魂是神学所说的寄生在人体内,主导身体一切行动的灵体,一旦生命结束就会消散或者是转世投胎,再转投另外的肉体;也有人说意识就是灵魂,人死后大脑停止了新陈代谢意识也就烟消云散。那么意识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不是灵魂?

  意识不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功能,而且是宇宙万物与生俱来的本能,从开始的懵懂状态到一步步成长为成熟的独立思维意识,这就说明意识不是灵魂再转世,那么意识到底怎么控制一个人的一生的呢?

  意识只存在人的大脑内,但是,科学家把大脑放大了1000倍以上也没找到关于意识的开关在哪里?这说明人的意识也可能不存在大脑中,而是在虚无之中。往往只有人们的意识先意识到事物的发展,按照意识到的轨迹去努力往往会得到意识中的结果,因此,就像很多成功人士所说:随心,随性,随缘!

  其实灵魂是神学的解释 ,而意识则是科学的解释。只有人意识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坚持用心去感觉,不断调整前进方向最终就会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意识和灵魂一样吗2

  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体系当中,人都是存在灵魂的,人在去世之后,灵魂就会离开身体,至于灵魂的去处则因为文化传统的不同而不同。在中国的神话体系当中,人去世之后,灵魂会去到地狱,为生前所犯下的错赎罪,赎罪之后就会喝下孟婆汤,走过奈何桥转世投胎,重新做人。

  在西方的文化体系当中,人去世之后,会根据生前的事迹前往地狱或者天堂。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认为灵魂是存在的。人的意识即灵魂?科学家:人在去世之后,意识会去往另外一个世界。

  有科学家对于人体进行过研究,发现人在去世之后,体重会消失21克,因此很多人认为这21克就是灵魂的重量。在科学家对于灵魂却是有着另外一种称呼,叫做意识,人的自主思维都是由意识决定的,甚至在哲学界更是有着意识决定世界的言论。

  科学家认为意识是由粒子组成的,人在活着的时候,意识是储存在大脑当中,一旦去世,意识就会离开大脑,漂浮到宇宙当中,所有的意识会组成一个新的世界,只是这个世界我们观测不到。

  人类的.意识一直科学家研究的对象,意识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因此对于意识的研究一直是没有太大的进展。但也不实说在意识方面就毫无建树的。

  科学家也是对于意识提出了很多理论,认为人在去世之后,意识是和量子力学当中的量子纠缠能够扯上关系的。在量子纠缠理论当中认为平行宇宙是存在的,而人去世之后,意识就会通过量子纠缠而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平行宇宙。

  这么说可能有一些难懂,简单来说,意识去往的另一个世界正常人是看不到的。但科学家通过大量研究之后发现,精神病患者和正常人看到的世界是有所不同的,也就是说精神病患者能够看到另一个世界的样子,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曾经去世的人。

  科学家通过对于他们的脑电波进行分析,发现他们脑电波的频率和正常人是有所区别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根本原因。

  虽然现在通过大量的研究以及实验,还无法捕捉到意识的存在,但科学家可以肯定的是,意识一定是存在的,意识并不会凭空诞生,也不会凭空消失,所以意识的来源和去除都是一个谜。

  甚至有科学家提出,在未来人去世之后,能够将意识储存在电脑当中,这样一来人类就能够实现永生了,只是存在的方式是有所不同的。相比于身体的永生会未被大自然的规律以及伦理道德,似乎意识永生的阻碍要小很多。

  意识和灵魂一样吗3

   意识为什么不是“灵魂”

   一、意识是可以体会得到,而“灵魂”却不一定存在

  从普遍意义上讲,人是由身体与意识构成的。

  进一步的说,两者就好比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能独立存在——人在死后,身体停止运行,意识很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但是,对于我们活着的人来说,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觉知或体会到意识的存在。

  反过来,“灵魂”这一说法,却从未被证实过——至少还没有信得过的理论支撑。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意识与“灵魂”,一个人是实,另一个是虚。

  言外之意,意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人们却可以真切体验到它的存在,这就是“实”。

  而“灵魂”这一说法,直至今日,依然只是一个概念而已。

  由此可见,意识绝不是“灵魂”。

   二、意识可能会因人活着而存在,但“灵魂”却是强调死后的另一种存在

  众所周知,人只要活着,就会有意识,就算是植物人,也可能会有意识。

  言外之意,意识很可能会因为人活着而存在。

  甚至可以说,我们人之所以能够体会到万事万物的存在,或者人的各种认知与体验,归根结底,都源于意识。

  而人一旦没有了意识,那么,很可能就跟死无异了。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意识因人活着而有,亦因人死去而不复存在。

  但是,若是抛开“灵魂是否存在”这一问题不谈,我们就会发现“灵魂”,其实在人为的认知之外——人在活着的时候,可能无法体会到,但在死后,却有可能体会到,当然,是否真实如此,没有人能够证明。

  所以,就算“灵魂”真实存在,它也不可能是意识。

   三、“灵魂”之说,不过是世人为了应对死亡的恐惧而提出的概念

  就我个人而言,“灵魂”之说,不过是世人为了应对死亡的恐惧而提出的概念罢了。

  也就是说,这一说法本身,其目的并不是强调它是否存在,而是为了让人们从对死亡的恐惧当中摆脱出来。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能把意识与“灵魂”混为一谈,否则,就会显得非常不明智了。

读《心法》第六章 关于意识体和灵魂

大家好,我是一澍景观,宁波盛和塾诚敬组蒋科峰,今日读《心法》第六章

摘要:

1.人既有附属于肉体的意识,还有原本(过去式,前世)就具备的意识;

2.意识体与“灵魂”是一回事,主要“灵魂”说法过于抽象,容易引起误解;

3.通过朋友的真实事例,让我坚信人的肉体之外存在意识体;

4.意识体这个东西不止在今生,还会转移到下一个重生继续提升人格。

感悟:

书中所看到的几个事例,有个别好像在我的意识体里也出现过,所以我也坚信有这种肉体之外的意识体存在。还记得我做过一个很真实的梦境,说我是刘备附体,有桃源三结义兄弟,有子龙等等,如今我的事业离和梦境逐步接近。所以在有生之年就应该不断去磨炼心志,让自己的灵魂不断净化。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

  《带上灵魂去旅行》为毕淑敏的散文作品选集之一。王蒙说:“毕淑敏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为一体的思维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下面给大家分享带上灵魂去旅行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1

  一口气读完毕淑敏的《带上灵魂去旅行》心中特别欢喜。不同的文化丰富了我们的世界,用短暂的一生尽可能的去了解,去感受。在收获视觉盛宴的同时,升华对人生的见解。作者以散文的形式记录了她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并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感悟人生,感慨生命,感恩人间温情。每一篇文章都有着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关于人生价值以及人性方面的东西,慢慢品读,带着自己的灵魂跟随着作者去接受洗礼吧。

  这本书,对我来说,最为深沉最为值得思索的就是文中关于“死亡”的旅行,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思考。其中一篇讲述的就是在旧金山佩奇街273号禅宗临终关怀中心的一次拜访经历。

  这家机构完全是慈善性质的,建立于1987年,里面没有医生,没有药物,它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人们安详的死去。工作人员布莱德先生说话的语调是慢慢的,举手投足也是慢慢的,慢是这里的节奏。在毕淑敏老师的拜访过程中,一位年仅44岁的患有癌症的南希就十分安详的离世了。她在这里居住了四周,刚进来的时候特别紧张,非常恐惧,经过训练,她变得很平静了。当有病人去世,他们的工作人员都会在他的床边,举行一个小小的告别仪式,他们称之为“在床边”。“在床边”是个新鲜的课题,人在容光焕发的时候,不妨花点时间琢磨琢磨这件事,真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考虑起来就太艰苦了,平常日子,脑子转的不必那样快,步子频率不用那样高,声音的分贝不必那样强,睡眠的时间不必那样晚。

  一个人要怎样独立的走向死亡?所有走过的人都不会告知我们有关的经验。死亡是需要学习的,只有懂得生命意义的人,才有勇气探讨死亡。当死亡悄悄来临,很多人不知所措,没有人教授这种知识。只有对死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人才可

  能更深刻的把握生命。有的人依然在恐惧中死亡,有的人有太多未了的心事,还未学会放下,死亡是个过程,我们对它要有准备,如果不可避免,平静就是最好的应对。

  如何让濒临死神召唤的人,在平静安详中远离人世,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2

  历时一个多月终于把毕淑敏的《带上灵魂去旅行》拜读完了。其实,像我这样忙碌的人,又这样追求闲散的人,这本书是非常适合我的。这本书,连序一起共33篇,每一篇都是较短的散文。作者旅行所到之处,恰都是我所向往而不得去之处,阅读时随着字里行间,幻想着,我也在作者身边,一起观察,一起思考,所得颇丰。

  每个人的心里其实都应该有一颗热爱旅行的灵魂,那是人类爱冒险的天性,那是心底殷切的盼望。总有人说,旅行需要时间、需要金钱,我既没有闲也没有钱,怎么去旅行?是啊,凡人总是被繁事所累,其实,旅行不在乎去的哪里,走得多远,而在乎的是你在旅行中怎样看,怎样听,怎样思考,怎样处事,怎样为人,这也就是毕淑敏说的——你可得带上自己的灵魂?

  “我固执地认为,要真正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块土地,一处山水,你必得独自漫游。”是啊,从东北来到江南,我是如何认识江南、融入江南的呢?那就是到处漫游。小城的每条街道,各处山水,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小城周边的城市,也有我流连的.身影。从最初的我一开口别人就知我是东北人,到现在说明我是东北人时,别人的惊讶之状,是的,正是旅行,才使我真正融入了江南的生活。

  “久久的蜗居,易使我们的视野狭小,胸怀仄斜,肌力减弱,肺廓扁平……这个时候,收拾好行囊,告辞亲人,踏上旅途吧。”城市生活不似乡间,它是平淡的、匆忙的、拥挤的、喧嚣的、紧张的,常常感叹,城里的人们是可怜的。呼吸的空气不新鲜,饮用的水和吃的菜不安全,工作不仅累且精神压力大,睡眠也往往是在几十分贝的噪音下度过的。乡间则不同,但是城里人会说,我们医疗条件好,我们教育好,我们居住方便……所以,很多城里人选择了到乡间度假,到民居中休闲。我常想,等退休了,到乡间,租个房子,侍弄一小块田地,养几只鸡鸭,日落而眠,日出而作,伴虫鸣鸟语,闻花香品草绿,虽年迈体衰,不能远足,但在这一方天地之间也不失为一次旅行!

  “人们常常在旅途中,猛地想起湮灭许久的往事,忆起许多故人的音容笑貌。好像旅行时一种溶剂,融化了尘封的盖子,如烟的温情就升腾出来了。”是啊,无论是高中、大学时期回家的途中,还是工作后返乡的漫漫旅途,那个时候思乡、念旧,都是那么强烈,心中那么殷切。

  当你孤寂时候,请不要选择喧闹的酒吧或是安静的小窝,去旅行吧,因为,旅行使人性中温暖的那些因子,弥散开来。

  当你收获满满,得意洋洋的时候,请不要约朋会友大肆庆祝,去旅行吧,因为,旅行使人性中谦虚的因子,显现出来。

  当你疲劳不满的时候,请不要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去旅行吧,因为,旅行使人性中善良的因子,胸怀宽广起来。

  ……

  旅行使我们不再是井底之蛙,不再是可怜的夏虫,也不再是那个原来的“我”!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3

  灵魂?行走在路上有多少人忘了自己的灵魂?

  我不想忘了自己的灵魂。我不喜欢复制粘贴别人的思想,不想照搬别人的东西,这世界也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我只是抱着一种宁缺毋滥的态度对待着我的文字。我不要被形式的东西而变得对自己不负责,不要像《肖申克的救赎》所言般“被形式化”了。可不可以不要用数量来评价,能不能用心来读读一个一个打出来有思考的文字。真正的思考难道不比盲目地拷贝宝贵吗?心理学上说,人的本质是渴望被肯定。我希望我们的渴望不要被无情扼杀,但事实告诉我们的是,从形式上来肯定一个人一件事总比从本质上来得容易来得省事。

  以前总在同学录“我的理想”那栏写着:我的理想是环游全世界!现在长大了,觉得自己挺渺小。环游世界的愿望只好默默放在心底。我其实很羡慕能在生命未结束时环游了世界,能用自己一生的积蓄去开始自己的旅途。去很多的地方,见很多的人,感受别样的生活,领悟不一样的人生。我只能在字里行间体验他们曾去过的世界,好像自己也到过那儿。所以,我喜欢书,书带我穿越,没有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在书的世界里,我们是贪婪的,不停寻找着我们的喜好。有时看到那些为着自己的旅行而努力的人,就觉得他们好幸运。一辆自行车或者一辆改装过的大车,没有很多的钱,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去经历不一样的东西,真的很幸运。我们需要很多的勇气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愿我们都有这样的勇气。我们的人生便会开出花朵。

  记得那么一句话,旅行是从一个自己活腻的地方去到另一个别人活腻的地方。想想也挺有道理的。我们为什么要去旅行?有的人是为了逃避现实的压力,有的人是为了去冒险一次,有的人是为了……有的人或许真的没有为了什么。听说梁朝伟会坐一趟飞机去外国的一个广场去喂鸽子,然后又飞回来。不知道这是真是假,但这样的生活的确让人艳羡。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则会吐槽这是奢侈,浪费资源。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真的很不容易。有太多的牵绊,有太多的顾虑,途中的人们患得患失,行尸走肉。还得说说的是,尸位素餐的人也不少。很多事情大家看在眼里,却也乏力了。

  上了大学,也常听到身边的人谈论旅行的事情。旅行途中,在网络上会时不时看到他们激动地发各种景点的照片。某种程度上,相机代替了我们的眼睛。我们总以为相机能把美好的东西留住,一定格似乎就是所追求的永恒。照片可以让我们知道那时在哪里看过怎样的风景,却没把那时的感觉留住。忙于拍照的时候我们也许真的会错过很多的感觉很多的感动很多的感情。用心去珍惜,用心去感受,那个世界会变得不一样的把。

  去旅行总不是件错事,请带上你的灵魂好吗?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3

  寒假看到了这本书,毕淑敏的《带上灵魂去旅行》,越看越吸引人,作者的旅行中充满了新奇、有趣的人、事、物,还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深刻思索,真挚得让人动容,才明白何为带上“灵魂”去旅行。读罢整本书,我仿佛也随着作者去世界各地走过一番,见识一番,心灵有着前所未有的沉淀和涤荡。

  看到那篇《十一块宝石婴孩的项圈》的时候,眼泪也不由自主的下来了。我们能陪伴老人的时光实在太少太少,就像那些老人院的老人,每日寂寞而孤独地等待着,只能睹物思人。借着一些纪念品证明自己被需要着,被惦念着。也许他们的孩子忙着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生活。是的,当孩子们渐渐长大,似乎已经不需要老人的呵护了,我们已然忘记曾经我们曾需要过怎样的保护,曾得到过怎样的爱护。80后的这一代人,独生子女的我们,抗拒着四世同堂,争取着独立的时候,怎么才能兼顾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呢?当我们的父母,父母的父母需要我们照顾的时候,我们是否还有时间能力给予他们充分的照顾呢?每日的生活里,我们怎么才能不让他们感觉到孤寂和不安呢?这两年出现的“空巢”这个词真的让人感觉凄凉得很,但现实之中我们却无奈地制造这一个又一个的“空巢”。工作在外地的我,只能尽可能多的回去陪伴父母,接他们过来小住。

  还有这一篇,《让死亡回归家庭》。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死亡”,它便与生命形影不离。若人们将生命的诞生比拟为光芒,那么死亡则是这上天恩赐背后的一条暗影。它悄然的隐秘在我们的喜怒哀乐中,无时无刻不陪伴在生命左右。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世间所有的一切都在更迭变幻,唯有死亡,即便是最昌明的医术与昂贵的药物,最终都无法令我们逃离。书中,作者介绍了这样两处地方:禅宗临时关怀中心与临终关怀医院,它们分别位于美国的旧金山与新奥尔良。他们有着相同或是近乎类似的用途:那就是教会人们如何面对死亡。从选择进入这两所医院的那一刻起,人们便默许在未来的日子里,死亡将会一分一秒的接近他们的生命,而他们需要学习的则是如何让这一切平静安详的发生。可就像无法准确预料一朵花凋零的时刻一般,我们亦无法预料生命究竟在何时终止。从意识到自己行将就木到入土为安的这一段,便是一种纯粹的煎熬。因为失去了“生命”这样的载体,所有依靠它所萌生的思维、情感都将在转瞬间灰飞烟灭,今生的一切都将终止于此。记得一位友人谈到已达不惑之年的自己,感叹道:“40年的时光一晃而过,而这接下来的几十年也不会有丝毫拖沓,一切都是那样匆忙,转眼间一生便就此度过。”我听罢语滞,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万几千个日子后,彼此间苍老的面容与那些流逝年华中的点滴遗憾:灵动的双手无法再对温暖的家做出一分贡献;柔美的语言无法再对世间的万种生灵表达崇敬与爱意;深邃的眼眸亦无法再与静夜星空凝视对望。轻轻触碰亲人的眉眼,温和抚摸幼子柔嫩的肌肤,因他人的帮助而启唇言谢,在远方柔情凝视爱人的背影……这一切的一切都将伴随生命的消亡而一同逝去。我想,我们真正惧怕的或许并非肉体的消亡,而是这无穷无尽的“无法”,是对未曾表达与付出爱的深深追悔与怀感。而这种“恐惧”便成为灵魂,对于生时的遗憾与死时的无奈所能表露的唯一警示。年轻如我们,从未真正思考过死亡的意义。但在世界的每一处角落中,它却随时随地在呼吸之间发生着。只是,我未曾以自身的疼痛或是折磨去加以诠释。正如作者所说“只有对死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人才可能更深刻地把握生命。只有懂得生命意义的人,才有勇气探讨死亡。”

  或许,我们并不需要等到明确自己与世长辞的日子再遗憾追悔。只需要铭记:在那条暗影的前方是生命璀璨的光芒,是无数付出与爱铸造的方舟,而它将会引领我们抵达生命最终的彼岸,心灵平和安逸的归处。

  这也恰恰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使我们懂得爱与被爱,就算暗影在前,也能微笑地面对,平和地度过,乐观地活着。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4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在平常的生活中我经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在闲暇的暑期,每年计划着至少游玩一两个地方。我到过云南,西双版纳、西安,去过海南、北京、香港,登过黄山、华山、九华山、天柱山、庐山、张家界,游过西湖、狮子林……放眼去看外面的世界,心情愉悦,眼界开阔,累并快乐着!

  我也喜欢读书,睡前或闲暇时光,我总喜欢读上几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入梦。要么小说,要么专业书刊,要么杂志,要么名著……我的床头,书桌随手可得。每年大约看十来本书。有时,坐在书房,听听音乐,看看书,别有一番味道。

  毕淑敏老师的《带上灵魂去旅行》,只看书名,我就有一种迫不及待想读的欲望,因为我是一个旅游爱好者。毕淑敏老师是国家级一级作家,医生,心理学家。因为工作的原因,她的经历可真丰富。

  跟随毕淑敏老师,我也一同游览了大半个地球,美国的芝加哥、加勒比海、新奥尔良、新墨西哥州等,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冰岛,埃及,日本,我国的云南等等。

  全文32个小故事,描述她在路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甲虫冰激凌》、《十一块宝石婴孩的项圈》、《让死亡回归家庭》、《太平门与非常口》……

  《甲虫冰激凌》讲的是毕老师和安妮在美国的芝加哥游玩时遇上感人的一幕。她们第一站被安排住在87岁的岳拉娜老人家。晚上岳拉娜老奶奶亲自为远道而来的她们准备晚餐,还为她们准备了一盆至少要煮8个小时的深红色豆子汤。可见这位年迈的老奶奶为她们的到来做了精心的准备。饭后上的甜点心也是老人亲自做的红草莓冰激凌。因为红草莓是自家花园里摘的,有一只瓢虫飞进了冰激凌,所以叫甲虫冰激凌。这位热心的老奶奶,为了远方客人的到来,从早上就开始煮红豆汤,下午又到花园里摘新鲜的草莓。第二天,老奶奶又开着一辆墨绿色的捷达车。陪同她们一块参观乡村的小教堂,艺术馆,博物馆,林肯和道格里斯辩论处等。老奶奶的干脆、利索、热情好客留给她们很深的印象。

  《十一块宝石婴孩的项圈》讲述了她和安妮来到美国的老人院,体会到美国老人的孤单与凄凉。他们没有和子女合住的习惯,老人一个人在老人院里住着,有些孝顺的孩子们还会经常去探望,可子女们忙于工作,就无暇顾及老人。老奶奶颈脖上的宝石项圈就是为纪念她的十一个孙子和孙女,蓝色和绿色的宝石代表男孩,粉红色和橙黄色的代表女孩。当毕老师问到:您的这十一个孙子孙女常常来看您吧?老人的脸色暗淡下来,喃喃地说,是啊,他们来过。可是,已经好久不来了……

  《太平门与非常口》讲述的是日本的见闻。我们国家称之为“太平门”,指示人们发生灾难的时候,立即从这里逃脱。而日本人称它为“非常口”,表明它是在非常时期的一个出口。一个“太平”,一个“非常”,表达的是两张不同的思维。我们给予的是最后的期望,日本人指出的是当前严峻的形势。现实比希望更加有力。

  还有《浮游加勒比海》、《让死亡回归家庭》一篇篇都很耐人寻味。

  看着这一篇篇旅途见闻,我仿佛身临其境,沉醉在毕老师带给我的异国风情之中。真想有机会亲自看一看毕老师走过的每一处风景。

  最后用毕老师文中最后一句话来总结旅行:旅途中有困厄和风雨,艰难和险阻。但是,这不会阻止真正的旅行者的脚步。旅行正是以一种充满未知的魅力,激起人们不倦的向往。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5

  一口气读完毕淑敏的《带上灵魂去旅行》心中特别欢喜。不同的文化丰富了我们的世界,用短暂的一生尽可能的去了解,去感受。慢慢品读,带着自己的灵魂跟随着作者接受洗礼。

  读了这本书让我油然而生,想去一次沙漠之旅,那一直是我的梦想。我会先去草原,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草原。我可以为所欲为,我可以撒了花的跑、跳、打滚、高歌,我可以趴在地上闻那草原的清香,我可以躺在地上,仰望沧海苍穹。看远处连绵的山峰,沐浴阳光。闭上眼睛,你可以感觉的到,那种豪放、放肆、透着野性。我一定要骑马,绝对不是那种慢慢腾腾的马。可以带我飞驰的骏马。还要吃烤羊腿,喝奶酪,住蒙古包。参加篝火晚会。离开草原,就去我向往已久的大漠。神秘、荒凉、落寞——这就是我的大漠,我日思夜想的大漠。一轮浑圆的落日贴着沙漠的棱线,在这一瞬间,凝固。一个孤独的漠者沿着沙丘棱线孤寂的走着。留下一串一串的脚印,瞬间被风吹散。走啊,走啊。累了,我就席地而坐,看满眼黄沙,听风舞黄沙的绝响。感觉自己全身都沾满了沙漠的味道,既浪漫又有诗意。

  天高地阔,没有我们不能去的地方,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在工作之余外出走走,说不定工作能因旅行而趣味陡增,旅行也能因工作而精彩无限。旅行使我们谦虚。飞驰的速度,变换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这一切旅途让我们被刻板疲惫的生活中,注入新鲜的活力。

本文标题: 关于意识体和灵魂的读后感(读《心法》第六章 关于意识体和灵魂)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623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心理学读后感)秦始皇的功过读后感(读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感 800字 急用)
    Top